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1. 引言痛经,即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腹部疼痛,是很多女性常见的问题。

虽然现代药物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但中医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调理身体,从根本上改善痛经问题。

2.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子宫功能失调引起的,主要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肝郁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痛经的关键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舒肝理气。

3.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3.1 药膳疗法中医推荐了一些药膳,如枸杞红枣糯米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这些药膳可以缓解经痛症状,同时具有补血、调理气血的作用。

3.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对痛经也有显著疗效。

常用的痛经针灸穴位有关元、三阴交等,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血,缓解疼痛。

3.3 中草药疗法中医中的许多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痛经。

比如川芎、香附、白芍等,它们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缓解经痛非常有效。

3.4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推拿按摩也是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的穴位按摩包括关元、气海、下著等,通过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舒缓肌肉,缓解痛经症状。

3.5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医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痛经。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负压,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4. 经验案例以下是一位女性患者通过中医治疗成功缓解痛经的案例:患者小玲,21岁,月经周期不规律,伴有严重痛经。

她接受了中医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玲的月经周期变得规律,痛经的症状也明显减轻。

5.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寻找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遵医嘱服用中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时间;- 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6. 结论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包括药膳疗法、针灸疗法、中草药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和拔罐疗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调理身体,改善经络阻滞等症状。

中医医案——原发性痛经

中医医案——原发性痛经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经汤治疗痛经病案:刘某,女,23岁,2013年10月13日。

主诉:经行腹痛数年。

病史:13岁初潮,既往月经规律,经行腹痛近10年,经期小腹剧痛,痛甚恶心呕吐、便溏,经血色紫黯有块;畏寒肢冷,腰部冷痛,面色青白。

末次月经09月28日,经量如常,血行4天。

舌黯脉沉紧。

初诊:末次月经9月28日,经量如常,血行4天。

现畏寒肢冷,腰部冷痛,面色青白。

舌黯,脉沉紧。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审机:寒凝血瘀,冲任壅滞。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味当归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肉桂5克吴茱萸15克半夏15克麦冬15克元胡15克杜仲20克仙灵脾15克乌药15克枳壳15克甘草10克。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

二诊:2013年11月10日末次月经:10月29日,痛经诸证愈,经量如常,血行4天,舌黯脉沉。

自拟方用:当归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阿胶10克肉桂5克吴茱萸15克半夏15克麦冬15克元胡15克锁阳20克乌药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

水煎剂,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

按语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

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内,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经期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治疗上以“通”为用,临证治疗肾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常用金匮温经汤加减,酌加杜仲、巴戟天、锁阳等补肾之类中药以固本。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疼痛和不适的一种症状,也被称为月经痛。

在中医学中,痛经被归类为“痹症”,其辨证主要包括四大症,包括气滞血瘀、寒湿痰滞、肝郁脾虚和肾虚血亏。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四大症状及其特点。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气机郁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经络阻滞和血瘀。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的肚脐周围,有时也会放射到腰背部;•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经血特点:颜色较暗,凝血较多,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理气活血,消散血瘀的中药来改善气机运行和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当归等。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2. 寒湿痰滞寒湿痰滞是指体内寒湿痰湿聚集,阻碍气机运行,导致经络不通畅,从而引发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痛点比较散,也可伴有寒痛;•疼痛性质:疼痛较重,隐痛或刺痛,可能会伴随寒冷感或湿滞感;•经血特点:颜色较淡,质地较稀,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祛寒化湿、化痰通络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砂仁、陈皮等。

此外,暖宫艾灸、艾灸灸法等辅助疗法也可应用于治疗。

3.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肝脏气机郁滞,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以伴有胸胁胀痛;•疼痛性质:隐痛或刺痛,疼痛程度随情绪波动;•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疏肝理气、健脾养血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川楝子等。

此外,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对改善症状有帮助。

4. 肾虚血亏肾虚血亏是指肾脏功能虚弱,导致气血不足,影响子宫功能,从而出现经期疼痛。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下腹部痛点明显,可以伴有腰酸背痛;•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 )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 2 )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 1-2 天,行经第 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者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者/和子宫增大、压痛。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 CT 及 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 CA水平轻、中125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者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 CA 等提示。

125轻度疼痛: 1 ~ 3 分;中度疼痛: 4 ~ 6 分;重度疼痛: 7 ~ 10 分。

主症:①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者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者有瘀斑,瘀点,或者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者沉紧。

