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细菌实验

合集下载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九个生化反应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九个生化反应

1、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

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

试验方法:以无菌操作,用接种针或环移取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发酵液体培养基管,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用接种针作穿刺接种。

接种后,置36±1.0°C培养,每天观察结果,检视培养基颜色有无改变(产酸),小倒管中有无气泡,微小气泡亦为产气阳性,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检视沿穿刺线和管壁及管底有无微小气泡,有时还可看出接种菌有无动力,若有动力、培养物可呈弥散生长。

2、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

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试验方法:以18~24h的纯培养物,涂布接种于淀粉琼脂斜面或平板(一个平板可分区接种,试验数种培养物)或直接移种于淀粉肉汤中,于36±1°C培养24~48h,或于20°培养5天。

然后将碘试剂直接滴浸于培养表面,若为液体培养物,则加数滴碘试剂于试管中。

立即检视结果,阳性反应(淀粉被分解)为琼脂培养基呈深蓝色、菌落或培养物周围出现无色透明环、或肉汤颜色无变化。

阴性反应则无透明环或肉汤呈深蓝色。

淀粉水解系逐步进行的过程,因而试验结果与菌种产生淀粉酶的能力、培养时间,培养基含有淀粉量和pH等均有一定关系。

培养基pH必须为中性或微酸性,以pH7.2最适。

淀粉琼脂平板不宜保存于冰箱,因而以临用时制备为妥。

3 、明胶液化试验有些细菌具有明胶酶(亦称类蛋白水解酶),能将明胶先水解为多肽,又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失去凝胶性质而液化。

试验方法:挑取18~24h待试菌培养物,以较大量穿刺接种于明胶高层约2/3深度或点种于平板培养基。

于20~22℃培养7~14天。

明胶高层亦可培养于36±1℃。

每天观察结果,若因培养温度高而使明胶本身液化时应不加摇动、静置冰箱中待其凝固后、再观察其是否被细菌液化,如确被液化,即为试验阳性。

微生物常用实验3篇

微生物常用实验3篇

微生物常用实验第一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

通过染色方法,使细菌变得可见,便于观察形态、结构、数量等特征,有利于研究其生长、代谢、致病性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介绍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细菌涂片1.取出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细菌菌落,用不锈钢嵌片环沿中心点轻压一下。

2.将嵌片环中的菌落涂匀于无菌载玻片上,制备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片。

3.待载玻片上的细菌涂片晾干,并用火焰消毒。

二、涂片染色1.用火焰将铺有细菌涂片的玻片烤干。

2.将烤干的玻片浸入甲醇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3.将玻片浸入碘酒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4.将玻片浸入乙醇中,使背景颜色褪去,再用水漱洗。

5.将玻片浸入洋红染色液中,染色时间不超过1分钟。

6.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大小、聚集情况、颜色等,有助于鉴定细菌种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第二篇:厌氧培养实验厌氧菌是一类生长需要在完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

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厌氧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厌氧菌对于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介绍厌氧培养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厌氧培养基制备厌氧培养基是进行厌氧菌培养的关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培养基,并在其中加入培养菌株所需的配方和其他适宜的添加剂。

2.将培养基分装到无菌针筒或暗口瓶中。

3.在体积的一半至三分之二处加入去氧剂(一般为Thioglycolate或Dithiothreitol)。

二、厌氧细菌接种与培养1.准备厌氧细菌培养物的接种种子。

一般情况下,把生长适应在厌氧条件下的细菌进行分生处理来获得设计数量的细胞,并将其重新悬浮在与培养基相同的缓冲液中。

2.在无氧条件下接种厌氧菌,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可以通过使用瓶盖和橡胶塞的局部替代或全封闭气密容器的方法来实现无氧条件。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微生物学中,鉴定细菌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之一。

生理生化反应实验可以通过观察细菌对不同物质的代谢情况来确定其种类和特性。

本报告将介绍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

二、目的本报告旨在介绍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包括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解释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实验。

三、材料与方法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培养基;2. 硝酸盐还原试剂;3. 糖类试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4. 氨基酸试剂:天冬氨酸、赖氨酸;5. 酶试剂:淀粉酶、蛋白酶;6. 无水硫酸铜溶液。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解释1. 硝酸盐还原试验步骤:(1)取一支细菌液体培养物,加入硝酸盐还原试剂;(2)观察液体颜色变化。

