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育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考试度题(2014.02)

合集下载

上海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海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已知5个数1a 、2a 、3a 、4a 、5a 的平均数是a ,则数据11a +、22a +、33a +、44a +、55a +的平均数为( )A .aB .3a +C .56a D .15a +2.为了解某社区居民的用电情况,随机对该社区10户居民进行了调查,下表是这10户居民2014年4月份用电量的调查结果:那么关于这10户居民月用电量(单位: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中位数是55B .众数是60C .平均数是54D .方差是293.近年来,我国持续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让环保和健康问题成为焦点.为进一步普及环保和健康知识,我市某校举行了“建设宜居成都,关注环境保护”的知识竞赛,某班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成绩(分) 60 70 80 90 100 人 数4812115则该办学生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70分,80分 B .80分,80分 C .90分,80分D .80分,90分4.下表记录了甲、乙、丙、丁四名射击运动员最近几次选拔赛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甲 乙 丙 丁 平均数(环) 9.14 9.15 9.14 9.15 方差6.66.86.76.6根据表中数据,要从中选择一名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应选择( ) A .甲B .乙C .丙D .丁5.如果将所给定的数据组中的每个数都减去一个非零常数,那么该数组的 ( ) A .平均数改变,方差不变 B .平均数改变,方差改变C .平均数不变,方差改变D .平均数不变,方差不变6.某校有21名同学们参加某比赛,预赛成绩各不同,要取前11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只需要再知道这21名同学成绩的( )A .最高分B .中位数C .极差D .平均数 7.一组数据:3,2,5,3,7,5,x ,它们的众数为5,则x =( )A .2B .3C .5D .78.某班有40人,一次体能测试后,老师对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由于小亮没有参加本次集体测试因此计算其他39人的平均分为90分,方差s 2=41.后来小亮进行了补测,成绩为90分,关于该班40人的测试成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大 B .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小 C .平均分和方差都不变 D .平均分和方差都改变 9.已知数据x ,4,0,3,-1的平均数是1,那么它的众数是( )A .4B .0C .3D .-110.如图是根据我市某天七个整点时的气温绘制成的统计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4B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1C .这组数据的标准差是4D .这组是数据的极差是911.一组数据中有m 个a ,n 个b ,k 个c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A .3a b c++ B .3m n k++ C .3ma nb kc++D .ma nb kcm n k++++12.一次数学测试,某小组5名同学的成绩统计如下(有两个数据被遮盖):组员 甲 乙 丙丁 戊 平均成绩众数得分81 77 80 82 80A .80,80B .81,80C .80,2D .81,2二、填空题13.北京市 7月某日 10 个区县的最高气温如表(单位:C ):34343234323431333234区县大兴通州平谷顺义怀柔门头沟延庆昌平密云房山最高气温则这 10 个区县该日最高气温的众数是_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_.14.已知一组数据为1-、x 、0、1、2-的平均数为0,则x =__________这组数据的标准差为___________.15.某中学八年级人数相等的甲、乙两个班级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验,两班平均分和方差分别为x 甲=79,x 乙=79,2S 甲=101,2S 乙=235,则成绩较为整齐的是_________(填“甲班”或“乙班”).16.数据﹣2、﹣1、0、1、2的方差是_____.17.某班45名同学的数学平均分是80分,其中女生有20名,她们的数学平均分为82分,那么这个班男同学的数学平均分为______分.18.某样本数据是:2,2,x ,3,3,6如果这个样本的众数为2,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19.某校准备从甲、乙、丙、丁四个科创小组中选出一组,参加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表格反映的是各组平时成绩的平均数x (单位:分)及方差S 2,如果要选出一个成绩较好且状态稳定的组去参赛,那么应选的组是_____.甲 乙 丙 丁 x7 8 8 7 s 211.20.91.820.一组数据1、2、3、4、5的方差为S 12,另一组数据6、7、8、9、10的方差为S 22,那么S 12_______________ S 22(填“>”、“=”或“<”).三、解答题21.为了强化暑期安全,在放暑假前夕,某校德育处利用班会课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名为“暑期学生防溺水”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结束后为了解全校各班学生对防溺水知识的掌握程度,德育处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知识测试.现从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随机抽取了15名学生的测试成绩,得分用x 表示,共分成4组::6070A x ≤<,:7080B x ≤<,:8090C x ≤<,:90100D x ≤≤,对得分进行整理分析,给出了下面部分信息: 初一的测试成绩在C 组中的数据为:81,85,88.初二的测试成绩:76,83,71,100,81,100,82,88,95,90,100,86,89,93,86.成绩统计表如下: 学部 平均数 中位数最高分 众数 初一88a9898(2)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你认为______(填“初一”或“初二”)学生对暑期防溺水知识的掌握更好?请写出一条理由:________.(3)若初一、初二共有800名学生,请估计此次测试成绩达到90分及以上的学生约有多少人?22.某校在一次广播操比赛中,初二(1)班、初二(2)班、初二(3)班的各项得分如下:(1)填空: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在服装统一方面,三个班得分的平均数是________;在动作整齐方面三个班得分的众数是________;在动作准确方面最有优势的是________班.(2)如果服装统一、动作整齐、动作准确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2:3:5,那么这三个班的排名顺序怎样?为什么?(3)在(2)的条件下,你对三个班级中排名最靠后的班级有何建议?23.为增强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推动垃圾分类进校园.某初中学校组织全校1200名学生参加了“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为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学校考虑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学生的成绩进行调查分析.(1)学校设计了以下三种抽样调查方案:方案一:从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中指定部分学生成绩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方案二:从初一、初二年级中随机抽取部分男生成绩及在初三年级中随机抽取部分女生成绩进行调查分析;方案三:从三个年级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成绩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是__________.(填“方案一”、“方案二”或“方案三”)(2)学校根据样本数据,绘制成下表(90分及以上为“优秀”,60分及以上为“及格”):请结合表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①估计该校1200名学生竞赛成绩的中位数落在哪个分数段内;②估计该校1200名学生中达到“优秀”的学生总人数.24.如图1,A,B,C是郑州市二七区三个垃圾存放点,点B,C分别位于点A的正北AC 米.八位环卫工人分别测得的BC长度如下表:和正东方向,40甲丁丙丁戊戌申辰BC (单位:8476788270848680 m)他们又调查了各点的垃圾量,并绘制了下列间不完整的统计图2.(1)表中的中位数是、众数是;(2)求表中BC长度的平均数x;(3)求A处的垃圾量,并将图2补充完整;(4)用(2)中的x作为BC的长度,要将A处的垃圾沿道路AB都运到B处,已知运送1千克垃圾每米的费用为0.005元,求运垃圾所需的费用.25.某校八年级有800名学生,在一次跳绳模拟测试中,从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根据其测试成绩制作了下面两个统计图,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抽取到的学生人数为______,扇形统计图中m的值为______.(2)本次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的众数是_____(分),中位数是_____(分).(3)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我校八年级模拟体测中得12分的学生约有多少人?26.某单位招聘员工两名,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项成绩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前六名选手的得分如下:(1)这6名选手笔试成绩的中位数是________分,众数是________分.(2)现得知1号选手的综合成绩为88分,求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比; (3)在(2)的情况下________,(填序号)选手会被录取.【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根据数据11a +、22a +、33a +、44a +、55a +比数据1a 、2a 、3a 、4a 、5a 的和多15,可得数据11a +、22a +、33a +、44a +、55a +的平均数比a 多3,据此求解即可 【详解】解:a+()()24512345132+4+51+3+-+a a a a a a a a a a ++++++++⎡⎤⎣⎦ ÷5 =a+[1+2+3+4+5] ÷5 =a+15÷5 =a+3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察了算术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解题关键是判断出:数据11a +、22a +、33a +、44a +、55a +比数据1a 、2a 、3a 、4a 、5a 的平均数多3.2.D解析:D 【分析】根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分别求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和方差,即可判断四个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40,50,50,50,55,55,60,60,60,60, 则众数为:60,中位数为:55,平均数为:405050505555606060606010++++++++++=54,方差为:22221(4054)3(5054)2(5554)4(6054)10⎡⎤-+⨯-+⨯-+⨯-⎣⎦=39. 故选D .3.B解析:B 【解析】试题分析: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这组数据中80出现12次,出现的次数最多,故这组数据的众数为80分;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因此这组40个按大小排序的数据中,中位数是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第20,21个数的平均数,而第20,21个数都在80分组,故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80分. 故选B .考点:1.众数;2.中位数.4.D解析:D 【解析】【分析】首先比较平均数,平均数相同时选择方差较小的运动员参加. 【详解】∵==x x x x >乙丁甲丙, ∴从乙和丁中选择一人参加比赛,∵22S S >乙丁,∴选择丁参赛,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正确理解方差与平均数的意义是解题关键.5.A解析: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即可判断. 由题意得该数组的平均数改变,方差不变,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平均数,方差点评:数学公式的计算与应用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个基本能力,此类问题往往考查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6.B解析:B 【解析】共有21名学生参加预赛,取前11名,小颖知道了自己的成绩,我们把所有同学的成绩按大小顺序排列,第11名的成绩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所以小颖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决赛.故选B .7.C解析:C 【分析】根据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直接写出x 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一组数据:3,2,5,3,7,5,x ,它们的众数为5, ∴5出现的次数最多, 故5x =, 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众数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众数的基本概念是解题的关键,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8.B解析:B 【分析】根据平均数、方差的定义计算即可. 【详解】∵小亮的成绩和其它39人的平均数相同,都是90分, ∴40人的平均数是90分,∵39人的方差为41,小亮的成绩是90分,40人的平均分是90分, ∴40人的方差为[41×39+(90-90)2]÷40<41, ∴方差变小,∴平均分不变,方差变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与方差,熟练掌握定义是解题关键.9.D解析:D 【分析】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求出x .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详解】∵x ,4,0,3,-1的平均数是1, ∴403115x +++-=⨯ ∴1x =-∴这组数据是14031--,,,, ∴众数是1-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定义和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的能力.要明确定义,找到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10.D解析:D 【解析】 【分析】根据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的定义即可判断. 【详解】解:七个整点时数据为:22,22,23,26,28,30,31 所以中位数为26,众数为22,平均数为:22+22+23+26+28+3032167+= ;极差是31-22=9,标准差是:故D 正确,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的定义,解题关键在于看懂图中数据11.D解析:D 【分析】先求得这组数据的和和个数,再根据平均数的定义求解. 【详解】∵一组数据中有m 个a ,n 个b ,k 个c , ∴这组数据的和=ma+nb+kc ,数据的个数=m+n+k ,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ma nb kcm n k++++.故选:D. 【点睛】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解题关键是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和和个数.12.A解析:A 【分析】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求出丙的得分,再根据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根据题意得:805(81778082)80⨯-+++=(分),则丙的得分是80分;众数是80,故选A.【点睛】考查了众数及平均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平均数求得丙的得分,难度不大.二、填空题13.34335【分析】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详解】解:将10个区的气温数据进行从小到大重排解析:34 33.5【分析】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详解】解:将10个区的气温数据进行从小到大重排:31,32,32,32,33,34,34,34,34,34,则中位数为:333433.52+=,众数为:34,故答案为:34,33.5.【点睛】本题为统计题,考查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按要求将重新排列,是找中位数的关键.14.2【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x后再运用标准差的公式即可解出本题【详解】解:∵一组数据为的平均数为∴∴x=2∴这组数据的标准差为: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考查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运算法则解析:2,【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x后,再运用标准差的公式即可解出本题.【详解】解:∵一组数据为1-、x、0、1、2-的平均数为0∴() -1+x+0+1+2=05-∴x=2∴故答案为:2【点睛】 此题考查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运算法则15.甲班【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进行判断【详解】∵=101=235∴<∴成绩较为整齐的是:甲班故答案是:甲班【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的意义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解析:甲班【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进行判断.【详解】∵2S 甲=101,2S 乙=235,∴2S 甲<2S 乙,∴成绩较为整齐的是:甲班.故答案是:甲班.【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的意义,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16.2【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可以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然后根据方差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得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由题意可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x==0∴这组数据的方差是: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考查方差解题关键 解析:2【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可以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然后根据方差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得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由题意可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x=()210125-+-+++ =0, ∴这组数据的方差是:()()()()()222222201000102025s --+--+-+-+-== ,故答案为2.【点睛】 此题考查方差,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运算法则17.784【解析】【分析】设男生的平均分为x 分根据男生总分和女生总分的和是全体学生的总分结合全班45名同学平均分是80分其中女生有20名她们的数学平均分为82分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析:78.4【解析】【分析】设男生的平均分为x分,根据男生总分和女生总分的和是全体学生的总分,结合全班45名同学,平均分是80分,其中女生有20名,她们的数学平均分为82分,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x的值.【详解】设男生的平均分为x分,则2582204580x+⨯=⨯,解得78.4x=.即这个班男同学的数学平均分为78.4分.故答案为78.4.【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其中根据男生总分和女生总分的和是全体学生的总分,结合已知条件,构造关于x的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8.2【解析】【分析】根据众数的概念确定x的值再求该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因为一组数据22x336的众数是2所以x=2于是这组数据为222336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2+2+3+3+6)=3方差S2=解析:2【解析】【分析】根据众数的概念,确定x的值,再求该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因为一组数据2,2,x,3,3,6,的众数是2,所以x=2.