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

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
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

无脊椎动物学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1、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3、动物类群 原生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2 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分类学的任务:对所有动物种进行识别、鉴定、描述、命名,并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 把每一个已鉴定的种放在这一系统中的一个合适位置上。 ●系统学的任务:通过分类学的基本工作,研究物种类群的系统发生和进化历史,推断 动物的进化谱系。 ●现在地球上有174万种动物已被命名,而且有更多的种类在北发现和命名,要更好 地研究和利用动物资源,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和系统学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分类地位和演化关系。 3 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物种species-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它群体在生 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中占有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种的命名-采用linnaeus提出的双命名法,即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表示物种。Homo sapiens是人的学名,通常以斜体字出现或下加划线以示区别。前一个是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常用形容词。如有亚种则在种名后再加上亚种名。学名后经常加上第一个描述此物种的作者的名字或名字缩写。 4 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分类classification-分类等级(阶元): 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这些是基本阶元,还可以分为更细的等级,如亚纲、总目、亚目等。 5 分类学方法和特征 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进化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有:

1、数值分类学方法-将用于分类的表型特征数值化并输入电脑,由电脑根据相似性将动物分类。 2、进化分类学方法-通过决定同源特征或同功特征、原始特征或衍生特征、及估计两个类群中特征之间的进化差异度来分类,并以进化树表示。 3、分子系统发生学方法-采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同源分子作为特征来源,测量两个类群之间在进化上的差异。 4、分支系统学方法-1950年德国昆虫学者w。Hennig首次提出。认为进化过程最关键的是物种的分裂。分裂总是一分为二,称为姐妹群。通过特征分析可追溯其谱系分支,进而建立生物分类。它越来越多地与分子系统发生学结合起来阐明生物间亲缘关系。 6 动物的系统发生 ●地球上: ●38亿年前-出现生命; ●元古代10亿年原核生物是主要类群; ●8-10亿年前(元古代晚期)出现真核生物; ● 6.5亿年前出现多细胞生物; ● 5.7亿年前出现有体腔的后生动物; ●寒武纪动物多样性大增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 ●生物的五界-原核、原生、真菌、植物和动物。 7 动物的系统发生 后生动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等到高等地进化历程。 8 动物的主要分类群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 ●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 ●两胚层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等 ●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 ●假体腔动物-原腔动物 ●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等 ●不分节动物-软体动物等 ●分节动物-环节、节肢动物 ●原口动物-大多无脊椎动物 ●后口动物-脊索动物 9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脊椎动物学题库word版

1.脊索: 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2.种:具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 5.盾鳞: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软骨鱼类特有。原始,全身分布,斜向排列,使全身表面显得粗糙。 6.硬磷: 由真皮演化而成,也较原始,见于鲟鱼和雀鳝等。呈斜方形,成行排列,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7.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成,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 8.栉鳞: 游离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齿状突起。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9.圆鳞: 游离一端光滑。鲤科鱼类。 10.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 11.同物异名: 12.侧线: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与鱼体背部轮廓大体平行的一条线,由皮内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一种水流的感受器。 1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 14.正模标本: 15.单循环:

16.双循环: 17.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以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 18.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19.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 20.陆生动物: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21.水生动物: 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22.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23.腮呼吸: 24.前肾:胚胎时期的肾脏 25.中肾:成体时期的肾脏 26.后肾: 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其发生时期和生长部位都在中肾之后,肾小体数量极多,后肾管是重新形成的,无输精作用 27.适应辐射: 一个祖先种或线系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许多的新的物种或分类单元。 28.迁徙: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29.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 30.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 31.卵生:雌虫排出卵后,受精卵处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的生殖类型。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常见软体动物及主要特征。(重点) (2)说明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难点)(3)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阐明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进一步强化环保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描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搜集贝壳,准备关于观察蝗虫的实验材料。 四、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 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 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 机结合。 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蝗虫的结构实验,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合起来又称为什么动物?以上四类动物都是 什么动物?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回忆,复述四类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学生了解了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后继续深入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进化到环节动物后,又进化到哪类动物?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继而展开第一个活动: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展示小螺号的图片并播放《小螺号》歌曲。 探究活动一:软体动物(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 (1)常见软体动物有:、、、。 (2)软体动物身体,外壳为,可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乌贼的贝壳退化为,蜗牛的运动器官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古代用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2、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陆地。 进一步探究: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大都有坚硬的贝壳,有保护功能,更能适应外部环境。软体动物大多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也有坚硬的外壳,节肢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三)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探究活动二:观察蝗虫、虾(5分钟) (1)轻轻地捏一下蝗虫和虾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脊椎动物试题

