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概况
英德市西牛镇简介

英德市西牛镇简介【地理位置】西牛镇位于东经113°00′──113°12′。
北纬24°08′─24°14′。
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
距县城47公里。
东与石灰铺、连江口镇交界。
南和水边、沙坝镇相连。
西同九龙、明迳镇相邻。
北与张陂、含光相接。
西牛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至22℃,年均降雨量1850毫米。
土地疏松肥沃。
属半山半田的丘陵地带。
西牛镇1998年底总人口37524人。
汉族,其中农业人口33192人。
占总人口的88.46%,非农业人口4120人,占总人口的10.99%。
【旅游风光】西牛地处连江(小北江)中下游,又是飞来峡库区的上游,水势平稳,江水清澈。
西牛镇与含光镇相邻的七里峡到清远飞来峡。
水路总长100多公里。
连江宛转弯环,沿江两岸奇峰异石,树绿竹翠,真可谓青山绿水,景色如画。
将成为英西南的旅游带。
西牛镇比邻九龙,游人的游九龙“峰林走廊”的山,更兴致地到西牛游玩观赏山水风光。
【基础设施】西牛镇行政辖西牛、西联、鲜水、高道、小湾、花田、花塘、树山、赤米、金竹10个村委会和1个街道居委会。
西牛镇根据人口规模、市场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服务事业发展需要。
从1990年实施墟镇十年建设总体规划。
计划到2000年建成具有现代化设施的西牛镇。
西牛墟镇面积1998年底有2.5平方公里。
农贸市场4个。
墟镇有日供水量8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2座,供水总管道长9800米。
有集雨面积12平方公里,蓄水量4000万立方米的树山水库1个。
装机容量125千瓦时的水力发电站1座,以及10000伏变电站1个,西牛墟镇居民人均住房18.3平方米。
1998年9月,规划桥东开发区建设小城区。
桥东区依邻风景优美的小北江。
小城区规划有政府机构和单位办公场所、商住宅地、竹笋综合市场、农贸市场、人民广场、影剧院、科技游艺园。
镇政府、文化站等单位将在99年底前迁往新区办公。
小城区的建成,集办公、安居、商贸、科技、文化、游乐于一体,使西牛发展为“一江两岸”的美丽城镇。
英德市东山楼金银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探讨

英德市东山楼金银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探讨摘要:东山楼金银矿(床)点1:1万土壤测量发现8处北西走向的au、ag、(cu、pb、as)综合异常,规模和强度均十分客观,与发现的矿体走向一致。
通过民窿编录,查实矿化类型是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破碎带型金银矿,矿体延伸长度大、品位高。
认为该矿点找矿前景较好,可以寻找到一个成型的工业矿床。
关键词:英德市;东山楼;地球化学特征;矿体特征;找矿前景1 自然地理概况该矿点位于清远市英德(县级)市大镇镇。
区内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区,交通便利,为陆路交通。
工作区西部外围有滑水山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60公里,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30余座,海拔标高多为500-1000m,地形切割强烈。
区内水系较为发育,河流多呈北西向延伸。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
植被属亚热带常阔叶林类型。
主要有松、杉、竹等。
2 区域地质背景该区属于粤北东部英德—连平弧形构造带,处于洋伞岌背斜和翁城向斜之间,雪山嶂复式背斜的南部。
区内第四系较发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统碎屑岩、碳酸岩等;构造活动强烈,褶皱较发育,断裂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为主;区内未见有岩浆岩出露,据重磁推断,区内存在隐伏岩体。
工作区及外围矿点分布较多,民采活动强烈,中泥盆统棋梓桥组是该地区主要含矿层位,成矿还与花岗闪长岩体有密切的关系,勘查区已知主要矿产有铁、铜、铅、锌、金、银、钨、锡等,主要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
3 矿区地质特征(1)地层以泥盆系中统地层为主,第四系较发育,出露地层有中泥盆统杨溪组(d2y)、老虎头组(d2l)、棋梓桥组(d2q)。
中泥盆统杨溪组(d2y):以紫红、灰紫色为主的粗碎屑岩,紫红色厚层-块状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夹砂岩夹砂质页岩或含火山物质的细碎屑岩。
中泥盆统老虎头组(d2l):以灰白、浅灰、黄白色为主夹紫红、灰紫色的碎屑岩。
厚层状石英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英德简介概况

英德简介概况英德市,简称“英”,是广东省中北部的一个县级市。
地处广东省北端,与河源市相邻,是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重要节点。
英德市总面积约为4692.2平方公里,辖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为100万人。
英德市地势东北逐渐向西南倾斜,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
市境内有许多山脉和河流,其中以英德山、巾帼山和韶关河最为显著。
英德市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早在唐代,英德就是广东的一个重要行宫,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古迹和文物遗址。
