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质量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吉林东丰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措施

DOI:10.16815/ki.11-5436/s.2022.17.031制微生物活性,影响有机质形成,造成土壤缓冲能力降低、土壤酸化加重[2]。
不同类型的土壤酸化后pH 值与有机质含量详见表2。
白浆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09%;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pH 值≤4.5时,有机质含量为3.16%。
暗棕壤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25%;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7%。
冲积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4%;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2%。
草甸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3%;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
水稻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23%;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4%。
其他土类(泥炭土、沼泽土)pH 值在5.0~5.5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08%;pH 值在4.5~5.0之间时,有机质含量为3.15%。
三、东丰县土壤酸化原因东丰县水田多为多年连作的老稻田,连年种植水稻的老稻田土壤结构被破坏、有毒物质累积、土壤微生物种群改变,导致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逐年下降,造成土壤过度酸化。
耕地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同时,长期过量施吉林东丰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措施刚 洁(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东丰 136300)摘要: 2017~2021年,东丰县连续5年开展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与分析。
该文阐述了当地的土壤类型、分布及当地耕地土壤的酸化情况,分析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土壤类型提出了土壤改良技术模式,以期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耕地;土壤酸化;土壤改良;东丰县刚 洁. 吉林东丰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7):51+53.酸化土壤一般表现为pH 值下降、呈强酸性或极强酸性,导致土壤退化,出现严重土壤板结。
土壤普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土壤普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状况、土壤质量、土壤环境、土壤利用现状等,为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土壤普查工作历时一年,经过全体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将普查工作总结如下:二、普查工作概述1.普查范围本次土壤普查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3个地级市、2853个县(市、区),共计5.4亿公顷土地。
2.普查内容普查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利用现状等。
3.普查方法本次普查采用遥感技术、地面调查、样品分析等多种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普查时间普查工作自2020年4月开始,至2021年3月结束。
三、普查成果1.土壤类型及分布我国土壤类型丰富,主要有红壤、黄壤、棕壤、黑土、水稻土、潮土、风沙土、盐碱土等。
其中,红壤、黄壤、棕壤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黑土、水稻土、潮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风沙土、盐碱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土壤质地及有机质我国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70%以上。
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1.8%。
3.土壤养分状况我国土壤养分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养分不平衡现象。
其中,氮、磷、钾元素含量较高,但钙、镁、硫等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
4.土壤环境质量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污染等问题。
本次普查共发现污染土壤1.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工业密集区、矿区、城市周边等。
5.土壤利用现状我国土壤利用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等。
耕地占土壤总面积的60%以上,林地占15%,草地占15%,水域占5%,建筑用地占5%。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存在问题(1)土壤质量下降:部分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失衡,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水稻土质量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水稻土质量现状与可持续利用858农场第三管理区第十二作业站王安摘要土壤质量是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形成这些性质的一些重要过程的综合体,它在持续农业、人类健康及环境质量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水稻土是我国最重要的耕作土壤,其93%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它是在种植水稻或以植稻为主的耕作制下,土壤经常处于淹水还原、排水氧化、水耕黏闭,以及大量施用有机肥等频繁的人为管理措施影响下形成的。
基于其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相关研究受到长期重视,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耕地土壤类型。
