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合集下载

许云霄——8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许云霄——8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8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第一节财政平衡一、如何理解财政平衡二、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三、财政不平衡的原因一、如何理解财政平衡1.财政平衡的概念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2.财政平衡的理解对财政平衡不能作绝对的理解。

(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3)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4)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预算平衡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在复式预算制定下通常指经常收入和经常支出的关系。

预算平衡与否一般有三种情况,即预算赢余、预算赤字和预算基本平衡。

二、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决定因素中的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三、财政不平衡的原因1.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财政收支正好相等是偶然的,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

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2.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是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的,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

财政学第十四章讲义

财政学第十四章讲义

第十四章――讲义第十四章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The fiscal balance and the deficit)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概述(The fiscal balance and the deficit)第二节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The relationship of fiscal deficit with the balance between 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第十四章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一、本章简介主要阐述如何理解财政平衡的含义,核心问题是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二、重要名词财政赤字预算赤字赤字政策结构性赤字周期性赤字排挤效应三、重点内容1、理解财政平衡的含义2、掌握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和分类3、理解结构性财政赤字和周期性财政赤字的区别4、掌握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一、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understanding fiscal balance)二、财政赤字(或结余)的计算口径和分类 (specific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fiscaldeficit (balance))1、你了解财政赤字或结余的计算口径吗?4、如何认识我国的财政赤字?第二节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一、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of fiscal deficit with the balance between 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流量调整是指不改变资产存量的条件下,对经济中的“瓶颈”部门和短线产品实行倾斜政策,增加有效供给。

存量调整主要依靠市场的竞争机制来进行。

如有的被兼并、被淘汰而破产,有的可以转产等。

分析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以及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运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暂不考虑货币政策的影响,只分析财政赤字对总量平衡的影响;二是引入货币金融运用IS-LM模型分析较为发展的财政赤字的影响。

第十一章财政平衡和赤字

第十一章财政平衡和赤字
平衡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造成财政虚假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年的财政收支当 中含有“水分”,以货币表现形式的财政收入与实 际价值不对称。
从我国的实践看,出现财政收入虚假成分的因素一 般有以下几种:(1)质量不合格或者品种不对路的 商品积压,由此而形成一部分财政收入就是没有 “物质保证”的货币收入。(2)存在着财政挂账和 企业挂账。(3)通货膨胀。
I1
1
IS2
IS1
Yn Y2
Y
图14-2 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长期经济效应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第二节 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不同融资机制的不同经济效应的分析
1.财政赤字的债务化融资的经济效应 2.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融资的经济效应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第二节 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二、财政赤字(或结余)的计算口径和分类
(一)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 (二)财政赤字的分类:结构性赤字、周期性赤字 (三)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比较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
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 出+债务支出)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分析 1.完全“排挤”效应 2.不完全“排挤”效应 3.无“排挤”效应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第二节 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财政赤字的长期效应分析
1.分析财政赤字长期效应的意义 2.分析长期效应的IS-LM模型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本章小结
【关键词】 财政赤字 预算赤字 决算赤字 赤字政策 结构性赤字 周期性赤字 铸币税 通货膨胀税 债务化融资 货币化融资 排挤效应

第十五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第十五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欧盟委员会在周三公布的政策建议中表示,2021年大多数 欧盟成员国的预算赤字都将会增加,并且除了丹麦和卢森堡之 外,其他所有成员国的预算赤字都将保持在欧盟规定的国内生 产总值 3%的门槛之上。该委员会表示,过早撤销财政支持将阻 碍复苏,因此2022年将没有削减赤字的目标。
在新冠疫情引发了人们记忆中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后,欧盟 暂停了其对过度借贷进行制裁的财政规则。欧洲长期存在的禁 忌,例如共同支持的债券发行,已经被打破,各国政府也开始 讨论更广泛的改革以简化其财政规则。
法国财长勒梅尔:今年财政赤字将达到GDP 的9.4%。
美国的预算办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的财政赤字情况,一共 3.1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堪称“爆炸式”增长,毕竟以 前美国预算赤字大概一年只有1万亿美元不到。这样的背 景下,美国国债就遭遇了疯狂抛售,因为人们有理由怀疑 这通过发行新的债务来偿还到期的债务。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 巨匠。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而形 成的“凯恩斯主义”是界各国 的经济政策, 都有重大影响。
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 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 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 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 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其次,财政政策的转弯并“不急”,即赤字削减的力度和幅度不 大。 这种“不急”体现了中央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求稳的思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稳”字大约就有60多处。宏观经济上求
稳,财政政策转弯就不能太急。其实,将中外赤字率对比后发现, 中国的财政政策一直是相对谨慎的:2020年美国赤字3.1万亿美元, 赤字率占GDP的比率达到15.2%;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法国等 国去年的财政赤字率都超过了10%;而即使按大口径计算,我国去年 的赤字率也不过是8.3%。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内容摘要]本文对于财政平衡及赤字,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自定义性的分析开始,作了分层次的通盘考察,涉及到赤字的口径、比重、弥补方式、财政收支安排原则等等,并展开到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勾画,以及财政赤字经济影响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一)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的概念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在总量上相等。

