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众文化批评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研究
第2 6 卷第 9 期 2 0 1 3 年9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批判可谓 淋漓尽致 、 入木 三分。但是 , 理论深 刻之处往往 滋
斯宣传 反动思想 和实行意识形 态控制 的工具 。作为反犹太 主义 的狂 热分子 , 纳粹将魔 爪伸 向了德 国境内的犹太人 , 当
然, 法 兰克福学 派这个 主要 由犹太 学者组成 的左派知识分子
团体 同样不能幸免 。由于学派成员深受纳粹迫害 , 因此他们 对纳粹转制文化有着切肤之痛 , 自然会 对充当法西斯 主义 宣 传工具 的大众文化进行痛彻的批判 。为躲避纳粹荼害 , 法 兰
生活 的晚期 资本主义社会 , 价 值理性被逼 向边 缘 , 工具理性 占据了社会舞台的 中心位置 , 成为人们追逐 的终极 目标 。工 具 理性的霸权 地位促成 了文化与工具的联姻 , 文化成为工具 的附庸 。法兰克福学 派成 员力 图揭 露晚期资本 主义文化异 化现象 , 并对这一异化 的集 中体现——大众文化展开 了政治 经济学 、 美学 以及意识形 态学等维度 的批 判 , 从 而揭示 了文 化的商品化 、 标准化 、 齐一化 、 伪个性化 、 欺骗性 、 操纵性与强 制性等特 征 。法兰克 福学派 的文化 批判理论对 大众文化 的
Vo 1 . 2 6 No . 9
S e p . 2 0 1 3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理论 的局 限性研 究

文学概论(宁夏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文学概论(宁夏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是()A:文学批评B:文学史C:文学接受D:文艺学答案:D2.文学活动四要素是()A:世界、艺术家、作品、欣赏者B:世界、生活、文本、知识C:世界、文本、传播、阅读D:世界、艺术家、生活答案:A3.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这一观点属于文学理论研究分支中的()A:文学心理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哲学D:文学社会学答案:D4.中国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A:马克思主义B:东方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马克思主义答案:A5.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A:对B:错答案:A6.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体裁、形象,语言、结构、风格和手法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方面,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A:错B:对答案:A7.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用雾海航行的例子旨在说明文学心理学的“虚静说”。

A:错B:对答案:A8.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A:文学批评B:文学C:文学活动D:文学史答案:BC9.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是()A: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B: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C: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消费D:艺术生产—作品价值生成—艺术接受答案:AB10.下列属于文学理论五论的是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A:错B:对答案:B2.马克思从生存实践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象化”是指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A:错B:对答案:B3.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能够说明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因而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完全一致。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

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

随着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纳粹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研究所迁往纽约,在这很长时间内,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

由于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至极端,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园日益被人们所淡忘,人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形成于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

但是它又遵循着一种历史的社会的逻辑,继承并发扬了西方早期人文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对近代文化启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如果把大众文化大致地纳人一个从出现、生产到消费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我们注意到,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大众文化批判的。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

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其流行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语境变化为条件的:大众消费趣味产生并且决定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主导精神需要,这可视之为大众文化兴起的首要前提;科技发展适应了文化大批量生产和即时传播、消费的大众化要求。

大众文化通过大众潜在地扩张自己的话语权力,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注意到,资本对人们的统治已采取这样一种时尚的、闲暇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已经渗透到劳动者的业余时间,这样的文化活动只是劳作的延长,人们追求它只是“为了从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恢复精力而再次应付机械的劳作。

就这样,文化活动失去了精神享受的性质,从而“快乐变成了厌烦。

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批判【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大众;大众文化;哈贝马斯;批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性概念,即低等次的文化作品,主要指与严肃艺术、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

大众文化的批判性概念,即刻意炮制出来的”大众工业”。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法兰克福党派”中,大众文化统指文化工业的制造的产品,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文化的肯定性概念,即现代民间文化,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应当高度评价。

1994年英国文化学者工业化利文在编纂《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时,引用林肯”民有、民享、民爱”的观点来说明”大众文化”,特意指出”大众”本来是好的同义词,后来才被作为贬义的用途。

我们今天有意关注的”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背景下与现代都市生活和大众群体相伴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平面的、模式化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批评的精英主义倾向