1.具有脊椎柱的一类动物是( ) A.鱿鱼、鲤鱼、章鱼、鲸 B.鲫鱼、章鱼、鲸、龟 C.海蜇、海葵、带鱼、鱿鱼 D.鸡、鲫鱼、龟、鲸鱼 2.以下几种提法不正确的是( ) A.脊柱是头骨、躯干骨和尾骨的主轴。 B.脊柱有支持作用,也是运动的支架。 C.脊柱有保护脊髓和内脏的作用。 D.脊柱为身体长得比较高大准备了条件 3.我国淡水的四大家鱼是( ) A.鳙鱼、草鱼、鲫鱼、鲤鱼 B.鳙鱼、鲢鱼、青鱼、草鱼 C.鲢鱼、草鱼、青鱼、鲫鱼 D.草鱼、青鱼、鲤鱼、鲫鱼 4.鳕鱼在春季向北方游,深秋向南方游,这叫( ) A.生殖洄游 B.索饵洄游 C.季节洄游 5.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 A.身体的体壁 B.鳃 C.鳃裂 D.外鳃 6.鲫鱼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 A.口腔 B.食道 C.肠 D.肝胰脏 7.鲫鱼体内形成尿的器官是( ) A.脾脏 B.肝脏 C.肠 D.肾脏 8.混合放养的科学道理是( ) A.便于管理 B.经济效益高 C.不同鱼种放养在一起互不干扰 D.各种鱼种栖息的水层和食性不同 9.冬眠状态的青蛙呼吸器官是( ) A.靠鳃呼吸 B.靠肺呼吸 C.靠皮肤呼吸 D.停止呼吸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栖纲动物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两栖纲动物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吸。 C.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D.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体温恒定。 11.青蛙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 )排出体外。 A.肛门 B.胞肛 C.尿道开口 D.泄殖腔孔 12.雄蛙体内输送精子的结构是( )

A.精巢 B.输精管 C.脂肪体 D.输尿管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蛙和鱼的眼相同,都有眼脸。 B.蛙眼对静止的目标视而不见。 C.蛙眼对活动物体有反应,所以能捕捉运动的昆虫。 D.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复杂、发达、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14.完成变态发育的一组动物有( ) A.蝗虫、密蜂、蝴蝶、蟾蜍 B.蟾蜍、青蛙、蚊子、苍蝇 C.青蛙、蚂蚁、蟋蟀、晴蜒 D.蟾蜍、青蛙、大鲵、蝾螈 15.下列除哪项处,其余都说明家鸽的外形与飞行相适应(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 B.全身被有羽毛(除喙和足)。 C.躯干呈缍形。 D.前肢转化为翼,有几排大型的正羽。 16.家鸽的胸廊是由( ) A.脊柱、肋骨 B.脊柱、肋骨和胸骨。 C.肋骨和胸骨 D.胸部的脊椎骨、肋骨和胸骨。 17.家鸽飞翔时,完成呼吸作用主要依靠( ) A.两翼的煽动 B.气囊的扩大和缩小 C.胸骨和肋骨的运动 D.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18.鸟的卵细胞的结构是( ) A.卵壳、卵白和卵黄 B.卵黄、卵黄膜和胚盘 C.卵黄、胚盘和卵带 D.卵黄、卵白和卵壳膜 19.啄木鸟与啄食害虫相适应的特点是( ) A.足有三趾、趾端有钩爪 B.啄长而且坚硬 C.舌细长,前端有短钩,舌上有粘液。 D.尾羽羽干刚硬有弹性,末端尖如针棘。 20.猫头鹰和大山雀啄的特点分别是( ) A.直而坚硬;坚而钩曲 B.短而直;扁而阔,边缘有锯齿 C.坚而钩曲;直而坚硬 D.坚而钩曲,短而直 21.下列哪一组是恒温动物( ) A.野鸭、杨子鳄、青蛙、蛇 B.家鸽、野鸭、田鼠、鲸鱼 C.蟾蜍、蜥蜴、家鸽、家兔 D.大鲵、龟、野鸭、黑猩猩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 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 硬鳞(源于真皮)、 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 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

