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共48页文档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课件1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 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指鹿为马:赵高篡权
说秦二世时,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 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 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 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 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 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 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 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 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 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 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 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 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 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 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 人或某事
张楚
陈 郡
大泽乡
陈胜牺牲
项 羽 巨 鹿 之 战
时间 公元前207年 地点 巨鹿 意义 击败秦军主力
练习与测评(第7课)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 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 田,莫不安所。”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复习课件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B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考点5:百家争鸣(B)
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 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共同目的)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百家争 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考点10:秦的暴政(A)
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秦朝统治者却忘乎所以,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 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 承担转输的苦役。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 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礼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他把尊礼看作 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依据人们 是否有德来判定天命的归属。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 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4:社会大变革(C)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迁至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中最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答案】D【解析】对秦始皇的评价之所以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主要是材料中的董仲舒和唐太宗的出发点和标准不同所以造成了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董仲舒为了推行儒家思想所以要批判秦始皇而唐太宗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去评价的秦始皇故D 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D2.在中国国度思想即将形成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一步铲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制度基础从此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各地百姓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一这种国度思想形成的关键是()A. 儒家思想极力维护B.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C. 商鞅变法奠定基础D.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答案】B【解析】儒家思想对大一统局面的维护功能是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而材料限定时间条件是“秦始皇”时排除A、C项(1)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国家决策方式与B项相比较它不是关键因素故排除D项故选 B3.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A. 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 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 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 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其治国主张强调“德治” “仁政”和统治者的“德” 其目的是不但在统治政策上强调“德”的作用更要求统治者在“德”上能以身作则做天下模范因此是对统治者理想的要求即对理想人治政治的追求故B正确A项材料中未能体现故排除材料中强调治国以“德”为标准仁政也是强调“德” 故C排除材料中未体现人伦秩序故D排除故选B4.如图是秦始皇他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着这突出说明()A. 秦朝服饰丰富B. 秦朝注重礼仪C. 皇权至高无上D. 他对服饰很讲究【答案】C【解析】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说明”类问题应该答实质而不是现象 BD不是实质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的服饰从名称、装饰和用途来看都是特殊的这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C符合题意5.历来学者对《吕氏春秋》的学派属性观点不一东汉高诱认为其“以道家为主兼容儒、法” 吕思勉认为“虽为杂家然其中儒言最多” 郭沫若则认为“主要对儒道采取摄取的态度而对墨家、法家则出于批判” 这可佐证战国末期A. 以儒、道思想为主流B. 学术创作以继承为主C. 法、墨思想不受重视D. 思想交融的历史趋势【答案】D【解析】从材料”以道家为主兼容儒、法”“虽为杂家然其中儒言最多”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已经出现了思想交融的历史趋势各学派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6.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发明的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中国的秤文化能够说明()A. 中国的秤是世界上最为精准的衡器B.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经营理念C. 中国的秤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繁荣D.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诚信经营的状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秤是用来经商的福禄寿属于中国推崇的传统文化材料中的秤文化也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经营理念的结合 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7.下表所示是对西周初年部分诸侯国的情况简介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西周初年()表A. 分封的主体对象为功臣B. 分封意在巩固统治C. 周王直接统治北方地区D. 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西周分封王族、功臣以及先代贵族到各地做诸侯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故B项正确表格中的分封对象不仅仅是功臣还包括王族、先代贵族而且分封的主体对象是王族故A项错误C项错在“直接统治” 分封制下周王是间接统治地方排除D项无法从表格信息得出排除故选B8.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秦昭王“取郢为南郡”……秦庄襄王“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秦统一天下的时候“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争霸战争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进程B. 国家统一成为设置郡县的必备条件C. 秦统一进程与国家体制变革相结合D. 秦国的官僚政治已取代了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知强调的是秦始皇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政治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正确B项中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CD两项中分权政治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故选A10.下表统计的是西南地区考古时出土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铁器分布情况(单位件)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南地区()A. 出现过频繁的兼并战争B. 农业生产较其他地方落后C. 在争霸战争中稍显主动D. 铁器在生产上推广较缓慢【答案】D【解析】由表格材料可知西南地区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就已使用铁器但铁器主要用在军事战争和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铁器在生产领域推广相对比较缓慢故选D项仅从铁器数量的比较不能得出该时期西南地区出现了频繁的兼并战争且A项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推知西南地区农业生产是先进还是落后也不能推知这一地区在争霸战争中的态势如何且当时的战争以兼并战争为主排除BC两项故选D11.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突破性创新的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的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下列制度属于“突破性创新”的是()A. 秦朝的郡县制B.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 明朝的科举制D.