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的语言和文字
女真族的历史与文化

女真族的历史与文化作者:田哲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4期摘要:女真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活动在我国东北、白山黑水间、松花江流域,并有着悠久的历史。
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族称也在发生了变化,秦以前称肃慎[1],两汉时期称挹娄[2],南北朝时称勿吉[3],隋唐时叫靺鞨[4]。
今天的满族前身就是女真族。
本文通过研究女真族的历史与文化,分析它自古以来的影响,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个民族。
关键词:女真族历史;自然环境;文化;饮食;服饰;语言一、女真族的历史1.1历史状况女真族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载入纪年史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继承了古老民族的文化,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是一个不断奋进生机勃勃的部族。
先世实际上可以说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同一区域白山黑水之间、有着共同语言通古斯语族、共同经济生活从事原始农业、畜金代女真族民族服饰文化和发展第二章金代女真族的兴起与发展牧业并兼事狩猎和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宗教、服饰、饮食、习俗、居住相同的一个民族部落、部族联盟的共同体。
1.2地理位置说起女真族曾生活的地区,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
最早的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肃慎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长骑射,性情勇猛。
战国以后,肃慎人改称为挹娄。
挹娄人用“楛矢石砮”进行狩猎,种植五谷并养猪,织麻布,还会造小船。
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
辽时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
后来,女真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到了辽代,熟女真人被辽朝的统治者迁到辽阳之南,编入辽籍。
1.3生活环境女真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抱中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等区域,纬度较高,气候的类型是中温带和亚寒带。
水量充足,物产丰富,土壤肥沃,然而,当时生产技术落后,资源只能得到少量的开发和利用,这可能是阻碍女真族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女真语言文字资料总目提要(1)

女真语言文字资料总目提要(1)金朝创制的女真文字,从12世纪20年代至15世纪中叶,至少行用了三百余年。
而在李氏朝鲜,司译院女真学的少数学者可能直至16世纪仍在继续研习女真语文。
女真语言文字的传世文献主要是明朝编纂的《女真译语》。
1896年德国学者葛鲁贝以《女真译语》为研究对象的《女真语言文字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女真语文学的正式形成。
女真文字的金石墨迹资料,最早为人所知者是刻于金哀宗正大元年的《女真进士题名碑》,元初周密《癸辛杂识》已提到此碑,明李濂《汴京遗迹志》也有著录,清嘉庆十年问世的王昶《金石萃编》则首次刊布了此碑摹本。
自19世纪至20世纪末,在中国、朝鲜及今俄罗斯境内,陆续发现的各种女真字碑刻、摩崖、墨书题记、文书残页以及牌符、铜镜、官印铭文等等,总计已达30余件,这些新发现为女真语文研究提供了传世文献之外的重要文字资料,有力地推动了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
本文试图对迄今已知的女真语言文字资料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著录及解题,故名之曰“总目提要”。
内容分为“传世文献资料”和“金石墨迹资料”两个部分。
相信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对女真语文学、女真史和金史研究有所助益。
一、传世文献资料1)《女真译语》《女真译语》是明朝所编《华夷译语》中《女真馆杂字》和《女真馆来文》的合称。
《华夷译语》共有三种:洪武《华夷译语》。
洪武十五年翰林侍讲火源洁、编修马沙亦黑奉敕编纂。
这种本子只有蒙古语,与女真语言文字无关。
四夷馆《华夷译语》,中国学者多称永乐《华夷译语》。