最著名的是位于英德镇的岭峰寺,这座古刹建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市内还有其他许多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如杨家祠、千佛寺和石圪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英德市是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市内景点众多,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景观。
最有代表性的是巾帼山风景区,这里有壮丽的山水和峡谷,还保存着许多石刻、石窟和石头人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英德市还有其他一些著名景点,如莽山风景区、龙潭风景区和一线天景区等,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英德市是中国的优秀生态城市之一。
市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高达66%,水质优良。
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了环境质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市内还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如河源湿地、雪峰山自然保护区和白石岭风景区等,这些地方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体验户外运动和亲近自然。
英德市是中国的优秀产业基地之一。
市内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以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为主。
农业方面,英德市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主要种植稻米、油菜和水果等。
工业方面,英德市主要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旅游业方面,英德市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总的来说,英德市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经济发展较快的优秀城市。
介绍英德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详细描述
英德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如英德市博物馆、英德市图书馆等,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英德的历史和文化,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总结词
英德的特色旅游产品丰富多样,独具特色。这里有许多独特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如英德红茶、英德竹编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地方特色,也深受游客的喜爱。此外,英德还有许多特色美食和餐饮服务,如农家乐、特色小吃等,这些美食和餐饮服务也是游客不容错过的体验。
02
职业教育的内容
包括各种专业技能课程,如机械、电子、计算机、护理等,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
03
CHAPTER
英德旅游资源
总结词:壮丽秀美
详细描述:英德的自然景观以壮丽秀美为特点,拥有众多山水风光和自然景观,如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西峰林走廊等,这些地方景色秀丽,是旅游者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未来展望
英德市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等。
概况
英德市拥有许多特色农产品,如英德茶叶、英德麻竹笋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
特色农产品
英德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产业化
英德市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展望
英德市服务业发展迅速,涵盖了商贸、物流、旅游等多个领域。
概况
英德市将继续加大服务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未来展望
英德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商贸物流体系,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商贸物流
英德简介概况

英德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母亲河珠江边,地势较为平坦。
总面积7620平方公里,人口约165万。
英德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英德市地处南岭北麓,气候温暖湿润,终年多雨,气温适宜,四季分明。
这里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市区内有数个景点值得一游,如北岳衡山、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五云山风景名胜区等。
