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和交易活动的认识性学科。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体系的整体行为,比如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总价格水平以及总货币量等。
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名词有很多,在此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它们:1.国民经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消费、投资、贸易以及金融等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2.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它可以通过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来实现。
3.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由低点到高点再到低点的一种规律性变化。
它可以分为经济衰退期、经济复苏期、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经济停滞期,每种期间都有不同的特征。
4.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国民经济状况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货币宽松、货币紧缩、货币增发和货币减发等方式来实施。
5.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减税、增税、减支和增支等方式来实施。
6.外汇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外汇流动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汇率调整、外汇和商品市场干预、汇率管制和外汇紧缩等方式来实施。
7.财政赤字: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也就是政府开出的支票超过了收入。
财政赤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国家会通过控制支出、加大税收、提高收入等措施来抑制财政赤字的出现。
8.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消费者在购买同一种商品时所需要付出的金钱越来越多。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政府会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以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名词,它们都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名词及其意义对于了解国家经济状况非常重要。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它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主要由政府制定和实施,而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负责执行。
两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经济运行,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运作机制和影响。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用财政手段调节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
在具体实施中,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
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税收制度和税率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以达到调节收入和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而支出政策则是通过政府的投资和支出来影响国民经济,以带动经济发展和刺激消费。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宏观经济层面,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调整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和货币供应政策。
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条件,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和调节经济的目的。
而货币供应政策则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微观经济层面,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调整来影响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经济政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尽管其操作层面有所不同,但都是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政府支出的增加来带动经济发展,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着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的学科,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是调控整体经济的两个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财政政策的定义和作用1.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影响和调控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2. 它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调控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目标。
3.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分别用于应对不同的经济形势和问题。
三、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1.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种重要工具,它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2.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货币稳定等。
3. 一般来说,央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体,它通过改变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关系,二者共同影响着整体经济的运行。
2.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通常会同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3.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政府支出,同时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工具,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和央行需要谨慎权衡各种因素,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我认为政府和央行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更加注重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政策的长期效应和积极影响。
六、总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在整体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控政府支出和税收,以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府和央行可以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深入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预测经济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原理(宏观)课程第16章_第2节_财政政策

累进税: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增加
所得税
比例税: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变动而变动
我国利息税,99年:20%,2007年:5%,2008: 免征
08:17
11
三 财政收入
税收
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 定量税 变动税收总量,刺激总需求 比例税 社会总需求水平过低时 降低税率,引致社会总需求增加 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 提高税率,引起社会总需求降低
08:17
合计 17.5
9
08:17
10
三 财政收入
税收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 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按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
累退税:累退税是指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减
不符合税收分配原则,一般不宜被采用
英国的物业税
08:17
18
四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机制
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经济 高涨
问题:
收入增加,为何税收 会自动增加?
收入增 加
结论:经济高涨时期, 税收自 政府税收的自动增加, 动增加
起到抑制经济过热的 作用
08:17
需求 上升
可支配 收入增 速减缓
通货 膨胀
抑制 需求 过度 上升
19
四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机制
税收 公债
问题:公债利息不也是 支出吗?
回答:公债利息是转 移支付的一部分。
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
08:17
3
一 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使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有:
(一)变动政府购买性支出 (二)变动政府转移支付 (三)变动税收 (四)发行公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名义变量实际变量货币中性(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
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
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
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
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
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他告诉人们,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
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
)效率工资(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这样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也就是指企业付给员工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这样的工资能够起到有效激励专业人员的作用,可以提高生产率与企业经营绩效,因此,这样的高工资就是效率工资,也就是在这样的工资水平支付下,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收益是最高的。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2)证券信贷控制。又叫垫头规定, 指在购买有价证券时必须支付的最低现 金比率,余下差额由经纪人或银行贷款 垫付。这项措施是为了控制金融市场活 动,使之不致于影响信用的一般条件, 并影响货币供给量。具体作法是:在经 济萧条时降低垫头规定,放松信用,增 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在经济膨胀 时提高垫头规定,紧缩信用,减少货币 供给量,提高利率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效应分析
i
LM0
i0
LM1
i1
IS
O Y0 Y1
Y
政策效果小
i
LM0
LM1
i0 i1
IS
O
Y
Y0 Y1
政策效果大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效应分析
• 货币政策乘数
• 货币政策效应也可以用货币政策乘数来 表示和计量。所谓货币政策是指,当IS 曲线不变或商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 货币供给量变化能够使国民收入变动多 少
第二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一、财政政策的效应
从IS——LM模型来看,所谓财政政策的效应 是指政府收支的变化使IS曲线变动对收入变动 的影响
显然,这种影响因IS、LM曲线弹性的大小不 同而有所区别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效应分析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的弹性越大 ,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 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的效应越小; 反之,IS曲线的弹性越小,即IS曲线越陡 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 财政政策的效应越大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效应分析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工具 主要是:
(1)公开市场业务 (2)调整再贴现率 (3)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库兹涅茨)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由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组成。
金融市场:是资金拥有者可以直接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劵资产组合的机构。
金融中介: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的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是联系储蓄者和借款者的地方。
贴现(利率):现在货币的数量与未来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
风险厌恶:得到与失去等量的货币,失去的效用更大。
多元化:通过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描述。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x100%自然失业率:经济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即在长期内也难以自行消除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失业者在寻找最适合于自己偏好和技能的工作岗位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种原因引起的失业叫做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某些劳动市场上,由于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所造成的劳动岗位的供给小于实际需求所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第二章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第三章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指的是政府通过调整其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
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水平和就业水平。
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政府支出、税收和借款。
在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被认为是管理经济波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如,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的名词中,常用的包括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等。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政府当期的支出和收入相等,而财政赤字则是指政府当期的支出大于收入,需要通过借款来填补。
相反,财政盈余则是指政府当期的收入大于支出,可以用于还债或投资。
总之,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