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影像学表现
肝脏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肝脏正常CT表现
• 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60HU,密度高于脾、 胰及肾。增强后强化均匀。
• 肝内管道系统平扫呈低密度、树枝状,增强后 血管明显强化。肝动脉、胆管及门静脉伴行。
• 肝门及肝韧带裂呈低密度(纤维脂肪组织)。 • 肝轮廓光滑,各层面形态各异。
5
6
肝脏正常CT表现
• 第二肝门层面: 肝静脉汇入腔 静脉处。
17
正常肝脏、脾脏MRI
18
肝脏正常MRI表现
• 第二肝门层面: 肝静脉、 膈肌角、 贲门部、 肝胃韧带(内含 脂肪)。
肝门: 门静脉、肝动脉及 管道系统、 肝尾叶、 圆韧带周围有脂肪、
19
20
肝脏正常MRI表现
• 胆囊与胰腺大致在 同一层面: 肾周脂肪呈高信号、 肾上腺呈条状或人 字形的实质信号
13
14
腹部MRI慨述
• MRI成像原理与CT完全不同,与CT互补。 • 多序列成像(SE、梯度回波—血管) • 多平面成像 • MRI水成像 • 流空效应对血管的显示 • MRI增强
15
16
肝脏正常MRI表现
• 区分肝脏T1WI,T2WI • 常规SE序列,肝组织T1WI为中等均匀信
号,与胰腺相似,稍高于脾;T2WI信号 明显低于脾。 • 肝静脉、门静脉及主要分之呈无信号影。 • 扩张的胆管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 脂肪组织表现为高信号。
肝脏影像学表现
郧阳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
1
肝 胆 胰 关 系 示 意 图
2
肝脏正常X线表现
• X线平片价值有限,仅能显示明显的钙化结石 • 造影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 1、肝脏X线平片表现:大小、密度 • 2、肝脏血管造影表现:采用腹腔动脉造影。
肝脏的影像学解剖及CT诊断PPT课件

脂肪肝
弥漫性脂肪肝:广泛、均匀一致的密度 减低。
局限性脂肪肝:境界不鲜明的低密度区, 如地图状,少数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区。
脂肪肝
肝岛 :在弥漫脂肪肝低密度影中,正常 未脂肪化肝组织。 CT表现为岛状高密度影,CT平扫、增强 扫描均为高密度影,内有正常血管通过 呈片状 ,无占位效应。
内或腹腔内出血,此时,死亡率可高达 80%。
肝血管瘤
CT表现: 平扫:界限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影,CT值±30HU。偶可见到钙化。 平扫无明显特异性 增强扫描:两快一慢 注射造影剂的速度要快; 开始扫描要快; 延迟扫描要长。
肝血管瘤(增强扫描)
动脉期 :边缘开始出现棉絮状或颗粒状 强化,同大血管的密度相近。
肝肿瘤 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 局灶结节样增生 肝腺瘤 恶性肿瘤:
肝癌 肝转移瘤 肝肿瘤样病变
肝囊肿 肝脓肿
肝血管瘤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 发、瘤体小,一般在2CM以下;
海绵状血管瘤:常单发,直径多在3CM 以上。为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
病理:
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大小各异,小者为数毫米,大者可达10cm以
弥漫性脂肪肝
肝实质CT值约为20HU
弥漫性脂肪肝
肝岛
肝硬化
定义:肝硬化是以肝细胞变性,坏 死,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假小叶和再 生结节形成,导致肝脏结构紊乱为 特征的病理过程。
分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 (肝细胞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 化
肝硬化(按病理形态区分)
肝动脉期 强化类型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

CT影像技术发展趋势
新型CT成像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CT成像技术如多层螺旋CT、双 源CT、能谱CT等不断涌现,为肝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 丰富的信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逐渐普及,通过深度 学习和图像识别等技术,能够提高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和效率。
分子成像和功能成像
肝脏形态不规则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可能导 致肝脏形态不规则,CT影像上表现 为肝脏边缘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 调。
肝脏密度改变
密度增高
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情况下, 肝脏密度可能增高,CT影像上表 现为肝脏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地增
高。
密度减低
肝炎、肝衰竭等情况下,肝脏密 度可能减低,CT影像上表现为肝
密度不均。
原因及后果
肝硬化常见原因有肝炎、酒精 、药物等。晚期肝硬化可能导
致肝功能衰竭和死亡。
治疗建议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 、戒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
肝癌
肝癌定义
肝癌是肝脏的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 肝细胞或胆管细胞。
CT影像表现
在CT影像上,肝癌通常表现为低密 度或等密度肿块,有时可见钙化或出 血。
胆管系统包括左右肝 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负责胆汁的分泌和排 泄。
肝动脉是肝脏的滋养 血管,提供氧气和营 养物质。
02
肝脏异常CT影像
肝脏形态改变
肝脏体积增大
在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情况 下,肝脏体积可能增大,CT影像 上表现为肝脏边缘圆钝、肝脏/肋