这些景点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英德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
有许多文化古迹和名胜古迹,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风貌。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北岳衡山,是华南地区最高的山脉之一,也是道教的圣地。
衡山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除此之外,英德市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明代文学家文徵明、清代经学家许衡等,他们为英德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英德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实力区。
这里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金、银、铜、铅、锌、钨等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居全国前列。
此外,英德市还具有良好的农业、工业和旅游发展基础。
农产品以水稻、柑橘、茶叶、蔬菜等为主,工业方面以纺织、电子、化工、建材等为主。
英德市还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着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红利,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英德市始终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市政府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产业。
英德市被授予“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市”、“全国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总而言之,英德市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的城市。
它以其优美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力的经济发展而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无论是欣赏自然风光、领略历史文化还是投资兴业,英德市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
英德县志

英德县志第一节民族全县有汉族、瑶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苗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黎族、侗族、京族、土族、畲族、佤族、白族、傣族、布依族、彝族、塔塔尔族、傈僳族、土家族23个民族。
汉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县内汉族有8900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66%,遍布全县各乡镇和厂矿场。
县内汉族,源始于中原炎黄,流始于秦人入粤,大量流入在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
英德县境,古为百越诸族聚居之地,秦始皇平定百越之后,发遣大批中原“谪徙民”入岭南,这是第一批入粤的炎黄后裔,称为汉人。
此后,自东汉末年到南宋末,经过多次汉人从中原和江南迁入广东的浪潮,到英德定居的不少。
《宋史·地理志》载,英州有主户6690、客户1329。
明初人口骤降,《英德县志》(乾隆本)称“地无居人”,成化年间大量汉族人从闽之上杭和赣迁入。
直至清代和民国,北人南迁一直没有停止过。
中原汉族开发较早,文化水平较高,生产技术比较先进,他们南迁后勤劳俭朴,富有创造精神,与百越族逐步融合,成为岭南的主要居民。
原有土著逐步汉化,现在居住英德境内的客家人,大多是宋以后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
下面收集到的一些族谱资料,虽虚妄不实之处甚多,但也可看出县内汉族源流的大概(族谱随收随录,不分先后,未认真考证)。
李姓明洪武初年李公政从福建上杭迁英德县竹径都头村定居。
李公政生4子:贵聪、贵明、贵胜、贵会。
贵胜任直隶省常州府武进县知县,生7子。
第七子文任广西庆州府荔波县知县。
文六世孙泽迁黎洞三坑车定居。
贵聪生6子,长子文海迁居洋高乡白沙村,其余在头附近散居。
青塘、鱼湾李姓也不少。
谢姓谢枋得之后裔景圣、景贤、景智三兄弟明初从福建宁化石壁村入粤。
老大定居本县大镇,至今未有分支居它地。
老二定居横石塘围子下,后分支散居马口、连江口、黎溪、白沙及清远县源潭等地。
老三定居于连平县。
丘姓明初,丘氏第六十八世孙丘颗棱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迁来英德西牛桥头村落户,生子6人,散居西牛、九龙、张陂、石灰铺、浛洸等地,以及阳山、清远、新丰、花县几个县份。
可行性研究报告3篇

【导语】可⾏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作。
以下是整理的可⾏性研究报告,欢迎阅读!1.可⾏性研究报告 英德现有⼈⼝105万,国⼟⾯积5671平⽅公⾥,是⼴东省国⼟⾯积的县级⾏政区;佛冈现有⼈⼝约33万,国⼟⾯积105平⽅公⾥。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英佛⼀级公路的通车,两地往来、务⼯、经商的群众越来越多,⼈民群众的出⾏要求也越来越⾼。