于是这组数据为2,2,2,3,3,6.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6(2+2+2+3+3+6)=3,方差S2=16[(2-3)2+(2-3)2+(2-3)2+(3-3)2+(3-3)2+(6-3)2]=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方差的意义.①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②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③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19.丙【分析】先比较平均数得到乙组和丙组成绩较好然后比较方差得到丙组的状态稳定于是可决定选丙组去参赛【详解】因为乙组丙组的平均数比甲组丁组大而丙组的方差比乙组的小所以丙组的成绩比较稳定所以丙组的成绩较好 解析:丙【分析】先比较平均数得到乙组和丙组成绩较好,然后比较方差得到丙组的状态稳定,于是可决定选丙组去参赛.【详解】因为乙组、丙组的平均数比甲组、丁组大,而丙组的方差比乙组的小,所以丙组的成绩比较稳定,所以丙组的成绩较好且状态稳定,应选的组是丙组.故答案为丙.【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也考查了平均数的意义.20.=【解析】分析:根据方差公式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方差比较即可解答详解:数据12345的平均数为3方差S12=;数据678910的平均数为8方差S22=;∴S12=S22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解析:=【解析】分析:根据方差公式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方差,比较即可解答.详解:数据1、2、3、4、5的平均数为3,方差S 12=2222211(13)(23)(33)(43)(53)10255⎡⎤-+-+-+-+-=⨯=⎣⎦ ; 数据6、7、8、9、10的平均数为8,方差S 22=2222211(68)(78)(88)(98)(108)10255⎡⎤-+-+-+-+-=⨯=⎣⎦ ; ∴S 12=S 22.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平均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方差公式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方差.三、解答题21.(1)85,100;(2)初二,在平均数相同时,初二的众数(中位数)更大;(3)320人.【分析】(1)根据条形图排序中位数在C 组数据为81,85,88.根据中位数定义知中位数位于(15+1)÷2=8位置,第8个数据为85,将初二的测试成绩重复最多是3次的100即可; (2)由平均数相同,从众数和中位数看,初二众数100,中位数86都比初一大即可得出结论;(3)求出初一初二 90分以上占样本的百分比,此次测试成绩达到90分及以上的学生约:总数×样本中90分以上的百分比即可.【详解】解:(1)A 与B 组共有6个,D 组有6个为此中位数落在C 组,而C 组数据为81,85,88.根据中位数定义知中位数在(15+1)÷2=8位置上,第8个数据为85,中位数为85,85a ,观察初二的测试成绩,重复次数最多是3次的100, 为此初二的测试成绩的众数为100, 100b =;(2)初二,从众数和中位数看,初二众数100,中位数86都比初一大,在平均数相同时,初二的众数(中位数)更大;说明初二的大部分学生的测试成绩优于初一; (3)初一:90100D x ≤≤,由6人,初二90分以上有6人,初一初二 90分以上占样本的百分比为66100%=40%30+⨯, 此次测试成绩达到90分及以上的学生约:80040%320⨯=,答:此次测试成绩达到90分及以上的学生约有320人.【点睛】 本题考查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决策,利用样本的百分含量估计总体的数量,掌握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决策,利用样本的百分含量估计总体的数量是解题关键.22.(1)89分,78分,初二(1);(2) 排名最好的是初二一班,最差的是初二(2)班,理由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得三个班的服装统一的平均数,找到动作整齐的众数即可;(2)利用加权平均数分别计算三个班的得分后即可排序;(3)根据成绩提出提高成绩的合理意见即可;【详解】(1)服装统一方面的平均分为:8097903++=89分; 动作整齐方面的众数为78分;动作准确方面最有优势的是初二(1)班;(2)∵初二(1)班的平均分为:802843875235⨯+⨯+⨯++ =84.7分; 初二(2)班的平均分为:972783805235⨯+⨯+⨯++=82.8分; 初二(3)班的平均分为:902783855235⨯+⨯+⨯++ =83.9; ∴排名最好的是初二一班,最差的是初二(2)班;(3)加强动作整齐方面的训练,才是提高成绩的基础.【点睛】考查了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要注意,当所给数据有单位时,所求得的平均数与原数据的单位相同,不要漏单位.23.(1)方案三;(2)①该校1200名学生竞赛成绩的中位数落在9095x ≤<分数段内;②该校1200名学生中达到“优秀”的学生总人数为840人【分析】(1)抽取样本注意事项就是要考虑样本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所谓代表性,就是抽取的样本必须是随机的.(2)①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即可求出这次竞赛成绩的中位数所落的分数段;②用优秀率乘以该校共有的学生数,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1)要调查学生的答题情况,需要考虑样本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就是抽取的样本必须是随机的,则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是方案三.答案是:方案三;(2)①∵由表可知样本共有100名学生,∴这次竞赛成绩的中位数是第50和51个数的平均数,∴这次竞赛成绩的中位数落在落在9095x ≤<分数段内;∴该校1200名学生竞赛成绩的中位数落在9095x ≤<分数段内;②由题意得:120070%840⨯=(人).∴该校1200名学生中达到“优秀”的学生总人数为840人.【点睛】解决此题,需要能从统计表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是本题的关键,用到的知识点是抽样的可靠性,中位数的定义,用样本估计总体等.24.(1)81米,84米;(2)80米;(3)80千克,图详见解析;(4)运垃圾所需的费用为【分析】(1)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即可得;(2)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121()n x x x x n =+++即可得;(3)先根据C 处垃圾量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信息求出三处垃圾总量,再减去B 、C 两处的垃圾量可得A 处的垃圾量,然后补全条形统计图即可;(4)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再根据“运送1千克垃圾每米的费用为0.005元”列出式子求解即可得.【详解】(1)由众数的定义得:众数是84米由中位数的定义,先将表中的数据从小到大进行顺序为70,76,78,80,82,84,84,86,则中位数是8082812+=(米)故答案为:81米,84米;(2)由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8476788270848680808x+++++++==(米)答:表中BC长度的平均数x为80米;(3)A、B、C三处垃圾总量为32050%640÷=(千克)则A处的垃圾总量是:64032024080--=(千克)补全条形统计图如下:(4)在直角ABC中,22228040403AB BC AC-=-=∵运送1千克垃圾每米的费用为0.005元∴运垃圾所需的费用为403800.005163⨯=答:运垃圾所需的费用为163【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定义,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信息关联等知识点,掌握并理解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25.(1)50;28;(2)12,11;(3)八年级模拟体测中得12分的学生约有256人.【分析】(1)根据得8分的学生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可以求得本次调查的人数,然后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求得m的值;(2)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求得本次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我校九年级模拟模拟体测中得12分的学生约有多少人.【详解】:(1)本次抽取到的学生人数为:4÷8%=50,m%=1-8%-10%-22%-32%=28%,故答案为:50,28;(2)本次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的众数是12分,中位数是11分;(3)800×32%=256人;答:八年级模拟体测中得12分的学生约有256人;【点睛】此题考查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中位数、众数,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6.(1)84.5,84;(2)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3)4号.【分析】(1)先将笔试成绩从小到大重新排列,再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可得.(2)先设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百是x ,y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求出x ,y 的值即可;(3)根据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比,分别求出其余五名选手的综合成绩,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这6名选手笔试成绩重新排列为80,84,84,85,90,92,∴这6名选手笔试成绩的中位数为:84852=84.5+(分),众数为84分, 故答案为:84.5,84;(2)设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比是x ,y ,根据题意得: 1859088x y x y +=⎧⎨+=⎩, 解得:0.40.6x y =⎧⎨=⎩, 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比是40%,60%;(3)2号选手的综合成绩是92×0.4+83×0.6=86.6(分),3号选手的综合成绩是84×0.4+82×0.6=82.8(分),4号选手的综合成绩是90×0.4+90×0.6=90(分),5号选手的综合成绩是84×0.4+80×0.6=81.6(分),6号选手的综合成绩是80×0.4+85×0.6=83(分),则在(2)的情况下4号选手会被录取.故答案为:4号.【点睛】此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用到的知识点是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关键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列出算式.。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行四边形》测试(包含答案解析)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行四边形》测试(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图1中甲、乙两种图形可以无缝隙拼接成图2中的正方形ABCD .已知图甲中,45F ∠=︒,15H ∠=︒,图乙中 2MN =,则图2中正方形的对角线AC 长为( )A .22B .23C .231+D .232+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CB 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OA =3,OB =4,D 为边OB 的中点,若E 为x 轴上的一个动点,当△CDE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 的坐标( )A .(一3,0)B .(3,0)C .(0,0)D .(1,0) 3.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有( )A .一组对角相等,一组邻角互补B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C .两组对边相等D .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也平行4.如图,ABE 、BCF 、CDG 、DAH 是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其中,AE =5,AB =13,则EG 的长是( )A.72B.62C.7 D.735.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BD=4,AC=3BD,则菱形ABCD的面积为()A.96 B.48 C.24 D.6∆的面积为24,点D在线段AC上,点F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且6.如图,已知ABC=四边形DCFE是平行四边形,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BC CFA.6B.8C.3D.4⊥且7.如图,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个四边形AECF,AE EF⊥,CF EFAE CF==,128EF=,则图中阴影分的面积为()A.100 B.104 C.152 D.304⊥于点8.如图,在Rt ABC中,90∠,30C=A∠=,D是AC边的中点,DE AC D,交AB于点E,若83AC=,则DE的长是()A.8 B.6 C.4 D.29.如图,点E 为矩形ABCD 的边BC 上的点,DF AE ⊥于点F ,且DF AB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DE 平分AEC ∠B .ADE ∆为等腰三角形C .AF AB =D .AE BE EF =+ 10.如图,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过点D 作DH ⊥AB 于点H ,连接OH ,若OA =6,S 菱形ABCD =48,则OH 的长为( )A .4B .8C .13D .611.如图,将三角形纸片ABC 沿过,AB AC 边中点D 、E 的线段DE 折叠,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个数是( )①BDF 是等腰三角形 ②12DE BC =③四边形ADFE 是菱形 ④2BDF FEC A ∠+∠=∠A .1B .2C .3D .412.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4AB =,3AD =,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则折痕为DG 的长为( )A .3B .423C .2D .352二、填空题1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10,AB BAD =∠的平分线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与DC 交于点F ,且点F 为边DC 的中点,ADC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M ,交AE 于点N ,连接DE .若6DM =,则DE 的长为_______.14.菱形ABCD 有一个内角是60°,它的边长是2,则此菱形的对角线AC 长为_________.15.如图:在ABC ∆中,13,12,AB BC ==点D E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连接DE CD 、,如果 2.5,DE =那么ABC ∆的周长是___.16.已知梯形的上底长是5cm ,中位线长是7cm ,那么下底长是_____cm .17.在△ABC 中, AD 是BC 边上的高线,CE 是AB 边上的中线,CD =AE ,且CE <AC .若AD =6,AB =10,则CE =___________18.如图在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若30,2ACB AB ︒∠==,则BD 的长为_______.19.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叠成一个等腰梯形,则这个梯形的面积是_____cm 2.2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C =135°,AD =42,AB =8,作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EF ,分别交对边AB 、CD 于点E 和点F ,则AE 的长为_____.三、解答题21.如图,在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点M ,N 分别为OB ,OD 的中点,连接AM 并延长至点E ,使EM AM =,连接CE ,CN .(1)求证:ABM CDN ≌;(2)当AB 与AC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MECN 是矩形?请说明理由;(3)连接AN ,EN .当ANE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MECN 是正方形?请说明理由.22.如图,点A ,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E ,F 分别在直线AD 的两侧,且AC BD =,EBC FCB ∠=∠,BE CF =.求证:四边形AFDE 是平行四边形;2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D 为一条对角线,//AD BC ,2AD BC =,90ABD ∠=︒,E 为AD 的中点,连接BE .(1)求证:四边形BCDE 为菱形;(2)连接AC ,若AC 平分BAD ∠,1BC =,求AC 的长.24.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2.2BD =,E ,F 分别是边AD ,CD 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2AE CF +=.(1)求证:BDE BCF △≌△;(2)判断B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5.在Rt ABC 中,90ACB ︒∠=,以AC 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CD ,点E 为AB 的中点,连接DE .(1)证明://DE CB ;(2)探索AC 与AB 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四边形DCBE 是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26.已知: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DE 、BF 分别是∠ADC 和∠ABC 的角平分线,交AB 、CD 于点E 、F ,连接BD 、EF .(1)求证:BD 、EF 互相平分;(2)若∠A =60°,AE =2EB ,AD =4,求线段BD 的长.【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分析】连接HF ,过点G 作GI HF 交HF 于点I ,根据甲、乙两种图形可以无缝隙拼接成图2中的正方形ABCD ,可得EF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可求得45GFI ,30GHI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1GI =,3HI,则有1FI GI ,31EF HF HI FI ,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2AC EF =可求出答案.【详解】解:如图示,连接HF ,过点G 作GI HF 交HF 于点I ,∵甲、乙两种图形可以无缝隙拼接成图2中的正方形ABCD .∴根据题意,根据对称性可得EF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有:90EFH,45EHF HEF ∵45GFE ,15EHG , ∴45GFI ,30GHI ,又∵GIHF ,2MN =,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1GI =,3HI , 则有1FIGI , ∴31EF HF HI FI , ∴正方形的对角线2231232ACEF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悉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D解析:D【分析】由于C 、D 是定点,则CD 是定值,如果△CDE 的周长最小,即DE +CE 有最小值.为此,作点D 关于x 轴的对称点D′,当点E 在线段CD′上时,△CDE 的周长最小.【详解】如图,作点D 关于x 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与x 轴交于点E ,连接DE .若在边OA 上任取点E′与点E 不重合,连接CE′、DE′、D′E′由DE′+CE′=D′E′+CE′>CD′=D′E +CE =DE +CE ,∴△CDE 的周长最小.∵OB =4,D 为边OB 的中点,∴OD =2,∴D (0,2),∵在长方形OACB 中,OA =3,OB =4,D 为OB 的中点,∴BC =3,D′O =DO =2,D′B =6,∵OE ∥BC ,∴Rt △D′OE ∽Rt △D′BC , ∴OE D O BC D B='', 即:623OE =,即:OE =1, ∴点E 的坐标为(1,0)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都是运用轴对称的性质,将求折线问题转化为求线段问题,其说明最短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B解析:B【分析】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分别是:(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逐一验证.【详解】A、能用两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平行四边形;B、不能判定平行四边形,如等腰梯形;C、能用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平行四边形;D、能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平行四边形;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4.A解析:A【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E,证明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计算,得到答案.