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检验规范及制度

合集下载

尸体检查操作规程

尸体检查操作规程

尸体检查操作规程一、准备工作1、检查场地选择一个宽敞、明亮、通风良好且安静的房间作为检查场所。

房间内应配备适当的照明设备、检查台、解剖工具、防护用品等。

2、收集相关资料获取死者的身份信息、病历、死亡报告、警方或相关部门的委托书等,以便对尸体检查有更全面的了解。

3、检查工具和设备准备齐全的解剖工具,如手术刀、剪刀、镊子、钳子等,并确保其清洁和消毒。

同时,准备好测量工具(如尺子、秤)、样本采集容器、摄影设备等。

4、人员配备至少应有一名具有资质的法医或病理学家主导检查工作,同时配备助手协助记录、采样等。

5、防护措施检查人员应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以防止感染和接触有害物质。

1、一般观察记录尸体的体位、姿势、外貌特征,包括肤色、面容、发型等。

2、衣着检查仔细检查死者的衣着,注意衣物的完整性、破损情况、血迹、污渍以及衣物上的附着物等。

3、损伤检查从头到脚检查尸体表面是否有损伤,如擦伤、挫伤、割伤、烫伤、烧伤、骨折等。

记录损伤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颜色等特征,并判断损伤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4、尸斑和尸僵检查观察尸斑的分布、颜色和程度,判断死亡时间。

检查尸僵的出现部位和强度,了解死亡后的时间间隔。

5、孔洞检查检查口鼻、耳朵、肛门、阴道等孔洞有无异常分泌物、异物或损伤。

三、尸体内部检查1、切开胸腔和腹腔沿胸骨正中线和腹部正中线切开,打开胸腔和腹腔,观察内脏器官的位置、形态和颜色。

检查心脏的大小、形状、重量,观察心肌的颜色、质地,检查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或阻塞。

检查大血管的情况,如有无血栓、动脉瘤等。

3、肺脏检查观察肺脏的大小、颜色、质地,检查肺泡是否有充血、水肿、实变等病变。

4、肝脏、脾脏和胃肠道检查检查肝脏、脾脏的大小、形状、质地和颜色,观察胃肠道有无出血、穿孔、炎症等病变。

5、泌尿生殖系统检查检查肾脏、输尿管、膀胱和生殖器官的情况,注意有无肿瘤、结石、炎症等病变。

6、颅脑检查如有需要,打开颅骨,检查大脑、小脑、脑干等结构,观察脑组织的颜色、质地,有无出血、梗死、肿瘤等病变。

死因调查工作制度(3篇)

死因调查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死因调查工作,确保死因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公正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各类死因调查工作。

第三条死因调查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公正、公平、公开原则;2. 科学、严谨、规范原则;3. 及时、准确、高效原则;4.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死因调查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死因调查工作。

第六条死因调查机构应当设立以下岗位:1. 死因调查员:负责死因调查的具体实施;2. 技术指导员:负责死因调查的技术指导;3. 信息管理人员:负责死因调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第三章死因调查程序第七条死亡发生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第八条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第九条现场调查内容包括:1. 死亡原因初步判断;2. 死亡现场情况;3. 死者身份确认;4. 死亡时间、地点;5. 死者生前病史、用药情况等。

第十条现场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当填写《死因调查记录表》,并由死者家属或单位签字确认。

第十一条死因调查员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和有关资料,进行死因分析,提出初步死因诊断。

第十二条死因调查员将初步死因诊断报告疾控中心。

第十三条疾控中心对初步死因诊断进行审核,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

第十四条审核通过后,疾控中心将死因诊断结果通知死者家属或单位,并填写《死因诊断书》。

第十五条死因诊断结果需要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章死因调查资料管理第十六条死因调查资料应当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第十七条死因调查资料包括:1. 死因调查记录表;2. 死因诊断书;3. 死亡证明;4. 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死因调查资料应当妥善保管,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十年。

尸体处理和尸检制度

尸体处理和尸检制度

尸体处理和尸检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院正常运行以及确保尸体处理和尸检工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尸体处理和尸检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尸体处理和尸检工作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以敬重生命、保护隐私、敬重患者和家属感情为基本原则。