结果解释:若液体变为红色,则表示细菌能够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是亚硝化菌。

若无颜色变化,则表示细菌不能还原硝酸盐。

2. 糖类代谢试验步骤:(1)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葡萄糖、果糖、半乳糖;(2)加入相同量的细菌液体培养物;(3)观察试管内气泡产生情况。

结果解释:若在葡萄糖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代谢;若在果糖或半乳糖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利用果糖或半乳糖进行发酵代谢。

3. 氨基酸代谢试验步骤:(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天冬氨酸和赖氨酸;(2)加入相同量的细菌液体培养物;(3)观察试管内气泡产生情况。

结果解释:若在天冬氨酸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利用天冬氨酸进行代谢;若在赖氨酸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利用赖氨酸进行代谢。

4. 酶代谢试验步骤:(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淀粉和蛋白质;(2)加入相同量的细菌液体培养物;(3)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情况。

结果解释:若在淀粉试管内出现了透明带,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分泌淀粉酶;若在蛋白质试管内出现了变色,则表示该细菌能够分泌蛋白酶。

常用细菌生化反应试验

常用细菌生化反应试验
• 试剂:酚红、溴甲酚紫等 • 结果:培养基呈酸性变色 • 应用:观察细菌对糖度的 分解情况,常
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
糖发酵试验结果判断
反应现象 酸性变色、有气泡 酸性变色、无气泡
培养基不变色
结果描述
分解××糖产酸、产气 分解××糖产酸、不产
气 不分解××糖
甲基红试验
• 原理:细菌分解糖,产生丙酮酸,进一步 生成大量混合酸,使培养基pH维持在4.4 以下,加入甲基红后,使甲基红呈现红色 反应。此为甲基红试验阳性。
伤寒沙门菌KIA(K A-+)MIU(+--)
大肠埃希菌KIA(AA+-)MIU(++-)
苯丙氨酸脱氨实验
• 原理:细菌的具有的苯丙氨酸脱氨酶,可 使培养基中的苯丙氨酸脱氨,形成苯丙酮 酸,后者与三氯化铁作用,形成绿色化合 物。
• 培养基:苯丙氨酸琼脂 • 试剂:10%三氯化铁 • 结果:加入试剂后培养基呈现绿色为阳性 • 应用:多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
脱酸 乙酰甲基甲醇
V-P试剂 二乙酰
培养基变红
葡萄糖发酵形成丙酮酸后的不同代谢途径
大肠埃希菌IMViC试验(++--) 右侧为对照(--++)
葡萄糖
V-P试验
丙酮酸
脱酸
乙酰甲基甲醇
V-P试剂
二乙酰
培养基变红
大肠埃希菌IMViC试验(++--) 右侧为对照(--++)
蛋白质类代谢试验
• 靛基质试验 • 硫化氢试验 • 苯丙氨酸脱氨试验 • 尿素酶试验
• 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 • 结果:加入试剂后,培养基呈现红色:+
培养基不变色: -
• 应用:是肠道杆菌常用的生化反应试验,主 要用于区别大肠肝菌和产气肠杆菌
葡萄糖

细菌的生化实验

细菌的生化实验

细菌的生化实验一、糖的发酵培养基:糖培养基PH7.6的蛋白胨水溶液(蛋白胨1%)(氯化钠0.5%)适量糖,1%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 0.1%分装10*100mm小试管,每管3-4ml,内置一密闭端向上的发酵管,10磅10分灭菌。

方法:用接种环取少量纯培养物接种于培养基中,37摄氏度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一般观察2-3天。

结果:产酸则培养基由兰紫变黄,用“+”表示。

产酸又产气,则培养基变黄,小管内有气泡,用“☉”表示,无变化则培养基仍为兰紫色,管内也无气泡,用“-”表示。

原理:指示剂溴甲酚紫的指示范围为PH5.2-6.8(黄-紫)。

每一种糖(醇)培养基内只含一种糖(醇)的成分,接种进去的细菌若能发酵这种糖,则可产生乳酸,使PH下降,培养及就由兰紫色变为黄色,如果同时还产生CO2、H2、CH4等气体,则小管内留有气泡,如果不能发酵分解这种糖,则培养及不变色也无气泡。