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3300多万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4,其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39%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粮食缺口依然较大。
同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平稳增长面临严峻考验。
依靠科技创新来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进行水稻土质量的研究,对了解我国主要水稻土的质量现状、障碍因子,促进了解水稻土形成过程中肥力的演变规律,充分发挥水稻土的增产潜力,可为制订科学合理的稻田土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最终保障粮食需求。
关键词:水稻土质量可持续第一章绪论、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水稻土是一种人工水成土,它的形成和发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亚热带地区是我国水稻土分布较为集中的的地区,但由于目前不合理的施肥,例如长期施用过量的化肥、过度使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非均衡化过程的发生,稻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农业技术员我觉得有必要利用已有知识总结归纳我国水稻土的现状及保护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发面还需努力的方向,并向更多的人宣传这些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水稻土的质量现状,并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自觉加入保护我国水稻土的大军,实现我国水稻产业的稳步增长,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土壤保护计划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土壤保护计划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2.1 研究内容 (3)1.2.2 研究方法 (3)第二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4)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4)2.2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4)2.2.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4)2.2.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4)2.3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5)第三章:土壤资源现状与问题 (5)3.1 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5)3.2 土壤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5)3.3 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第四章: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6)4.1 节能减排技术 (6)4.2 循环农业技术 (6)4.3 生态农业技术 (7)第五章:土壤保护策略与措施 (7)5.1 土壤改良与治理 (7)5.1.1 土壤改良技术 (7)5.1.2 土壤治理工程 (8)5.2 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8)5.2.1 建立土壤质量监测体系 (8)5.2.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8)5.3 土壤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8)5.3.1 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8)5.3.2 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规 (8)5.3.3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执法监管 (8)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9)6.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9)6.1.1 产业结构概述 (9)6.1.2 存在问题 (9)6.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9)6.2.1 优化产业结构 (9)6.2.2 提升产业链水平 (9)6.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10)6.3.1 政策引导 (10)6.3.2 市场驱动 (10)6.3.3 社会参与 (10)第七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0)7.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10)7.1.1 创新体系概述 (10)7.1.2 创新体系构建原则 (10)7.1.3 创新体系构建内容 (11)7.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11)7.2.1 成果转化概述 (11)7.2.2 成果转化机制 (11)7.2.3 成果转化措施 (11)7.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11)7.3.1 推广体系概述 (11)7.3.2 推广体系构建原则 (11)7.3.3 推广体系构建内容 (12)第八章:农业政策与制度保障 (12)8.1 农业政策体系构建 (12)8.1.1 政策目标与原则 (12)8.1.2 政策体系内容 (12)8.2 农业支持政策优化 (13)8.2.1 优化财政支持政策 (13)8.2.2 优化农业科技支持政策 (13)8.2.3 优化农业保险政策 (13)8.3 农业制度创新与完善 (13)8.3.1 土地制度改革 (13)8.3.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3)8.3.3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 (13)第九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13)9.