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影像学

合集下载

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MRI哪一项比较好?

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MRI哪一项比较好?

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 CT和 MRI哪一项比较好?研究发现,人体第一大消化器官为肝脏,若机体出现肝脏病变,临床借助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其属诊断肝脏疾病的“金标准”,可尽早对肿瘤分化程度加以明确,对患者弥漫性肝病进行综合评估,如脂肪变、炎症、纤维化程度等,但该项诊断方式仍有创伤性强、取材受限等缺陷,临床应用受限,因此肝脏影像学检查顺势出现,具无创、检查时间短及检查范围广等优势,提供多项成像形式,从不同角度对疾病组织学特征综合反映、应用范围较广,常见方式有超声、CT及MRI检查,但3者检查方式的优势仍有较大争议,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1.超声检查近年来研究表明,超声具备无创、操作简便、实时性强、成本低廉及无辐射等优势,在诊断肝脏疾病中有积极意义,常见技术如下:①超声动态增强造影(DCE):该项技术以微泡造影剂为基点,超声作用下,微泡出现振动、有强回波产生,可将组织信号对比度提高,有效检出肝脏局灶性病变,利于对肝脏疾病情况实时性观察,且借助微泡造影剂标记,可对肝脏组织局部血管生成情况、炎症分子影像特征直观反映,但kupffer细胞易吸收微泡、影响诊断结果,临床应用受限;②超声弹性成像:该技术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激励在肝脏产生的剪切波进行采集,对肝脏实质的弹性参数、成像进行计算获得相关数据,可对肝纤维化程度综合评价、尽早明确患者疾病情况,但腹水、肥胖等因素易影响诊断结果。

其次,该技术在诊断肝脏肿瘤中应用广泛,但不易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进行区分,实际应用时还需辅助其他手段、利于尽早明确病情。

1.CT检查①能谱CT:经研究发现,同一组织采用不同能量X线穿过时,表现为不同的衰减程度,肝脏疾病患者借助能谱CT诊断,可予以患者高低能量扫描,获得相关扫描数据,利于分离物质、保证获得图像及参数较丰富,且该技术可对组织解剖、形态学改变清晰显示,对组织能量学的差异性进行量化,继而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但该技术实际测定相关参数时,使用造影剂易引起过敏、慢性肾功能损害等,不适用于年轻群体;②CT灌注成像:从既往研究结果来看,该项诊断技术是对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动态扫描患者肝脏情况,获得时间-密度曲线,以不同数学模型为基点,对各种灌注的相关定量参数进行计算,利于对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直观反映,其中肝动脉、门静脉灌注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为常见的参数。

肝脏增大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脏增大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脏增大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脏增大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是,在一般情况下,肝脏的大小应当是长径25公分乘上下径15公分乘前后径16公分。

如果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大小超出上述标准,可以考虑肝脏肿大。

同时,影像学检查还可以明确肝脏的其他病变。

能够造成肝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病毒性肝炎、肝脓肿、肝淤血、中毒性肝炎、肝占位等。

除了可以采用CT 检查的方法来确诊疾病之外,还可以进行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等。

要想明确肝大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治疗,还需找出根本原因,比如是因为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因素还是其他疾病影响。

