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

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北美地区的有害昆虫,它的幼虫会对多种植物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农林业损失巨大。
本文将就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美国白蛾的危害:1. 对森林的危害:美国白蛾的幼虫主要以树木的叶片为食,大量的幼虫聚集在一起,会对森林中的树木造成大面积的破坏。
在重复的攻击下,受害树木的叶子将被完全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树木枯死。
2. 对农作物的危害:除了对森林的危害外,美国白蛾的幼虫还会对农作物造成破坏,例如水果树、蔬菜等,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3. 对环境的危害:美国白蛾的大规模繁殖与攻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植被减少,影响土壤保持,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例如引进寄生蜂、天敌昆虫等来捕食和寄生美国白蛾的幼虫,从而起到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
2. 化学防治: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喷洒杀虫剂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
3. 机械防治: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小范围内进行,采用捕捉或者人工排除的方法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4. 性信息素防治: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性信息素来进行防治,通过干扰成虫的交配和繁殖来控制害虫数量。
5. 预防措施:定期清理庭院、农田周围的野草,清除树干上的卵包,及时剪除受害枝叶,减少美国白蛾的滋生地和食源。
6.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普及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到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中。
以上就是关于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的介绍。
在面对这一有害生物时,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全面防治,以期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中,共同保护我们的农田和森林资源。
白蛾防治知识

美国白蛾一、美国白蛾的识别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 美国白蛾的识别特征成虫体白色。
雌蛾体长9.5~15.0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13.5mm,翅展25.0~36.5mm。
雄蛾前翅白色或有浅褐色斑点,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
卵近球形,直径0.5mm左右,初产卵淡绿色或黄绿色,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卵产在叶背面,呈单层排列,卵块表面上常覆盖有雌蛾的体毛和鳞片,呈白色。
幼虫初孵幼虫为黄色或淡褐色,老熟幼虫头部黑色;体长22.0-37.0mm;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背部毛瘤黑色;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
蛹体长9.0~12 mm,宽3.3~4.5 mm。
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
蛹外的茧,灰白色,薄、松、丝质,呈椭圆形。
(二)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树皮缝、土石块下、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
次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幼虫5月上旬开始危害,延续至6月下旬,幼虫老熟时从树上向下爬行至隐蔽场所化蛹。
7月上旬第1代成虫出现,成虫期至7月下旬。
第2代幼虫7月中旬发生,8月中旬为危害盛期。
8月份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同时有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及成虫出现。
8月中旬第2代成虫羽化,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化蛹越冬。
成虫夜间活动,产卵量500~1000粒,初孵幼虫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将许多叶片包进网幕中,1~3龄幼虫取食植物的叶肉,被害叶呈网状枯黄。
4龄开始分散,吐丝将被害叶缀成网幕,网幕有的长达1~2m, 5龄以后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仅留叶片主脉、叶柄。
幼虫耐饥性很强,5龄以上耐饥力达8~12天,致使美国白蛾易随货物远距离传播。
美国白蛾有趋臭味、腥味、异味特性。
美国白蛾食性杂,可危害300多种植物,主要喜食树种有:糖槭、桑、榆、臭椿、花曲柳、山楂、杏、法国梧桐、泡桐、白蜡树、核桃、樱花、枫杨、苹果、樱桃、杨等。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有害昆虫,它在美国各地都有发生,给作物及园林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美国白蛾主要在夏季及秋季发生,主要它的幼虫会在夏季接近于表土的地方,利用恶劣环境进行它们的生长及繁殖,所以美国白蛾在这个季节比较活跃。
同时,美国白蛾也有一定的发生规律,比如说它的发生高峰期和下降期都会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吸引了很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二、美国白蛾的特性美国白蛾属于飞蛾科的一种,成虫翅膀呈淡棕色,前翅有白色斑点。
初齿斜上方。
其幼虫体型较大,身体颜色较浅,喜欢在枝条、树干、树叶或地面上吃树皮和根部,对植物的生长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整个作物的死亡。
三、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法,比如引入美洲
白蜂,它能够寄生在美国白蛾的幼虫上,从而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2. 防治草酸盐有机肥配方中的低浓度氮,用于
增加植物的抗病性和生长力,从而降低美国白蛾的危害。
3.
