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实验版必修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同步练习2+.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同步练习2+.doc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田田”意指_________________,“袅娜”意指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荷叶相连的样子荷花柔美的样子2.“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歌声”的前边用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等修饰语,表明歌声远,听不真切,具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的特点。

荷香是微风送过来的,又是“缕缕清香”,因此也具有“歌声”的那些特点。

答案: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通感3.文中画横线的比喻句各侧重写什么?解析: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从喻体的特点去理解本体特征。

答案:三个比喻分别侧重明亮、闪烁、洁白等方面。

4.给这段文字拟定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把握描写的主体和事物的特点。

这里“荷塘”是主体,“月下”是事物的特点。

答案:月下荷塘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推荐下载】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练习《荷塘月色》

【推荐下载】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练习《荷塘月色》

[键入文字]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阅读下文,完成1~3 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田田意指_________________,袅娜意指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荷叶相连的样子荷花柔美的样子
2.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歌声的前边用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等修饰语,表明歌声远,听不真切,具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的特点。

荷香是微风送过来的,又是缕缕清香,
1。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题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题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题【导语】《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爱好之情。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题,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浏览与支持!一、填空题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号秋实,他的长诗是________,诗集是________,第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

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如:、等。

二、挑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ò)跳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2.下列加点的词语说明有毛病的一项是()A.树梢上模模糊糊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势)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远远看去)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色彩,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情态、样子)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幽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知道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寻求的一时的自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同步练习1+.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同步练习1+.doc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踱(慢步行走)着朗(稀朗)照蓊(草木茂盛)郁B. 乘(利用)凉眠(睡眠)歌苍(青色)茫C. 亭亭(直立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空隙(缝隙)D. 丰姿(姿态) 点缀(组合) 惦(挂念)着2.如果将下面加点的句子改成括号中的语句,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乱七八糟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印)在荷叶上。

3.对下列语句的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的烦乱;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B.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在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句话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并不割爱此句,是因为作者心中有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D.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句话在结构上照应前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在感情上,照应前边“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

答案:1.B(A.“朗照”的“朗”应为“光线充足” C.“亭亭”应为“形容高耸” D.“点缀”的“缀”应为装饰) 2.C 3.A(这句话直抒情怀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而不是“含蓄”地表达)。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人教版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练习题《人教版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练习题》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荷塘月色》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1.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突然看去)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享受,多用于否定)2.分别选出与下列词语加粗字的意义[ ](1)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A.欲盖弥彰B.弥天大谎C.弥补过失D.弥留之际(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A.彩陶文化B.光彩夺目C.五彩缤纷D.兴高采烈3.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4.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光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A.①拟人、比喻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B.①拟人、拟人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C.①拟人、暗喻②比喻③拟人、设问、反问D.①拟人、暗喻②拟人③拟人、反问、反问6.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荷塘月色1.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答案】C2.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答案】C3.下列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答案】C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 2《荷塘月色》(同步习题)(解析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 2《荷塘月色》(同步习题)(解析版)

《荷塘月色》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曲折(qū) 歌曲(qǔ) 弥漫(mí) 明眸善睐(móu)B.颤动(zhàn) 煤屑(xiè) 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C.霎时(shà) 袅娜(nà) 负荷(hè) 荷枪实弹(hè)D.譬如(pì) 梵文(fàn) 出差(chāi) 差强人意(ch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B项,“颤(zhàn)”应读作“chàn”。

C项,“娜(nà)”应读作“nuó”。

D项,“差(chà)”应读作“chā”。

故选A。

2.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叠词的意思和文章的语境分析叠词的效果,再辨析选项分析的正误。

【最新精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荷塘月色

【最新精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1一、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出生于东海县的朱自清,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背影》《绿》《荷塘月色》《春》《匆匆》等________的名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成为________的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为挖掘弘扬朱自清文化,________东海城市文明,涵养东海市民品格,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出生地,近年来,东海县委、县政府和东海各界高度重视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平明镇和各中小学校在朱自清文化挖掘弘扬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今年是朱自清先生________120周年和逝世70周年,东海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实举措上,更好地传承弘扬朱自清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宏大艺术造就。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B.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C.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D.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解析:本句有三处错误:“弘扬和传承”语序不当,“感受”缺少宾语,“报刊和杂志”并列不当。

