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合集下载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客家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客家地区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反映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婚俗、丧葬、节日等方面介绍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首先是客家婚俗。

客家人认为婚姻是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婚礼往往是非常盛大的。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白马去接新娘,这被视为祈求美满姻缘的象征。

新郎接到新娘之后,伴随着锣鼓喧天的鞭炮声,阖家欢乐地前往新郎家。

在抵达新郎家后,双方亲友都要进行热情的互动,以表达美好祝福。

婚宴上,客家人还有自己独特的上新娘仪式,新娘要坐在红色布上,由家中长者领导,然后由新郎跪拜向新娘行礼,并敬酒,以示尊重和感恩。

其次是客家丧葬。

客家人对待丧葬非常重视,讲究礼仪和风俗。

客家家庭在有人去世时,会举行盖棺仪式和告别仪式。

盖棺仪式是指把逝者的遗体放入棺材,在家人和亲友的陪同下,将棺材盖好。

告别仪式则是在丧家设席,亲友来吊唁的场合。

客家人认为,告别仪式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安慰和告别,因此要烧纸、燃香,举行祭祀仪式,以帮助逝者在天堂找到归宿。

丧家礼仪非常注重,亲友必须穿上孝服,依照客家民间传统的规矩来安葬逝者,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心情。

此外,客家节日也是客家风俗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民热爱传统节日,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例如,“赶坟节”是祭祖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前的一天,家人会一起前往祖坟扫墓,祭扫祖先,烧纸燃香,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这是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纪念的方式,也是一种家族凝聚力的表现。

另外,农历七月的“鬼节”也是客家人盛行的节日。

他们相信在这个月里,鬼魂会出来游荡,为了不惊扰到鬼魂,人们会在门口点上纸灯笼,烧纸钱,以示对鬼魂的尊重。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俗文化,源于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渊源,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客家民俗文化的知识,与您共同探索客家文化的精髓。

一、客家围屋与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围屋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恩平县、广东省南雄市等地区。

围屋的建筑既体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又融入了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格。

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围屋的平面形状:围屋的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圆形,与客家先民的圆形崇拜和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相吻合。

2. 围屋的建筑结构:围屋的建筑结构独特,以横排或纵列的土楼为主,有的围屋还设有后围和四围天井。

这种结构既提供了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又具有很好的防卫功能。

3. 围屋的装饰:围屋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木质、石质、砖木质等。

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有石质门、木质墙裙、砖木质矮墙、石桥等。

二、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客家民俗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客家人的人文精神。

2. 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活智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在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科学、和谐、自然、环保的生活智慧。

3. 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形态,体现了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三、客家民俗文化的故事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故事资源,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1. 客家围屋的起源:据传说,客家围屋起源于唐代,是一位名叫何仙姑的道姑创建的,她根据地形地势建造了这座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围屋。

2. 客家民俗中的“吃鸡”故事:在客家地区,吃鸡寓意着“团圆、富贵”,因此,吃鸡在客家民俗中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简介
客家文化
●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长期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文化。其构成要素主 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戏剧、客家流行音乐、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 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客家家规族训、客家武术、客家名人事迹、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
● 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梅州 、惠州、河源、韶关 ;福建的龙岩 ]、三明;江西的赣州,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 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 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
● 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分布广泛,影响深远。至201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 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有3个。
● 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认同的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源自中原汉人 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 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 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化,是华人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关于客家文化知识的一些资料:
1.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较早的移民之一,主要起源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客家人的祖先曾先后历经中原、淮河、江南等地区的移居和迁徙,最后逐渐定居于南方丘陵和山区。

2. 客家语言
客家人的语言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客家话是一种声调语言,用笔记音符进行书写。

3.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
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较为特殊,崇尚工作、勤俭节约,注重家族文化和家族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和婚姻,尤其是男女平等、严守婚姻忠诚等。

4. 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客家人兴建的土楼是客家建筑的一大特色。

土楼是客家人的居住和防御建筑,通常是一个圆形或多边形的建筑,高四至五层,底部直径可达十米以上,内部多层楼梯环绕,居住密度高,非常适合节约用地,同时能够抵御外敌入侵。

5.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传统也十分丰富,如“三月三”、婚礼仪式、踩青、拉花篮等传统节日和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客家人的重大节日,是用来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6.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以口味重、辣、酸而闻名。

客家人喜欢食用盐腌制的肉类和腌菜等食品,牛肉、羊肉、猪肉等都是客家饮食中的主要食材。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建筑特色等方面。

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是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独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宝。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而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尽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却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文化影响••客家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学科门类多、时间跨度长、实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