露地覆盖选择防虫二氧化硅;幼虫和成虫飞行接触到此物后浅灰色粉尘会沾粘在它们的身上,干扰接受气味信息和视觉信息,使其很难找到它们的食物来源。
4. 监测与识别,美国白蛾的
危害与繁殖,还可以通过将一些特殊化学物质加入到诱捕器中,吸引美国白蛾飞向诱捕器,然后被粘住再进行防治。
总之,美国白蛾的危害相当的大,对于稻谷、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等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损失,通过对美国白蛾的研究及精准防治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美国白蛾的危害程度,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的作物及经济利益。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白蛾作为外来有害生物已经对我国生态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白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林业威胁性极高。
美国白蛾作为各国检疫的主要目标,具有采食类别多、采食量大、繁殖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危害性强等特点。
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美国白蛾的检疫监测工作,采用物理、生物等各种防治方式,有效解决美国白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切实降低美国白蛾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白蛾生活史与生活习性1.美国白蛾生活史。
美国白蛾为完全变态昆虫,在承德一年发生3代,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以蛹越冬。
越冬蛹在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一代1龄幼虫,春末夏初第一代幼虫发育期40天左右,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夏季8月第二代幼虫发育期25~30天,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羽化,夏末秋初进入第三代,直到10月上中旬才能完成幼虫发育(据观察,也有小部分未能完成发育),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越冬。
幼虫有7个龄期,常于6-10月活动。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适生区域广、生存能力强,在北纬30°~50°地区都能生存,-16~40℃环境都能适应。
美国白蛾幼虫耐饥饿能力强,3龄幼虫可耐饥饿3~6天,老熟幼虫耐饥饿达长15天,且能正常发育和繁殖。
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下浅土层、房檐下、砖缝中化蛹。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蛾产卵量平均300~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卵的孵化率高,达97%以上。
其受自然控制作用小,若不防治,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数十万只。
二、美国白蛾虫情监测技术1.监测时间选择。
在开展美国白蛾虫情监测作业时,要注意结合美国白蛾不同发育时段的生物特性,采用适当的监测方式,以保障美国白蛾的监测效果。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及
次可 产 卵 6 0 0~8 0 0粒 ,最 多 可 以达 到
2 . 3 美 国白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性强。幼虫有较强的耐饥性 ,5 龄 以上 幼虫 可 耐 饥 9~1 5 d ,这 一 习 性 使 美 国 白蛾 很 容 易随货 物包 装物 的运输 或 附在 交通 工 具上 作远
距 离传播 。 3 美国 白蛾 的形态 特征
该 害 虫扩 散 蔓 延到 山东 、 陕西 、河 北 、 天 津 和 上海 ,在 这 些 发 生 区 都造 成 过
剂 有灭 幼 脲 1 5 0 0倍 液 、敌 百 虫 1 5 0 0倍液 、阿 维 菌素 1 0 0 0 0倍 液 ,防治 较好 。 5 . 2 生 物 防 治 。化 蛹 初 期 到 盛 期 人 工 释 放 周 氏 啮 小 蜂 ,蜂 虫 比例 5:1 ,布 点 距 离 4 0 ~5 0 m,释 放 后 寄生率 可达 2 5 %以上 。
子 几 乎全 部食 光 的 重 大 灾 害 , 因 而 成
为 我 国重 大 的外 来 入 侵 害 虫 ,被 国家
3 6 . 5 mm, 触 角 锯 齿 状 ,褐 色 , 前 足 基 节 桔 黄 色 ,
有 黑斑 。卵 近球 形 ,直 径 0 . 5 mm 左 右 ,产 于 叶 片
林 业 局 列 为全 国 六 大 森 林 病 虫 害 防 控
特
l I J 兰
国喜食 的树种 多达 4 9个 科 , 1 0 8属 , 1 7 5种 ,主 要 危 害 桑 树 、臭 椿 、 白蜡 、 法 国梧 桐 、 榆 树 、 杨 、 柳 、 核 桃 等 。 另 外 , 如 果 没 有 了喜 欢 吃 的树 叶 ,它 也会 危 害 农 作 物 、蔬 菜 、杂 草 等 绿 色 的植 物 。甚 至连 农 家 院 里种 植 的 大 葱 、
美国白蛾的防治