⽬前我市英德-佛冈的客运班线没有开通,许多乘客更是⽆直通车可坐,要通过青塘或其它地⽅转车,费⽤⾼时间⼜长,群众热切要求开通英德⾄佛冈客运班线,以⽅便群众搭乘。
班线客流概况英德与佛冈两地均为劳务输出⼤县,且两地毗邻,来往打⼯、探亲、经商的⼈数增长率⼗分之⾼,近⼏年业,众多商家纷纷在英德、佛冈开办⼯⼚,设⽴公司。
随着两地经济、⽂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及英佛⼀级公路(全程约45公⾥)的开通,两地旅客纷纷诉求开通英德⾄佛冈客运班车。
据此我公司已初步统计调查每天往来两地旅客不低于300⼈以上,实载率可达60%,开通该班线路已迫在眉睫。
运营⽅案为适应时势,⽅便两地经济⽂化交流,进⼀步⽅便两地往来旅客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运输服务,拟购置两辆23+1+1座少林SLQ6792CE 中型⾼级客车运营,以经营承包⽅式,承包者全额购置车辆运⾏英德⾄佛冈。
每天约(7:30、9:00、10:30、13:00、15:00)时发车,(10:30、12:00、13:30、16:00、17:30)时返回,途经⼤站、下⽯太等地。
效益分析1、拟投⼊两辆20万元/辆左右25座/辆中型⾼级客车按公司6年承包期限计算,每辆每⽉成本⽀出为:上缴规费4538元,车辆全保险1100元,燃油费5400元,折旧费2780元,维修费1500元,路桥通⾏费6750元,司乘薪酬2300元,共七项合计共款24368元。
2、营业收⼊按中型⾼级座席客运班车计算,基准运价0.16元/⼈公⾥,上浮0.208元/⼈公⾥,公路客运附加费0.03元/⼈公⾥,车辆通⾏费45元/(45公⾥X45%)=0.067元/⼈公⾥,计算得全票价13元,上限票价15元,预计平均实载率60%,执⾏票价为13元则每车每⽉总营收29250元,扣减客运站劳务费6%后,平均每车每⽉营收27495元,则平均盈利3127元,每年盈利37524元。
从音韵特征看英德附城话的归属-载《文化遗产》09-2

从音韵特征看英德附城话的归属*严修鸿摘要:英德附城话是一种兼有粤语、客家话特点的混合方言,分布在英德市的市区周围。
本文列出这种方言的各项音韵特征,并透过方言比较,确定其方言归属。
本文认为附城话的粤语特征是其固有的,而客家话的特征则是后起的。
研究附城话的这些特征,对了解粤语的历史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德;附城话;粤语;客家话;音韵特征一、英德市的方言概况1.1 英德概况及方言分布英德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上游,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南距广州138公里;北距韶关90公里,全市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人口108万,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
英德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浈阳、浛匡县,南汉乾享四年(920年)设英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为英德府,历史上还设立过郡、路、县等行政区建制。
1949年后沿袭县制,隶属韶关市;1988年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撤县设市(县级市)。
英德东邻翁源、新丰,正北与乳源、曲江接壤,这两片是纯客家话区。
南接佛冈,西南连清远,西北与阳山毗邻,这三面都是客粤方言混合分布带。
全市居民大多数讲客家话,其次讲粤方言。
根据庄初升先生提供的调查资料,英德市的方言分布大致如下:横石水、青塘、黄陂、桥头、白沙、鱼湾、沙口、云岭、下石太、大镇等是纯客乡镇,横石镇和石牯塘镇除瑶胞讲瑶话外,以及石灰铺镇除保安村委下属的井唇村罗氏讲“黎话”(归属未明)外,均讲客家话。
张陂、附城、大湾、波罗、沙坝、望埠、连江口等乡镇以客家话为主,少数村落讲粤方言,望埠镇还有少数村落讲“附城话”(详见下文),连江口镇的山村一带讲“麻声”(当地的土话,应属客家话或客、粤混合的方言,下同),初溪村姓张、谢、赖的讲龙南话(属闽南话)。
水边镇和大洞镇绝大部分讲“麻声”,少数村落讲粤方言。
西牛镇除沙坝、冲面、石角坑、金峰、黎沙、楼子角讲“麻声”,高道村委会的吉水村张氏讲闽南话,其他均讲客家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德概况英德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上游,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
东邻翁源县、新丰县、南连佛冈县、清新县,西与阳山县接壤,北与乳源、曲江县相连。
I南距广州138公里,到广州白云机场 89公里;北距韶关 90公里。
全市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
东西宽120公里,南北长83公里。
现辖24个镇,人口108万,市政府驻英城镇,城区面积19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5.3万人。
英德市历史悠久,是岭南文明古邑,其境内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
历史上还设立过郡、路、县等行政区建制。
1949年建国后沿袭县制,隶属韶关市;1988年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撤县设市(县级市)。
1996年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英德交通便利,水路、公路、铁路齐全,通信、信息网络发达。
公路方面,南北走向畅通珠海及港澳地区的主干线,东部有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中部(市区)有京广铁路、英佛一级公路接京珠高速公路、银英公路接广清高速公路;西部有九龙到“51”路口的一级公路接107国道。