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符合“突破性创新”的特点故A正确B明显错误排除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出现排除C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已经出现排除D12.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后又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当时受封奴隶主贵族及其所率领部族进入广大占领区后首先建立军事据点这说明分封A. 强化了西周政治认同B. 传播了西周先进文化C. 牢固了血缘贵族同盟D. 具有武装部落殖民性【答案】D【解析】联系材料中的“摧毁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新占领的东方”、“建立军事据点”等信息可知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其目的主要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它具有武装部落殖民的性质 D正确政治认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 材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属性而非文化属性排除B 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贵族同盟排除C.13.“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 宗法等级关系明确C.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D. 创立了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指的是奏朝推广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故A正确宗法等级关系明确无法体现材料中的“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故B错误奏朝时君主专制处于确立阶段而不是加强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不符合“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 故排除D项14.老子认为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材料反映了()A. 以天道推及人道倡导积极有为的主张B. 谦退无私、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C. 辩证法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D. 天行有常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答案】C【解析】材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大意是远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顿光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体现出道家朴素的辩证思想故选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与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无关排除B项D项属于儒家荀子观点排除D项故选C15.在电影《墨攻》中梁城四千多名老弱妇孺在一个莽鞋布衣、其貌不扬的墨者——革离带领下抵抗两万五千名骁勇善战的赵军取得最后胜利这部影片反映出墨家思想中的()A. 反对一切战争提倡和平B. 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俭C. 选贤任能以法治国D. 反对不义战争保卫家园【答案】D【解析】“梁城四千多名老弱妇孺在一个莽鞋布衣、其貌不扬的墨者——革离带领下抵抗两万五千名骁勇善战的赵军取得最后胜利”表明墨家反对不义战争保卫家园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故选D1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是()A. 分封制隐含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商朝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C. 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和完善D. 分封制是实行宗法制的基础【答案】C【解析】“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体现了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和完善故C 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17.(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17.(3)在材料三中图三内开始设置内阁是在(皇帝)的时候?图四的机构又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17.(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答案】(1)朝代秦代制度三省六部制【解析】(1)第一小问的朝代根据图一皇帝下设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可知这一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秦朝第二小问的制度根据图二皇帝下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且尚书省下设六部可知这一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答案】(2)措施废丞相分中书政权归六部尚书管天下事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解析】(2)根据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答案】(3)皇帝明成祖朝代清朝【解析】(3)第一小问的皇帝根据图三文渊阁可知明成祖时设置内阁第二小问的朝代根据图四军机处可知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置的【答案】(4)趋势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解析】(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从先秦到秦朝的统一包括有土地层面到心理层面再发展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发展到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一变化是以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民族融合的推动以及中原文化的传播还有法家思想奠定基础以及战国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为基础的19.(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19.(2)结合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答案】(1)周初实行分封制初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解析】(1)根据题干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题干材料“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之初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答案】(2)特点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基本结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解析】(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三公九卿制。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出现了陶丘、彭城、宋城等商业都会范蠡等各国商贾也往来或定居宋国还设有专门管理工商市场的官职——褚师是较早征收关税的国家之一这表明当时()A. 宋国跻身政治军事强国之列B. 工商食官政策使宋国商业繁荣C. 宋国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中宋国只有宋襄公的昙花一现且宋国周边大国林立最终被齐所灭故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政策趋向瓦解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才大规模实行材料中虽有征收关税的信息但不足以说明当时宋国一定且最早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交通便利、时代变迁和商业政策等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故D项正确故选D2.公元前562年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家用武力瓜分了鲁国公室的土地和奴隶这就是所谓的“三分公室”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执掌了朝政渐渐树立了封建制度这说明当时()A. 新旧势力夺权斗争激烈B. 群雄争霸致分封制崩溃C. 新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D. 鲁国成为改革的急先锋【答案】A【解析】鲁公室代表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而季孙、叔孙、孟孙“三分公室”“四分公室”体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向旧的奴隶主贵族夺权说明当时新旧势力之间斗争的激烈故选A项B项的因果关系不准确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崩溃”的信息材料所叙述现象处于春秋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完全确立故排除C项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项3.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 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可知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现象的体现并没有说明实质故C项错误这种政治道德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缓和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4.韩非子指出“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上述政治主张利用了人性特点中的()A. 诚实守信B. 好大喜功C. 自私自利D. 趋利避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使民利之”“使民畏之”“使民知之”可以看出韩非子利用了人性特点中的趋利避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选D5.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的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 铁犁牛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B. “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C. 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推动D. 各国诸侯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A【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就促进了生产关系改变土地私有制就逐渐的产生和发展B.百家争鸣不是根本原因C.地主阶级壮大只是经济条件不是根本原因D.各国巩固统治的需要是直接因素故选A6.