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在农村老家由亲戚或祖辈照看的儿童。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据统计已超过6000万人,占农村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些儿童通常面临着父母的缺失、家庭关爱的不足、心理孤独和自我封闭等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逆反、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感问题、行为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在思想上缺乏成熟的思考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
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他们的行为容易偏离正轨,表现出攻击性、暴躁、孤僻等不良行为。
在与同龄人和社会人际关系中,他们缺乏信任感、同理心和合作意识,往往表现出对外界的冷漠和排斥。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困境,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教育指导,将对其整个成长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缺乏家庭温暖与关爱的他们更容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
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了解并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的应对和调节方法,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自信,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增强整个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留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怀和陪伴,长期生活在相对孤独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2. 自卑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缺乏家庭的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自信,
产生自卑感。
3. 心理障碍:长期的家庭缺失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抑郁、焦虑和自
闭等心理障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家庭关爱: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爱,鼓励父母多与孩子沟通,提供温暖
和支持。
2. 社区支持: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的关怀和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3. 心理教育: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增强自信与自尊。
4. 同伴支持:鼓励农村留守儿童与同龄人多进行交流和合作,增加彼此的支持和帮助。
5. 兴趣培养: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兴趣爱好,参与体育、音乐、绘画等活动,提
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6. 心理疏导:培训专业的心理教师和社工人员,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7. 学校支持:学校要充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的开展和心理辅导师的配备。
通过以上的解决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
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
也需加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
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找工作,而他们的子女则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而留在家乡由祖辈、亲戚或邻居照顾生活的儿童。
这种家庭形式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孤独、焦虑、自卑等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参考。
1.1 孤独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缺乏关爱和陪伴。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感到无助和失落,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因为家长不在身边,他们缺乏保护和照顾,容易受到外界的欺凌和伤害,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3 情感交流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缺乏家庭温暖和亲子关系的培养,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1.4 学业压力问题独自在家的留守儿童通常需要自己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和家务劳动,这使得他们的学业压力较大。
长期的学业压力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
2.1 家庭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家庭关爱。
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环境,父母需要回家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亲子关系,减轻孩子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2.2 心理咨询与支持需要建立心理咨询与支持机制,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
学校和社区应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困难。
2.3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留守儿童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
学校也应该配备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
2.4 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团体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援助和社会资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ppt课件

1
情感问题
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沮丧,缺乏安
学业问题
2
全感和归属感。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校中表
现不佳,影响学业发展。
3
行为问题
心理不适可能引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 如攻击性行为、社交障碍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
家庭关怀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关怀, 提供更多的陪伴和爱护。
心理支持
挑战
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来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
1 家庭缺失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经常缺乏家庭陪伴和关爱。
2 心理压力
面对家庭分离、责任负担和自我照顾,留守儿童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3 缺乏支持
社会资源的匮乏使得留守儿童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帮 助留守儿童应对问题和压力。
社区参与
加强社区资源的建设,为留守 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娱乐活 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1 学校倒闭
2 教育落后
农村学校的减少和倒闭导 致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匮乏。
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 力量使得留守儿童教育水 平相对较低。
3 学习障碍
面对家庭和心理问题,留 守儿童可能遇到学习障碍, 影响学业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 教育ppt课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他们面临着独自 承担家庭责任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本课件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 康与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或常年留守在农村家庭中的儿童。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生活环境相对贫困,容易感受到孤独、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对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提升抗挫折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更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填补这一空缺,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学会有效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自卑、适应困难等,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教育,这些问题可能会延续到成年期,甚至影响其终身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为了谋生或其他原因,长期或长时间不在身边,由老人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的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通常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情感上的不稳定和孤独感。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亲情的滋养和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对自身身份和社会认同的模糊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困扰。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和教育资源,导致其认知和情感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欺凌、孤立、自卑等问题,甚至发展出逃避社会、沉默寡言等不良行为。
与此家庭和社会的态度也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缺乏支持和理解会造成他们心理负担的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非常严峻,亟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措施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心理韧性,提高生活质量。
2024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三篇)

2024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一、指导思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活动目标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实施步骤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二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
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三至六年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悄悄话信箱、绿色热线),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对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战。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重要的话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孤独感是他们常见的情绪体验。
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孩子们常常感到自己在情感上是孤立无援的。
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导致他们性格变得内向、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其次,自卑心理也较为普遍。