明永乐五年置四夷馆,四夷馆初设鞑靼、女真、西番、回回、百夷、高昌、西天、缅甸八馆,后于正统间增设八百馆,万历间增设暹罗馆,共计十馆。
各馆分别XX本馆《译语》,用于对各少数民族及各国往来文书的翻译。
各馆《译语》大都由“杂字”和“来文”两个部分组成。
杂字专辑词汇,系该种文字与汉文对照,并以汉字注写读音;来文辑录当时进贡表文,与汉文对译。
会同馆《华夷译语》。
为明朝后期会同馆所编,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安南、占城、暹罗、鞑靼、畏兀儿、西番、回回、满剌加、女直、百夷等十三馆的《译语》。
源于满语的词汇

源于满语的词汇在中国多民族的语言中,满语属于不完善的小语种。
满语为满洲人使用的语言,其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汉语对满语的影响满语中存在着大量来自汉语、蒙古语、藏语、梵语等语言的借词,其中尤以汉语借词数量巨大,有一种观点认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占满语词汇的三分之一左右。
说到满语中的汉语借词,可追溯到满语的前身女真语。
明代的《华夷译语》中,收录了八百多个女真词语,均用汉语标音,其中汉语借词约占10%。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
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并自称满洲。
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从辽阳迁都沈阳,整个辽东全部划入后金版图。
清太宗天聪十年(1636年),建大清国,改元崇德。
直至1644年入关前,这一个甲子的时间,是满族形成,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满族作为一个新兴民族,充满活力,蓬勃向上,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接受新鲜事务,学习了不少新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适应自己的发展,向其他先进民族学习、借鉴是必不可少的。
满语中大量汉语借词的出现,是顺应这种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满清入主中原后,曾想在全国普及满语,但却没能成功。
原因很简单,由于满语的词汇量不够,满清皇帝在治国理政时,很多号令用满语根本无法表达,朝廷为此十分尴尬。
为了方便处理国事,满清皇族不得不向汉人学习汉语。
民族的融合逐渐改变着满语的地位,汉语日渐在汉满语言接触中处于强势地位。
清军入关后,虽然朝廷力主满族人要说满语,但是北京话的影响力太大,没过几年,在北京住下来的很多满族人就以会说北京话为体面了。
到康熙朝,满族人一张嘴都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
康熙皇上看到汉语的普及,意识到会导致满语的失传,为此专门下旨要求满族官吏要学满语,但似乎效果不大,因为皇上自己个儿就喜欢汉语,做得好诗写得好文。
女真文化——精选推荐

⼥真⽂化⼥真⽂化(2007-04-29 11:47:41)分类:满洲 任何⼀个民族,均有⾃⼰的独特⽂化,同时在与它民族交往中⼜相互影响,⼥真⽂化⽆例外地包含了这两⽅⾯的内容。
若作⼤体划分,⾦建国前⽂化简朴,是其所固有的;灭辽亡宋后,落后的被淘汰了,保留下的溶进了兄弟民族⽂化的内容,⽂化空前繁荣。
(⼀)语⾔和⽂字 ⼥真⼈原只有⾃⼰的语⾔,⽆⽂字。
《⾦史》中保留部分语汇。
在⽆⽂字前,⼥真⼈记事、部落内传令,“刻⽊为契”,事急者三刻之;与邻族交往,⽤契丹字。
建国后,阿⾻打命完颜希尹“撰本国字”,希尹乃依汉⽂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制⼥真字,1119年(⾦天辅三年)字成颁⾏。
以后熙宗⼜采⽤汉字和契丹字偏旁制⼥真字,于1138年(⾦天眷元年)颁⾏,1145年(⾦皇统五年)与希尹所制字并⾏。
前者称⼤字,后者称⼩字。
⼩字通⾏较⼴。
⼥真字颁⾏后,汉字、契丹字仍同时使⽤。
1192年(⾦明昌⼆年⼗⼆⽉)章宗诏罢⾏契丹字。
⾦廷为推⾏⼥真字,初在京师设有专⼈传授的学校,⽣员由各路选送。
世宗时,⼜以⼥真字译“经书”,选诸路贵族⼦弟习之。
1173年(⾦⼤定⼗三年)在京师设⼥真国⼦学,诸路设⼥真府学,为⾦王朝培养有⽤⼈才。
⾦亡后,⼥真字沿⽤到明代。
(⼆)居室与饮⾷ 早期的居室,是地⽳或半地⽳式的;⾄献祖绥可时,“始筑室,有栋宇之制。
”但直到⾦建国时,屋⾼⼀般只数尺,顶覆以⽊板或榨⽪,“或以草绸缪之”,墙垣也以⽊为之,门皆东向。
室内环屋作⼟床(坑),下可烧⽕取暖,寝、⾷皆在其上。
世祖劾⾥钵时已出现酒楼,但从阿⾻打称帝初还居“冬暖夏凉”的屋⼦看,当时阁楼建筑尚极简陋。
迁居辽东和中原地区后的⼥真⼈居室,与北⽅汉⼈的相近。
⼥真⼈早期的饮⾷,在绥可以前,主要以飞禽⾛兽为⾷物之源。
农业虽早已出现,但直⾄⾦初马扩所见,其地不种⾕麦,只种稗⼦。
⼀般平民的饭菜,“以⾖为酱,以半⽣⽶为饭,渍以⽣狗⾎及葱⾲之属,和⽽⾷之”。
阿⾻打等贵族所⾷,亦只是稗⼦饭,“列以蛮⾲、野蒜、长⽠”,只是多⼀些猪、⽺、鸡、⿅、兔等⾁类。
你了解女真人的语言和方言吗?