第二章尸体处理程序第四条医院应设立特地尸体处理室,确保其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第五条尸体处理应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1. 保护现场:确保尸体处理现场的清洁和安全; 2. 记录信息:认真记录尸体的个人信息、死因及其它相关信息; 3. 尸体消毒:进行必需的消毒处理以保护人员的健康;4. 尸体冷藏:使用冷藏设备对尸体进行保管;5. 尸体移送:依照医院规定的程序将尸体移送至指定地方。

第六条尸体处理工作应由特地培训过的人员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和规范性。

尸体处理室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确保环境卫生和防止交叉感染。

第三章尸检工作程序第八条尸检是为了确定死因、了解疾病进程等目的进行的一种科学技术活动,应由合格的尸检医师负责进行。

第九条医院应设置合适的尸检室,并配备必需的尸检设备和工具,保证尸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十条尸检工作应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1. 订立计划:依据需要,订立尸检计划,确定尸检的时间、地方和相关人员; 2. 尸体检查:进行全面、细致的尸体外观检查,包含尸体整体、各器官的检查; 3. 试验分析:依据需要进行尸体试验室检查,如组织切片、化验等; 4. 记录报告:认真记录尸检过程和结果,并撰写尸检报告; 5. 保管尸体:依据需要,对尸体进行保管和保管。

第十一条尸检医师应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接受特地的尸检培训,熟识尸检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

第十二条尸检报告应真实、准确地反映尸检结果,诊断结论应客观、科学,并确保尸检报告的保密性。

第四章保障措施第十三条医院应订立应急预案,针对尸体处理和尸检过程中可能显现的事故和意外情况,进行防备和处理。

医务人员尸检和器官移植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尸检和器官移植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尸检和器官移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医务人员尸检和器官移植行为,保障病人权益和医疗安全,订立本《医务人员尸检和器官移植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医院实际情况订立,并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务人员的尸检和器官移植行为管理。

第二条定义尸检(Autopsy):对死者遗体进行解剖学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死因和其他医学细节。

器官移植:将符合移植标准的供体器官移植至受体身上的医疗行为。

医务人员:指在医院从事临床、技术、护理等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包含但不限于医生、护士、技师等。

第二章尸检管理第三条尸检适用范围医务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进行尸检:1.死亡后未明确死因或死因不明确的情况;2.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进行尸检的情况;3.当事人或亲属提出尸检申请并经医务人员、法医鉴定科审议通过的情况;4.医务人员依据临床推断需要进行尸检的情况。

第四条尸检操作要求1.医务人员需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进行尸检操作,并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2.尸检操作应在符合卫生要求的场合进行,确保解剖操作场合的清洁和安全;3.医务人员进行尸检操作前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含但不限于手套、防护面罩、防护服等;4.尸体应经过妥当处理,如进行尸体消毒等,以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染病传播;5.尸体解剖后,需将身体清洁整理,恢复原貌,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三章器官移植管理第五条器官移植适用范围医务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进行器官移植:1.受体属于符合器官移植适应症的病人,并有医学证明需要进行器官移植;2.供体符合相关器官移植捐献标准,并有相关授权或同意;3.医务人员依照法律和伦理要求进行合理的器官匹配和调配。

第六条器官移植程序1.医务人员在进行器官移植前应全面了解受体病情、供体情形,并进行严格的匹配;2.医务人员应确保器官移植手术过程安全、无菌,遵从相关操作规范;3.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和报告器官移植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尸体检验程序与操作、工作流程与技术规程

