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质量评价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文献质量评价是指对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
在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中,对文献质量的评价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学术水平。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要考察文献的来源。
文献的来源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篇高质量的文献往往来自于权威的期刊、学术机构或知名的作者,这些来源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专业水平。
因此,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文献的来源,尽量选择来自于权威机构和知名作者的文献进行引用和参考。
其次,要考察文献的内容。
文献的内容是评价文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篇高质量的文献应该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严谨的论证过程和准确的数据支撑。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我们应该对文献的论点、论据、数据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考量,确保文献的内容能够支撑我们的研究和论文撰写。
再次,要考察文献的引用情况。
文献的引用情况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篇高质量的文献往往会被广泛引用,反映了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的引用情况,了解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判断其质量和可信度。
最后,要考察文献的时效性。
文献的时效性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早期的文献可能已经过时,不再具有参考价值。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我们应该关注文献的出版时间和更新频率,尽量选择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引用和参考。
综上所述,文献质量评价是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文献来源、内容、引用情况和时效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文献的质量,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学术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文献质量评价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于保证文献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等方面,介绍一些文献质量评价的标准。
首先,文献的真实性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真实的文献应该是基于可靠的数据和事实,而非主观臆断或虚假信息。
因此,在评价文献质量时,需要关注文献的来源是否可靠、作者是否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
只有确保了文献的真实性,才能保证文献的质量。
其次,文献的可靠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一个可靠的文献应该是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论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
在评价文献的可靠性时,需要考察文献所引用的资料和数据是否可靠,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结论是否合理等方面。
只有确保了文献的可靠性,才能保证文献的质量。
此外,文献的权威性也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权威的文献应该是由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声誉的机构或专家所发表,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在评价文献的权威性时,需要考察文献发表的期刊或出版社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作者的学术地位和研究成果等方面。
只有确保了文献的权威性,才能保证文献的质量。
最后,文献的时效性也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具有时效性的文献应该是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在评价文献的时效性时,需要考察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的前沿性等方面。
只有确保了文献的时效性,才能保证文献的质量。
综上所述,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涉及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等方面。
只有全面考量这些标准,才能够准确评价文献的质量,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希望本文介绍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

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包括作者信誉、研究设计与方法、数据来源与质量、实证分析、结论与讨论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面的评价指标和参考内容。
一、作者信誉评估文献质量时,首先应该考虑作者的信誉和背景。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评价作者的信誉:1. 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资历:评估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资历,包括其所在机构、学术职称、发表的其他文献等。
2. 作者的学术声誉和知名度:考察作者在该领域内的声誉和知名度,如是否被其他学者引用、获得的学术奖项等。
3. 作者的研究经历和专业领域:关注作者的研究经历和专业领域是否与所发表的文献相符。
参考内容:该文献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背景,包括在该领域的学术职称、所在机构的声誉以及发表的其他相关文献等。
此外,该文献的作者在该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被其他学者引用,并且获得了该领域的学术奖项。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评估文献质量时,研究设计与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评估研究设计与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1. 研究设计的合理性:评估研究设计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如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等。
2. 样本和数据收集:评估样本的选择方法和样本容量是否合理,以及数据的收集方法是否科学,如问卷调查、实验室测试等。
3. 统计分析方法:评估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研究问题,并且是否使用了合理的控制变量和假设检验等。
参考内容:该文献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设计合理并符合科学原理。
