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之死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学习谭嗣同热爱祖国敢于为革命舍身取义的崇高品质,认识这一人物思想上的局限性。
2、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相关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点:1、本文的结构层次2、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谭嗣同的政治见解2、对谭嗣同的评价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由前课五人之死意义所以重大,引出舍生取义,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广东新会人。
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次年访康有为,被这为今文经学大师所折服,于是依毅然退出学海堂,从学康三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广读西书。
1902年创《新民丛报》。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的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和讨论,激发了人们对于变法的思 考和对于改革的探索。
死亡原因
直接原因
谭嗣同参与的戊戌变法触动了顽 固派利益,被视为叛逆者,因此 被捕并最终被处决。
深层原因
谭嗣同所倡导的改革思想与当时 的封建制度存在矛盾,顽固派对 此极为反感,这也是导致其死亡 的重要原因之一。
促进了思想启蒙
谭嗣同的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 ,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个人价值
体现了勇气和牺牲精神
谭嗣同选择死亡,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这对个人而言是一种高尚的 价值。
提供了个人成长的启示
谭嗣同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变化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启示,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成 长和发展。
1896年,被荐进京做官,先后 任职于户部、度支部等。
时代背景
01
清朝末期,列强入侵,国势衰微,民族危机严重。
02 谭嗣同深感民族危机,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
03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他积极参与新政,力主改
革。
谭嗣同的思想与改革主张
谭嗣同的思想受西方 文化影响,主张“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 。
还提倡发展民族工商 业,学习西方先进技 术,以增强国力。
他主张改革政治体制 ,推崇君主立宪制, 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02
谭嗣同的死亡
死亡经过
被捕经过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 同被捕入狱。
临终遗言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浏阳会 馆被押赴刑场时,高呼:“有心杀 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 哉!”慷慨就义。
民族觉醒
谭嗣同的死激发了民族觉醒和民众抗争,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 进步和发展。
谭嗣同之死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百多年前,一位吃辣椒长大的浏阳热血男儿,在北京城的刑部大牢里吟咏了这首传诵了一个世纪的绝命诗后,义无反顾地走上菜市口的刑场,在风云变色,草木同悲的天地见证下,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献上了第一颗大好头颅!这位奇男子就是戊戌百日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谭嗣同。
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
他的日本友人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是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的。
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流血第一人。
当时,谭嗣同对他的日本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说完这句话后不久,他就和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等五位戊戌变法中坚人物一起慷慨赴难,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壮烈牺牲时,只有卅三岁。
套一句汪精卫后来写的诗,谭嗣同烈士之死,确实算得上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壮年头”了。
三个月后,维新派人士在日本刊行了谭嗣同的《仁学》,由梁启超作序。
梁启超在序文中写道:“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
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
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
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捡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
”谭嗣同信仰大乘佛教,又是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
割肉喂鹰是佛教所赞颂的大乘菩萨行,成仁取义是儒门千圣相传的心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谭嗣同之所以不欲苟活于乱世,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断头台,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去体现他所信仰的大乘菩萨舍己救众生的大悲愿行,并期以一己之鲜血唤醒四万万中国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以身殉道,宁可抛弃短暂的物质生命,也要实现“道义为之根”的义理生命。
七年级谭嗣同之死教案

七年级谭嗣同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理解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谭嗣同之死的原因和影响。
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那段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培养学生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和其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谭嗣同之死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的深层原因。
引导学生从谭嗣同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谭嗣同的生平、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对相关历史有初步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谭嗣同之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在戊戌变法中,有一位人物为了变法事业英勇牺牲,他是谁?从而引出课题——谭嗣同之死。