无脊椎动物学习题

标题:无脊椎动物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学:通常以除脊索动物门外的其他所有动物门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物种: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双名法:它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组成,前一个字是属名,后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本名第一个字母不须大写。学名之后,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属名和种本名印刷时用斜体,姓氏不用斜体。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组成的,包括细胞和细胞间质,功能多样。 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 系统:是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接合生殖:为纤毛纲动物所特有的,当接合生殖时,2个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粘合,该部分表膜逐渐溶解,细胞质相互连通,小核脱离大核,拉长成新月型,接着,大核逐渐消失。小核分裂2次形成4个小核其中有三个解体,剩下一个小核又分裂为大小不等的2个核,然后两个虫体的较小核互相交换,与对方较大的核融合,这一过程相当于受精用作。 此后两个虫体分开,结合核分裂3次成为8个核,4个变为大核,其余4个中有3个解体,剩下一个小核分裂为2次,再分裂为4个;每个虫体也分裂2次,结果是原来2个相结合的虫体各形成4个草履虫,每个都和亲本一样,有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 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动物,每一个细胞即是一个个体,它与多细胞动物整体相当,有些原生动物则是群体。 运动:以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 营养:有光合、吞噬和渗透3种。 呼吸:主要由体表进行。 排泄:主要由体表或伸缩泡进行。 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 在环境条件不良时,大多数原生动物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 3.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原生动物门有4个重要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划分的主要依据分别是: 鞭毛纲:以鞭毛为运动器。营养方式3种。有光合、吞噬和渗透;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 肉足纲:以伪足为运动器。繁殖为二分裂。 孢子纲:全部寄生,大多数有顶复合器,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的交替。无性生殖是裂体生殖(复分裂),有性生殖是配子生殖,其后是无性的孢子生殖。 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无性繁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 4.简要说明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 答: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 红血细胞前期:当被感染的雌按蚊叮人时,其体内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液到达人体肝脏,在肝脏中进行裂体生殖,危害肝细胞。放出裂殖子。

