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合集下载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众所周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 三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因此,当今世界 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实际上,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标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一个认知语言学视角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背景。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实现跨语义跃迁,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通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形式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结论是,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沟通载体正文:1. 绪论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探讨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如何受限于网络社交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2. 语言形式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流行语包括多种形式,从俗语、拟声词和表情符号到图片和视频。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即方便快捷、具有流行性和新鲜感、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根据具体的类别,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贴纸、表情符号、流行语句、图片、GIF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3. 隐喻与转喻的现象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模糊语言边界来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并以一种直观而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增强表达内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通过建立语义相似度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手段。

而转喻是将一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语义跃迁。

4. 结论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只能说是广泛而又深远,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摘要: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范畴化及原型理论浅析了颜色词“红”与“黑”的基本义和由人类认知结构及概念化所产生的词汇隐喻义。

一、引言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认知的一项重要体验,颜色词同我们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1987)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颜色域也是人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认知域之一。

但是,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出发,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少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尤其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二、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由此形成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它为语义结构提供环境。

语义即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性特征,被称为原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将宏观上的认知语言学与微观上的修辞认识相结合,进一
步全面了解隐喻的内涵。

隐喻是一种人类的修辞艺术,这背后体现的是人的感觉
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关键词:认识语言学;修辞感觉;隐喻;心理分析
一、认知语言学概要
语言学的发展简史,大体可以概括为20世纪前60年结构主义流派,主要
侧重于语言学内部的结构和特点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转
换生成语言学创新了语言学内部研究的新思路——旨在于解释语言是如何形成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是事物并获取知识的行动,包
括直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实现认知”,认知语言学的分类中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隐喻
以及转喻、识解以及激活、关联等方式,此篇文章主要从其中的隐喻以及转喻出
发并且结合佐藤信夫在其《修辞感觉》中解释的“四种比喻格”的内容,就“比喻”
这一行为,修辞学、认知学以及心理学角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指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
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来不同事物概念之间
的联系。

这一观念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因为对象过于庞杂,而认知主体的词会储
存量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这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经济原则与准确
性原则。

隐喻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十分普遍,根据L&J(1980)的调查数据显示,语言中有70%的表达方式都是源于隐喻概念。

因此研究隐喻的产生的原因、以及隐
喻的类型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最初接触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论的时候,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只是
隐喻,而没有涉及到比喻这一大范畴中的其他诸如明喻、转喻、换喻等修辞手法。

又或者是对“人类使用的日常语言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隐喻。

”这个论述感到疑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正常修辞语境下的“隐喻”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差别。

二、《修辞感觉》中关于“比喻”的四种辞格
(1)直喻
一般而言我们理解“直喻”的时候,默认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意义和特征上
的相似之处,同时喻体需要是大众所熟知的,这样才能起到“轻松地去理解”地目的。

但是佐藤就否认了这一点,即便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那些显而易见的相似之
处或者喻体对于读者而言不够熟悉,这种比喻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者之
间的那一层相似的意义可以互相解释。

我们日常理解的“直喻”中往往需要寻找两个事物之间最鲜明的共性,并在
使用的频率中演变成一种固定关系。

但佐藤列举了一些别具一格的例子:“像死亡一样的生”“像白一样的黑”;“像狗一样的狗子”;“像蚂蝗一样的嘴唇”;“钱像口袋中的鱼一样跃跃欲动”“她像一个从农村跑来的兔子被置于日本大桥时一样无措”。

(2)隐喻
佐藤对隐喻的理解是:“挪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来表达与其相似的另一事物的
表现手法。

”在我们日常的修辞理解中,我们认为隐喻就是直喻之中的本体消失的一种情况,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表述似乎太过于武断了,因为不是所有的隐喻都是
以这种粗暴的方法产生,就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在直喻中很多本体和喻体关系
已经固定也为大家所熟知的情况中,才可以适当省略来实现隐喻。

隐喻相较于直喻而言,于意义的精准表达是更近一步的,因为直接将本体
省略而只说喻体会让我们注意力全部聚焦在喻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上,这对于我
们想要表达的感受就会更加到位,但是有一点就是,隐喻是需要配合语境的。


像我们的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不是比“你个挫男想配我这个白富美”表现
地更加形象可感,同时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因为大家都知道天鹅的美和癞
蛤蟆的丑陋,对于这种不相配的求爱行为似乎也容易产生嗤之以鼻的同感。

在《修辞感觉》这本书中指出:“直喻是具有原创性的,可以将任何不相关
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直喻具有奠基作用,隐喻需要建立在已经被大众所公认了
的直喻的基础上。

”两种辞格存在一种连续性,但是都有各自准确的适用情境。

(3)换喻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换喻就是我们国内说的“借代”用接触的一部分东西
代替另一部分东西,以小见大这种类型的,如果用更加生活化一点的语言,我们
就叫他们为“绰号”。

佐藤信夫说:“绰号是换喻最原始的形态但是绰号真正定下来之后将不再是
修辞格。

”像小红帽为什么要叫小红帽而不是叫小红裙或其他的名字,红帽与主体之间究竟又存在着怎么的联系呢?
因为这其间十分复杂,佐藤信夫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做了一个简
单的分类,大概是“人与其佩戴之物、产品与产地、人与其作品以及人与其使用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

我们大概知道这些选择,是与人们的突出思维接轨的,因为头最明显、因为外显的才华和以及外产的东西,更能给人一种直接的冲击和印象,故而我们选择这样的事物作为代表。

结合中文的特点,在使用“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时候,往往也是选择了最
具有代表性、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作为整体的指代,比如“红领巾和少先队员”
以及“圆规和脚”。

因为没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研,暂且无法就此进行分类,但
总体而言,我们能够理解“换喻”的背后追寻的“感觉”和“经济”的最大化效果,越
显眼突出的情况越能揭示其重要特点,以小见大,符合经济原则。

(4)提喻
传统的观念认为:提喻是换喻中的一种,提喻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换喻是一种关联性和连接性,其范围中必然包括
了包含性这一层关系。

“迎面走来了一群红领巾”是换喻,而“海面上的帆”是提喻,用部分的“帆”来
代替整体的“帆船”。

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似乎觉得提喻和换喻有相对明显的区别,但其实两者还是存在一定范围上的重合,但是因为深究无意义,在此不再赘叙。

上述的界定和分类在佐藤看来是狭隘且缺乏逻辑的,因为在换喻和提喻中
最具有区分意义的是事物的种属分类这一领域,而不是事物的结构构成主义。


者就像“花”这一事物下有百合、玫瑰、栀子等各类,当用“花”指称其中任何一种时,我们都将这种认为是“提喻”,而“花”的花瓣、花蕊、花萼、叶子等构成成份,当我们用构成部分的任何一个作为“花”的指代时,我们就将其称为换喻。

三、小结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隐喻是人与外界的体验与思考,更加关注的是人
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一种关注和思考;修辞学中的隐喻是一种智慧,是人在
表达自己情感时的一种灵活运用,当然这样的运用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虽然认知语言学更像是一种对科学规律的探索,而修辞学更加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注重一种表述上的感觉。

不论从那个角度而言,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隐喻本身
体也就意味着语言的无力和现实的纷繁,而这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现实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