【详解】解:在Rt△ABE中,AE=5,AB=13,由勾股定理得,BE12,∵△ABE、△BCF、△CDG、△DAH是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EB=∠BFC=∠CGD=90°,BF=CG=DH=AE=5,∴∠FEB=∠EFC=∠FGD=90°,EF=EH=12﹣5=7,∴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EG,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5.C解析:C【分析】根据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解答.【详解】解:∵BD=4,AC=3BD,∴AC=12,∴菱形ABCD的面积为12AC×BD=11242⨯⨯=24.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利用对角线求面积的方法,在求菱形的面积中用得较多,需要熟练掌握.6.A解析:A【分析】想办法证明S阴=S△ADE+S△DEC=S△AEC,再由EF∥AC,可得S△AEC=S△ACF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连接AF、EC.∵BC=4CF,S△ABC=24,∴S△ACF= 14×24=6,∵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DE∥CF,EF∥AC,∴S△DEB=S△DEC,∴S阴=S△ADE+S△DEC=S△AEC,∵EF∥AC,∴S△AEC=S△ACF=6,∴S阴=6.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高模型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高模型解决问题,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7.B解析:B【分析】由题意可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O=CO,EO=FO=12EF=6,由勾股定理可求AO=10,可得AC=20,由阴影分的面积=S正方形ABCD-S▱AECF可求解.【详解】解:连接AC,∵AE ⊥EF ,CF ⊥EF ,∴AE ∥CF ,且AE =CF ,∴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AO =CO ,EO =FO =12EF =6, ∴AO 22AE EO +10,∴AC =20, ∴阴影分的面积=S 正方形ABCD -S ▱AECF =20202⨯-8×12=104,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此题综合性较强,解题时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8.C解析:C【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2BC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 ,再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出DE .【详解】解:∵在Rt △ABC 中,∠C=90°,∠A=30°,∴AB=2BC ,设BC=x ,则AB=2x , ∴(22243x x =+, 解得:x=8或-8(舍),∴BC=8,∵D 是 AC 边的中点,DE AC ⊥,∴DE=12BC=4,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C解析:C【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及HL 定理证明Rt △DEF ≌Rt △DEC ,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判断【详解】解:在矩形ABCD 中,∠C=90°,AB=CD∵DF AE ⊥于点F ,且DF AB =∴∠DFE=∠C=90°,DF=CD在Rt △DEF 和Rt △DEC 中DF DC DE DE =⎧⎨=⎩∴Rt △DEF ≌Rt △DEC∴∠FDE=∠CDE ,即DE 平分AEC ∠,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Rt △DEF ≌Rt △DEC∴∠FED=∠CED又∵矩形ABCD 中,AD ∥BC∴∠ADE=∠CED∴∠FED=∠ADE∴AD=AE ,即ADE ∆为等腰三角形,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Rt △DEF ≌Rt △DEC∴EF=EC在矩形ABCD 中,AD=BC ,又∵AD=AE∴AE=AD=BC=BE+EC=BE+EF ,故D 选项不符合题意由于AB=CD=DF ,但在Rt △ADF 中,无法证得AF=DF ,故无法证得AB=AF ,故C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相关性质定理正确推理论证是解题关键.10.A解析:A【分析】由菱形的性质得出OA =OC =6,OB =OD ,AC ⊥BD ,则AC =12,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得出OH =12AB ,再由菱形的面积求出BD =8,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菱形,∴OA =OC =6,OB =OD ,AC ⊥BD ,∴AC=12,∵DH⊥AB,∴∠BHD=90°,∴OH=12BD,∵菱形ABCD的面积=12×AC×BD=12×12×BD=48,∴BD=8,∴OH=12BD=4;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关键是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求得OH=12 BD.11.C解析:C【分析】根据菱形的判定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采用排除法,逐条分析判断.【详解】解:①∵DE∥BC,∴∠ADE=∠B,∠EDF=∠BFD,又∵△ADE≌△FDE,∴∠ADE=∠EDF,AD=FD,AE=CE,∴∠B=∠BFD,∴△BDF是等腰三角形,故①正确;同理可证,△CEF是等腰三角形,∴BD=FD=AD,CE=FE=AE,∴DE是△ABC的中位线,∴DE=12BC,故②正确;∵∠B=∠BFD,∠C=∠CFE,又∵∠A+∠B+∠C=180°,∠B+∠BFD+∠BDF=180°,∠C+∠CFE+∠CEF=180°,∴∠BDF+∠FEC=2∠A,故④正确.而无法证明四边形ADFE是菱形,故③错误.所以一定正确的结论个数有3个,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别方法是说明一个四边形为菱形的理论依据,常用三种方法:①定义;②四边相等;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来确定.12.D解析:D【分析】首先设AG=x,由矩形纸片ABCD中,AB=4,AD=3,可求得BD的长,又由折叠的性质,可求得A′B的长,然后由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22=(4-x)2,解此方程即可求得AG 的长,继而求得答案.【详解】解:设AG=x,∵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AB=4,AD=3,∴BD5,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D=AD=3,A′G=AG=x,∠DA′G=∠A=90°,∴∠BA′G=90°,BG=AB-AG=4-x,A′B=BD-A′D=5-3=2,∵在Rt△A′BG中,A′G2+A′B2=BG2,∴x2+22=(4-x)2,解得:x=32,∴AG=32,∴在Rt△ADG中,DG=.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二、填空题13.【分析】先判定△ADF≌△ECF即可得到AF=EF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AF⊥DM;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DN=MN=3最后依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AN与NE的长进而得出DE解析:【分析】先判定△ADF≌△ECF,即可得到AF=EF,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AF⊥DM;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DN=MN=3,最后依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AN与NE的长,进而得出DE的长.【详解】解:∵点F为边DC的中点,∴DF=CF=12CD=12AB=5,∵AD∥BC,∴∠ADF=∠ECF,∵∠AFD=∠EFC,∴△ADF≌△ECF(ASA),∴AF=EF,∵CD∥AB,∴∠ADC+∠DAB=180°,又∵AF平分∠BAD,DM平分∠ADC,∴∠ADN+∠DAN=90°,∴AF⊥DM,∵AF平分∠BAD,∴∠BAF=∠DAF,又∵DC∥AB,∴∠BAF=∠DFA,∴∠DAF=∠DFA,∴AD=DF=5,同理可得,AM=AD=5,又∵AN平分∠BAD,∴DN=MN=3,∴Rt△ADN中,AN=224AD DN-=,∴AF=2AN=8,EF=8,∴NE=AE-AN=12,∴Rt△DEN中,DE=22317DN EN+=,故答案为:317.【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运用,判定AF⊥DM,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4.或2【分析】根据菱形有一个内角为60°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分两种情况画出图形结合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OA=OCOB=ODAD=AB=2若∠BAD=60°∴解析:23或2【分析】根据菱形有一个内角为60°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分两种情况,画出图形,结合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OA=OC,OB=OD,AD=AB=2,若∠BAD=60°,∴△ABD是等边三角形,∴BD=2,∴OD=1,∴OA=22213-=,∴AC=23;若∠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AC=2;故答案为:32.【点睛】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要记住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15.3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求出AC的长再求出ΔABC的周长【详解】∵点DE分别是ABBC的中点∴DE是ΔABC的中位线∴DE=AC∵DE=25∴AC=5∵AB=13BC=12∴C△ABC=A解析:3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求出AC的长,再求出ΔABC的周长.【详解】∵点 D 、 E 分别是 AB 、 BC 的中点,∴DE是ΔABC的中位线,∴ DE=12AC , ∵ DE=2.5 ,∴ AC=5 , ∵ AB=13 , BC=12 ,∴ C △ABC =AB+BC+AC=13+12+5=30.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16.9【分析】根据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可求得其下底【详解】解:由已知得下底=2×7-5=9cm 故答案为9【点睛】主要考查了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数量关系: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解析:9【分析】根据“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可求得其下底.【详解】解:由已知得,下底=2×7-5=9cm .故答案为9.【点睛】主要考查了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数量关系: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 17.【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B 再做△ABD 的中位线EF 可得EF=3BF=DF=4从而可得CF=1再次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CE 【详解】解:∵AD 是BC 边上的高线AD=6AB=10∴∠D=90°∵CE 是【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B ,再做△ABD 的中位线EF ,可得EF=3,BF=DF=4,从而可得CF=1,再次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CE .【详解】解:∵AD 是BC 边上的高线,AD =6,AB =10,∴∠D=90°,BD 8==,∵CE 是AB 边上的中线,CD =AE , ∴152CD AE BE AB ====, 取BD 的中点F,连接CF ,∴EF 为△ABD 的中位线, ∴132EF AD ==,EF//AD , ∴∠EFB=∠D=90°, 在Rt △BEF 中,根据勾股定理,2222534BF BE EF =-=-=,∴DF=BD-BF=8-4=4,∴CF=CD-DF=5-4=1,在Rt △CEF 中,根据勾股定理,22221310CE CF EF +=+= 1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勾股定理.能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题关键.18.4【分析】根据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C=4利用矩形的性质得到BD=AC=4即可【详解】在矩形中∵四边形是矩形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考查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的性质熟记各性质是解析:4【分析】根据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C=4,利用矩形的性质得到BD=AC=4即可.【详解】在矩形ABCD 中,90ABC ︒∠=,30,2ACB AB ︒∠==,2224AC AB ∴==⨯=,∵四边形ABCD 是矩形,4BD AC ∴==.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考查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的性质,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9.40【分析】先由矩形的性质得AD=BC=13cm∠A=∠D=90°AD∥BC再由折叠的性质得AB=AB=4cmAE=AE=3cmCD=CD=4cmDF=DF=3cm求出EF的长然后由梯形面积公式即可解析:40【分析】先由矩形的性质得AD=BC=13cm,∠A=∠D=90°,AD∥BC,再由折叠的性质得AB=A'B=4cm,AE=A'E=3cm,CD=CD'=4cm,DF=D'F=3cm,求出EF的长,然后由梯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13cm,∠A=∠D=90°,AD∥BC,∴EF∥BC,AB⊥AD,由折叠的性质得:AB=A'B=4cm,AE=A'E=3cm,CD=CD'=4cm,DF=D'F=3cm,∴EF=AD-AE-DF=13-3-3=7(cm),∴等腰梯形BCFE的面积=12(EF+BC)×AB=12(7+13)×4=40(cm2),故答案为:40.【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翻折变换和矩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0.【分析】连接CE过点C作交AB的延长线于点H设AE=x则BE=8-xCE=AE=x 在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x的值【详解】如图:连接CE过点C作交AB的延长线于点H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AE=x则BE=解析:20 3【分析】连接CE,过点C作CH 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H,设AE=x,则BE=8-x,CE=AE=x,在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x的值.【详解】如图:连接CE,过点C作CH 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H,平行四边形ABCD 中,135,2ABC AD ∠=︒=45,2CBH BC ∴∠=︒=90,H ∠=︒45,BCH ∴∠=︒4CH BH ∴==设AE=x ,则BE=8-x ,EF 垂直平分AC ,CE AE x ∴==, 在Rt CEH 中,222CH EH EC +=,()222484x x ∴+-+=, 解得:203x =, AE ∴的长为203, 故答案为:203.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三、解答题21.(1)见解析;(2)AC=2AB ,理由见解析;(3)当AN=EN 且∠ENA=90°时,四边形MECN 是正方形.【分析】(1)根据SAS 证明三角形全等即可.(2)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NMA=90°,再根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证明即可.(3)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MN=EM ,再根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证明即可.【详解】(1)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CD ,AB ∥CD ,OB=OD ,OA=OC ,∴∠ABM=∠CDN ,∵点M ,N 分别为OB ,OD 的中点, ∴11,22==BM OB DN OD ∴BM=DN ,在△ABM 和△CDN 中, AB CD ABM CDN BM DN =⎧⎪∠=∠⎨⎪=⎩∴△ABM ≌△CDN .(2)当AC=2AB 时,四边形MECN 是矩形,理由如下:∵△ABM ≌△CDN ,∴AM=CN ,∠AMB=∠CND ,∴∠AMN=∠CNM ,∴AM ∥CN ,∵EM AM =,∴EM CN =,∴四边形EMNC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C=2OA ,∵AC=2AB ,∴AB=OA ,∵M 是OB 的中点,∴AM ⊥OB ,∴∠NMA=90°,∴∠NME=90°,∴平行四边形MECN 是矩形.(3)当AN=EN 且∠ENA=90°时,四边形MECN 是正方形;理由如下:连接AN 、EN∵△ABM ≌△CDN ,∴AM=CN ,∠AMB=∠CND ,∴∠AMN=∠CNM ,∴AM ∥CN ,∵EM AM =,∴EM CN =,∴四边形EMNC 是平行四边形,∵EM AM =,∠ENA=90°∴MN=EM ,∴平行四边形EMNC 是菱形,∵AN=EN ,AM=EM∴∠NME=90°,∴四边形EMNC 是正方形.【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2.见解析【分析】证明△ABE ≌△DCF ,得到AE=DF ,∠EAB=∠FDC ,推出AE ∥DF ,即可证明结论.【详解】解:∵AC=BD ,即AB+BC=CD+CB ,∴AB=CD ,∵∠EBC=∠FCB ,∴∠ABE=∠DCF ,在△ABE 和△DCF 中,AB CD ABE DCF BE CF =⎧⎪∠=∠⎨⎪=⎩,∴△ABE ≌△DCF (SAS ),∴AE=DF ,∠EAB=∠FDC ,∴AE ∥DF ,∴四边形AFDE 是平行四边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全等得到对应角和对应边相等.23.(1)见解析;(2)3AC =【分析】(1)根据2AD BC =,E 为AD 的中点,证得四边形BCDE 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BE=DE 即可证得结论;(2)根据AD ∥BC ,AC 平分BAD ∠,求出AD=2BC=2=2AB ,得到30ADB ∠=︒,60ADC ∠=︒,90ACD ∠=︒,根据Rt ACD ∆求出答案即可.【详解】(1)证明:2AD BC =,E 为AD 的中点,DE BC ∴=.//AD BC ,∴四边形BCDE 是平行四边形.90ABD ∠=︒,AE DE =,BE DE ∴=,则四边形BCDE 是菱形;(2)解:如答图所示,连接AC ,//AD BC ,AC 平分BAD ∠,BAC DAC BCA ∴∠=∠=∠.1AB BC ∴==.22AD BC ∴==,2AD AB ∴=,∴在Rt ABD ∆中,30ADB ∠=︒.30DAC ∴∠=︒,60ADC ∠=︒,90ACD ∠=︒.在Rt ACD ∆中2AD =,1CD ∴=, ∴223AC AD CD =-=..【点睛】此题考查菱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30度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性质,熟记菱形的判定及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4.(1)见解析;(2)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分析】(1)由菱形ABCD 边长与对角线都是2,知ABD △和BCD △都是等边三角形.可得60BDE BCF ∠=∠=︒,BD BC =,可证BDE BCF △≌△;(2)由BDE BCF △≌△,得DBE CBF ∠=∠,BE BF =,利用=60DBF DBE DBF CBF ∠+∠=∠+∠︒.可证BEF 为等边三角形.【详解】(1)证明:∵菱形ABCD 的边长为2,2BD =,∴ABD △和BCD △都是等边三角形.∴60BDE BCF ∠=∠=︒,BD BC =,∵2AE DE AD +==,而2AE CF +=,∴DE CF =,∴BDE BCF △≌△;(2)解:BEF 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BDE BCF △≌△,∴DBE CBF ∠=∠,BE BF =,∵60DBC DBF CBF ∠=∠+∠=︒°,∴60DBF DBE ∠+∠=︒.即60EBF ∠=︒.∴BEF 为等边三角形.【点睛】 本题考查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判定与性质,掌握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判定与性质是解题解题关键.25.(1)见解析;(2)AC =12AB 【分析】(1)首先连接CE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E =12AB =AE ,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 =CD ,然后证明△ADE ≌△CDE ,进而得到∠ADE =∠CDE =30°,再有∠DCB =150°可证明DE ∥CB ;(2)当AC =12AB 或AB =2AC 时,四边形DCBE 是平行四边形.根据(1)中所求得出DC ∥BE ,进而得到四边形DCBE 是平行四边形.【详解】解:(1)证明:连结CE .∵点E 为Rt △ACB 的斜边AB 的中点,∴CE =12AB =AE . ∵△ACD 是等边三角形,∴AD =CD .