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透析
文天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透析

正 由 于其满 怀 豪情 立 志报 国的雄伟 抱 负 ,使 他 即便 在兵 败 被俘 的 日子里 都 能 始终 抱 定 “ 将 以有 为也 ” 的 信念 , 跟元 军 作 不
懈 的斗 争 。 2 “ 饿 死真 吾 志” 的铮铮 铁 骨 公元 1 2 7 4年 6月 .元 首 忽必 烈率 2 O万 大军 大举 进 攻南 宋 政廷 , 南 宋 顿 时陷 入危 急境 地 。此 时 的文 天祥 再 也按 捺 不住 了 , 要 跟元 军 作 坚决 的斗争 , 于 是他 四处 征 集 义军 , 招 纳英 雄 豪 杰 。
此 时 文天 祥也 正 值血 气方 刚的 年龄 ,他 怀 揣着 满腔 的热情 和 雄 伟 的志 向 。其 《 夜坐》 中“ 终有 剑 心 在 , 闻鸡 坐 欲驰 ” 化 用祖 逖 闻鸡起 舞 的 典故 , 抒 发 了立 志 报 国 、 勤勉 不 已的 豪情 , 率 真地 表 达 了 自己“ 簸 扬 且 听箕 张 口 , 丈 夫 壮 气 须 冲斗 ” 的雄 心 和 为 报
参加 科 举考 试 , 2 0岁 的他 考取 了进 士 第一 名 。 可 天不 随人 愿 , 因
其 父 亲病 逝 , 为遵孝道, 不 得 不守 制 三 年 。公 元 1 2 5 9年 守制 期 满, 文 天祥 被 朝 廷 任命 为 承 事 郎 、 签 书 宁海 节 度 制 官厅 公 事 , 自 此 开启 了他光 明正 义 而又 艰难 坎 坷 的仕 途生 涯 。
4 “ 以身 殉道 不 苟生 ” 的 耿耿 丹 心
效 祖 国建 立不 朽 勋业 的抱 负 , 可 见 忠肝 义胆 、 气 宇轩 昂。但 因 时 事艰难, 宋 朝 政廷 软 弱无 能 , 自己 的直言 忠 谏一 时 又不 能被 朝 廷 所接受 . 加 以得 罪朝 中权 贵 . 一 时难 酬抱 负 。但 其奋 发 有 为的 思
爱国诗词:文天祥《正气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下⾯是⽆忧考分享的爱国诗词:⽂天祥《正⽓歌》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正⽓歌》 宋代:⽂天祥 余囚北庭,坐⼀⼟室。
室⼴⼋尺,深可四寻。
单扉低⼩,⽩间短窄,污下⽽幽暗。
当此夏⽇,诸⽓萃然:⾬潦四集,浮动床⼏,时则为⽔⽓;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仓腐寄顿,陈陈逼⼈,时则为⽶⽓;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或圊溷、或毁⼫、或腐⿏,恶⽓杂出,时则为*⽓。
叠是数⽓,当之者鲜不为厉。
⽽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年矣,幸⽽⽆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吾善养吾浩然之⽓。
」彼⽓有七,吾⽓有⼀,以⼀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也,作正⽓歌⼀⾸。
天地有正⽓,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星。
于⼈⽈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死安⾜论。
地维赖以⽴,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也实不⼒。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镬⽢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春院閟天⿊。
⽜骥同⼀皂,鸡栖凤凰⾷。
⼀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
悠悠我⼼悲,苍天曷有极。
哲⼈⽇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
【译⽂】 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间⼟屋内。
⼟屋有⼋尺宽,⼤约四寻深。
有⼀道单扇门⼜低⼜⼩,⼀扇⽩⽊窗⼦⼜短⼜窄,地⽅⼜脏⼜矮,⼜湿⼜暗。
碰到这夏天,各种⽓味都汇聚在⼀起:⾬⽔从四⾯流进来,甚⾄漂起床、⼏,这时屋⼦⾥都是⽔⽓;屋⾥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都是⼟⽓;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被堵塞,这时屋⼦⾥都是⽇⽓;有⼈在屋檐下烧柴⽕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都是⽕⽓;仓库⾥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阵阵霉味逼⼈,这时屋⼦⾥都是霉烂的⽶⽓;关在这⾥的⼈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都是⼈⽓;⼜是粪便,⼜是腐⼫,⼜是死⿏,各种各样的恶臭⼀起散发,这时屋⼦⾥都是*⽓。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分析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分析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分析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忠实地记录了池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战斗历程,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总有一些志士挺身而出,他们为国尽忠,为民请命,所以能名垂史册。
宋元之际,风起云涌,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仁人义士给后人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文天祥精神的真实写照。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将张弘范抓住,文天祥不愿投降,吞龙脑自杀却没有成功。
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给另一位抗元名臣张世杰劝降,文天祥被逼无奈,说道:“我自己不能保全父母,怎么有脸教别人背叛父母呢?”张弘范不肯罢休,再三逼迫,文天祥作诗一首给他。
张弘范读到诗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时,被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感动,于是不再劝降。
第二年,张弘范率领元军与宋军在水上交战,强迫文天祥观战。
文天祥在船上观看宋元两军交战,文天祥看着南宋的军队步步溃败,心知国家灭亡已成定局,心中的苦闷胜过死去。
张弘范知道文天祥不会轻易投降,就将文天祥交给元朝皇帝处置。
在去燕京的路上,文天祥绝世八天,没有死,于是进食。
元朝政府多次劝降,文天祥都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元朝政府担心文天祥的存在会影响江南民心,于是决定将其杀害。