如何将辛亥革命与客家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11年爆发的广州“三·二九”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所以说,辛亥革命的号角催生了“岭南画派”,而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又推动了岭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客家精神•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广东、台湾客家联谊会•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婚习俗:客家人注重婚姻的家族传承,通常会进行严肃
的婚姻仪式。

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通常需要进行"上新
房",由长辈主持仪式,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祭祀仪式:客家人信奉神佛,常常会进行家庭祭祀或庙会
祭祀活动,如除夕守岁、拜财神、祭祖等。

他们认为祭祀
能够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丰衣足食。

3.客家茶文化:客家人热爱饮茶,将茶叶制作成压制的茶砖,
以便携带和保存。

茶艺在客家文化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
有独特的品饮习惯和传统茶具。

4.客家建筑:客家人的传统建筑是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
筑形式,通常由土和石材料构成。

土楼外形宏伟壮观,是
客家文化的象征。

5.客家菜:客家人以农耕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偏向简朴,
注重营养和口感。

客家菜以烧煮和腌涮为主,在烹饪方法
和调味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只是客家人的一部分传统风俗,并且因地域和地方习俗的差异,客家人的风俗也会有所不同。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篇1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篇2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

”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

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

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是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

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

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

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

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

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

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

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

不论是带有唐宋古韵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袭了先秦遗风和魏晋风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着国风和畅的特色。

虽然不同区域客家人音调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远离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相互认同的中介,维系着他们族群和谐稳固的发展。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或讴歌生活, 或劝诫后人, 或传递美好情感。

歌词文采富丽, 句式对仗工整, 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

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间表达美好情感,劳作里寻找寄托,聚会联络情感的手段,给人和谐美好的熏陶。

以风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现客家和谐的生态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观重要内容之一。

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

以多姿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展现客家和谐小社会的精神风貌。

客家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不管是什么形式,都突出一个宗旨,和谐热闹欢快,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和幸福,而且带给你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家好不是好,家家旺才是旺的心情,展现了客家和谐小社会的精神风貌。

以土圆楼为突出代表的建筑物反映了客家人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客家土楼,是把中国和谐审美观念凝聚在建筑艺术中的典范。

客家地区,从闽西的土楼到粤东的围屋,一座座土楼星罗棋布分布在青山绿水之中,客家人在这里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土楼里,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代代相生,演绎着大家族和谐的生活方式,表达着客家人的内聚力和族群秩序,显示出聚族而居,和睦共处的整合力量,用建筑艺术语言抒写了客家人和谐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文化的符号是代表这一文化的群体的象征,客家“和文化”的符号系统在和谐龙岩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

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

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

姑娘梳辫,少妇盘髻。

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

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

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崇九风俗客家语"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

客家服饰色彩的多元情结“蓝衫”已被很多现代人视为客家传统服饰的意象。

有的学者认为客家人具有蓝色情结,客家人对蓝色的迷恋,正是其痛失家园后低哑的咏唱。

依据对客家文化及服饰的调研,发现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特别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流露出客家人对生活的平和与自信,透着客家人的灵性。

并且,客家传统服饰的色彩情结呈现出多元状态。

但其主色调依然是蓝、青、红三色。

从染料使用情况看:通常有五种植物的蓝色色素可以制作成染料,茶蓝、蓼蓝、马蓝、吴蓝和苋蓝,其中茶蓝最佳。

在明代,特别是在清代和近代把蓝色作为服饰主色并非客家人独有,我国江南水乡很多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有此习俗,如“蓝印花布”的流行就是一例。

在客家地区,如《天工开物》载:“闽人种山皆茶蓝。

其数倍于诸蓝。

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

”赣南地方志也记载了种植蓝的习俗,并且就在明代后期,赣南的蓝靛大量销往外地,《赣州府志》载:“城南人种蓝作澱,西北大贾岁一至汛舟而下,州人颇食其利。

”可见,受地域气候影响闽粤赣盛产蓝靛,是促成蓝服色在此地域流行的客观原因。

再次,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色彩指标,在这个指标附近的蓝色没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蓝的透明、清澈。

并且,客家女性传统上衣多大色块,或整件为蓝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摆等处修饰宽约5厘米的黑边(偶尔可见白边)。

这些色彩关系都给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

还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传统服饰的色调除了蓝色使用最多外,也可以见到白、灰、黑、青等色调的素衣。

除了客家女性传统服饰中有青色素衣外,男性传统服饰色调更是以青色为主。

青色在古代由蓝草提取而来,荀子《劝学》就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这句话也表明青胜于蓝的差异,青色是一种带有绿色色素的色彩。

