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从小我就读苏东坡的诗。
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伤;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这些无不表达出苏东坡的丰富情感以及豪迈的气概。
昨天我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几度升迁的心酸呢?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还一生与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是好是坏,我们先不管。
但是苏东坡敢与皇帝的宠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颗博大的心去斗那些排斥良臣,任人唯亲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呀。
说到底,就是苏东坡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了百姓的生活。
苏东坡关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悦或疾苦。
只要他认为某一条政策不利于百姓,与救百姓于水深炽热之中相逆,就一定会对此对抗。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当时步步高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得罪当权者。
比方郑侠,是全国第一个重挫王安石的人,结果惨遭流放。
再比方雷州太守热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敌人苏东坡,结果被开除。
把苏东坡似乎不懂这一点。
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一心只为国家人民。
这是多么值得赞颂啊。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略他的传奇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读了林语堂教师的《苏东坡传》,不禁想起苏东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一生,饱经忧患,几经沉浮,但苏东坡人性更趋温和厚道,过得快乐,无所畏惧。
苏东坡是一位人格完好,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
再加上他深沉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万古不朽的伟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苏东坡是中国历史受骗之无愧的、极令群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那么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亮堂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外放十五年后,现在,苏东坡终于可以返回京都,过上几天舒服的日子。
这得益于“太后恩宠”,以今天的平某不留情面的狠话说,苏东坡经历的三朝皇后,这仨妇女都是老苏的“脑残粉”。
当然,如果要听严肃的分析,还要看林语堂怎么说,老林研究,苏东坡总是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他受审时(乌台诗案),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现在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关怀了他一下,老苏就客死海南了。
阅读至此,平某旁注,苏东坡很有女人缘。
而且这仨女人级别都不低,要换到今天,等于宋祖英刘永清世代跨越为其公开站台,这恩宠?这后台?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但是不应忘了,谁才是苏东坡最大的后台:才情!若说到才情,连皇帝都得为他公开点赞,请看历史回放:一天晚上,皇太后宣苏东坡进宫草拟诏命。
年轻的皇帝正坐在祖母身旁。
他在一旁毕恭毕敬地立着听记吩咐。
事毕,皇太后突然问他:“有一件事我想问你。
几年前你官居何职?”“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臣承乏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仰赖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对着镜头撇了撇嘴,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撇了撇嘴,心下道,女人就是好让人猜谜,嘴上却正色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太后说:“与他们也没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
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
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
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尔崩逝。
有关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

有关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有关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篇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生有味是清欢”谈及苏轼,满心荡漾如歌的行板,遍地的词花。
可东坡,不止于东坡之词所流露出来的淡然自如。
读《苏东坡传》才知,他的行止由心,他在与人交往,与内心相处时的和谐,才是他名芳千古的魅力所在。
苏轼与人之和谐,从垂髫之时与家人相处中便体现出来。
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与母亲的一段小对话,不仅早早地见出他的心之所向,更体现出了母亲对他的疼爱有加与母子关系的融洽。
对话道后汉时朝政混乱,一位名叫范滂的正直学者冒死进谏,被判死罪之后深觉愧于母亲的养育之恩,可范母依然支持儿子去做对的正直之事。
苏轼欣赏他的凛然正义,询问自己的母亲会不会容许他长大之后,也变成范滂这样的人,苏母说:“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从小事中见出苏轼与家人之间的和睦,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美。
苏轼在父亲苏洵和弟弟子由的陪伴下学习成长,在他的日后生涯中同弟弟所表现出来的手足之情,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道德之邦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子由同他是最为亲近的,即便长大做官之后,他们也常写诗互赠,身影也常在对方的梦里出现。
以前只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只知子瞻对子由之思念情深,却不知子由对兄长付出得更为深切。
在苏轼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是弟弟用羸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在他的政见最孤立无援的时候,也是子由在背后毫无保留地支持他;政治风暴席卷而来,他们相互担心,互相帮扶,手携着手走过了一路坎坷。
苏轼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更足以见他们亲情之深厚,相处之和谐了。
子由对哥哥的帮助是巨大的,苏轼却因他的才华与抱负,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风暴中搏击风浪的海燕。
可不管是仕途上的擢升还是贬谪,都没有改变他自始至终都听从着内心真实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做到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内心的声音在呼唤他,不要被利欲贪念所蒙眼蔽窍,身心该放在为人民谋真切的利益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0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1我在前天刚读完由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正派,豪宕,有问题勇于指出的人。
本书叙述了苏东坡崎岖的终身和苏东坡终身所阅历的有记载的作业。
他的性情:他为人坚强不屈,有问题便会提出,即使有再多的力气阻遏,他也能据守自己的准则。
比方,神宗皇帝时期,那是一个全国大乱,生灵涂炭,万马齐喑的时代。
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极少数正派的人勇于宣布言辞以外,就没有其他人敢说对立新政,对立王安石的话。
苏东坡却是元祐大臣中最活跃的那个,他一直在向皇帝上书说新政的损害,青苗借款对公民形成的巨大损伤。
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十分美丽,连欧阳修看了之后也叹了一口气说:“30年后就不会有人再议论我了。
”让我最赏识的一点是他的*没有一点是虚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觉得一个人实在是最重要的,勇于宣布自己正确的言辞也是很重要的。
苏东坡将这一行为做到了最大化,他简直终身都在说真话,都在为国家宣布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言辞。
苏东坡十分爱家人,所以他也十分爱他的弟弟,有一次与他弟弟别离之时心中十分伤感便作下了妇孺皆知的《水调歌头·中秋》。
这首诗十分的实在,我逼真地感触到了苏东坡心里的伤感,那种对弟弟难得一见的哀痛。
最终,他的思维层次。
我觉得他的思维层次是很高的,由于他历来不会由于自己的寓居环境之陋而哀痛,他看中的是寓居环境周围的气氛,周围的雅。
比方,他在被贬岭南之时,他发现了周围的雅,酒的雅,岭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于这种雅之中,由于他也是一位爱喝酒作诗的人。
我从此能看出他对自己的居所之粗陋仅仅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对周围的雅是写的可谓是十分翔实。
我觉得这种早已脱离物质日子的思维层次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还有,他很少会直接正面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人,除了在朝上。
比方,他再度被放逐,去往海南之时,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
所以他就在喝醉时写了鳖相公的故事,使我不由得捧腹大笑,他将鳖相公写得有板有眼,也将董必这一人物完美的转化成了鳖相公。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27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27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2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1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
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
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
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
”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
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
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
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
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
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
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2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古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每每谈起苏轼,人们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对他个人钦羡。
苏东坡传读后感读书笔记(优秀7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读书笔记(优秀7篇)苏东坡传读后感读书笔记篇1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
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
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
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
作者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