如大体相等,可称为基本平衡。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会计上将其用红字表示,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我国的财政年度与日历年度相同。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收支相等,也就是财政平衡;二是收大于支,即存在财政结余;三是支大于收,发生赤字。

从我国和其他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在编制预算时,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但预算执行结果收支完全相等、分毫不差的情况几乎没有,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

因此,只要收支相差不多,就可以看作财政大体平衡。

(二)赤字与赤字预算财政赤字是一种统称,出现财政赤字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编制预算时就是支出大于收入,留有一块缺口,这是事先有计划地安排的赤字,这种预算称为赤字预算;另一种是预算安排中并没有赤字或者赤字数额很小,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收入减少或支出扩大,结果出现赤字或增加了赤字的数额,这种执行中出现的赤字也称决算赤字。

预算是平衡的,决算出了赤字,一般来说只是个别年份因天灾或工作失误等而造成的。

而赤字预算则一般是和赤字政策相联系的,因为有某种需要,政府事先有计划地安排了赤字的使用方向,以达到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目标。

(三)长期平衡与当年平衡一般讲财政平衡,多指当年的财政收支平衡。

近几十年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长期平衡的观点,他们认为财政的运行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经济周期相适应,因此,追求财政平衡也不能只着眼于当年,而应着眼于长期的平衡,在一段时期内,有些年份出现赤字,而另一些年份有结余,从整个时期来看,只要总量大体平衡,就可以认为是财政平衡。

第十二章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第十二章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债务融资法是指通过向个人和企业(包括商业银行)
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债务融资法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
的结果。但对非政府部门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会导致与债
务融资法目的相悖的后果,即使财政赤字货币化或部分货币
化。
(二)不同融资机制的不同经济效应
1.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不会扩大
2.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小 口径硬赤字或结余)
(二)财政赤字的分类:结构性赤字、周期性赤字
根据财政赤字和经济运行的关系,即按照产生赤字的经
济背景和原因,将财政赤字分为两类: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
赤字:
1、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之上的赤
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结构性赤字一般用于分析赤字对
二、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的效应
(一)财政赤字的不同融资机制:货币融资和债务融资。
1.货币融资法是指用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式来弥补财
政赤字的各种方式,会产生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结果。包括:
(1)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向中央银行透支;
(2)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
(3)中央银行依法不能直接购买政府债券,但可以在公开市 场上从公众手中购买政府债券。
第十二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概述
一、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
比关系,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
支对比而言。
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 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 收支相等。
(一)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财政基本平衡
在给定的时期内,作为总供给的收入流量恒等于作为总需求的支出流量。

财政学第十四章

财政学第十四章

帐举债而形成的平衡。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财政性挂帐”,包
括财政挂帐和企业挂帐。财政挂帐是指将财政当年实际支出不列 支而转到下一年度,从而形成虚假平衡,企业挂帐是指将本应由
财政拨补的政策性亏损补贴当年未拨付,作为挂帐亏损,从而形
成虚假平衡。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的隐蔽性,从而可能导致决策 上的失误。可见,虚假平衡比公开赤字的危害性更大。
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
供求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3、国民收入 决定的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
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 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失衡。
当严重失衡状态出现时,就需要根据失衡的具体 情况运用包括宏观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 加以调控。
对结构失衡的调控有两种:
一是流量调控;二是存量调控。流量调
控主要是财政上实行倾斜政策,增加有
效供给,存量调节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的同时,财政也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增 加投资和财政补贴等。
在国民经济实际运行中,会时常出现
总供求失衡状态,包括总量失衡和结
构失衡,总量失衡又包括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两种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可能自发地维持经常
的均衡状态,经济的增长总是非均衡的,而且带
有周期性。这样,就需要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调控的任务主要是通过经常性的“微调”保
三、西方经济学关于财政赤字的不同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一直主张节俭和预算平衡。他们总是把赤字作为战争、自 然灾害或政府奢侈的财政后果,并习惯于把赤字看成是外生变量。

