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汇总
晚唐诗歌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晚唐的诗坛虽比不上盛唐的繁荣,中唐的 热闹,但却非一片荒芜,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 —— 1、杜牧咏史诗 2、李商隐感伤诗; 3、贾岛苦吟诗; 4、温庭筠艳丽诗; 5、“皮陆”隐逸诗; 6、“郑韦”乱离诗;
第十章 晚唐诗歌
晚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 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 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 晚唐时期三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
晚唐诗人心态
中唐时期虽是大乱之后,但士人却对王朝的“中兴” 抱有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不失昂扬奋发,常常表现为积 极进取,关注时弊民瘼的精神。但到了晚唐,面对政治上 不可收拾的局面,他们则已深感无力回天,因而在心态上 蒙上一层暗淡、伤感的色调。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自负知兵, 借史事以吐其胸中 抑郁不平之气。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 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靡靡之音,如 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 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 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 重演的隐忧呢!
杜牧:(803-852)字牧之,祖居樊川乡, 故称 “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文赋 家和古文大家。诗歌方面与李商隐并称为 “小李杜”。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 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杜牧诗歌 ——
感慨时事:《感怀诗》、《郡斋独酌》、《 河湟》、
晚唐之小李杜《乐游原》、《清明》、《江南春》、《秋夕》

晚唐之小李杜《乐游原》、《清明》、《江南春》、《秋夕》李商隐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李商隐的诗题材相当广泛,政治诗和咏史诗都有很高的成就。
写了很多朦胧无题诗: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步入仕途时,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激烈,几乎势不两立。
李商隐先受到李党的赏识,二十五岁就考中了进士。
第二年,他不知利害,冒冒失失又做了李党的女婿。
牛党得势后,认为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因而看不起他,使他一辈子沉沦下僚,心情抑郁。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字牧之。
是宰相杜佑之孙,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豪迈不羁和情思缠绵相结合,清丽俊爽而又绰约含蓄是其诗歌的主要特点。
小翰林便签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古诗改写“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师正带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诗歌,这里面含着无穷的意味。
这首五言诗是唐代李商隐的名作,记录了他对生活的忧虑,既是对自己渐渐步入老年的感叹,又仿佛为了国家的衰落而伤感。
正感叹着,老师突然给我们出了道题:“谁能把最后一句的‘只是’换个词吗?”顿时大家都没了声音,在思考着……这是,老师点明叫小琼回答,她想了想,答道:“即将近黄昏。
”我笑一笑,她说的正是我想的,只是我觉得“即将”太没诗意。
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各拿一张纸,将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我立马在我的“辞海”中搜寻,什么“无声”、“欣然”、“但是”……可我觉得都不合适。
诗歌鉴赏之晚唐羁旅诗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 鸿雁 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 人归落雁后, 候鸟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 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 因漂移不定, 浮云游子意, 浮云 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 落日意在爱惜, 故人” 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 暝色、高楼、宿鸟、 日暮等。特别是暝色、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 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 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 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 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 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 月怀远” 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 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 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 月夜忆舍弟》 鸿雁传书” 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 “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 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 闻雁》 和赵嘏的《寒塘》 ③“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 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 年全国卷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④“杜鹃啼血 杜鹃啼血” 《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 年全国卷丙卷晏 几道的《鹧鸪天》 几道的《鹧鸪天》等。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篇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乐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乐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翻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乐游原》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篇二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作品介绍《乐游原》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06首。
