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语的有效性策略
改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效果的对策

改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效果的对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的关键环节。
为了改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效果,我提出以下对策。
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游戏、实物等方式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播放课文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方式感受英语的魅力;或者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单词、短语等。
这些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导入环节与课堂内容的衔接。
导入环节应与课堂内容相呼应,起到引入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出、故事讲解等方式将导入环节与课堂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导入环节中预习课堂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思考和兴趣。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导入活动。
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导入环节设计上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和学习兴趣,灵活调整导入活动的难易程度和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唱歌、拼图等趣味性活动来导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或活动来导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第四,加大情感因素的导入力度。
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投入。
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歌曲演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乐趣。
也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处理,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需要主动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增加学生参与感,让学生在教学导入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优化课堂导入已经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一些优化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策略,并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优化课堂导入的关键。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
引入一些富有创意和新颖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或者具有趣味性的话题,比如动物、游戏、食物等,来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
也可以通过动画、游戏、故事等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的应用也是优化课堂导入的重要策略。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导入中,老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视频、音频,或者呈现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flash等,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充分的刺激,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优化课堂导入的重要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
但现在,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
在小学英语课堂导入中,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式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与也是优化课堂导入的重要策略。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导入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进来,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导入中,老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有效策略探讨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有效策略探讨一、生活喜好导入,营造学习氛围知识出自生活,也适用于生活。
在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环节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不仅能创设有趣味性的英语情境,还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想象,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探究英语知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喜好不同的问题。
通过从个性表现、情感体验、学习能力等角度出发,顾全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合理科学地设计导入方法,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进行深度英语学习。
例如,在教“Our animal friends”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进行课堂导入。
首先提问学生:“What kind of animal do you like?”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提问:“Are these animals your good friends?”在听到学生准确的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入所学过的句型如“I can…”“Can you…”等,要求学生用这些句型描述与喜欢的动物的关系。
最后,在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展开细致性的英语教学。
这样一来,不仅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也提高了课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模仿表演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基于小学生爱模仿、爱表演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小剧本。
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在表演中体会和感悟英语知识,逐步锤炼学生的英语能力。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角色思想情感要相对简单,语言内容要相对直白,以及要保证表演的秩序性。
例如,在教“Seeing the doctor”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病人看医生”的小剧本。
通过对班级环境进行简单的布置,构建逼真的医院工作情景,并让学生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等角色,促进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感悟英语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用每个角色的台词进行交流。
虽然不清楚台词中某些单词、短语、句子的含义,但在情境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台词的大概意思。
三、游戏活动导入,强化英语学习贪玩、好动、好奇心重是小学生的天性。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优化导入策略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一、利用视觉材料视觉材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导入方式,如图片、卡片、幻灯片等。
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图片,创造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先观察、描述、猜测,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二、利用身体语言和动作小学生喜欢活动和动画,通过利用身体语言和动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扮演角色,模仿动物、人物的动作,引导学生根据动作猜测课堂主题。
三、利用音乐和歌曲音乐和歌曲是一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文或主题相关的歌曲,在教学前播放,让学生先聆听,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
四、利用问题和谜语问题和谜语也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和谜语,让学生思考并尝试作出回答。
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给予鼓励和奖励。
五、利用游戏和互动游戏和互动是小学阶段非常适合的导入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游戏,如语言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通过互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利用故事和小视频故事和小视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导入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文或主题相关的故事和小视频,在教学前播放或讲述,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和思考。
七、利用实物展示实物展示是一种直观、生动的导入方式,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文或主题相关的实物,进行展示和描述,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和互动。
在使用这些优化策略的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导入时间控制:导入环节应控制在5-10分钟内,避免时间过长而影响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
2.导入方式多样:要根据不同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保持教学的新鲜感和可变性。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导入策略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导入策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一个高效的导入策略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前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下面就是一些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导入策略的建议:1. 唱歌导入:利用学生喜欢的英语歌曲,通过唱歌的方式引入课堂。
