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显微镜和望远镜

合集下载

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堂笔记】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堂笔记】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第五章透镜及应用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材考点梳理一、视角1定义:从眼睛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2.视角大小:(1)距离相等时,大物体的视角大,小物体的视角小。

(2)物体大小一定时,看近处物体视角大,远处物体视角小。

(3)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二、显微镜1.用途: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上的细微部分。

2.结构:(1)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2)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3.成像原理: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再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三、望远镜1.用途:观察远处的物体。

2.结构:(1)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2)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3.成像原理: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再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重难点突破1、小安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已使被观察的物体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D.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2、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凹透镜,用来矫正近视眼B.眼睛成像是正立、缩小、实像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投影仪D.潜望镜成实像3、用显微镜观察细小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4、下列有关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近视眼可戴凸透镜片做的眼镜进行矫正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与镜的距离必须大于两倍焦距D.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以确凿的证据支持了“日心说”5、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做是为了( )A.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B.可以增大物体的视觉,使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宇宙世界C.可以增大物镜的焦距,能看清更远处的物体D.可以更美观6、如图是天文望远镜成像示意图,来自远处的光经过物镜与目镜时,发生的光学现象是( )A.物镜处反射,目镜处反射B.物镜处折射,目镜处折射C.物镜处反射,目镜折射D.物镜处折射,目镜处反射7、下列关于视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视角越大,我们看到的物体越清晰B.视角越小,我们看到的物体越清晰C.视角过大或过小,我们都无法看清物体D.视角的大小与我们能否看清物体无关8、2016年11月14日夜空出现的“超级月亮”如图所示。

202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光学知识,如凸透镜成像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应用,结合实物模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放大倍数计算和成像规律等重点,强调光线传播和成像过程等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
① 物镜:凸透镜,放大实像
② 目镜:凸透镜,放大虚像
③ 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2. 望远镜的构造与分类:
① 折射式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
② 反射式望远镜:牛顿望远镜
③ 放大倍数:物镜焦距/目镜焦距
3. 光学成像规律:
① 凸透镜成像:实像与虚像
② 显微镜成像: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显微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学仪器的实际应用。
d.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显微镜和望远镜制作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光学成像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活动
a.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增强学习兴趣。
3.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实践操作,锻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尊重,激发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a. 显微镜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学生需理解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配合实现物体放大的过程,掌握物像关系及放大倍数的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精细梳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精细梳理

5.5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主要结构: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载物片、反光镜等。

原理: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显微镜最终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主要结构: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原理:物镜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物镜所成的像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并且目镜可以放大物象,所以视角就会变得很大。

因为望远镜物镜的直径很大,所以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如反射式望远镜。

望远镜最终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哈勃空间望远镜: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大气层外,可以免受大气层的干扰,得到更清晰的天体照片。

3.视角(见右图):我们看物体时,它对我们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我们看见的物体就越大;反之我们看见的物体就越小。

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大小有关,还和物体远近有关。

距离相等时,大物体的视角大,小物体的视角小。

物体大小一定时,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远处的物体视角小。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甲、乙两个圆柱形固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质量相等。

现分别在它们的上方各自水平切去一部分质量,使得剩余的体积大小相等。

问图中哪个组合一定能保证甲切去的质量△m 甲大于乙切去的质量△m 乙( )A. B. C. D.2.自然界中的物体是多种多样的,大石块重,小石块轻,木块也是这样,但没石块重,有些很小的物体却特别重。

