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关于“生活”的隐喻认知

二、 隐喻 本质 及 触 发机 制
Lk f的隐喻理论是认 知语 言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一理论 的提 出在 隐 喻研 究 领域 具 有划 时代意 ao 这
义 。L kf和 Jh sn提 出的“ ao o no 隐喻认知观 ” 是对传 统 的“ 隐喻修 辞 观 ” 的一 种 挑 战 。L kf运用源 域与 ao f 目标域之 间的映射 以及 意象 图示来解 释隐 喻现象 , 为隐 喻 的本 质是 以一种 事 物去 理解 和体 验另 一种 认
戴 淑 君
( 波 大 学 , 江 宁波 3 5 1 ) 宁 浙 1 2 1
摘
要 : 喻不 仅 是 一 种修 辞 现 象 , 是 一种 认 知 现象 , 隐 更 与人 的 思 维 密切 相 关 。 隐 喻 的 触 发 机 制 就 是 出 于 表 达 的 需
要。 对 于“ 生活 ” 们 有 不 同 的理 解 和 认 知 , 人 因而 创 造 了各 种 隐喻 。 本 文结 合 关 于 “ 活 ” 语 料 , 探 讨 隐 喻 的 本 质 和 生 的 试 触 发 机制 , 隐喻 的体验 性 、 主体 性和 隐喻 相 似 性及 认 知 突显 的 关 系 , 旨在 说 明不 同认 知 主 体 对 “ 活 ” 一 目标 域 会 创 造 生 这
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言
隐 喻充斥 着我们 的 日常生 活 。在 广告里 , 在歌词里 , 在诗 歌里 , 作者 用 隐 喻这 一语 言现 象来 吸引 创
受众 。事实上 , 隐喻无 处不在 , 即便是 日常生 活里跟朋 友 的一个 小小 对话 , 也可 能 充满 了 隐喻。刘 宇红 ( 0 5 指出 , 20 ) 若人类 一旦离 开隐 喻 , 就会 患上“ 失语症 ” 因为人类 在 日常交 际 中大 概每 分钟要 使用 四个 , 隐喻 , 一生 中大概 使用 2 0 10多万个 隐 喻。据 统计 , 普通 语 言 中 , 约 7 % 的表 达方 式 是 隐喻 性 的。隐 大 0
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

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匿名》是王安忆继长篇小说《天香》发表四年后又一部极具叙事特色和思辨意味的长篇佳作,也是王安忆文学创作四十周年之际又一次全新探索。
他是上海退休职员,受聘在一家私人企业工作。
一次偶然事故,阴错阳差,他被绑匪带走。
绑匪为了消灭踪迹,将他弃于山坳。
这个山坳在七十年中曾因地理位置成为民间的一个集贸地,后来经济开放,村民逐渐走出山坳,村庄荒落。
他一人在此地挣扎生活,度过了一秋一冬。
春天时,他不慎酿成山火,出逃后遇救,被送往山镇养老院,不期然遇到当时的绑匪;又寻机去往县城福利院,辗转找到上海家人。
但在即将回家时,他坠入江中,顺江河流向大海。
此一遭际中,无数的人和事进入他的生活。
而他因应激反应失去了记忆,像一个初生的孩子,重新认识了世界和人生,最后成为一个新人,汇入了永恒的时间。
王安忆通过他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的过程,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
对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关于“匿名”本身的解读同样也会因人而异,本书责编评价:“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
读者,你要小心。
”他想,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手机铃响,接起来,是快递公司,有东西送到。
什么东西?淘宝网上订购的吸尘器。
他没有上过淘宝网,也没有订过吸尘器,但是其他人甚或至于老板自己下的订单也未可说。
应该说,这是第一个疑点。
一边与手机那头通话,询问车停在什么地方,一边出公寓乘电梯下楼。
电话里说,小区车多,不让停,所以是在小区外面的马路上。
走在小区里,他想到公寓的门没有锁,于是脚下便匆忙起来,有一个念头闪过——其实是第二个可疑之处,那就是小区里并没有太多的车。
下午两三点钟光景,空廓而且宁静。
走到小区门口,果然见马路对面停靠一辆小型客货两用车,驾驶座里的人正对着手机说话,就知道是和自己通话的人。
这是最大的嫌疑所在,而他偏偏放下心来。
吸尘器呢?他问。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词语和句子的组合,我们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却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信息,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隐喻在语言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广泛,也在文学和修辞手法中发挥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隐喻在日常交流中具有普遍的应用。
比如,我们常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一件事情进展顺利,尽管事实上并没有真的帆船参与其中,但这种隐喻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外,隐喻还可以用来描述抽象概念。
比如,我们常说“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用阳光来隐喻笑容的明亮和热情,使得表达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隐喻在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隐喻,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通过隐喻的比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经常使用隐喻来描绘爱情、权力等主题。
他的名著《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用“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来表达了人生是一场戏剧,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暗示了现实世界和舞台世界的相似性。
这种隐喻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隐喻还在修辞手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修辞手法中的隐喻能够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深入,并且更具艺术性。
例如,诗歌中常见的隐喻手法是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的感受和情感相连结。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以“平铺直叠几千里,不闻机杼动轩轩”的隐喻形容了崇山峻岭,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深远。
这种隐喻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使读者能够通过隐喻的意义感悟到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隐喻的语言学作用是多维度的,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同时丰富了语言的形式和内涵。
通过隐喻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接受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
隐喻在日常交流、文学作品和修辞手法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丰富了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隐喻手法的魅力与独特性