原文乐游原作者:唐·李商隐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七言诗句大全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宫词》朱庆馀〔唐代〕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贾生》李商隐〔唐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嫦娥》李商隐〔唐代〕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为有》李商隐〔唐代〕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唐代〕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杜牧〔唐代〕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金陵图》韦庄〔唐代〕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寄人》张泌〔唐代〕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集灵台·其一》张祜〔唐代〕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唐代〕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瑶瑟怨》温庭筠〔唐代〕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乌衣巷》刘禹锡〔唐代〕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寒食》韩翃〔唐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闺怨》王昌龄〔唐代〕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登乐游原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豁)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苏阳(今河南郑州荣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称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啡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 )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 (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荣阳。
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 (今沁阳山王庄镇 )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疑难注解]
向晚:接近傍晚。
意不适:心中不适然,有些郁闷。
古原:即乐游原。
[古文今译]
傍晚时分,马车载着我的抑郁,我登上乐游原,夕阳无限美好,只可惜,已靠近日落的黄昏。
[诗文赏析]
这首诗记叙诗人在傍晚的时候登上乐游原远望,见到在夕阳之中的壮丽河山,但想到美好景色即将消逝在黑夜之中,便又感到无限惆怅。
诗中,熔铸了诗人无比深沉复杂的情感。
他既伤痛时代的没落、家国的沦亡,又感叹自己身世迟暮,壮志难伸。
全诗透露出一片郁重的晚唐气息。
旅夜书怀古诗词赏析

旅夜书怀古诗词赏析在古代,夜晚常常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它是思考、沉思和表达情感的时刻。
而旅行与夜晚相结合,更能激发出旅人心中的思乡之情和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代诗人往往在夜晚中倾诉他们的心声,而他们的诗作也成为后人怀古悼亡的典范。
本文将从苏轼、李白、杜牧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中,选取数首旅夜书怀古诗词进行赏析,以感受古人怀古的真挚情感和对旅途的思考。
1. 苏轼《夜泊船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及文化名人,被誉为文坛巨擘。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怀旧情感,同时又以独特的笔触和艺术手法展现出自己对旅行的感悟。
《夜泊船上》是苏轼怀古诗词中的一篇佳作。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洁而朴实地表达了旅人在异地之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夜晚的明月和旅途中的船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心理状态。
苏轼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将个人的思绪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诗中情感流露自然而真挚。
2.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三》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的诗风和奔放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
《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是展现了李白独特的怀古情感。
诗人在夜晚独饮时邀请明月为伴,借影为友,形成唯美的三人饮酒场景,既表达了对明月的倾慕,也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3.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砧秋露重,山竹夜茶浓。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细腻而著称,常以流连于岁月变迁中的人们为题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银砧秋露重,山竹夜茶浓”,以典雅的词句描绘了秋夜里的境况,将杜牧独自一人的身影与大自然相融合,意境深远。
他借景抒怀,通过描绘山竹的浓茶和夜晚中的秋露,表达了个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
写夕阳最著名的10首诗词,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

写夕阳最著名的10首诗词,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