在△ADE 与△CDE 中,AD DC DE DE AE CE =⎧⎪=⎨⎪=⎩,∴△ADE ≌△CDE (SSS ),∴∠ADE=∠CDE=30°.∵∠DCB=150°,∴∠EDC+∠DCB=180°.∴DE∥CB.(2)当AC=12AB或AB=2AC时,四边形DCBE是平行四边形,理由:∵AC=12AB,∠ACB=90°,∴∠B=30°,∵∠DCB=150°,∴∠DCB+∠B=180°,∴DC∥BE,又∵DE∥BC,∴四边形DCBE是平行四边形.【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26.(1)证明见解析;(2)7【分析】(1)证明EF、BD互相平分,只要证DEBF是平行四边形,利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来证明;(2)过D点作DG⊥AB于点G,通过已知可证△ADE是等边三角形,所以CE=2,DE=4,由勾股定理可求DG,继而可求得BD.【详解】(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D∥AB,CD=AB,AD=BC,∵DE、BF分别是∠ADC和∠ABC的角平分线,∴∠ADE=∠CDE,∠CBF=∠ABF,∵CD∥AB,∴∠AED=∠CDE,∠CFB=∠ABF,∴∠AED=∠ADE,∠CFB=∠CBF,∴AE=AD,CF=CB,∴AE=CF,∴AB-AE=CD-CF ,即BE=DF ,∵DF ∥BE ,∴四边形DEBF 是平行四边形,∴BD 、EF 互相平分;(2)如图,过D 点作DG ⊥AB 于点G ,∵∠A=60︒,AE=AD ,∴△ADE 是等边三角形,∵AD=4,∴DE=AE=4,∵AE=2EB ,∴BE=2,在Rt △ADG 中,AD=4,∠A=60︒, ∴122AG AD ==, ∴2223AD AG -= ∴()222242327BD DG BG =+=+=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1.教材呈现:如图是华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4页的部分内容.2.线段垂直平分线.我们已经知道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线段的对称轴,如图,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是MN上任一点,连结PA、PB,将线段AB沿直线MN对称,我们发现PA与PB完全重合,由此即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距离相等.已知:如图,MN⊥AB,垂足为点C,AC=BC,点P是直线MN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A=PB.分析: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APC和BPC,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便可证明PA=PB.定理证明:请根据教材中的分析,结合图①,写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完整的证明过程.定理应用:(1)如图②,在△ABC中,直线m、n分别是边BC、AC的垂直平分线,直线m、n的交点为O.过点O作OH⊥AB于点H.求证:AH=BH.(2)如图③,在△ABC中,AB=BC,边AB的垂直平分线l交AC于点D,边BC的垂直平分线k交AC于点E.若∠ABC=120°,AC=15,则DE的长为.【答案】(1)见解析;(2)5【解析】【分析】定理证明:先证明△PAC≌△PBC,然后再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1)连结AO、BO、CO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即可解答;(2)连接BD,BE,证明△BDE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答.【详解】解:定理证明:∵MN⊥AB,∴∠PCA=∠PCB=90°.又∵AC=BC,PC=PC,∴△PAC≌△PBC(SAS),∴PA=PB.定理应用:(1)如图2,连结OA、OB、OC.∵直线m是边BC的垂直平分线,∴OB=OC,∵直线n是边AC的垂直平分线,∴OA=OC,∴OA=OB∵OH⊥AB,∴AH=BH;(2)如图③中,连接BD,BE.∵BA=BC,∠ABC=120°,∴∠A=∠C=30°,∵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边B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DA=DB,EB=EC,∴∠A=∠DBA=30°,∠C=∠EBC=30°,∴∠BDE=∠A+∠DBA=60°,∠BED=∠C+∠EBC=60°,∴△BDE是等边三角形,∴AD=BD=DE=BE=EC,∵AC=15=AD+DE+EC=3DE,∴DE=5,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基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已知在△ABC中,AB=AC,射线BM、BN在∠ABC内部,分别交线段AC于点G、H.(1)如图1,若∠ABC=60°,∠MBN=30°,作AE⊥BN于点D,分别交BC、BM于点E、F.①求证:∠1=∠2;②如图2,若BF=2AF,连接CF,求证:BF⊥CF;(2)如图3,点E为BC上一点,AE交BM于点F,连接CF,若∠BFE=∠BAC=2∠CFE,求ABFACFSS的值.【答案】(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2【解析】【分析】(1)①只要证明∠2+∠BAF=∠1+∠BAF=60°即可解决问题;②只要证明△BFC≌△ADB,即可推出∠BFC=∠ADB=90°;(2)在BF上截取BK=AF,连接AK.只要证明△ABK≌CAF,可得S△ABK=S△AFC,再证明AF=FK=BK,可得S△ABK=S△AFK,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①证明:如图1中,∵AB=AC,∠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BAC=60°,∵AD⊥BN,∴∠ADB=90°,∵∠MBN=30°,∠BFD=60°=∠1+∠BAF=∠2+∠BAF,∴∠1=∠2②证明:如图2中,在Rt △BFD 中,∵∠FBD =30°,∴BF =2DF ,∵BF =2AF ,∴BF =AD ,∵∠BAE =∠FBC ,AB =BC ,∴△BFC ≌△ADB ,∴∠BFC =∠ADB =90°,∴BF ⊥CF(2)在BF 上截取BK =AF ,连接AK.∵∠BFE =∠2+∠BAF ,∠CFE =∠4+∠1,∴∠CFB =∠2+∠4+∠BAC ,∵∠BFE =∠BAC =2∠EFC ,∴∠1+∠4=∠2+∠4∴∠1=∠2,∵AB =AC ,∴△ABK ≌CAF ,∴∠3=∠4,S △ABK =S △AFC ,∵∠1+∠3=∠2+∠3=∠CFE =∠AKB ,∠BAC =2∠CEF ,∴∠KAF =∠1+∠3=∠AKF ,∴AF =FK =BK ,∴S △ABK =S △AFK ,∴ABF AFCS 2S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3.已知:等边ABC ∆中.(1)如图1,点M 是BC 的中点,点N 在AB 边上,满足60AMN ∠=︒,求AN BN的值. (2)如图2,点M 在AB 边上(M 为非中点,不与A 、B 重合),点N 在CB 的延长线上且MNB MCB ∠=∠,求证:AM BN =.(3)如图3,点P 为AC 边的中点,点E 在AB 的延长线上,点F 在BC 的延长线上,满足AEP PFC ∠=∠,求BF BE BC-的值. 【答案】(1)3;(2)见解析;(3)32. 【解析】【分析】(1)先证明AMB ∆,MBN ∆与MAN ∆均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BM=2BN ,AB=2BM ,最后转化结论可得出BN 与AN 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得;(2)过点M 作ME ∥BC 交AC 于E ,先证明AM=ME ,再证明MEC ∆与NBM ∆全等,最后转化边即得;(3)过点P 作PM ∥BC 交AB 于M ,先证明M 是AB 的中点,再证明EMP ∆与FCP ∆全等,最后转化边即得.【详解】(1)∵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M 是BC 的中点∴AM 平分∠BAC ,AM BC ⊥,60B BAC ∠=∠=︒∴30BAM ∠=︒,90AMB ∠=︒∵60AMN ∠=︒∴90AMN BAM ∠+=︒∠,30∠=︒BMN∴90ANM ∠=︒∴18090BNM ANM =︒-=︒∠∠∴在Rt BNM ∆中,2BM BN =在Rt ABM ∆中,2AB BM =∴24AB AN BN BM BN =+==∴3AN BN=即3ANBN=.(2)如下图:过点M作ME∥BC交AC于E∴∠CME=∠MCB,∠AEM=∠ACB∵ABC∆是等边三角形∴∠A=∠ABC=∠ACB=60︒∴60AEM ACB∠=∠=︒,120MBN=︒∠∴120CEM MBN∠==︒∠,60AEM A∠=∠=︒∴AM=ME∵MNB MCB∠=∠∴∠CME=∠MNB,MN=MC∴在MEC∆与NBM∆中CME MNBCEM MBNMC MN∠=∠⎧⎪∠=∠⎨⎪=⎩∴()MECNBM AAS∆∆≌∴ME BN=∴AM BN=(3)如下图:过点P作PM∥BC交AB于M∴AMP ABC=∠∠∵ABC∆是等边三角形∴∠A=∠ABC=∠ACB=60︒,AB AC BC==∴60AMP A==︒∠∠∴AP MP=,180120EMP AMP=︒-=︒∠∠,180120FCP ACB=︒-=︒∠∠∴AMP ∆是等边三角形,120EMP FCP ==︒∠∠∴AP MP AM ==∵P 点是AC 的中点∴111222AP PC MP AM AC AB BC ====== ∴12AM MB AB == 在EMP ∆与FCP ∆中EMP FCP AEP PFC MP PC ∠=∠⎧⎪∠=∠⎨⎪=⎩∴()EMP FCP AAS ∆∆≌∴ME FC =∴1322BF BE FC BC BE ME BC BE MB BC BC BC BC -=+-=+-=+=+= ∴3322BC BF BE BC BC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通过作等边三角形第三边的平行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将多个量转化为同一个量是求比值的常用方法.4.如图,在等边△ABC 中,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以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1)求∠CAM 的度数;(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3)当动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答案】(1)30°;(2)答案见解析;(3)∠AOB 是定值,∠AOB =60°.【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BC ,DC =EC ,∠ACB =∠DCE =60°,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CBE =∠CAD =30°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详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BAC =60°.∵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CAM 12=∠BAC ,∴∠CAM =∠BAM =30°.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ACB =∠DCE =60°,∴∠ACD +∠DCB =∠DCB +∠BCE ,∴∠ACD =∠BCE . 在△ADC 和△BEC 中,∵AC BC ACD BCE CD CE =⎧⎪∠=∠⎨⎪=⎩,∴△ACD ≌△BCE (SAS ); (3)∠AOB 是定值,∠AOB =60°.理由如下: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则∠CBE =∠CAD =30°,又∠ABC =60°,∴∠CBE +∠ABC =60°+30°=90°.∵△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AM 平分∠BAC ,即11603022BAM BAC ∠∠==⨯︒=︒,∴∠BOA =90°﹣30°=60°.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ACB =∠DCE =60°,∴∠ACB +∠DCB =∠DCB +∠DCE ,∴∠ACD =∠BCE .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ACD ≌△BCE (SAS ),∴∠CBE =∠CAD =30°.由(1)得:∠BAM =30°,∴∠BOA =90°﹣30°=60°.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ACB =∠DCE =60°,∴∠ACD +∠ACE =∠BCE +∠ACE =60°,∴∠ACD =∠BCE .在△ACD和△BCE中,∵AC BCACD BCECD CE=⎧⎪∠=∠⎨⎪=⎩,∴△ACD≌△BCE(SAS),∴∠CBE=∠CAD.由(1)得:∠CAM=30°,∴∠CBE=∠CAD=150°,∴∠CBO=30°,∠BAM=30°,∴∠BOA=90°﹣30°=60°.综上所述:当动点D在直线AM上时,∠AOB是定值,∠AOB=60°.【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式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 B是 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 x 正半轴上.(1)如图,若∠BAO=60°,∠BCO=40°,BD、CE 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且BD、CE交于点F,直接写出CF的长_____.(2)如图,△ABD是等边三角形,以线段BC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边△BCQ,连接 QD并延长,交 y轴于点 P,当点 C运动到什么位置时,满足 PD=23DC?请求出点C的坐标;(3)如图,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 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答案】(1)6;(2)C 的坐标为(12,0);(3)32. 【解析】【分析】 (1)作∠DCH =10°,CH 交 BD 的延长线于 H ,分别证明△OBD ≌△HCD 和△AOB ≌△FH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解答;(2)证明△CBA ≌△QB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Q =∠BAC =60°,求出 CD ,得到答案;(3)以 OA 为对称轴作等边△ADE ,连接 EP ,并延长 EP 交 x 轴于点 F .证明点 P 在直线 EF 上运动,根据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解:(1)作∠DCH =10°,CH 交 BD 的延长线于 H ,∵∠BAO =60°,∴∠ABO =30°,∴AB =2OA =6,∵∠BAO =60°,∠BCO =40°,∴∠ABC =180°﹣60°﹣40°=80°,∵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D =∠CBD =40°,∴∠CBD =∠DCB ,∠OBD =40°﹣30°=10°,∴DB =DC ,在△OBD 和△HCD 中,==OBD HCD DB DC ODC HDC ∠∠⎧⎪=⎨⎪∠∠⎩∴△OBD ≌△HCD (ASA ),∴OB =HC ,在△AOB 和△FHC 中,==ABO FCH OB HC AOB FHC ∠∠⎧⎪=⎨⎪∠∠⎩∴△AOB ≌△FHC (ASA ),∴CF=AB=6,故答案为6;(2)∵△ABD 和△BCQ 是等边三角形,∴∠ABD =∠CBQ =60°,∴∠ABC =∠DBQ ,在△CBA 和△QBD 中,BA BD ABC DBQ BC BQ =⎧⎪∠=∠⎨⎪=⎩∴△CBA ≌△QBD (SAS ),∴∠BDQ =∠BAC =60°,∴∠PDO =60°,∴PD =2DO =6,∵PD =23DC , ∴DC =9,即 OC =OD+CD =12,∴点 C 的坐标为(12,0);(3)如图3,以 OA 为对称轴作等边△ADE ,连接 EP ,并延长 EP 交 x 轴于点F .由(2)得,△AEP ≌△ADB ,∴∠AEP =∠ADB =120°,∴∠OEF =60°,∴OF =OA =3,∴点P 在直线 EF 上运动,当 OP ⊥EF 时,OP 最小,∴OP =12OF =32则OP的最小值为3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线段最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1,在△ABC中,∠ACB=90°,AC=12BC,点D为BC的中点,AB =DE,BE∥AC.(1)求证:△ABC≌△DEB;(2)连结AD、AE、CE,如图2.①求证:CE是∠ACB的角平分线;②请判断△ABE是什么特殊形状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答案】(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ABE是等腰三角形,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AC//BE,∠ACB=90°可得∠DBE=90°,由AC=12BC,D是BC中点可得AC=BD,利用HL即可证明△ABC≌△DEB;(2)①由(1)得BE=BC,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E=45°,进而可得∠ACE=45°,即可得答案;②根据SAS可证明△ACE≌△DCE,可得AE=DE,由AB=DE可得AE=AB即可证明△ABE是等腰三角形.【详解】(1)∵∠ACB=90°,BE∥AC∴∠CBE=90°∴△ABC和△DEB都是直角三角形∵AC=12BC,点D为BC的中点∴AC=BD又∵AB=DE∴△ABC≌△DEB(H.L.)(2)①由(1)得:△ABC≌△DEB∴BC=EB又∵∠CBE=90°∴∠BCE=45°∴∠ACE=90°-45°=45°∴∠BCE=∠ACE∴CE是∠ACB的角平分线②△ABE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在△ACE和△DCE中AC DCACE BCECE CE=⎧⎪∠=∠⎨⎪=⎩∴△ACE≌△DCE(SAS).∴AE=DE又∵AB=DE∴AE=AB∴△ABE是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熟练掌握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7.如图,已知DCE ∠与AOB ∠,OC 平分AOB ∠.(1)如图1,DCE ∠与AOB ∠的两边分别相交于点 D 、E ,90AOB DCE ∠=∠=︒,试判断线段CD 与C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以下是小宇同学给出如下正确的解法:解:CD CE =.理由如下:如图1,过点 C 作 C F OC ⊥,交 O B 于点 F ,则90OCF ∠=︒,…请根据小宇同学的证明思路,写出该证明的剩余部分.(2)你有与小宇不同的思考方法吗?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3)若120AOB ∠=︒,60DCE ∠=︒.①如图3,DCE ∠与AOB ∠的两边分别相交于点 D 、E 时,(1)中的结论成立吗?为什么?线段 O D 、OE 、OC 有什么数量关系?说明理由.②如图4,DCE ∠的一边与 AO 的延长线相交时,请回答(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请直接写出线段 O D 、OE 、OC 有什么数量关系;如图5,DCE ∠的一边与 BO 的延长线相交时,请回答(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请直接写出线段 O D 、OE 、OC 有什么数量关系.【答案】(1)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①成立,理由见解析;②在图4中,(1)中的结论成立,OE OD OC -=.在图5中,(1)中的结论成立,OD OE OC -=【解析】【分析】(1)通过ASA 证明CDO CEF ∆∆≌即可得到CD=CE ;(2)过点 C 作CM OA ⊥,CN OB ⊥,垂足分别为 M ,N ,通过AAS 证明CMD CNE ∆∆≌同样可得到CD=CE ;(3)①方法一:过点 C 作 C M OA ⊥,CN OB ⊥垂足分别为 M ,N ,通过AAS 得到CMD CNE ∆∆≌,进而得到,CD CE DM EN ==,利用等量代换得到=OE OD ON OM ++,在 Rt CMO ∆中,利用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得12OM OC=,同理得到12ON OC=,所以OE OD OC+=;方法二:以CO为一边作60FCO∠=︒,交O B于点F,通过ASA证明CDO CEF∆∆≌,得到,CD CE OD EF==,所以OE OD OE EF OF OC+=+==;②图4:以OC为一边,作∠OCF=60°与OB交于F点,利用ASA证得△COD≌△CFE,即有CD=CE,OD=EF得到OE=OF+EF=OC+OD;图5:以OC为一边,作∠OCG=60°与OA交于G点,利用ASA证得△CGD≌△COE,即有CD=CE,OD=EF,得到OE=OF+EF=OC+OD.【详解】解:(1)OC平分AOB∠,145∠=∠2=︒∴,390245,123︒︒∴∠=-∠=∴∠=∠=∠OC FC∴=又456590︒∠+∠=∠+∠=在CDO∆与CEF∆中,1346OC FC∠=∠⎧⎪=⎨⎪∠=∠⎩()CDO CEF ASA∴∆∆≌CD CE∴=(2)如图2,过点C作CM OA⊥,CN OB⊥,垂足分别为M,N,∴90CMD CNE∠=∠=︒,又∵OC平分AOB∠,∴CM CN=,在四边形O DCE中,12360AOB DCE∠+∠+∠+∠=︒,又∵90AOB DCE∠=∠=︒,∴12180∠+∠=︒,又∵13180∠+∠=︒,∴32∠=∠,在CMD∆与CNE∆中,32CMD CNECM CN∠=∠⎧⎪∠=∠⎨⎪=⎩∴()CMD CNE AAS∆∆≌,∴CDCE=.(3)①(1)中的结论仍成立.OE OD OC+=.理由如下:方法一:如图3(1),过点C作C M OA⊥,CN OB⊥,垂足分别为M,N,∴90CMD CNE∠=∠=︒,又∵OC平分AOB∠,∴CM CN=,在四边形ODCE中,12360AOB DCE∠+∠+∠+∠=︒,又∵60120180AOB DCE∠+∠=︒+︒=︒,∴12180∠+∠=︒,又∵23180∠+∠=︒,∴13∠=∠,在CMD∆与CNE∆中,13CMD CNECM CN∠=∠⎧⎪∠=∠⎨⎪=⎩,∴()CMD CNE AAS∆∆≌,∴,CD CEDM EN ==.∴OE OD OE OM DM OE OM EN ON OM +=++=++=+.在 Rt CMO ∆中,1490590302AOB ∠=︒-∠=︒-∠=︒, ∴12OM OC =,同理1 2ON OC =, ∴1122OE OD OC OC OC +=+=. 方法二:如图3(2),以CO 为一边作60FCO ∠=︒,交 O B 于点 F ,∵OC 平分AOB ∠,∴1260∠=∠=︒,∴3180260FCO ∠=︒-∠-∠=︒,∴13∠=∠,32FCO ∠=∠=∠,∴COF ∆是等边三角形,∴CO CF =,∵4560DCE ∠=∠+∠=︒,6560FCO ∠=∠+∠=︒,∴46∠=∠,在CDO ∆与CEF ∆中,1346CO CF ∠=∠⎧⎪=⎨⎪∠=∠⎩∴()CDO CEF ASA ∆∆≌,∴,CD CE OD EF ==.∴OE OD OE EF OF OC +=+==.②在图4中,(1)中的结论成立,OE OD OC -=.