同时也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考虑,比如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学习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学习
肝炎的治疗与预防
肝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病因的识别和控制,如抗病毒治疗 、戒酒等。预防肝炎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肝脏损 伤的因素,如控制饮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肝硬化
Hale Waihona Puke 01肝硬化的CT影像表现
肝硬化在CT影像上通常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边缘不规则,肝裂增宽
。同时,脾脏可能增大,门静脉可能出现扩张。
02 03
不均匀密度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疾病引起的肝脏密度不均匀。
弥漫性密度改变
可能是脂肪肝、肝炎、肝硬化 等疾病引起的肝脏弥漫性密度
改变。
肝脏血管异常
血管扩张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的肝 脏血管扩张。
血管走行异常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的肝 脏血管走行异常。
血管狭窄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的肝 脏血管狭窄。
正常CT影像与病理对照
正常CT影像与病理对照是学习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照,可以更好地理解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异常病变的特征和表现。
有助于提高医生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02 肝脏异常CT影像
肝脏形态异常
01
02
03
04
肝脏体积增大
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等疾病引起的肝脏肿大。
病灶,形态规则,边缘清晰。
脂肪肝与肝硬化
脂肪肝表现为肝脏密度普遍降低 ,肝实质呈不均匀的片状低密度 ;肝硬化则表现为肝脏形态改变 ,肝裂增宽,肝实质呈结节状改
变。
05 肝脏CT影像病例 分析
病例一:肝炎CT影像表现
总结词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性疾病,其CT影像表现包括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和强化不均 等。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的实性病变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根据影像学
的表现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类:
1. 囊肿:肝囊肿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病变。

在影像
学上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无壁结节或间隔。

囊肿的内部多为液体或稀薄液体。

2. 血管性病变:包括肝脏血管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等。

肝脏血管瘤常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具有良好的强化性质,动脉期呈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

肝脏海绵状血
管瘤则呈点状或条状高密度灶,常伴有钙化。

3. 炎症性病变:包括肝脏脓肿和肝脓肿。

肝脓肿通常呈圆
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周围可伴有水样密度
区域,与肝周的间隙相通。

4. 脂肪肝:肝脏脂肪肝是指肝脏中脂肪含量增多,形成脂
肪团块。

在影像学上,肝脏脂肪肝呈现为肝脏密度的改变,肝脏密度减低,呈现高密度的脂肪沉积。

5. 肝脏肿瘤:包括肝细胞瘤、肝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瘤
等恶性实性病变。

肝细胞瘤通常是单发病变,呈均质的低
或等密度,周围可有强化环。

肝转移瘤则是指其他器官恶
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常伴有门脉和
肝动脉的强化。

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如肝内胆管纤维化症、肝内胆管扩张和孤立性肝输尿管等,它们的影像学表
现也各有特点。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分类及
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具体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
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1、肝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是指肝脏脂肪含量异常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影像学上,肝脂肪变性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呈低密度灶。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脏弥漫性增密、肝脏边缘模糊、脂肪肝斑块出现等。

2、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进行性纤维化和结构重塑的结果。

在影像学上,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外形不规则,肝表面凹凸不平,肝脏边缘锐利,肝内血管走行不规则,门脉高压等。

此外,肝硬化还常伴有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脾脏肿大、腹水等表现。

3、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是肝脏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包虫病表现为肝脏内团块状或占位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部为液性密度。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囊肿与肝实质之间有完整的分界、囊壁呈弧形而非凸出等。

4、肝肿瘤肝肿瘤包括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囊性腺瘤等。

在影像学上,肝肿瘤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强化不均匀,同时可观察到肿瘤周围的肝组织改变。

不同类型的肝肿瘤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如肝细胞癌出现动脉期强化,胆管细胞癌可出现胆管扩张等。

5、肝结核肝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结核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可出现炎性改变。

此外,肝结核还常伴有肝门淋巴结增大、肝脾肿大等表现。

6、非肝细胞肝癌非肝细胞肝癌是指起源于肝外组织的恶性肿瘤侵犯肝脏。

在影像学上,非肝细胞肝癌表现为肝外占位性病灶直接侵犯肝脏,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强化不均匀。

同时,影像学还可帮助鉴别非肝细胞肝癌与肝内肿瘤的区别。

7、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在影像学上,肝囊肿表现为肝脏内单个或多个局限性囊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部液性密度均匀。

肝囊肿通常无症状,且无需处理。

8、肝脓肿肝脓肿是肝脏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脓肿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内部可见气体或液体。

