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其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以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 大篆.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 小篆.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 隶书.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界,但是难于辩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演变及其特点

一、汉字的特点(六个特点)①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②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③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④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⑤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⑥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二、汉字字体的演变①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 ↓ ↓ ↓殷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②甲骨文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
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
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金文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
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
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
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篆书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
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
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
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其文字发展也有着独特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形态逐渐完善而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朝时期使用的文字形态。
商朝时期的王族和贵族利用龟甲和兽骨等进行卜筮,将所卜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形成了甲骨文。
这种文字形态篆刻简洁,线条粗犷而自然。
由于它是最早的文字,在许多方面,它都是整个中国文字演变的真正起点。
2. 金文金文是指商、周时期铸造的铜器上的文字形态。
金文字体两头大,中间尖,它们不论是形态、结构、线条等表现都比甲骨文复杂,而且形式上变幻多端,既有位置规则,又有规则性变型,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3. 篆书篆书是秦汉时期登封国上博士李斯所制定的字书,该书讲究规整、方正,变化极上限制。
篆书确立了汉字的基本汉孔字体,并对后文体字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篆书在古代书法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其规整、精美的结构和富有节律的笔画变化,展示了中国文字艺术的最高水平。
4. 隶书隶书是汉代时期秦始皇李斯为统一文字而创制的一种书写形态,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楷书书写风格。
隶书的笔画简练、结构严谨,运用锋利多变的笔划表现纹理和纹理间的联系,是中国书法中最有看点的字体之一。
其规范统一、线条清晰,深受人们喜爱,也为后来楷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 楷书楷书是汉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规范书写形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成熟,长期发展至宋代,成为古代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
楷书的笔画直而出伸,文采明捧,属于中庸之道的字体,形式刚健严谨,简练易写,清丽自然,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主要书写风格。
6. 行书行书是楷书演变而来的一种草书,它的速度快,笔画略微奔放,形态丰富多样,但是仍保持着楷书的一些特征。
行书在东晋末年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被许多书法家奉为至高境界,其气势宏大、灵动自然、风雅轩逸的特点,使人耳目一新。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文字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演变、发展和改革的过程。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演变历程、发展特点、改革措施等角度,详细阐述中国文字的发展。
一、演变历程1.1 甲骨文的诞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兴起于商代晚期,以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纹为基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的开端。
1.2 篆书的兴起: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兴起于战国时期。
它以方块形状的字体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被广泛应用于印章和铭文等领域。
1.3 楷书的确立:楷书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在东汉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楷书的字形规范、结构稳定,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二、发展特点2.1 多样性:中国文字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同时期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字形式,如隶书、行书、草书等。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2.2 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字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字都承载着历史、传统和智慧。
2.3 持续创新:中国文字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创新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文字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改革措施3.1 简化字的推行:为了提高文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了简化字。
通过简化繁体字的结构和笔画,使文字更加简洁易懂。
3.2 拼音文字的普及:为了提高国民的识字率,中国推行了拼音文字的普及。
拼音文字以音节为基础,使得学习和使用文字更加简单和方便。
3.3 电子化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文字也逐渐电子化。
电子化的应用使得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更加快捷和广泛,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
四、中国文字的影响4.1 对世界文字的影响:中国文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其他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亚洲国家的文字都受到了中国文字的启发和影响。
4.2 对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代的字体演变顺序及特点