1.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一、脊椎动物 身上长有.羽毛 ..的动物。前肢退化成翅膀,体型流线型,骨胳中空。 常见的有:鸽子 ..、老鹰 ..…… ..、喜鹊 ..、大雁 ..、燕子 ..、麻雀、 ...乌鸦 有些鸟不能飞,如:鸡.、鸭.、鹅.、企鹅 ..。 鸟的大小不一,有巨大的鸵鸟 ..。 ..,也有很小的蜂鸟 世界上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 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 ..小动物。 ..喂养 常见的有:狗.、猫.、兔.、猪.、牛.、羊.、狼.、鹿.、熊.、猴.、狐.、豹.、大象 ..、 狮子 ...、袋鼠 ..、松鼠 ..、仓鼠 ..、黄鼠狼 ...…… ..、熊猫 ..、老虎 ..、猩猩 ..、骆驼 ..、斑马 有些哺乳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如:鲸.、海豚 ..、海牛 ..、 ..、海象 ..、海豹 ..、海狮 河马 ..等。 有些哺乳动物能飞行。如:蝙蝠 ..。 世界上现存的哺乳动物约有4000多种 终身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的动物。大部分的鱼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鱼鳞。 常见的有:金鱼 .....、鲨鱼 ...、黄鱼、带鱼 ..、 ..、鲤鱼 ..、鲫鱼 ..、草鱼 ..、包头鱼 鲶鱼 ..、鳗.鱼.…… 有些鱼的体型较特殊,如:鳝鱼 ..等 ..、比目鱼、 ....海马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有25000种。 一般是肚皮贴地 ..的(四肢和身体一般都附在地面或其他物体),....爬行 身体内有肺,体表有鳞片或硬甲。 常见的有:乌龟 ..、海龟 ..、.甲鱼 ..、鳄鱼 ..……。 ...蛇.、蜥蜴 ..、壁虎、 大多数爬行动物生活在温暖的地方,因为需要太阳和地热取暖。 在恐龙 ..时代,爬行动物曾主宰着地球。 6000多种。 小时候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上.,主要用肺呼吸 ...,长大后可以生活在陆地 有四肢。(即:水陆两栖),一般是卵生的,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皮肤能分泌黏液与辅助呼吸。 常见的有:青蛙 ..(娃娃鱼)…… ..、大鲵 ..、蟾蜍 目前,世界上的两栖动物约有4000多种。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 1)发生:胚胎的原肠背壁加厚, 脱离原肠而发育,是中胚层而来。 2)位置:消化管与神经管之间 3)结构: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而有弹性的一条圆柱形不分节的轴索。 4)存在: 2、背神经管(dorsal neural cord) 1)发生:由胚胎体背面纵沟内陷而形成,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侧。 3)结构:呈管状。 4)存在: 3、咽鳃裂(gill slits) 1)发生:消化管的前端,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咽部两侧 3)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的呼吸器官; 4)存生: 脊索动物一些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 1、后口:与无脊椎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相同。 2、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 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 4、次生体腔(真体腔):以中胚层细胞围成的真正的体腔,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次生体腔。 5、分节现象。 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 2、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脊索的存在形式分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个纲:(1)、圆口纲; (2)、鱼纲; (3)、两栖纲; (4)、爬行纲; (5)、鸟纲 (6)、哺乳纲(兽纲) 3、试论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 3、演化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4、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 5、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无脊椎动物学测试及答案

无脊椎动物学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D)1、蚯蚓的环带与下列哪项有关: A、营养 B、运动 C、防御 D、生殖 (B)2、渐变态昆虫在羽化之前发育的一种特征为 A、有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一样 B、有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不一样 C、无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不一样 D、无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一样 (C)3、下列有关疟原虫的生活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在人体的肝细胞和红细胞中发育的 B、疟原虫的有性世代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的 C、雌按蚊叮咬人时,将合子随唾液进入人的血液 D、孢子生殖的过程是在雌按蚊体内进行的 (C )4、下列有关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性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 B、原生动物也有有性生殖的方式,主要是接合生殖和配子生殖 C、原生动物的分裂生殖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 D、原生动物的分裂生殖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C)5、在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中,不具细胞结构的一层结构是 A、外胚层 B、内胚层 C、中胶层 D、触手 (C)6、水螅在秋末冬初,环境条件不利时,生殖方式主要是 A、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卵式生殖 D、分裂生殖 (A)7、下列不属于腔肠动物门的动物是 A、海绵 B、海蜇 C、珊瑚 D、海葵 (A)8、下列属于辐射对称的动物是 A、水螅 B、涡虫 C、海星 D、文昌鱼 (B)9、涡虫的肌肉系统是下列何种结构发育而来的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中胶层 (D )10、下列与寄生在人体内的寄生虫无关的特点是 A、体表有发达的角质层 B、感觉、运动器官退化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系统发达 (C )11、涡虫的梯状神经系统较水螅网状系统高等进化,主要表现在 A、传导速度快 B、传导冲动的速度慢,且不集中 C、冲动的传导速度较快,并且更趋向于集中 D、梯状神经系统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 (B)12、真体腔和原体腔的主要区别是 A、真体腔是中胚层出现后形成的,原体腔是两胚层动物所特有 B、真体腔具有肠壁肌肉层和体腔摸 C、原体腔相当于囊胚腔,真体腔相于原肠腔 D、真体腔是在体壁中胚层与肠壁之间的空腔,原体腔是在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的空腔(D )13、蛔虫的中间宿主是 A、钉螺 B、猪 C、昆虫 D、没有 (C )14、在进化过程中,真体腔首先出现于 A、腔肠动物 B、线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 (C )15、下列生物中,身体属于同律分节的是 A、沙蚕 B、蝗虫 C、蚂蝗 D、河蚌(不分节) (C)16、蚯蚓的运动器官是 A、纤毛 B、鞭毛 C、刚毛 D、疣足 (C)17、蜘蛛排泄废物的器官为马氏管,这种器官起源于 A体壁 B 前肠 C 中肠 D 后肠 (B )18、在进化过程中,专司呼吸的呼吸器官首先出现在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线形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复习题