如图,以OC 为一边,作∠OCF=60°与OB 交于F 点∵∠AOB=120°,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COB=∠COA=60°又∵∠OCF=60°∴△COF为等边三角形∴OC=OF∵∠COF=∠OCD+∠DCF=60°,∠DCE=∠DCF+∠FCB=60°∴∠OCD=∠FCB又∵∠COD=180°-∠COA=180°-60°=120°∠CFE=180°-∠CFO=180°-60°=120°∴∠COD=∠CFE∴△COD≌△CFE(ASA)∴CD=CE,OD=EF∴OE=OF+EF=OC+OD即OE-OD=OC-=.在图5中,(1)中的结论成立,OD OE OC如图,以OC为一边,作∠OCG=60°与OA交于G点∵∠AOB=120°,OC为∠AOB的角平分线∴∠COB=∠COA=60°又∵∠OCG=60°∴△COG为等边三角形∴OC=OG∵∠COG=∠OCE+∠ECG=60°,∠DCE=∠DCG+∠GCE=60°∴∠DCG=∠OCE又∵∠COE=180°-∠COB=180°-60°=120°∠CGD=180°-∠CGO=180°-60°=120°∴∠CGD=∠COE∴△CGD≌△COE(ASA)∴CD=CE,OE=DG∴OD=OG+DG=OC+OE即OD-OE=O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有一定难度,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做出辅助线证全等.8.如图,△ABC中,AB=BC=AC=12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2cm/s,点N的速度为3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B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1)点M、N运动秒后,△AMN是等边三角形?(2)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运动秒后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3)M、N同时运动几秒后,△AMN是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答案】(1)125;(2)485;(3)点M、N运动3秒或127秒或10秒或9秒后,△AMN为直角三角形.【解析】【分析】(1)当AM=AN时,△MNA是等边三角形.设运动时间为t秒,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2)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满足CM=BN时,可以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3)据题意设点M、N运动t秒后,可得到直角三角形△AMN,分四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1)当AM=AN时,△MNA是等边三角形,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有:2t=12﹣3t解得t=12 5故点M、N运动125秒后,△AMN是等边三角形;(2)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满足CM=BN时,可以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则有:2t﹣12=36﹣3t解得t=48 5故运动485秒后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3)设点M、N运动t秒后,可得到直角三角形△AMN ①当M在AC上,N在AB上,∠ANM=90°时,如图∵∠A=60°∴∠AMN=30°∴AM=2AN则有2t=2(12﹣3t)∴t=3;②当M在AC上,N在AB上,∠AMN=90°时,如图∵∠A=60°∴∠ANM=30°∴2AM=AN∴4t=12﹣3t∴t=127;③当M、N都在BC上,∠ANM=90°时,如图CN=3t﹣24=6解得t=10;④当M、N都在BC上,∠AMN=90°时,则N与B重合,M正好处于BC的中点,如图此时2t=12+6解得t=9;综上所述,点M、N运动3秒或127秒或10秒或9秒后,△AMN为直角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E为射线AC上一点,D为射线CB上一点,AD DE=.(1)如图1,当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且CD CE=时,AD是ABC的中线吗?请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E在AC的延长线上时,写出,,AB BD AE之间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3)如图3,当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点E在线段AC上时,请直接写出,,AB BD AE的数量关系.【答案】(1)AD是ABC的中线,理由详见解析;(2)AB BD AE+=,理由详见解析;(3)AB AE BD=+.【解析】【分析】(1)利用△ABC是等边三角形及CD=CE可得∠CDE=∠E=30°,利用AD=DE,证明∠CAD=∠E =30°,即可解决问题.(2)在AB上取BH=BD,连接DH,证明AHD≌△DCE得出DH=CE,得出AE=AB+BD,(3)在AB上取AF=AE,连接DF,利用△AFD≌△EFD得出角的关系,得出△BDF是等腰三角形,根据边的关系得出结论AB=BD+AE.【详解】(1)解:如图1,结论:AD是△ABC的中线.理由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AC=∠B=∠ACB=60°,∵CD=CE,∴∠CDE=∠E,∵∠ACD=∠CDE+∠E=60°,∴∠E=30°,∵DA=DE,∴∠DAC=∠E=30°,∵∠BAC=60°,∴∠DAB=∠CAD,∵AB=AC,∴BD=DC,∴AD是△ABC的中线.(2)结论:AB+BD=AE,理由如下:如图2,在AB上取BH=BD,连接DH,∵BH=BD,∠B=60°,∴△BDH为等边三角形,AB-BH=BC-BD,∴∠BHD=60°,BD=DH,AH=DC,∵AD=DE,∴∠E=∠CAD,∴∠BAC-∠CAD=∠ACB-∠E∴∠BAD=∠CDE,∵∠BHD=60°,∠ACB=60°,∴180°-∠BHD=180°-∠ACB,∴∠AHD=∠DCE,∴在△AHD和△DCE,BAD CDEAHD DCEAD DE∠=∠⎧⎪∠=∠⎨⎪=⎩∴△AHD≌△DCE(AAS),∴DH=CE,∴BD=CE,∴AE=AC+CE=AB+BD.(3)结论:AB=BD+AE,理由如下:如图3,在AB上取AF=AE,连接DF,∵△ABC为等边三角形,∴∠BAC=∠ABC=60°,∴△AFE是等边三角形,∴∠FAE=∠FEA=∠AFE=60°,∴EF∥BC,∴∠EDB=∠DEF,∵AD=DE,∴∠DEA=∠DAE,∴∠DEF=∠DAF,∵DF=DF,AF=EF,在△AFD和△EFD中,AD DEDF DFAF EF=⎧⎪=⎨⎪=⎩,∴△AFD≌△EFD(SSS)∴∠ADF=∠EDF,∠DAF=∠DEF,∴∠FDB=∠EDF+∠EDB,∠DFB=∠DAF+∠ADF,∵∠EDB=∠DEF,∴∠FDB=∠DFB,∴DB=BF,∵AB=AF+FB,∴AB=BD+AE.【点睛】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作出辅助线,运用三角形全等找出对应的线段.10.如图1,△ABD,△ACE都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BE≌△ADC;(2)若∠ACD=15°,求∠AEB的度数;(3)如图2,当△ABD与△ACE的位置发生变化,使C、E、D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求证:AC∥BE.【答案】(1)见解析(2) ∠AEB=15°(3) 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D,AE=AC,∠DAB=∠EAC=60°,即可得∠DAC=∠BAE,利用SAS即可判定△ABE≌△ADC;(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3)由(1)的方法可证得△ABE≌△AD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B=∠ACD =60°,即可得∠AEB=∠EAC,从而得AC∥BE.试题解析:(1)证明:∵△ABD,△ACE都是等边三角形∴AB=AD,AE=AC,∠DAB=∠EAC=60°,∴∠DAC=∠BAE,在△ABE和△ADC中,∴,∴△ABE≌△ADC;(2)由(1)知△ABE≌△ADC,∴∠AEB=∠ACD,∵∠ACD=15°,∴∠AEB=15°;(3)同上可证:△ABE≌△ADC,∴∠AEB=∠ACD,又∵∠ACD=60°,∴∠AEB=60°,∵∠EAC=60°,∴∠AEB=∠EAC,∴AC∥BE.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证得△ABE≌△ADC 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次函数》测试(包含答案解析)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次函数》测试(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甲、乙两车分别从A 地出发匀速行驶到B 地,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甲、乙两车离开A 城的距离(km)y 与甲车行驶的时间(h)t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A B 两地相距480km ;②乙车比甲车晚出发1小时,却比甲车早到1小时; ③乙车出发后4小时时追上甲车;④甲,乙两车相距50km 时, 3.5t =或4.5.A .1B .2C .3D .42.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小华家出发到球场去.小华先到并停留了8分钟,发现东西忘在了家里,于是沿原路以同样的速度回家去取.已知小明的速度为180米/分,他们各自距离小华家的路程y (米)与出发时间x (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到达球场时小华离球场3150米B .小华家距离球场3500米C .小华到家时小明已经在球场待了8分钟D .整个过程一共耗时30分钟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整点,已知直线()1:20l y mx m =+<与直线2:4l y x =-,若两直线与y 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不含三角形的边)有且只有三个整点,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21m -<<- B .21m -≤<- C .322m -≤<-D .322m -<≤-4.甲,乙两车分别从A ,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车出发2h 后休息,当两车相遇时,两车立即按原速度继续向目的地行驶.设甲车行驶的时间为x (h ), 甲,乙两车到B 地的距离分别为y 1(km ), y 2(km ), y 1, y 2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下列结论:①甲车的速度是45a km /h ;②乙车休息了0.5h ;③两车相距a km 时,甲车行驶了53h .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5.关于x 的正比例函数y kx =与一次函数y kx x k =+-的大致图像不可能是( )A .B .C .D .6.如图,直线443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C 在OB 上,若将ABC 沿AC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x 轴上的点D 处,则点C 的坐标是( )A.(0,1)B.2 0,3⎛⎫⎪⎝⎭C.30,2⎛⎫⎪⎝⎭D.(0,2)7.下列一次函数中,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的是()A.–1y x=-B.0.3y x=C.1y x=-+D.y x=-8.在直角坐标系中,点()2,3A-、()4,3B、()5,C a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的值是()A.-6 B.6 C.6或3 D.6或-69.已知:将直线21y x=-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直线y kx b=+,则下列关于直线y kx b=+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第一、二、三象限B.与x轴交于()1,0-C.与y轴交于()0,1D.y随x的增大而减小10.如图,直线y=kx(k≠0)与y=23x+2在第二象限交于A,y=23x+2交x轴,y轴分别于B、C两点.3S△ABO=S△BOC,则方程组236kx yx y-=⎧⎨-=-⎩的解为()A.143xy=-⎧⎪⎨=⎪⎩B.321xy⎧=-⎪⎨⎪=⎩C.223xy=-⎧⎪⎨=⎪⎩D.3432xy⎧=-⎪⎪⎨⎪=⎪⎩11.在某大国的技术封锁下,华为公司凭借自身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华为概念指数从年初至今涨幅连连翻倍,比如硕贝德股票涨幅接近200%(如图AB段),小丽在图片中建立了坐标系,将AB段看作一次函数y kx b=+图象的一部分,则k,b的取值范围是( )A .0k >,0b <B .0k >,0b >C .0k <,0b <D .0k <,0b >12.港口,,A B C 依次在同一条直线上,甲、乙两艘船同时分别从,A B 两港出发,匀速驶向C 港,甲、乙两船与B 港的距离y (海里)与行驶时间x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B C 两港之间的距离为60海里 ②甲、乙两船在途中只相遇了一次③甲船平均速度比乙船平均速度快30海里/时 ④甲船到达C 港时,乙船还需要一个小时才到达C 港 ⑤点P 的坐标为()1,30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二、填空题13.如图,直线y =12x +b 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OA =2,点C 是x 轴上一点,且△ABC 是直角三角形,满足这样条件的点C 的坐标是_____.14.已知y +3与x 成正比例,且x =2时,y =7,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6y kx =+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若AOB 的面积为12,则k 的值为_________.16.已知y =kx+b ,当﹣1≤x≤4时,3≤y≤6,则k ,b 的值分别是_____.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C 分别在x 轴、y 轴上,四边形ABCO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点D 为AB 的中点,点P 为OB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DP 、AP ,当点P 满足DP AP +的值最小时,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18.王阿姨从家出发,去超市交水电费.返回途中,遇到邻居交谈了一会儿再回到家,如图所示的图像是王阿姨离开家的时间t (分)和离家距离S (米)的函数图像.则王阿姨在整个过程中走得最快的速度是______米/分.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直线1l :25y x =+和直线2l :1y x 53=+,直线2l 的有一个点M ,当M 点到直线1l 的距离小于5,则点M 的横坐标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0.直线y =12x ﹣1向上平移m 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y =12x+3,则m =_____. 三、解答题21.已知点(2,﹣4)在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上. (1)求k 的值;(2)若点(﹣1,m )也在此函数y =kx 的图象上,试求m 的值.22.如图,A ,B ,C 为三个超市,在A 通往C 的道路(粗实线部分)上有一D 点,D 与B 有道路(细实线部分)相通,A 与D ,D 与C ,D 与B 之间的路程分别为25km ,10km ,5km ,现计划在A 通往C 的道路上建一个配货中心H ,每天有一辆货车只为这三个超市送货,该货车每天从H 出发,单独为A 送货1次,为B 送货1次,为C 送货2次,货车每次仅能给一家超市送货,每次送货后均返回配货中心H ,设H 到A 的路程为km x ,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km y .(1)用含的代数式填空: 当025x ≤≤时:货车从H 到A 往返1次的路程为2km x , ①货车从H 到B 往返1次的路程为_______km .②货车从H 到C 往返2次的路程为_______km ,当2535x <≤时,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y =__________. (2)求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3)配货中心H 建在哪段,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最短路程是多少?(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解答过程)23.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表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 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 的几组对应值. 所挂物体质量x/kg 0 1 2 3 4 5 弹簧长度y/cm283032343638是 ,因变量是 .(2)当所悬挂重物为6kg 时,弹簧的长度为 cm ;不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 cm . (3)请直接写出弹簧长度y (cm )与所挂物体质量x (kg )的关系式,并计算若弹簧的长度为46cm 时,所挂重物的质量是多少kg ?(在弹簧的允许范围内) 2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一次函数4y kx =+与12y x b =-+的图象都经过()2,0A -,且分别与y 轴交于点B 和点C .(1)求,k b 的值; (2)设点D 在直线12y x b =-+上,且在y 轴右侧,当ABD ∆的面积为15时,求点D 的坐标.25.已知一次函数3y kx =-的图象经过点()2,1A .(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在图中的直角坐标系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26.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点()2,5-,并且与y 轴相交于点P ,直线132y x =-+与y 轴相交于点Q ,点Q 与点P 关于x 轴对称,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观察图象可判断A 、B ,由图象所给数据可求得甲、乙两车离开A 城的距离y 与时间t 的关系式,可求得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可判断C ,分四种情况讨论,求得t ,可判断④,继而解题. 【详解】①由图象可知,A 、B 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为480km ,故①正确;②甲行驶的时间为8小时,而乙是在甲出发1小时后出发的,且用时6小时,即比甲早到1小时,故②正确;③设甲车离开A 城的距离y 与t 的关系式为=y kt 甲,把(8,480)代入可求得=60k ,=60y t ∴甲设乙车离开A 城的距离y 与t 的关系式为=m y t n +乙,把(10)(7480),、,代入可得 07480m n m n +=⎧⎨+=⎩解得8080m n =⎧⎨=-⎩=8080y t -乙,令=y 甲y 乙可得:60=t 8080t -,解得=4t , 即甲、乙两直线的交点横坐标为=4t ,此时乙出发时间为3小时,即乙车出发3小时后追上甲车,故③不正确; ④当=50y 甲时,此时5=6t ,乙还没出发, 又当乙已经到达B 城,甲距离B 城50km 时,43=6t , 当=50y y -甲乙,可得60808050t t -+=,即802050t -=,当802050t -=时,可解得3=2t ,当802050t -=-时,可解得13=2t , 综上可知当t 的值为56或436或32或132,故④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共2个,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掌握一次函数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学会构建一次函数,利用方程组求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是中考常见考点,难度较易.2.A解析:A 【分析】先设小华的速度为x 米/分,再根据小华返回时与小明相遇时所走的路程之和=小华家与球场之间的距离列出方程求出小华的速度为450米/分,再根据图象求出小明到达球场的时间,从而求出当小时到达球场时小华从球场出发返回家所用的时间为7分钟,所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出当小时到达球场时小华离球场的距离. 【详解】解:设小华的速度为x 米/分,则依题意得: (20-18)x+180×20=10x 解得:x=450∴(450×10-3600)÷180=5(分)∴当小明到达球场时小华离球场的距离为:450×(5+2)=3150(米). 故A 选项正确;小华家距球场450×10=4500米,故B 选项错误;小华到达家时小明在球场呆的时间为:10+8+10-4500÷180=3(分) 故C 选项错误;整个过程耗时10+8+10=28(分) 故D 选项错误.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从函数图象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观察函数图象,设出合适的未知数求出小华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3.D解析:D 【分析】由1l 过(1,0)时区域内由两个整点求出m=-2,由1l 过(2,-1)时区域内有三个整点求出32m =-,综合求出区域内有三个整点可求出322m -<≤-.【详解】当()1:20l y mx m =+<过(1,0)时区域内由两个整点, 此时m+2=0,m=-2,当()1:20l y mx m =+<过(2,-1)时区域内有三个整点, 此时122m -=+,32m =-, 两直线与y 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不含三角形的边)有且只有三个整点,322m -<≤-.故选择:D .【点睛】本题考查数形结合思想求区域整点问题,掌握利用区域三角形边界整点来解决问题是关键.4.A解析:A 【分析】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算出甲的速度,由此可判断①,甲乙相遇时甲走路程为2akm ,计算出时间可判断②,分甲乙相遇前和相遇后两个时间段考虑甲乙相距akm 时的时间,可判断③. 