东西走向的主干线有省道347线和348线。
而正在规划建设的昆汕高速公路将经过英德市区北部。
铁路方面,京广铁路经过市区东岸贯穿中部;正在建设的武广客运铁路专线经过市区西部并设出入口,武广客运线建成后,京广铁路将成为货运专线,届时,英德的交通将更加发达。
水运方面,翁江、北江、连江三江交汇,呈树枝状分面。
北江已是一条黄金水道:上游有白石窑水利枢纽、下游有飞来峡水利枢纽,货轮可直达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通航能力正常保持运载500吨级。
2、农业形成了优质米、油料、甘蔗、蚕桑、茶叶、蔬菜、水果、笋竹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笋竹种植面积达 2135公顷。
英德是国家茶叶、优质米、甘蔗生产基地,并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县)之一。
3、英德市水力资源蕴藏量达45万千瓦,目前已建成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4万千瓦。
其中白石窑水电厂装机容量7.2万千瓦为中国县级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4、英德矿产资源丰富,有硫、铁、金、锡、铋、铝、锌、煤、石英砂等39种矿产资源,其中硫矿储量达8000多万吨,储量居广东之最。
铁矿3000多万吨,已发现的矿床275处,其中大中型矿床40多处。
经济概述:英德资源丰富,是中国红茶之乡、中国英古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中国砂糖桔之乡、中国女足之乡、中国蚕桑之乡、广东溶洞之乡、广东硫铁矿之乡。
因各种客观原因,英德目前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地方财政收入仍相当有限,属于“吃饭财政”。
2004年是1。
46亿元,2005年是2。
2亿元,2006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才达到3。
3亿元。
2007是4。
5亿元,2008年在2007年4。
5亿元的基础上增收1亿元。
近些年,英德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定位,发挥资源优势,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其中有世界排位第三、亚洲排位第一的安微海螺集团,有台湾最大水泥集团,温氏集团等。
安徽海螺集团落户英德后,共有龙山水泥7条日产5000吨国际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型材公司、海螺国际大酒店相关产业一起“进驻”,投资金额达70多亿元。
五个企业2005年创税收超亿元。
到今年底,该市将达到年产2600万吨水泥及水泥商品熟料生产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个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基地。
产业布局。
为了承接产业转移,给外来投资企业落户英德提供更好的条件,英德市全力加快工业项目区建设,建成了英东工业项目区(东华镇、桥头镇)、英洲工业项目区、含光工业项目区、英红产业转移园区、九龙大陂工业项目区、连江口大樟项目区、黎溪福田工业项目区、白沙更古坑工业项目区8个工业项目区,承接了60多个工业项目落户。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掌握旅游资源点60处,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
已对游客开放的景区主要有宝晶宫、英西峰林、奇洞温泉、仙桥地下河等14个景区。
2007年共接待游客2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
5亿元。
今后将着力构建“一心三区”,即:英德市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西部乡村——山地休闲度假区、中部滨水休闲度假区、东部商务休闲旅游区,培育“北江风景、英西峰林、仙湖草原同人”三条特色旅游热线,打造“大北江、大峰林、大仙源、大草原、大峡谷“五大特色品牌。
教育情况:古代,英德的文化教育相当发达。
仅自宋而清,办书院14座,社学22间,义学4所。
其中,宋景德三年(1006年)于南山所建的涵晖书院为广东最早创办的书院。
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军于登云街(今旧城下街)的英德学宫,占地15000平方米,为当时岭南重点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860年。
英德学宫学纪严明,培养不少人才,其中较突出的有李修、冯寅等13位进士和杨模、龙化等68名举人。
至2007年秋,全市有小学313所,小学生100018人;初中38所,初中生56221;普通高中7所(其中1所民办),高中在校生176354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3303人。
全市在职教职工10152人,其中专任教师8550人。
茶文化英德种茶饮茶在唐代已成风俗。
唐时南山名胜区高有“煮茗台”供游人品茶。
早期,项德种茶以山区为主,称山茶,皆是民间自种自制自饮。
在种饮实践中,先民发现“茶有保健用,并早在明初“茶”就衩列为过贡皇帝的上品,因而“茶文化”得以广泛发展和经久流传。
英德是中国红茶之乡。
全市现有茶园面积 4000公顷,年产优质茶叶3000吨,并有英红、英华、黄陂、红星、含光五大专业茶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设在英德。
现已形成了以红茶为主,绿茶、大叶青、乌龙茶、普洱茶以及白茶、苦丁茶为辅的多种茶类结构,各种深加工茶和其它花色品种齐全。
从1980年至今,英德红茶19次获取国际、国家、部、省的金质、银质、优质奖。