研究中的样本选择方法和样本容量确定按照统计学的原则进行,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测试等,并且有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此外,研究中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问题,并对控制变量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三、数据来源与质量评估文献质量时,需要对数据来源和质量进行评估。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评价数据来源与质量:1. 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评估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和公信力,如政府统计数据、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等。
文献评价的指标

文献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质量:文献质量是评价文献最重要的指标,主要考察文献的学术水平、学术价值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2. 学术性:学术性主要考察文献是否属于学术研究范畴,是否具有学术性特征,如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结论等。
3. 创新性:创新性主要考察文献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或者新的方法,是否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
4. 实用性:实用性主要考察文献所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方案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 可靠性:可靠性主要考察文献的数据、信息、实验结果等是否可靠,是否具有可信度。
6. 相关性:相关性主要考察文献与学科领域的关联程度,是否能够为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7. 发表刊物:发表刊物也是评价文献的重要指标,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
8. 作者声誉:作者声誉也是评价文献的重要指标,知名学者、专家撰写的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9. 引用次数:引用次数是评价文献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引用次数越多的文献说明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越高。
10.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文献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文献质量评价课件

案例二:学术著作的质量评价
总结词
学术著作的质量评价是基于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的。
详细描述
学术著作的质量评价通常由学术出版社或学术期刊编辑部进行。评价过程中,需要对著作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 、论证过程、结论的创新性和学术贡献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还要考虑著作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和标准,是 否涉及知识产权等问题。
文献质量评价课件
目 录
• 文献质量评价概述 •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文献质量评价实践 •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与运用 • 文献质量评价的挑战与对策 • 文献质量评价案例分析
01
文献质量评价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文献质量评价是对文献的可靠性、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的 过程,旨在确保所引用的文献能够支持论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专利说明书的清晰度
评价专利说明书是否清晰明了,是否能够让读者充分理解专利的技 术内容。
专利申请文件的规范性
评价专利申请文件是否规范、准确,是否符合专利法的要求。
其他文献形式的质量标准
报告的质量
评价报告的内容是否详实 、准确,是否具有实际应 用价值。
手册的质量
评价手册的内容是否全面 、实用,是否具有指导意 义。
筛选和利用文献资源。
相关理论
文献质量评价实践需要依据一定 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包括科学计 量学、信息计量学、文献评价学
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评价实践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基于数据和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常用 的指标包括论文被引频次、h指数、影响因子等。
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基于专家评价和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评 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调查、同行评议、文本分析等。
jbi文献质量评价量表

JBI(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是一个用于评估生物医学文献质量的工具。
该量表包括以下方面的评价:
研究问题/目标:评估文献是否清晰地陈述了研究问题或目标。
文献综述:评估文献是否充分回顾了相关研究,并提供了足够的背景信息。
研究方法:评估文献中描述的研究方法是否清晰、准确,并符合科学研究的标准。
研究结果:评估文献的研究结果是否客观、准确,并且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解释和支持。
结论:评估文献的结论是否基于研究结果,并且是否合理、有意义。
文献质量综合评价:对文献的整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该文献是否对研究问题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使用JBI文献质量评价量表时,需要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评价者独立地对文献进行评价。
评价者根据量表中的标准对文献进行打分,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文献的质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文献进行评价时所遵循的一套标准和方法。
在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文献的质量进行准确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学术水平。
本文将从文献来源、文献作者、文献内容等方面介绍文献质量评价的标准。
首先,文献来源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献的来源应该是权威的学术机构、知名的期刊或出版社,这些机构和期刊通常都有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学术评审流程,能够保证文献的学术水平和可信度。
此外,文献的来源还应该与研究主题相关,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次,文献作者也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献的作者应该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声誉可以直接影响文献的质量和可信度。
此外,文献作者的研究领域和专业背景也应该与文献内容相关,这样才能保证文献的学术价值和科研意义。
再者,文献内容是评价文献质量的核心。
文献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能够提供有力的论据和数据支持,同时还应该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此外,文献的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表述准确也是评价文献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评价文献内容时,还需要考虑文献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对于某些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时效性和实用性更是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涉及文献来源、文献作者和文献内容等多个方面,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对文献的质量进行准确评价。
