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46页PPT
高中历史选修一2.2《秦国的崛起》课件(共36张PPT)

三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客 观
主 观
1.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 2.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 3.敢于同旧贵族势力斗争。 4.舆论宣传,取信于民。 5.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守法。
作业
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 弱民。 ——《商君书》
材料反映商鞅的什么主张? 该主张有对人的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
二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三)局限性
弱民愚民,不利于思想自由 发展
二
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为秦国的统一奠定基础,开创中央 集权体制。 但是,商鞅愚民弱民、轻罪重 罚、抑商政策不利于人的发展。
抑商政策,不利于百姓职业自 由选择,抑制社会流动性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商君书·农战》 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 ——《商君书·算地》
材料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 该主张可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二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三)局限性
农战政策,穷兵黩武,百姓承担赋 税和兵役,造成动乱
军事上
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
提高军队战斗力
二 商鞅变法评价 (二)历史功绩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 裼以趋敌,左契人头,右挟生虏。夫秦 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 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史记· 张仪列传》
二 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历史功绩 军事上,提高秦军战斗力, 为秦国兼并战争的胜利奠 定基础
三明二中 姜玲
一、
商鞅之死
商鞅为何而死?
1)影视剧观点:作法自毙
一、
高中历史华师大版课件: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

材料2:“武王克商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 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3: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
三、礼乐制度
1、制立者:周公 2、内容: 礼:起源于先民习俗,后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乐:舞乐、史诗 材料一: 有等宜。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 ——《礼记·王制》
(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中央集权体制创立的意义:
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提供了蓝本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合力而为
1、秦的暴政超出社会承受能力——最主要原因
如:滥用民力、秦律繁多严酷、赋役沉重
2、秦沿用打天下治理天下的经验不适合统一后社会
发展的需要。如:重功利、恃酷法、激化社会矛盾 3、统治者的内讧加速秦的灭亡,如忙于宫廷争斗、 大肆诛杀宗室朝臣 4、原六国臣民短期内未建立对秦的归属感 和对秦制的认同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秦帝国的建立 1、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秦疆域图:咸阳、郡)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 大一统的新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3)地方制度:郡县制
铁镰刀 (1959年于浙江 绍兴出土)
一九二三年,在山西浑源李峪村战国 墓葬中出土了一具青铜酒器牛尊
二、社会特征(大变革)
1、经济领域:
(2)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复习课件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B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考点5:百家争鸣(B)
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 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共同目的)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百家争 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考点10:秦的暴政(A)
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秦朝统治者却忘乎所以,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 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 承担转输的苦役。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 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礼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他把尊礼看作 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依据人们 是否有德来判定天命的归属。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 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4:社会大变革(C)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迁至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2-2秦国的崛起课件(14张)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商鞅变法的直接影响 1.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地位 (1)经济:秦国地处西部边陲,与中原各国交往较少,经济文化 上处于__落__后__地位。 (2)政治:秦国一直处于_弱__势___地位,被各国以“夷狄遇之”。 2.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1)政治上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
史料1:商鞅遭受车裂之刑
史料2: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韩非子·定法篇》
探究问题: (1)商鞅之死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史料2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客观评价商 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提示:(1)说明变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变法者往往会付出惨 重的代价。 (2)根本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 流。 评价:进步性: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军 队战斗力,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局限性: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 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重农抑 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 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 商品经济发展。
二、商鞅之死的原因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1.原因 (1)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 (3)商鞅使用“轻罪重罚”的政策,被打击的奴隶主贵族、官 僚士绅,甚至普通平民对商鞅变法颇有微词。
(2)军事上 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西安),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制度1、政治——封邦建国(分封制)西周的“封建”是一个政治名词,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1)建立原因: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讲同姓诸侯分封到各地,以发挥监临督查的职能,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
(3)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西周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
(4)与商朝内外服制的不同,体现的进步性在周的分封制中,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封建体制,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有利于巩固了周的统治,使周王朝统治效能进一步提高了,也促进了西周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种变化是适应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第一,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是王权强盛的反映,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共主”。
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实际上,每个封建主都是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
第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联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纷争不已,所以盛行尚武之风,当骑士是莫大的光荣。
第三,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
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
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
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2-2秦国的崛起课件(35张)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学习思考](教材P22)秦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提示: 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大发展。
历史·W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规律认识] 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改革,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改革也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 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的,要树立“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历史·W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秦国的崛起
历史·W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右图是商鞅被杀后车裂示众的场 景。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 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 结果被杀并车裂示众。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 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 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俗称五马分尸。
历史·W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 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哪些变法条款有关?
提示: “山无盗贼”与连坐法有关,“民勇于公战”与 奖励军功有关。
历史·W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选修1
历史·W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2)内容 ①制定_二__十__级___爵,按功授爵。 ②_宗__室__贵__族___无军功不得授爵,有功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3)作用 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批军功地主。 ②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_世__袭__制___,创造了灵活用人 机制。 ③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

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
•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 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 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 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丞相 太尉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总领全国军事 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
Hale Waihona Puke 地方:郡(守)、县(令、长、丞、尉)、 乡(三老、啬夫)、亭(长)、里(长)
积极:
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 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有利于抵御外患,巩固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历代 王朝的蓝本。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
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
(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 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做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毫 无人性。 他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将十 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又将六
(秦朝刑罚严酷,以至)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穿囚衣 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天下愁怨, 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刑法苛严 死刑、族诛、连坐
一人犯死罪, 一人犯法,邻 其父母妻三 里也要受到牵 族全部杀掉。 连而被问罪。 先是黥面(音擎,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 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 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 (音海,即剁成肉酱)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课件3 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二、表 现——经济
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 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 士名牛子耕。
——樊树志《国史概要》
出现新生产力: 铁制农具 犁耕技术
战国的铁农具:耙、镰、锄、锸
二、表 现——经济
思考: 铁制农具、犁耕技术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什
么影响?
生产力提高 →→→开垦荒地→→→不用交税
考古中的春秋战国
周礼规定,国家 举行祭祀大典或葬 礼时,只有周天子 可以享有最高礼仪。 铜鼎位居礼器首位, 尊卑序列尤为严格, “天子九鼎”“诸 侯七鼎”。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王夫春之秋:时《期读,通郑鉴庄论公祭·祀叙坑论遗四址》
一、背 景 —— 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燕 赵齐 秦魏 韩 楚
代表人物 时间
影响及评价
儒 孔子
家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在世不得志;汉以后逐渐成为正统; 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法
韩非子 战
家
国
积极:适应时代需要,受到当 政者欢迎;
消极: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易激化矛盾。
道
老子
春
利于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对中国
家
秋
后世哲学影响深远。
根因:铁器、 牛耕带来新 的生产力。
孔子
礼治文明,有教无 类
孟子
法治“刑过不避大 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 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老子
无为而治“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廉洁自律
尊敬师长;公 民有受教育的
权利
以不变应万变; 遵守事物发展
规律
平等公正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