- 1 -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周末习题 审阅:七年级生物备课组 知识回顾(识记知识点后再填写) 无脊椎动物 一、腔肠动物 1.代表动物: (1)生活环境:水草丰茂的 。 (2)结构:身体由口、 、消化腔和 组成。 2.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的 动物,身体呈 状,体壁仅由 构成,消化腔有 。 二、.扁形动物 (1)生活环境:多数营 生活。 (2)主要特征:身体 ,有口 的 动物。 (3)举例:涡虫、 和 等。 2.线形动物 (1)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 中,有些种类 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2)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 或 ,两头尖,有口 。 (3)举例:秀丽隐杆线虫、 等。 三、环节动物 (1)生活环境: 和 的陆地。 (2)主要特征:身体由 构成,使运动更加灵活。 (3)举例:蚯蚓、水蛭和沙蚕等。 (4)蚯蚓是通过 和 的配合来完成运动的。 (5)我们一般根据 区分蚯蚓的前后端,。靠近 的一端是 端,远离 的一端是 端。 (6)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蠕虫动物:身体细长, 对称、无 、能 的动物。包括扁形动物、 和 。 四,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 , 为贝壳。贝壳能随着 ,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2)举例:蜗牛、 、乌贼和 等。 五、节肢动物 (1)代表动物: 。 ①生活环境:陆地飞行。②形态结构:a.身体分为 、 、 三部分。b.胸部具有三对 、两对 。c.体表有 ,其作用是 和 内部结构,有效地防止体内 的蒸发。③生理:a.运动:用三对 、两对 运动。b.呼吸:用 呼吸。 (2)主要特征:身体 , 和触角节均分 ,体表有 。 其他节肢动物:蝉、 、蟹、 等。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水螅通常能捕食到与其体积相当的水蚤,这主要是依靠( )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2.(2012·泰安学业考)世界上许多国家成立了蚯蚓养殖厂,并把蚯蚓养殖称为“环境净化装置”。蚯蚓能用来净化环境的主要原因是( ) A.能在湿润土壤的深层生活 B.身体柔软,能在垃圾中钻洞 C.身体分节,运动灵活自如 D.能分解枯叶、朽根等中的有机物 3.进食未煮熟的猪肉可能会感染( ) A.猪肉绦虫 B.钩虫 C.姜片虫 D.肝片吸虫 4.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昆虫的是( ) A.蜜蜂 B.蚊 C.园蛛 D.蟋蟀 5.(2011·菏泽学业考)千姿百态的动物王国里,有些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有些动物则没有。下列生物中,全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家鸽、壁虎、青蛙 B.蝗虫、蚯蚓、蜈蚣 C.鲫鱼、家兔、螳螂 D.蚂蚁、蜜蜂、鲨鱼 6.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呼吸器官是( ) A.肺 B.鳃 C.气管 D.气囊 7..请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图,回答问题。(注意:[ ]内填数字, 上填名称) (1)蝗虫是常见的昆虫,它的身体分为 、 、 三部分,其中有发达肌肉的是[ ] 。 (2)图中[ ] 是它的飞行器官,它 有 对足,跳跃时主要靠图中[ ] ,运动 器官都着生在 。 (3)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4)蝗虫的哪些特点使其适应陆地及空中生活? 。 8.根据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可根据[ ]___________的位置。 (2)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面会有_________的感觉。这是因为在蚯蚓的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叫__________,它们与蚯蚓的_____________有关。 (3)蚯蚓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构成,这样的动物被称为__________动物。你能说出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一项作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鳍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 知识要点 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 一、 索动物门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1. 脊索: 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外包以结缔组织的棒 状物; 位置:位于消化管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且纵贯头尾; 来源:起源于中胚层; 发展:脊椎动物亚门仅存在于胚胎或幼体中,以后被脊柱所取代; 其他类群中则终生存在。 2. 背神经管: 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 位置:位于脊索背面;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发展: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 3. 咽鳃裂: 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鳃裂壁 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 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一般特征: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 环。 (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身体分节,两侧对称,后 口,三胚层。 二、 脊索动物的起源: 尾索动物 现代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头索动物 无 颌类 原始有头类 有 颌类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颌类 鳍足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有颌类 兽足类 有羊膜类 恒温动物 五、 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2. 脊索为脊柱所取代。前端发展为头骨,后端发展为由脊 椎构成的脊柱; 3. 背神经管前端分化为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和延髓),后端分化为脊髓; 4. 原生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水生种类肺呼吸; 5. 除圆口类外,具有上下颌; 6. 循环系统渐趋完善,有能收缩的心脏(从2腔 3腔 4腔),闭管式循环; 7. 肾管为肾脏所代替; 8. 除圆口类外,具有成对的附肢。 六、 圆口纲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 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 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 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 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 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 鱼纲: (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 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1. 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2. 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 1.外形: 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尾:分原形尾、歪形尾、正形尾。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 鳞片 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 头骨: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 脊柱 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 附肢骨: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 4.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 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 (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 多具五个鳃裂。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等级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生命科学试卷解析汇报版