隐喻手法的魅力与独特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象征和暗示等手段,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以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隐喻手法的魅力与独特性令人着迷,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你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引导着你。
这个城市看似平凡无奇,然而,当你细心观察时,你会发现它有着独特的气质。
这座城市就像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街道就像她的长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光芒。
她的建筑就像她的身体,高耸入云,展现出她的威严和力量。
她的居民就像她的灵魂,多姿多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这个城市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隐喻,通过对比和象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的独特之处。
隐喻手法不仅存在于语言表达中,也可以出现在艺术作品中。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座艺术馆,你会被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画作所吸引。
其中一幅画作特别引人注目,它描绘着一片茂密的森林。
这片森林就像一个神秘的世界,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故事。
树木高大挺拔,仿佛是巨人的身影,给人一种威严和力量的感觉。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犹如一束束温暖的光芒,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而那些小动物们则在森林中自由穿梭,它们就像是森林的灵魂,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这幅画作仿佛是一个隐喻,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将森林与人类的内心世界进行联系,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奇迹。
隐喻手法还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象一下,当你读一本小说时,你会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
其中一个人物特别引人注目,他叫做小明。
小明是一个平凡的年轻人,他过着普通的生活,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
然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超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时间。
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回到过去,修复了曾经的错误;他穿越未来,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成真。
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

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是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更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在社会中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起到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和解读。
隐喻语言的应用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便利。
比如,“社会结构如同一张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只蚂蚁。
”这则比喻,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社会结构的神秘和复杂性。
其次,隐喻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暗示和暴露。
社会现象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隐喻的运用可以对某些层次的现象进行把握或隐含暗示。
比如,“社会如同树林,有好人好事就像是林中的绿叶花朵,能够光鲜亮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但是,痛苦难忍的现象就如那生活在黑暗中的树干和枯枝一般,不断地消磨着人们的精神和意志。
”这则对比喻,就表现了社会现象中“美丑对立、鲜活灰暗”等多层次特征。
再次,隐喻可以用于创造和再现社会现实。
隐喻语言的运用可以让人们在头脑中快速地形成具有感性色彩的形象,从而快速建构关于社会现实的概貌和形态。
比如,“社会中充满着各种交错的角色,有浅薄的笑容,也有严肃的挑衅;有鼓舞人心的振奋,也有令人窒息的压抑。
”这则隐喻,通过刻画社会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体现了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隐喻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抒发和引领。
某些社会现象本身就带有感性和个性化的特征,通过隐喻语言的运用,更可以吸引人们的情感与共鸣。
比如,“社会中,人际关系犹如一张复杂的交织网,每个人都在这张网中编织着自己的场景和经历。
”这则隐喻,将社会现象与人们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引领着人们对社会的感悟和反思。
综上所述,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十分广泛,其应用也是无处不在。
在社会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语言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社会;在社会变迁中,隐喻语言的运用也有助于引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虽然隐喻语言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隐喻语言的重要性也必将越发凸显。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隐喻的认识论转向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比喻辞格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
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现象,属于发生在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
隐喻一直沿着这一传统前进,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得到人们的认同。
尽管有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过一些论述,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到了20世纪30 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L.A.Richards )开始在句子层面上加以考虑,真正突破了隐喻的修辞论局限,并且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
自此,隐喻的认知论成为学者的热门话题。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
认知语言学家把人类的语言整体看作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系统。
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
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它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的。
”语言是思维的参与者,它自身也是思维的结果,思想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人类的认知在思维系统中得以加工,隐喻隐身于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隐喻的三种类型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迎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本手段,它在语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akoff 和Johnson 把它们概括为三种类型:1 本位隐喻本位隐喻是利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的基本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经验,比如,思想,观念,行为等。
人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例子:“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
其中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一个实体,这是人们把物价上涨的实体化,实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经验被表达的具体生动。
如果把大脑的思考实体化为机器,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大脑和机器联系的表达,比如:“我的脑子不转了”,“我脑子好像生锈了”等。
[隐喻在语境中的理解] 语境 隐喻
![[隐喻在语境中的理解] 语境 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48792bb669eae009591bec62.png)
[隐喻在语境中的理解] 语境隐喻摘要: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隐喻作为一种语义异常句,它违反了某种语义的选择限制,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隐喻才能得到解释。
关于如何理解情境中的隐喻,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隐喻的识别,隐喻的情境推断及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
关键词:隐喻语境隐喻识别情景推断1.引言修辞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想象。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类推和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思维乃至行为的基础。
隐喻的理解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过程。
基于不同能力层次可区分为语义正常句和语义异常句。
隐喻属于违反了语义选择限制的异常句,只有在一定的话语情境中,隐喻才能得到解释和理解。
本文从隐喻的识别、隐喻的情境推断和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方面谈谈如何理解情境中的隐喻问题。
2.隐喻的理解隐喻理解过程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听话者如何识别隐喻及如何推断隐喻的意义两个方面的内容。
2.1隐喻的识别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有两种模式,一为“自上而下”,另一为“自下而上”,前者是听话者/读者对语境非常熟悉,听话者根据对说话者的了解、对话题的了解,可以预测说话者将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根据说话者的实际话语,对原来的期待进行修正并作出反应,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后者是听话者/读者对语境的熟悉程度很低,对话题和说话者的了解几乎为零,这时他对话语的理解主要依靠对实际话语的解码,再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判断话语的语境意义和说话者的意图(束定芳,2000)。
言语交际中,某些词可作为隐喻出现的话语信号和标志,如:领域信号或话题标志,元语言信号,强调词信号,模糊限制词,表明隐喻转换的上义词,明喻,以及引号。
“隐喻”在生活中的运用

