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重视脾胃共21页
中医养生:关注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关注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消化吸收的关键,也被认为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枢。
脾胃不好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关注脾胃健康,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探讨关注脾胃健康的重要性,并分享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
1.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在中医中,脾胃主管消化吸收,是人体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营养,胃主容纳食物,起储藏和初步消化作用。
脾胃功能旺盛,则气血充足,各脏器功能正常;脾胃功能虚弱,则气血亏虚,容易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2. 脾胃虚弱的表现及影响2.1 脾虚消化不良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头晕无力泛酸嗳气2.2 胃虚食欲不振腹部胀闷容易腹泻大便稀溏睡眠质量差2.3 脾胃虚弱对身体的影响容易感到疲劳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其他疾病3. 中医养生对于脾胃的调理方法3.1 合理饮食少油少盐少糖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3.2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熬夜3.3 调理情绪避免情绪过激学会放松自己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运动等3.4 中药调理常用莲子、黄芪、山药等滋补品进行调理可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材进行调理4. 中医养生小贴士4.1 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当膝盖弯曲时,在膝盖下4指处。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帮助调和脾胃气血,增加消化力。
4.2 饮食宜温不宜冷冷饮冷食会伤害脾胃阳气,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以温热食物为主,有助于保护脾胃。
4.3 食物搭配讲究食物搭配应该多样性,并且避免过度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结语总之,关注和调养脾胃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饮食、注意休息、调理情绪以及使用一些中医养生小贴士,我们可以更好地呵护自己的身体,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脾胃健康,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困扰,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脾胃重要性PPT课件

26
完整版课件
甲子纪年60年名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已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戍 24.丁亥 25.戊子 26.已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已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已酉 47.庚戍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已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戍 60.癸亥
19
完整版课件
由于太阳发出的光和热,加之地球在太阳 中独特的位置,更得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 运行规律,造就了地球恒定温度范围,为 地球上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
20
完整版课件
21
完整版课件
22
完整版课件
中国历史上传染病大流行时期
东汉建安纪年(公元260年张仲景《伤寒论》云死亡三分之二)。南 宋隆兴二年(1164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 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程度最严重的一次是 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汴京大疫,50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 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金史·哀宗纪》)。《宋史·五行 志》载,明末1641年(吴又可《温疫论》。清代各时期。1900年全球 大流感。
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
中医养生-重视脾胃(课堂PPT)

• 2.生“湿”、生“痰”、生“滞”、生 “瘀”
• 脾虚生湿——口水多,舌苔厚腻 • 湿聚为痰——痰涎多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脾虚气滞——腹胀、嗳气、食欲不振 • 气滞则血瘀——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
• 3.影响其它脏腑,百病易生
心脏 火
心火不降则热:心 烦、口干、失眠
胃降
• 1.饮食有节
• “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 • 饮食卫生 • 易消化食物
• 2.保护脾阳
• 少食生冷瓜果,不能贪凉饮冷
•中药的运用,需要严格在中医理论及中医师指 导下进行
•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 药物滥用举例:
• 三七粉 • 药酒 • 自己熬制阿胶膏
-4-
贰 脾胃功能正常的表现
• 1.能吃、能睡、“能跑”。 • 《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 • 脾主四肢。 • 2.大便正常。 • 3.精力充沛。
脾胃安,身体康。
叁 脾胃受伤的危害
• 1.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气血不足
• 临床表现: • 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嗳气、返酸、便溏
或便秘、口苦、口干、头昏、乏力等。
• 6.脾胃病的中医药治疗
• 优势: • 脾胃同调 • 标本兼治 • 因人施治
陆 脾胃功能失调与现代疾病
• 1.糖尿病 • 2.痛风 • 3.高脂血症 • 4.肿瘤
• ……
厚德 精业 仁爱 尚新
祝您 健康
脾
升降
胃
之枢
脾升
水 肾脏
肾水不升则寒:双脚 冷,小便清长,腹泻
肆 脾胃受伤的原因
• 1.饮食不节
• 肥甘厚腻、饮酒、宵夜 • 暴饮暴食 • 脾胃过劳 • 胃喜润恶燥——忌辛辣、刺激之品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ppt课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一、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1.1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8
李中梓与《医宗必读》
③.气机之枢
《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五脏六腑、五体七窍、
四肢百骸、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输布、排泄皆赖气的推动
作用。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气机的升
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故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 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 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 主的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 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 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 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 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 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中脾医养胃生元与脾气胃不学虚说 ,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1能0 独
《难经·四难》有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脾胃为枢,运转四周脏气以共同维持呼吸的吐故纳新活动,可见人体五脏结
中医养生:关注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关注脾胃的重要性中医养生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只有保持脾胃的健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充满活力。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脾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养生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关注和保护脾胃。
一、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脾胃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脾胃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脾胃健康的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气血和精力,才能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二、脾胃的常见问题及其影响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弱或失调,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脾胃虚弱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2.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常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症状。
脾胃湿热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容易导致体重增加、皮肤病变等问题。
3. 脾胃寒凉:脾胃寒凉是指脾胃功能低下,寒凉内盛,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症状。
脾胃寒凉会影响身体的消化功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容易引发体力下降、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三、养生方法1. 合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建议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煮熟的蔬菜等,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
同时,要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2. 注意情绪调节: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技巧、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
3.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
4. 定期按摩:脾胃经络分布在腹部,定期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脾胃的血液循环,增强脾胃的功能。
可以选择适当的按摩手法,如顺时针轻揉腹部,每天坚持数分钟。
调理你脾胃PPT课件