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中异常失意,这首诗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乐游原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在当时是比较出名的游览之地,很多诗都有提及此地,比如下面这一首。
二、《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相传这是李白写的词,后世对其评价很高,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
这是一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的词,词的上片始终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而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
将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
三、《金陵五题·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时诗人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金陵是六朝故都,可在诗人的那个年代,金陵已非曾经的江东繁华之地,荒落得差不多成为一个“空城”。
诗人有感于此,写下了这一组共五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真是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四、《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这首小令很短,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古代长安的乐游原又名乐游苑,以汉宣帝在其地修建过乐游庙而得名,是长安城东南一片高地,地势平坦开阔,站在原上可以眺望远处,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整个长安城。
唐长安年间,太平公主在乐游原上建造亭阁,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重阳节,长安人多到此处游玩,此后便成风气,成为长安有名的游览之地。
今天的乐游原还有几公里长,几百米宽,比两侧平地高出10到20米,唐代的时候可能要更高一些,也更开阔一些。
本文所要谈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或者都能算是完成于乐游原上的,它们都属于唐代诗词中颇为人熟知的作品: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还有李商隐的《乐游原》。
先看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写作此诗时的杜牧已深谙其时现实政治的黑暗,才回到京城两年的杜牧,自己又请求离开京城长安赴外地任职。
离开之前,诗人登上了乐游原。
诗的前两句虽然也还流露出些心中的孤愤之情,但语气是平静而轻淡的,诗人已看惯了京城的政治黑暗,不再有青年时的理想和锐气。
孤云也好、僧也好,对于许多诗人而言,它们常常都是富于诗意的形象。
它们各自带着自己的一份孤独和一份闲淡静默飘行于尘世之中,却也游离于尘世之外。
而诗人自己亦将淡然远引,向着江海漫漫独自踏上宦游漂泊的长路。
但就在这诗人要开始从长安离去的时候,站在乐游原上的诗人却停了下来,向很远处的唐太宗的昭陵(在长安西面的礼泉县,距离乐游原可能大约有一两百里的地方)的方向望去,差不多有很长一段时间就这么静静地远望着,什么也没有说。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他都想到了哪些,我们也不清楚,但他还是告诉我们,当时的他就是这个样子,但或者他也只能告诉我们,当时的他就是这样的,总之,这是他觉得他最好的选择。
曾经昌盛繁华的那个唐朝会不会是已经永远的逝去了,自己现在的离去真的对吗?那个从贞观年间开始的那个时代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的好啊,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此时仿佛格外的清晰;却又仿佛越来越是遥远,而且终将在时代的风云里变得风轻云淡,只留下模糊的片影。
诗人就这么站在乐游原上远远地向昭陵的方向看着,心里却总免不了一种怀疑:那个时代一定是属于那种已经过去了的必然越来越远的事物吗?而自己即将是要向离它更远的地方去了。
——所有这些自然只是我们的推想,但诗人离去前的犹疑、不忍、不甘和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们也不会猜得太错,因为这毕竟是诗人希望我们和他共同完成的事情;不过他对我们的希望也一样不会太错,就像他相信我们一样,我们也应该相信他。
再看那首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在词史上可谓声名赫赫,既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杰出它所产生的时代——许多人认为它是李白所作,那正好是文学史上词刚开始的时期。
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对它赞誉备至推崇已极,如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它:“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吴梅《词学通论》称赞它“实冠古今”。
周汝昌称赞它说:“真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亦说:“伤今怀古,托兴深远……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
徐士俊说:“悲凉跌荡,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
”周珽说:“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
”蔡嵩云《柯亭词论》称它“包含气象万千”。
顾起纶《〈花庵词选〉跋》称它“凄婉流丽,颇臻其妙,为千载词家之祖”。
陈廷焯《云韶集》则说,“音调凄断。
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
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
自宋人把它归为李白所作,此后便聚讼纷纭,不过认为它是李白所作和认为最好不要轻易否认它是李白作品的意见好像占了上风,其实不用考虑此词形式的成熟是否可能是李白那一时期的作品,单从此词的内容来看,就应该说俞平伯等人的意见是对的,它多数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作品。
它和另外一首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词,都一样能让我们想到刘勰《文心雕龙》评述汉末建安时期文学作品的话,“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总之,它们都应该是衰乱之世里的作品。
我们现在不知道这首《忆秦娥》究竟是谁写的,它不怎么可能是唐末到五代那一时期名家的作品,因为那些名家如果有如此杰出的作品,一般来说不至于反倒不为人知,总之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这一点也同样可以作为反驳此词作者为李白的证据之一。
有人说,这样好的词,除了李白,还有谁有可能并且也能够写得出来呢?的确那一时期的有名的词人好像没谁能写出这种风格而又这样好的词。
可它确实不可能是李白的作品,即使从词的风格来判断,这可能性也是非常之小的。
