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城市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文城研究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文城研究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文城研究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文城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理环境。

本文将对文城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发展、文化特色以及地理环境,以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意义。

通过对文城的综合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文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言:介绍文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正文:分为文城的历史发展、文城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城的地理环境三个部分,系统地介绍文城的各个方面。

3. 结论:总结文中提到的内容,对文城进行综合评价,并展望未来文城研究的发展方向。

同时探讨文城在历史、文化和地理方面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综述的目的是对文城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梳理,系统地介绍文城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色和地理环境,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

通过对文城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揭示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影响,为文城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同时,通过本文的撰写,也可以为学者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文城的研究基础,促进对这座城市的更深入探讨和研究。

2.正文2.1 文城的历史发展文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考证,文城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之地,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古代,文城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各类商品交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文城的发展引起了周边地区的关注,吸引了许多文化人才前来聚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城经历了多次兴衰。

在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年代,文城曾一度衰落,但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文城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

近代以来,文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等都为文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城市文化探索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

城市文化探索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

城市文化探索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城市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之一,每一个城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现代文化。

通过深入探索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一个城市,也能够从中发现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部分: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历史底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城市的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城市的历史底蕴,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一个城市的根基和传承。

1. 古代城市的历史底蕴古代城市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源头,它们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智慧与创造力。

以中国为例,古代的长安、洛阳、杭州等城市都曾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文化艺术作品。

2. 城市的历史演进城市的历史演进是城市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在规模、布局、功能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以城墙和城堡为特征的,而现代城市则呈现出高楼大厦和交通设施发达的特点。

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历史底蕴的具体体现,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让城市历史得以弘扬,也能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参考。

第二部分:现代文化的多样性现代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表现形式,它包含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艺术创作、社交活动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城市的活力和独特魅力。

1. 音乐与表演艺术现代城市以其发达的音乐与表演艺术而闻名,各类音乐会、演唱会、话剧等文艺演出活动层出不穷。

这些活动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游客。

2. 美食与特色小吃城市的美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特色小吃和菜系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也打造了城市的口味独特性。

3. 艺术与创意产业现代城市往往以其丰富的艺术与创意产业而著名。

艺术画廊、设计工作室、文化创意园区等场所的兴起,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创意设计研究

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创意设计研究

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创意设计研究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被誉为“六朝古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南京的“山水城林”文化是南京古城独有的特色,融合了山水之美、城市之韵、林荫之清,展现出南京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本文将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这一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研究。

一、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内涵1. 山水之美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自古以来就以其宜人的山水风光著称。

南京的山水如诗如画,有着秀美的青山、蜿蜒的河流和广袤的湖泊,构成了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这些山水元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承载了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

南京的山水之美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启发了人们的灵感。

3. 林荫之清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园林和公园,如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等,这些园林和公园不仅是南京人休闲游玩的场所,更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园林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林中的行道、小桥、流水,都是林荫之清的代表,展现了南京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创意设计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比如建筑设计、景观规划、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解,将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中,使作品既具有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

1. 建筑设计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建筑设计可以在建筑外观、格局、造型等方面融入南京的自然和历史元素。

通过山水画的意境来设计建筑外立面、利用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来打造现代建筑、在建筑布局和构造上体现出山水的流动和城市的规划。

这样的建筑设计既能展现南京的独特风貌,又能彰显现代建筑的气息,既有历史积淀,又具有创新精神。

2. 景观规划南京的山水城林文化赋予了景观规划者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景观规划中,可以充分利用南京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景观。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体现山水之美,增加绿地和水域的设置;在公园和园林的规划中,关注林荫之清,营造宜人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

城市研学游 线路名称

城市研学游 线路名称

1111
1. 探索城市文化之旅:这条线路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学生将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2. 科学技术探索之旅:学生将参观科技馆、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应用。

他们还将参与科学实验和工作坊,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自然生态发现之旅:这条线路将带领学生走进城市的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中心,了解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

学生将进行自然观察、野外探索和环境保护实践,培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4. 城市发展与未来之旅:学生将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城市发展研究机构和未来城市模型,了解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未来趋势。

他们还将参与城市规划模拟和创新思维工作坊,培养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和创造力。

5. 跨文化交流之旅:这条线路将带领学生体验城市中的多元文化。

学生将参观国际社区、文化交流中心和民族文化村,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观。

以上线路名称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具体的城市特点和研学目标进行调整和定制。

希望这些线路名称能为你的城市研学游规划提供一些启示。

城市与文学——评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

城市与文学——评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

245云韬:城市与文学城市与文学——评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云 韬理查德·利罕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以下简称《文学中的城市》)中译本于2009年出版于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者是吴子枫先生。

