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使用验案及分析一例
身体外寒内热怎么治?大青龙汤案例分析

身体外寒内热怎么治?大青龙汤案例分析2015年12月13日案例,睡觉的时候关空调冻着了,现在感觉身体发热,但是摸的话体温很正常,应该是还没打出来,头也不疼,但是肚子有些坏。
就是感觉身体在发热。
以前发烧的话不输液好不了,你这有啥好办法没?这是病人的描述,然后电话问诊,病人没有恶寒的表现,就是感觉内热,睡觉前空调温度高,睡觉时关的空调,身体受寒后毛孔突然关闭,内部的热散不出来,十分标准的大青龙汤症。
很准确。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原方原量,开2剂,一切都不会有问题,大青龙汤很猛,容易出问题,但只要辩证准确,基本一剂就能解决问题。
前几年伤寒的多,大青龙汤症经常遇到。
zui近几年瘟病多,基本没有遇到过,这个案例我交代的也十分清楚,服药后只要出汗,药就不用再吃了。
是一定不要再吃。
这一点记住了,曹颖甫经方实验录里面有惨痛的教训。
有一个病人服药后,汗出,病康复了大部分,接着把曹颖甫开的2剂大青龙汤吃完,后面人就死了。
病人去抓药,遇到麻烦了,因为我给的麻黄量很大,桂枝量小,药店要求改动药方。
我不同意,我的习惯药方不允许改动,你要改动就不要吃,我宁可退钱。
药店要求将麻黄改小,意思是麻黄量小于桂枝,大青龙汤出问题就出在这里,麻黄是开汗孔的,石膏会制约麻黄的发汗作用。
比例应该是2比1.石膏比较重,用量大,麻黄用得少,则发汗力完全被石膏压制,这边你加大桂枝的量,石膏清理出的热,桂枝加大力量向外推,麻黄开不了汗孔,等憋到一定时候,突然开闸放水,大汗就止不住,这是大青龙导致重大事故的根源。
昨晚睡觉之后出了汗,确实不是大汗。
现在已经不发热,感觉没问题了,就是头稍微有点疼,不需要继续服了吧?一副药只喝了一次,见效好快。
——这是病人31日早上8点半的留言。
嘱咐病人第二煎再喝半剂,其他扔掉即可。
大青龙汤麻黄和桂枝的比例,麻黄和石膏的比例十分关键,你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但是原来的比例zui好不要有原则性的改变。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江苏中医1959;(5>:16)’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1伤寒——沈南炎医案程某,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
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
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子回阳。
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
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证的症候群已具。
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
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来,所以身痛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
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3次温服,每2小时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
服2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沈炎南。
伤寒论医案选评。
广东中医,1963,2:38)《经方临证集要》《聂氏伤寒学》《经方直解》论:全身疼痛,难以转侧,少阴内寒附子汤证与太阳外寒麻黄汤证,俱有之证。
浮为太阳脉,而少阴脉沉细。
心烦者,卫阳不泄而内郁也,所以脉数。
寒热,无汗,脉浮数,身痛,已是表实证。
卫闭心烦,大青龙汤证。
13目赤羞明——张志民医案患者女性,四十八岁。
初诊: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
患者三日来左眼视物不清,日重一日,请人搀扶来诊。
检视之,角膜周围充血,虹膜变色,光泽消失,瞳孔缩小,房水混浊,少泪水及眼眵。
病眼及前额部疼痛,黄昏时更剧。
羞明。
微有咳嗽,全身笨重,肢倦腰痛,小便短少而色混浊,皮肤干燥,不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数。
问其起病经过,据称:“前一时期,丈夫病重月余,日夜伺候,十日前夫病故,又扶棺返乡,途中淋雨受寒,返沪后三日,目疾作。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咳嗽的方剂,其具有清热
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以下是一例医案,介绍了大青龙汤治疗咳
嗽的具体情况:
病例,患者,男,45岁,主诉咳嗽已有一周,咳嗽声音低沉,
咳痰较多,痰色黄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热痰
壅肺型咳嗽。
病人咳嗽声音低沉,痰色黄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
等症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均表明有热痰壅肺的证候。
治疗方案,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给予患者大青龙汤治疗。
大青龙汤是一味清热化痰的经典方剂,适用于热痰壅肺型咳嗽。
方
剂组成包括黄芩、半夏、生姜、甘草等药物,具有清热化痰、止咳
平喘的作用。
治疗结果,患者按时服用大青龙汤后,咳嗽症状逐渐减轻,咳
痰明显减少,发热、口干咽痛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经过一周的治疗,
患者咳嗽基本消失,舌苔转为薄白,脉象平和有力。
总结,大青龙汤在治疗热痰壅肺型咳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对于伴有发热、口干咽痛等症状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具体的病情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这个医案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关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
因此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普遍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仍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看成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行。
最多只是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此刻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烧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假设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
