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二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五加与减(二)拔萝卜教学设计

| 星期三 | 3 | 4 |
答案:
- 星期一:2 + 3 = 5(个)
- 星期二:4 + 1 = 5(个)
- 星期三:3 + 4 = 7(个)
3. 连线题:
- 题型五:请将左右两边的数字用线连接起来,使等式成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加与减(二)”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加减运算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加减运算的积极性。
(2)操作习惯:在“拔萝卜”活动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良好的操作习惯有助于提高活动效果。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不按顺序进行等问题,影响活动效果。
4.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知识方面: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可能导致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关系,影响学习效果。
(2)能力方面: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解决“拔萝卜”问题时可能感到困难,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反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九.内容逻辑关系
① 10以内加减法基本概念:加法、减法、和、差
② 10以内数的组合与分解:数的顺序、数的组合、数的分解
③ 10以内加减法运算技巧:借位、退位、进位
板书设计:
一、10以内加减法基本概念
- 加法
- 减法
- 和
淄川区XX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五 加与减二采松果练习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采松果第二课时(练习)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
3﹑还剩下多少个?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二﹑拓展练习1.我是数学小法官。
(对的画“√”,错的画“×”)1、一个数个位上是2,十位上是8,这个数是28。
( )2、十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 )3、一个数里面有9个一,8个十,这个数读作89。
()4、45与54都有数字4和5,所以它们一样大。
( )5、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相差1。
( )2、我做得最仔细。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和80相邻的两个数是:( )A.81和82B.79和81C.78和79(2)从76到82之间有几个数。
( )A.5个B.6个C.7个(3)最小的两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少几?( )A.10B.89C.1(4)下面的数中,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5的数是()。
A.61B.38C.25作业布置:回家把所学的知识向父母亲介绍!板书设计:采松果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 25+4= (个) 25-4= (个)课后反思:第4课时分与合▶教学内容教科书P21~22,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1题和P22“做一做”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逐步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2、3、4、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感受分与合的联系和有序性。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一、出示情境图,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科书P21情境图。
师:同学们,图中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学情预设】学生数一数后回答:4个葵花盘,2个筐。
师:如果我们要把4个葵花盘放进2个筐里,而且要保证每个筐里都有葵花盘,可以怎么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
2024年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优质

2024年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优质【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1.教学内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
2.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讲解:详细介绍每种图形的特点,如长方形的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等。
(3)练习: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各种图形,巩固记忆。
(4)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图形接龙、图形分类等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1.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2-5、18-7等。
2.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故事或情境引入退位减法的概念。
(2)讲解:详细讲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如12-5,先算10-5=5,再算2+5=7。
(3)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退位减法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第三单元:分类与选择1.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学会选择。
2.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物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2)讲解:详细讲解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如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
(3)练习:让学生在纸上进行分类练习,巩固分类方法。
(4)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四单元:认识时间1.教学内容:认识钟面、时针、分针,学会看时间。
2.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钟表,引导学生说出钟表的作用。
(2)讲解:详细讲解时针、分针的运行规律,如一小时时针走过一个小格,一分钟分针走过一个小格。
(3)练习:让学生进行看时间的练习,巩固看时间的方法。
(4)游戏:组织学生进行看时间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五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如23+45、56-17等。
2.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讲解:详细讲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4)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说一说,并把方法进行归纲整合。
(5)小组汇报中。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演竖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无论是12X5还是5X12,用竖式计算时,通常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较大数作为第一个乘数。
计算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5先与2相乘,二五一十,满十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0,注意要把进位的1写在十位的下面,要写得小一些。
2、13个人要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呢(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6X13(2)拿出练习本试着来独立尝试笔算,算好了吗(3)要是有14人,15人,16人坐电动火车要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列一个算式,自己算一算吧。
汇报时还是让学生说一说算法,老师问算理,这次你算对了吗同桌之间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和右面这些基本的位置关系,只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正处于由直观认知向抽象认知逐步过渡时期,正是空间观念形成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想象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通过观察,学生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看一看(一)1课时2看一看(二)1课时看一看(一)。
(教材第18、第19页的内容)1.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2.发展观察、操作、推理和空间观念。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难点:使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正确辨认。
课件、储钱罐(小猫)、带把的杯子。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哪儿存起来啊?(储钱罐)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储钱罐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会说:•陶瓷的,是一只小花猫。
•是一个铁的小盒子。
•是塑料的,外形是一座小房子,可漂亮了。
……【设计意图:储钱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由介绍自己的储钱罐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很自然地引出观察储钱罐的活动。
】1.分组观察。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储钱罐,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储钱罐。
看,是一只漂亮的小花猫,请大家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观察课桌上的储钱罐,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小猫头上有漂亮的小花。
•我看到了小猫的一只耳朵。
•我看到了小猫的背影。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亲自观察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3(第二课时)《练习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 3(第二课时)《练习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3(第二课时)《练习二》说课稿》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为依据,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并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2.操作活动法: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交朋友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0以内加减法。
2.讲解与演示: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2 买松果