同时,肝脓肿常伴有周围炎性改变。

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

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

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担负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合成、代谢、解毒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出现占位病变,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这些病变,影像学检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肝脏占位病变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脏占位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和适应症,医生在选择时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关肿块的形状、大小、血供情况等信息。

它对于明确肝脏占位病变的存在与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此外,在超声引导下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为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提供帮助。

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肿块的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例如肿块的边缘特征、内部组织结构、周围器官的侵犯情况等。

此外,CT检查还可以通过使用增强剂来提高对血供情况的观察,并能够进行三维重建,更好地展示肿块的位置和形态。

3.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多参数综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图像。

不同于CT检查,MRI对于软组织的对比显示更好,对于检测肝脏病变的边缘、结构和血供情况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此外,MRI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序列来观察病变的信号强度和相位特点,进一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

4. 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肝脏内的分布情况来评估肝功能。

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检查方法包括肝脏显像、肝功能评估和肝血流动力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对于评估肝脏功能状态、检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二、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不同临床场景中。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应用:1. 肝癌的筛查和诊断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肿瘤影像学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影像学鉴别诊断
强化 方式
特殊 征象
1、2
3
9
11
7
1、肝硬化 2、AFP阳性
1、青年女性多 见
1、青壮年,女 性多见 2、长期口服避 孕药或激素类 药物
1、青少年多见 2、无肝硬化
1、“瘢痕征”
“快进快出”“快进慢出” 2、周边见增粗
供血血管
1、速升缓降 2、均匀强化
1、速升缓降 2、不均匀强化
“中心瘢痕” T2W呈高信
病例1—临床资料
肝 脏 病 例
• 患者,男性,66岁 • 主诉:阵发性剑突下疼痛3个月,加重5天 • 现病史:阵发性剑突下疼痛,隐痛,无放散
无腹胀,尿色加深为茶色 •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 专科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
及反跳痛,肝区叩痛(+)
• 实验室检查:AFP 正常
第2页/共32页
第25页/共32页
病例10—影像学资料



CT平扫

CT增强动脉期
CT增强门脉期 第26页/共32页
CT增强静脉期
病例11—临床资料
肝 脏 病 例
• 患者,女性,34岁 • 主诉:右上腹胀半年,加重半个月 • 现病史:无腹痛、无咳嗽、咳痰,
二便正常 •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长期口服避孕
及腺体,左乳可触及 腺体
第15页/共32页
病例7—影像学资料 肝 脏 病 例
第16页/共32页
病例7—影像学资料



T1W平扫
T2W

T2W抑脂 第17页/共32页
T2W冠扫
病例7—影像学资料



T1W增强动脉早期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ppt课件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ppt课件
❖病理
❖ 肝细胞弥漫变性 坏死 ❖ 纤维组织增生 ❖ 肝细胞结节再生 ❖ 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 ❖ 肝变形、变硬 ❖ 门静脉高压 ❖ 肝功能损害
肝硬化- 病理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 临床与病理 ❖ 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多出现肝大,
高血脂症。 ❖ 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和范围,脂肪肝分为弥漫性和
局灶性脂肪肝。 ❖ 大体病理可见肝大,肝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肝脏密度异常:
❖ 肝内胆管积气 最常见原因为外科术后 ❖ 门脉积气 常见肠系膜坏死,小儿坏死性小肠; ❖ 肝实质积气 产气杆菌引起的肝脓肿 ❖ 弥漫性肝密度增高 原发或继发性血色素沉着症; ❖ 肝内局限性钙化
肝硬化-CT表现
❖ 早期肝硬化患者CT表现可为正常或增大。 ❖ 中晚期表现为: ❖ ①肝缩小,全肝萎缩; ❖ ②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 ❖ ③肝叶比例失常,常是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 ❖ ④肝门及肝裂增宽; ❖ ⑤脾增大; ❖ ⑥可伴有腹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1、总论(一).肝脏的解剖1.位置与外形:右上腹,呈楔形2.肝韧带裂与肝门肝裂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略呈“H”型,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3.肝脏的分叶、分段4.肝脏的血液循环双重血供 肝动脉及门静脉二、肝脏的正常放射线表现与异常征象1、CT扫描正常表现和异常征象1)正常表现:密度均匀的实质形,轮廓光滑、整齐、CT值40~60Hu,位于肝门附近的静脉、胆管、肝动脉因粗大易显示,肝门和肝裂(韧带裂),显示为低密度2)异常征象:低密度改变、造影增强改变、高密度改变、淋巴结肿大、腹水2、MR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1)正常表现:T1加权、T2加权均为中等信号,与脾信号相似;扩张胆管T1与静脉血管不易区分,T2呈高信号;胆囊含浓缩胆汁,T1、T2均为高信号,胆汁排空为低信号异常征象;轮廓大小、形态改变与CT相同、信号强度异常、局限性信号改变二、肝肿瘤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癌。