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14)9.1.1 案例一: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 (14)9.1.2 案例二: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14)9.1.3 案例三:四川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4)9.2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 (14)9.2.1 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 (14)9.2.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借鉴 (14)9.3 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摸索 (14)9.3.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4)9.3.2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4)9.3.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5)9.3.4 完善农业政策体系 (15)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5)10.1 研究结论 (15)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5)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冕宁县耕地土壤现状与质量保护措施建议

经营管理 972021.1冕宁县耕地土壤现状与质量保护措施建议雷康平(四川省冕宁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冕宁 615600)摘要:对冕宁县耕地土壤现状展开分析,结合冕宁县耕地土壤质量低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保护措施,希望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调节土壤理化性状、优化施肥结构等措施,满足高效农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冕宁县;耕地土壤;现状;质量保护冕宁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北部,有耕地49.04万亩,属于地方农业大县、产粮大县。
为推动冕宁县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对耕地土壤进行保护,提升土壤质量,使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1 耕地土壤现状1.1 土壤资源状况冕宁县地形较复杂,土壤母质类型较多,耕地土壤分为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红壤、黄棕壤、石灰(岩)土、潮土7个土类,共13个亚类、20个土属、30个土种。
1.2 耕地利用状况冕宁县有耕地49.04万亩,其中水田21.29万亩、旱地27.75万亩;2019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3.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5.8万亩,复种指数高。
1.3 耕地质量现状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冕宁县耕地质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一等、二等、三等总共仅占12.1%。
受立地条件限制,土壤的灌排能力较低,健康状况较差,因此造成了耕地质量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
冕宁土壤以酸性和微酸性土为主,城镇化、工业发展、过去长期农药和化肥不合理使用,有进一步酸化的趋势。
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效磷含量较高,特别是高含量的占比较大,而有效磷含量过高往往会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反而影响了耕地质量。
同时,钾素供应不足,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物以镉为主,与成土母质和土壤偏酸存在一定的关系,其次是铬和铅的污染。
2 耕地土壤质量保护措施2.1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智慧农业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宜机宜耕农田面积,使用大型旋耕地机将粉碎和堆沤腐熟秸秆深翻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肥料使用量,降低成本,并减少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源。
第三章土壤资源及可持续利用-湖南农业大学

第三章
土壤资源及可持续利用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孙福军
主要参考资源
• 张凤荣,2002 . 《土壤地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李天杰等,2004 . 《土壤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 •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土壤数据库 《土壤圈》 《土壤学报》 《土壤通报》
本章主要内容
1 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发生分类)中亚类以上主要土壤 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情况。 2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广域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和区域 性分布规律。 3 我国土壤分区的原则、分区单位系统及各大区域的特点。 4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5 土壤退化的类型及其成因(土壤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 渍化与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等)。
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时间因素不同地带土壤剖面发育与成土年龄相关示意图据gerrard2000在稳定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序列示意图等等其他因素第一节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为了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土壤资源必须在系统认识土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区分这就是土壤分类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课程之《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
2 我国土壤分布情况