崇明区2018届等级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生命科学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作答必须全部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选择题的作答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在“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中,小明已在低倍镜下观察到了清晰的蚕豆叶下表皮细胞,现要精确地测量保卫细胞的长度,接下来他应该做的是 A. 使用目镜测微尺直接测量 B. 转换至高倍镜 C. 调节细调节器调节光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解题要点是了解实验的相关原理和操作步骤。 由于目镜测微尺在高倍镜视野中每小格单位更小,测量数据更精确;而调节器和光圈对精确测量数据没有影响。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知识易错点是对显微测微尺的使用:1.测微尺的选择:目镜测微尺安装于目镜镜筒的光阑上,物镜测微尺安装于载物台上,如果已知目镜测微尺每小格长度,测量物像的大小时只需用目镜测微尺;2.细胞的测量:细胞实际长度和宽度=高倍镜下测得物像所占格数乘以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 2. 如图为一种人工半透膜模型。与细胞膜结构相比,和不能通过的原因是缺少了关键成分 H2O A. 蛋白质 B. 磷脂 C. 多糖 D. 胆固醇 【答案】A 【解析】因为K+和NO3—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据图分析,图中的人工膜缺

少载体蛋白。 答案选A。 3. 某课题小组以“班氏试剂作用下溶液出现颜色反应的时间”为指标,探究比较不同成熟程度的柚汁中还原性糖的含量,实验鉴别的特征是溶液显现 A. 蓝色 B. 橘红色 C. 紫色 D. 红黄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还原糖的鉴定,解题要点是了解实验原理. 班氏试剂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 答案选D。 [点睛]:解题关键点是对实验原理的识记:鉴定物质类实验原理是,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4. 某高中课题小组设计了“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部分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如表,其中卷烟纸的作用是 A. 提供碳源 B. 提供生长因子 C. 提供无机盐 D. 提供氮源 【答案】A 【解析】因为卷烟纸中一般只含纤维素而不含其它物质,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 答案选A。 5. 胰蛋白酶主要消化位于细胞外的基质蛋白质,一般浓度不会消化人肠道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这体现了酶具有的特性是 A. 易变性 B. 专一性 C. 高效性 D. 稳定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对酶特性的识记。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分析题干可知,该现象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答案选B。