中国历代的字体演变顺序及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甲骨文:这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深刻,线条刚劲有力,结体瘦长,风格古朴。
2.金文:又称为钟鼎文,是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圆润,结体较为肥硕,风格朴素厚重。
3.大篆:代表为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
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均匀,结体方正,风格端庄。
4.小篆:由大篆衍变而来,通行于秦代。
小篆的特点是笔画简洁流畅,结体匀称,风格典雅。
5.隶书:形成于汉代,是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结体扁平,风格端庄大方。
6.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等,出现于汉代。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连绵不断,结体自由奔放,风格豪放不羁。
7.行书:产生于汉末,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简洁流畅,结体较为自由,风格典雅优美。
8.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出现于东汉时期。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规范,结体方正匀称,风格端庄秀丽。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到现代的简化字、繁体字,中国文字经历了漫长而璀璨的发展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遗产。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主要流传于商代。
它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龟甲、兽骨上。
甲骨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活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成为了研究商代社会生产力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结构相对简单,字形多为图像与符号组合而成,其表现方式简洁而生动。
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发展性的分化,形成了半篆体,也为后来的书法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金文金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一种文字形式,得名于金属器物上的铭文。
它的构成较为复杂,字形多变,但仍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象形文字、指事文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
金文的风格轻盈隽秀,富有生命力,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篆文篆文是古代印章书写用的文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篆文字形古朴刚健,具有钢笔般的笔画和韵律美,被誉为“书法之祖”。
篆文的发展对于印刷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
篆法书法作为书法艺术中的重要风格,流传至今,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大篆书的一种发展,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和三国时代。
它结构严谨,气韵雄浑有力,寓含着古代帝王的威严与力量。
隶书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书写速度和规范性,同时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隶书风格由宋徽宗、赵孟頫、李邦琳等大师的创作达到巅峰,并为后来流行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五、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中心,流行于东汉至现代。
它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具有规范化、端正、优美的特点。
楷书成熟的时期,创作出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一批大师,为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瑰宝。
汉字的演变特点

汉字的演变特点中国汉字演变的特点:一、象形文字1、古汉字的最初形式,像影像一样,将特定的实物抽象为符号;2、贴近自然,以多形态、轻重线条、错落不规则的字体表现,栩栩如生;3、如簋、人、十三等多个汉字,都是象形文字;4、用象形文字来表达一个东西,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如簋只能表示“盛饭”的意思,而不是“端的饭菜具”的意思。
二、会意文字1、发展于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介乎两者之间;2、文字符号由两部分构成,发展出解释性的概念;3、以不成体系的文字符号为基础,表意文字构成文字拼合;4、例如:“日”+“月”=“明”;“衣”+“服”=“●”。
三、表意文字1、出现在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之间,多由繁体字演变而来;2、部分表意文字一次性演变完成,如“水”;3、有的表意文字经历了多次演变,如“神”从“礻”至“宀”再至“方”;4、表意文字使汉字表达更加具体,例如“礻”可以表达“拜祭”的意思,而“宀”既可以表示“拜祭”也可以表示“盖屋”的意思。
四、通假字1、把形似的汉字按读音规则联用,以书写孤立词语;2、大多是多音字,避免写字不便,读音有多少,就有多少通假字;3、通假字比较灵活,只要读音相同,任何字都可以通假,甚至词组也可以成为通假字;4、比如“昨日”可以做为通假字,表示“昨”和“日”,它可以读作“zuó rì”,表示“昨天”的意思。
五、构词法1、将汉字作为一种符号,把不同的符号组合成为一个新的词语;2、以普通话构词法为主,一个新的汉字词语通过组合来表达新意义,比如“知识”;3、构词法利用汉字增词法、直拼法、分解法等多种方式产生出大量新词;4、构词法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例如“特大”,这是一个构词法产生的词,由“特”“大”而成,表示“大得出乎意料”的意思。
总结:汉字演变有象形文字、会意文字、表意文字、通假字以及构词法等多种特点,使汉语词汇多样、丰富、富有深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字沟通方式。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七种字体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七种字体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七种字体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和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出现在商朝晚期,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线条粗犷、形象生动、构图简洁。
2.金文: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铸刻在青铜器上,具有庄重典雅的风格。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构图复杂。
3.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铸刻在青铜器上,具有古朴雄浑的风格。
大篆的特点是线条粗壮、造型简单、构图对称。
4.小篆:小篆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典籍,具有规范整齐的特点。
小篆的特点是线条匀称、造型规范、构图对称。
5.隶书:隶书是汉朝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典籍、碑刻等,具有刚劲有力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粗壮、造型刚劲、构图对称。
6.草书:草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书法创作和书写信札,具有奔放自由的特点。
草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随意、构图不对称。
7.行书:行书是唐朝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书写书信、题字和书法创作,具有流畅自然的特点。
行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自然、构图不对称。
以上七种字体各具特色,反映了汉字演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特点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特点: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
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
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
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小篆的风格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
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也叫“隶
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楷书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
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
”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
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行书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甲骨文:象形文字,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篆书: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隶书:方形或扁方形,笔势则长波更自然横出,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