• 高山土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各高山带,包括草毡土、黑毡土、寒钙 土、冷钙土、棕冷钙土、寒漠土、冷漠土和寒冻土。土壤风化程 度低,淋溶弱,多处于原始成土阶段或初育阶段,以牧为主。 • 初育土发育于不同地带的山地、坡麓、丘陵及山间盆地,包括黄 绵土、风沙土、新积土、石灰岩土、紫色土、石质土和粗骨土。 土壤发育微弱,剖面无明显分异,母质特征明显。 • 人为土主要是水稻土、灌淤土和灌漠土,多见于各大流域灌区、 绿洲灌区、丘陵湖塘灌区。人为土是人工灌溉、水耕熟化条件下 发育的土壤,具有淹灌、耕作、氧化还原和灌淤层等特征土层与 特征性状。土壤肥力高,结构性和通透性良好,是我国重要的粮 食生产基地。
南县中低产田现状与改良利用措施

道 采 用 水 泥 砖 浆 砌 粉 刷 或 用 U型 槽 沟 缝 的 方 法 , 田 间 灌 溉 渠 规格为 3 0×4e 0m或 4 0×5e 0m,引水 渠 为 5 0×6e 0m或 6 0× 7e 0m。农 田灌 溉渠道的设 计要根据灌溉面积 ,灌水量 ,渠道坡 度 大小 来 确 定 。 截 流撇 洪渠 道的设计 。根据历 年洪水的大小 来确定设计宽 度 和高 度 。 机 耕 道 路 的设 计 。一 般 宽 度 为 3—4米 ,有 利 于 中 型 农 业 机械 的操作 。 5 11 灌 溉 改 良型 .. 平整土地 、坡土改梯 土、培育 水源 ,修建 大型 引水 渠道 、 塘坝 、积水窖等 、配套节水灌溉设施 。 5 12 瘠薄培肥 型 .. 深耕 、深翻 、客土 ,加厚土层和耕作层 。 5 13 障碍层次型 .. 深耕打破障碍 、切断漂洗源 、清除砾石等障碍物 。
4 1 中低 产 田 生产 能 力 现 状 .
根据本次耕地地力分 等定级结果 ,按照每个级别 的中问粮 食 产 量 计 算 ,即 一 级 农 田 按 6 .3gh 2 00 k/ m ,二 级 农 田 按 5 .6g h 2 ……以低 一个 等级递 减 66k/ m ,以此 类推 , 3 3k/m 计 .7g h 2 七级农 田按 2 .1gh 2 00 k,m ,得 出南县现有生产 能力为2860 / 2 0 吨/ 年 ,平 均年生产能力为 2 .k/ m ,与当前水 田平均 生产实 际 5 1g h 2 产量 基本接近 。 42 可 挖 掘 的耕 地 生产 力 . 耕 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 响到粮 食单产的高低 。据调查 ,耕 地地力每相差 一个等 级 ,在正 常年景 下年生产 能力 相差 10g 0k 左右 ,以耕地地 力平均提高一个等级 ,粮食综合 生产能力提高 10 g 0k 计算 ,全县可挖掘 的生产 潜力为60 5 7 万 。南县基 础产 量较低 ,增产潜力 大 ,要将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必须 具备 种植先进 的技 术 、优 良的品 种、土壤 基 础条 件好 、灌 溉有 保 障 、土地利用程度 高等基 本要求 。南 县历来 注 重农 业新 技术 、 优 良品种 的推广 和应 用 ,还有差距 的是土壤基础 和灌 溉条 件问 题 。只要下大决 心 ,增 加资金资入 ,确定近期 、中期 和远 期的 规划 和 目标 ,改 良 中低 产 田,培 肥地力 ,改 善灌 溉 设施 和水 源 ,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 潜力 一定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5 中低 产 田 改 良 措 施 自第二次土 壤普 查 以来 ,南 县广 泛 开展 了以工 程措 施 为 主 ,配套以生物措施 、农艺措施 改造中低产 田工作 ,并取得 了 较好 的成绩 。据不完 全统计 ,20 0 0年 以来 的 1 问 ,全县 改 O年 造各 种类型 的中低产 稻 田达 到 23 .3万 l 2 以上 ,新 增有 效耕 m 地面积 114 2 6 l 。经 过 改 造后 的 中低 产 田,排 灌 条 件 得 到 改 m 善 ,土壤理 化性能变优 ,肥力水平 提高 ,障碍因素完全或基本 消 除 ,耕地 地力水 平 上升 1 ~2个 等 级 ,实 现 了低 产 变 中产 , 中产变 高产 ,每亩增产 幅度在 6 k 5g以上 ,效果 十分显著 。 近年来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用 于耕 地质 量建设的投入不断 加大 ,20 00~20 农业 综 合开 发 、土地 整 理 、标 准 粮 田建 09年 设 、支持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整合 财政支农 资金项 目、大型商 品粮基 地建设等项 目累计改造 中低 产 田土 25 .6万 l ,累计投 蛐2 入资金4 0 .万 元 ,每 67 2 1252 6m 投入 1 7 .元 。其 中农业 综合 11 0 改造项 目中低产 田 18 万 I ;土地 整理 项 目改 造 中低 产 田 .8 32 h z 4 m ;标准粮 田建设项 目改 造 中低 产 田 0 1 万 l ;支持 0 .7 1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整合财政支农 项 目改造 中低产 田 0 17万 . 6 h2 m ;大型商 品粮基地建 设项 目改造 中低 产 田 00 .2万 h 2 m 。据
辽宁省黑土区耕地质量状况及变化研究

辽宁省黑土区耕地质量状况及变化研究戴继光(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农业农村部在昌图县等17个县(市、区)划定为辽宁黑土区,共布设2000余个耕地质量调查点位,采集土壤样品7000余个,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5项耕地质量主要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
结果表明:辽宁省黑土区土壤pH值平均偏酸,有机质平均含量整体不高,氮素含量处较低水平,磷素和钾素含量处较高水平。
关键词:黑土地;耕地质量;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S-03文献标识码:A黑土是我国珍贵的农业资源,土壤质量是保护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耕作制度、肥料施用总量与作物品种结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加上长期的重用轻养,黑土地区土壤整体耕层变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酸化、结构变差、功能退化,导致黑土“变瘦、变薄、变硬”。
为了更好地摸清全省黑土区耕地质量状况,本文在辽宁省黑土区共布设2000个耕地质量调查点,3a共采集土壤样品7000余个,针对6项土壤主要指标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黑土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为辽宁省黑土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辽宁省黑土区分布及基本情况黑土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3大黑土区之一,北起大兴安岭,南至辽宁省南部,西到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行政区域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
辽宁省黑土区面积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10.07%,主要有黑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水稻土等5个土壤类型。