在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科学的评价标准,选择高质量的文献进行引用和参考,以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可信度。
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文献的质量,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meta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meta文献质量评价方法文献质量评价是评估一篇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过程。
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和评估。
首先,一个常用的方法是考虑文献的来源和出版物的声誉。
评价者可以考虑文献发表的期刊、出版社或者网站的声誉和影响力。
例如,是否是由知名的学术期刊或出版社发表的,是否经过同行评议等。
这些因素可以帮助评价者初步判断文献的质量。
其次,评价者可以考虑文献的方法论和研究设计。
这包括文献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评价者需要考察这些方法是否科学、可靠,并且是否符合学术标准。
例如,是否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盲法等科学研究设计,以及数据分析是否符合统计学原理等。
此外,评价者还可以考虑文献的引用情况和影响因子。
通过检查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和被其他学者引用的情况,可以初步了解文献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考虑文献所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这也是评价期刊和文献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外,评价者还可以考虑文献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这包括文献对于研究课题的相关性、新颖性以及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评价者可以考虑文献的观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充分,并且是否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
最后,还可以考虑对文献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多个方面的因素,来评价文献的质量。
需要强调的是,文献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全面、客观地考量文献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性的评价。
总的来说,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可以从文献的来源和声誉、方法论和研究设计、引用情况和影响因子、适用性和实用性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对文献质量的全面、客观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质量的评价一、文献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时,应依据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而不是靠评价者的主观感觉、临床或研究经验来判断。
通常,文献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文献内部真实性、临床重要性和适用性3个方面。
(一)内部真实性内部真实性是指某个研究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受各种偏倚的影响程度。
偏倚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
1.选择偏倚选择偏倚主要发生在选择和分配研究对象时。
如果在分配研究对象时,所采取的随机方法不完善,可能会造成各组的基线资料不具有可比性,从而亏大或缩小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另外,如果用于分组的随机序列公开化,使得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能够预计到下一个研究对象会将会入选到哪一组,可能会掺杂研究者或患者的主观因素,从而带来偏倚。
因此,为了降低选择偏倚,在分配研究对象时,应采用严格的随机法,并对随机分配方案做到分配隐藏。
分配隐藏的措施包括下列几种:由不直接参与研究的药房人员或中心办公室人员控制随机分配方案;采用相同外观的、按顺序编号的药物容器;使用按顺序编号不透明密闭信封等。
分配方案的隐藏应至少维持到实际分配研究对象时,确定某研究对象被分配到哪一组后,不要随意改变分组情况。
2.实施偏倚实施偏倚主要发生在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
指除了要验证的措施外,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提供的其他措施也不相同,从而出现系统偏差,降低实施偏倚的措施是将干预方案进行标准化,并尽可能对研究对象和干预提供者实施盲法。
如果干预提供者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时哪一种干预,会有意无意的对干预组的研究对象提供格外的关注;如果研究对象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哪一种措施,会倾向于提供更多症状。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对照组的研究对象由于各种原因有意或无意地应用了实验组的措施,也会导致实施偏倚。
3.失访偏倚失访偏倚是指在研究的随访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因退出、失访、违背干预方案的人数或失访者的特征不同而造成的系统差异。
失访的原因往往是发生副反应、疗效差、出现并发症、搬迁或死亡等,如果失访率较高或各组间失访情况不一样,会使研究结果失真。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失访的发生,尽量将失访率控制在20%以内。
同时,应尽量获取失访者的信息,采取意向性分析,将失访对象的资料也纳入最终分析中,减少由于失访带来的影响。
4.测量偏倚测量偏倚是指在测评结局指标时,由于测评方法不可信或各组采用的测评方法不一致所造成的系统差异,尤其当结局指标是由测评者进行主观判断时。
因此,为了降低测量偏倚,在测评各组的结局指标时,应采用统一、标化、可信度高的测评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并对测评者实施盲法。
(二)重要性重要性是指研究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在循证医学中,通常使用量化指标来评价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不同的研究问题评价指标不同。
评价证据的临床重要性应重点关注证据所涉及的临床问题是否明确、具体,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是否正确等问题。
1.用于病因或危险因素研究的指标当研究问题是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时,如果采用的是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常用相对危险度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如果采用的是病例对照研究,则用比值来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1)相对危险度(RR):指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
如表1-1所示,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为a ÷(a+b)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为c ÷(c+d)相对危险度(RR)=[a÷(a+b)]÷[c÷(c+d)]。
若RR=1,表示两组无差异;若RR>1,表示暴露因素或干预措施增加结局的风险性;若RR<1,表示暴露因素或干预措施降低结局的风险性。
表1-1 暴露因素与发病结局(2)比值比(OR):表示病例组中暴露于该因素者与非暴露者之间的比值为对照组中该比值的倍数。