采松果。
(教材第51、第52页的内容)1.结合对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件、口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进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第51页的采松果情境图。
师: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25+4。
师: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5+4=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生:先摆出2捆零5根,又摆出4根,把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
2捆零9根就是29根,所以25+4=29。
师:如果不摆小棒,可以怎样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25里面有2个十,5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9个一。
2个十与9个一合起来就是29,所以25+4=29。
生2:把25分成20和5,先算5+4=9,再算20+9=29。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练习二》教学设计

师:花生少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一个数或者两个两个数,多的时候我们就五个五个或者十个十个数。
师:我们来玩游戏,准备好了吗?那我们从50开始一个一个数,从50数到60(看哪个组声音洪亮还干学完数花生,我们学了数一数。你能学着刚才同学的样子来讲一讲“数一数”吗?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
练习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运用知识和技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重点
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难点
运用知识和技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
计数器、小棒、课件、
课时数
100比92多一些
22与23差不多
师:22和23就差1,所以我们要用差不多。
我们还可以用少得多,少一些这些词语来描述。
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
师:你们都做百数表了吗? 我也做了一个。
生6:做个百数表,这一课我学会了100以为数的顺序和其中的规律。
师:把我们刚才学过的100个数都放在百数表里面了。
师:两个数之间可以具体的用大于号小于号符号来表示,还可以怎么表示两个数之间的相
对大小呢?
生5:小小养殖场这一课我学会了数的相对大小。思维导图上面有例子,讲一讲。
鸡100只 鸭92只 鹅22只 羊23只
鸡比鹅多得多。也就是100比22多得多
师:哎呦,这两个数差的太多了,手势表示一个是22,一个是100,所以我们说多得多。
二、独立练习,深化认识
1、数的组成
师: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好不好?你们瞧,这是谁来了?小猪佩奇一家要跟我们一起做游戏。这是猪爸爸、猪爷爷、小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单元课题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总课时数7 课时序数第 7 课时课题7、练习二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1、让学生根据实物或模型图的特点,体会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意义。
2、通过观察,找关键词,能够很好地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结合实物及模型图,理解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实物及模型图,理解数位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环节个性思考部分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吗?课件
展示。
1、100以内的数数: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
数,十个十个地数
2、100以内数的组成:每十个圈到同一个圈里。
3、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位、估计:()个十和
()个一是(),会根据图示说出数的组成。
5、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1)数位相同;(2)数位不同。
6、100以内数相对大小,会用关键词说一说:最多、最少、多得
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
7、100以内数得排列顺序:寻找百数表的规律,并会应用。
二、巩固练习(练习二)
1、填一填
让孩子通过实物和模型图体会数位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练习数
的组成和写法。
2.、我拨你写。
同桌合作,一个拨,一个写。
3、谁吃的虫子最多?谁吃的虫子最少?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最多、最少的概念。
4.、按规律填一填。
让孩子观察每组已有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按照规律把其他的数填写完整。
5.、小鸟回家(连线)
巩固数的大小比较。
6.、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圆。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7.、在计数器上拨四个珠子,可以表示什么数?画一画,写一写。
本题难度较大,让孩子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可以让孩子先完成一部分。
8.、用2、5、8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让孩子先自己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得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