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中无法体现()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B.民族矛盾尖锐C.人民负担沉重D.阶级矛盾尖锐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知识丰富B.诗辞文章写作C.政治D.汉族文化3.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租税役5.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6.下面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对此评述正确的是,该制度()A.是中央官制,加强了集权B.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C.健全了基层行政体制D.使政府对人民的统治松弛7.《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作文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作文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作文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我们在讲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

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并不总是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的,他们之间有交往,也有矛盾与纷争。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它不仅表现在和平相处上,也表现在战争上,要充分地看到,在融合中有斗争,在斗争中有融合。

在分析民族之间的战争时,不能站在某一个民族的立场上,简单地以“侵略”与“反侵略”来作出判断,而应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客观地加以分析。

因为,民族战争作为民族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它有破坏性和给人灵带来灾难的一面;同时,有些民族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掠夺的终止,和平、和亲、交融的继续。

尤其是远距离、大规模、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只靠商贩和使节是不够的,还得用武力来打通道路并确保安全。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战争是短暂的,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互相依存、逐渐接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了民族融合的基础和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分裂到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

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一.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均有经济促进作用。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1.中国历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次】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明清二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很多地方也有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归入到第三次。

)2.三次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①民族融合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春秋时期,由于各族交流频繁,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在此基础上,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其主要特点是五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③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元统一前,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元统一后,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1、民族迁徙:中国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匈奴、鲜、卑、揭、氐、羌(五胡)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唐朝,黄河流域的人迁往边疆;元朝时期,各民族互相迁徙。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

这种方式( )A.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B.减轻了农民负担C.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D.缓和了阶级矛盾解析:选A。

根据材料“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靠宗主征收赋税与徭役会导致地方截留中央的财政,促使地方财力上升,导致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 项正确。

B项,由于地方宗主具有征税权,这会导致横征暴敛,加重农民负担,排除。

C项,材料中措施明显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排除。

D项,该措施明显会导致宗主和农民的矛盾激化,排除。

2.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

这一规定( ) A.限制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D.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的是均田制的推行,国家将其控制的大量荒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故选C项。

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的说法错误,排除;结合史实可知,土地兼并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故B项的说法错误,排除;均田制下土地为国家所有,D项的说法错误,排除。

3.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

”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故B项正确;A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科举制是隋朝时出现的,排除C项; D 项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

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古代,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贸易、战争、迁徙等方式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今天世界上众多的民族和国家。

在现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和深入。

民族融合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同时,民族融合也可以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减少民族冲突和矛盾。

然而,民族融合也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和消失。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

总之,民族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尊重的态度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多元、包容的社会。

综合实践历史作业

综合实践历史作业
(3)长城:位于我国北方,是一道壮丽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蜿蜒起伏,雄伟壮观,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小组讨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在完成以上两项作业后,我们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总结了以下历史经验教训:
(1)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始终存在,但民族融合始终是主流。
(注:本文仅为示例,实际作业内容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纪元。汉代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我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社会动荡不安。
(5)隋唐时期:隋朝统一全国,开创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一、引言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素养,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历史作业。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我们对我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
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以下内容:
(2)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国家和民族兴旺的必要条件。只有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尊重历史、传承文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结论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历史作业,我们不仅对我国的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历史,传承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晋南北朝的政局动荡与民族大融合

两晋南北朝的政局动荡与民族大融合

两晋南北朝的政局动荡与民族大融合
两晋南北朝政治动荡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

这一时期涵盖了三个历史时期:西晋、东晋和南北朝。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多次王朝更迭和政权割据,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民族大融合的背景
与政局动荡相伴而生的是民族大融合的潮流。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加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大融合局面。

政治动荡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政治动荡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战乱频繁的背景下,各地人民不得不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抵御外敌侵略,这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民族大融合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融。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也为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与当下启示
回顾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动荡与民族大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在动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也正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变革,我们需要借鉴历史经验,促进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动荡与民族大融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篇章。

政治动荡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大融合则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应当珍视多元文化,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作者:李艳荣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09期摘要: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整个中国民族关系史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最为常态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才逐步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格局,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整个中国民族关系史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最为常态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中共中央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地提出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对“交往交流交融”作了系统阐述,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不仅全面深刻地把握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本质规律,鲜明指出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和趋势。

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由此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不断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民族是社会的民族,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所以就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来讲,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族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发挥有利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民族的尽可能顺利和快速的发展;尽可能克服不利因素的消极作用,使民族发展加快步伐,少走弯路。

也因此,在世界大同的理想条件下,民族也是向着大同发展。

民族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融合的。

民族融合不代表是民族同化,民族同化是存在的,在现代社会中,有好些民族越来越向着汉族同化,本民族的还多特色也逐渐消失。

比如我们壮族,小范围的地方几乎和汉族没什么区别了。

像我读小学的时候还有的老师用我们壮话给我们上课,现在哪还有这种现象!连我自己都觉得除了冠有“壮族”这个名称外,我们本民族的特色是一个也没发现呢!自然,民族同化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民族融合的一个小部分过程。

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

我们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进程,承认民族的融合,达到世界大同的民族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