农业农村部在昌图县、铁岭县、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海城市、台安县、抚顺县、清DOI:10.19754/j.nyyjs.20210430007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灯塔市、辽阳县、开原市、西丰县等17个县(市、区)划定为辽宁黑土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土质量现状与可持续利用858农场第三管理区第十二作业站王安摘要土壤质量是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形成这些性质的一些重要过程的综合体,它在持续农业、人类健康及环境质量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水稻土是我国最重要的耕作土壤,其93%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它是在种植水稻或以植稻为主的耕作制下,土壤经常处于淹水还原、排水氧化、水耕黏闭,以及大量施用有机肥等频繁的人为管理措施影响下形成的。
基于其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相关研究受到长期重视,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耕地土壤类型。
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3300多万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4,其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39%,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粮食缺口依然较大。
同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平稳增长面临严峻考验。
依靠科技创新来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进行水稻土质量的研究,对了解我国主要水稻土的质量现状、障碍因子,促进了解水稻土形成过程中肥力的演变规律,充分发挥水稻土的增产潜力,可为制订科学合理的稻田土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最终保障粮食需求。
关键词:水稻土质量可持续第一章绪论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水稻土是一种人工水成土,它的形成和发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亚热带地区是我国水稻土分布较为集中的的地区,但由于目前不合理的施肥,例如长期施用过量的化肥、过度使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非均衡化过程的发生,稻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农业技术员我觉得有必要利用已有知识总结归纳我国水稻土的现状及保护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发面还需努力的方向,并向更多的人宣传这些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水稻土的质量现状,并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自觉加入保护我国水稻土的大军,实现我国水稻产业的稳步增长,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1、研究思路通过已学土壤地理学知识:土壤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圈物质循环、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土壤质量评价原理等,对我国水稻土的肥力质量现状、水稻土质量演变规律、可持续发展对策、防治对策等方面加以研究。
将普适的土壤学理论镶嵌到固定的水稻土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2、研究方法已有知识套用法:通过近一个学期对土壤地理学课程的学习,对土壤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过讨论和深入学习,这次知识将这些知识套用到一种土壤体系(水稻土)加以分析。
文献阅读法:对记载有我国水稻土的肥力质量现状、水稻土质量演变规律、可持续发展对策、防治对策等的资料进行收集、阅读、整理、分析的方法。
这些资料包括图书以及图书馆电子资源网站网站等。
1第二章水稻土质量的现状与演变一、水稻土质量研究的重要性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耕地土壤类型。
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3300多万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4,其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39%,我国的耕地面130Mhm2左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约1/8,以占全球耕地的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1/5的人口,我国农业一直担负着保障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占很大比例的水稻土额研究,从其质量入手,分析现状,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与意见,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水稻土的分布特征我国水稻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尤其以长江、黄河流域为多,从世界范围看,水稻土分布极广。
凡气候适宜,又有水源可资灌溉的地方,无论何种土壤均可经由种植水稻而形成。
水稻土水平分布的幅度可以从炎热的赤道延伸至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北纬53°至南纬40°),横跨几个热量带;其垂直分布可从平原、丘陵、山地直至高达2600米的高原。
主要分布在北纬35°至南纬23°之间,其中以亚洲为最多。
全世界水稻土的总面积约有20亿亩,中国约3.8亿亩。
中国水稻土有90%以上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和台湾西部平原。
由于我国水稻土分布广泛,耕作制度不相同、气候条件不统一等,可以将我国的水稻土进行分区,根据成土条件、基本特征等可分为三类:红壤地区水稻土、黄棕壤地区水稻土、北方地区水稻土。
1、红壤地区水稻土多分布在我国华南、华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泛,该区高温多雨,无霜期长,一年三熟耕作制度,种植双季稻。
由于水淹时间长,因而有机质积累作用强,有机质含量高,由于来自母质的矿质成份少造成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简单,因此维持相当数量的有机质是水稻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2、黄棕壤地区水稻土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黄棕壤地区的水稻土,一年多为稻、麦两熟,也有种双季稻的。