【详解】解:由函数图象可知,甲5小时到达,速度为4/5akm h ,故①正确; 甲与乙相遇时,时间为42 2.545a aha -=,所以乙休息了2.520.5h -=,②正确;乙的速度为:2/2aakm h =, 在2小时时,甲乙相距4242255a a a akm --⋅=, ∴在2小时前,若两车相距a km 时,445a a a a t t -=⋅+⋅,解得53t h =, 当两车相遇后,即2.5小时后,若两车相距a km 时,44(0.5)5aa a a t t +=⋅-+⋅, 解得5518t h =, ∴两车相距a km 时,甲车行驶了53h 或5518h ,故③错误;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5.D解析:D 【分析】分k >0、k <0两种情况找出函数y=kx 及函数y=kx+x-k 的图象经过的象限,以及图象的变化趋势对照四个选项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设过原点的直线为l 1:y=kx ,另一条为l 2:y=kx+x-k , 当k <0时,-k >0,|k|>|k+1|,l 1的图象比l 2的图象陡,当k <0,k+1>0时,l 1:y kx =的图象经过二、四象限,l 2:y=kx+x-k 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故选项A 正确,不符合题意;当k <0,k+1<0时,l 1:y kx =的图象经过二、四象限,l 2:y=kx+x-k 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故选项B 正确,不符合题意;当k >0,k+1>0,-k <0时,l 1:y kx =的图象经过一、三象限,l 2:y=kx+x-k 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l 1的图象比l 2的图象缓,故选项C 正确,不符合题意;而选项D 中,,l 1的图象比l 2的图象陡,故选项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一次函数的图象,分k >0、k <0两种情况找出两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以及|k|的大小与函数图象的缓陡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6.C解析:C【分析】先求得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3,0)、(0,4),由此可求得AB =5,再根据折叠可得AD =AB =5,故OD =AD ﹣AO =2,设点C (0,m ),则OC =m ,CD =BC =4﹣m ,根据222CO OD CD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直线y =43x +4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 ∴当x =0时,y =4;当y =0时,x =﹣3,则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3,0)、B (0,4),∴AO =3,BO =4,∴在Rt ABC 中,AB =5, ∵折叠,∴AD =AB =5,CD =BC ,∴OD =AD ﹣AO =2,设点C (0,m ),则OC =m ,BC =4﹣m ,∴CD =BC =4﹣m ,在Rt COD 中,222CO OD CD +=,即2222(4)m m +=-,解得:m =32, 故点C (0,32),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题目将图象的折叠和勾股定理综合考查,难度适中.7.B解析:B【分析】一次函数y kx b =+中,当0k >时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增大;当0k <时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减小,据此对各选项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A .∵y=-x-1中k=-1<0,∴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 B .∵y=0.3x 中k=0.3>0,∴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正确;C .∵y=-x+1中k=-1<0,∴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D .∵y=-x 中k=-1<0,∴y 的值随着x 值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性质,熟知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B解析:B【分析】先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 的解析式,然后将点C 的坐标代入即可确定a 的值.【详解】解:设点()2,3A -、()4,3B 所在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则3234k b k b -=+⎧⎨=+⎩,解得39k b =⎧⎨=-⎩则直线y=3x-9将点C 的坐标代入得:a=3×5-9=6.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确定直线AB 的解析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A解析:A【分析】根据图象的平移规则: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得出直线解析式,再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即可解答.【详解】解:∵将直线21y x =-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直线y kx b =+,∴直线y kx b =+的解析式为2(2)123y x x =+-=+,∵k=2>0,b=3>0,∴直线y kx b =+经过第一、二、三象限,故A 正确;当y=0时,由0=2x+3得:x=32-, ∴直线y kx b =+与x 轴交于(32-,0),故B 错误; 当x=0时,y=3,即直线y kx b =+与y 轴交于(0,3),故C 错误;∵k=2>0,∴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图象的平移变换、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熟知图象平移变换规律,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解答的关键.10.C解析:C【分析】先根据223y x=+可得B、C的坐标,进而确定OB、OC的长,然后根据3S△ABO=S△BOC结合点A在第二象限确定A点的纵坐标,然后再根据点A在y=23x+2上,可确定点A的横坐标即可解答.【详解】解:由223y x=+可得B(﹣3,0),C(0,2),∴BO=3,OC=2,∵3S△ABO=S△BOC,∴3×12×3×|yA|=12×3×2,解得y A=±23,又∵点A在第二象限,∴y A=23,当y=23时,23=23x+2,解得x=﹣2,∴方程组236kx yx y-=⎧⎨-=-⎩的解为223xy=-⎧⎪⎨=⎪⎩.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方程组的解就是两个相应的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11.A解析:A【分析】根据题意和题目中函数图象,可以延长,得到该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从而可以得到k、b 的正负情况,本题得以解决.【详解】解:由图象可得,该函数经过第一、三、四象限,0k ∴>,0b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12.D解析:D【分析】根据甲、乙的图象去分析出甲、乙的行驶过程,从而求出速度,相遇时间等信息,去判断选项的正确性.【详解】解:通过乙的图象可以看出B 、C 两港之间距离是90海里,故①错误,甲从A 港出发,经过B 港,到达C 港,乙从B 港出发,到达C 港,甲比乙快,所以甲、乙只会相遇一次,故②正确,甲的速度:300.560÷=(海里/小时),乙的速度:90330÷=(海里/小时),甲比乙快30海里/小时,故③正确,A 港距离C 港3090120+=(海里),120602÷=(小时),即甲到C 港需要2小时,乙需要3小时,故④正确, ()3060301÷-=(小时),即甲追上乙需要1个小时,1个小时乙行驶了30海里,∴()1,30P ,故⑤正确,正确的有:②③④⑤.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所给函数图象结合实际意义去进行分析得到想要的信息.二、填空题13.(00)或(0)【分析】由OA 的长度确定A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得b 的值然后求得B 点坐标分情况讨论结合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详解】解:∵OA =2∴A 点坐标为(-20)将(-20)代入y =x +b 中×(-2)解析:(0,0)或(12,0) 【分析】由OA 的长度确定A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得b 的值,然后求得B 点坐标,分情况讨论结合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详解】解:∵OA =2,∴A 点坐标为(-2,0)将(-2,0)代入y =12x +b 中,12×(-2)+b=0,解得:b=1 ∴B 点坐标为(0,1),OB=1设C 点坐标为(x ,0)当∠ACB=90°时,点C 的坐标为(0,0)当∠ABC=90°时,22(2)AC x =+,2225AB AO BO =+=,2221BC x =+∴22(2)51x =+x ++,解得:12x =∴点C 的坐标为(12,0) 综上,△ABC 是直角三角形,满足这样条件的点C 的坐标是(0,0)或(12,0).【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及勾股定理,掌握相关性质定理,运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解题是关键.14.【分析】根据题意设把x =2时y =7代入求出k 的值即可求解【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把x =2时y =7代入可得解得∴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根据题意求出k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解析:53y x =-【分析】根据题意设3y kx ,把x =2时,y =7代入求出k 的值,即可求解. 【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3y kx , 把x =2时,y =7代入可得732k +=,解得5k =,∴53y x =-,故答案为:53y x =-.【点睛】本题考查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根据题意求出k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 15.或【分析】求出AB 点坐标在Rt △AOB 中利用面积构造方程即可解得k 值【详解】由直线与y 轴于B 则则∴直线与x 轴于A 令则∴∴∴∴∴解得:由k≠0符合题意则k 的值为或故答案为: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 解析:32-或32【分析】 求出A 、B 点坐标,在Rt △AOB 中,利用面积构造方程即可解得k 值.【详解】由直线6y kx =+与y 轴于B ,则0x =,则6y =,∴(0,6)B ,直线6y kx =+与x 轴于A ,令0y =,则60kx +=,6x k=-, ∴6,0A k ⎛⎫- ⎪⎝⎭, ∴6OA k =-,6OB =, ∴1122AOB S OA OB =⋅=△,∴64 k-=,∴64k-=±,解得:13 2k=-,23 2k=,由k≠0,符合题意,则k的值为32-或32.故答案为:32-或3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问题,掌握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利用面积构造方程,会解方程是解题关键.16.k=b=或k=b=【分析】分 k >0和 k <0两种情况结合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可得到关于 k b 的方程组求解即可【详解】解:当 k >0时此函数是增函数∵当﹣1≤x≤4时3≤y≤6∴当x=﹣1时解析:k=35,b=185或k=35-,b=275.【分析】分 k >0和 k <0两种情况,结合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可得到关于 k 、 b 的方程组,求解即可.【详解】解:当 k >0时,此函数是增函数,∵当﹣1≤x≤4时,3≤y≤6,∴当x=﹣1时,y=3;当x=4时,y=6,∴346k bk b-+=⎧⎨+=⎩,解得35185kb⎧=⎪⎪⎨⎪=⎪⎩;当k<0时,此函数是减函数,∵当﹣1≤x≤4时,3≤y≤6,∴当x=﹣1时,y=6;当x=4时,y=3,∴643k bk b-+=⎧⎨+=⎩,解得35275kb⎧=-⎪⎪⎨⎪=⎪⎩,故答案为:k=35,b=185或k=35-,b=275.【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知识,涉及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以及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属于基础题,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以及解析式的求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7.【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点AC关于直线OB对称连接CD交OB于P 连接PAPD则此时PD+AP的值最小求得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2由于直线OB 的解析式为y=x解方程组得到P()即可【详解】解解析:44 , 33⎛⎫⎪⎝⎭【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点A,C关于直线OB对称,连接CD交OB于P,连接PA,PD,则此时,PD+AP的值最小,求得直线CD的解析式为y=-12x+2,由于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解方程组得到P(43,43)即可.【详解】解:∵四边形ABCO是正方形,∴点A,C关于直线OB对称,连接CD交OB于P,连接PA,PD,则此时,PD+AP的值最小,∵OC=OA=AB=2,∴C(0,2),A(2,0),∵D为AB的中点,∴AD=12AB=1,∴D(2,1),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212k bb+⎧⎨⎩==,∴122kb⎧=-⎪⎨⎪=⎩,∴直线CD的解析式为:y=-12x+2,∵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122y xy x⎧-+⎪⎨⎪⎩==,解得:x=y=43,∴P(43,43),故答案为:(43,43).【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正确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18.100【分析】根据题意分别求出每一段路程的速度然后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0~15分的速度:;25分~35分的速度:;45分~50分的速度:;∵∴王阿姨在整个过程中走得最快的速度是1解析:100【分析】根据题意,分别求出每一段路程的速度,然后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0~15分的速度:160 800153÷=;25分~35分的速度:(800500)1030-÷=;45分~50分的速度:5005100÷=;∵160301003<<,∴王阿姨在整个过程中走得最快的速度是100米/分;故答案为:100.【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解决相应的问题.19.【分析】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到M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式与直线联立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界点值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的范围即可【详解】设点M(mn)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为EA与坐标轴的交点为EF过点A作AB解析:33m-<<【分析】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到M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式,与直线2l联立,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界点值,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的范围即可.【详解】设点M(m ,n),直线1l 与坐标轴的交点为E ,A ,2l 与坐标轴的交点为E ,F ,过点A 作AB ⊥EF ,垂足为B ,过点M 作MC ⊥EA ,垂足为C ,过点M 作MD ⊥y 轴,垂足为D ,根据题意,得OE=5,OA=52,OF=15,AF=OF-OA=252, ∴=, ∴1122EF AB AF OE ⋅=⋅,∴11255222AB ⨯=⨯⨯,∴,∴sin ∠AEB=ABAE==2,∴∠AEB=45°,∴MC=CE ,∴∴222MD ED ME +=,∴22(5)10m n +-=, ∴221(55)103m m +--=,∴29m =,∴3m =±,∵M 点到直线1l 5∴点M 的横坐标取值范围是33m -<<.故答案为33m -<<.【点睛】本题考查了交点坐标的确定,图形的面积,三角函数的定义,不等式解集的确定,熟记坐标与线段的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0.4【分析】首先求出直线y =x ﹣1向上平移m 个单位长度得到y =﹣1+m 结合y =x+3即可求得m 的值【详解】解:直线y =x ﹣1向上平移m 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y =x+3∴﹣1+m =3解得m =4故答案为4【点解析:4【分析】首先求出直线y =12x ﹣1向上平移m 个单位长度得到y =12x ﹣1+m ,结合y =12x+3,即可求得m 的值.【详解】解:直线y =12x ﹣1向上平移m 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y =12x+3, ∴﹣1+m =3,解得m =4,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关键是掌握直线y=kx+b 向上平移a 个单位,则解析式为y=kx+b+a ,向下平移a 个单位,则解析式为y=kx+b-a .三、解答题21.(1)-2;(2)2【分析】(1)结合点(2,-4)在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上,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列方程并求解,即可得到答案;(2)根据(1)的结论,得到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结合题意,通过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点(2,-4)在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上∴-4=2k解得:k =-2;(2)结合(1)的结论得: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2x∵点(-1,m )在函数y =-2x 的图象上∴当x =-1时,m =-2×(-1)=2.【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比例函数、坐标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22.(1)①602x -;②1404x -;100;(2)2004(025)100(2535)x x y x -≤≤⎧=⎨<≤⎩;(3)建在CD 段,100km .【分析】(1)根据当0≤x ≤25时,结合图象分别得出货车从H 到A ,B ,C 的距离,进而得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再利用当25<x ≤35时,分别得出从H 到A ,B ,C 的距离,即可得出y =100;(2)利用(1)的结论可得y 与x 的函数关系;(3)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解:(1)①如图1,当025x ≤≤时,货车从H 到A 往返1次路程为22km AH S x =货车从H 到B 往返1次的路程为:()22(255)HD DB S S x +=-+2(30)x =-602x =-;②货车从H 到C 往返2次的路程为:()44(2510)DH CD S S x +=-+4(35)x =-1404x =-,如图2,25DH S x =-,25,10(25)35DH CH S x S x x =-=--=-,∴2535x <≤时,货车从H 到A 往返1次路程为:2x ,货车从H 到B 往返1次的路程为:2(525)240x x +-=-,货车从H 到C 往返2次的路程为:4(35)1404x x -=-,∴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22401404100km y x x x =+-+-=.(2)由(1)可得:025x ≤≤时,26021404y x x x =+-+-2004x =-,2535x <≤时,100y =,∴2004(025)100(2535)x x y x -≤≤⎧=⎨<≤⎩. (3)由②得,025x ≤≤时,4200y x =-+,2535x <≤时,100y =,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配货中心建在CD 段时,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为100km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利用已知分别表示出从P 到A ,B ,C ,D 距离是解题关键.23.(1)x ,y ;(2)40,28;(3)y=2x+28,9kg【分析】(1)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解答即可;(2)由表格可知:不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28cm ,重物每增加1kg ,弹簧长度增加2cm ,据此可求当所悬挂重物为6kg 时弹簧的长度;(3)根据(2)中分析可写出函数关系式,把y=46代入中求得的函数关系式,求出x 的值即可;【详解】解:(1)上述表格反映了弹簧的长度ycm 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 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所挂物体的质量x 是自变量,弹簧的长度y 是因变量.(2)由表格可知不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28cm ,∵重物每增加1kg ,弹簧长度增加2cm ,∴当所悬挂重物为6kg 时,弹簧的长度为38+2=40cm ;(3)∵重物每增加1kg ,弹簧长度增加2cm ,∴y=2x+28,把y=46代入y=2x+28,得出:46=2x+28,∴x=9,所以,弹簧的长度为46cm 时,此时所挂重物的质量是9kg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关系式和常量与变量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熟读题意并求出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4.(1)2,k =1b =-;(2)()4,3D -.【分析】(1)依据一次函数4y kx =+与12y x b =-+的图象都经过点A (−2,0),将点A 的坐标分别代入两个一次函数表达式,即可得到k 和b 的值; (2)根据解析式求得B 、C 两点的坐标,然后依据S △ABC +S △BCD =15,即可得到点D 的横坐标,进而得出点D 的坐标.【详解】()1将()20A -,代入4y kx =+,得:240k -+= 解得2k =.将()20A -,代入12y x b =-+,得:10b +=, 解得:1b =-. ()2如图,过D 作DE y ⊥轴于E ,在24y x =+中,令0x =,则4y =,所以点B 的坐标为()04,. 在112y x =--中, 令0x =,则1y =-. 所以点C 的坐标为()01-,. 所以5BC =.15ABD ABC BCD S S S ∆∆∆=+=, 即1111255152222AO BC DE BC DE ⨯+⨯=⨯⨯+⨯⨯=. 解得4DE = 在112y x =--中,令4x =,得3y =-. 所以点D 的坐标为()4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问题,关键是掌握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并弄清题意,学会综合运用其性质解决问题.25.(1)23y x =-;(2)函数图象如图所示,见解析.【分析】(1)把A 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k 的值,即可得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利用两点画出函数图象即可.【详解】(1)因为一次函数3y kx =-的图象经过点()2,1A ,所以231,k -=解得2,k =所以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23y x =-.(2)由()1知,一次函数23y x =-,令0,x =则3,y =-得点(0,3)-.所以该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点(0,3)-和()2,1,其图象如图所示:【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注意:一次函数图象上的点都满足一次函数解析式.26.y=−4x−3【分析】因为直线y=−12x+3与y轴相交于点Q,所以点Q的坐标是(0,3),点P在y轴上,且与点P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的坐标是(0,−3),把(0,−3),(−2,5)代入一次函数y=kx+b.求出k,b的值,得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详解】解:∵直线132y x=-+与y轴相交于点Q,∴当x=0时,y=3,∴点Q的坐标是(0,3),∵点Q与点P关于x轴对称,∴点P的坐标是(0,−3),把(0,−3),(−2,5)代入一次函数y=kx+b得3{25 bk b--+==,解得b=−3,k=−4.∴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y=−4x−3.【点睛】此题考查一次函数问题,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有四步:(1)设──设函数表达式;(2)列──列方程(组);(3)解──求方程(组)的解;(4)写──写出函数关系式;掌握知识点是解题关键.。

