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理论

合集下载

企业文化管理第五次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管理第五次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企业文化理论

价值
企业 环境
英雄
习俗 和 仪式
文化网络
.
八大原则
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小罗伯特·沃特曼在《成功之路----美 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提出著名的企业文化八大原则,揭示了美
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色。
紧靠用 户
以人促 产
精兵简 政
贵在行 动
自主创 新
不离本 行
宽严并 济
八大原则从理论上 开辟了一条研究企 业管理的新道路。
团体多数压力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
.
.
学习理论
积极解决问题法 以临时攻关系统 为例。
避免焦虑法 利用它避免错误 事件的发生和根 治劣质文化。
.
学习型组 《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 织理论 术与实务》
I 自我超越,核心是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
学习型组织
II
的圣吉模型 (彼得·圣吉)
第一节 企业的生命属性
第二节 企业文化现象 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
第三节 第四节
企业文化管理 个里程碑
开创者的基本学说
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溯源
企业文化方格理论
.
古典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泰罗 法约尔、韦伯等。 把人当作经济人、 活机器;强调 在组织技术上 下功夫,对人 严格管理、严 密控制。
代表人物梅奥、 马斯洛、赫茨 伯格、布莱克、 麦格雷戈、利 克等。重视对 人的需要、动 机及规律的研 究主张用引导、 激励的方式调 动人的积极性。
Add your title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理论 共识
全员 文化
文化与绩效 的正相关性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这里员工的个人行 为已经和企业价值观达成 了统一,企业行为已经融 合进入员工的潜意识中, 员工的行为已经是自觉、 或无意识的,企业文化有 效融合员工价值观和企业 价值观,做到了员工的 “知行合一”。
施恩的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
• 1. 人工制品(Observable Artifacts)。 人工制品是那些外显的 文化产品,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如制服),但却不易被理 解。包括实物布局、办公环境、着装要求、标语、噪声标准和心理气 氛等方面。尽管内部文化的这一层次对外部成员来说是最显而易见的, 但这些“物质形态”却揭示了企业的一些重要特征,如果你不是这种 文化中的一员,就很难理解它们的真正内涵。 2. 信仰与价值(Espoused Values)。 藏于人工制品之下的便是 组织的“信仰与价值”,它们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哲学。 如果将银行和广告公司的文化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在银行的 文化中,成功来自严格的财务控制、保守谨慎和对管理等级制度的尊 重。相反,广告公司的文化则可能将个人的自我想象视为成功的来源, 因此,不太重视权威和意见的交流。在这两类企业中,那些过去发生 的事都能体现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反映出企业文化。

奎因“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
• 从理论上来看,企业文化导向的健 康状态应该是菱形。而从国际上成 熟且优秀企业的文化导向结构图形 来看,它们的文化导向大多呈现为 一种倒梯形,即支持导向和创新导 向较强,规则导向和目标导向较弱 (这可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制文 化和企业管理基础扎实有关)。
沙因的睡莲模型
吉尔特· 霍夫斯塔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倾向影响一个组织使其活动结构化需要的程度,也就 是影响到一个组织对风险的态度。在一个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中,组 织就越趋向建立更多的工作条例、流程或规范以应付不确定性,管理也 相对是以工作和任务指向为主,管理者决策多为程序化决策。在一个弱 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中,很少强调控制,工作条例和流程规范化和标准 化程度较低。

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以及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的总和。

它是企业内部共同的认知和共识,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并提出几种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

一、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1. 赫茨伯格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企业内部,如果能够满足员工各个层次的需求,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企业文化。

2. 奥茨伯恩的组织理论奥茨伯恩的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社会系统,员工在其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如领导者、追随者、组织者等。

企业文化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共同认知和价值观,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有效运作。

3. 洛伦茨的配对理论洛伦茨的配对理论说明了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满意度和组织行为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

如果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相契合,他们将更加愿意为企业付出并且能够实现自我潜力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1. 形成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有助于形成公司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员工在工作中拥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协作能力,促使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品牌价值。

一个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会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竞争优势。

3. 提升员工参与度和忠诚度一个积极向上、关心员工发展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员工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当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爱和认可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工作,并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1. 设立明确的价值观和使命宣言通过设立明确的价值观和使命宣言,企业可以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传达企业的核心价值和长远目标。

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和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内部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工作方法和精神风貌等,它通过共同的信仰和行为规范来约束和团结员工,塑造企业的独特个性和氛围。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企业文化可以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拥有积极企业文化的企业,能够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促使员工形成团结一致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企业文化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客户,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最后,企业文化可以加强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积极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和信任度;同时,企业文化也能够使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1.霍尔定律理论(Hall's theory)霍尔定律理论认为,企业文化可以根据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亲密度和归属感程度,划分为四个文化类型:力场型、角色型、任务型和人际关系型文化。