在刑场,文天祥面不改色,拒绝了元朝皇帝给他的最后一次求生的机会,只说了一句“我的使命完成了”,便凛然赴死。
文天祥死后几十年,朱明代元,人们在文天祥被害的地方建立祠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英雄。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大丈夫不畏强暴威武不能屈众所周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击元朝的重要人物。
那么,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民族英雄指的是为本民族作出不凡贡献的人,他们或以一项发明使本民族收益,或以一项特长为国争光,如钱学森也是民族英雄。
狭义的民族英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民族英雄,它指的是在反抗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和宁折不弯的品格足以为民族之楷模。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元代诗人文天祥的爱国主义诗歌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前言元代诗人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理想而闻名于世。
其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首诗歌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这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歌背景文天祥是元末明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抵抗元军入侵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坚强意志。
这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正是在他身陷囹圄、面临残酷宣判之际曲折扣舌、发愤图强用文字力量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忠诚与眷恋之情而创作的。
译文赏析沧海:广阔无边的大海;珠有泪:明珠也会有泪水。
蓝田:传说中产出美玉的地方;日暖:温暖的阳光;玉生烟:宝贵的玉石使人心潮激荡生烟。
这两句地理景物和意象,形成诗歌引子,以独特的视角昭示了作者处境之苦楚和家国情怀之深沉。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此去:即自己离开京城南下为江山托钵香火之际。
经年:相当于“多年来”或“这么多年过去了”。
良辰好景:美好时光和风景。
虚设:组合无实际存在。
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命运及其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存亡关切的内心挣扎与迷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青天等代指自由、高尚、正直的精神世界;把酒: 取得喝酒商讨琐事之义;天上宫阙: 文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追问。
这四句揭示了作者离世告别同僚与友人的感伤、对国家未来两可观衡与宫阙之追忆之情。
我欲乘风破浪,踏遍山河如画。
笔墨纵横捭阖间,将心事寄予江天。
此四句描绘了诗人在囹圄思乡之际志愿披荆斩棘逆势而上权谋救亡图存并发泄于文字之中的决心和意愿。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四句在景物上展现了军队行军时温馨美好客观真实面目;在宋词的辞章特色方面渗透出表达家园爱怀那份无助及考征兼备。
爱国主义精神《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文天祥用心血和泪水铸就的一座丰碑,体现了他作为爱国主义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天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文天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文天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错复杂的南宋末年。
文天祥的一生有过很多波折坎坷,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渴望有所作为,以一展宏图。
忠君爱国是其最主要的精神品质。
细读其诗作,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又表现为:豪情壮志、铮铮铁骨、幽愤情绪、耿耿丹心。
1 “闻鸡坐欲驰”的豪情壮志文天祥自幼受父亲文仪的熏陶感染。
公元1256年,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20岁的他考取了进士第一名。
可天不随人愿,因其父亲病逝,为遵孝道,不得不守制三年。
公元1259年守制期满,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启了他光明正义而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时文天祥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雄伟的志向。
其《夜坐》中“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立志报国、勤勉不已的豪情,率真地表达了自己“簸扬且听箕张口,丈夫壮气须冲斗”的雄心和为报效祖国建立不朽勋业的抱负,可见忠肝义胆、气宇轩昂。
但因时事艰难,宋朝政廷软弱无能,自己的直言忠谏一时又不能被朝廷所接受,加以得罪朝中权贵,一时难酬抱负。
但其奋发有为的思想、立志报国的志向一直没有变,“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
正由于其满怀豪情立志报国的雄伟抱负,使他即便在兵败被俘的日子里都能始终抱定“将以有为也”的信念,跟元军作不懈的斗争。
2 “饿死真吾志”的铮铮铁骨公元1274年6月,元首忽必烈率20万大军大举进攻南宋政廷,南宋顿时陷入危急境地。
此时的文天祥再也按捺不住了,要跟元军作坚决的斗争,于是他四处征集义军,招纳英雄豪杰。
至公元1275年4月,文天祥已集结义军一万余人并开赴临安准备抵御元军的进攻,以保大宋江山。
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作战英勇,但最终还是未能挡住元军锐利的兵锋,临安危急。
后谢太后派文天祥出城与元将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
古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古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古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深沉爱意,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首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他的坚贞不屈、以身殉国的爱国情怀。