尸体检验程序与操作、工作流程与技术规程

尸体检验程序与操作、工作流程与技术规程病理科尸检操作规范1、拍照裸露死者遗体后,在醒目部位放置尸检编号,进行全身及重要病变部位拍照。

(以下观察、操作,由解剖者进行,同时口述观察结果。

记录者随即准确、完整记录于记录单上。

对所有病变,均应测量其数值(mm,cm),避免使用参照物类比描述,如黄豆大、枣大等)。

2、体表检查一般状态:死者的年龄、性别、身长、体重。

发育及营养状况。

全身皮肤的色泽,有无出血(淤点或淤斑)、水肿、黄疸、有无外伤等。

死后现象:(尸体现象)(1)尸冷:死亡后,尸体体温一般即逐渐下降。

有衣物覆盖的成人尸体,气温在11~15℃的环境中,须经28h,尸温始下隆至与周围温度相同。

如为冷藏尸体,则免去此项。

(2)尸僵:死后各部肌肉渐成僵硬,称为尸僵。

一般于死后2h自下颌开始,渐延及颈部、躯干、上肢及下肢,持续24h以上,以后逐渐消失,顺序同上。

猝死或死前有痉挛者,尸僵出现较早,程度较强,持续时间较长;老弱久病者,则尸僵程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

气温较高时尸僵出现较早,消失出较快;寒冷时则相反。

(3)尸斑:死后血管内血液逐渐向尸体下垂部沉降,于皮肤显出不规则的紫红色斑纹或斑块,即为尸斑。

一般在死后2~4h出现,但也有死后很快发生者。

开始时,压之即褪以,12h后尸斑即成固定状态,压之不易褪色。

24h后则压之不褪。

尸斑通常为暗紫红色,时间愈长,颜色愈深。

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及氰化物中毒者,尸斑呈樱桃红色。

(4)角膜混浊:死后尸体的组织蛋白质受细菌的作用而分解,称为尸体腐败。

表现为腹壁皮肤变绿、变软、发生所泡、水泡,甚至全身膨胀、舌眼突出、口唇、面部肿胀,呈所谓“巨人观”。

尸体腐败由体内腐败菌引起。

通常在死后一昼夜末或数日才明显出现。

出现的快慢与温度、湿度、空气是否流通等有关。

内脏亦可形成多数大气泡,称为泡沫器官。

体表各部状态:从头部至四肢逐部检查。

头皮及头发状况(如头皮有外伤、血肿、肿块;头发颜色、长度、密度,有无脱发秃顶等);两侧瞳孔形状、直径(mm)是否等大;结合膜是否苍白,有无充血、出血;巩膜有无黄疸,眼睑有无水肿;鼻腔及外耳道有无内容物流出;口腔有无液体流出,牙齿有无脱落,口唇粘膜是否变青紫色;腮腺、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胸廓平坦或隆起,左右是否对称;腹壁是否膨隆,有无手术切口及切口瘢痕(测量其长度)、人工肛门等;背部及骶部有无褥疮;外生殖器有无泌物及疤痕;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四肢有无损伤或疤痕;体表有无畸形等。

法医学中的尸检操作规范

法医学中的尸检操作规范

法医学中的尸检操作规范尸检是法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对尸体的检验和解剖,了解死因的真相,为司法调查和刑事诉讼提供证据。

为确保尸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遵守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程序。

本文将介绍法医学中常用的尸检操作规范。

一、检验前准备尸检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包括检查相关文件和资料,清理检验工具和器材,以确保尸检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检验人员应穿过检验衣和戴上手套,以防止交叉感染和避免对尸体造成污染。

二、外观检查外观检查是尸检的第一步,包括对尸体的整体外观进行观察和描述。

检验人员应详细记录尸体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并观察尸体是否存在外伤、疾病症状或其它异常情况。

三、解剖检查解剖检查是尸检的核心环节,它需要精确地对尸体进行解剖和组织检验。

在进行解剖前,应进行标本采集,包括血液、组织和器官等,以便进行后续的实验室检测。

解剖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遵循器官解剖的解剖学原则,以尽可能地获取详尽的解剖学和病理学信息。

四、记录与取证尸检完成后,检验人员应立即对检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检验时间、地点、检验人员的姓名和职务,尸体的基本信息、外观描述、尸表和内脏解剖所见等。

记录需要准确、详实,并附有相应的照片和视频资料作为佐证。

五、文书撰写尸检结果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范进行文书撰写,以确保文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文书中应包括尸检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且要保证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

六、质控与质量管理尸检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鉴定技术,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尸检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管理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定期召开会议、组织评审等方式来加强。