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那个地址咱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当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
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
关于外感病来讲,从第38条中有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那么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
对此很多医家作了许多揣测。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以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必然都具有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表达,或举出药方名那么主证可知而略去的。
因此,以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烧、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表达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需具有要紧病症的说法。
大青龙汤——医案四条

大青龙汤——医案四条唐易医;大青龙汤6外感风寒祝某,男,52岁,2005年4月17日因外感全身不适,受邀诊视,主诉;前天晚上夜宵时,忽感头痛。
继而昨日乡下办事,往返途中全身不适,腰背肩胛拘痛,心烦口渴,畏寒发热无汗,不欲饮食。
昨日回来后曾煲服凉茶,今晨又服了“日夜百服宁”,仍不见好转,反而增加咳嗽,觉得病情加重。
诊其六脉浮紧略数,舌胖苔厚微黄。
此外感风寒,又喝凉茶,所以不好,又加咳嗽,患者言正是觉热,烦燥口渴,大便干硬,才喝的凉茶,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喝凉茶就好了,这回怎么不行呢?告知此内热,外感风寒,表闭不解,所以当解表清热,不只是清热。
于是拟方;麻黄12克,杏仁9克,桂枝10克,炙草6克,石膏40克,大枣12克,射干9克,生姜3片1剂,服药20分钟后,头痛止,继而浑身拘痛解,烧退,唯腰仍觉重坠感,略还有点心烦,未汗,于是在进1剂,药后汗出而愈。
姜春华;大青龙汤7外感高热《经方发挥与应用》陈某,男,26岁,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至38.9度,已两天,主诉;恶寒,头痛,浑身酸疼,不汗出,觉室内狭隘,烦躁,脉浮紧有力,舌红苔白。
麻黄12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6克,生姜3克,大枣7枚,生石膏30克嘱病人一服若得汗,即莫再服。
果一剂即得汗解。
论;脉浮紧有力,此是伤寒表实,麻黄的剂量还是偏小。
从方剂的剂量,说是大青龙也行,说是桂二越一汤也行,把杏仁换成白芍,那就是桂二越一汤。
从这个医案感觉到,国内的西医,非常有必要学一点中医太阳病的理论知识,即使个人不善长治疗,也应该把这样的外感患者,推荐到中医门诊,别搞的高热就说感染。
另一个是国人对中医治疗外感的专业知识,需要普及一下,秋冬季节一降温,医院里、诊所里就挤满了挂水的人。
刘渡舟;大青龙汤8双臂浮肿《经方临证指南》某女,32岁,患者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服之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大青龙汤验案精选

临床心悟
.401.
可发汗清热以祛饮。处方:大青龙汤原方。服l剂即汗出而安。(刘渡舟《伤寒论 十四讲》第67页)
病例2:8年无汗症。杨某某,女,35岁,农民。1987年8月31日诊。缘于 18年前患麻疹合并肺炎,治愈后,遗留周身无汗,沉重拘紧,两目肿如卧蚕,即 使夏暑野外劳动,肌肤仍不汗出,甚或战栗起粟。近一年来日益加重,且时时欲 伸臂后仰,上肢拘紧而瘦痛,虽经多方诊治,但无起色,遂来就诊。细察皮肤, 汗毛倒伏,汗孔不显,舌淡暗,苔白腻微黄,脉滑。纵观患者脉证,病虽十几载, 但疹后复感外邪,表气郁闭,汗不得泄是其基本病机。《内经》谓:“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又忆医圣《伤寒论》有用大青龙汤治无汗表实之法;《金匮》更有“饮 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治用大青龙汤之训。因拟大青 龙汤加味。处方:麻黄129桂枝99杏仁99生石膏249炙甘草69生姜69 大枣6枚 白芍99苍术99。4剂,日l剂,以水900ml,煮取300ml,2分三次 温服。服药2剂,病无变化。患者自行将后2剂合煎,分三次服。药后胸背及上 肢汗出如珠,上半身肢体顿觉轻快,汗孔显露。二诊:因下肢汗出较少,故以上 方去白芍,’加炮附子69通达阳气。又服药6剂,下肢亦汗出,诸症悉除。(吕志 杰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4:25)
按:本案从发病时间、年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等,都符合典型的流脑之 诊断。本病发病急,病情重,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本案患者以大青龙汤治愈, 证明中医药可治急性病。作者在15年之后又撰文谈“大青龙汤加附子治愈流行性 乙型脑炎糟(翟冷仙,《江苏中医》198l,4:20)。在体会中说:余救治30余例本 病患者,无一失败。总结用方经验,应掌握的主症为:壮热无汗,舌润苔白,脉 浮或细弱,肢冷。若壮热汗多,烦渴引饮,苔黄糙舌绛,脉洪大者,则非本方所 宜,当用白虎之属。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方剂: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服法: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证;本方以麻黄汤为基础,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峻剂。
重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臣以桂枝辛温解肌、石膏甘寒清热;佐以杏仁宣肺平喘,姜枣草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除里热之效。
(一)《伤寒论》中,有两条原文叙述了大青龙汤的适应症状。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两条原文所叙症状,稍有差距,甚为矛盾。
如,脉浮紧与脉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而乍有轻时。
前人多解释此证乃风寒同病之互文,又或“溢饮”之证治。
但刘老觉,这些均未从太阳表证的发展情况探索变化,从题外另立名目,此与仲景原意背道而驰。
在伤寒注家中,唯尤在泾先生慧眼超群,分析精巧,堪称绝妙。
先生言:伤寒脉浮缓,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证…伤寒邪在表则身疼,邪入里则身重,寒已变热而脉缓,经脉不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
其脉尤浮,其邪气在或进或退之时,故身体有乍轻乍重之候也。
先生把麻黄汤证到大青龙汤证的临床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失仲景之原意。