力场型文化注重员工之间的个人目标和成就感,着重竞争和个人表现;角色型文化强调员工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职责,注重规范和职业道德;任务型文化侧重于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追求高效率和成果;人际关系型文化注重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关系,强调共同成长和支持。

根据霍尔定律理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适合的文化类型,并通过管理措施和培训来塑造和传递企业文化。

2.希尔最佳文化类型理论(Hill's optimum culture type)希尔最佳文化类型理论认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文化类型。

根据组织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希尔将企业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创业型、传统型、创新型和发展型。

企业文化理论分析

企业文化理论分析

企业文化理论分析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定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共同目标和工作方式等。

它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氛围、沟通方式、员工行为和组织效能等。

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归属感。

1. 文化理论-哈维尔(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哈维尔的文化维度理论提出了五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回避和长期导向。

这些维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并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构建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

例如,对于权力距离较高的企业,员工可能更习惯于接受上级的指令,而对于权力距离较低的企业,员工可能更倾向于自主决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文化来培养合适的沟通方式和决策机制。

2. 文化理论-范德霍夫(Trompenaars)的文化维度理论:范德霍夫的文化维度理论提出了七个维度,包括特赦与羞耻、不确定与无风险、个人与集体责任、中性与情感、成就与归属、习惯与与创新、时间导向。

这些维度揭示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助于企业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

例如,对于强调特赦的企业,更注重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对于强调成就的企业,更注重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目标实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根据不同员工的文化背景灵活应对,满足员工的需求。

3.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塑造不仅需要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发展战略,也需要适应时代变迁和不同环境下的挑战。

适应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参与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企业需要转型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在企业文化中,需要强调创新和学习,鼓励员工不断自我提升,并支持员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改变。

4.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的方法:要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

然后,需要将这些价值观贯穿于组织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等。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塑造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塑造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塑造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简单而言,就是企业在日常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各方各面。

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对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的塑造,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决策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员工行为的基本看法。

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信仰和行为规范。

因此,塑造企业文化首先需要确立明确的价值观,并且将其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

二、加强企业文化培训和教育企业文化需要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培训和教育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了解企业的使命和愿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同时,也可以让员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反馈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企业文化。

四、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制度对于塑造企业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包括薪酬福利、晋升机会、表彰奖励等方面,以此鼓励员工积极践行企业价值观,发扬企业文化精神。

同时,激励制度也应该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以便让员工始终保持对企业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重视企业文化宣传和传播宣传和传播是塑造企业文化的关键环节。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媒介,包括企业内部刊物、网站、宣传栏、会议、社交媒体等途径,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和传播。

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建设活动,以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度。

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日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迫切需要具有适应性和创新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业务理念、品牌文化和营销文化的总和。

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命周期和生存能力,也间接影响着经营管理、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的履行等各方面。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议题。

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1.1. 策略定位和价值观塑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价值观塑造。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知行合一、表里一致的外观表现,更重要的是践行着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价值观念。

在实践中,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价值观塑造是紧密联系的。

企业战略定位分为三个层次:公司级、业务领域级和产品线级。

企业的领军产品和服务体量是公司战略定位的核心。

而领先的技术、营销策略和品牌形象是实现公司战略定位的关键。

价值观念围绕四个核心:平衡、创新、简单和诚信。

在实践中,价值观念必须被认为是上下一心、全面推广的机会,以及公司业务成功的主要能源,支持公司战略方向。

1.2. 形成参与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匹配组织整体的价值观念形成,以推动员工高效运转为目的。

企业文化核心是团队的文化、思维模式和沟通协调机制,彼此协调、相互支持、接纳并推广成员之间的优点。

结果,企业文化氛围成为了员工参与、推广和分享企业文化的一个平台和元素。

1.3. 强化人才战略和员工发展机制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强化人才战略,制定健全的人才系统和自我激励方法,为员工提供明确的晋升通道、工作安排和激励措施。

企业文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员工的认同和参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因此,员工管理和发展计划,需要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紧密围绕企业战略、核心价值观和员工期望来进行。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2.1. 讲好品牌故事,打造品牌主题企业文化建设是培育品牌的重要脊柱之一。