骨比例增大。
肝脏体积缩小
在慢性肝炎、肝衰竭等情况下,肝 脏体积可能缩小,CT影像上表现 为肝脏边缘锐利、肝脏/肋骨比例 减小。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引言肝脏实性病变是指肝脏内出现的一种形态上可见的病理改变,它可以是肿块、结节或坏死区等。
影像学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揭示肝脏实性病变的形态、分布和特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分类根据肝脏实性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病变两大类。
良性病变1.肝脏囊肿: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病变,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可分为单纯囊肿和复杂囊肿两类。
单纯囊肿与周围肝脏组织的界限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内部液体密度一致;复杂囊肿则内部含有固体、液体或气体等物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
2.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血管瘤,通常为良性。
根据病变的类型可分为肝血管内皮细胞瘤、肝血管平滑肌瘤等。
在影像学上,肝血管瘤呈局限性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时可出现均一强化。
3.肝脏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实性病变,由脂肪细胞组成。
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团块状低密度区,CT值低于脂肪-150HU。
恶性病变1.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常出现在肝硬化患者中。
肝细胞癌在影像学上呈低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时呈特征性的“早强-早期显著强化-延时强化减退”模式。
2.转移性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实性病变之一,大多数起源于胃、结肠、乳腺、肺等部位。
在影像学上,转移性肝癌常表现为多发性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时可呈不同程度的强化。
3.肝胆管细胞癌:是肝脏中一种恶性肿瘤,源于肝内外胆管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胆管细胞癌可呈多中心或单中心型分布的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时呈不均一或均一强化。
此外,还有其他的恶性病变如肝血管内皮瘤、肝淋巴瘤等。
影像学表现腹部超声1.肝脏囊肿:呈无回声或低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2.肝血管瘤:呈类圆形或类卵圆形,回声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见迷走血管或血流信号。
3.肝脂肪瘤:呈低回声,由于脂肪的成分较高,导致超声波的穿透性较差。
肝脏增大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脏增大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脏增大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是,在一般情况下,肝脏的大小应当是长径25公分乘上下径15公分乘前后径16公分。
如果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大小超出上述标准,可以考虑肝脏肿大。
同时,影像学检查还可以明确肝脏的其他病变。
能够造成肝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病毒性肝炎、肝脓肿、肝淤血、中毒性肝炎、肝占位等。
除了可以采用CT 检查的方法来确诊疾病之外,还可以进行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等。
要想明确肝大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治疗,还需找出根本原因,比如是因为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因素还是其他疾病影响。
同时也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考虑,比如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该患者为男性,年龄未知,因肝病就诊,经CT扫描显示肝脏
存在肝硬化的表现。
在肝脏平扫CT图像上,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肝脏密度不均匀,整体密度相对较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比略高。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分布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域,提示存在肝脏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
增强扫描显示,肝组织呈不规则形态,边缘更加锐利,肝内密度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强化程度。
部分区域呈现网格状或鱼网状分布,可能与肝硬化所致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相关。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大量强化不良的结节状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提示肝硬化可能已进一步发展至肝内血管的破坏。
结合临床的相关信息,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长期过量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该患者的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密度不均匀等CT表现,与肝硬