正统儒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而荀子认同道家的天道观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但又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这反映出荀子对天的认识()A. 加重了文化氛围的沉闷B. 背离了儒家的核心观点C. 增加了儒学的哲学内涵D. 迎合了政治局势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等信息可知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具有客观唯物主义色彩增加了儒学的哲学内涵故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文化氛围沉闷故排除A项荀子还是主张礼为学习的目标的故不能得出荀子背离了儒家的核心观点排除B项荀子思想认为天是自然的天这与迎合政治局势需要关系不大君权神授即神秘主义的天道观才符合战国时期政治局势的需要故排除D项故选C7.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 商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排除A 那时还没有儒学题干“中国版图之确立和中国民族之聚成”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而儒学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奉为正统思想的综合以上情况应该是秦汉时期故选B8.战国时期虽然也有粮食参与贩运贸易也有以经营“下谷”之类的商人出现但贩运贸易仍把重点放在奢侈品、工艺品上面尤其是珠玉仍在商业的经营中居首要地位这反映了当时()A. 小农经济发展缓慢B. 商业发展程度有限C. 货币金融制度落后D. 粮食产量没有增加【答案】B【解析】材料中“贩运贸易仍把重点放在奢侈品、工艺品上面”等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商业主要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主说明真正的商品生产并不多是商业发展程度有限的直接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出现的情况与货币金融制度无关排除C项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故D项错误故选B9.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他旨在说明()A. 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B. 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D. 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解析】“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体现了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 但历史记载此后的秦国分封制并未断绝如秦惠文王封严君于四川成都附近秦昭王封穰侯于山东定陶这说明()A. 礼乐文明影响根深蒂固B. 郡县制难以适应扩张需要C. 商鞅变法因人亡而政息D. 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答案】D【解析】礼乐文明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继续实行无关排除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题目中并未指出商鞅去世后郡县制不再继续推行而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施故排除C分封制的继续推行与王权统治有关体现了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故D项正确故选D11.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其主要历史影响是()A. 加速了土地私有化B.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D. 加剧地方割据混战【答案】A【解析】A.管仲进行的改革和鲁国实行的初税亩都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为土地制度私有制出现奠定基础B.材料的赋税改革没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当时没有豪强地主D.当时这两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没有加剧地方割据1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战争频繁B. 诸侯争霸C. 百家争鸣D.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故D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故选D13.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他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主动避逃荆蛮后季历方才继位这反映了()A. 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B. 墨家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C. 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D.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遭破坏【答案】A【解析】据材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说明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故A正确墨家选贤任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故C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没有遭破坏故D排除故选A14.战国时期秦国已普遍在边境上设置具有集权特征和军事性质的郡县秦朝建立后“蒙恬率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继续设置郡县及与之相配套的什伍制秦朝这一制度设置旨在()A. 缓和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B. 促成地方军政权力的结合C. 防范东方六国对其统治的威胁D. 保障统一国家的安全稳定【答案】D【解析】秦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县使之具有“集权特征和军事性质” 旨在强化边境地区军事实力有效防范地域外部势力侵扰保障统一国家安宁故D项正确排除C项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促成地方军政权力的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故选D15.战国时期李悝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其主张的实质是()A. 严刑峻法B. 维护下层民众利益C. 察举选官D. 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反映了根据战功和才能得到赏赐和爵位其实质是改变原来血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故D项正确A项不是实质排除李悝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故B项错误察举选官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16.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 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A. 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B. 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C.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 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处于分裂、社会动荡、变革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主张都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故D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故排除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只是法家思想故C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17.(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分封土地是实行分封制的基础【解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分封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条件【答案】(2)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进行法治【解析】(2)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颁布秦律用法律来统治国家【答案】(3)不同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3)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在秦朝已经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18.(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后世有何不同18.(2)依据材料说明孔子与司马迁评价管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答案】(1)不同管仲认为四民职业有区分但都是国家的柱石后世对工商业者歧视管仲重视商业以商业兴国后世重农抑商管仲认为百姓的物质利益及经济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后世重义轻利管仲主张顺应民心和人性制定政策后世往往空谈心性和义理【解析】(1)依据材料“四民分业士(兵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可为国家柱石的人民)也”“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结合所学后世的经济思想分析即可【答案】(2)相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不同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 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解析】(2)依据材料“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依据材料“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可知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依据材料“管氏有三归(府邸)官事不摄焉得俭”“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放酒杯的台)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儒家生态思想发展的背景并做简要评价【答案】(1)特点整体生态观敬畏自然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与改造自然(6分答出三点即可)成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哲学及宗教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城邦制度的保障(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特点整体生态观敬畏自然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与改造自然(6分答出三点即可)成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哲学及宗教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城邦制度的保障(6分答出三点即可)【答案】(2)背景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6分)评价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生态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西汉儒家生态观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利于生态科学的发展(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解析】(2)背景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6分)评价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生态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西汉儒家生态观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利于生态科学的发展(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202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ppt