你了解女真人的语言和方言吗?一、女真人的语言变迁历史1. 满洲语的起源与演变(300-500字):满洲语,是女真人使用的主要语言。
它起源于古代女真部落的语言,经过长期演变,成为现代满洲语。
满洲语经历了封建时代的国语、清朝的官方语言,直至现代。
满洲语的演变有别于汉语和其他乌拉尔语系的语言,独具特色。
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满洲语体现了女真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立的思维方式。
二、女真人语言的特点1. 独特的语音特点(300-500字):女真人的语音特点是满洲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女真人在满洲语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发音规则和音系。
例如,满洲语拥有特殊的元音和辅音,以及丰富的声调变化。
这些特点使满洲语听起来独具魅力,在文艺表达和传统歌曲中广泛运用。
三、女真人方言的分布与特点1. 满洲语方言的分布(300-500字):满洲语方言是女真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沈阳方言、哈尔滨方言、长春方言等。
这些方言虽然彼此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上仍属于满洲语的范畴。
满洲语方言的分布与女真人历史上的迁徙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四、女真人语言与文化传承1. 语言保护与传承(300-500字):女真人的语言是女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独特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满洲语面临着日益丧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女真人的语言,政府、学者和社区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开设满洲语培训班、出版满洲语教材、组织语言研究等。
这些努力有助于保护女真人独特的语言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
五、女真人语言的现状与前景展望1. 现代满洲语的使用和发展(300-500字):目前,满洲语作为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重视。
在一些女真人聚居地和满洲语研究机构,满洲语仍然作为人们的母语,也有部分非女真人士学习和使用满洲语。
同时,满洲语在现代媒体、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有所应用。
基于这些积极趋势,满洲语的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女真文词汇

女真文词汇——传承东北文化瑰宝女真文词汇,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是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让人们感受到了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卓越。
女真文词汇是以本土女真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字。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神秘的女真文词汇!女真文词汇的语音系统,是以女真话为基础,包括辅音和元音两个部分。
女真话中的元音比较多,因此在女真文中也存在很多元音。
在女真文中,元音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女真文还有一些特殊的元音,如“?”、“y”等,这些元音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女真文词汇的字体,有一种称为“大真篆”的字体,它是以汉字为基础,加入了女真比较多的元音,因此它既有中文汉字的形态,又具有女真话的音形之特点。
大真篆是最具代表性的女真字体之一,它在东北地区使用的非常广泛。
女真文词汇中,除了一些基本词汇之外,还有很多的专业词汇和人名地名。
女真文词汇的专业术语,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文化和民族传统中。
如“黑巫”、“乌骨鸟”等,这些是女真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体现了东北地区古老自然信仰文化的特征。
对于人名地名,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通过女真文,不仅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东北历史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恩怨情仇。
女真文词汇虽然现在已经是一种被淘汰的文字,但它给人们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作为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文化、历史和语言,以及推动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女真文词汇的传承,一直备受重视。
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保存女真文词汇,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学习它。
同时,随着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女真文词汇也逐渐成为东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它在吉林省、辽宁省等地已经成为了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元素。
总之,女真文词汇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它承载了东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对于推动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略论女真文字

略论女真文字摘要:女真文字是中国民族古文字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文种,女真文字做为金朝的国书主体文字,在一段时期内,曾与契丹、汉文同时并用,在记录和弘扬女真文化过程中,曾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对研究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史,尤其是研究女真文化、金源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女真文字;契丹字;完颜希尹女真族起源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的一支——黑水(现在的黑龙江)靺鞨,在契丹族即辽朝的统治下,黑水靺鞨分为南北两支,南部的一支,属于契丹籍,称为“熟女直”;北方的一支不属于契丹籍,被称为“生女直”。