13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13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13
10
四、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一)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1.动用财政结余 现代社会,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宽,世界各国的财政支 出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多数的年份出现财政赤字,因而 依赖财政结余以弥补赤字比较少见。一般来说,动用财政 结余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不会产生干扰,因而不会对 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11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1
第一节 财政平衡
一、财政平衡的概念
财政平衡是指一定时期之内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对 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 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造成财政不平衡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如经济运行;制度方面的如 财政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政府有目的的行为方面的如主 动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结构。
6
第二节 财政赤字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和类型
财政赤字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 而出现的差额。 (一)硬赤字与软赤字 硬赤字是债务收入列入正常的财政收入,同时,相应地将 债务还本付息也列入正常的财政支出。软赤字是债务收入 不列入正常的财政收入,相应地债务的还本也不列入正常 的财政支出。 (二)预算赤字与决算赤字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就有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决
4
(五)理解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点。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 量平衡有如下恒等式: C十S十T十M≡C十I十G十X 上式变形为:G—T≡ (S—I)十(M—X) 这个预算恒等式可以理解为: 财政赤字≡储蓄、投资帐户 结余+贸易经常帐户赤字。 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 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 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必须从国 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本文对于财政平衡及赤字,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自定义性的分析开始,作了分层次的通盘考察,涉及到赤字的口径、比重、弥补方式、财政收支安排原则等等,并展开到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勾画,以及财政赤字经济影响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对于财政平衡及赤字,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自定义性的分析开始,作了分层次的通盘考察,涉及到赤字的口径、比重、弥补方式、财政收支安排原则等等,并展开到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勾画,以及财政赤字经济影响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的概念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在总量上相等。

如大体相等,可称为基本平衡。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会计上将其用红字表示,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我国的财政年度与日历年度相同。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收支相等,也就是财政平衡;二是收大于支,即存在财政结余;三是支大于收,发生赤字。

从我国和其他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在编制预算时,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但预算执行结果收支完全相等、分毫不差的情况几乎没有,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

因此,只要收支相差不多,就可以看作财政大体平衡。

(二)赤字与赤字预算财政赤字是一种统称,出现财政赤字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编制预算时就是支出大于收入,留有一块缺口,这是事先有计划地安排的赤字,这种预算称为赤字预算;另一种是预算安排中并没有赤字或者赤字数额很小,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收入减少或支出扩大,结果出现赤字或增加了赤字的数额,这种执行中出现的赤字也称决算赤字。

预算是平衡的,决算出了赤字,一般来说只是个别年份因天灾或工作失误等而造成的。

而赤字预算则一般是和赤字政策相联系的,因为有某种需要,政府事先有计划地安排了赤字的使用方向,以达到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目标。

(三)长期平衡与当年平衡一般讲财政平衡,多指当年的财政收支平衡。

近几十年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长期平衡的观点,他们认为财政的运行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经济周期相适应,因此,追求财政平衡也不能只着眼于当年,而应着眼于长期的平衡,在一段时期内,有些年份出现赤字,而另一些年份有结余,从整个时期来看,只要总量大体平衡,就可以认为是财政平衡。

(四)财政赤字的不同口径如何计算财政赤字的数额,不同国家使用的口径有所不同,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口径:第一种:赤字(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投资支出+债务支出)这一公式又可表示为:赤字(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投资支出)+(债务收入-债务支出)这里首先明确一下公式中的概念:经常收入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法定渠道所取得的财政收入;经常支出是发挥政府基本职能所安排的支出;投资支出是与固定资产形成直接有关的支出;债务收入包括国家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收入、向国外或银行的借款收入;债务支出是指还本付息的支出。

显然这一公式所表示的赤字就是我国通常所说的“硬赤字”,即国家通过举债手段仍未能弥补上的入不敷出硬缺口。

第二种:赤字(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投资支出按照这一口径计算,如果出现了财政赤字,说明财政在其正常收入的数量规模之外,多支出了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通常是通过政府举债来弥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软赤字”。

这两种口径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把年度债务收支计入正常财政收支的范围。

各国对债务收支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日本把国债收入列入国家岁入之中,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多不把公债收入作为正常的财政收入。

1993年之前,我国是采用第一种口径计算财政赤字的。

1993年以后,已经改为采用第二种口径了(但在付息支出的处理上仍与西方通行口径有差别)。

(五)中央、地方、全国财政赤字及赤字占gdp的比重多数国家的预算是分级编制的,中央政府预算中的赤字,称为中央赤字;各地方汇总的地方预算中的赤字叫做地方赤字;全国财政赤字就是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汇总后,将两部分赤字(结余)相加后的全国总赤字。

一般而言,各国中央财政出现赤字的情况很多,而地方财政出现赤字的情况很少。

这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其借债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旦出现赤字要通过以后年度压缩支出或增加税收来弥补。

像美国,近十余年来联邦政府几乎年年是赤字,而州和地方政府则基本是略有结余的。

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在编制预算时是不能出现赤字的,在实践中地方出现赤字的情况也比较少。

衡量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的多少、财政状况的好坏,进行财政赤字的年度间或国际间比较时,通常采用赤字额占gdp比重这一指标。

赤字额占gdp的比重,即是将赤字数额与gdp进行对比,它反映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程度和财政稳固状态的区间。