一家企业只有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才能形成有力的品牌主题。

企业文化基本理论

企业文化基本理论

建议措施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的内部传播 和外部宣传,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定期对 企业文化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和先 进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员工在活动中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播
利用企业内部媒体和外部媒体,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员工参与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落地,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创 造者和传承者。
企业文化变革的挑战与对策
要点一
传统观念的束缚
要点二
利益格局的调整
部分员工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难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理 念。
企业物质环境
包括企业建筑、办公环境、生产 设备等硬件设施,体现企业的经
济实力和物质追求。
企业文化传播网络
包括企业内部媒体、宣传栏、文 化活动等传播渠道,是企业文化
的传播载体和平台。
03 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导向功能
价值导向
企业文化通过价值观引导员工行为,使员工明确企业所倡导的价值来追求个人 价值的实现。
企业文化优化的方向与措施
优化方向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企业文化的薄弱环节,制定优化计划,明确优化目标和时间表。
优化措施
通过加强员工培训、改善员工福利、提升企业形象等方式,逐步推动企业文化的优化与 升级。
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发展策略
制定长期的企业文化发展规划,确保企业文化与企业战 略相匹配,推动企业文化的持续发展。
目标导向
企业文化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相结合,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 而努力。
凝聚功能
情感凝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管理者理论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决策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Z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企业再造
二、企业文化时代 20世纪80年代——现在 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人的反思 (一)日本经济的崛起
美国一直是西方企业管理的领路人,几个阶段的管理理论研究, 给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
硬 性 要 素 软 性 要 素
systems 制度
style
管过 理去 科重 学视
skill 技能
作风
管现 理在 艺关 术注
3
第三阶段:深入挖掘、总结本国优秀企业的文化
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 伦·肯尼迪真正开始系统的研究企业文化
企业环境 价值观 英雄式人物 习俗和仪式 文化网络 刊物、板 报、宣传 画册等
聚餐 训人
仪 式
问候仪式 赏识仪式 工作仪式 管理仪式 防患于未然的仪式 庆典 研讨会、年会
文化网络
讲故事者 牧师 耳语者 闲聊者 间谍 非正式团体成员
• 学习型组织理论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系统思考
改善心智 模式
团队学习
建立共 同愿景
企业文化方格理论
企业文化方格论的提出
– 企业文化方格矩阵的横坐标表示“市场化文化强度”,纵 坐标“人本化文化强度”。按照不同强度分为9个档次,1 为最低,9为最高,纵横交错,共构成具有81个方格的矩 阵。其中有5个方格具有企业文化学上的典型意义。 » (1)“1.1”为沙漠型文化。 » (2)“1.9”为情感型文化。 » (3)“9.1”为趋利型文化。 » (4)“5.5”为平庸型文化。 » (5)“5.9”为理想型文化。
12746万
30053万 131457万
38533美元
43995美元 2042美元
(二)美国对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冲击了美国汽车市场,罗杰·史密斯接任 通用汽车董事长,转变经营思路,对日采取“特洛伊木马”战术,在 加利福利亚投资1.5亿美元与丰田公司合资共建“新联合汽车制造公 司”,借此学习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 史密斯:“是的,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注重人性的需求,从而 能够活学活用,形成自己新型的管理方式。”
1945年 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量 对外贸易总量 黄金储备总量
美国
60%
32.5%
5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遭遇挫折:日企的管理模式更为先进
日本的企业管理三个阶段
恢复与整顿阶段
(1945-1955)
原因分析:
发展阶段
(1956-1965)
繁荣阶段
(1965- )
重视本国民族文化传统 重视引进、吸收、消化西方现代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期望理论及决策新思想 出现时间
研究对象
代表人物及其国籍 菲德勒,美国 赫茨伯格,美国 麦克利兰,美国 波特和劳勒,美国 弗鲁姆,美国 德鲁克,奥地利,后移居美国 伯法,美国 西蒙,美国 明茨伯格,加拿大 威廉· 大内,日裔美籍 沙因,美国 圣吉,美国 哈默· 钱皮,美国
(1965) 人 (1966) 人 (1966) 人 (1968) 人 (1964) 人 (1974) 程序和方法 (1975) 程序和方法 (1977) 程序和方法 (1980) 人 (1981) 组织 (1985) 组织 (1990) 组织 (1993) 程序和方法
法约尔,法国
梅奥,原籍澳大利亚,移居美国 巴纳德,美国 勒温,德国 马斯洛,美国 斯金纳,美国 坦南鲍姆,美国 戴尔,美国 麦格雷戈,美国
14
15 16
管理新模式
管理方格理论 公平理论
(1961)
(1964) (1965)
组织
人 人
利克特,美国
布莱克,美国 亚当斯,美国
企业文化理论学说与发展阶段
序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理论名称 权变管理思想 双因素激励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期望激励理论
1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威 廉·大内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深谙美、日文化的背景, 进行跨国比较研究,首创Z型组织文化理论,开辟了企业文 化研究的先河