化的典型影像学改变相一致。
肝硬化主要特征是肝实质纤维化和结节形成,导致肝组织的结构紊乱和功能异常。
同时,肝硬化还可能伴随着肝内血管的异常改变,如肝内门脉高压、肝内血管扩张等。
总之,该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与肝硬化的改变相符,提示患
者已发生肝硬化,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病因检查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学习(珍藏版)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肝血管瘤CT表现
• CT平扫多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性低 密度影,边界清楚。
• 增强后多数病灶呈”慢进慢出,早出晚 归” 的特征,即由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 延时后呈等密度(延时强化)。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Company Logo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学习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解放军第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肝脏正常CT表现
Company Logo
肝脏CT增强正常表现: A.增强后肝实质和肝内血管均强化,CT值升高(三期) 。 B.肝动脉期:肝动脉明显强化,30S左右.腹主动脉及其主要 分支增强十分显著,CT值达150-200Hu,门腔静脉尚未显影,肝 实质无明显强化,脾脏不均匀强化。 C.门静脉期(非平衡期):持续60-90S 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 肝实质开始强化,CT值逐渐升高达到峰值; 但静脉血管的密度仍高于肝实质。 D.平衡期或肝实质期: 静脉血管的密度与肝实质相当或略低。 E.肝内胆管: 正常肝内胆管分支细小,平扫及增强都不能显示或显示主干 Company Logo
肝脏疾病影像学特点讲解

肝门区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坏死较明显。
慢进慢出的表现
• 转移性肝肿瘤: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 转移的脏器之一,转移癌的大小、数目和形 态多变,以多个结节灶较普遍,也有形成巨 块的。转移灶可发生坏死、囊性变、病灶内 出血以及钙化等。 • CT表现:1,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 分叶状低密度区,多为低密度影,病灶内存 在更低密度区,边界多为模糊不清。2,增强 扫描:大多数肝脏转移瘤是少血管的,增强 后肿瘤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中央为坏 死或囊变区,密度更低,呈典型“牛眼证”。 肝脏转移瘤动态增强扫描的延迟期,瘤灶均 呈低密度。
• 胆管细胞癌:主要发生在肝外胆管,少部分 见于肝内胆管。分为三种病变,实质性病变; 坏死性病变;混合型病变。影像学检查首选 CT。 • CT表现:视肿瘤大小而定,肿瘤较小时, 肿块本身不明显,表现为受累胆管的近端扩 张,呈分支状,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CT 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现“慢进慢出” 表现,开始强化低于周围肝脏密度,延迟扫 描密度高于周围肝脏。
肝脏体积缩小,轮廓不光整,肝裂增宽,有腹水,脾脏增大
谢 谢
第一肝门正常CT解剖:1,腹主动脉,2,下腔静脉,3,门静脉右支,4,门静脉左支, 5,肝右静脉,6,肝中静脉,7,肝右静脉后段,8,肝右静脉前段,9,肝左叶内侧段,10, 肝左叶外侧段,11,肝尾叶,12,左肾,13,脾脏,14,胰腺,15脾静脉
第二肝门正常CT图像:1,下腔静脉,2,肝右静脉,3,肝中静脉,4,肝左静脉, 5,腹主动脉,6,脾脏,7,胃
右后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中央呈更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
右肝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内有分隔,中央呈更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壁及部分分隔呈强 中央坏死区域无强化。
早期肝脓肿,增强扫描见肝右叶一蜂房样强化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ppt
5
2、肝血管造影
①肝动脉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把导管插入腹腔 动脉或肝动脉,用压力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后行 DSA连续采集影像,获得肝动脉期、实质期、肝 静脉期血管造影像。
②门静脉造影:是把导管插入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 脉后注入对比剂,经门静脉回流至肝脏而使之显 影的方法
编辑ppt
6
编辑ppt
37
▪ 肝左外叶以肝裂为界,比较容易辨认,左内叶为肝 裂和肝中静脉之间区域。
▪ 一般规律,从CT上看,最先看到的是S8 (右前叶 上段), 然后是S2(左外叶上段)、S3(左外叶 下段)。胆囊往下的层次是S5(右前叶下段), 最后的层面一般是肝S6(右后叶下段)。
编辑ppt
38
编辑ppt
编辑ppt
16
正常肝CT
动脉期
腹主动脉明显高 密度强化,肝内见 少量细小动脉显示, 肝实质未见明显强 化。
编辑ppt
17
正常肝CT
门静脉期
腹主动脉强化密 度下降,肝实质明 显强化,密度均匀 增高。
编辑ppt
18
正常肝CT
平衡期
肝实质强化密度下 降。
编辑ppt
19
编辑ppt
20
编辑ppt
21
液 ▪ 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实质无强化或强化轻微,门
脉期肝实质显著均匀强化 ▪ CT上一般以胆囊窝与下腔静脉的连线为界将肝
脏分为左、右叶,肝左叶又分为内侧段和外侧 段,右叶分为前段和后段,经门静脉与下腔静 脉之间向内突出的肝组织为尾叶。