可以选择一首简单的英语歌曲,然后请学生跟随歌曲的节奏和动作一起唱。
这样不仅能够迅速拉近学生和英语的距离,还可以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2. 图片导入:准备一张有趣的图片,比如一幅关于动物或者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所见。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比如“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是什么颜色的?它喜欢吃什么?”等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 故事导入:讲一个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简短故事,可以是真实的故事或者虚构的故事。
故事情节要引人入胜,容易理解,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讲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图片、道具或者肢体语言来增加趣味性。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4. 游戏导入:设计一个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来引入课堂。
游戏可以是口语练习游戏、抢答游戏或者小组竞赛等等。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起合作和竞争的氛围。
5. 视频导入:找一个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可以是卡通片、综艺节目或者真实的生活片段。
播放视频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或者完成任务。
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课堂内容。
无论使用哪种导入策略,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语言水平,使之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
导入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一定要注重创造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增加,英语教学在小学阶段变得愈发重要。
而英语课堂导入阶段,即课程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成为了每个英语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以下是一些优化策略,希望对广大英语教师有所启发。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进行英语课堂导入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场景或人物,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英语的魅力;通过播放英文歌曲、英语故事等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英语的美好。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二、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活动在英语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导入活动,如游戏、小型表演等,让学生参与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英语单词拼图游戏,让学生根据图片或音频拼出相关的单词;或者安排学生进行简短的英文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感受并使用英语。
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英语,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关联学生实际生活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以“my family”为主题,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或者以“my favorite food”为主题,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食物等。
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让他们在课堂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注重情感交流在英语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安排时间与学生进行问候、交流,或者引导学生分享一些与英语相关的趣事,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可以成为他们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语言。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导入策略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导入策略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导入策略是指在英语课堂开始的阶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引导活动,激发学生对课堂主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导入策略:
1. 游戏活动导入:使用适合小学英语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例如“猜动物”游戏,教师描述一个动物的特征,学生根据描述猜出动物的名称,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2. 问题引导导入:通过提出一个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食物”主题时,教师可以提问:“你喜欢吃哪些食物?为
什么?”,学生可以用英语回答,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 真实物品展示导入:教师准备一些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真实物品,让学生触摸、感受,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水果”主题时,教师可以带来一些水果,让
学生触摸、闻一闻,然后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称。
4. 多媒体资源导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引入课程主题。
在教学“动物”主题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动物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引发学生对该主
题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5. 打开问卷调查导入:在课前给学生分发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询问学生对课程主
题的了解和兴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
生对课程主题的思考和参与。
6.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教
学“家庭”主题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家人之间的温暖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
的重要性和温馨。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小学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导入部分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了每位英语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关于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1. 通过情景引入在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情景引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动物单词时,老师可以制作一些动物卡片,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或者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引入新的单词。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进入到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资源已经成为了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课堂导入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生动的视频、图片或者音频来呈现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数字和颜色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数字和颜色的儿童歌曲或者视频,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学习新的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容易掌握知识。
3. 利用互动游戏小学生天生喜欢玩耍,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服饰单词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打扮比赛”的游戏,让学生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图片或者实物来打扮并介绍自己所穿戴的服饰。
通过这样的游戏互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利用故事引入故事是小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它让他们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中。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的知识。
在教学动词时,老师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并理解这些动词的用法。
通过故事的引入,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来引入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语的有效性策略摘要教师导入语设计常存在千篇一律、脱离课文、话语拖沓、偏离任务等现象。
因此,应从学情、教材、课时、任务等因素出发,通过课例剖析,从导入语的针对性、关联性、简洁性、适切性四个方面开展对比研究,并归纳出课堂导入语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语;有效性“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继“教学启动”之后,学生进入新课文学习之前的新语言学习,是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引导出新语言的活动。
导入语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但一些教师的课堂导入语仍然常存在千篇一律、脱离课文、语言拖沓、话题不明等问题。