(二)1942年,刘老遇一张姓患者,男,18岁。
冬日感寒,五日不得汗,至第六日,突发烦躁,坐卧不安,以手抚其肌肉则灼热如炙,皮肤反干燥无汗,二便尚可。
脉浮紧,苔薄黄润。
由于病情较重,刘老请其老师王志远先生指示证治之法。
先生诊视完毕后,言:此证本为无汗表证,如早投麻黄汤,则一汗而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男,7岁,十二月一日晚来就诊,一周前被猫抓伤,今日打破伤风针第二针,天冷贪玩,受寒起病,恶寒,发热,下午开始发热,体温39度,扁桃腺肿大,吞咽疼痛,怕冷,无汗出,口不渴,背紧,无头痛,无咳,纳可,大便两日未行。
舌淡红,苔白,稍厚,润而不干,脉浮数。
就诊前已经自服桂枝汤,发热未退。
我诊后开两方:
第一方为“麻黄汤”:
蜜炙麻黄6 桂枝3 杏仁12 炙甘草3
嘱家属,配两剂先服,如服后汗出,停服麻黄汤,继服第二方麻杏石甘汤
蜜炙麻黄6 生石膏18 杏仁12 炙甘草6 两剂
服药经过:
十二月一日晚先服麻黄汤后,无汗出,身壮热,达42度,咽痛明显,因无法联络到我,遂又自服第二方麻杏石甘汤一剂,也无汗,身热不退。
遂自服退热西药,体温降至39度。
十二月二日早,由于发热不退,咽痛甚,家属心忧,遂入医院门诊静点抗生素,症状依然,高烧不退。
又复回诊中医。
此时症见:恶寒甚,发热,无汗,口不渴,口臭,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无身痛,咽喉肿痛化脓,舌淡红,苔白,偏厚,脉浮数有力。
于此时处方“大青龙汤”:(因病人年少,将原方中的生麻黄12g改为炙麻黄9g)
蜜炙麻黄9 桂枝4 生姜9 大枣6 炙甘草4 杏仁12 生石膏30 两剂
嘱病人,虽然配药两剂,但如服一剂后即汗出,需立刻停服。
当晚服上方半剂后微汗出,发热仍不退,39度,遂自行物理降温,发热依然,乃漏夜询问如何处置。
既然已经微汗出,乃病重药轻,再嘱服原方半剂,遂服药,药后遍身大汗出,热退,咽痛顿减,至晨仅留少咽痛,停服大青龙汤,继予麻杏石甘汤一剂,诸症皆除。
隔日归校参加运动会,无其它感冒后遗症。
病案分析:
本病初起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应予麻黄汤即可,然先自服桂枝汤,遂寒郁化热,虽予服麻黄汤,仍发热而不汗出。
恶寒不解,舌不红,虽家属继予麻杏石甘汤服用,但此时症状不是该方适应症,因此服之无效。
此时病儿虽无烦躁症状,但咽痛已加剧,口臭,尿黄,大便秘,脉浮数有力,上述症状均为阳明经热症;恶寒重,而无汗,太阳伤寒表实症,二症相合,非予大青龙汤不解。
麻黄汤和大青龙汤临床应用区别:
麻黄汤和大青龙汤均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主太阳伤寒表实,恶寒,无汗,身痛,发热,但无阳明经热证。
大青龙汤,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
烦躁即是阳明经热证,所以有时虽不见典型烦躁症状,但已有阳明经热证出现即可应用该方。
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临床应用区别:
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均是辛寒发汗剂,麻杏石甘汤,表寒轻,肺胃热重,一般见汗出,舌红,脉滑。
大青龙汤表寒燥热均重,无汗、恶寒、烦躁、脉浮数。
病人出现大青龙汤证,非予大青龙汤,不能速解,但用方时一定要和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症相鉴别,药物使用中也不可随意加减,并且要中病即止。
大青龙汤使用注意:
大青龙汤为发汗重剂,服后汗出畅快,应立刻停服,切不可因为有效,而连续服用。
虽然有阳明经热,方中生姜、大枣切不可去掉。
下面引用一例医案记载大青龙证,用大青龙汤治疗失手病例一则,以资学习比较参考,引以为戒。
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
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
」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
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
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
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
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
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
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
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瀰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
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
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
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
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
」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
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
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
」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
」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
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
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
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
」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
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
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
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
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
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
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
附《伤寒论》相关条文: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方五。
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方八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二十六。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