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之死》对译

合集下载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I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 )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

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请自嗣同始。

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

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文学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

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

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異。

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

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

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

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

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

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对《也谈谭嗣同之死》一文的两点商榷

对《也谈谭嗣同之死》一文的两点商榷
开宣扬 中国人 “ 理未 明 , 公 旧俗 俱 在 ” 没 有 资 格 ,
道 了结 果 , 很 容 易 做 ‘ 后 诸 葛 亮 ’ 从 而 苛 求 就 事 ,
前 人 。 谭 嗣 同必 须 以 自 己的 被 杀 戮 来 证 明 自己 的 ” 正 义 . 同然 有 其 悲 哀 的 一 面 ,但 这 只 是 时 代 的 产

2 1 《 史教 学》 0 0年 历 第
国 粹 之 丧 失 , 皆 不 能 忍 , 所 以 为 不 忍 杂 志 ’ 而 此 ,

共 。鼓 L 对 (也1 谈发谭了嗣树同老之的 ) 为 ‘ 和 政 体 不 能 行 于 中 罔 ’ 吹 尊 孑 教 为 同 ( 0期 表 高 山 师 死 认 一文 的 两 点 商 榷
仪复位 。11 9 7年 , 有 为 和效 忠 前 清 的 北 洋 军 阀 康 张 勋 发 动 复 辟 , 立 溥 仪 登 基 。此 举 尽 管 遭 各 方 拥 强烈 反 对 , 踵 失 败 , 康 有 为 并 不 甘心 。他 始 终 旋 但
笔 者 认 为 ● 中 的 观 点 很 有 其 刘 玉广 江苏省兴化市第 栏 目 。所 刊 文 , 同 闻 、 录 外 , 系 康 艺林 等一 附 均 中学 一 ( 章 除 ∽。 一 7】
进 行 革 命 。 由于 康 有 为 在 海 内外 名 气 很 大 , 的 他
这 些 保 皇 言 论 具 有 很 大 的 欺 骗 性 。他 的 门 生 信 徒
物 , 恰 恰 证 明 了谭 嗣 同之 死 的价 值 。 同近 代 史 也 中
上有许 多看来 “ 定 失败 ” 重 大运动 , 注 的 比如 太 平 天 同 运 动 、洋 务运 动 、义 和 团 运 动 ,甚 至辛 பைடு நூலகம் 革 命 ,无 数 先 进 的 中 图人 在 其 中 呕 心 沥 血 、披 肝 沥 胆 . 道 都 没 有 价 值 吗 ? 如果 不 是 前 人 栽 树 . 有 难 哪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谭嗣同绝命诗赏析

谭嗣同绝命诗赏析

谭嗣同绝命诗赏析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父亲谭继洵曾任湖北巡抚。

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后,发愤钻研并提倡新学,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倡办“南学会”,主办《湘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一八九八年在康、梁领导的百日维新中,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变法失败,他被捕入狱,慷慨就义。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望门投止: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曾做过东部督邮。

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被侯览反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句是设想逃亡的康、梁等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曾上书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装进口袋在殿上摔死。

幸而执法人手下留情,载出后苏醒过来。

太后派人探视,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肆。

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去:出奔,指康、梁等。

留:指作者自己。

政变发生,作者就做了牺牲的准备,并在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指光绪帝)”。

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留者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的巍峨高大。

此乃一八九八年九月,谭嗣同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中借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对顽固势力的僧恨和蔑视,以及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当政变发生时,朋友们曾劝他出奔避难,他断然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段话和他写的这首诗互相辉映,充分表达了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百多年前,一位吃辣椒长大的浏阳热血男儿,在北京城的刑部大牢里吟咏了这首传诵了一个世纪的绝命诗后,义无反顾地走上菜市口的刑场,在风云变色,草木同悲的天地见证下,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献上了第一颗大好头颅!这位奇男子就是戊戌百日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谭嗣同。

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

他的日本友人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是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的。

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流血第一人。

当时,谭嗣同对他的日本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说完这句话后不久,他就和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等五位戊戌变法中坚人物一起慷慨赴难,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壮烈牺牲时,只有卅三岁。

套一句汪精卫后来写的诗,谭嗣同烈士之死,确实算得上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壮年头”了。

三个月后,维新派人士在日本刊行了谭嗣同的《仁学》,由梁启超作序。

梁启超在序文中写道:“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

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

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

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捡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

”谭嗣同信仰大乘佛教,又是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

割肉喂鹰是佛教所赞颂的大乘菩萨行,成仁取义是儒门千圣相传的心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谭嗣同之所以不欲苟活于乱世,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断头台,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去体现他所信仰的大乘菩萨舍己救众生的大悲愿行,并期以一己之鲜血唤醒四万万中国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以身殉道,宁可抛弃短暂的物质生命,也要实现“道义为之根”的义理生命。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组下列文字注音榻擘谕谒箧杵臼戮答案:tà|bò|yù |yè|qiè|chǔ|jiù|lù解析:注意易错点,“擘”声母是b不是p,“谒”的声母为y不是j,“箧”不读“夹”音,“杵”声母为ch不是c,“戮”是多音字,要注意辨析。

点评:此类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旋.闻垂帘之谕。

________________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________________吾与足下..分任之。

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________________卒不去,故及.于难。

________________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

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随即,立即。

⑵推测,预料。

⑶对尊长或同辈的敬称。

⑷终于。

⑸及,涉及。

⑹拴,绑,引中为拘囚。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旋”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点评:掌握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尤其要注意词类的活用。

3、“至初六日变遂发”一句中“变”词性上是,指的事件是答案:动词名用|慈禧囚禁光绪帝。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变”本为动词,在句中作名词用,意为“政变”,指的是慈禧囚禁光绪帝。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中常见现象,有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动词名用、形容词名用等。