二、靛基质实验培养基:蛋白胨水蛋白胨 1%氯化钠 0.5%蒸馏水适量其中的蛋白胨最好选用含色氨酸较多的多价蛋白胨。

每支小试管分装3-4ml,10磅10分灭菌。

试剂:(欧立希氏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1g纯乙醇 95ml浓盐酸 20ml以上物品依次混合溶解方法:接种细菌于培养基中,37摄氏度培养24-48小时后,取出加乙醚约0.7cm厚,塞紧棉塞后摇震,使乙醚与培养物混匀,静置于试管架内数分钟,待乙醚浮至培养基表面,打开棉塞,沿试管壁慢慢加入靛基质试剂4-5滴,不要摇。

结果:乙醚层现红色为阳性,以“+”表示,不变者为阴性,以“-”表示。

原理:细菌若有色氨酸酶,就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吲哚)。

靛基质无色,但遇到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则可以生成红色的靛基质,以肉眼可见。

三、甲基红实验:培养及:葡萄糖蛋白胨水(PH7.4)葡萄糖 0.5%磷酸氢二钾 0.5%蛋白胨 0.5%蒸馏水适量加热溶解后,分装小试管,每管3-4ml,10磅10分灭菌试剂:0.1g甲基红溶于300ml95%乙醇中,加蒸馏水至500ml方法:接种细菌于培养液中,37摄氏度培养2-4天,取出加M、R试剂3-4滴。

细菌的培养实验

细菌的培养实验

细菌的培养实验细菌的培养实验是微生物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它帮助我们了解细菌生长的条件以及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展示一种常用的培养细菌的方法——琼脂培养法。

实验材料和设备:1. 琼脂培养基2. 细菌液体培养物3. 灭菌的平板、试管、培养皿等4. 灭菌环、移液管、移液枪5. 实验室安全设备,如手套、防护眼镜实验步骤:1. 准备琼脂培养基:将适量的琼脂粉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加热煮沸使之完全溶解。

2. 蒸馏水的消毒处理:将蒸馏水倒入试管中,用自动高温高压灭菌器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使其达到无菌状态。

3. 准备试管:取3支无菌试管,用高温高压灭菌器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使其达到无菌状态。

4. 准备移液枪和平板:将移液枪头部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将平板放入高温高压灭菌器中进行无菌处理。

5. 接种细菌:将适量的细菌液体培养物取出并将其移液到无菌试管中,然后将试管倾斜,用灭菌环将液体均匀涂抹在平板上。

6. 培养细菌:将已涂抹细菌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定适合细菌生长的温度和时间,让细菌进行培养。

7. 观察结果:在培养时间结束后,取出培养好的平板,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并记录下细菌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讨论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利用琼脂培养基提供了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而细菌的液体培养物则作为实验前期的来源,通过适量的接种和平板涂抹,将细菌均匀分布在平板上。

培养箱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使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是实验的重要一环,在观察时需要注意细菌的数量、颜色、形状和其他特征。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细菌对于不同培养条件的反应情况,比如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菌落,而在其他条件下则可能无法生长。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探索细菌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并且,细菌的培养实验在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它为我们研究和应对细菌感染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细菌的培养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培养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和接种等步骤。

3. 熟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细菌分离纯化技术。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速度快等特点。

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能够生长繁殖。

本实验通过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等步骤,培养细菌,观察其生长情况,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接种环、酒精灯、火焰灯、显微镜等。

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实验指导书,称取牛肉膏、蛋白胨等原料,加入适量无菌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过滤除菌后分装于无菌试管中,备用。

2. 灭菌:将制备好的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1℃灭菌15分钟,取出待冷却。

3. 接种:取一接种环,在火焰灯下进行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挑取适量细菌培养物,进行平板划线接种。

4. 平板划线法:将接种环在平板表面划线,使菌落分散,形成单个菌落。

5. 培养与观察: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6. 稀释涂布平板法:取一定量的细菌培养物,用无菌水进行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平板表面,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板划线法:在平板上观察到多个分散的菌落,说明细菌已成功分离纯化。