良性肿瘤:肝血管瘤、肝细胞腺瘤、 FNH(结节状增生)。

肝内胆管细胞癌。

(一)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成人最常见的肝原发性恶性肿瘤,与乙型肝炎关系密切1.HCC大体类型: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2.临床表现:多样化,与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转移有关。

病灶小时,可无症状。

进展后常见症状:肝区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块。

80%以上病人α-FP升高。

3.放射学表现CT平扫⏹表现为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的低密度灶⏹边缘模糊或不整齐,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特征⏹带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伴有出血或钙化,中心可出现高密度影CT 增强⏹(动脉期)动脉期明显强化。

由于病灶中的多伴有液化坏死,强化不均匀,往往表现为周边强化;动静脉短路是肝癌的特征性表现⏹(门脉期)此时门静脉与肝实质强化,此时病灶CT 值下降,正常肝实质上升⏹(平衡期)此期造影剂在肿瘤组织及肝实质的细胞外间隙达到平衡MR I 平扫T1WI :稍低信号 T2WI :稍高信号 大于5cm ,形态可不规则 80%信号不均匀,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脂肪变性是肝癌的病理特征之一,脂肪为高信号乙肝肝硬化发生的HCC,包膜出现70~80%有关。

(二)、胆管细胞癌(cholan g io cellular carcinoma)1、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生长缓慢,为少血管肿瘤。

包括周围型胆管癌;肝内胆管癌。

60岁以上多见,早期无症状,发生左右主肝管,早期出现无痛性黄疸,可有肝肿大,腹,痛,消瘦,进行性黄疸重预后差,多无手术切除机会。

2、影像学表现CT⏹低密度灶,增强后,无明显增强效应⏹发生在较大胆管者→近端胆管局限性扩张⏹侵及肝外胆管→肝内胆管扩张更广泛MR I⏹T1 稍低,T2稍高信号,无特异性(三)、肝转移癌( li v er meta s ta s e s )1、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一般以门脉转移者多见,消化道转移癌占首位,其次为肺、乳腺癌。