这部著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在文学与城市关系的理论研究上的空白。

本文就将对这部著作给予初步介绍,以资对国内的文学与城市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资源。

一、理论背景概述理查德·利罕(Richard Lehan Daniel, 1930- )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英文系教授。

从他发表的主要著作[1]来看,利罕以研究美国文学为主,兼及现代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尤其对美国作家德莱塞和菲茨杰拉德有过深入研究。

利罕一直主张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因为美国文学本来就与城市化和现代化密切相关,因此他也比较关注文学和城市的关系,比如他发表的《都市符号和都市文学:文学形式和历史进程》一文。

利罕对历史学也很感兴趣,他曾于1990年发表过一篇《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局限》一文,认为存在三种历史观: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他认为新历史主义消解历史的结果是造成了三种危险:“时间空间化危险”、太过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语言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割裂。

尤其对于第三点即新历史主义造成的作品历史之维的丧失,利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有小说的发展都可以看成是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小说叙事说明是文化历史变迁的产物。

[……]小说产生于中产阶级兴起之时,一个新起城市的商业阶级,不再用传奇的结构去指涉其时代,去歌颂君主、政体或贵族阶级,而转向了以小说的新叙事形式,去歌颂新兴阶级的求爱仪式、婚姻生活、商业运作,并向那些会威胁到他们安全的权力阶层挑战。

一个新的阅读阶级创造了对虚构的要求——叙事要求和修辞要求。

所以,文学文类的演进和历史的发展是趋于同步的。

小说文类走向成熟还和一些“次文类”,即日记、旅游探险、乌托邦文学、讽刺喜剧、古堡小说、乡间小说、成长小说、侦探故事、帝国主义冒险小说、间谍小说、西部故事、硬汉小说、地域小说、科幻小说等相联系。

地域文化:一个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野--以重庆、香港为例

地域文化:一个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野--以重庆、香港为例

地域文化:一个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野--以重庆、香港为例赵万民;王纪武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5(023)005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日渐显著.该文论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将城市文化研究落实到具体的时间、空间中,讨论地域文化的内涵构成和发展规律.藉此,以自下而上的地域文化视角深入讨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文化问题.通过比较研究重庆、香港城市发展的历程,提出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研究的地域文化观念与方法.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赵万民;王纪武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400045;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40004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1
【相关文献】
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性——以重庆市渝北区兰馨大道景观设计为例[J], 倪文峰;张艳;车生泉
2.山地都市人居环境·城市形态发展探析--以重庆、香港为例 [J], 王纪武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以重庆为例”教学设计 [J], 方皎
4.城市更新视野下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以重庆501艺术基地为例 [J],
邹明妍;周铁军
5.节事活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国际马拉松为例 [J], 邓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言影视作品的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方言影视作品的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92FILM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影视传播第35届金鸡奖的获奖名单中,有一部方言电影《爱情神话》(邵艺辉,2021)备受业内与观众瞩目,尽管颁奖典礼早已落下帷幕,但关于其艺术含金量及其对于国内影视行业创作方向的指引意义的讨论依然延续至今。

虽无缘最热门故事片奖及男女演员奖,但该片荣获“最佳剪辑奖”代表了组委会从专业角度对这部电影的艺术造诣给予高度认可。

为这部聚焦上海市民生活的小众语言影片颁发“最佳编剧奖”的荣誉,无疑让人深思电影艺术中小众性的取材、语言之于大众审美的特殊意义。

本文以《爱情神话》为引,探讨方言影视作品的文化意义和传播价值。

一、方言与影视剧的关系方言影视指以方言作为全部或部分人物对白的影视剧,广义包括“方言剧情片”和“地方戏曲片”两类,狭义仅指方言剧情片,本文主要就狭义上的方言影视进行论述。

中国幅员辽阔,山峦横亘、江海纵横的地貌特征,既创造宏伟秀丽的自然风光,也区隔出不同的居民集散,促进各地衍生出具有差异的地方语言,为我国方言影视的诞生和流行奠定了广大的受众基础。

与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不同,在影视中呈现方言元素,关乎演员的声台形表、取材的捉取拿捻、角色的嬉笑怒骂、氛围的起承转合。

当方言作为声音媒介出现在银幕时,需额外考量它的听感、戏剧性、可理解性等附加属性。

汉语主体分为七大方言体系,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一定程度左右着影视创作者对剧本、情节的考量。