在这首诗中,他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传颂千古,彰显了他面对生死抉择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其次,岳飞的《满江红·写怀》展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解放的渴望。
诗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表达了岳飞抗金救国的壮志豪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坚定的爱国信念。
杜甫的《春望》和《登高》两首诗,则描绘了战乱年代百姓生活的艰辛,以及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在《春望》中,杜甫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
而在《登高》中,他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诗寓意着诗人对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的期盼,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民族复兴的道路。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则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民族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国家的安危担忧,为民族的繁荣付出努力。
最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其朴实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这首诗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建功报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建功报国为您整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建功报国”,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www.).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开头以神龟虽然长寿,始终还有死的时候;腾蛇纵能驾雾升天,终也得死去变成尘土。
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当时虽已五十三岁,但仍如伏在马槽的千里马一样,志向还在奔驰千里。
这里的“志在千里”实在可圈可点。
此诗为曹操破乌桓大捷后所作,暗示曹操志不在乌桓,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方。
观当时形势,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乌桓而归,整个北方和中原大致略定,余下来的就只有南方的刘表、刘备,和江东的孙权。
故此,曹操“志在千里”可见其统一天下的野心。
而事实上,翌年,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确曾挥大军南下,图一举收复刘备、孙权。
可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实乃曹操之所料不及。
姑且勿论曹操其后能否平定千里,其雄霸千里的欲望和野心,由这首诗中真可以略窥一二。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2.保家卫国的决心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3.报国无门的悲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文天祥的爱国诗词《扬子江》鉴赏

文天祥的爱国诗词《扬子江》鉴赏《扬子江》
宋代: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译文
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扬子江头。
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注释
扬子江:长江在南京一带称扬子江。
北海:这里指北方。
回从:曲意顺从。
磁针石:即指南针。
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
赏析
这首诗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
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
这首诗语言浅近,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字,里行间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的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后,又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
首句的“北海游”。
指绕道长江口以北的海域。
次句“回从扬子大江头”,指从长江口南归,引起三、四两句。
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他不辞千难万险,赶到南方去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
忠肝义胆,昭若日月。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天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透析
摘要: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错复杂的南宋末年。
文天祥的一生有过很多波折坎坷,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渴望有所作为,以一展宏图。
忠君爱国是其最主要的精神品质。
细读其诗作,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又表现为:豪情壮志、铮铮铁骨、幽愤情绪、耿耿丹心。
关键词:文天祥诗歌爱国主义情感
1 “闻鸡坐欲驰”的豪情壮志
文天祥自幼受父亲文仪的熏陶感染。
公元1256年,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20岁的他考取了进士第一名。
可天不随人愿,因其父亲病逝,为遵孝道,不得不守制三年。