大众文化批评的精英主义倾向

2 — 6
万方数据
他内心之中的东西, 当他们强调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时一 也就 势必遮蔽了其他的特征。此外, 道德人文主义作为一种传统 总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 这意味着, 知识分子阶层有权批 评“ 他者” 自身却不需要接受任何批评。就此而论, 而 道德 人文主义话语并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理批评, 在更多的时 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道德义愤。事实上, 道德主义只在价 值论意义上对大众文化作出了善与恶的判断, 而未能在认识 论意义上揭示大众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人文 知识的学术视野中, 以娱乐为本位的大众文化因为道德缺席 注定只能得到否定性的评价。 大众文化是传统道德人文主义的“ 反题” 。传统/ 现代、 道德人文主义/ 大众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当代中国大 众文化批评的一个独特向度。大众文化文本必须首先成为 某种挑逗人的符号即欲望的代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 这样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形态必然与归属于中国传统话语系 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相斥相克, 它拒绝受传统文化的遗产, 因 为接受遗产就意味着要担当启蒙、 教化的义务 , 这对于生来 就具有娱乐性、 媚俗性和逐利性的大众文化来说不舍是井水 犯了河水。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去审视, 道德主义丧失了介人 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能力, 它正在演化为一种供后人凭吊 的古旧的东西被保留 在思想史中。当然, 我们不能生活在一 个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中, 而且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从来就 没有真正存在过, 因此, 道德主义之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并非 完全意气用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 道德人文主义抓到了大众 文化道德弃权的要害。 但是, 如果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恒久 不变的纯粹的传统世界中 那将走向原教旨主义。 其实, 所有 的传统都是被发明的, 我们只能生活在不断被现代性改写的 传统中。正是在这一歧义性中, 我们发现了大众文化的错 误, 同时也发现了道德人文主义在批判大众文化时所犯的错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批评编者按:新传媒给当代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就文学范畴而言,网络传媒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新的文学体例,新批评话语建构等等是它从内部给文学带来的变革,并且,在生产机制、消费机制、产业化等方面,它从外部给文学提供了新的运营模式。

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对它从内部和外部进行探索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观测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消费时代和大众传媒时代的气象,追踪它的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景观,它的发展趋势直接地影响到文艺文化批评的走势。

来自大众的文化批评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示了大众批评力量的巨大。

一大众文化的出现并流行扩散,开始是受到诸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们批评的,但是,20世纪中叶,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发出了挑战。

霍格特、霍尔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认为,不应该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对立起来,对立的两分法失之简单,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失之公平。

大众文化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具有沟通、交流及促进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积极功能,不能以精英的立场排斥大众文化。

这是在理论上对大众文化的认可。

此后,美国的文化学者们也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展开了对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关系、大众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关系的讨论。

这些命题都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实大众文化的发展并不顾及理论的规定,它以自身的直接需求生存发展,蓬蓬勃勃。

它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大众的直接需求,而不是理论的承认,尤其不依靠精英理论的支持。

大众文化或后现代主义的命题刚刚进入中国时是遭到质疑的。

在1980年代末期,有学者提出,中国尚未进入现代主义,或者说中国的现代主义尚未完成,尚未成熟,如何就进入后现代阶段?此后的一些解释是,后现代不是时间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形态。

的确,当时的中国尚未达到西方的技术发展水平,在时间上,中国当时尚未从贫困的物质生活中摆脱出来,中国的技术发展极其落后,如何就从那样的位置一跃而进入后现代?这种跳空进入后现代的速度的确让人怀疑。

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批判

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批判

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批判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已经深深渗透到了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推动着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对物质享受的需求。

然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大众文化中消费主义的现状、影响以及批判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现状呈现出哪些特点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广告、媒体等渠道不断向人们灌输购买更多、更好、更贵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理念。

人们开始追求名牌、奢侈品,将消费作为获取快乐和满足感的主要途径。

消费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大众文化中的一种主流价值观。

然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过度的消费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追求新潮的商品和享受,人们频繁更换手机、服装等物品,大量的旧物品被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其次,消费主义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在追求奢侈品和名牌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满足消费欲望不惜倾家荡产,而另一些人却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再者,消费主义使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心灵空虚和精神困惑。

人们沉迷于物质世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导致心灵的贫瘠和精神的空虚。

针对大众文化中消费主义的现状和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进行批判和反思。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攀比心理。

消费并非唯一的幸福来源,我们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我们应该倡导简约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只有摒弃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减少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和尊严。

消费主义不应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物质享受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社会贫富分化等负面影响。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与文化批评思想一瞥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与文化批评思想一瞥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与文化批评思想一瞥傅婵妮段传铬内容摘要: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是为大众文学与文化摇旗呐喊的精英学者。

对费德勒有关大众文学与文化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以期深入理解他的文化批评思想,亦为新世纪理解大众文学与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大众文化批评思想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Leslie Fiedler)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孜孜不倦地研究大众文学与文化。

美国的大众文化最为发达,但陆续遭到法兰克福学派以及美国国内学者的批判,可以说费是为数不多地为大众文学与文化辩护的精英学者。

他不但为大众文学与文化辩护,还在脱口秀节目中频频亮相,为流行杂志撰稿。

费常以文学为载体,从大众文学论及大众文化。

本文将梳理他有关大众文学与文化的主要观点以深入理解他的文化批评思想。

1.费德勒的“大众”定义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人将该文化称为“忌屎”(kitsch)[1],指一种流行的、商业性的艺术形式,包括通俗小说、电影、流行歌曲等。

