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体即为群落,形成群落的种对环境有大致相同的要求或一种依赖于另外一种而生存。
任何一个群落都有生长发育到成熟的阶段。
生物群落定义: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群落的基本特征:1.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具有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
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
3.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
其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4.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以有规律地形式共处。
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5.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区域角度讲,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分布。
6.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ecotone),边缘效应。
一、生物群落的性质:机体论 VS.个体论1.机体论: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就像有机体那样,有诞生、成长、死亡的过程。
是相对独立的,对外表现出整体性。
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与其他群落是间断的,可分的、可重复出现的2.个体论: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是生态学家为了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集合体。
它的组成及结构依赖于特定的环境。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教学设计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群落的概念,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2)群落的基本特征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种间关系的类型及特点。
(2)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各种生物,提问:“在这片森林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又有哪些特点呢?”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群落的概念结合实例,讲解群落的定义: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强调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个群落,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然后,讲解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如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1)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如草原群落、森林群落、池塘群落等,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物种丰富度。
(2)讲解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介绍衡量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指标,如物种的种类、个体数量等。
(3)组织学生讨论: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4、种间关系(1)通过展示具体的生物实例,如草原上的羊和草、蜜蜂和花朵、蛔虫和人体等,讲解种间关系的类型,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的稳定性
概念: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自我维持能 力,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抵抗力: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遭到破坏以后恢复原状能.垂直结构: 是指群落在 空间上的 垂直 分层现象。
(1)植物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光强度 (2)动物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食物、栖息 (3)分层的意义:提高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 能力,减少种间斗争
2.水平结构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特点:镶嵌分布 成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 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 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分开至少一方 不能独立存活。
密度指标 频度指标:含有某种生物的样方占总样方的 百分数 分析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的变化趋势 十分重要
返回
群落中少数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命力对 群落外貌和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物种就 是群落的优势种 特点:个体大、数量多、生活能力强
返回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各个生物 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 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包括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群落的基本特征
1、物种的多样性 2、物种的相对数量 3、优势种 4、生长型 5、营养结构
丰富度: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 群落的物种组成 是区分不同群落 的首要特征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课件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单
ZT ·生物 必修三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单
ZT ·生物 必修三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在校园内(或学生熟悉的公园)拍摄到一些能反映群落空间结
当 堂
案
双
设 计
构的照片,这些照片、图片能加深学生对群落空间结构的认
基 达
标
课 识,同时也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环境
前
自
课
主 里。
时
导
作
学
业
菜单
ZT ·生物 必修三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课
堂
●新课导入建议
教 学
①概念:群落中每个种群与其他种群在时间、空间 和营 当
方
堂
案 养关系上都存在的相对位置和 机能 关系。
双
设
基
计
②生态位越 相似 的物种,竞争越 激烈 ,选择压力也越
达 标
课
前 自
大。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更多
双
群落的特征及结构。 基
计
达
课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 (重难点)
标
前
自 富度的研究。
课
主
时
导
作
学
业
菜单
ZT ·生物 必修三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群落生态学

Sol (Solitariae) 数量很少而稀疏
Un (Unicum)
个别或单株
2.密度(density) 指单位面积或单 位空间内的个体数。一般对乔木,灌木 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 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 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某一物种的 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 分比称为密度比(density ratio)。
前苏联著名植物群落学家B. H. 苏卡乔夫(1957)指出:“层片具有 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 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 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 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 分” 。现在人们一般将其定义为: 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 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functional community)。
对种类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 近代群落分析技术的基础。
1.多度(abundance) 多度是对物 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 用于群落野外调查。国内多采用 Drude的七级制多度,即:
Soe (Sociales) 极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形成背景
Cop3 (Copiosae) 数量很多
Cop2 Cop1 Sp (Sparsal) 数量多 数量尚多 数量不多而分散
上式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 度代替: 重要值 = 相对密度十相对频度十相对盖度
相对密度=该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和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和 相对盖度=该种的盖度/所有种的盖度和
※ 重要值的意义:
1 是一个反映种群的大小、多少和分 布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2 反映了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可确定群落的优势种,表明群落的 性质 4 可推断群落所在地的环境特点。
生物群落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生物群落的基本结构与特征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不同物种之间形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自然的生态系统,包含许多不同类型和种类的生物体。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它们彼此以一定的方式依存。
生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特性。
生物群落的组成是由各种生物体组成的,这些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物群落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大量的能源。
动物是由植物和其他小型生物体组成的。
这些生物体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促进生物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微生物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分解生物群落残体的组成部分。