2、知识讲解介绍谭嗣同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成长经历和求学过程。
讲述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结果,重点突出谭嗣同在变法中的主张和行动。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谭嗣同为什么选择留下来赴死,而不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逃走?谭嗣同之死对当时的社会和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
5、深入探究分析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信念。
引导学生思考谭嗣同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6、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谭嗣同的生平、戊戌变法的概况以及谭嗣同之死的意义。
强调谭嗣同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历史评价
千古罕见真贵族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超前见识羞今人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
”——也就是说,二千年来,无非上面是强盗,下。
谭嗣同是怎么死的

谭嗣同是怎么死的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政治家以及思想家了,他提倡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可是说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了,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谭嗣同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谭嗣同是怎么死的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然而却就义于1898年,谭嗣同从小就和普通人不同,他虽然生长在官宦之家,然而却十分厌恶当朝政府的所作所为,他从小博览群书,喜好各种各样的文经学,然而却对当时的科举制度深恶痛觉,几次都曾故意不被考中,然而这样一位英雄谭嗣同的死,才会让所有人都觉得遗憾。
中日的甲午战争之后,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家和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清朝政府为了可以自保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割地赔偿的协议,在这危机的关头,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想要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提出了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戊戌变法。
然而戊戌变法还没有开始就受到了清朝封建而且顽固的抵制,封建顽固的清朝统治者全力打压谭嗣同等有的维新派观点,尤其是慈禧太后为了可以继续独揽大权,甚至直接幽径了光绪皇帝,并且命人逮捕了谭嗣同为首的众多维新派代表人物,之后在北京菜市处死了谭嗣同,杨锐,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这就是谭嗣同怎么死的。
谭嗣同的死可以说是国家的一巨大损失了,然而正如其所说的一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革命总是需要人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愿意用自己的一死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的救国救民情怀,他愿意用自己的一死来换回国家的自立自强,民族的生生不息。
谭嗣同著作谭嗣同著作可以说数不胜数,比如说谭嗣同最具代表作《任学》等等,在谭嗣同慷慨就义之后,后人把谭嗣同生前的各种著作收集在一起,编成了《谭嗣同全集》,直到现在为止,国内的各大书店以及网络上面都可以找到《谭嗣同全集》,由此可见谭嗣同著作对后人的影响有多大了。
《谭嗣同全集》里面收入了谭嗣同著作的全部内容,其中还包括了谭嗣同在自己生前就已经编撰好的专集,已经定稿的稿本,其中谭嗣同就义之后没有来得及整理的书简也都由后人整理收录到了《谭嗣同全集》里面,可以说《谭嗣同全集》是谭嗣同著作的最全综合了,后人想看谭嗣同的任何著作在《谭嗣同全集》里面都可以找得到。
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

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戊戌变法六君子是指哪几个?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戊戌六君子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戊戌变法六君子的人物生平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
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了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
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
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
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入狱时有诗一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谭嗣同全集》。
康广仁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
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胞弟。
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
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
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
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
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不)缠足(脚)会。
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
1898年春挟金赴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
主张废八股,开民智。
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
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
中国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最后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简介谭嗣同最后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湖南浏阳妻子:李闰父亲:谭继洵师父:欧阳中鹄出生时间:1865年3月10日去世时间:1898年9月28日信仰:佛教职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主要成就:参加领导戊戌变法等谭嗣同是清末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当初以自己的鲜血,为维新思想开路,唤醒国人意志的伟大牺牲者。
他生于公元1865年的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祖籍湖南浏阳,父亲谭继洵为湖北巡抚。