如表1-2所示,比值比(OR)=ad/bc。
表1-2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病因暴露情况2.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研究的指标如果研究问题是探讨某防治措施的效果,除了用某特定临床结局的发生率(如治愈率、有效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或某观测指标的均数和标准差来评价防治措施的临床效果外,通常还使用绝对危险降低率、相对危险降低、绝对危险降低率、获得一例最佳效果需治疗的病例数等指标来评价临床效果的差异度。
(1)绝对危险降低率(ARR):指对照组临床结局的发生率(CER)与实验组某结局发生率(EER)的差值,即ARR=CER-EER。
(2)相对危险率降低(RRR):指对照组临床结局的发生率(CER)和实验组临床结局发生率(EER)的差值与对照组临床结局发生率(CER)的比值,即RRR=(CER-EER)÷CER。
(3)获得一例最佳效果需治疗的病例数(NNT):其计算公式为:NNT=1÷ARR。
3. 用于诊断性试验的指标对于诊断性试验来说,常用来评价研究结果重要性的指标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患病率、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等。
其中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评价诊断性试验的两个稳定而可靠的指标。
(1)敏感度(sensitivity ,SEN):指诊断性试验检验为阳性的人数,在用金标准确定为“有病”的病例中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
如表1-3所示,敏感度(SEN)=a÷(a+c)敏感度越高,则假阴性的病例(漏诊率)越少,有助于筛查相应的疾病。
(2)特异度(specificity,SPE):指诊断性试验检测为阴性的人数,在用金标准确定为“无病”的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即真阴性率。
如表1-3所示,特异度(SPE)= d÷(b+d)。
特异度越高,则假阳性的病例(误诊率)越少,有助于确定诊断。
(3)准确度(accuracy,ACC):指诊断性试验检测为真阳性和真阴性的总人数在全部受试者中所占的病例。
如表1-3所示,准确度(ACC)=(a+d) ÷(a+b+c+d)。
(4)患病率(prevalence,PREV):指由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数在接受诊断性试验的全部受试者中所占的比例。
如表1-3所示,患病率(PREV)=(a+ c) ÷(a+b+c +d)。
(5)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指诊断性试验检测为阳性病例中,用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如表1-3所示,阳性预测值(+PV) =a ÷(a+b)(6)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指诊断性试验的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的比值。
如表1-3所示,真阳性率= a÷(a+c);假阳性率= b÷(b+d),因此,阳性似然比(+LR) =[a÷(a+c)] ÷[b÷(b+d)]。
由此可见,似然比综合了敏感度与特异度的临床意义。
(三)适用性适用性即研究的外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
在循证护理中,最佳证据的应用与推广必须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接受程度、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
外部真实性主要与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法、研究背景、结局评估标准的呢过密切相关。
研究人群与其它人群的特征差异、社会环境、经济因素等影响证据的适用性。
评价证据的适用性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是否与自己所护理的患者情况相符在评价其适用性时,应重点考虑证据中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否与自己所护理的患者相符,尤其在人口社会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族、经济情况)及临床特征(如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合并症)上是否存在很大差异。
2.该证据在服务对象所处的医疗环境下是否可行对拟采用的有效防护措施,需考虑拟应用对象所处的医疗环境是否具备应用该证据所需的人力、技术力量、设施和设备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等。
3.该证据对服务对象可能产生的利弊权衡任何临床决策必须权衡利弊和费用,只能利大于弊且费用合理时才有价值应用于服务对象。
4.服务对象自身对使用该措施的意愿循证时间强调任何临床决策的制订应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和患者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应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单纯治病。
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的评价方法随机对照试验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比较效果的不同。
接下来结合张俊娥等人的一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阐述及评价。
(一)Cochrane循证医学中心对RCT的评价原则表2-1 Cochrane协作网对随机对照试验的真实性评价如果研究完全满足上述标准,发生各种偏倚可能小,质量等级为A级;如果研究部分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可能性中度,质量等级为B级;如果研究完全不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可能性高,质量等级为C级。
1.随机顺序的产生评价结果:偏倚风险低在RCT论文中,应详细描述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让评价者能判断出用这种方法分配的各组之间是否能够具有可比性。
如果随机分配方法不合理,会增加选择偏倚的可能性。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可依据以下原则做出判断。
①偏倚风险低:作者提及了下列随机方法,例如采用随机数字表、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抛硬币、掷骰子、抽签等方法;②偏倚风险高:作者提及下列准随机/半随机方法,例如按出生年月日期的单双号顺序进行分组、按住院日期的某种规律进行分组、按住院号的某种规律进行分组;或明显的非随机分组法,例如根据医生的判断进行分组、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组、根据干预的可得性进行分组等;③不清楚:作者未明确提及关于随机顺序产生过程的信息,只是简单化地提及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单凭这样的描述,评价者无法判断随机顺序的产生过程。
在大多数该类描述的研究中,往往并未进行真正的随机分组。
2.对随机方案的分配隐藏评价结果:不清楚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应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分配隐藏,使得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人选分组的过程中,无法预见到分配的顺序。
如果未采用分配隐藏,会增加选择偏倚的可能性。
因此,论文中应详细描述随机分配方案隐藏的方法,让评估者能判断出该研究是否真正做到了分配隐藏。
在进行质量评估时,可依据以下原则作出判断:①偏倚风险低:作者提及下列方法,例如通过电话、网络或药房控制的随机分配、采用相同外观的按顺序编号的药物容器、使用按顺序编号的不透明密闭信封等;②偏倚风险高:作者提到下列内容,使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能预见到分配顺序,例如使用公开的随机分配表、用于分组的信封未密闭或透明、轮流或交替分组的方式、按出生日期或病历号的某种特征进行分组等;③不清楚:关于分配隐藏的信息不充分,让评价者无法进行判断。
例如论文中未提及分配方案的隐藏;或提及及使用信封进行分组,但是未明确描述信封是密闭、不透明。
3.对研究对象及干预实施者采取盲法评价结果:不清楚在RCT论文中,应描述是否对研究对象和干预实施者采用了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