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之死》梁启超共38页

合集下载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梁启超
情境导入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 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 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 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 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 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 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3.浏览课文,概括谭嗣同这一人物形象。
谭嗣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 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光明磊 落,奋不顾身,视死如归,认识到变法必 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 的认识。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而不依靠广大人 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历史发展 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 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1.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01 “酬圣主”;
02 报国家,有强烈的国之情。
2.谭嗣同死得值不值?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 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 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 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 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 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对于谭嗣同死 亡的价值问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 可。
本文主要叙述了在改革事业面临失 败的时刻,谭嗣同没有出逃,而是选 择引颈就刑。这体现了他的英雄主义 和大无畏的精神境界。
板书:
死前行为 诊断结果 死时表现
光明磊落 奋不顾身 视死如归
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 2.收集写谭嗣同的诗歌。
退出
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 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 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 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百多年前,一位吃辣椒长大的浏阳热血男儿,在北京城的刑部大牢里吟咏了这首传诵了一个世纪的绝命诗后,义无反顾地走上菜市口的刑场,在风云变色,草木同悲的天地见证下,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献上了第一颗大好头颅!这位奇男子就是戊戌百日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谭嗣同。

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

他的日本友人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是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的。

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流血第一人。

当时,谭嗣同对他的日本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说完这句话后不久,他就和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等五位戊戌变法中坚人物一起慷慨赴难,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壮烈牺牲时,只有卅三岁。

套一句汪精卫后来写的诗,谭嗣同烈士之死,确实算得上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壮年头”了。

三个月后,维新派人士在日本刊行了谭嗣同的《仁学》,由梁启超作序。

梁启超在序文中写道:“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

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

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

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捡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

”谭嗣同信仰大乘佛教,又是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

割肉喂鹰是佛教所赞颂的大乘菩萨行,成仁取义是儒门千圣相传的心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谭嗣同之所以不欲苟活于乱世,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断头台,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去体现他所信仰的大乘菩萨舍己救众生的大悲愿行,并期以一己之鲜血唤醒四万万中国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以身殉道,宁可抛弃短暂的物质生命,也要实现“道义为之根”的义理生命。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 这里以杜根比林旭等同时被捕的人, 意思是期望他们能侥幸脱险, 将来继 续推行维新变法 • 我自横刀向天笑 •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 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出奔。指康有为留:指自己。
比喻出逃者和留下的人都光明磊落、 肝胆相 照,是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 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这次运动 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 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 和日本。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 杨深秀、康广仁六人等6人(戊戌六君子) 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 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4.谭嗣同是怎样的人?
• 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没有考虑个人生命 的安危, 想方设法地营救皇上,救康有为, 体现了奋不顾身,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 • 在完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却甘愿赴死,且 多次劝梁启超东渡保存实力,最终慷慨就 义,这表现了他光明磊落、 奋不顾身、置 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 但是,谭嗣同想靠改革、靠皇帝而不是依 靠革命、依靠群众,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 性。
二、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
• 望门投宿思张俭 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 因弹劾宦官侯览,被 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人们看重他的声望 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 一定会受到 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 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因执行人手下留 情,未死。隐身酒肆, 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 御史。
初读,了解作者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 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 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 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文 集有《饮冰室合集》 等

谭嗣同传——梁启超

谭嗣同传——梁启超

谭嗣同传梁启超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父继洵,官湖北巡抚。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

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

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

自甲午战事后,益发愤提倡新学,首在浏阳设一学会,集同志讲求磨厉,实为湖南全省新学之起点焉。

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天下志士,走集应和之。

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

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

时和议初定,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睹其丰采,闻其言论,知其为非常人矣。

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

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事,未尝与俗吏一相接,君常自谓作吏一年,无异入山。

时陈公宝箴为湖南巡抚,其子三立辅之,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

丁酉六月,黄君遵宪适拜湖南按察使之命,八月,徐君仁铸又来督湘学,湖南绅士————————等蹈厉奋发,提倡桑梓,志士渐集于湘楚。

陈公父子与前任学政江君标,乃谋大集豪杰于湖南,并力经营,为诸省之倡。

于是聘余及——————等为学堂教习,召———归练兵,而君亦为陈公所敦促,即弃官归,安置眷属于其浏阳之乡,而独留长沙,与群志士办新政。

于是湖南倡办之事,若内河小轮船也,商办矿务也,湘粤铁路也,时务学堂也,武备学堂也,保卫局也,南学会也,皆君所倡论擘画者,而以南学会最为盛业。

设会之意,将合南部诸省志士,联为一气,相与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而先从湖南一省办起,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