如曾任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的周磊所言:“一些剧作使用方言,能更好地体现艺术内涵,也更草根、更有趣。

但如果其他地域的受众听不懂剧中方言,作品就失去了广泛传播的能力。

”[1]当前国内得到大众熟知和喜爱的方言影视,多采用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也是因其语言与普通话较为相近的缘故。

譬如电影《疯狂的石头》(宁浩,2006)就基于故事设定,大量运用川渝、华北地区方言来丰富人物对白,为影片增加不少幽默亮点,体现方言元素自然参与影视剧情、角色塑造的特性。

基于规划实施评估的“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基于规划实施评估的“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基于规划实施评估的“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公共空间营造策
略研究
张彧;田丰;史文正;张悦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3(54)1
【摘要】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区域,越来越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村落沦为“城中村”。

在城市本位主义思想影响下,原本复杂的城中村问题在加入了历史文化保护的因素后,使得原先作为休憩、交流的公共空间在使用功能和利用特征等方面变得更为复杂。

文章以“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施效果评估-实施过程评估-改善策略”的整体框架,通过整合“建成环境-居民活动-社会经济”的定性综合评价,结合多源数据定量分析,从历史文化传承、生活环境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公共空间在城市扩张蔓延和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双重作用之下的发展策略,延续村落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共生发展,为“城市型”古村落公共空间营造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总页数】9页(P143-151)
【作者】张彧;田丰;史文正;张悦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儿童友好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2.城市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以山西大阳泉村为例3.存量规划背景下基于城市更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研究4.存量规划背景下基于城市更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研究5.基于居民需求特征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以南京市江北新区顶山街道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编码:—————“挑战杯”济宁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作品正文作品名称:城市文化研究系全称:信息技术系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毕晓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城市文化研究济宁学院信息技术系06级1班毕晓宁城市是什么?“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

……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

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城市在西方自古代就出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就是城邦的繁荣。

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当时的罗马城据说已有几十万人口。

那个时候城市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政治中心,功能较为单一。

罗马帝国解体以后,采邑成为欧洲主要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规模一时跌入谷底,城市也随之衰败。

封建时代初期,许多城市的建筑毁于火灾,城市的人口由于瘟疫大幅度减少,蛮族入侵则摧垮了城市的权力基础。

"在西罗马帝国城市"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

城市首先是主教驻在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

"城市的复兴是从12世纪开始的,其标志是商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加、行政中心的形成等。

商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以后,欧洲封建时代的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采邑经济便开始瓦解。

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与商业文明相关的的变化随之发生。

商业的发展导致衡器和量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商品交换的频繁使人们感到交换工具(衡器和量具)标准化的重要性,守时、讲信誉等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商业世界观在城市中得以流行。

结果"一是经济上强迫接受衡具和量具的发明,结束了城市建立以前质朴的交换,二是军事上强迫接受城墙,从此隔离代替了亲近。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popuiation deveiopment)(1)人口数量的发展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战国策. 赵策》)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

(《史记. 苏秦列传》)隋唐以来,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

隋唐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人口近百万。

在郡县一级的地方城市中,人口超过十万者也不少。

北宋都城东京(今之开封)的人口更是登峰造极。

据说人口最高年份是宋徽宗崇宁年间,达一百四十万左右。

(2)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出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殡妇,化治丝巢;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周礼. 天官》二,城市规模的发展(1)中国城市规模的发展(scale deveiopment)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

(《左传. 隐公七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考工记》)公侯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方三里。

(《周礼》)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

(《三辅黄图》)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三辅黄图》)隋唐长安:84平方公里,达到顶峰。

南宋都城临安:60平方公里(2)西方城市规模的发展古罗马时期的名城庞贝,长1200米,宽700米,呈椭圆形。

古罗马城营建之初,市区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

而公元一世纪后,罗马帝国各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宏大建筑,使城市面积扩大了2倍。

随着罗马帝国的势力扩展,欧洲各处出现了一批一批的新城镇。

按照罗马设计师的理想设计,这些新城镇的规模应为2400X1600英尺,当时的都灵与奥斯塔(意大利西北部古城)即符合这个标准,但大部分新市镇却大小不一。

中世纪佛罗伦萨:200英亩→1500英亩15、16世纪后的伦敦:扩大10倍三、城市功能的发展(function deveiopment)1、中国城市功能的变化发展。