编辑ppt
43
▪ 肝脏血管: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门静脉、肝 静脉及肝动脉,平扫静脉呈低密度条状或圆形影, 肝动脉一般不显示,增强后呈高密度影。
▪ 应用范围:确定肝内占位病变并提出定性、定位诊 断,鉴别右上腹占位的来源,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 的关系,了解肝的结构和其他病变。
▪ 禁忌症:药物过敏;感染;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性 疾病;可能发生血栓脱落的疾病;穿刺部位局部皮 肤感染;肝肾功能差,一般情况衰弱较重者
编辑ppt
7
编辑ppt
正常腹腔动脉造影 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 源于腹腔干动脉。 肝总动脉又分出肝固 有动脉及胃十二指肠 动脉。 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 肝左动脉。 肝动脉分支走行正常, 管腔大小、形态正常。
编辑ppt
22
编辑ppt
23
编辑ppt
24
编辑ppt
25
肝左叶 肝右叶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编辑ppt
26
肝右叶
肝左叶 门静脉左支
门静脉左支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编辑ppt
27
肝左叶
肝右叶
门静脉右支
门静脉右支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编辑ppt
28
门静脉主干及右支 肝左叶
肝右叶
门静脉主干
▪ 肝静脉:在膈下平面,肝右、肝中及肝左静脉基 本呈横向走行并汇入下腔静脉,此区称第二肝门; CT上,肝静脉可作为肝段划分标记,肝右静脉位 于右叶前段和后段之间,肝中静脉位于左叶与右 叶之间,左肝静脉位于左叶内侧段与外侧段之间。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编辑ppt
29
门静脉主干
肝右叶
门静脉主干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编辑ppt
30
正常肝CT
左图:肝脏冠状位MPR重建,多方位显示肝脏大小、形态及外缘
右图:肝CTA清楚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
编辑ppt
31
三、MRI检查
▪ 平扫:常规采用SE和FSE序列,包括T1WI 及 T2WI,必要时可辅以脂肪抑制技术,以进一步 鉴别病灶内是否存在脂肪组织。
5、 右后叶
右后叶上段—— S7 右后叶下段—— S6
编辑ppt
35
编辑ppt
36
CT分段
▪ 首先找出肝脏的三大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 肝右静脉;找出门静脉及其分叉部位。
▪ 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夹着的是S1(尾状叶)。
▪ 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之间是右前叶,肝右静脉以后 是右后叶。门静脉分叉可以区分上段和下段,即肝 S5(右前叶下段)/S8(右前叶上段),S6(右后叶 下段)/S7(右后叶上段),门静脉分叉以上为S8, S7。
冠状位T2W
横断位T1W压脂
肝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在T1WI 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影,在T2WI 上多表现为高信号影。
编辑ppt
34
肝脏的分叶及分段
▪ 五叶八段: 1、尾状叶 —— S1
左外叶上段—— S2 2、 左外叶 左外叶下段—— S3
3、左内叶—— S4
4、右前叶
右前叶上段—— S8 右前叶下段—— S5
39
编辑ppt
40
编辑ppt
41
对比增强扫描的意义
▪ 增加病灶与正常组织对比,可发现小病灶或可疑等 密度病灶
▪ 了解病灶血供和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及组织间关系, 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
▪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编辑ppt
42
正常肝脏CT表现
▪ 正常肝脏为实质性,轮廓光滑、整齐 ▪ 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脾、胰、肾及血
第七章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编辑ppt
1
消化系统
消化道
消化腺
食管及胃肠道等
编辑ppt
肝、胰等
胆、脾
2
肝脏
1
检查方法
2 正常影像学表现
3 异常影像学表现
编辑ppt31 源自脏检查方法(一)、X线检查 ▪ 1、 X线片和透视
编辑ppt
4
正常腹部X线平片
肝胆位于右上腹, 右膈下,由于结肠 肝曲充气,衬托可 显示肝下缘,称肝 角(箭头)
肝实质T1WI 上呈均匀的中等信号,较脾信号 稍高, T2WI 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脾脏。
编辑ppt
32
正常肝MRI
左号,图其:中T1可WI见图流像空,低肝信实号质血为管中影等。信号,但高于脾的信
右图:T2WI图像,肝实质为低信号,明显低于脾的
信号,信号均匀一致。 编辑ppt
33
横断位T1W 肝右叶
10
编辑ppt
11
编辑ppt
12
编辑ppt
正常肝CT
平扫 肝脏肝门层面
显示肝左叶外侧 段,内侧段,右叶, 尾叶,肝密度均匀, 椎体前方可见腹主 动脉及下腔静脉的 横断面;左中前腹 部可见充盈高密度 对比剂的胃脏,脾 脏位于左侧腹部。
13
编辑ppt
14
编辑ppt
15
▪ 2、增强扫描:一般100ml对比剂,以2~3ml/s的流 量经静脉注射,分别于开始注射后20~25s、 50~60s 、110~120s进行扫描,以获得肝脏动脉期、 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的CT图像。
8
二、CT检查
▪ 1、平扫:扫描前常规口服1%~2%的泛影葡 胺500~800ml以使胃肠道显影,扫描范围自 膈顶至肝的下缘。MSCT扫描层厚为5~10mm。
编辑ppt
9
▪ 肝实质CT值40~70Hu。
▪ 肝脏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的器官, 前者约占血供的25%,后者约占血供的75%。
编辑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