•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识是“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 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
•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意识有了礼,贵 贱的等级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有了乐,各色人等上下之间就和谐 了。
•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有了讲究和同的乐,人们就 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人们就不会相争了。
• 提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西周宗法分封制的 内容和作用的掌握。(1)抓住“以藩屏周”,判 断此种政治制度为周初的分封制;(2)抓住“ 巡守”、“述职”等关键词进行概括;(3)抓住“ 郑伯不朝”、“诸侯伐郑”等关键词释读材料,联 系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解答。
• 答 案:
• (1)周初的分封制。(2)义务:忠于职守, 拱卫王室;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述职。 关系:诸侯服从天子。(3)问题:王室衰微, 诸侯不朝。实质:分封制崩溃。(4)生产力不 断发展,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逐步瓦解
【探索与争鸣】
• 正确: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以音调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情感,因此先王根据人们的喜怒哀 乐,用礼阐明人们的志向,用乐表达人们的共同心声。礼讲差异, 乐则讲和同。对礼乐的遵守,要靠自己的言行来表现,支配自己 言行的是思想意识,因此理想的礼乐应该发自内心。
•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 新时期
第4课
封邦建国 与礼乐文化
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西周的分邦建国体制 ② 难点:“礼”和“乐”对维
系西周统治的作用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 武王克商
时间:公元前1046年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西安),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制度1、政治——封邦建国(分封制)西周的“封建”是一个政治名词,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1)建立原因: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讲同姓诸侯分封到各地,以发挥监临督查的职能,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
(3)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西周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
(4)与商朝内外服制的不同,体现的进步性在周的分封制中,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封建体制,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有利于巩固了周的统治,使周王朝统治效能进一步提高了,也促进了西周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种变化是适应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第一,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是王权强盛的反映,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共主”。
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实际上,每个封建主都是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
第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联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纷争不已,所以盛行尚武之风,当骑士是莫大的光荣。
第三,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
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
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
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

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
•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 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 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 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丞相 太尉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总领全国军事 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
Hale Waihona Puke 地方:郡(守)、县(令、长、丞、尉)、 乡(三老、啬夫)、亭(长)、里(长)
积极:
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 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有利于抵御外患,巩固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历代 王朝的蓝本。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
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
(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 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做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毫 无人性。 他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将十 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又将六
(秦朝刑罚严酷,以至)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穿囚衣 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天下愁怨, 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刑法苛严 死刑、族诛、连坐
一人犯死罪, 一人犯法,邻 其父母妻三 里也要受到牵 族全部杀掉。 连而被问罪。 先是黥面(音擎,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 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 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 (音海,即剁成肉酱)
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专题二二秦国的崛起

地的产量。
水利灌溉的普及
03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普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灌溉
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秦国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贡献
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提高
秦国的青铜器制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生产出的青铜器精美 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纺织技术的进步
秦国的纺织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出的丝织品质量上乘,成 为当时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
本专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深入了解秦国崛起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通过对秦国崛起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 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探究秦国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通过对秦国崛起的研究,可以探究其崛起的原因和条件,如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基础的 奠定、文化交流的推动等,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灵渠
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为运送征服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命监郡御史禄率士兵、民夫在 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
秦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01
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
发展。
牛耕技术的推广
02
牛耕技术的使用,使得土地得到更好的耕作和管理,提高了土
建筑艺术
秦代的建筑以宫殿和陵墓为主,如秦始皇陵、阿 房宫等,建筑风格宏伟壮观,体现了秦代建筑的 独特魅力和高超技艺。
06 秦国的科技成就
秦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成就
郑国渠
由韩国水利家郑国主持兴建,西引泾水注入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
都江堰
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 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