答案:D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人教实验版必修2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第Ⅰ卷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风致(zhì)斑驳(bān)倩(qiàn)影点缀(zhuì)B. 蕴藏(wèn)幽僻(bì)脉脉(mài)弥望(ní)C. 蓊(wěng)袅娜(nuó)梵(fàn)参差(cēn cī)D. 几绺(lǚ)棱角(léng)襟袖(jīn)梵娜玲(ā)2. 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A.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C. 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突然看去)D. 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形容水波荡漾时那种忽离忽合的神奇的光)3.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句中“颜色”的含义是[]A. 显示给人看的脸色B. 色彩C. 颜料或染料的色D. 情态、样子4. 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A.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 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E.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 下面一段话应依次填入哪项标点最合适[]《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A.①,②。

③“④;⑤。

”⑥《⑦无⑧》B. ①。

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C. 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D. ①。

②,③“④,⑤。

”⑥无⑦《⑧》)6. 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B. 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C. 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D. 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7.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A. 任何事情B. 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C. 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D. 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8. 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A. 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B. 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C. 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D. 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9.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体是[]A. 绝句B. 古风C. 乐府D. 散曲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0—13题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10. 文中加粗的“这”指代的是[]A.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B. 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C. 不能朗照D.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11. 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A. 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B. 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C. 在这淡淡的月色下,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世界里”似的D. 朦胧的月色能赋于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往12. ①—④句是一个多重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④13. 选出对第⑤句分析正确的一项[]A. 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B. 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C. 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D. 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4—19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4. 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弥留之际B. 欲盖弥彰C. 弥天大谎D. 弥补过失15. “田田”一词源出[]A. 律诗《江南曲》B. 六朝乐府《西洲曲》C. 古诗《西洲曲》D. 古乐府《江南曲》16. 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17. 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A. 翠绿欲滴B. 轻盈飘逸C. 舒然展放D. 高高耸立18. 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

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 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 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 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 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19. “不能见一些颜色”的“颜色”在句中的含义应是[]A. 颜料或染料B. 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C. 情态、样子D. 色彩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a. 虽然是满月,b. 天上却有一层的云,c. 所以不能朗照;d.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e. 酣眠固不可少,f.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0. 文中标有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A. 轻轻薄薄淡淡弯弯B. 静静淡淡薄薄柔柔C. 轻轻淡淡薄薄柔柔D. 静静薄薄淡淡弯弯*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选出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22. 这段文字写景的顺序是[]A. 从上到下B. 从光到影C. 从动到静D. 从荷到树23. “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A. 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B. 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 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 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24. 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③/④⑤⑥D. ①②/③/④⑤⑥25. 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A. 月下的荷塘B. 月的光和影C. 荷塘的月色D. 月下的荷塘及月色第Ⅱ卷**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看荷花,宜晨,宜夜。

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

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

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

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

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

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

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

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

——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

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

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

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

此情此景,确也可乐。

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26. 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

27. “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8. “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29. 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

30. 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 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 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 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作文32. 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描绘具体,并能渗透某种明确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第Ⅰ卷1. A2. C(“乍看”应释为刚一看去,初看)3. D4. D明喻(其它为通感)5. B6. C(联系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7. B 8. C 9. C 10. C 11. B 12. D13. D(本节是写月色,是侧面描写)14. 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满D填满)15. D16. 叶—花—香—波17. C18. B(从语段的最后一句看:“流水”依旧“遮住了”)19. C 20. D 21. C 22. D 23. D 24. B 25. C第Ⅱ卷26. 亭亭擎立27. 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28. 荷塘夕照,确也可乐(“依据此情此景”指代的内容和“确也可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