一、问题的归因1.关注形式,陷入俗套,难以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教师们普遍采用的导入语言顺序是:1. Warm up:T:Hello!Boys and girls. 2. Review. T:Let’s sing a song/say a chant/play a game …3. Lead in and present the task: Today we’ll learn …歌曲、韵律和词汇的复习成为了多数教师导入新课的前奏。
这些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为新课呈现做好准备;但过多注重形式而忽视语义的导入语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学习思维。
2.自创情境,忽视文本,未能凸显教材作用。
以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下同)教材为例,编者和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已建构了一套科学的话语功能体系和价值观教育体系,并通过教师参考用书的教学目标细目表向执教教师提供整体性的教学指导。
但教师对教材的编排和编者的意图常常缺少深入地揣摩和思考,这样的导入语难以面向全体学生,更是难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3.误读目标,任务偏离,低效搭建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决定着整节课教师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尤其是开启课堂的导入语。
如果教师未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话题和功能不清楚的情况下,草率设计语言运用任务,容易使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的主旨之外,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繁琐冗长、思路不清的导入语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导致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
二、行动策略策略一:学情出发,关注导入语的针对性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主发展空间。
为此,导入语的设计必须与学生学情紧密联系。
【案例1】在执教二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2 What’s the time?时,笔者先对1到12的数字进行复习,然后导入:Today we are going to continue to learn how to express the time.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如何表达时间……话音刚落,台下突然出现了抗议的声音:“老师,我们已经会了!”当头棒喝使我认真审视自己的导入语。
原来,本模块第一单元的重点是学会表达整点的时间,而第二单元侧重在谈论时间的基础上了解所做的事情。
若教师以同样的语言导入两个课时,毫无新意,自然难以俘获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
【解决策略】反思问题后,笔者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导入语中融入拟人化的色彩。
T:We’ve known Sam lost his film. Do you remember why?S1:他玩得太累,睡着了!S2:他没有安排好时间……T:That’s right. Sam aske d for the times again and again. How does Sam ask?Now let’s do a role play. Suppose boys are Sam,and girls are Sam’s family. Boys: What’s thetime?Girls:It’s 2,4…o’clock…T:The time is limited. We should arrange it reasonable,right? Look,what’s this?T/Ss:A clock!T:Yes,he is Mr Time. Look,Mr Time拍下了小朋友们一整天做事情的照片。
Today we’re going to play a card game. We will see who can guess out the times quickly and get the most photos of Mr Time. 在上述这段导入语中,笔者用课件呈现第一课时中Sam几次向家人询问时间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在角色表演中回顾Sam 错过电影的原因,从而复习第一课时的重点词句;接着,“时间先生”的引入使课堂立即“活”了起来,拟人化、游戏化的语言赋予导入语针对性,教师在导入活动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内心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
可见,尊重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是教师设计针对性导入语的首要原则。
当然,这种拟人化的导入语并不适用于中高年级,因为中高年级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呈现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探索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并通过导入语引导学生理解任务的目的和意义。
同样是与时间话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在五年级下册Module 2 Unit 2 Lunch is usually at half past twelve.一课中,笔者这样设计导入语:T:What did you have for lunch?S1:I hadmeat,vegetables and noodles. T:What time did you have lunch?S1:I had lunch at twelve o’clock. T(faces to the class):Is it a good lunch for his health?Ss:Yes. T:Why?S2:准点吃饭。
S3:食物富有营养……紧接着,教师呈现了“调查同学们一日三餐的时间和所吃食物”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汇报班级同学的饮食习惯。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学习本课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应充分考虑学情,才能使导入语行之有效。
策略二:教材出发,关注导入语的关联性教材是挖掘语境和导入素材的最佳来源。
教材完全靠教师去理解和执行,假如教师对教材没有深刻理解,再好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先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各个知识板块的关联性,梳理学习线索,组织导入活动,从而发挥导入语“穿针引线”的魅力。
【案例2】以(一年级起点)一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How many?为例,教材自带的导入情境是:兔妈妈带领兔宝宝过马路,为了防兔宝宝走失,妈妈带领兔宝宝们喊:one,two, three,four,边喊边齐步走。
笔者在第一次试教时,将导入语围绕故事情境直接呈现。
T:孩子们,兔妈妈带领着兔宝宝过马路,他们边数数边齐步走,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数的,OK?Ss:OK. T:他们是怎么数的?Ss:One, two,three…T:好,今天我们就要跟小兔子一起来学习数数。
如此导入看似简洁流畅、充满童趣,然而,仔细推敲课本的插图,笔者恍然大悟,故事中的兔宝宝的确不是在数数,而是在“喊数字”,这与本课学习数数的语用功能貌合神离:在分析教材时进入了思维定势,简单地以为新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足以用来设计导入活动,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使教材本身可挖掘的知识关联被忽略了。
【解决对策】第二次教学本课时,笔者调整了原有的导入语,抓住了教材中主体课文里的句型Count and say. 引导学生在观看完动画后,一起数小兔子的数量。
T:By the video,how many mother rabbits?Ss:One. T:Good. How many baby rabbits?Try to count and say. Ss:One,two,three,four. T:Great. You can count therabbits. Look,Panpan is doing a magic. He is counting the baby pandas. Let’s follow Panpan and learn how to count and say. OK?修改后的导入语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的语言具有数数的功能。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研读和挖掘,使教材中前后相关的知识得以有效串联,简洁而清晰的导入语不仅实现了“广而告之”的效果,还发挥了“穿针引线”的功能,知识被有序串联起来。
诚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贵在深入浅出,误读教材和脱离教材的种种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都避免不了“事倍功半”的结果。
所以,教师应深挖教材文本的内涵,充分利用课文的情境、设计导入活动,才能让导入语更好地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服务。
策略三:课时出发,关注导入语的简洁性一般来讲,导入环节应该简短,并需与后面的学习内容有直接的关联。
导入虽然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有一定的教学内容要求,但时间不宜太长,应尽量做到精炼简洁。
【案例3】解读四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New York is in the east.一课的文本时,笔者发现其语用功能是谈论人们所居住的城市位置。
教学内容有America,country,cousin,east,west 五个单词和Simon lives in the east of America. New York is in the east of America. 两个句型。
笔者尝试沿着“厦门――福建――中国――美国――中美的人文――人们居住城市的位置”这条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的思路设计导入。
事实上,这样导入需要多个为之服务的铺垫,如,America,country, east,west等;多个词汇的教学打乱了学生的思维,导入前期的多个活动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师的语言拖沓冗长,学生始终由教师牵着走,该导入活动花去了近半节课的时间。
【解决策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抓住city这一中心词汇,将导入语缩减如下:I am from Xiamen. I live in Xiamen. Xiamen is a beautiful city in China. Look at the map of China,Xiamen is here. Where do you live?Ss:I live in Wuyishan. T:Wuyishan is a beautiful city too. And do you know any other cities in China?Such as Beijing (1)Shenzhen…T:Good!And here are some cities. Let’s have a look and say it together. Ss:Shanghai…T:Where are these cities?…So the topic today is the city’s location. And different people live in different cities. I live in Xiamen. You live in Wuyishan. Where do the other people live?Today we’ll talk about the cities people live in and their locations. Look! It can help us. What is this?Ss: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