作者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读书笔记篇2《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一位旷世奇才,他横跨了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的人生品格。
以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词,而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才真正认识苏东坡。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成尖酸刻薄。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政治上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带来的,然而,这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未曾泯灭!苏东坡为官时,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处处为百姓着想,颇受百姓爱戴。
他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修研佛道。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为艺妓题诗,与和尚趣谈,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将当时“贱如泥”的猪肉烹制出美味无比、流传至今的“东坡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篇想必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智力的诗人。
那么,下面是橙子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参考。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 今年夏天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熬的把《苏东坡传》看完了。
很奇怪,我看了这本书,反而越加的讨厌苏东坡,甚至连书都不想看下去了。
苏东坡盛名于世,但他对曹操的这一番“高论”,确实在不敢恭维,曹操是疾病发作而死的,又不是拉去刑场砍头,你叫他如何“临危不惧”?曹操并没有呼天抢地的不肯去死,又怎么不英雄?老话说的好:“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曹操虽非去就义,但死的的还算从容能,絮絮叨叨的安排这些事就是从容的表现。
不错,和许多英雄相比,曹操的这份《遗令》一点也不好,但这份《遗令》却普普通通,是在比那些有政治口号、写满官腔套话的遗嘱要可爱的多真实的多。
反倒是“了不起”的苏东坡,多少露出了点庸人的尾巴。
再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件事吧,郑侠所上交的画中农民为了还春时欠下的债,死命的砍树卖钱,而他们却没考虑到,如果不放这份债,农民们会更加痛苦!这本书,我再也不会看第二遍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
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
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
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
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苏轼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
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点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
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
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
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
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
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
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
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第三点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
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
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着她,我曾去过他的家乡眉山,眉山很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
可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局限了,只停留在这些表面的印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诚。
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有仁义,他花了毕生的积蓄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因为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视察,发现百姓流离失所,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贬谪,其中对他迫害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等到苏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仅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听说章敦重病把各种养生的方法告诉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时东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将离世,在重病时能这么坦诚的回信,这般胸襟仁义,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有真诚,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
苏东坡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
王弗就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
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
”这件事情不仅表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
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远也无法成熟起来,因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诚善良的一面,无法改变。
他有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真实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虚浮,多了分坦诚,不自暴自弃,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拥有着豁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事情才会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相信,即使再过千年,他也还是会这么耀眼。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
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
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
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
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
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
”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
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
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
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
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
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
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
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
”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
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
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 苏东坡,一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会诗人。
他那样的人物,世间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的人都是那么喜欢这位大诗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读了《苏东坡传》,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么透彻,也不是那么清晰明了。
但就是这么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触。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生活多次多彩的人。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百姓们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诗人……这些还是永不足一勾画出苏东坡的全貌,也许到现在也没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的人品品性。
苏东坡,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
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厉害谋算,与苏东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兰西斯。
培根相反的人。
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有感而发,或随兴而为之。
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陈春鸟秋虫之声”。
虽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涡当中,但他却觉月吟诗作赋,独处于政治之上。
但他有体恤民众,为百姓做好事。
书中有一回这樟写道,苏东坡现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
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
当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
由此可见,苏东坡他是一个有仁爱,体恤民众的人。
事后,苏东坡自己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为乡村贫苦的孕妇提供帮助。
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够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
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
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义,这本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是不因俗见而改变。
所以,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
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
写苏亦是评己。
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
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
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