THANKS
$number {01}
调理你脾胃
目 录
• 脾胃调理的重要性 • 脾胃调理的方法 • 脾胃调理的注意事项 • 脾胃调理的案例分享
01
脾胃调理的重要性
脾胃的功能
1 2
3
消化食物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食物消化成营 养物质,以供身体吸收利用。
运化水湿
脾胃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能够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维持水 液平衡。
脾胃调理的益处
改善消化吸收
调理脾胃能够促进消化 吸收,增强营养物质的 吸收利用,改善营养不
良状况。
消除水肿
调理脾胃能够恢复运化 水湿的功能,消除水肿
,改善身体状况。
改善贫血
调理脾胃能够促进血液 的生成和运行,改善贫 血症状,提高身体素质
。02脾胃调理的方法来自饮食调理规律饮食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分餐制
尽量采用分餐制,避免交 叉感染。
避免生食
尽量少吃生食,以免感染 寄生虫。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连 续工作。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脾胃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应尽量避免。
保持心情愉悦
调节情绪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避免剧烈 运动。
药物调理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如有需要,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调理脾胃的药物。
中药调理
如四君子汤、健脾丸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注意药物副作用
药物调理需谨慎,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03
中医脾胃病PPT课件

四 气滞胃脘证
涵义:指胃脘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 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 内伤情志、饮食
外邪或病理产物内 扰
临床表现:
A气机阻滞:脘、腹胀痛走窜,或便秘 B气机走窜:嗳气,肠鸣,矢气 C舌脉:苔厚腻,脉弦
辨证要点:胃胀痛以及气机走窜症状为主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 ---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内脏下垂 + 脾气虚见症
三 脾不统血证
概 念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表现·分析
辨证要点 胃脘疼痛 + 实寒见症
二 胃热炽盛证
概 念 胃火亢盛,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嗜食辛辣 情志不遂
外感
(火)热
胃 和降失职
表现·分析
胃脘灼痛,拒按 --- 胃火亢盛,气血壅滞 口 臭 --- 胃火熏蒸浊气上犯 或消谷善饥 --- 胃纳腐能力过亢 或齿衄,牙龈肿痛 --- 胃火灼伤龈络 实热证 : 渴喜冷饮,便秘尿赤,
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
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 治在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 随证治之。
3、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
胃阴伤之虚证,药量宜轻,大则不易吸收。 凉可清热,不宜药寒而燥湿伤阴。
谢 谢 聆 听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中医脾胃ppt课件

内伤
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脾胃病 的另一常见病因。情绪波动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可以导致 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疾病。例如,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 绪可以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胃痛、喜温 喜按、腹泻等症状。这通常是 由于饮食生冷、受寒所导致。 治疗上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为主要原则。
脾胃湿热,表现为口苦、胃痛 、恶心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 饮食过度辛辣、油腻所导致。 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为主要原则。
脾胃疾病的演变进程
初期
后期
多表现为实证,如感冒初期多表现为 风热感冒,治疗上以解表清热为主要 原则。
病理:虚、实、寒、热
虚证
实证
寒证
热证
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体重降落等。这 通常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 过度劳累或慢性疾病所导致。 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为主要原则。
脾胃实热,表现为口渴、胃痛 、便秘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 饮食过度辛辣、油腻所导致。 治疗上以清热泻火、通便为主 要原则。
饮食适度
不过饱也不过饥,避免增加脾胃 负担。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通过适量的运动,如漫步、慢跑、太极拳等,促 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破坏脾胃,应公道安排运动时间和强 度。
坚持锻炼
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
心情愉悦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转,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脾胃问 题。
多表现为虚证或寒证,如感冒后期可 能转为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治疗上 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主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