(1)原始城市:祭祀、墓葬中心(2)西周城市:王城——首邑——采邑:行施王权政治(3)秦统一天下,设36郡,辖800~900县,迄西汉孝平帝时,凡郡国103,县邑1314,道32,候国241。

(《汉书. 地理志》)秦汉以后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以国都为中心,以郡县为据点的更为稳定的行政中心体系。

城市的政治职能有所强化。

(4)宋: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群体:(5)近代:沿海城市成为新兴的经济通商城市;内陆城市逐渐衰微。

2、西方城市功能的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宗教、礼仪中心(2)中世纪后:城市复兴,以经济功能为主,生产型经济功能。

中国:消费型(3)15世纪至近代: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与资本投资需求日益突出(4)近代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城市打破自身局限,积极向外开放.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统。

但我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划分出众多的亚种或层面。

基于我们的目的,我们将划分出三个文化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

”(怀特《文化的科学》)四,城市文化的缘起(cultural orgin)1、缘起的标准:柴尔德提出的10条标准是:(1)大型居住区(2)人口构成和功能与任何村庄都不同(3)剩余财富的集中化(4)巨大的公共建筑(5)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6)文字(7)历法学和数学(8)专职艺术家(9)对外贸易(10)以居住区而不是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

2、城市是集合了各种新文化要素的组合体(assembiy)。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1)泰勒的三阶段说。

1)蒙昧阶段:人类,人类生活的特征是“人靠植物和动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但不耕种土地,也不驯养动物以供食用。

”2)野蛮阶段: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野蛮阶段的生活特征是“为了保障食物的储存,是指保留到下一个收获期,于是就建立了村庄和城市的生活,并在技术、知识、习惯和管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3)文明阶段:则是“随着书写技术的出现而开始了。

这种技术牢牢地记下了历史、法律、知识和宗教以利于将来的世纪,它把过去和未来连接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智力和道德的锁链。

”城市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系统或体系,它由众多子系统所组成,城市文化系统或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城市文化的结构。

由于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因此,讨论城市文化的结构,便也须从对一般人类文化的结构的理解开始。

在这方面,怀特的理论无疑是最富有启发性的。

怀特认为,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同样可以把各种文化也设想为一个整体:人类文化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可以区分出技术的系统、社会学的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的系统等亚系统。

技术系统是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的,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依靠技术系统使自身同那自然的生息之地紧密联系。

社会学的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的。

在该系统内有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

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

其中包括神话与神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智慧以及普通常识。

怀特认为,上述三个亚系统从总体上构成人类文化系统。

当然,三者之间是相互贯通的,每一个亚系统影响着另外两个亚系统。

不过,各个亚系统在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技术系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人类必须首先解决衣食和居住问题才能从事政治、宗教、艺术等活动。

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系统相对于技术系统而言是次要的和从属的。

社会系统是技术系统的函数,技术是一个自变量,社会系统是一个应变量。

社会系统是由技术系统决定的,前者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替代石斧的铜斧并不仅仅是一件质地优良的工具,它还表征着一种较为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观念形态或哲学的系统是信念的体系,人类的经验通过这一体系而得到解释。

但是,经验和解释由此而受到技术的强有力的制约。

每种类型的技术都有一种特定类型的哲学。

畜牧技术、农业技术、冶金技术、工业技术或军事技术,无不可以在哲学中找到各自相应的表达。

某种技术在图腾哲学中获得说明,而另一种技术则可以在占星术或量子力学中找到解释。

因此,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底层是技术的层次,上层是哲学的层次,社会学的层次居中。

技术的系统是基本的,社会系统是技术的功能,而哲学则在表达技术力量的同时反映社会系统。

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系统对技术的活动没有制约作用,或者说社会和技术系统不受哲学的影响。

但是制约是一回事,而决定则是另一回事。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广义上说,城市文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类成果的总和,也是由众多子系统所组成并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略加修正,便可以将城市文化的结构大致上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

一城市的物质文化 (materical cuiture)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层。

它由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

这些物质现象之所以也被纳入城市文化的范围,不仅是由于它们典型地体现了“人化自然”(广义文化概念)的特征,而且也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城市文化风貌的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呈现。

可以说,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所展示的东西要远远地超过人们肉眼所见的表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凯文.林奇指出,城市文化的物质方面,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展现着明确的与不明确的符号:旗帜、草地、十字架、标语、彩窗、橙色屋顶、螺旋梯、柱、门廊、锈了的栏杆,等等。

“这些符号告诉我们其所有权、社会地位、所属的团体、隐性功能、货物与服务、举止,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或有用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