谭嗣同出生官宦之家,因此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十岁的时候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也因此受其师影响,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兴趣。
不过十岁之前,谭嗣同曾经有一奇遇。
据说在谭嗣同五岁的时候,曾经因为生了重病,曾经昏死三日,眼见就要没有气了,最后却又奇迹般的活了过来,这也是他的字“复生”的由来。
谭嗣同虽然出生官宦,但是却自有自己的思想。
他喜好经世致用之学,而厌恶空空学问,所以他对“八股文”痛恨异常,写下过“岂有此理”之言。
谭嗣同一生读书颇多,不仅限于儒学。
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后,他又先后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也许正是有这样的思想和性格,所以谭嗣同才会有革新的气魄,才会有后来为了自己的志向,不畏生死的勇气。
谭嗣同四处游历,读书学习,增长自己的游历学识。
后来甚至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这也是他维新思想的开端。
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当时在湖南家乡的谭嗣同名听到这个消息,满怀忧愤,开始宣传提倡新学,呼号变法。
他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奠定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准字音
榻 tà 杵 chǔ 戮 lù 擘 bò 臼 jiù 箧 qiè 臾 yú
谕 yù
谒 yè
卒 zú
酬 chóu
遂 suì
fā
yù
qiǎng ǎ
变遂发 再四强 变遂发 语余曰 再四强之 nàn 故及于难 故及于难 shāo xì yò u dǎi 三十有 不少变 系狱 三十有三 被逮
方访君寓。 时|余|方访君寓。 余 方访君寓 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请|致电上海领事 而救先生焉。 致电上海领事 而救先生焉。 是夕|宿于日本使馆 余|是夕 宿于日本使馆。 是夕 宿于日本使馆。 |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 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 托焉。 箧|托焉。 托焉 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今|南海之 生死未可卜。 南海之 生死未可卜。 中国|未闻 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今|中国 未闻 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国之|所以不昌也 此|国之 所以不昌也。 国之 所以不昌也。
梁启超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常识。 、了解有关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常识。 2、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3、联系历史,学习谭嗣同光明磊落、置个 、联系历史,学习谭嗣同光明磊落、 人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人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谭 嗣 同 简 介
(1865-1898)湖南浏阳人 湖南浏阳人。 谭嗣同 (1865-1898)湖南浏阳人。自幼鄙视 科举,喜好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用。 科举,喜好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用。中日甲午 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 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游历 北京,结识梁启超等维新名士。 仁学》两卷, 北京,结识梁启超等维新名士。著《仁学》两卷, 提出冲决封建“网罗”的口号。1897年 提出冲决封建“网罗”的口号。1897年,与梁启 超等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 超等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参与筹 办新式工矿企业。次年,倡设南学会,创办《 办新式工矿企业。次年,倡设南学会,创办《湘 宣传变法。 应召入京, 报》,宣传变法。8月,应召入京,受光绪皇帝召 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 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9月21 日慈禧政变发生后被捕。28日临时刑前愤呼 日临时刑前愤呼: 日慈禧政变发生后被捕。28日临时刑前愤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英勇就义于北京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英勇就义于北京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 著辑为《谭嗣同全集》 著辑为《谭嗣同全集》。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 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 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 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 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 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 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重点词的理解: 串讲文意 一、重点词的理解:
正在。 寓所。 变:政变。 遂:就。 方:正在。 寓:寓所。 政变。 查抄。 不久。 垂帘:女后辅佐幼主临政、 抄:查抄。 旋:不久。 垂帘:女后辅佐幼主临政、 听政。 罢了。 虽然:虽然这样,但是…… 听政。 耳:罢了。 虽然:虽然这样,但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它不可能还应该努力去争取。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它不可能还应该努力去争取。 足下: 第二人称敬称。 拜访、拜谒、拜见。 足下:您,第二人称敬称。 谒:拜访、拜谒、拜见。 是夕:这个晚上。 竟日:整天。 东游:东渡日本, 是夕:这个晚上。 竟日:整天。 东游:东渡日本, 指暂时去日本避难。 小箱子。 无以酬圣主: 指暂时去日本避难。 箧:小箱子。 无以酬圣主: 无法报答圣明的皇帝。 报答。 未可卜: 无法报答圣明的皇帝。 酬:报答。 未可卜:难以 预料。 于是。 侠士:指大刀王五。 预料。 遂:于是。 侠士:指大刀王五。 卒:终 再四:再三。 苦劝。 系狱: 于 再四:再三。 强:苦劝。 系狱:拘囚在监狱 拴脚,引申为拘囚。 须臾;极短的时间。 中。系,拴脚,引申为拘囚。 须臾;极短的时间。 春秋:年龄。 神气:神情。 丝毫。 就戮: 春秋:年龄。 神气:神情。 少:丝毫。 就戮:接 受斩刑。 刚烈。 离开。 受斩刑。 戮:斩、杀。 烈:刚烈。去:离开。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谭嗣同被捕前后的哪 、 些事? 些事? 被捕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 被捕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劝梁 启超东渡。 启超东渡。 被捕后:狱壁题诗、慷慨就义。 被捕后:狱壁题诗、慷慨就义。