2. 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平板上观察到多个分散的菌落,说明细菌已成功分离纯化。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了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等步骤,以及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细菌分离纯化技术。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培养出了细菌,并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

2. 接种时,接种环要经过火焰灯灼烧灭菌,待冷却后再进行接种。

微生物常用生化实验

微生物常用生化实验

微生物常用生化实验胆汁-七叶苷试验原理:培养基中的胆汁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只有既能在胆汁中生长,又能水解七叶苷的细菌才能表现出对七叶苷的水解活性。

肠球菌和D群链球菌都能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并水解七叶苷,生成七叶素,七叶素与培养基中枸橼酸铁的Fe3+反应形成黑色沉淀,使培养基变黑。

65g/L NaCl生长试验原理:肠球菌具有很强的耐盐能力,能在上述培养基生长,并且分解培养基中的葡萄糖产酸,使指示剂溴甲酚紫变黄。

而链球菌的耐盐能力较弱,在此培养基不能生长。

原理:培养基中葡萄糖和乳糖的比例为1︰10,指示剂为酚红,酚红变色范围在pH6.4~8.2(黄~红),而KIA的pH为7.4,产少量的酸就可导致颜色改变。

斜面部分为有氧环境,底层与空气隔绝是相对厌氧的环境。

如接种的是能发酵葡萄糖和乳糖的细菌,因产生大量的酸,使斜面与底层均成黄色。

如接种的是只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的细菌,培养基内仅有0.1%葡萄糖可产酸。

开始的8~12h时,产生的酸足以引起斜面和底层的颜色变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葡萄糖被完全消耗,斜面部分所生成的酸可因接触空气而氧化挥发,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开始分解蛋白质,氧化降解氨基酸,产生碱性化合物,18~24h整个斜面又转换成碱性颜色—红色。

底层(相对缺氧状态),细菌发酵葡萄糖所生成的酸类物质不被氧化而氨基酸降解产生的碱性化合物不足以中和形成的酸,所以培养基仍为黄色。

细菌如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则与培养基中枸橼酸铁形成黑色的硫化铁。

细菌产气时,在底层还可看到有气泡或裂口现象。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培养基:苯丙氨酸微量液体培养基2)原理:细菌分解氨基酸可通过脱氨或脱羧基生成反应物。

某些细菌可产生苯丙氨酸脱氨酶,使苯丙氨酸脱去氨基生成苯丙酮酸,与10%三氯化铁试剂产生深绿色反应。

3)方法:待检菌用接种针以无菌操作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35 ℃培养18~24h,滴加入10%三氯化铁试剂3-4滴。

4)结果:立即(延长时间颜色会退去)观察结果,出现绿色环者为阳性,阴性为黄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细菌试验
1. 细菌抹片、制备及染色
细菌细胞微小,无色而半透明,原样直接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只能大致见其外貌;制成抹片和染色后,则能较清楚地显示其形态和构造,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染色反应,作为鉴别细菌的一种依据。

1.1细菌抹片的制备
1.1.1玻片准备:载玻片应清晰透明,洁净而无油渍,滴上水后,能均匀展开,附着性好。

如有残余油迹,可按下列方法处理:
1.1.1.1滴上95%的酒精2~3滴,用洁净纱布揩擦,然后在酒精灯上轻轻通过几次。

1.1.1.2若上法仍未能去除油渍,可再滴1~2滴冰醋酸,用纱布擦净,在在酒精灯上轻轻通过。

1.1.2抹片:所用材料情况不同,抹片方法亦有差异。

1.1.
2.1液体材料(如液体培养物、血液、渗出液、乳汁)可直接用灭菌接种环取一环材料于玻片的中央均匀的涂成适当大小的薄层。

1.1.
2.2不是液体材料(如菌落、脓、粪便等)则应先用灭菌接种环取少量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置于玻片中央,然后再用灭菌接种环取少量材料,在液滴中混合,均匀涂布成适当大小的薄层。

1.1.
2.3组织脏器材料,先用镊子夹持局部。

然后以灭菌或洁净剪刀取一小块,夹出后将其新鲜切面在玻片上压印或涂成一薄片。

1.1.
2.4如有多个样品同时需要制成抹片,只要染色方法相同,亦可以在同一张玻片上有秩序地排好,做多点涂抹,或者先用蜡笔在玻片上划分成若干小方格,每方格涂抹一种样品,需要保留的标本片,应贴标签,注明菌名、材料、染色方法和制片日期等。