看到其他孩子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关爱,而自己却没有,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再者,焦虑和恐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安全感,使得他们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1、家庭环境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的离开使得家庭结构不完整。
孩子们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关爱、指导和支持,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方面相对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缺乏。
学校可能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3、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不够健全,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往往不足,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学习方面,他们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
在社交方面,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长期下去,甚至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分析【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留下孩子在农村家中由其他家庭成员照顾的儿童。
这种特殊状态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包括孤独、焦虑、自卑等。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和综合素质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
在心理健康方面,应注重建立亲情联系,加强心理疏导,提供心理辅导等措施。
在教育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综合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需要整合资源,加强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状分析、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综合分析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迁徙到城市或外地工作,留下未成年子女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或由老人或亲戚照看。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较为普遍,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
留守儿童通常面临着亲情缺失、安全隐患、情感孤独等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显示,他们普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缺乏家庭支持和教育指导,生活环境贫乏和单调,缺乏良好的社交互动和心理成长空间。
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失落和无助,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他们长期处于家庭分离状态,缺乏安全感和依恋对象,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表明,政府、社会和家庭应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援助和辅导服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家庭成员和社会各界也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不 喜 欢 月 亮
虽然很多地区也出台了不少的关爱留守
儿童的文件,召开了不少的会议,举办了 不少的活动,组织了不少的献爱心,有些 省市、县、区乡还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委 员会”,但其成效却不显著,没有发挥其 真正的作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 仅需要家庭,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更需 要国家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 力。特别是现在的社会体制问题,对务工 人员的家庭管理问题值得我们的各级领导 们认真去思考和研究,怎样才能在不贻误 子女教育的情况下,以政策的形式来管理 务工人员。让所有的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 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在健康快乐中茁壮
何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 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 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 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这 种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 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 成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 教育”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 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 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
在留守生儿童中,有相当留守儿童是父 母双方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在家中, 不少的家庭单亲在外打工,长期不归, 同孩子间缺乏沟通。他们与外出父母的 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另外,留守在家 的单身父或母承担着养老扶幼的重任, 身挑农活和家务活两副重担,对孩子的 教育缺少时间和精力,有的从此断绝一 切联系,留守在家的一方自暴自弃打牌 赌博,不思进取,把孩子的冷暖教育丢 弃一边。
形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眼
含
泪
水
的
蒙
——
娜
丽 莎
《 南
》
方 农
村
报
》
2010 8 17
年 月
日 报 道
你 的 难 , 也 你是 的世 泪界 ,的 同难 样; 是 耶 稣 的 泪
“
《 候 鸟 ” 的 欢 乐 》
• 《广州日报》2010年度92张优秀新闻照片之一
• 《“候鸟”的欢乐》——孩子们在玩“枪战”游 戏,他们把父母工作的地方当成了儿童乐园。 2010年的暑假里,小“候鸟”纷纷赶来广州与 父母团聚,让平日忙碌、喧嚣、嘈杂的农批市
存在的问题
•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 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 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
影响 • 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谁来托起留守的“太阳” ————留守儿童
•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 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 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 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学 习 , 是 一 种 “ 寄 托 ”
“眼泪”,是一种思念
《 公 路 边 写 作 业 的 娃
》
这是网友“情缘”于2009年3月26日 •在云阳县清水乡一条乡村公路拍到的动 人一幕。
《公路边写作业的娃》。
“
留他
守们
儿 ,需
童 ”
要 您 的
关
爱
!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城务工人 员越来越多,留守儿 童也成为了现阶段不可忽视的社 会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 2000万人。近年来留守儿童已达 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 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 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 28.29%。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 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 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
《留守儿童》——《大众摄影》2010年第9期
作者:姜玉树
作品对象:7岁的留守儿童李振华
奶第
奶一
出次
门见
走到
亲振
戚华
了,
,
把 他 一 人 锁 在 屋 里
是 在 他 家 的 门 缝 里
奶奶下地干活了,喂鸡的活振华也会干
爸爸妈妈已经3 年没回家了,
唯一能让振华记 起的
就是这两张
很久以前的照片
自生
留守儿童性的格变化快,脾气古怪。
调查显示,由于
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 留守儿童的性格脾气 乖张,行为举动不合 常理,多数孩子感到 孤独、寂寞无助;不愿 与人沟通交流;自我意 识太强,自私自利, 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稍有不如意就乱发脾 气,哭闹不止;还有些 儿童没有爱心,没有 同情心,更不懂什么
单亲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很不利。
•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 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 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 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
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
问题。据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 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 题介入较少,关注不 够。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 交流的机会,而监护 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 情感变化,这对留守 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 不利,常引发种种心 理病症,如感情脆弱、 自暴自弃、焦虑自闭、 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己病
在了
小 诊
,
所
里
打
针
。
振华最大的愿望是能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的学校上学
听见狗叫 振华就会倚在门口, 看看是不是爸妈回来了 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关爱留守儿童(组图)
放学归来
与爷爷相伴
做家务
思念
——
关 爱 留 守 儿 童
天 上 星 的 博 客
成长环境:与老人相依
这是他们的娱乐
“家务活”——他们的另一种承担
关 爱 留 守 儿 童
•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 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 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 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 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 我行我素。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 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 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 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 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 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 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 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 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 月亮。”
“留守儿童”
天
大 地 大 ,
何 处 是 我
家
?
——一个孤独群体的生活印迹
“留守孩”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 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 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这种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 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 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农村留 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 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 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 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