同学们根据这些生活经验能提出的、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A.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是否有关?B.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C.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是定值?D.物体的密度与那些因素有关?3.下列关于生活中光学元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利用凹透镜制成的B.幻灯机是利用凹透镜来成像的C.利用照相机拍摄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D.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正立、缩小的实像4.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A.aB.bC.cD.d5.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使用时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B.红外线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是淡红色C.烤火炉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D.以上说法是错误的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放大的“金鱼” B.墙上的手影 C.斑马在水中的倒影 D.雨后的彩虹7.将两块相同的方糖分别投入到两个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装水烧杯中,发现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消失的快,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方糖吸收热量熔化了B.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C.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D.方糖的分子大小保持不变8.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9.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的是A.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幕墙B.在摩托车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C.在学校附近安装喇叭禁鸣标志D.机场的地勤佩戴有耳罩的头盔10.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同学们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使用量筒测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液面最高处相平B.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可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C.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应让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D.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二、填空题11.一瓶某种气体的密度为5千克/米3,用去了一半,则瓶内剩余气体的密度为___克/厘米3;一瓶煤油,瓶内煤油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将煤油倒去一半,则瓶内剩余煤油的密度为______克/厘米3。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和证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5.培养学生对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让他们明白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将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例如,通过展示医院手术室中医生使用显微镜进行手术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显微镜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同时,我还会介绍科学家们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望远镜的好奇心。此外,我还会邀请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进行客串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5.利用课后作业和实践项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期望学生能够培养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光学和显微镜望远镜的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他们体验到科学实践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并引导他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进行总结。例如,我会让学生谈谈他们认为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系统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思考。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或者让他们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加深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件

八年级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件
问:显微镜看到的像是倒立还是正立?
活动二:望远镜阅读教材103-104页本部分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独立思考1分钟,小组交流2分原理?(提示:物镜物镜成像在哪里?目镜的作用?) 3、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天文望远镜 :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
物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
3.关于望远镜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镜、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B.一定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C.从目镜看到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D.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解析】选C.望远镜中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C对,A、D错;有的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有些不是,较复杂,B错.
【典例】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组成的,其中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显微镜的目镜与望远镜的物镜 B.显微镜的目镜与望远镜的目镜 C.显微镜的物镜与望远镜的目镜 D.显微镜的物镜与望远镜的物镜
【解析】选B.本题考查显微镜及望远镜的原理,显微镜中物镜的作用是得到放大的实像,与前面学过的投影仪(或幻灯机)的成像原理相同,而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实像再次放大得到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望远镜中的物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把这一缩小的实像放大得到放大的虚像,即望远镜中目镜的成像原理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故正确答案为B.
原理:
小结:
1.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5.5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对物体进行两次放大。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

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1)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1)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像应该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

由于我们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2)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2.望远镜: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目镜和物镜)组成,它的结构特点是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

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是:物镜的作用是得到远处物体的实像,由于物体离物镜非常远,所以物体上各点发射到物镜上的光线几乎是平行光束,这样的光线经过物镜汇聚后,就在物镜焦点以外,在离焦点很近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这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又位于目镜的焦点以内,所以目镜起了放大镜的作用,目镜把经过物镜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成了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这就是远处物体通过望远镜所成的虚像。

1.显微镜和望远镜本节内容属于凸透镜的应用,和眼镜地位一样,只要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和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特点,本节内容基本上就可以掌握。

在本节中,主要知识点是:显微镜、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显微镜和望远镜上的应用。

2.中考题型分析本节内容在中考中也曾出现,但所占分值不高,一般都会和其他知识点(尤其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考题。

考题主要集中在显微镜或望远镜的应用上。

纵观历年考试,本节考点出现的概率不高,但也不能忽视。

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大类;选择题出现的概率更高些。

本节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在0.5—1分之间。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显微镜◆典例一: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们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所成的像是()。

人教版物理八上: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版物理八上: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件 (共22张PPT)
的凸透镜叫物镜。
一.
1.显微镜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什么是物 镜,什么是目镜?由原理图分析显微镜的物 镜焦距比目镜的焦距 (填“长”或”短”), 反光镜是什么镜?它的作用是什么?
2.物体放在了什么地方,经过物镜后成什 么像? 它与生活中的哪种透镜相似?
3.物体经过目镜后成什么像,它与生活中 的哪种透镜相似?
B. 物镜成像原理与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相似
C. 物镜成像原理与投影仪镜头成像原理相似
D. 目镜成像原理与投影仪镜头成像原理相似
19
针对训练
10.小明爸爸给他买了一架望远镜,通过观察他发现这架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通过查资料他知道 了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物镜的作用好像一架( )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和望远镜
你是否看过木星的照片?你是否想过,若能飞近土星环,那 是—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你可能想不到,1600年以前没有任 何人看到过木星和土星环。直到1609年,望远镜发明后才使地 球人看见了那些天体。
木星
土星环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
当于一个凸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 ,靠近被观察物体
的凸透镜叫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
,目镜的作用相当