早在解放初其,英德制作的色香味独具特色的红茶与云南的滇红、安徵的祁红并称中国三大著名红茶。
英德红茶品质具有身骨结实,外形色泽乌润细嫩;汤色明亮红艳,滋味醇厚甜润,具有祁红鲜甜回味,香气浓郁纯正,叶底鲜艳;较之滇红别具风格。
单独泡饮,甘美怡神,清鲜可口。
特别加奶后,色香味俱佳。
英德红茶创制以来以其极佳的形、色、香、味博得世界人民的喜爱,至目前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英德红茶进入英国市场后,很快受到英国人的青眯。
英国皇室喜爱英德红茶,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FOP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
英德红茶是英国皇室所认定的靓茶。
英德红茶花色品种齐全,品质特点突出,规格分明:叶茶(FOP):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芽尖肥壮,金黄色毫尖显露,无梗杂;汤色红亮,香气清高、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匀红亮,抖筛8~9孔,长度1~1.5厘米。
碎茶一号(FBOP):颗粒紧结重实,芽尖金黄显露,色泽油润;汤色红亮,香气高爽持久,花香明显,滋味鲜爽浓醇,叶底嫩匀明亮,圆筛8~10孔。
碎茶2~5号(BOP):颗粒紧结、匀齐,色泽油润,不含毫尖;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鲜爽浓郁而持久,滋味浓强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明亮,圆筛12~28孔。
碎茶6号(BP):较细嫩的茎子茶,色泽乌褐尚润;汤色尚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叶底红匀,圆筛9~12孔。
片茶(F):叶片皱褶,大小匀齐,色泽尚润,汤色红亮,香尚鲜纯,味醇尚浓厚;叶低红匀明亮,圆筛12~28孔之轻身茶。
末茶(D):手感重实呈砂粒状,色泽润,不含粉灰及泥砂;汤色浓红、香气纯正,滋味厚,叶底红匀尚亮,圆筛28~60孔。
金毫茶:外形条索圆紧,金毫满披,色泽金黄润亮;汤色红亮,香气毫香或花香,浓郁持久,滋味浓爽甜润;叶底芽叶完整,肥嫩红亮。
成为红茶名茶的新花色,填补国内大叶种红茶类高档名茶的空白。
其中英州一号,制绿茶,滋味醇厚;制乌龙茶,花香显著,滋味甘醇,打破了英德无乌龙茶的历史,获得“广东省优质乌龙茶”称号。
近年来,该市黄花镇岩背在海拔800-1200米的山上发展种植高山茶,所产茶叶品质十分优异,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
岩背绿茶成为继“英德红茶”之后的英德又一名牌产品。
英石文化英德古称英州,以盛产英石而得名曲江门外趁新墟,采石英州画不如。
罗得六峰怀袖里,携归好伴玉蟾蜍。
——清初朱彝尊这首七言绝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英石赞美和珍视的思想感情。
宋朝开发利用,元朝被列入“文房四玩”、清朝被定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
二OO五年十一月,中国收藏家协会批准英德市为中国英石之乡。
2006年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英德市的英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英石土产地英山位于英德市中部的望埠镇。
英山是石灰石山,所产英石是英石当中的正宗资源,它由无数松散的板块构成,受暴冷暴热的气候和风雨影响,风化、腐蚀、发育得极其典型,瘦、皱、漏、透的特点俱全,整座山峰峦耸拔,雄奇峻削,嶙峋怪险。
山上、山沟均能采到上乘的英石。
此外,英德市的东华、石灰铺、九龙、横石塘、沙口等1 7个乡镇也有英石的分布,全市英石储量丰富,据探测有80万亩优质石灰石山,储量在625亿吨以上。
英石历史悠久,其造型既具有传统的漏、透、瘦、皱的审美情趣,也具有怪异、张力、强势、古拙等现代人容易接受的奇石美。
瘦”是指英石的形体美,嶙峋奇巧,苗条清晰;“皱”是指英石的纹理美,外表多折皱;“漏”和“透”是指英石总体上的印象美,造型富于变化,千姿百态,玲珑峻削,空透灵邃,疏秀遒劲。
当年苏东坡也是玩英石出了名的大人物,对英石的赏石标准他还补充了一个“丑”字,即以丑为美。
其种类分为阳石和阴石两大类。
阳石裸露地面,长期风化,质地坚硬,色泽青苍,形体瘦削,表面多折皱,扣之声脆,分为直纹石、横纹石、大花石、小花石、叠石和雨点石,是瘦和皱的典型,适宜制作假山和盆景;阴石深埋地下,风化不足,质地松润,色泽青黛,有的间有白纹,形体漏透,造型雄奇,扣之声微,是漏和透的典型,适宜独立成景。
用途广:大者如大器、中器可作假山,既有可一石成景者,也有玲珑小件如英石盆景等可供摆设者。
到了今天,英石盆景更是推陈出新,生产出一种电子超声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集声、光、雾于一体的声情并茂的现代英石盆景,既美化了环境又净化了空气。
这种产品的特点是超声雾化所产生的大量负离子能净化空气,有空气维生素之称;潺潺流水,悦耳怡神;熠熠灯光与水波雾化相互映衬,满盆生辉。
目前,这种把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英石盆景,并获得国家专利权的工艺厂先后有中昌工艺厂、龙山电子盆景厂、福星工艺有限公司和亚洲盆景工艺有限公司。
而且由于英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早己中外闻名。
如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园等,其中都不乏用英石垒造的景点和匠心独运的英石盆景。
英石目前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品,而且是一项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