4.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有4个危害特点:一是危害严重:美国 白蛾危害林木、果树、农作物、花卉、蔬菜等300 多种;能在2-3天内把树叶全部吃光,在无食物下 能活15天,对林业农业生产危害巨大,造成严重的 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二是繁殖力强:一年繁殖3 代,雌蛾平均产卵量800粒,最高能达到2000粒, 春季1只雌蛾产的卵,一年之内繁殖2亿头。三是传 播途径广:幼虫、成虫极易随人为活动、物资流通、 交通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四是严重扰民:幼虫 到处乱爬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爬附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体上刺蛰 寄主进行补充营养。
④ 放蜂量的确定
放蜂量按蜂虫3:1的比例掌握。周氏啮小蜂的雌雄比为45~96:1, 放蜂时的雄性个体数量可忽略不计。
计算公式:TN=W×EN×3 (TN-总放蜂量,W-美国白蛾网幕数, EN-每网幕中美国白蛾幼虫平均数量)
总放蜂量要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确定。方法是在美国白蛾网幕幼虫 期,随机剪取20个网幕,计算平均网幕幼虫数。用随机抽样法,调查每 株树的平均网幕数,再根据当地林木总株数计算出总网幕数,根据总网 幕数和每个网幕内的平均幼虫数计算本地美国白蛾的总数,最后计算出 需要的放蜂总量。
▪ 威海市4县(市、区)发生1万亩, 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 范围涉及71处乡镇、11423个村庄、部队、企事业单位,道路2159km。
▪ 滨州市7个县(市、区)发生18万亩, 疫情涉及滨城区、沾化县、无棣县、 阳信县、博兴县、邹平县、惠民县,49个乡镇办事处、 389个村庄、部
队、企事业单位,道路1274km。
■日照市1个县区 东港区,0.1万亩。
■泰安市1个县区 肥城市,0.1万亩。
■聊城市2个县区 东阿县、茌平县,0.5万亩。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近几年在我省梨树县、梅河口市发生危害,公主岭市、伊通县、双辽市及长春市相继诱捕到成虫。
美国白蛾的发生和成虫的出现,说明该虫已进入我省,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美国白蛾一旦暴发成灾,将会给我省林业、农业、园林、城建、经贸等行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美国白蛾,有效控制其危害,笔者于2009—2011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和防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1危害特点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检疫性害虫,仅在我国的寄主植物就多达49科108属175种,包括林木、果树、农作物以及杂草等多方面的植物,但最喜食的植物有水曲柳、胡桃楸、桑树、糖槭、白蜡、梧桐、榆树、杏树等。
美国白蛾常以幼虫群集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在网幕内取食寄主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和表皮,星白膜状。
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直接影响了城镇绿化和美化,给国土生态环境建设造成重大损失。
2形态特征成虫:体白色,雌蛾体长9.5-15.0 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0-13.5 mm,翅展25.0-36.5 mm。
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
成虫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
卵:近球形,直径约0.50-0.53 mm,表面具有许多规则的小黑点。
初产卵淡绿色,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幼虫:幼虫头黑色具光泽。
体长30.O -35.0 mm,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色长刚毛的毛丛。
蛹:体长9.0-15.0 mm,宽3.3-4.5 mm。
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合幼虫体毛的薄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3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吉林省四平市1 a发生2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和杂草枯枝落叶层中越冬。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

美国白蛾防治指南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传播扩散快,能对多种树木、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对农林业生产和城市园林绿化也造成了巨大破坏。
因此,要密切注意美国白蛾的发生发展情况,将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美国白蛾在我国一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发生期集中在每年4月10日至10月31日。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历期及防治措施一:成虫,为白色蛾子。
越冬代成虫多在树冠中、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成虫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