公元1259年守制期满,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启了他光明正义而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时文天祥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雄伟的志向。
其《夜坐》中“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立志报国、勤勉不已的豪情,率真地表达了自己“簸扬且听箕张口,丈夫壮气须冲斗”的雄心和为报效祖国建立不朽勋业的抱负,可见忠肝义胆、气宇轩昂。
但因时事艰难,宋朝政廷软弱无能,自己的直言忠谏一时又不能被朝廷所接受,加以得罪朝中权贵,一时难酬抱负。
但其奋发有为的思想、立志报国的志向一直没有变,“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
正由于其满怀豪情立志报国的雄伟抱负,使他即便在兵败被俘的日子里都能始终抱定“将以有为也”的信念,跟元军作不懈的斗争。
2 “饿死真吾志”的铮铮铁骨
公元1274年6月,元首忽必烈率20万大军大举进攻南宋政廷,南宋顿时陷入危急境地。
此时的文天祥再也按捺不住了,要跟元军作坚决的斗争,于是他四处征集义军,招纳英雄豪杰。
至公元1275年4月,文天祥已集结义军一万余人并开赴临安准备抵御元军的进攻,以保大宋江山。
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作战英勇,但最终还是未能挡住元军锐利的兵锋,临安危急。
后谢太后派文天祥出城与元将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
不料,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扣留住了,元帅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但文天祥软硬不吃,坚贞不屈。
后行至镇江,文天祥借机冒险出逃,历尽艰难险阻,到达福州。
因其不满张世杰专制朝政,文天祥离开朝政并辗转各地继续联络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至公元1278年冬兵败被俘,于公元1282年底在柴市慷慨就义。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此时被俘北行途经南安军,如不被俘本能回到故乡庐陵,所以诗人只能发出“归乡如不归”的感叹,可见其心情悲苦。
想想自己身系拘囚,不能再为朝廷尽忠尽力,于是就决心饿死以殉国,表示了誓不
投降的决心,读来尤其感人肺腑。
展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形象。
3 “眼看胡马泪痕多”的幽愤情绪
在南宋末年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天祥的诗歌还表现出深深的幽愤情绪。
眼看南宋政廷一步步走向衰亡,加以自己的豪情壮志一时又难以实现,文天祥的心中不免生发忧虑和惆怅。
在得罪权宦董宋臣被贬瑞州事,文天祥不由得忧心忡忡,“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虽身处异地,但仍然念念不忘要收拾旧山河。
在兵败被俘、身陷囹圄,南宋政权被元军步步蚕食直至灭亡的那段“非人世所堪”的日子里,文天祥这种悲伤幽愤的情绪在其诗歌中时有体现。
可在目睹偏安江南一隅且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在遭遇元军大肆进取中原而显得手足无措节节败退的情景时,文天祥不由得悲从中来,心中的忧愤一时难以释怀。
又如“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独自登楼时柱颊,山川在眼泪浪浪”,“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
泪似空花千点落,鬓如硕果数根存”,“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这些诗句无不包含着诗人那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忧患。
而这种悲伤幽愤的情绪,也正是文天祥忠贞爱国情操的重要体现。
4 “以身殉道不苟生”的耿耿丹心
其实贯穿文天祥诗歌始终的内在情结是其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耿耿丹心。
在其词《酹江月》中“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可见其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和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至死不渝的忠贞。
这种愿意舍身殉国的大气魄,在其代表性长诗《正气歌》中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
他饱含深情的笔墨极力歌颂历来愿“以身徇道不苟生”的英雄人物,文天祥也更愿意以身效法他们,为追求“正气”而舍生取义,并且认为这种“正气”“当其贯日月”。
因而,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可谓义无反顾。
《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样“感情充沛,笔墨酣畅,具有深沉刚健、悲壮凄凉的艺术风格,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的英雄气概。
”
还有,“挽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诗书礼义圣贤徒,竭心磬志尽匡扶”皆展现了一位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威武形象。
而且这份忠心从未改变,“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为收复山河,尽忠朝廷他显示出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在我国诗歌史上,文天祥的作品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始终是一位铁骨铮铮、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英雄。
他那心忧天下坚忍不拔“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的民族气节,构成了我国爱国主义思想宝库极为珍贵的一颗光耀千古
的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王思焜.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贾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1.
[3]邓碧清.文天祥诗文选译[M].巴蜀书社,1990.6.
[4]张玉奇.文山诗选注[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2.
[5]张晶.中国古典诗学新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2.
[6]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