冬作物主要是小麦、油菜或绿肥。
稻田淹水时间为160~190天。
在水旱轮作制度下,有机质的分解作用较红壤地区水稻土强,含量一般不超过2.0%。
还原淋溶程度也较弱,铁、锰在剖面中呈斑纹状,结核状的很少见。
土壤多呈中性反应,pH6.5~7.5,盐基饱和。
土壤胶体部分的硅铝率较红壤地区水稻土高,为2.5~3.4。
保肥性能好。
矿物养分含量也较高。
3、北方地区水稻土秦岭、淮河以北暖温带和温带地区的水稻土,如:有“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为一年一季稻,也有进行隔年水旱轮作的。
起源土壤主要是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和草甸黑土。
该区由于年降水量低,所以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江河流域低洼地、河谷盆地,以利灌溉。
因冬季气温低,土壤冻结期较长,故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含量较高。
土壤多呈中性和微碱性反应,pH7.0~8.0。
第三章水稻土中重要元素与稻米品质的关系淹水土壤最主要发生的化学变化主要有: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酸性土壤pH 增加、水溶性锌和铜浓度降低等,水稻土性状的特异性,周期性的氧化还原等变化,使营养元素具有特有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一、水稻土锌的丰缺与稻米质量锌是植物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土壤中的锌主要来源于母岩。
肥料是认为加入土壤中锌的主要来源,包括锌肥、磷肥、土壤改良剂等。
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受许多因子的影响,如渍水、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有机酸等。
水稻土淹水后锌和铁、锰不同,浓度反而一般会降低;土壤pH上升一个单位,锌的溶解度下降100倍,土壤pH越高,水稻缺锌越严重;有机物料增加,加重水稻缺锌。
锌是植物、动物及人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样,锌通过有植物进入动物或人体,因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基本上决定了生活在该区域内人群的摄入水平、动物和植物体锌等微量元素的基本含量。
江西省农科院教授指出,在139次施锌肥的实验田增产4.4%-15%,而且稻米中的锌含量会增加,人体所需的锌主要由食物供给,因此锌的含量不仅决定稻米的质量,更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水稻土铁的丰缺与稻米质量土壤环境中铁大多来源于母岩的分化,土壤中铁的总含量仅次于氧、硅、铝,一般以三氧化二铁为主,与世界土壤相比我国土壤中铁的含量偏低,地域差异也很明显,一般南高北低。
水稻对铁的需求高于其他谷类作物,水田土壤中一定浓度范围的低价铁对水稻生长发育是有利的。
水稻缺铁生长缓慢,开始失绿,最终整片叶子变棕色,也从尖端开始枯死,穗和谷粒发育不良,造成减产。
稻米中铁的含量为60-180mg/kg,是人体所需的铁主要来源,还有是以叶类蔬菜和粮食为主,农产品中铁素不足极易造成人和动物的缺铁,人缺铁易得贫血症,儿童表现为厌食、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
从食物中补铁是使人长寿的重要内容,因此一定要保证铁素的最基本来源,即土壤。
第四章高质量水稻土与可持续利用一、高质量水稻土的基本特征1、良好的土体构型:一般要求其耕作层超过20cm以上,因为水稻的根系80%集中于耕作层;其次是有良好发育的犁底层,厚约5~7cm,以利托水托肥。
心土层应该是垂直节理明显,利于水分下渗和处于氧化状态。
2、适量的有机质和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一般土壤有机质以20~50g/kg为宜,过高或过低均不利水稻生育。
水稻生育所需氮的59%~84%,磷的58%~83%,钾的全部都来自土壤,因此肥沃水稻土必须有较高的养分贮量和供应强度,前者决定于土壤养分,特别是有机质的含量;后者决定于土壤的通气和氧化程度。
3、水气肥协调:水稻虽然是喜水作物,但水分不能更新则影响水稻根系活力,因此需要保证空气交换,而且肥力需要适中,不宜过肥,也不易过于贫瘠,氮磷等元素需要合理。
4、耕层熟化度较高:在旱成土或新的水稻土中,耕层有机质含量多在15g/kg 以下,在高度熟化阶段,耕层有机质含量一般超过20g/kg。
二、水稻土的定向培育1、养分投入对水稻土质量的调控: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提高稻田土壤对养分的储存能力,保证作物所需的养分,有机肥在增加生态系统养分库容量的同时,使得系统的缓冲能力增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研究发现,猪和鸡粪中有机质磷以活性和中等活性为主,而土壤则以稳定性有机磷为主,施用猪粪和磷肥能促进土壤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的降解,从而显著增加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磷的增加。
与单式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厩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可明显降低土壤Eh。
2、水分条件对水稻土质量的调控:水旱轮作与合地灌排是改善水稻土的温度、Eh值以及养分有效释放的首要土壤水分管理措施。
合理灌排可以调节土温,一般称:”深水护苗,浅水发棵”。
北方水稻土地区,春季风多风大,温度不稳定,刮北风时,气温土温下降,因水热容量大,灌深水可以防止温度下降以护苗;刮南风时,温度上升,宜灌浅水,温度上升高,利于稻苗生长,特别是插秧返青以后,宜保持浅水促进稻苗生长。
三、水稻土持续利用的管理对策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素。
水稻土是一种人工水成土,除自然因素外,灌溉施肥等农业措施对水稻土的形成和发育起很大的作用。
1、合理的施肥管理:水稻土在施肥的时候,应充分适应当地的自然及生产条件,做到应土施肥,平衡施肥,按需施肥,用养结合。
2、有效的灌排措施:稻田适宜的垂直渗漏是高产土壤的重要肥力指标,因此调节好稻田土壤渗漏是稻田水分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3、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想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必须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善待自然,合理利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
结束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写完了这篇论文,从确定方向,到开始阅读相关文献查资料每个过程都在想着这个论文的目的之所在,现归结如下:掌握基本研究方法与手段、将已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应用、真正了解水稻土、增强自身对可持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