成虫飞翔范围一般在200—300米内。
有一定趋光性,对腥臭味比较敏感,象养殖场、厕所等附近该虫发生的几率较大。
发生期为每年的4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有:1、灯光诱杀成虫:利用杀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杀虫灯应设在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
2、人工捕捉成虫: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可于成虫期进行人工捕捉。
具体时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防越冬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防第一代,8月上旬至8月下旬防第二代。
要特别注意臭水坑、牲口圈、猪圈、养殖场、卫生条件差的厕所等周边的树木。
3、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发生期为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下旬, 6月下旬;8月中下旬)。
防治措施为利用高枝剪人工摘除,由于卵块颜色与树叶一致,均为绿色,且在树叶背面,所以剪卵块时应仔细观察。
二:幼虫,为绿色毛虫。
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
4龄以前幼虫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在网幕内取食,所以寻找带虫网幕是发现美国白蛾的关键。
其特性为:取食前吐丝结网,3龄左右网幕最大,从5龄开始破网分散为害,进入暴食期,为危害阶段。
发生期为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1、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摘要】2010年8月,美国白蛾在我省连云港市连云区首次发现,当年连云港市的5个县(区)均发生疫情。
目前,我省连云港、徐州、宿迁、盐城、淮安等苏北5市都有美国白蛾危害,其中连云港、徐州两市的所有县(市、区)均为危害区。
2012年初,国家林业局公布最新的美国白蛾疫区,江苏省沛县、新沂、邳州、连云、海州、新浦、赣榆、东海、灌南、滨海、响水等区县列入其中。
在江苏,美国白蛾一年发生3代,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5月中旬达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危害可以持续到7月上旬。
3龄前幼虫群集在寄主叶片上吐丝拉网取食,4龄幼虫开始分散,并吐丝将受害叶片、小枝条连城网幕,网幕随着龄期增大而扩展;5龄幼虫陆续离开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
【关键词】白蛾生物学特性;识别方法;防治技术;白蛾发展趋势
美国白蛾是国际检疫性有害生物,具有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易成灾、难防控等特点,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灌木和农作物在内的300多种植物,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对疫情发生区域的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危害大;有很大的暴食性,有时3-4天时间内可将一棵树的叶子全部吃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周围农作物被蚕食,减产减收,甚至绝产,在泛滥的时间,大批幼虫还会爬进居民的院中寻找食物或化蛹,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
而且常被作为国际间的技术贸易壁垒,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美国白蛾每个虫态均可随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蔓延快,防控难度及大。
繁殖量大;一只雌蛾平均一次产卵300-600粒,最多可达到2000多粒,一年要繁殖三代,如不防治,加之自然控制作用小,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几百万只,多则达到2亿只。
江苏省是美国白蛾适生区,目前,该虫已经在我省周边部分省、市、县发生并呈扩散蔓延趋势,加之我省所处的地理交通环境,决定其传入的可能性及大。
一旦传入,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白蛾的识别。
幼虫期头黑亮色,体侧有两条橙黄色纵带,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的毛瘤宽纵带,三龄前有结暮群集危害的特性,四龄幼虫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组合成网暮,五龄幼虫开始抛弃网暮分散取食,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主脉和叶柄;成虫期体通常白色,体长9-12毫米,头白色,复眼黑褐色;卵近球形,表面具许多规则的小刻点,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后变灰绿色,孵化前成灰褐色;蛹体长8-15毫米,暗红褐色,臀棘8-17根,根棘前端喇叭口状。
防治方法。
1.人工物理防治
(1)挖蛹。
在江苏省地区美国白蛾每一年发生三代,在成蛹未变成成虫之前即越冬蛹组织人员进行挖蛹。
(2)摘除卵块。
美国白蛾蛾卵多分布于树冠中下部外围叶片背面。
在5-8月的中旬美国白蛾盛产卵的时期,组织人员进行摘除卵块。
(3)剪除网幕。