学习时要注意分类记忆。

4、“旋闻垂帘之谕”一句中“垂帘”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其指;答案:借代|慈禧解析:抓住题干中答点“修辞手法”,了解句子内容,“垂帘”指慈禧“垂帘听政”,所以“垂帘”借指慈禧。

潼关谭嗣同文言文翻译

潼关谭嗣同文言文翻译

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少孤,孤而好学,博览群书,尤好经世之学。

弱冠之年,遂游历天下,遍访名贤,以广其识。

甲午之役,以书生从军,隶张之洞幕下,与同志共图国是。

时海内多故,民生凋敝,嗣同痛心疾首,欲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

戊戌政变,嗣同被囚于狱中。

狱中墙壁,多写其志,以示不屈。

一日,狱吏来,见壁上字迹,问嗣同:“汝何为而作此?”嗣同笑而不答。

狱吏怒,欲以鞭挞之。

嗣同曰:“吾固知汝将鞭挞我,然吾岂以鞭挞而屈哉?”狱吏益怒,鞭挞之,嗣同颜色不变,谈笑自若。

狱中饮食,粗恶不足味,嗣同饮食如常,不以为意。

或问之,嗣同曰:“饮食者,所以养吾身,吾岂以饮食之粗恶而忘其志哉?”又问:“汝何为而囚于此?”嗣同曰:“吾为国而囚,吾何悔?”狱中之人,闻嗣同言,皆感动,相率以诚敬。

狱中,嗣同与同志共论国事,虽处囹圄,志气弥坚。

一日,有狱友问嗣同:“君何不速死?”嗣同答曰:“吾志未酬,死何益?吾当以死报国,以死明志。

”狱友愕然,嗣同曰:“吾闻之,死者,人之大事也。

吾今死矣,愿诸君共勉之,勿忘国耻,以死继之。

”狱友皆感动,齐声应诺。

嗣同就义之日,年仅三十三岁。

临刑前,嗣同从容不迫,与同志握手而别。

刑场之上,嗣同慷慨激昂,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遂慷慨就义。

《潼关谭嗣同》译文: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他从小丧父,但热爱学习,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喜欢关注经世致用的学问。

弱冠之年,他开始游历天下,拜访名贤,以拓宽自己的见识。

甲午战争期间,他作为一名书生从军,加入张之洞的幕下,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国家的前途出谋划策。

当时国内多事之秋,民生凋敝,谭嗣同深感忧虑,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被囚禁于狱中。

他在狱墙上写下自己的志向,以表达自己不屈的决心。

有一天,狱吏来到狱中,看到墙上的字迹,问谭嗣同:“你为什么写这些?”谭嗣同微笑不答。

狱吏生气,想要鞭打他。

谭嗣同说:“我本就知道你会鞭打我,但我怎么会因为鞭打而屈服呢?”狱吏更加愤怒,鞭打他,但谭嗣同脸色不变,谈笑自如。

谭嗣侗传翻译

谭嗣侗传翻译

谭嗣侗传翻译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

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

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谭嗣同小时候就死了母亲,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

20岁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的幕府。

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没有结果。

自此以后十年,谭嗣同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看风土人情,物色英雄豪杰。

然而最终因为他父亲为人拘谨,不许他远游,未能了却其游览四方的志向。

自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谭嗣同更加发奋提倡西方的新学,起始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征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琢磨学问品性,这实际上是湖南全省新学的起点。

当时,康有为先生正在北京与上海倡设强学会,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奔走响应。

谭嗣同于是从湖南沿江而下,到上海,再游历北京,打算拜谒康先生,可是先生正好回广东,所以没有见到。

我正在北京强学会任编辑工作,始与他相见,告诉他康有为讲学的宗旨,治理国家的思想,他听了很受感动,十分欢喜,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从此学识更加长进。

当时中日议和的〈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人人心怀国耻,士气稍有振作。

他慷慨激昂,大声疾呼。

海内有志之士,看到他的丰采,听到他的言论,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

因父亲的要求,他做了候补知府,在金陵等待补官一年,闭户静心读书,深探孔子、佛家学说的精奥之处,融会贯通群贤的思想方法,推广康有为的学说宗旨,写成了〈仁学〉一书。

又经常到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大事,未曾与污浊的官吏相接触。

他经常对自己说“做了一年的官,无异于躲入深山隐居一般”。

这时陈宝箴做湖南巡抚,他的儿子陈三立辅佐他,慷慨激昂,将湖南的开化当作自己的使命。

1897年6月,黄遵宪恰好就任湖南按察使,8月,徐仁铸又来督办湘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之死译文至初六日变遂发。

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
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
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

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
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

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您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拜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领事来救护康先生吧。


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捕者既不至,
我这个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谭嗣同整天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人。

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
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就在那第二天,进入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去日本,并且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

家信一箱,托付给我。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说:“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法谋取将来的事,没有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贤明君主。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遂相与一抱而别。

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充当他们。

”于是互相拥抱一下就分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又和侠士们商议救护皇上,事情终于没有成功。

初十日,就被捕了。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
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

有流血牺牲的,请从谭嗣同开始吧。


卒不去,故及于难。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终于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

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作了一首诗题在监狱的墙壁上:“望门投宿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盖念南海也。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
春秋三十有三。

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享年三十三岁。

就义的那天,围观的达万人,谭君慷慨激昂,神情没有丝毫改变。

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

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新,谭君喊刚毅上前来说:“我有句话……”刚毅走开不听,于是从容就义。

呜呼烈矣!
啊!壮烈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