上海华育中学初中数学八年级下期末经典复习题(课后培优)

上海华育中学初中数学八年级下期末经典复习题(课后培优)

一、选择题1.(0分)[ID :10225]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数轴重合(点C 在正半轴上),5AB =,12BC =,若点A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则对角线AC BD 、的交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A .5.5B .5C .6D .6.52.(0分)[ID :10224]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为a ,b ,斜边上高为h ,则下列各式总能成立的是( ) A .ab=h 2B .a 2+b 2=2h 2C .111a b h+= D .222111a b h += 3.(0分)[ID :10217]已知M 、N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AM =MN =2,NB =1,以点A 为圆心,AN 长为半径画弧;再以点B 为圆心,BM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C ,连接AC ,BC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4.(0分)[ID :10211]一次函数111y k x b =+的图象1l 如图所示,将直线1l 向下平移若干个单位后得直线2l ,2l 的函数表达式为222y k x b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12k k =B .12b b <C .12b b >D .当5x =时,12y y >5.(0分)[ID :1020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C ∠和BCD ∠的平分线交于AD 边上一点E ,且4BE =,3CE =,则AB 的长是( )A .3B .4C .5D .2.56.(0分)[ID :10196]已知正比例函数y kx =(k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在下列选项中k 值可能是( )A.1B.2C.3D.47.(0分)[ID:10136]已知一次函数y=-0.5x+2,当1≤x≤4时,y的最大值是()A.1.5B.2C.2.5D.-68.(0分)[ID:10179]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则这个图象必经过点().A.(1,2)B.(−1,−2)C.(2,−1)D.(1,−2)9.(0分)[ID:10177]明君社区有一块空地需要绿化,某绿化组承担了此项任务,绿化组工作一段时间后,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绿化组完成的绿化面积S(单位:m2)与工作时间t (单位: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该绿化组提高工作效率前每小时完成的绿化面积是()A.300m2B.150m2C.330m2D.450m210.(0分)[ID:10172]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度线段为边作一个正方形,以表示数1的点为圆心,正方形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A,则点A表示的数是()A.-2B.﹣1+2C.﹣1-2D.1-211.(0分)[ID:10166]如图,点P是矩形ABCD的边上一动点,矩形两边长AB、BC长分别为15和20,那么P到矩形两条对角线AC和BD的距离之和是()A.6B.12C.24D.不能确定12.(0分)[ID:10164]某商场对上周某品牌运动服的销售情况进行了统计,如下表所示:颜色黄色绿色白色紫色红色数量(件)12015023075430经理决定本周进货时多进一些红色的,可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统计知识的( ) 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平均数与众数13.(0分)[ID :10162]一列火车由甲市驶往相距600km 的乙市,火车的速度是200km/时,火车离乙市的距离s(单位:km)随行驶时间t(单位:小时)变化的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14.(0分)[ID :10157]如图,一个工人拿一个2.5米长的梯子,底端A 放在距离墙根C 点0.7米处,另一头B 点靠墙,如果梯子的顶部下滑0.4米,梯子的底部向外滑( )米A .0.4B .0.6C .0.7D .0.815.(0分)[ID :10148]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ABC =120°,BD =4,则BC 的长是( )A .4B .5C .6D .3二、填空题16.(0分)[ID :10331]如图,在ABC 中,AC BC =,点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延长DE 到点F ,使DE EF =,得四边形ADCF .若使四边形ADCF 是正方形,则应在ABC 中再添加一个条件为__________.17.(0分)[ID :10324]若x=2-1, 则x 2+2x+1=__________. 18.(0分)[ID :10309]若ab <0,则代数式2a b 可化简为_____. 19.(0分)[ID :10298]函数11y x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20.(0分)[ID :10294]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OB=120°,CE//BD ,DE//AC ,若AD=5,则四边形CODE 的周长______.21.(0分)[ID :1028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一次函数21y x =-+的图象经过()()111222P x y P x y ,,,两点.若12x x <,则1y ______2y (填“>”“<”或“=”).22.(0分)[ID :10286]一次函数y 1=kx+b 与y 2=x+a 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①k <0;②a >0;③关于x 的方程kx ﹣x=a ﹣b 的解是x=3;④当x >3时,y 1<y 2中.则正确的序号有____________.23.(0分)[ID :1028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3,BC =5,∠B 的平分线BE 交AD 于点E ,则DE 的长为____________.24.(0分)[ID :10246]一组数据:1、2、5、3、3、4、2、4,它们的平均数为_______,中位数为_______,方差是_______.25.(0分)[ID :10238]如图:长方形ABCD 中,AD=10,AB=4,点Q 是BC 的中点,点P在AD边上运动,当△BPQ是等腰三角形时,AP的长为___.三、解答题26.(0分)[ID:10406]如图,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直线EF过点O分别交BC,AD于点E、F,G、H分别为OB、O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GEHF是平行四边形.27.(0分)[ID:10393]为发展校园足球运动,某县城区四校决定联合购买一批足球运动装备,市场调查发现,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种品牌的足球队服和足球,已知每套队服比每个足球多50元,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经洽谈,甲商场优惠方案是:每购买十套队服,送一个足球,乙商场优惠方案是:若购买队服超过80套,则购买足球打八折.()1求每套队服和每个足球的价格是多少?()2若城区四校联合购买100套队服和a(a10)>个足球,请用含a的式子分别表示出到甲商场和乙商场购买装备所花的费用;()3在()2的条件下,若a60=,假如你是本次购买任务的负责人,你认为到甲、乙哪家商场购买比较合算?28.(0分)[ID:10377]甲、乙两名射击选示在10次射击训练中的成绩统计图(部分)如图所示:根据以上信息,请解答下面的问题;选手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甲a88c乙7.5b6和9 2.65(1)补全甲选手10次成绩频数分布图.(2)a=,b=,c=.(3)教练根据两名选手手的10次成绩,决定选甲选手参加射击比赛,教练的理由是什么?(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理由).29.(0分)[ID:10368]在一条东西走向河的一侧有一村庄C,河边原有两个取水点A,B,其中AB=AC,由于某种原因,由C到A的路现在已经不通,某村为方便村民取水决定在河边新建一个取水点H(A、H、B在一条直线上),并新修一条路CH,测得CB=3千米,CH=2.4千米,HB=1.8千米.(1)问CH是否为从村庄C到河边的最近路?(即问:CH与AB是否垂直?)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2)求原来的路线AC的长.30.(0分)[ID:10425]某养鸡场有2500只鸡准备对外出售.从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鸡,根据它们的质量(单位:kg),绘制出如下的统计图①和图②.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Ⅰ)图①中m的值为;(Ⅱ)求统计的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Ⅲ)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这2500只鸡中,质量为2.0kg的约有多少只?【参考答案】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A2.D3.B4.B5.D6.B7.A8.D9.B10.D11.B12.C13.A14.D15.A二、填空题16.答案不唯一如∠ACB=90°或∠BAC=45°或∠B=45°【解析】【分析】先证明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AC=DF即可再利用∠ACB=90°得出答案即可【详解】∠ACB=90°时四边形AD17.2【解析】【分析】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对所求式子进行变形然后代入x的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x=-1∴x2+2x+1=(x+1)2=(-1+1)2=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涉及了因式18.【解析】【分析】二次根式有意义就隐含条件b>0由ab<0先判断出ab的符号再进行化简即可【详解】若ab<0且代数式有意义;故有b>0a<0;则代数式=|a|=-a故答案为:-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19.x>1【解析】【分析】【详解】解:依题意可得解得所以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20.20【解析】【分析】通过矩形的性质可得再根据∠AOB=120°可证△AOD是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出OD的长度再通过证明四边形CODE是菱形即可求解四边形CODE的周长【详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21.大于【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详解】∵一次函数y=−2x+1中k=−2<0∴y随x的增大而减小∵x1<x2∴y1>y2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22.①③④【解析】【分析】根据y1=kx+b和y2=x+a的图象可知:k<0a<0所以当x>3时相应的x的值y1图象均低于y2的图象【详解】根据图示及数据可知:①k<0正确;②a<0原来的说法错误;③方23.2【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出AD∥BC则∠AEB=∠CBE再由∠ABE =∠CBE则∠AEB=∠ABE则AE=AB从而求出DE【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24.33【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将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平均数=将数据重新排列是:1223344525.2或25或3或8【解析】【分析】【详解】解:∵AD=10点Q是BC的中点∴BQ=BC=×10=5如图1PQ=BQ=5时过点P作PE⊥BC于E根据勾股定理QE=∴BE=BQ﹣QE=5﹣3=2∴AP=B三、解答题26.27.28.29.30.2016-2017年度第*次考试试卷参考解析【参考解析】**科目模拟测试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分析】连接BD交AC于E,由矩形的性质得出∠B=90°,AE=12AC,由勾股定理求出AC,得出OE,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连接BD交AC于E,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B=90°,AE=12 AC,∴222251213AB BC+=+=,∴AE=6.5,∵点A表示的数是-1,∴OA=1,∴OE=AE-OA=5.5,∴点E表示的数是5.5,即对角线AC、BD的交点表示的数是5.5;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实数与数轴;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并能进行推理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D解析:D【解析】 【分析】 【详解】解: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导出:斜边c=ab h. 再结合勾股定理:a 2+b 2=c 2.进行等量代换,得a 2+b 2=222a b h,两边同除以a 2b 2, 得222111a b h+=. 故选D .3.B解析:B 【解析】 【分析】依据作图即可得到AC =AN =4,BC =BM =3,AB =2+2+1=5,进而得到AC 2+BC 2=AB 2,即可得出△ABC 是直角三角形. 【详解】如图所示,AC =AN =4,BC =BM =3,AB =2+2+1=5, ∴AC 2+BC 2=AB 2,∴△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ACB =90°,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4.B解析:B 【解析】 【分析】根据两函数图象平行k 相同,以及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即可判断 【详解】∵将直线1l 向下平移若干个单位后得直线2l ,∴直线1l ∥直线2l ,∴12k k =,∵直线1l 向下平移若干个单位后得直线2l ,∴12b b >,∴当x 5=时,12y y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图形的平移变换和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与图形上某点的平移相同.平移中点的变化规律是:横坐标左移加,右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平移后解析式有这样一个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关键是要搞清楚平移前后的解析式有什么关系.5.D解析:D【解析】【分析】由▱ABCD 中,∠ABC 和∠BCD 的平分线交于AD 边上一点E ,易证得△ABE ,△CDE 是等腰三角形,△BEC 是直角三角形,则可求得BC 的长,继而求得答案.【详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C ,AB=CD ,AD=BC ,∴∠AEB=∠CBE ,∠DEC=∠BCE ,∠ABC+∠DCB=90°,∵BE ,CE 分别是∠ABC 和∠BCD 的平分线,∴∠ABE=∠CBE=12∠ABC ,∠DCE=∠BCE=12∠DCB , ∴∠ABE=∠AEB ,∠DCE=∠DEC ,∠EBC+∠ECB=90°,∴AB=AE ,CD=DE ,∴AD=BC=2AB ,∵BE=4,CE=3,∴5==,∴AB=12BC=2.5.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注意证得△ABE ,△CDE 是等腰三角形,△BEC 是直角三角形是关键.6.B解析:B 【解析】由图象可得2535kk<⎧⎨>⎩,解得5532k<<,故符合的只有2;故选B.7.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系数k=-0.5<0,可得出y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将x=1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中求出y值即可.【详解】在一次函数y=-0.5x+2中k=-0.5<0,∴y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y取最大值,最大值为-0.5×1+2=1.5,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牢记“k<0,y随x的增大而减小”是解题的关键.8.D解析:D【解析】设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x(k≠0),因为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1,2),所以2=-k,解得:k=-2,所以y=-2x,把这四个选项中的点的坐标分别代入y=-2x中,等号成立的点就在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上,所以这个图象必经过点(1,-2).故选D.9.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解:如图,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则4+=1200 {5k+b=1650k b,解得450 {600 kb==-故直线AB的解析式为y=450x﹣600,当x=2时,y=450×2﹣600=300,300÷2=150(m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10.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边长为122112+=∴2-1∵A在数轴上原点的左侧,∴点A表示的数为负数,即12故选D11.B解析:B【解析】【分析】由矩形ABCD可得:S△AOD=14S矩形ABCD,又由AB=15,BC=20,可求得AC的长,则可求得OA与OD的长,又由S△AOD=S△APO+S△DPO=12OA•PE+12OD•PF,代入数值即可求得结果.【详解】连接OP,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矩形,∴AC =BD ,OA =OC =12AC ,OB =OD =12BD ,∠ABC =90°, S △AOD =14S 矩形ABCD , ∴OA =OD =12AC , ∵AB =15,BC =20, ∴AC 22AB BC +221520+25,S △AOD =14S 矩形ABCD =14×15×20=75, ∴OA =OD =252, ∴S △AOD =S △APO +S △DPO =12OA •PE +12OD •PF =12OA •(PE +PF )=12×252(PE +PF )=75,∴PE +PF =12. ∴点P 到矩形的两条对角线AC 和BD 的距离之和是1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2.C解析:C【解析】试题解析:由于销售最多的颜色为红色,且远远多于其他颜色,所以选择多进红色运动装的主要根据众数.故选C .考点:统计量的选择.13.A解析:A【解析】【分析】首先写出函数的解析式,根据函数的特点即可确定.