女直就是女真,因为当时女真族处于辽朝的统治之下,辽兴宗名“耶律宗真”,契丹统治者为了避“宗真”的名讳,一直把女真这一民族名称改写为女直。
在辽朝的统治之下,位于南方的熟女真已经和契丹族、汉族逐渐融和,语言文字也不存在任何相异之处。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的女真文字是后来灭辽、侵宋,在今天东北、内蒙古和华北地区建立金朝的生女真人的文字。
女真族建立的王朝为什么称为“金”,自完颜阿骨打收国元年(1115)建立“金朝”,到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灭亡,共得国119年,概称之120年。
因为女真最初定居于“安出虎水”,“安出虎”在女真语即是“金”的意思,所以,太祖阿骨打定国号为“金”。
一、女真文字创制的条件女真族在入主中原之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早在完颜部著名酋长昭祖石鲁时,仍处在“无书契,无约束,不可检制”[1] 的阶段,经过激烈斗争,遂“稍用条教”,但“尚未有文字,无官府,不知岁月晦朔,是以年寿修短莫得而考”。
[1]由于女真人没有文字,各部之间交往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
大致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
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随着女真反辽的节节胜利,金朝的政治形势飞速发展,女真族历史地位的急剧变化,各族间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迫切需要提高女真族的政治地位和科学文化水平,这就要求创制女真本族文字。
女真族——精选推荐

女真族女真(又名女贞和女直),亦作女真族。
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直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遂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简史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
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
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jusen 或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朱里真、等。
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
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
亦作女真族。
女真人“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支未融入满洲族,今天分别形成赫哲、鄂伦春、夫尼赫、满珲、等同属通古斯满语语支的新民族。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真族的语言和文字
女真族的语言和文字
女真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兴起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1115年建立金,1127年占领汴京,北宋灭亡。
1234年为蒙古所灭。
有的认为上古的肃慎为女真先世,也有人认为证据太少。
女真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满族就是女真族后裔,1616年建立“后金”,满族的皇姓“爱新觉罗”意思就是“金”。
满语是女真语的后裔语言。
不过有人指出女真人与满族、女真语与满语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文化发达的民族没有纯而又纯的,历史上多民族融和才是主流。
单一民族不过是一种梦幻罢了,古人的记载大抵是可信的。
女真语是典型的黏着语,有词形变化,如“格”共有10个。
使用后置词表示动词的时、名词的格等语法范畴,如复数后缀是-sa/-s/-si与-L/-r,均置于名词、代词等的后面,依照词干元音选择不同的后缀,这就是阿尔泰语系最典型的“语音和谐”规律在起作用,满语、蒙古语、哈萨克语等至今都有这个特点。
女真族创制了女真大、小字,使用了四百多年。
女真文属于表意文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
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
1979年5-6月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第四墓区第一号墓中发掘出两方墓碑,其一为带有女真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的“昭勇大将军同知雄州节度使墓”碑。
这些女真文字是希尹家族墓地中极为珍贵的文字资料。
为研究金代女真字字形、字体变化及女真
书法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说其珍贵,是因为前人留给我们的女真字数量极少。
到目前为止尚没发现金代女真文字的文献资料。
我们仅能从金石、碑碣中发现少量女真字。
其中刻有女真字最多的是位于今吉林省松源市徐家店的《大金得胜陀颂碑》。
该碑上共有阴刻女真文字一千五百余。
此外在河南开封市博物馆所藏的宴台《女真进士题名碑》,《朝鲜北青郡串山城女真国书摩崖》,《朝鲜庆源郡女真国书碑》上均刻有女真文字。
至于《永宁寺碑》,尽管该碑上亦刻有七百余女真文字。
但这已经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文字了,要比从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中出土的女真文字晚三百余年。
此外,在吉黑两省出土的一些金代铜镜、官印等文物上也发现有少量女真文刻字。
不过数量极少。
所以,从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中出土的这些女真文字显得十分珍贵。
在历史上,女真文字的流行也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
女真文字最初流行于金代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
这次流行的女真文字是完颜希尹所创。
在此之前女真人无本民族文字“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渐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
由于女真人无文字,其记事仅凭“口传心记”这样记事即不方便也不准确。
“女真即未有字,亦未尝有记录。