2.望远镜也有两组凸透镜,
的凸透镜叫目镜,
的凸透镜叫物镜。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 当于一个凸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 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 的凸透镜叫 物镜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的作用相当 于放大镜 。
2.望远镜也有两组凸透镜, 靠近眼睛 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
A.投影仪
B.放大镜
C.照相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5显微镜与望远镜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5显微镜与望远镜说课稿
3.小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显微镜或望远镜相关的有趣故事,如科学家通过这些工具发现的重要发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基础知识介绍:首先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成像原理讲解: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详细解释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路变化和放大机制。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提高学生对光学仪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认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板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题、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应用实例以及重要公式和概念。风格上,我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辅以图示和颜色标记,以突出重点和层次感。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在课前准备详细的板书草图,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和调整板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和实用性。
2.实验教学法: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成像原理。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进知识的内化。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镜和望远镜
【学习目标】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

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知识点一:显微镜
1.主要构造为两组,靠近眼睛的叫,焦距较长;靠近物体的叫,焦距较短。

2.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像,道理就像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再次对这个像成像。

(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放大倍数。

知识点一:望远镜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焦距,目镜焦距,和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相反。

5.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成像,目镜相当于,成像。

知识点三:视角
6.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向眼的光心所引的两条线所夹的角,这就是,越大,看到的物体就越清晰、越大。

7.视角的大小不仅和有关,还和有关。

二、深入学习
1.下列光学知识的应用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这个应用是()
A.天文爱好者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B.演员对着镜子练习舞蹈动作

C.医生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患者视力
D.摄影师用照相机拍摄照片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目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显微镜和各种形式的望远镜,目镜都成虚像
C.显微镜中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
D.用显微镜时,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
E.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和
F.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G.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制成的
H.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越大,越容易观察到较暗的星球
I.望远镜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J.我们看到远处的汽车越来越小,是因为汽车对我们的视角在逐渐减小
|
三、迁移运用
1.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物体时,关于像的倒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也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也是倒立的.
2.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见图),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镜头组
合为()
A.②和a
B.③和b
C.①和c 和c
3.李洋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被观察的物体已经处在视野中央
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应该()
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
4.取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透镜看前面的物体,如图所
示,调整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物体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把两个放大镜
的位置前后对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为什么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
$
【分析】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物镜都是成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再通过它们各自的目镜后成正立放
大的虚像。

它们分别都经过一次倒立的像,再经过一次正立的像,两次成像的结果,使人们最终观察
到的都是倒立的像。

但是通过显微镜得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像,通过天文望远镜得到的是物体倒立
缩小的像。

【答案】D
思路解析:物体经显微镜成放大的实像,想使像更大些,就要把物体靠近物镜,这时像变大,同时像
距变大,使实像离目镜的距离减小,所以目镜应远离物镜一些。

所以应选B。

三、迁移运用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演示望远镜成像原理,前面的凸透镜相当于望远镜的物镜,
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后面的凸透镜相当于望远镜的目镜,用来把这个实像放大,所以我
们看到了物体放大的像。

若前后两个凸透镜位置颠倒,则看到物体缩小的像。

通过实验发现,若要看
到物体放大的像,要求物镜的焦距长,目镜的焦距短。

【答案】物体变大了,前后对调,物体就变小了,因此只有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时我们才能看到
远处物体变大了。

若两透镜焦距相等,则看到的物体大小几乎不变,起不到望远镜望远的作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