1.1.3干燥:上述涂片,应让其自然干燥。

1.1.4固定:有两类固定方法
1.1.4.1火焰固定:将干燥好的抹片,是涂抹面向上,以其背面在酒精灯上来回通过数次,略做加热(但不能太热,以不烫手为度)进行固定。

1.1.4.2化学固定:血液、组织、脏器等抹片要做姬姆萨染色时,不用火焰固定,而应用甲醇固定,可将已干燥的抹片浸入甲醇中2~3分钟,取出晾干:或者在抹片上滴加数滴甲醇使其作用2~3分钟,自然挥发干燥,抹片如作瑞氏染色,则不必先作固定。

染料中含有甲醇,可以达到固定的目的。

1.2常用的染色方法
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
1.2.1简单染色法:只应用一种染料进行染色的方法,如美兰染色法。

1.2.2复染色法: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或再加媒染料进行染色的方法。

如革兰氏染色、抗酸性染色法、瑞特氏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等。

1.2.2.1吕氏碱性美兰染色法:
1.2.2.1.1染液配制:美兰0.3g、95%乙醇30ml、0.01%氢氧化钾溶液100ml。

将美兰溶解于乙醇中,然后与氢氧化钾溶液混合。

1.2.2.1.2染色法:抹片在火焰上固定后,加染液于玻片上,染色3~5分钟。

水洗、吸干、镜检。

1.2.2.2瑞氏染色发
1.2.2.2.1染液配制:瑞氏染色剂粉0.1g、白甘油1.0ml、中性甲醇60.0ml。

置燃料于一个干净的乳钵中,加甘油研磨至完全细末,再加入甲醇使其溶解,溶解后盛于棕色瓶中一星期,过滤于中性的棕色瓶中,保存于暗处,该染色剂保存时间愈久,染色的色泽愈鲜。

1.2.2.2.2染色法:图片任其自然干燥;加染色液约1ml于涂片上,染色1分钟,是标本被染液中甲醇所固定;再加上与染色液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或蒸馏水(或自来水)用口吹气,是染色液与蒸馏水充分混合,并防止染料的沉淀,经5分钟左右,使表面显金属的闪光;冲洗、吸干、镜检。

注: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磷酸二氢钾6.63g、无水磷酸钠2.56g、蒸馏水100ml。

1.2.2.3吉姆萨氏染色法
1.2.2.3.1染液配制:取吉姆萨氏染色剂粉末0.6g,加入甘油50ml,置于55~60℃温度中1.5~2小时后,加入甲醇50ml,静置一日以上,过滤后即可应用。

1.2.2.3.2染色法:加姬姆萨氏染色液10滴于10ml蒸馏水中,配成稀释的溶液,所用蒸馏水必须为中性或微碱性(必要时可加1%
碳酸钠液1滴于水中,使其变为微碱性);抹片任其自然干燥,浸于盛有甲醇的玻缸中或滴加甲醇数滴于玻片上固定3~5分钟;于后将玻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分钟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小时,过夜亦可;水洗、吸干、镜检。

1.2.2.4革兰氏染色法
1.2.2.4.1革兰氏液的配制:
1.2.2.4.1.1龙胆紫原液:龙胆紫粉末5g,加95%酒精100ml。

石炭酸龙胆紫液:龙胆紫原液10ml,5%石碳酸液90ml混合,虑过后备用。

1.2.2.4.1.2碘溶液(鲁格氏液):碘片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
现将碘化钾2g加水30ml使其溶解,再将研碎的碘片1g加入,完全溶解后再加足量的蒸馏水,使其全量为300ml。

1.2.2.4.1.3脱色液:95%酒精。

1.2.2.4.1.4稀释复红:
碱性复红原液:碱性复红粉末10g,加95%酒精100ml。

石炭酸复红液:碱性复红原液10ml,5%石炭酸液90ml混合,放置过夜后滤过,贮褐色瓶中备用。

稀释石炭酸复红液:石炭酸复红液10ml、蒸馏水90ml混合后,即为稀释复红。

1.2.2.4.2革兰氏染色法
1.2.2.4.2.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龙胆紫染色液,
经1~2分钟,水洗。