动物学(二)课后习题

动物学(二)课后习题一 一、填空题 脊索动物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门. 脊椎动物的头骨包括_______,_______两个部分,前者的功能是______,后者是由一系列的咽弓所组成,围绕在消化管的前端,在鱼类为____对,第一对为____,第二对为___,其余各对为_________. 鱼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纲. 无尾两栖类成体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___. 一般认为,两栖类起源于_________. 海鞘属于_________门_____亚门,幼体营_______生活,在其似蝌蚪的尾部中央有一条________,其背方有______,咽部具有__________.经过变态,成体营_____?生活.失去了一些重要的结构,这种变态叫做_______变态. 文昌鱼属于_____门_____亚门. 文昌鱼等原索动物为适应其被动取食方式,咽部_______,在咽部腹面正中具有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咽部,背正中具有__________. 七鳃鳖的鳃丝来源于_________?位于特殊的_________,?因此圆口类又称为______类. 文昌鱼支持鳃裂的骨骼称_______是由_______组成的. 七鳃鳖的心脏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软骨鱼类的鳞片是______,来源于_______;雀鳝的鳞片为________,来源于______; 真骨鱼类的鳞片为_______来源于______,可进一步分为______和______. 软骨鱼类的咽颅一般是____?对,?第一对是______,?支持_______,?由____?和_____组成.第二对为______,支持_____.其余五对为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两栖类的体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尾两栖类的前肢骨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栖类的脊柱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的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两栖类适应感觉空气中的声波,产生了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脊椎动物学重点简答题

简答题 1、脊索动物们动物特征 ①具脊索,在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腹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的圆口累脊索终生保留,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柱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余)②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管内腔为神经腔。前端膨大为脑,后部为脊髓。 ③咽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鳃裂之间的壁上着生布满毛细血管的鳃,有呼吸作用。 ④具肛后尾。 ⑤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除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中具有红细胞。 ⑥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2、脊索出现的意义 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是躯体的大型化成为了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3、头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是典型的桥梁动物。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除此之外,还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但无头、无骨骼、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躯体前部的中胚层以肠体腔法形成(与棘皮和半索动物一致),身体中后部则是由裂体腔法形成(与高等脊椎动物一致),另外,躯体两侧的一对腹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雏形。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点 ①神经系统发达,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又进一部分化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眼、耳、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集中在身体前端并具有保护他们的头骨,形成了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后端分化为脊髓。 ②脊柱代替了脊索+,脊椎动物以由许多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代替柔软的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中轴,大大提高了运动的灵活性及支持、保护的强度。 ③除圆口纲外,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极大的增强了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食物的能力),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极大增强了脊椎动物的运动、摄食、求偶和躲避敌害的能力) ④循环系统完善,具有能搏动的心脏,血液中具有红细胞,其中的血红蛋白能高效氯携带氧气。 ⑤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⑥排泄系统出现了构造复杂的肾,代替了简单的分节排列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机能,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更有效地排出体外) 5、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 ①体多呈纺锤形,常有保护性鳞片;②以鳃在水中呼吸,单循环;③以鳍为运动器官,具成对的偶鳍;④皮肤上有粘液腺;大多具完备的侧线系统,感知水流的大小和方向。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体制 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 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 无规律可寻(不对称) ?原生动物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 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 辐射对称(钟虫) 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 ?海绵动物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如海葵) ?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以后的各类群 全部是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 1. 软体动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 2. 棘皮动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 方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 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2)腔内充满体腔液。(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