谭嗣同自己所说的“不出走”的理由,从严格 谭嗣同自己所说的“不出走”的理由, 的理性意义上都是不太成立的,但是, 的理性意义上都是不太成立的,但是,所有的 无私的、 一切正表现了谭嗣同无私的 圣洁的、 一切正表现了谭嗣同无私的、圣洁的、无所畏 惧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惧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谭嗣同不是愚忠,而是为他奋斗的事业、 谭嗣同不是愚忠,而是为他奋斗的事业、改革 理想而献身的。 理想而献身的。 谭嗣同丝毫没有贬低出逃者, 谭嗣同丝毫没有贬低出逃者,没有贬低忍死求 生继续从事变法事业的人, 生继续从事变法事业的人,而是把他们放在和 自己同样的高度。 自己同样的高度。 谭嗣同的壮烈行径和崇高精神激励了他之后的 无数革命党人、无数仁人志士,他的精神已成 无数革命党人、无数仁人志士, 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康有为、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 为首的维新派,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 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 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 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 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 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随 着运动的开展, 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 剧。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派发动 年 月 日 政变,慈禧重新“训政” 光绪帝被幽禁, 政变,慈禧重新“训政”,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 6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这6位志士为谭嗣同、康广仁、 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 位志士为谭嗣同 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 位志士为谭嗣同、康广仁、 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史称“ 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史称“戊戌六君 )。康有为 梁启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 康有为、 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 变法运动彻底失败。 变法运动彻底失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 幸福者。 幸福者。 —— 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
2、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是怎样的人? 、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是怎样的人?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激进派的一员,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激进派的一员, 在变法失败后,没有考虑个人生命的安危, 在变法失败后,没有考虑个人生命的安危, 想方设法地营救皇上,救康有为, 想方设法地营救皇上,救康有为,体现了 奋不顾身,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 的高尚品质。 他奋不顾身,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明知 要被捕,在完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 要被捕,在完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却甘 愿赴死;而且多次劝梁启超东渡保存实力, 愿赴死;而且多次劝梁启超东渡保存实力, 最终慷慨就义,这表现了他具有光明磊落 光明磊落、 最终慷慨就义,这表现了他具有光明磊落、 奋不顾身、置个人生死于之度外的英雄气 奋不顾身、置个人生死于之度外的英雄气 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出奔。指康有为、梁启超;留:指自己。 出奔。指康有为、梁启超; 指自己。
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 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 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相同点:都是被俘后,舍生取义, 相同点:都是被俘后,舍生取义,慷慨就 义。 不同点: 不同点:文诗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 命运联系在一起, 命运联系在一起,而谭诗却是一心想着他 表现出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精神。 人,表现出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精神。 和文天祥的失败者悲剧色彩相比, 和文天祥的失败者悲剧色彩相比,谭 嗣同的自我形象,则是胜利者的自豪。他 嗣同的自我形象,则是胜利者的自豪。 一方面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另一方面, 一方面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另一方面, 又没有把出逃者贬低, 又没有把出逃者贬低,而是把他们和自己 同样的高度。 放在 同样的高度。
这里以杜根比林旭等同时被捕的人, 这里以杜根比林旭等同时被捕的人, 意思是期望他们能侥幸脱险, 意思是期望他们能侥幸脱险,将来继续 推行维新变法。。 推行维新变法。。
Hale Waihona Puke 我自横刀向天笑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 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写法特点
本文虽为一篇文言文, 本文虽为一篇文言文,但我们不 觉得很深奥,语言较为通俗易懂, 觉得很深奥,语言较为通俗易懂,没 有华丽的词语和晦涩难懂的语句, 有华丽的词语和晦涩难懂的语句,结 合注释,就能顺利翻译成现代文。 合注释,就能顺利翻译成现代文。在 行文上感情充沛,气势跌宕。 行文上感情充沛,气势跌宕。
梁 启 超 简 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 ),广东新会人 卓如, 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又号饮冰室主人 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是中国近代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 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 两个时期;他的业绩, 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 方面。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方面。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 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 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 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 康有为为师 中举人。1890年 他拜康有为为师, 中举人。1890年,他拜康有为为师,受康有为 的影响, 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 并一直追随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 术,并一直追随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是康有 为的得力助手。 为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