“隐喻”在生活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 | 文章出处:牛头领域
这个方法两个人以上用是最好,一个问,一个答,其他的帮助回答的。
“隐喻”就像是打比方,它是事物在人们潜意识中的反应,nlp通过修改其在潜意识中的表象,改变人们在意识中的理念,十分有效。
第一步,问:“xx对于你来说像什么?”(此处xx是指对方需要改变的事物,或担心的事物。
)比如有人说“生命像蜡烛”,“婚姻像房子”
第二步,问:“yy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或优点)?”(此处yy 是指对方说xx像的事物)比如上例中的蜡烛,房子。
第三步,问:“yy对你来说有什么缺点(或不好的地方)?”
第四步,问:“如何让yy既有你说的那些优点,又能避免你说的那些缺点?”在这里需要重复对方刚才说的话。
注意在进行第二三四步时,不要让对方将yy和xx再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更深的意义。
nlp说:“人不能说服任何人,人只能自己说服自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兴湘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 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
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
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言。
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1、兄弟们,生命不息。
(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
)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
(意思是代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
)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
(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
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
”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
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兄弟们,生命不息。
”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
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
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了隐喻的意象与思维。
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会被借用到一般的生活领域,起到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
二、农事生产活动的隐喻现象
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人们善于利用一些谚语来把握生活生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也是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
例如一些气象谚语:“月生鸡眼天气变。
”指的是天气虽未有云,却见月身紧裹几圈小光环,形似“鸡眼”,表明空气湿度开始增大,有利于雨云生成。
而随着天空展布丝状的卷云或薄纱般的卷层云,月亮周围映出视角半径较大的晕圈,表示高空水汽、冰晶继续增多,天气开始转坏。
如观测到罕见的夜虹,则天气更不稳定。
其中用到了隐喻现象将月身紧裹的几圈小光环比喻成“鸡眼”,使得该谚语不仅读来生动有趣而且便于记忆。
“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
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
”两句讲的是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
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
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
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
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这两句更是生动有趣,将东风比喻成“雨娘”、“精”,生动的显现出东风是雨天的先兆这一特征。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
另外还有一些农事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其中“盖三层被”并非真正将三层被盖上去的意思,而是说麦子被铺上了厚厚的雪,是将厚厚的积雪比喻成三层被。
农谚“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不仅以生动的隐喻修辞来阐明农事规律,而且还科学地说明枣树具有早花早果早期丰产的习性。
如果不考虑隐喻使用者,不考虑隐喻使用的
社会或语言环境,要明确判断隐喻的意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理解的关键是发现说话者使用隐喻的意图的线索。
所以笔者认为在理解这些农事谚语的时候,我们应当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生活中关于隐喻修辞运用的现象有很多,深入地研究隐喻修辞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已有的词语来谈论新的、尚未有名称的事物。
同时,通过隐喻,人们还可以表达一些事物间细微的差别,更加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这也是笔者的心愿。
我也希望通过对语言学修辞的学习来掌握一些语言运用的知识,并且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兴湘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
201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