这一贬义十足的称谓代表了学界对大众文化的普遍态度。

费从神话或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认为大众文化可作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

传统上“通俗文化”一词因与普通民众相关,来自民间并被民众所享有,而淡化了Mass Culture一词所包含的贬义色彩。

费有时也将大众文化用作Mass Culture,但“我真的更愿意把它称为‘多数文化(Majority Culture)—‘现代多数人文化。

”[2]费对“大众”的定义凸显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即此文化源自多数人,为多数人拥有、共享或喜爱。

但费又指出当他使用“多数文化”时可能会引起误解,于是他用Popular Culture一词。

他也将Popular一词用于大众文学。

他弃用“folk”(民间)一词来称大众文学,在于他认为“民间文学”用于描述识字前社会的文学,且排除了识字之人与贵族或阶级结构社会之外的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斯道雷总结出“大众文化”的六种不同定义。 第一种,通俗文化是“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 第二种,通俗文化是“我们决定什么是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 化”, “泛指达不到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与文化实践”。 第三种定义是通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它是为了满足大量消 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观众是一群没有鉴别力的消费者”。 第四种定义“认为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 务的人民文化”。 第五个理解通俗文化的方式是葛兰西式的。它“把通俗文化看作是社会 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第六个理解通俗文化的角度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理解大众文化,认为通 俗文化指的是那“一种不再区分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差异的文化”。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7—20页,原文中的“通俗文化”即我们讨论的大 众文化。
三 大众文化的特点 (参阅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230--240页、247页) 从制作动机上,大众文化不是创作主体为抒发个人意志、探 索未知领域、拓展精神领域而进行的创作,而是以利益驱动、被 市场控制的行为,换句话说,它追逐的是商业利润; 从制作方式上,大众文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多数为感官 刺激而设计的肤浅内容,大众文化不是个体精神激发下的灵感张 扬与技艺展示,而是以科技促进的,以大规模协作拼凑、反复制 作播出的; 从产品形式上,它追求时尚,制造和追随潮流,把深度平面 化,平面化和具有图象性,以感官刺激为最高标准而不是追求对 深度的发掘和对灵感的探究; 从接受上,它的受众是普通的平民阶级,接受的社会条件是 政治民主和平民教育普及,消费者不需耗费心力。
第三讲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是运用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作为大众文 化现象的影视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研究、解读和批判的批评方法。
第一节 大众文化理论概述 一 大众文化释义
(一)释义 “大众文化”的两个英文词汇:“popular culture”;“mass culture”。 mass culture与媒体(mass media)密切相关,它是随同大众媒体的 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它的传播渠道是这些大众媒体。所以, mass culture是现代社会工业化、技术化和都市化的结果。其主要形态包 括报纸杂志上的短篇故事、幽默笑话、明星轶事,借助广播传布的流行歌 曲,还有电视剧、电影等等。现代社会中的mass culture 具有生产制作的 批量复制性,在生产目的上,它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在政治功能 上,mass culture 还有自上而下、强迫大众接受的性质。 Popular culture是和严肃文化或高层文化(high culture )相对的 概念,它不具有精英文化或高层文化的意义严肃性,也不具有它们的神圣 性和使命感,而囊括了一切具有通俗易懂性、意义浅显性的文化形态。对 于popular culture 一般有两种译法,或译作“通俗文化”,或译作“大 众文化”。但以前者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 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 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特点和功能,如商业性、娱乐化、文本的模式 化和复制性等。大众文化一般包括流行小说、商业和娱乐性的影视、流行音 乐、广告文化等形态。” 英国文化学家雷蒙德·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一段话常被引用: “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 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 位的出版机构);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 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而这一点, 在许多方面,当然也是与在先的两个意义重叠的。近年来事实上是大众为自 身所定义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它的含义与上面几种都有不同,它经常是 替代了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但它亦有种很重要的现代意识”。 Ray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Fontana,1976.p.199 这段话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历史经验中,大众文化是被知识界轻蔑的; 其二,大众文化在当代得到了重新确认——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 大众文化不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次等文化。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一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于1930年代的德国,因发源于 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而得名。创始人是德国的霍克海默,其他重要成员 有阿道尔诺(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等。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1895~1973),主要著作有:《启蒙 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批判的理论》(1968)等。 阿多诺(Theodor Wistuqrund Adorno,1903—1969),《启蒙辩证法》 (1947)、《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爱欲与文明》、《单面人》、 《论解放》、《审美之维》。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主要著作有《德国浪漫派中的 艺术批评概念》(1920)、《德意志悲剧的诞生》(1928)、《机械复制时代 的艺术作品》(1936)等。 爱利希· 弗罗姆 Fromm,Erich ,1900~1980),著有《逃避自由》、《精神 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于尔根· 哈贝马斯(Habermas,Jürgen ,1929~ ) ,《公共领域的结构变 化》、《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交往 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