总结:法医学中的尸检操作规范对于确保尸检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遵守外观检查、解剖检查、记录与取证、文书撰写、质控和质量管理等操作规范,可以提高尸检工作的标准化程度,保障司法调查和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医院病理科尸检工作制度

医院病理科尸检工作制度

病理科尸检工作制度
一、所检尸体必须征得死者家属同意并签字,或有死者献尸的遗嘱。

二、送检者必须按尸检要求填写申请单或尸解委托书,并及时与病理科联系,办好相关手续。

三、尸检一般应在死后3~48小时内进行,尸解前必须了解死者生前的临床资料及申请者的要求,尸检时应仔细核对死者的姓名和年龄。

四、应尽量征得死者家属同意作全面解剖并作详细记录,留足标本,全面检查。

五、涉及法律问题的解剖,应有司法人员在场,或有司法机关的委托书。

六、尸检时,死者家属及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观看,如有必要可在另外场合让家属观看病变器官。

七、涉及医疗纠纷的尸解,应报告和征得医务科和市医学会同意;如一方要观看尸检必须征得另一方同意。

八、如发现为烈性传染病时,应及时报告卫生领导机关和卫生防预机构,并按规定对现场及污染器械和物品严格消毒。

九、尸检报告一般在一月左右发出,所有尸检原始资料必须妥善保管,作好登记,归档长期保存,大体标本一般保存3个月。

尸检法律规定及责任(3篇)

尸检法律规定及责任(3篇)

第1篇一、引言尸检,即尸体解剖,是指对死亡人体进行解剖检查,以查明死因、损伤情况等的一种医学检查方法。

在我国,尸检是法医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尸检法律规定及责任,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二、尸检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尸检作出了规定。

2. 尸检范围(1)刑事案件:因涉嫌犯罪需要查明死因、损伤情况等,对死亡者进行尸检。

(2)民事案件:因损害赔偿、保险理赔等原因需要查明死因、损伤情况等,对死亡者进行尸检。

(3)其他情况:如需要查明死因、损伤情况等,对死亡者进行尸检。

3. 尸检程序(1)申请: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等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申请尸检。

(2)通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接到申请后,应当及时通知死者家属。

(3)同意:死者家属同意尸检的,尸检可以依法进行;不同意尸检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决定。

(4)实施:尸检由法医或者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5)报告:尸检完成后,应当出具尸检报告,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或者其他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4. 尸检费用尸检费用由申请尸检的当事人承担,具体费用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

三、尸检责任1. 法医责任(1)法医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确保尸检的准确性。

(2)法医在尸检过程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保守秘密,不得泄露死者隐私。

(3)法医应当认真、细致地进行尸检,确保尸检报告的客观、真实、完整。

2. 医疗机构责任(1)医疗机构应当依法设立法医部门,配备具备相应资质的法医。

(2)医疗机构应当对法医进行培训,提高其尸检技能。

(3)医疗机构应当为法医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和条件,确保尸检的顺利进行。

3. 当事人责任(1)当事人应当依法申请尸检,不得伪造、毁灭证据。

(2)当事人应当积极配合尸检工作,不得干扰法医正常进行尸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尸体检验规范及制度
1、参加尸体检验的病理医师和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与考核授权后,方可进行尸体检验。

2、有临床医师签署的尸体检验申请书。

3、事先征得患者近亲属的同意,并由医院主管部门负责,签署尸体解剖知
情同意书。

4、尸体检验需要将死者的脏器全部或部分取出,且不能还纳的,必须向死
者近亲属和(或)单位负责人说明,并在尸体检验同意书中予以确认。

5、涉及医疗纠纷或刑事案件的尸体解剖,应当由属地司法部门按规定授权,
在医院或在法医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

6、有完整的尸检档案。

7、尸体检验报告在50 个工作日内发出。

8、尸检标本至少保存至尸检报告发出后1 年,涉及纠纷和刑事案件者除外。

9、尸检报告需由三级医师签字后发出。

10、通过疑难病例尸体解剖,运用病理资料,开展临床病理讨论,提高诊疗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