再回看古代,青色也常常代指翠绿色,如李白《望天门山》云:“两岸青山相对出。

”和周密《少年游》云:“瑶草入帘青。

”另外,它还代指黑色,如温庭筠《三洲歌》云:“李娘十六青丝发,画带双花为君结。

”于是,在我国古代汉文化中,青色系列应该包括:绿、青和黑等同类色彩。

青色的布衣在古代通常称为“青衣”,它在多数朝代里象征的社会地位都不高,如《汉书·成帝纪》载:“青绿民所常服,且勿止。

”刘禹锡《和乐天诮失婢榜者》云:“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

”《宋书·列传》载:“忽有青衣童儿骑牛行”。

特别是明、清时期青色成为地位较低男子的服装色彩。

“青衣”在这两个时期渐渐代指生员中的末等,接近革除。

青色也渐渐成为普通平民男子的日常服色。

客家男性传统服饰色彩受以上大的文化背景影响,使用最多的是青色系列,具体常表现为藏青色、青灰色和黑色,以及它们不同明度的色相。

此外,需注意的是客家男性传统服饰色调中还能看到白、褐等服色。

除成人男女服饰色彩外,客家儿童服饰色彩一般不分男女,多为浅或鲜明的色彩,具体常以米黄、浅蓝、白、红等色彩为主调。

其中又以红色系列最为常见。

此外,偶尔也可以见到一些藏青或黑色为主调的儿童服饰,但在这些色彩上还是会配上些鲜艳、明亮的色彩,特别是配上红色。

儿童服饰色彩主要凝聚着成人的服饰色彩观念,传递着天下长辈对后代的期望、祝福和关爱。

从山顶洞人尸体旁撒红粉希望生命在阴间得以延续的行为可见远古祖先很早就认为“红”是生命力的图腾。

民间迷信认为儿童处在阴阳交界处,“阳气”不足,阎王常派小鬼来收取他们的灵魂,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夭折,所以客家人使用红色服饰为儿童吸纳“阳气”,储备生命力。

还有一点,红色在古代服饰色彩中象征较高的社会地位,常常是皇室、权贵等人群的礼服。

如《宋史·舆服》载:“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玉束带,讲读官公服系奚。

”《清史稿·洪秀全传》载:“袍服则黄龙袍、红袍、黄红马褂。

”这结合客家俗语“木桥断了换石桥,青衣脱下换红袍。

”可见古代客家人还将红色衣服寓意为前程辉煌,让儿童穿上红色衣服,是对儿童未来的祈盼。

客家儿童的各种红色衣装客家传统服饰多为素色,蓝、青、红三类色系对应不同性别和年龄是客家传统服饰最常见的色调。

除这些外,我们还可以见到白、灰、五彩色等色调的服饰。

白色主要用于内衣、五彩色主要用于头衣、灰主要用于外衣等等。

可见,客家传统服饰的用色多受当时自然环境、染织技术限制,受中原文化和时代风尚影响。

并且与性别、年龄、地位对应,客家女子传统服饰崇尚蓝色,男子传统服饰崇尚青色,儿童传统服饰崇尚红色。

如果要说客家人有蓝色情结的话,那么他们对红色、青色的情结也同样很深,于是客家传统服饰色彩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多元情结。

广东河源十大文化符号1、城市名片——万绿湖。

万绿湖又称新丰江水库,建于1958年,是全国第七大水库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取名“万绿湖”。

万绿湖总库容139亿立方米,集雨面积5734平方公里,多年年均进库水量达61亿立方米,是国家4A级旅游区。

2、世界奇迹——恐龙之乡。

目前河源市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13886枚,为世界之最,2005年1月28日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和恐龙骨骼化石“三位一体”的发现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被认为是“南国恐龙之乡”。

3、地下龙宫——黄龙岩。

黄龙岩位于东源县漳溪畲族乡高嶂山脉(距河源市区59公里),占地约20平方公里。

溶洞深68米,洞内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以幽、深、奇、险而素有“地下龙宫”之称。

4、客家美食——车田豆腐。

河源客家饮食文化的代表,车田豆腐味道鲜美独特,吃起来感觉又滑又香,且煮起来不易碎,很受人欢迎。

5、教育文化主阵地——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广东老隆师范学校(1930年成立)的基础上设立的,属国家教育部注册、地方政府投资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也是河源唯一的大学。

6、画里乡村——苏家围。

苏家围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享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

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建筑独特,让人领略到东坡家族和客家人7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风,是河源著名的文化之乡。

7、水文化标志——亚洲音乐高喷。

河源新丰江音乐喷泉位于市区河源大桥与珠河大桥之间的新丰江中心,集声、光、水、色于一体,由主喷和副喷两部分组成,主喷水柱高达169米,为目前亚洲第二高喷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