一般认为这一指标的警戒线是3%一5%。

(六)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在编制财政预算,安排财政收支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原则。

一种是“量入为出”,就是根据收入能力来安排支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另一种是“量出制入”,就是根据支出需要来组织收入,“要办多少事,去筹多少钱”。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量入为出”作为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

但在实践中,有时必要的支出无法压缩到收入能力之内,仍然会出现财政赤字,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年份出现赤字,就是这种无奈的结果。

因此,对“量入为出”和“量出制入”的理解不能绝对化。

“量出为入”并不是要满足所有的支出需要,关键是要合理地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安排支出时从当时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民负担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入”应该是按照政府履行职能需要积极组织的收入。

从逻辑上说,政府理财在收支规模方面第一个层次的原则应是在明确政府合理职能范围和必要支出任务的前提下设计筹措财力的通盘框架,即“量出制入”;而后,应在财政常规运转、安排落实具体项目的层次上量力而行,以收定支,即“量入为出”。

这样,量出制入和量入为出是在先后两个层次上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原则,积极组织收入和合理安排支出实际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偏废。

财政赤字的弥补(一)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实行的经济制度各异,形成财政赤字的原因和赤字计算口径不一样,因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也有差别。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用往年财政结余弥补;第二,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第三,发行公债,以债务收支弥补赤字。

1.往年财政结余弥补赤字“所谓财政结余,并不是结余钞票,而是结余相应的物资”。

①运用上年结余弥补当年赤字,只要是真实的结余,便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来源。

利用财政结余弥补赤字不会影响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量,也不会引起债务负担。

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状况看,从1979年至今实际上只有1985年略有结余。

因此利用财政结余弥补赤字在实践中无法实现。

①《陈云文稿选编(1952-1962,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2.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赤字财政向银行透支是指财政从银行取得资金用以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方法;财政向银行借款则可看做是有偿透支,即付息借款。

在我国,两种方法的效应实质上差别并不太大。

这种弥补方法具有三种运作过程和后果:(1)如果银行是用压缩原有贷款办法或用银行存差向财政垫支,这种垫支都是有物质作基础的,货币发行可以保持在经济性发行范围内,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总供求平衡不会产生冲击。

(2)如果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部分超过了银行承受能力,这时超出的部分将引致银行的非经济性货币发行,而这部分“财政发行”是没有物质保证的,这将引起需求总量膨胀的不良后果。

(3)如果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银行完全没有承受能力,这时,完全靠毫无物质基础的非经济性货币发行来弥补。

这将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非经济增长,使社会购买力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赤字。

90年代初,考虑到银行业务发展情况和体制改革深化等因素,我国已明确规定不得再采用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赤字。

3.发行公债弥补赤字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是现代各国的普遍作法。

尽管各国财政赤字形成原因和发债自的是不尽相同的,但各国发行国债的绝大部分实际上都是用于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尤其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完全依靠发行内债弥补赤字。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多,资源贫乏,生产力低下,仅靠国内筹集弥补赤字的能力有限,还向国外发债弥补赤字。

用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上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社会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转为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的转移和使用结构的调整。

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只要合理掌握,一般不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1)发行公债只是将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暂时转移,使分散的购买力在一定期限内集中到政府手中,不会改变流通中的货币与可供物资的对应关系,因此,适度的国债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公债的认购通常实行自愿的原则,通过发行公债获取的资金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部分,即社会暂歇的资金,将这部分资金暂时集中使用,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不能把公债视为可以无限制使用的弥补财政赤字手段。

当财政赤字长期、连续、大量发生,债务规模超出合理区间,形成债台高筑局面时,就可能引出危机性的后果。

而且,社会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经济生活的活力与效率。

(二)我国财政赤字弥补的概况1993年以前,由于我国的赤字是财政的经常性收入与债务收入加在一起之后,仍然入不敷出的硬缺口(硬赤字),当这种赤字发生时,因国债收入已经打入预算收入,弥补硬赤字只有两条途径。

一是运用过去年度的财政结余,从我国实际情况考察,这种方式余地极小,因为1979年以后连续出现赤字,已经没有结余可利用。

另一条途径是向银行透支或借款,这种弥补方式容易引起“赤字货币化”的通货膨胀。

例如1979~1980年发生较高额的赤字,按硬赤字口径计算,1979年为170.67亿元,1980年为127.05亿元。

1980年财政向银行透支额的年末余额为1 70.2亿元,引起了当年和下一年度的货币发行量较大幅度的增加和零售物价指数的上涨,1979~1980年零售物价指数共上涨8%。

1994年,国家规定财政不再向银行借款用以弥补赤字,财政赤字完全依靠国债弥补,至此,我国财政“硬赤字”计算口径不再存在,结束了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赤字的方式。

1994年以后的财政赤字全部以发行国债弥补。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