2、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被原发肿瘤症状掩盖。

一旦出现症状,病灶常较多且较大,表现与原发肝癌相仿,乏力、呐差、腹胀,恶心,腹部包块等。

α-FP多为绝大多数阴性;对于消化道转移肿瘤:C EA可升高。

3、影像学表现平片及胃肠造影:可发现肝大,右隔升高,腹水等表现,有时可发现原发灶血管造影:较大肿瘤因占位效应可见“手握球征”CT平扫CT: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CT值15~45Hu增强CT:中心低密度,周边高密度的环形强化,使病灶边缘更清楚⏹(结肠、胃、胰腺)粘液线癌、胃癌、肾癌、乳腺癌、胸膜间皮瘤、神经母细胞瘤、睾丸胚胎性肿瘤、黑色素瘤的转移易产生钙化⏹平滑肌肉瘤、结肠癌、黑色素瘤的转移易产生囊性变⏹直肠癌:单发巨大肿块MR I多发的边缘光滑而清楚的圆形肿块: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典型表现为“靶征”或“牛眼征”“光环征”肺癌肝转移癌 肝转移瘤(胰腺癌)4、鉴别诊断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肝硬化的再生结节、局灶性脂肪浸润肝硬化结节(增强似转移瘤)(四)、肝海绵状血管瘤(Ca v ernou s Heman g ioma o f li v er)可见于任何年龄,50岁以上人多见,男女之比1:4.5,女性多见1、临床表现:肿瘤小者无症状,大者可有压迫症状,肿瘤破裂可引起肝内或腹腔出血2、放射学表现平片:无任何帮助,偶见肝形增大,偶有钙化血管造影:早期可见棉花团状或雪树状影,肿瘤染色明显,时间长。

肿瘤中心有血栓、纤维化或出血,一般不见动静脉短路现象CT:CT平扫: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大于4cm病灶,中央可出现更低密度区,呈裂隙状,星型或不规则状CT增强:“早出晚归”征象,为血管瘤的特征。

MR IT1WI:稍低信号,呈圆形或椭圆形T2WI:边缘锐利的极高信号灶。

大于5cm,由于瘢痕收缩,常呈分叶状或花瓣状。

高信号中亦可见低信号区(出血、纤维组织、瘢痕)增强⏹整个病灶增强早期均匀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始终为高信号,高于正常肝实质⏹增强早期无强化,为低信号。

门脉期或延迟期可见周边强化,5~10min后病灶大部分填充或全部填充3、鉴别诊断1)与HCC鉴别增强方式不同,HCC表现为整个病灶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血管瘤无包膜,HCC有包膜.包膜的出现高度提示HCC2)与HMC的鉴别✓HMC在T2WI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低于血管瘤。

✓HMC增强扫描多表现为环形强化,但延迟期始终无填充改变。

(五)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 d enoma)20~40岁女性多见,与口服避孕药有密切关系;本病有致命性的出血倾向,值得重视1、临床表现:年轻女性多见,多无症状,肿瘤大时,可触及包块,停药后可缩小或消失2、影像:血管造影⏹动脉期:可见肿瘤周围血管增多,扩张,肿瘤血管呈放射状不规则排列⏹ 实质期:均匀的肿瘤染色CT⏹多为圆形低密度块影,边缘锐利,少数为等密度,周围有一脂肪密度的包围环⏹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和正常肝组织对比十分清楚,门脉期与正常组织等密度,延迟扫描呈低密度⏹部分可见包膜增强,动脉早期病灶内可见增强血管,边缘出现一过性强化腺瘤合并出血MR I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无任何特征性表现3、鉴别诊断( HCC、FNH、血管瘤)1)HCC⏹有肝炎肝硬化史,A FP常阳性⏹增强后,HCC常有不均匀强化⏹腺瘤除出血区外也可强化,均匀强化⏹腺瘤多发女性,和口服避孕药有关,需结合病史来鉴别2)FNH⏹肝内少见良性病变,血供丰富,强化方式与腺瘤相同⏹腺瘤有包膜,FNH无包膜⏹中心性瘢痕为FNH特征性表现,呈放射状,T2WI高信号3)血管瘤大的血管瘤一般以病灶边缘开始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易于与其区别,腺瘤一般为均匀强化。

(六)、局灶性结节增生(f ocal no d ular h y perpla s ia,FNH)⏹良性占位病⏹病变多位于肝被膜下,肿瘤中心有纤维瘢痕,向周围成放射状分隔⏹多无临床表现,不恶变,确诊后不需手术X线诊断血管造影⏹动脉期:血管增多迂曲,扩张,较大肿瘤可有“手握球”征,明显肿瘤染色,其中分隔,表现为放射状透亮的线状形⏹静脉期可见充盈缺损。