它们将有机物质分解成更基本的形式并将它们返回到大气层中。
生物群落中存在着许多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一个特定生态系统内所占据的空间和角色。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所扮演的角色。
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很多种,包括食物链、捕食关系、共生互利共生和竞争等。
食物链是生物群落中经典的互动形式,它描述了不同类型和种类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一个食物链包括一个摄食者、一个被摄食者和一些其他生物体。
例如,一只狮子吃掉了一只羚羊,那么羚羊就成为了它的食物。
捕食关系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依靠捕食其他生物体的行为。
这种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种的平衡。
共生互利共生是指在两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种互利关系。
例如,昆虫可能会在植物上进行空中运输,而植物能够从昆虫身上得到新的信号和刺激。
竞争是在两个或更多个生物之间进行的某种形式的交互作用,这些生物之间受到同一生态位资源的限制。
比如,如果两种物种需要相同的食物并且它们生活在同一地区,它们可能会竞争。
竞争可以是间接的或直接的,并且可以涉及资源的不同方面。
生物群落在整个环境中占据了丰富的角色和功能,它在其中扮演着多种生态角色,包括养分循环、维持地球大气层的稳定、氧气供应、食物链的形成、物种适应性的演化等。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群落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种群群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结构与地理环境、物种组成以及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针对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1.物种组成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物种,其物种组成的多样性是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
物种组成多样化可以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同时也反映了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高低。
2.功能分工:群落中的不同物种及其个体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功能分工。
不同物种基于其生理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分别承担着生物群落中的不同角色和任务。
这种功能分工能够提高群落整体的适应能力和生态效益。
3.生态位:群落中的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
生态位指的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任务。
这些任务可能包括获得食物、竞争资源、避免掠食等。
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划分使群落中的物种能够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从而维持群落的稳定性。
4.物种间相互作用:群落中的各种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密切。
相互作用的形式包括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落的结构:1.高等植物层:群落的最上层多由高大的树木和灌木组成,构成了群落的屋顶。
这些高等植物以其高度和枝叶构成形成母群落,为其他物种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2.矮化植物层:在高等植物层下方,通常有一层矮化植物,如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等。
这些植物通常生长在高等植物的荫下,起到保护土壤、保持水分和提供庇护的作用。
3.地表动物层:地表动物层包括昆虫、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它们在地表上活动,以植物的果实、花蜜、树皮等为食物。
4.地下动物层:地下动物层由地下生活的生物组成,如蚯蚓、白蚁、地下根瘤菌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中获取食物和水分,还可以促进土壤的肥沃度和循环。
5.空中动物层:群落中的空中动物层主要包括鸟类和昆虫。
它们占据相对较高的空间,以飞行的方式在群落中活动,与植物和其他动物相互作用。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高中生物ppt课件

-
26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苔原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
27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 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 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垂直或 水平结构的存在。)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 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 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 造成的。
-
28
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物种能够存活和增殖的范 围,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 间(栖息场所),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 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注重后者)
每一种生物都处在一个对它来说最适合的位
置上,在此位置上获取资源,这样相对于其他
种群来说,在时间、空间及营养利用上存在相 对位置、功能的关系
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
水域中,某些水生生物也有分层现象。藻类总是分布在阳光能够照 射的水体。浮游动物生活在植物能够延伸到的地区,且能在较深的水 域活动。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蟹类则生活水体的底层。不同鱼类也常 分布在不同层次上。水体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阳光、温度、含氧量 和食物等有关。
-
24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
生
物
A
B
数 量
-
生物A
生物B
时间10
寄生
生
物
A
B数
量
体表寄生
例如:蛔虫、绦虫、血 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 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 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 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 内部。
B 寄生虫
A 宿主(寄主)
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物种的相对数量: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3、优势种: 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
4、生长型: 5、营养结构:
探究点二、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1、两者起点不同,生物数量存在差异
2、不同步变化: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 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教学目标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的特征 3.种间关系与种内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 各种生物种群(识记并 提问)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
个群落,或都不是? 做例1(1分钟)
探究点一:群落的基本特征
捕食
个 体 数
A
个
B
体
数
竞争 A
1 时间
B 2 时间
A
个
B
体
数
互利共生
3 时间
• 记忆学案上的表格 完成思考题
种内关系
• 种内关系: 在同一种群及内部成员之间的关 系。 种内互助: 互相合作、分工。 如蚂蚁、狼等。 种内斗争: 为生存或地位或求偶等而发生的 内部斗争。
小结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的特征与丰富度 3、种间关系与种内关系 完成例2例3
默写(3分钟)
❖
1、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 2、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 年龄结构
❖ 3、J曲线出现条件 理想条件 Nt= N0λt
❖ 4、K值的含义 环境容纳量
❖ 5、S曲线对应的增长速率图
❖ 6、样方法的取样关键、适用生物有哪些
随机取样、取多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平均值 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的动物
生
物
A
B
数
量
生物A
生物
B 时间
图a: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大小草履虫 图b: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
A C
B
例如:跳蚤寄生动物的 体表;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 部。
A
B
体表寄生
B A
体内寄生
地衣
地衣(真菌和蓝藻)、 大豆与根瘤菌
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A
B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
思考讨论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
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 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群落的水平结构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探究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阅读课本P75-76完成学案填空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地被物层
垂直结构
森林中鸟类分层现象示意图
林冠
杜鹃等
中层
啄木鸟等
下层
画眉等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 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 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 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 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 完成学案例4(1分钟)
总结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的特征 3.种间关系与种内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布置作业
• 课时作业群落部分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பைடு நூலக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