主症:①经前或者经期小腹胀痛或者刺痛;②情志抑郁或者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者经行不畅;②经前或者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者多或者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者有瘀斑、瘀点,或者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者薄黄;脉弦或者弦涩。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者夹块;②月经量少或者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者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者沉涩。

妇科痛经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痛经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痛经疾病的中医诊治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

是临床常见病。

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划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指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经一个月后周期性再出现的痛经特点,并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

《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

”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立了理论基础。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病因不同,治法各异。

所创良方温经汤治实寒有瘀之痛经至今常用。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不仅较为详细地归纳了本病的常见病因,且提出了据疼痛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的见解,对后世临证多有启迪。

其后《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又进一步补充了肝郁化火、寒湿、肝肾亏损为患的病因病机,以及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调肝汤、当归建中汤等治疗方药。

【病因病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推荐下载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推荐下载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1、概述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确有专长痛经门诊病历

确有专长痛经门诊病历

病例1主诉:月经期小腹疼痛5年现病史:患者14岁初潮,近5年来,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乳房胀痛,胸闷喜叹息,面色苍白,舌色暗,脉弦。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

辅助检查:暂无中医诊断:痛经,气滞血瘀证治则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处方: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药如下:五灵脂(炒,包煎)6g 当归9g 川芎6g 桃仁(研泥)9g牡丹皮6g 赤芍6g 乌药6g 延胡索3g 甘草6g 香附5g 红花9g 枳壳6g5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温服。

二诊:经期小腹胀痛缓解,经量增加,继续服药3剂,痊愈。

病例2主诉:经期小腹隐隐作痛现病史:患者13岁初潮,初潮3年之后,每次月经来潮之时均有小腹隐隐作痛,揉按之后方可缓解,小腹及阴部有空坠感,月经量少,色淡,质清晰,现症状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苔薄,脉细弱。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

辅助检查:暂无中医诊断:痛经,气血虚弱证治则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处方:圣愈汤加减,方药如下:生地15g 熟地15g 白芍10g 川芎8g 党参20g 当归10g 黄芪10g 3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服药3剂后,小腹隐痛有所好转,经量增多,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症状减轻,经前一周续服3剂病例3主诉:小腹隐痛,月经量少现病史:患者14岁月经初潮,30天左右一至,经期5天左右,量中等,近两个月工作连续加班,压力大,经量渐少,小腹隐痛,现症状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手脚冰凉,喜按小腹,月经量少,颜色淡,质清晰,舌质淡,脉细无力。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辅助检查:暂无中医诊断:痛经,气血虚弱证治则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方药如下:黄芪20g 白芍15g 桂枝9g 生姜9g 炙甘草6g 大枣6枚饴糖15g5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经期小腹隐痛缓解,经量增加,气色比之前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症状有缓解,继续在经前一周服用原方剂3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光熙康复医院中医科 陈北焱
概念
❖ 定义:凡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 腰骶,甚至出现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或“经行腹痛”
❖ 本病相当于西医妇科学的原发性痛经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 1、发病年龄:多见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尚无妊娠或生育史的妇女。
❖ 2、疼痛特征:腹痛发作有周期性,常在月经第1—2天;亦有月经前或经血将净时腹痛 者;月经期后腹痛可自行缓解。
1
伴腰部酸痛
2
伴恶心呕吐
0·5
伴肛门坠胀
1
疼痛在一天以内
1
上一条基础上每增加一天
分值(分) 1 1 0·5 0·5 0·5 0·5 0·5 加0·5分
清热调血汤加减
胀痛或灼热。痛连 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 稠 , 有 臭 味 低 苔黄腻 弦数
化瘀止痛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
腰骶或平时小腹疼 粘液
热起伏,纳呆,
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
痛,经期加剧
小便黄赤,大
香附、元胡
便不爽
经期或经后下腹隐 月经量少,色淡,质 面 色 无 华 , 头 舌质淡苔 脉细无力 益 气 养 血 调 经 圣愈汤加减
部位
少腹疼痛者病位多在肝;痛及腰骶脊背者病位多在肾
性质
灼痛,得热反剧者属热证;冷痛,得热痛减者属寒症
程度
隐痛、疞痛、坠痛者多属虚症;掣痛、绞痛、刺痛、拒按者多属实证
月经
量少色淡或色黯质稀者属虚证;有血块,经行不畅属实证
备注
同时,我们需要正确的运用脏腑、经络、气血及八纲辨证,结合舌象、脉象及全身状态来综合辩证
辨证论治
❖ 2、急诊处理 (1)、针灸治疗: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隐 白等穴位,经期可选用火针治疗。
(2)、中成药:辨证选用少腹逐瘀颗粒、艾附暖宫丸、丹莪妇 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等。
(3)、口服镇痛剂:如布洛芬、阿托品、654-2、安痛定等。 (4)、避孕药及孕激素制剂:见效快,但不宜长期应用。
经期腹痛,血量多,非经期出血,带下多
妇科检查、B超、宫腔镜
肌瘤较大可突出宫颈外口,宫腔镜 可确诊
盆腔炎性疾病
平素下腹痛,腰骶酸痛,带多,经期腰腹痛加
妇检、B超、腹腔镜、急性发作时血象
有宫腔操作或感染史,抗生素治疗

