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它通过描述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在心理语言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情感。
隐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包括文字、语言、图像和动作。
在文字中,隐喻通常表现为比喻或拟人化。
例如,“她的声音是一道清流”就是一个比喻,它将她的声音比作一条清流,来表达她的声音清晰、优美的含义。
“那只老鹰盯着猎物,像一个猎手”是一个拟人化的隐喻,将老鹰比作一个猎手,来表达它正在观察猎物的含义。
在语言中,隐喻也可以通过语音、语调、音乐等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人用轻柔的语音、轻轻地摇头来表示对某件事情的赞同。
在图像中,隐喻可以通过对比、对称、象征等方式来表达。
例如,在一幅画中,一个人被描绘成站在一个小山丘上,可以象征他在世界中的地位。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语言学名词解释metaphor

语言学名词解释metaphor语言学名词解释:隐喻概述: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用于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来传达意义。
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定义:隐喻是一种以比较为基础的修辞手法,用于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传达意义。
它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思维路径和理解方式。
构成:隐喻通常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源领域和目标领域。
源领域是已知且易于理解的部分,而目标领域则是需要被描述或解释的部分。
通过将源领域中的特征、属性或关系应用到目标领域中,人们可以形成具有新意义的隐喻。
类型:1. 类比式隐喻:这种类型的隐喻基于相似性和类似性。
通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人们可以传达出新的意义。
"他是一只狮子"将一个人与狮子进行比较,以强调其勇敢和强大。
2. 暗示式隐喻:这种类型的隐喻通过暗示和间接表达来传达意义。
它通常使用一些常见的词语或短语,而不是直接说明。
"她是一朵盛开的花"中的“盛开的花”暗示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3. 视觉隐喻:这种类型的隐喻通过视觉形象来传达意义。
它利用图像、颜色、形状等视觉元素来比较不同概念或事物。
一幅画中描绘了黑暗和光明之间的对比,以传达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差异。
应用:隐喻在语言学中有广泛应用,并在各种文学作品、修辞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被使用。
它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情感反应,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或复杂的概念。
总结: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或概念来传达意义的语言现象。
它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思维路径和理解方式。
隐喻可以分为类比式隐喻、暗示式隐喻和视觉隐喻等类型。
它在语言学中有广泛应用,并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修辞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隐喻定义

107551301182 张萌
• 隐喻(metaphor)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 作者用其魔幻般的文笔把一事物的形状、 性质、特点和内涵转嫁于另一事物之上, 触动读者的心弦,在读者身上产生意想不 到的效果。因为隐喻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进 一步揭示“知识的获取和交流”以及语言 知识的本质和局限,所以长期以来语言学 和哲学家对隐喻怀有浓厚的兴趣。
• 隐喻的结构 • 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构成。本体是 比喻的对象。Newmark称之为object。喻体 是比喻的事物,Newmark称之为image。 • 例子 • Life is a yo-yo.人生是溜溜球。 • 在这里,life是本体,yo-yo是喻体。
• 隐喻的翻译方法 • 直译 •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比喻性词语(喻体)所 用的形象,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 同的联想,这种方法叫做直译法。 • 例1 • All the world’s a stage.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 (莎士比亚 seven stages of life)
• 意译法 • 由于使用英汉两种语言的人民有着不同的 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如果原文的隐喻所 指的形象在译文中难以再现或不符合译文 语言习惯,违背译文的语言逻辑,传神达 意也较差时,只好舍弃原文比喻性词语所 使用语言形象,保留其语言含义,舍形求 意,这种方法称之为意译法。
• 例2 • No,I don’t believe the European economy must follow the American into a depression. It is no longer, as you say, the same ball game.(a ball game here refers to a condition or situation)(英 语隐喻辨认及其翻译 蔡苏勤 宁波大红鹰学院 浙 江 宁波 315175 宁波教育学院报 2010年6月 第 十二卷 第三期) • 不,我并不认为欧洲经济会步美国后尘,也进入 萧条时期不可,如你所说,今 you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某种含义。
隐喻的存在与使用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广泛研究。
本文将就该领域常见的文献进行综述。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是该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于1980年合著了《隐喻的语言》一书,在其中全面地阐述了隐喻的认知和语言作用。
他们提出,隐喻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可以使人们将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形象概念。
他们指出,隐喻可以改变人们的观点和认知方式,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以脸盆为例,Lakoff 和 Johnson 在书中指出,当人们将脸盆看作一个容器时,它就被隐喻为一种“容纳”的概念;而当人们将脸盆看作一个运载工具时,它就被隐喻为一种“载物”的概念。
这样的转化在语言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思维就是计算”、“生命是一条河流”等都是隐喻的使用。
除了Lakoff 和 Johnson,其他学者也对概念隐喻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发表了相关文献。
例如,Rita F. Teutsch 在她的论文《隐喻在中西文化中的使用》中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隐喻的运用,并指出中西方文化中有明显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时间就是金钱”隐喻,在中国文化中则经常采用“时间就是水流”隐喻。
Teutsch 还认为,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对于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与情感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Pan (2016) 的研究认为,正面隐喻可以增强人们的心理幸福感,而负面隐喻则会导致人们的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压力。
Ellsworth 和 Smith (1988) 也提出,在情感上,隐喻可以传递喜悦、快乐或者沮丧等情感。
此外,还有一些对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
例如,Gibbs 和Steen (1999) 的研究认为,隐喻的理解是一种类比过程,通过将源领域与目标领域进行比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含义。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
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
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
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已知事物包括经验和知识,而目标域则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述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
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
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则,应用的更加广泛。
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
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标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则是源域,也就是一个具体概念。
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则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达到对认知域进行认知的目的。
3.動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则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者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动词的选择性很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名词才能构成隐喻,这也就导致主谓结构的组合关系时常出现的原因。
动词作具有的动作感觉的联想让人想象与把没有出现的动作主体暗示出来。
4.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十分相似。
形容词的选择性体现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反和偏离这种选择限制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表达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名词解释语言学
隐喻是指通过对比及类比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是某种思想的修辞方式,与人们日
常使用的直白言语有所不同。
隐喻在语言学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究竟含义,促进思考与交流。
隐喻的表达方式较为冷门和高深,相信很多人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用。
不过,
隐喻在英语中的出现也是颇为普遍的,其中有不少熟知于日常的习语,譬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cool as a cucumber”等等。
这些习
语与表达方式虽然常用,但是让我们了解隐喻的性质却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隐喻是一种通过对比和类比来创造形象深入人心的词语的技巧,而非一
种语言现象。
这种修辞技巧使得人们在听、说和写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听众,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其次,隐喻具有双重意义。
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词语,隐喻可以为一个词语和
概念融入另一个概念和词语。
双重意义还意味着,听众可以对一个隐喻式表达的概念进行的理解比表面意思深入得多,因为它是在人的经验、常识和情感基础上建立的。
最后,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词语和概念之间的差异,很多隐喻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需要我们在交流中十分注意。
总之,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技巧,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需要
通过丰富学习来拓展自己对隐喻的认识,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具备更好的交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