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它的作者,是一位我们不知其名的优秀的词人,就像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那样,他也是一位正好生活于乱世的文人,在那样的乱世里他没能够留下自己的名字。
这应该也是自然和平常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类似的情形确实并不少见,即使算不上太多。
这首词就艺术而言,堪称这一时期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巅峰之作,可以说把这一时期的词的这种形式,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正如周汝昌所言,“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浮,无一处逞才使气”。
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当中各有三字的重复,这在中晚唐的词作中是相当常见的形式,但却是很难做得好的,很容易流于平庸甚至是失败,我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在宋词里这种重复基本上就消失了。
的确表面看起来这好像使词在形式上变得更加凝炼了,甚至是更雅驯了,但是这首词却在告诉我们,这也许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放弃。
不少事物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总是显示出其发展进程的某些合理性,而且也总是同时表现出它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不合理性,它会把一些好的东西放弃或者严重地忽略,形成断裂或者说非连续性。
事实上在这首词中,这种重复浑然天成,不仅没有丝毫多余的性质,而且是构成全词这种特别的韵律和意境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它的话,就会发现第二次出现的三个字即使就其字义而言,其实也已经不同于前面的一句里那三个字,它们的意味和神韵俱已改变。
这很有些像是现在视频影像里常用的那种淡进淡出,只不过这首词运用得是如此自然,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词的上阙是写长安的一个女子,夜里听到远处悲咽的箫声而从梦中惊醒,这里作者可能使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如果是的话,就是说这位女子思念的丈夫会吹箫,所以她才会听到箫声从梦中惊醒。
古人云,箫是适合于静夜之时吹奏的乐器,所以夜里的这时候传来了箫声也是平常的事情。
远处传来的箫声是那样的悲哀,向楼外看去,还是满天月色。
于是她想到当年的别离,想到自己在当年送别之地,看着那一年年灞陵柳色,而离别之苦亦年复一年,心中满是忧伤。
下阙接着写清秋节之时,她也去乐游原上游赏,这是长安的人们在盛唐时期开始形成的习惯,但她却没什么游玩的心情。
可能有些出于下意识,她便多少有些无望地向远处的咸阳古道看去。
不用说,奇迹不会出现,她不会看到心中思念的远方的人的身影。
又想起已经很长时间连他的音信都没有了。
她就这么孤独地站在那里,久久地站着,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悲哀。
渐渐地,太阳转到西边,她从内心的思想中回过神来,望向那无尽的西风和西天残阳,这时她看到那无尽的西风残照里的那些汉朝的陵阙;于是一种强烈的说不清楚的感觉袭上她的心头,渐渐侵染了她的心灵。
周汝昌先生论此词下阙说:……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
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
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为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
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
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
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皆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为一文学伟大奇迹者亦在此。
作者本来一直在写那位秦娥,但写到词的最后,却如周汝昌所说,自然之中而骤然升华。
作者由秦娥一人一时的悲情,转向了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一个即将走向衰亡的时代,也许所有的时代都不过以悲剧作为结束;而对于这个悲剧的时代里的这个秦娥,她的忧伤和这个悲剧时代的忧伤其实连成一气,可能有着一样无从纾解的悲剧性质。
于是此时的秦娥,以及这个悲剧的时代,就这么静静地立于这无尽的西风残照里,在总是逝去也必然要逝去的时间之流里,表现出瞬间的壮丽和永恒。
所有的人生,所有的时代,以及他们留下的痕迹,仿佛最后都是这样地在西风残照里,不仅没有完成,而且一切都残缺如斯。
捷克文学批评家萨尔达说:“诗歌经验是一种认识方式,属于最高层次的、实质性的一类方式,它犹如闪电一般渗透于一个事物的根本性质,通过直接的直觉而渗透于生活的根本实质。
”而这首词便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十一字,完成了这闪电一般的渗透。
不过,虽然所有的生命所有的时代都倏忽来去,有开始有兴盛有结束,却也总有一种超越的可能深存其中。
瓦莱里说,某些优秀作品的丰富性“在于作品本身仍然故我,但却存在着作品可以接受的为数众多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词无疑就属于这种优秀作品中的之一。
最后看比杜牧小十岁的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算得上李商隐最有名的几首诗之一了,因为大家常常把它当做了晚唐诗歌中抒写那一时代情怀的最富于代表性的作品,大家一般深信,诗中的夕阳作为国运衰颓的晚唐的象征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而且从诗的本身而言,也的确是五言绝句中一首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用朴素而平常的语言,仅仅二十个字,却很好地表现出一种深沉而广阔的境界。
清人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李义山登乐游原诗消息甚大,为绝句中未有。
”或者也就是这样的意思。
现在很可能已经无法判定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了,而这对于了解这首诗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只能猜测,这首诗有可能写于李商隐政治活动的前期,也有可能写于他政治活动的后期。
如果是写于他政治活动的后期,那种比较流行的认为夕阳黄昏有暗喻自己之衰暮和唐室之衰的意思,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勉强算是正确的,不过应该强调的是,到“夕阳无限好”一句开始时还并非身世之叹,亦非时势之感,只是到这之后,身世之感,时世之悲,以及作者心中种种隐忧才浮上心头,而且对于唐室的衰亡那只能是表示作者心中有那么一些这样的隐忧而已,而绝不可能是用黄昏时的夕阳来直接的暗喻,正如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所说,“不过情与境合,浑沦抒感而已。
然而,家国之忧、身世之感、时光流逝之恨能一并笼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