升高、体温升高
部分有效
辨证论治
❖ 辩证要点
时间
经前或者经行第一天发作者属实证;经后期发作者属虚证
有宫腔操作或感染史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行腹痛进行性加重,可有排卵痛、性交痛
妇检、B超、宫腔镜见异位灶出血触痛、 盆腔有轻重不同的粘连,卵巢、子
渐增大
宫内膜异位囊肿。
子宫腺肌病
经期腹痛进行性加重,疼痛程度严重而难忍
妇科检查、B超、MRI,双合诊可触及
子宫肌层弥漫性病灶或子宫腺瘤样
子宫球形增大
改变
粘膜下子宫肌瘤
辨证论治
❖ 3、中医证候分型治疗
中医证候
腹痛情况
月经
其他症状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药
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下腹胀 经量少,经行不畅, 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紫黯 脉弦或弦 理气行滞
痛或刺痛,拒按 血色紫黯有块
情 志 抑 郁 , 烦 或有瘀点 涩
化瘀止痛
躁易怒
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壳、 元胡、五灵脂、丹皮、乌药、香 附、甘草
寒凝血瘀
经前或经期下腹冷 经期延后,量少,经 形 寒 肢 冷 , 便 舌黯,有 脉沉紧
痛,拒按。得热痛 色黯,有块
溏泄、带下多 瘀斑,苔

白润
温 经 散 寒 化 瘀 少腹逐瘀汤加减
止痛
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
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
五灵脂
湿热瘀阻 气血虚弱
经前或经期下腹痛,经血多或经期延长, 带 下 多 , 色 黄 舌黯红, 脉弦滑或 清热除湿
(2)、盆腔B超检查:常无器质性病变。
腹痛
鉴别诊断
疼痛特点
发作于两次月经之间,可有点滴出血
相关检查
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BBT确定发 作于排卵期
鉴别要点 非月经期腹痛
宫腔粘连
经期腹痛,血少似无
经期B超见宫腔内有积液,宫腔镜检查 提示宫腔、宫颈粘连
腰骶酸痛
忘,失眠
阿胶、山药、甘草
知识拓展
❖ 痛经程度的评价方法 ❖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知识拓展
❖ 2、症状评分法
症状 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 腹痛难忍 腹痛明显 坐卧不宁 休克 面色晄白 四肢厥冷 需卧床休息
分 值 ( 分 ) 症状
5
影响工作学习
1
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
0·5
用一般止痛措施可缓解
❖ 3、妇科检查:已婚或有性生活史者采用双合诊、三合诊,无性生活史者借助B超或肛门 指诊。外阴、阴道、宫颈多无明显异常,子宫大小、形态、质地和活动度基本正常,可 有子宫前倾、前屈或后倾、后屈,一般无压痛、结节、肿块等,双侧附件多无增粗、增 厚、压痛、肿物等异常情况。
❖ 4、辅助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BBT呈双相型曲线,可有黄体不建(LPD)。
隐作痛,喜按或小 清稀
晕 , 心 悸 , 神 薄白
止痛
人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
腹及阴部空坠不适
疲乏力
生地
肝肾亏虚
经期或经后1—2天,经色黯淡,量少,质 头 晕 、 耳 鸣 、 舌质淡红 脉沉细两 补 益 肝 肾 缓 急 调肝汤加减
小腹绵绵作痛,伴 稀薄
面色晦暗,健
尺无力 止痛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