在美国白蛾3龄前幼虫网幕期,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集中销毁。
尤其是桑地务必在3龄前剪除网幕,一旦破网,幼虫不好防治,桑地不能打药,会影响蚕叶供应量不足。
(4)绑草把诱蛹。
在美国白蛾发生严重的地方特别是养殖小区,位于树干距地面0.8~1.5米处,绑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入内化蛹。
第一、二代美国白蛾蛹期所绑的草把,每隔一周必须解下一次,美国白蛾蛹捡出后再绑上,第三代可捆扎到当年的11月份,待化蛹结束后再解除草把,将蛹捡出,集中处理。
(5)杀虫灯诱杀。
利用美国白蛾成虫趋光性特点,每年在成虫羽化期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以及在轻度发生区可利用性诱捕器诱杀成虫。
在村庄四旁、林带及片林林缘,养殖小区,每间隔350-400米悬挂一盏杀虫灯,杀虫灯悬挂高度距地面2~3米处,挂灯周围要求无高大障碍物。
开灯时间为每天傍晚19:00至次日凌晨6:00时。
此方法桑地较适宜。
2.化学防治
幼虫期根据树体采用不同的化学防治方法除治。
成片林可用氯氰菊酯加敌敌畏放烟防治;小树或树体不高的可采用氯氰菊酯加氧化乐果喷雾防治;树体高大或交通不便的地块用氧化乐果或乙酰甲胺磷等内吸剂打孔注干防治。
树干涂毒环或绑毒绳防治。
利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习性,在老熟幼虫下树之前,在树上涂毒环或绑毒绳杀死下树幼虫。
涂毒环药液一般用触杀性能较好的菊酯类农药与机油或柴油按照1比5的混合涂于树干15厘米宽的毒环。
毒绳是把草绳在按照上述的混合液里浸泡12小时,然后捆绑在树上。
3.生物防治
用天敌来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对病虫害的调控作用,以生物控制为主,在爆发成灾前辅之以必要的应急治理技术,已成为当前林业有害生物治理的重要选择。
推广应用害虫天敌的生物防治技术,可使示范区内大幅度降低重大有害生物的危害,增加林木生长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的目标。
因此,推广应用以释放啮小蜂等害虫生物天敌为核心的防治技术,在全市乃至全省美国白蛾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生物防治常常受环境和气候的地域差异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防治环节都要落实到位。
对于村庄、成片林等生态系统相对复杂稳定的林分类型,经多年持续保护与释放天敌,能够长年控制害虫“有虫无灾”(如新沂市草桥镇浪青河沿岸杨树成片林,经连续3年释放白蛾黑基啮小蜂,加之越冬代采集寄生蛹,近年来杨小舟蛾一直维持低发状态,未见成灾)。
单一应用生物防治措施有其必然的局限性,在某种有害生物(杨小舟蛾)爆
发成灾或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美国白蛾)防控时,应采取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营林、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措施,当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防治),各个由于生物防治成本高、防效慢,因此推广应用进程较为缓慢。
但生物防治又是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当前重大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林业局对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因此,今后我市美国白蛾和杨舟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在飞机防治和地面防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美国白蛾发生严重、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林分(如围村林、杨树成片林等),逐步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以点带面,不断扩大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规模。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3至5头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00至下午5:00以前进行放蜂。
2014~2015年,徐州市森防站计划逐步建立防治示范区,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不断巩固防治成果。
表1生物防治示范区生物防治模式表
预计2014年全省美国白蛾发生面积68万亩。
从全省疫情扩散趋势及周边省份疫情发展态势分析,我省已处于“南北夹击,全线压境”的进逼态势,而且疫情由北向南推进态势十分明显,形势危急,防控压力大。
美国白蛾有跳跃式向淮河以南扩散的可能性。
尤其是淮河南岸沿线的盐城市建湖县,淮安市盱眙县、洪泽县,扬州市宝应县应提前进入高度预警状态。
安徽省与我省交界沿线美国白蛾疫情发展迅速,从北到南,与我省相邻的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无为县、繁昌县、芜湖市三山区均已成为疫区,滁州市全椒县通过性诱捕器已监测到美国白蛾成虫,安徽从西、南两个方向对我省已形成“夹击合围”态势,预计高淳县,江宁区、溧水区、浦口区等地区美国白蛾入侵的风险性较大。
老疫区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将与去年持平,局部仍将暴发成灾。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