1.2.2.4.2.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分钟,水洗。

1.2.2.4.2.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秒至1分钟,水洗。

1.2.2.4.2.4加稀释碳酸复红10~30秒钟,水洗。

1.2.2.4.2.5吸干、镜检。

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注]在进行各种染色时都应注意,当抹片滴上染色液后,不可以直接将剩余染液倾去,应用水连染液一起充分洗去,然后进行下一步骤,以免发生沉渣粘附,影响染色效果。

2.细菌培养
2.1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艳阳培养基。

常用培养基制备的方法与步骤:配料——溶化——测定PH值——过滤——分装——高压——无菌检验,备用。

例如麦康凯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去麦康凯琼脂粉4.9g加1000ml无离子水中混合,放置20分钟隔石棉铁丝网微火煮沸使完全溶解,10磅10分钟高压灭菌。

冷至50℃左右倾入无菌平皿内,凝固后冷藏备用。

用途:作沙门氏菌分离培养及区别大肠杆菌。

2.2分离培养法
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法有以下几种:
2.2.1需氧菌分离培养法
2.2.1.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此法为常用的细菌分离法。

平板划线分离培养的方式很多,可按习惯选择应用。

其目的是为了将被检材料作适当的稀释,使细菌长成独立存在的菌落,防止形成菌苔,以便根据菌落性状进行鉴别和纯培养。

2.2.1.2斜面划线分离培养法
2.2.1.3加热分离培养法
此法适用于芽孢菌的分离培养,尤其是当芽孢菌的病料中污染有非芽孢菌时,因芽孢菌耐热,故可采用法。

其操作方法:
2.2.1.
3.1将固体被检物用生理盐水作5~10倍稀释,然后放在80摄氏度温水中10分钟,以杀灭非芽孢菌。

2.2.1.
3.2用白金耳蘸取上述溶液,按划线接种法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孵育24小时后,就可以分离出芽孢菌。

2.2.1.4增菌分离培养法
被检材料中如果含菌量较少,估计用上几种方法不易达到分离细菌的目的时,可先行增菌培养。

其法是将病料直接接种在普通肉汤培养基或血清肉汤培养基内,经18~24小时孵育后,再移植到其他适宜培养基内,以分离单个菌落。

2.2.1.5通过实验动物分离法
当分离某种原菌时,可将被检材料注射于感受性强的实验动物体内,如将结核菌材料注射于豚鼠体内,杂菌不得发育,而豚鼠终必得慢性结核病而死,实验动物死后,取心血或脏器用以分离细菌,有时甚至可以得到纯培养。

2.2.2厌氧菌分离培养法
厌氧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需氧菌不同,它不需要氧气,当游离氧进入时,能使其死亡。

培养厌氧菌时,都应用无氧培养基或无氧环境,通常采用各种方法以阻止氧的进入和人工驱除氧。

艳阳培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2.2.2.1加组织培养基分离培养法
即在液体培养基内加入肝、肾、心、脑、肉渣等组织作为还原性物质,吸收游离氧。

如在培养基表面加一层灭菌流动石蜡,以杜绝空气进入,则效果更佳。

2.2.2.2焦性没食子酸法
此法是应用焦性没食子酸与碱性溶液作用后,形成焦性没食子酸盐,以吸收游离氧而造成无氧条件。

本法操作简单,并容易分得单个菌落。

2.2.3二氧化碳培养法
2.2.
3.1蜡烛法
此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故较常用。

培养时将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入有盖子的大玻璃缸内(如圆形标本缸),取蜡烛一支放在缸内点燃,烛火需距缸口10cm,盖好缸盖。

周围涂凡士林,密封缸盖,当缸内氧气消耗完,蜡烛自灭,此时缸内约含10%的二氧化碳,将此缸置37℃条件下培养。

2.2.
3.2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法
这是目前较先进的仪器设备,配有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系统及温控制指示系统,可用于细菌、细胞的培养,使用时按需要调整二氧化碳的浓
度及温度,将培养物置人培养。

3.细菌生化性状的检查
进行生化性状检查,必须用纯培养菌进行,不然容易出现错误的结果。

生化性状检查的项目很多,应当根据诊断的需要适当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