故祖宗事皆不载。
宗翰好问女真老人,多得祖宗遗事”。
很明显,这种无文字的状况给官府和百姓都带来极大的不便。
金建国后,阿骨打越来越感到创制女真民族文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这位具有很强民族自尊心的女真人领袖绝不会允许对外交往中使用契丹文字这种有损女真民族形象的事继续下去。
于是,在金建国初期,辽金战争还在紧张进行的年代里即“命希尹撰本国文字、备制度”。
完颜希尹经过潜心研究“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
”关于完颜希尹制字一事在《金史》中多次提及。
如:“女真初本无字,及破契丹、汉始通契丹、汉字……完颜希尹乃依仿契丹字制女真字”。
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成功,女真人终于有了自己民族文字。
阿骨打得知希尹创字成功“大悦,命颁行之”女真文字从此开始在金国流行。
这次流行的女真字称女真大字。
在完颜希尹创制出女真文字二十余年后,金熙宗完颜亶也创制出一种女真文字,
称女真小字。
在以后的年代里,女真小字与女真大字并行。
女真文字创制后,金朝各路、府纷纷设立教授女真文的学校。
随着女真文的推行和使用,学习女真文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且金历代统治者也十分重视推广女真文字。
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金太宗吴乞买(公元1123至1135年在位)亲自下诏命“耶鲁赴京教授女真字”后来在科举考试中加考女真文:“以策论进士取其国人,而用女真文字以为程文……欲行其国字,使人通习而不废耳!”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49年至1161年在位)在科举选士的考试项目中又规定“以契丹字书译成女真文字,限三百字以上”到了金世宗时期(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年-1189年在位)对女真文字愈加推崇。
世宗于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以女真大。
小字译《尚书》颁行之”,又令“择猛安、谋史内良家子弟为学生”诸路学子达三千人之多。
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金世宗命“取其尤俊者百人至京师,以编修官温迪罕缔达教之”。
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世宗又“设女真进士科”。
这个时期教授女真文字的学校也大幅度增长,“设府学二十有四,学生九百五人”,“州学二十一凡千八百女真人”学自这些学校。
大定十三年,又加强了教学力量,“以策诗取土,设女真国子学。
各路设女真府学,以新进士教授”。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女真文字流行的最佳时期。
但是与汉字相比,女真文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在希尹创制女真字前,女真上层少数人物原本使用契丹字。
女真人征服中原后,中原先进的汉文化迅速传入北方,并立即引起女真人的兴趣,女真贵族都以获得汉名人字画为荣,以至帝王大臣都将汉名人字画做为珍贵礼品相互赠送。
如左丞相完颜亮诞辰之日,金熙宗“遣大兴国以司马光玉吐鹘厩马赐之”。
很快,汉字完全取代了契丹字。
这一点可以从大量金代碑碣上、出土文物中极难见到契丹字这一事实得到佐证。
此后汉字同女真字并用。
各种资料表明,汉字在女真人中普及的程度远比女真字高。
而且在推行女真文字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考试录用情况并不理想。
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三月,当又一次录取女真进士完毕,世宗十分困惑地谓宰臣曰:“女真进士诚已久矣,何尚未考定参知政事?”很明显,由于女真文字本
身的缺欠导致以女真文应试者均不如人意。
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9年)世宗想改进考试内容,提出:“若试以精义可乎?”宰臣如实回答说:“五经中《书》、《易》、《春秋》已译出了,待《诗》、《礼》译完才能加试”。
可见直至此时,用女真文字考取官员尚有很大困难,乃致世宗本人都对用女真文考取进士的可行性产生怀疑:“今虽立女真字科,虑女真字创制日近,义理未如汉字深奥,恐为后人议论。
”在民间,推行女真文字也有阻力。
金世宗曾要求女真贵族子弟学习女真文字:“每谋克取二人”。
但女真贵族青少年对学习女真文字并没有足够的热情,所以世宗只好补充规定:“若宗室每二十户内无愿学者,则取有物力家子弟十三以上二十以下者充之”。
那么为什么女真文字的推行会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呢?这恐怕与女真文字不够完善有关。
因为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字都需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才能完成。
而女真文字仅经一两人创制,这显然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更何况女真字到金世宗时期不过刚刚创制五六十年,所以女真文字根本无法与汉字一争高下。
这一点完颜希尹的长孙,当时的左丞相完颜守道的见解颇为精辟,他说:“汉字初恐亦未必能如此,由历代圣贤渐加修举也!”所以尽管女真人经过努力创制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并积极进行推广,但因为这种文字本身的缺欠,随着暂短金王朝的覆灭而逐渐被汉字所替代。
前面提及即使在女真文字流行最辉煌的年代,它的普及程度也不及汉字普及程度高。
从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的众多碑碣中亦可以验证这一点。
希尹家族墓地的碑碣大都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即女真文字流行的鼎盛时期,但诸多碑碣中仅仅在昭勇将军的墓碣中发现了二十一个女真文字,这些女真文字在该墓碣文字中所占比例也极小。
其余墓碣尽皆汉字。
值得提及的是在完颜希尹,这位女真字首创者墓前的“神道碑”中,竟然见不到一个女真文字。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女真文字推行的广度、深度均有很大差距。
女真文字从发明到相对兴盛又到覆灭其过程是短暂的,从而导致留给后人可作研究的女真人文字奇缺。
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碑碣上的这些女真文字亦显得愈发珍贵。
完颜希尹所创制的女真文字空间有何特点,已有专家专门进行了
研究。
他们将女真语划为阿尔泰语系,归属满州通古斯语族,并确认女真语言系满语的祖语,亦是蒙古语的亲属语言。
从文献中我们还知道女真语“合契丹字制度”。
完颜希尹根据女真语言特点,以汉字和契丹字为基础,采取加减笔划或取其音,或取其义的方法创制女真文字。
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的这些女真文字恰好证实了这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