威廉·大内把美国的称为 A 型文化,日本的称为 J 型文化,提 出 Z 型组织(认为只有Z 型文化最适合美国,并且兼具日本企业 文化的特点),并把 信任 与 微妙性 、亲密性详尽地化为 Z型组织的文化特征中,认为这是日本企业腾飞的关键因素 ●信任 政府与企业、工会与资方 ●微妙性 日本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亲密的感情 这种亲密的感情所营造的微妙性在美国企业中很少发现 ●细腻的工作方式 与生活环境有关 电子产品
1980年 723.61 亿日元 美国 2.7%
增长倍数 115.4
上世纪70年代末 经济增长率 2006年
日企70年代安度石 油危机,美国企业却 深受困扰
人口 人均GDP
国民生产总值
面积
日本
美国 中国
49113.62亿美元
132216.85亿美元 26847.05亿美元
37.78万
932.66万 959.70万
理论名称 科学管理理论 动作研究 组织理论 工业心理学思想
出现时间 (1903) (1907) (1911) (1912)
研究对象 程序和方法 程序和方法 组织 人
代表人物及其国籍 泰勒,美国 吉尔布雷思夫妇,美国 韦伯,德国 闵斯特伯格,生于德国,移居美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2、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差异
– 制度与文化演进方式的差异 »文化的演进是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 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 – 制度与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 »制度是有形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呢? »文化是无形的 – 制度与文化对人的调节方式有差异 »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 »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 的文化引导。
• 作业:课后去查找一个你最欣赏的 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企 业文化,写在作业本上。 • 了解这个企业的企业价值观和企 业精神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将 形成背景简要写在作业本上,下节 课每组随意抽查一位同学来展示。
一般管理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系统组织理论 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需要层次论 强化理论 领导行为连续理论 比较管理经验研究 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1916)
(1933) (1938) (1939) (1943) (1956) (1958) (1960) (1960)
程序和方法
人 组织 人 人 人 人 程序和方法 人
• 企业文化方格之“市场化”内涵
– 企业文化方格之“市场化”维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 倡创新、追求效率,恪守信用,提升市场竞争力。具体内 涵是: » (1)坚持市场中心论。 » (2)创新与卓越意识。 » (3)反危机理念。 » (4)适度冒险精神。 » (5)借力法则。 » (6)诚信原则。
• 在“人本化”和“市场化”的相互推动中建立“理 想型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价值
• • • • • • • • 1.经济价值 (1)引导企业尊重经济规律。 (2)提高企业的商誉。 (3)开发人的潜能。 (4)引领企业发展与变革。 2.社会价值 (1)体现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催生新的社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学说与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主要管理理论
序号
雇佣方 式 员工提 升 培训 管理 企业决 策方式 责任制 企、人 关系
2
《日本管理艺术》——R· 帕斯卡尔、A· 阿索斯
哈佛大学教授R·帕斯卡尔、斯坦福大学教授A·阿索斯改变过去 只看重管理科学的习惯,开始关注管理艺术。 7S结构 strategy 战略 structure 结构 Superordinate goals 最高 目标 staff 人员
• 企业文化方格之“人本化”内涵
– 优秀的企业文化超越机械的组织构架和狭隘的功利观,坚 持人本化,重视员工和顾客,追求为员工和顾客创造幸福 与快乐,把以员工为本和以顾客为本统一起来,牢牢植根 于企业本位价值之中。
– 企业文化方格之“人本化”维度,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 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以文 化人,激励人的竞争心的进取心;培养协作精神,形成团 队心灵契约,实现全员的价值共享;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一方面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大回报, 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从企业营销角度 来说,人本化就是坚持以顾客为中心,树立顾客至上的服 务意识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顾客满意 系统和社会责任体系。
• 3、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互动关系 – 制度与文化相互推动 – 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 – 文化优劣程度或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制 度成本 – 制度与文化永远并存 – 案例:
(四)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 1.凝聚功能 – 2.导向功能 – 3.激励功能 – 4.约束功能 – 5.协调功能 – 6.维系功能 – 7.教化功能 – 8.优化功能 – 9.增誉功能 – 10.免疫功能
– 建立理想型的企业文化模式,避免企业文化的畸形发展, 必须把“人本化”与“市场化”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 现二者的结合和互动发展,必须坚持并将以下观点付诸实 践: » (1)企业具有双重性,首先具有经济性,追逐利润; 同时企业也是一个生命,具有社会性,追求生命存在 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 (2)企业的“人本化”价值观是建立在大写的人的基 础上的。 » (3)在当代,“市场化”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好途径。
重视结合,形成独具本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80年
日本 美国
人口面积
0.25% 6.20%
人口比例
2.7% 4.918%
国民生产总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