谭嗣同绝命书【谭嗣同狱中绝命书当系伪作】

谭嗣同绝命书【谭嗣同狱中绝命书当系伪作】

《谭嗣同绝命书【谭嗣同狱中绝命书当系伪作】》摘要:按:《清议报》固创于十一月十一日,但筹备《清议报》却在十月,又康有为:《奉诏求救文》末附《遗书》,见《日本外交文书》第三一卷第一册第七一四页,是康亦知有遗书,”这句话显然是承上所述而作的结论,是作者自己的意思,并非引谭氏之言,况且“先难后易”,不同于“为难”、“为易”,甚至意思正好相反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谭嗣同全集》,收入谭嗣同狱中遗康有为、梁启超绝命书各一通(第532页、519页),注谓:“刊《知新报》第七十五册,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梁启超年谱长编》,亦云“八月十日,谭嗣同作两绝命书,一遗康有为,一遗梁启超”,并录入遗梁书全文,注谓“转引自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册第37页”。

其实这两通绝命书始刊于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旧历十月十四日)的日本《东京报》上,《知新报》是据该报译载的。

但此两书当系伪作,不可不辩。

两条有力的证据是:(一)王照《小航文存》卷三:《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于梁氏“立即于横滨创办《清议报》,大放厥词,实多巧为附会”下注曰:“如制造谭复生血书一事,余所居仅与隔一纸扇,夜中梁与唐才常、毕永年三人谋之,余属耳闻之甚悉,然佯为睡熟,不管他。

” (二)唐才质《戊戍闻见录》:“复生身陷囹圄,其始二仆尚得近,后防范密,知不免,故题诗于壁以寄志,而无一字贻亲知,盖搜查綦严,无由寄还,且恐亲知受株连也。

后报载其血书二,予读之,疑不类,询之伯兄,盖出卓如手,欲借以图勤王,诛奸贼耳。

” 这两条证据,一为亲闻,一是得自参与密谋者之口,都可以说是第一手材料;两条材料来源不同,而所证明的问题却是一致的,如果作伪,恐难有如此巧合者。

所以,我以为这两条证据是可靠的、难以驳倒的。

汤志钧先生作《戊戍变法人物传稿》,征引了上述全部材料,并一一驳斥,谓“故《遗书》尚难定为赝品”(增订本上册112―114页)。

[精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谭嗣同之死》知识点分析

[精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谭嗣同之死》知识点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谭嗣同之死》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4. 句式
1作者简介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相关背景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戊戌六君子”之一。

3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经过,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生死与度外的英雄气概。

4句式
1、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被动句,“斩于市”译为“在街市上被斩”,这是一种语意上的被动)
2、题一诗于狱壁(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狱壁题一诗”)。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导学案教者:序号:课题《谭嗣同之死》课型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戊戌政变记•殉难六烈士传》中的《谭嗣同传》。

该书写于崐1898年,即戊戌政变的当年,记载了戊戌政变是始末详情。

六烈士是谭嗣同、崐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是维新崐运动中的左翼,他所著《仁学》一书,猛烈地抨击了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崐在当时是一部思想敏锐、富有战斗性的著作。

学情分析本文是传记,先概述后详叙,全文以叙述为主,在叙述中也穿插了一些生崐动具体的描写和议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叙述的事件和描写的情景都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层次清晰。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2.了解义的变化。

3.了解谭嗣同为了变法图强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了解义的变化。

学习难点了解义的变化。

了解谭嗣同为了变法图强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导学过程评注《谭嗣同之死》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

2、熟记基础知识。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一、基础知识要求:会拼读、会写、会解释觐 ( ) 擢 ( ) 懋( )朕 ( ) 恸 ( ) 劾( )榻 ( ) 擘 ( ) 谒( )箧 ( ) 杵 ( ) 臼(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崐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宣传家和学者。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跟随其师康有为“公车上书”,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崐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后主讲崐长沙时务学堂,为维新变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京,参与康有为的“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后逃入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与《新小说》,崐热情介绍西方社会科学,提倡“小说界革命”,对当时知识界有很大影响。

第2课时《谭嗣同之死》

第2课时《谭嗣同之死》
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冥探:深探。心法:思想方法。衍绎:发挥。
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朗读
标注




被捕前谋救皇上救康有为劝梁启超
奋不顾身
先人后己
谭嗣同之死光明磊落
被捕后题诗狱壁慷慨就义
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语言特色:
吸收了一些近似口语的词汇和句法。如:“被捕”“向来”“询问”“查出”“设法”“今日”“可以”“救护”“今日可以救我圣上者”“数月以来”崐“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等。这种近似口语的词句大量采用,就形成了崐一种基本上是文言,但又带有白话成分的新体散文──新民体,这是梁启超的贡献。
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
学科组语文组年级七学科语文
课题:《谭嗣同之死》




知识领域
技能领域
情感领域
1、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