CT⏹无特征性表现,肿瘤多位于肝边缘部(唯一特征),MR I⏹T1WI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中心放射状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体积较大,可产生占位效⏹鉴别诊断(HCC、腺瘤、血管瘤)三、弥漫性肝病⏹肝硬化⏹脂肪肝⏹布-加氏综合症(B u dd-Chiari Sy n d rome )(一)、肝硬化(li v er cirrho s i s)1、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再生结节形成、胶原纤维增生2、肝硬化分型⏹小结节型(酒精性肝硬化)⏹大结节型(肝炎后肝硬化)⏹混合型3、临床表现症状:食欲减退、乏力、腹泻、体重减轻查体:腹水、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脾大4、影像学表现血管造影⏹肝动脉缩小或扩张,肝内动脉分支减少,呈螺旋样屈曲为典型表现⏹脾动脉扩张CT肝脏通常缩小,肝各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脏表面高低不平、 肝脏密度高低不均。

脾大、门脉主干扩张、脾V、胃冠状V增宽、腹水脾大、门脉高压脐静脉扩张MR I⏹ 形态大小: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肝叶比例失调⏹继发改变:脾大,腹水,静脉曲张⏹ 肝内再生结节压迫肝V移位⏹ MR I在于及早发现恶变结节(二)、脂肪肝(f att y li v er)1、临床表现多无临床症状伴有肝功损害,可出现肝区不适、胀痛2、实验室检查高血脂高甘油三酯β-脂蛋白增高明显3、影像检查1)CT:弥漫性或大小不等的片状低密度影,以弥漫性多见。

如果肝CT值/脾CT值小于1,即可诊断脂肪肝。

典型脂肪肝时肝的CT值低于脾的CT值10~25H。

增强:无强化、边缘不清,与肿瘤不同脂肪肝2)MR IT1WI:高信号,T2W2:不增高,为等信号[肝岛] :弥漫性脂肪肝内可有正常肝组织存在,称为肝岛☑ CT值常在正常肝组织范围内(40—60Hu),以左叶侧段最常见(胆囊附近)内☑ MR I上诊断较准确(三) 布—加氏综合征(B u dd-chiari Sy h d rome)1、病因肝V阻塞或下腔V肝内段阻塞2、临床表现病程长,同时存在下腔V阻塞和门脉高压3、影像学表现CT⏹ 平扫下腔V肝段和肝内V不能显示⏹ 门脉高压表现,侧枝循环形成,脾大⏹ 肝尾叶静脉由肝短V直接回流到下腔V,可免受影响。

⏹ 尾叶体积保持正常或代偿性肥大,增强后密度高于其他区域。

MR⏹急性期:肝弥漫性大⏹亚急性期、慢性期⏹尾叶肥大,其他叶缩小⏹肝静脉变细或闭塞⏹肝内段下腔V变窄⏹门脉高压,腹水等征象三、炎性肿块⏹肝脓肿⏹肝囊肿(一)、化脓性肝脓肿(P y o g enic a b s e ss o f li v er )1、感染途径:通过胆系、门静脉、肝动脉、肝淋巴管或邻近器官直接扩散。

致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多见于老年、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病人2、症状:肝区疼痛、肝大、寒战、高热3、影像学表现平片 肝大 、液平面血管造影☑动脉相可见血管受压、伸展、移位☑周围肉芽组织可见新生血管,密度增加☑实质期脓腔呈透亮区CT平扫单或多发低密度,圆形或椭圆形,CT值而低于正常肝组织部分液化者,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缘清楚,有液平面CT增强中心液化区无增强周围肉芽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形成双重密度的增强环,称为晕征多脓腔,常显示有多个分隔,分隔有强化。

MR IT1WI圆形,椭圆形,分叶状低信号区,边缘多锐利T2WI 高信号,中心信号更高。

周围水肿明显时,在T2WI为极高信号多房性肝脓肿,在高信号区内可见低信号分隔。

增强扫描,动脉期脓肿壁有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