【详解】由题意得: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600-200t,其中0≤t≤3,所以函数图象是A.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的知识点,解答时应看清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14.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解:∵AB=2.5米,AC=0.7米,∴BC(米).∵梯子的顶部下滑0.4米,∴BE=0.4米,∴EC=BC﹣0.4=2(米),∴DC(米),∴梯子的底部向外滑出AD=1.5﹣0.7=0.8(米).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关键是掌握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15.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可知对角线平分对角,从而可知∠ABD=∠CBD=60°,从而可知△BCD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可知答案.【详解】∵∠ABC=120°,四边形ABCD是菱形∴∠CBD=60°,BC=CD∴△BCD是等边三角形∵BD=4∴BC=4故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菱形的性质,能够掌握菱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6.答案不唯一如∠ACB=90°或∠BAC=45°或∠B=45°【解析】【分析】先证明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AC=DF即可再利用∠ACB=90°得出答案即可【详解】∠ACB=90°时四边形AD解析:答案不唯一,如∠ACB=90°或∠BAC=45°或∠B=45°【解析】【分析】先证明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AC=DF即可,再利用∠ACB=90°得出答案即可.【详解】∠ACB=90°时,四边形ADCF是正方形,理由:∵E是AC中点,∴AE=EC,∵DE=EF,∴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AD=DB,AE=EC,∴DE=12 BC,∴DF=BC,∵CA=CB,∴AC=DF,∴四边形ADCF是矩形,点D. 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DE//BC,∵∠ACB=90°,∴∠AED=90°,∴矩形ADCF是正方形.故答案为∠ACB=90°.【点睛】此题考查正方形的判定,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判定法则17.2【解析】【分析】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对所求式子进行变形然后代入x的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x=-1∴x2+2x+1=(x+1)2=(-1+1)2=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涉及了因式解析:2【解析】【分析】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对所求式子进行变形,然后代入x的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x2+2x+1=(x+1)22=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涉及了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8.【解析】【分析】二次根式有意义就隐含条件b>0由ab <0先判断出ab 的符号再进行化简即可【详解】若ab <0且代数式有意义;故有b >0a <0;则代数式=|a|=-a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解析:-【解析】【分析】二次根式有意义,就隐含条件b>0,由ab <0,先判断出a 、b 的符号,再进行化简即可.【详解】若ab <0故有b >0,a <0;.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根式的化简方法与运用:当a >0;当a <0;当a=0.19.x >1【解析】【分析】【详解】解:依题意可得解得所以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解析:x >1【解析】【分析】【详解】解:依题意可得10x ->,解得1x >,所以函数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1x >20.20【解析】【分析】通过矩形的性质可得再根据∠AOB=120°可证△AOD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出OD 的长度再通过证明四边形CODE 是菱形即可求解四边形CODE 的周长【详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解析:20【解析】【分析】通过矩形的性质可得OD OA OB OC ===,再根据∠AOB=120°,可证△AOD 是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出OD 的长度,再通过证明四边形CODE 是菱形,即可求解四边形CODE 的周长.【详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OD OA OB OC ===∵∠AOB=120°∴18060AOD AOB =︒-=︒∠∠∴△AOD 是等边三角形∵5AD =∴5OD OA ==∴5OD OC ==∵CE//BD ,DE//AC∴四边形CODE 是平行四边形∵5OD OC ==∴四边形CODE 是菱形∴5OD OC DE CE ====∴四边形CODE 的周长20OD OC DE CE =+++=故答案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四边形的周长问题,掌握矩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以及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1.大于【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详解】∵一次函数y =−2x +1中k =−2<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x1<x2∴y1>y2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解析:大于【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详解】∵一次函数y =−2x +1中k =−2<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x 1<x 2,∴y 1>y 2.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一次函数y =kx +b ,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22.①③④【解析】【分析】根据y1=kx+b 和y2=x+a 的图象可知:k <0a <0所以当x >3时相应的x 的值y1图象均低于y2的图象【详解】根据图示及数据可知:①k<0正确;②a<0原来的说法错误;③方解析:①③④【解析】【分析】根据y1=kx+b和y2=x+a的图象可知:k<0,a<0,所以当x>3时,相应的x的值,y1图象均低于y2的图象.【详解】根据图示及数据可知:①k<0正确;②a<0,原来的说法错误;③方程kx+b=x+a的解是x=3,正确;④当x>3时,y1<y2正确.故答案是:①③④.【点睛】考查一次函数的图象,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四种情况:①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②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③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④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23.2【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出AD∥BC则∠AEB=∠CBE 再由∠ABE=∠CBE则∠AEB=∠ABE则AE=AB从而求出DE【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解析:2【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出AD∥BC,则∠AEB=∠CBE,再由∠ABE=∠CBE,则∠AEB=∠ABE,则AE=AB,从而求出DE.【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EB=∠CBE,∵∠B的平分线BE交AD于点E,∴∠ABE=∠CBE,∴∠AEB=∠ABE,∴AE=AB,∵AB=3,BC=5,∴DE=AD-AE=BC-AB=5-3=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24.33【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将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平均数=将数据重新排列是:12233445解析:3, 3, 32. 【解析】 【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将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 平均数=1(12533424)38⨯+++++++=,将数据重新排列是:1、2、2、3、3、4、4、5,∴中位数是3332+=, 方差=222221(13)2(23)2(33)2(43)(53)8⎡⎤⨯-+⨯-+⨯-+⨯-+-⎣⎦=32, 故答案为:3,3,32. 【点睛】 此题考查计算能力,计算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正确掌握各计算的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25.2或25或3或8【解析】【分析】【详解】解:∵AD=10点Q 是BC 的中点∴BQ =BC=×10=5如图1PQ=BQ=5时过点P 作PE ⊥BC 于E 根据勾股定理QE=∴BE=BQ ﹣QE=5﹣3=2∴AP=B解析:2或2.5或3或8.【解析】【分析】【详解】解:∵AD=10,点Q 是BC 的中点,∴BQ=12BC=12×10=5, 如图1,PQ=BQ=5时,过点P 作PE ⊥BC 于E ,根据勾股定理,2222543PQ PE -=-=,∴BE=BQ ﹣QE=5﹣3=2,∴AP=BE=2;②如图2,BP=BQ=5时,过点P 作PE ⊥BC 于E ,根据勾股定理,BE=2222-=-=,∴AP=BE=3;543PB PE③如图3,PQ=BQ=5且△PBQ为钝角三角形时,BE=QE+BQ=3+5=8,AP=BE=8,④若BP=PQ,如图4,过P作PE⊥BQ于E,则BE=QE=2.5,∴AP=BE=2.5.综上所述,AP的长为2或3或8或2.5.故答案为2或3或8或2.5.【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注意分类讨论是本题的解题关键.三、解答题26.见解析.【解析】【分析】通过证明△EOB≌△FOD得出EO=FO,结合G、H分别为OB、OD的中点,可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详解】证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BO=DO,AD=BC且AD∥BC.∴∠ADO=∠CBO.又∵∠EOB=∠FOD,∴△EOB≌△FOD(ASA).∴EO=FO.又∵G、H分别为OB、OD的中点,∴GO=HO.∴四边形GEHF为平行四边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呼应,每种方法都对应着一种性质,在应用时应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27.(1) 每套队服150元,每个足球100元;(2) 购买的足球数等于50个时,则在两家商场购买一样合算;购买的足球数多于50个时,则到乙商场购买合算;购买的足球数少于50个时,则到甲商场购买合算.【解析】试题分析:(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元,则每套队服是(x+50)元,根据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甲、乙两商场的优惠方案即可求解;(3)先求出到两家商场购买一样合算时足球的个数,再根据题意即可求解.解:(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元,则每套队服是(x+50)元,根据题意得2(x+50)=3x,解得x=100,x+50=150.答:每套队服150元,每个足球100元;(2)到甲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100(a﹣)=100a+14000(元),到乙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0.8×100•a=80a+15000(元);(3)当在两家商场购买一样合算时,100a+14000=80a+15000,解得a=50.所以购买的足球数等于50个时,则在两家商场购买一样合算;购买的足球数多于50个时,则到乙商场购买合算;购买的足球数少于50个时,则到甲商场购买合算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8.(1)4;(2)8、1.2、7.5;(3)从平均数看,甲成绩优于乙的成绩;从方差看,甲的方差小,说明甲的成绩稳定.【解析】【分析】(1)根据甲的成绩频数分布图及题意列出10﹣(1+2+2+1),计算即可得到答案;(2)根据平均数公式、中位数的求法和方差公式计算得到答案;(3)从平均数和方差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甲选手命中8环的次数为10﹣(1+2+2+1)=4,补全图形如下:(2)a=67284921010+⨯+⨯+⨯+=8(环),c=110×[(6﹣8)2+2×(7﹣8)2+4×(8﹣8)2+2×(9﹣8)2+(10﹣8)2]=1.2,b=872+=7.5,故答案为:8、1.2、7.5;(3)从平均数看,甲成绩优于乙的成绩;从方差看,甲的方差小,说明甲的成绩稳定.【点睛】本题考查频数分布直方图、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频数分布直方图,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的求法.29.(1)CH是从村庄C到河边的最近路,理由见解析;(2)原来的路线AC的长为2.5千米.【解析】【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即可;(2)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详解】(1)是,理由是:在△CHB中,∵CH2+BH2=(2.4)2+(1.8)2=9BC2=9∴CH2+BH2=BC2∴CH⊥AB,所以CH是从村庄C到河边的最近路(2)设AC=x在Rt △ACH 中,由已知得AC =x ,AH =x ﹣1.8,CH =2.4由勾股定理得:AC 2=AH 2+CH 2∴x 2=(x ﹣1.8)2+(2.4)2解这个方程,得x =2.5,答:原来的路线AC 的长为2.5千米.【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30.(Ⅰ)28. (Ⅱ)平均数是1.52. 众数为1.8. 中位数为1.5. (Ⅲ)200只.【解析】分析:(Ⅰ)用整体1减去所有已知的百分比即可求出m 的值;(Ⅱ)根据众数、中位数、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即可;(Ⅲ)用总数乘以样本中2.0kg 的鸡所占的比例即可得解.解:(Ⅰ)m%=1-22%-10%-8%-32%=28%.故m=28;(Ⅱ)观察条形统计图, ∵ 1.05 1.211 1.514 1.816 2.04 1.5251114164x ⨯+⨯+⨯+⨯+⨯==++++,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2.∵在这组数据中,1.8出现了16次,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为1.8. ∵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1.5,有1.5 1.5 1.5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5.(Ⅲ)∵在所抽取的样本中,质量为2.0kg 的数量占8%.∴由样本数据,估计这2500只鸡中,质量为2.0kg 的数量约占8%.有25008%200⨯=.∴这2500只鸡中,质量为2.0kg 的约有200只.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以及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等知识.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2020-2021下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期末试题(含答案)

2020-2021下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期末试题(含答案)

2020-2021下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数学下期末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为a,b,斜边上高为h,则下列各式总能成立的是()A.ab=h2B.a2+b2=2h2C.111a b h+=D.222111a b h+=2.计算12(75+313﹣48)的结果是()A.6B.43C.23+6D.12 3.对于函数y=2x+1下列结论不正确是()A.它的图象必过点(1,3)B.它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C.当x>12时,y>0D.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4.如图,菱形中,分别是的中点,连接,则的周长为()A.B.C.D.5.某单位组织职工开展植树活动,植树量与人数之间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参加本次植树活动共有30人B.每人植树量的众数是4棵C.每人植树量的中位数是5棵D.每人植树量的平均数是5棵6.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2、13,则第三边长为()A.5B.17C.5或17D.5或7.如图,一次函数y=mx+n与y=mnx(m≠0,n≠0)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能是()A .B .C .D .8.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则这个图象必经过点( ). A .(1,2)B .(,)C .(2,)D .(1,) 9.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条边长是( )A .1B .5C .7D .5或7 10.将根24cm 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 ,高8cm 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hcm ,则h 的取值范围是( )A .h 17cm ≤B .h 8cm ≥C .7cm h 16cm ≤≤D .15cm h 16cm ≤≤ 1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235+=B .32﹣2=3C .236⨯=D .632÷= 12.如图,已知△ABC 中,AB=10 ,AC=8 ,BC = 6 ,DE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连接CD ,则CD 的长度为( )A .3B .4C .4.8D .5二、填空题13.如图.过点A 1(1,0)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y=2x 于点B 1;点A 2与点O 关于直线A 1B 1对称,过点A 2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y=2x 于点B 2;点A 3与点O 关于直线A 2B 2对称.过点A 3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y=2x 于点B 3;…按此规律作下去.则点A 3的坐标为_____,点B n 的坐标为_____.14.如图所示,BE AC ⊥于点D ,且AB BC =,BD ED =,若54ABC ∠=,则E ∠=___.15.已知函数y =2x +m -1是正比例函数,则m =___________.16.如图,将周长为8的△ABC 沿BC 方向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DEF ,则四边形ABFD 的周长为 .17.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23+1,23-1,则它的斜边长为____.18.已知数据:﹣1,4,2,﹣2,x 的众数是2,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19.一组数据:1、2、5、3、3、4、2、4,它们的平均数为_______,中位数为_______,方差是_______.20.如图,直线1y kx b =+过点A(0,2),且与直线2y mx =交于点P(1,m),则不等式组mx > +kx b > mx -2的解集是_________三、解答题21.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求证:∠EBF=∠EDF.22.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P是对角线AC上的一点,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PE=PB(1)求证:△BCP≌△DCP;(2)求证:∠DPE=∠ABC;(3)把正方形ABCD改为菱形,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②),若∠ABC=58°,则∠DPE=度.23.某商场同时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100件,其进价和售价如下表:商品名称甲乙进价(元/件)4090售价(元/件)60120设其中甲种商品购进x件,商场售完这100件商品的总利润为y元.(Ⅰ)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Ⅱ)该商场计划最多投入8000元用于购买这两种商品,①至少要购进多少件甲商品?②若销售完这些商品,则商场可获得的最大利润是多少元?24.如图,将□ABCD的对角线BD向两个方向延长至点E和点F,使BE=DF,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2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kx+b (k ,b 都是常数,且k≠0)的图象经过点(1,0)和(0,2).(1)当﹣2<x≤3时,求y 的取值范围;(2)已知点P (m ,n )在该函数的图象上,且m ﹣n=4,求点P 的坐标.【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解: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导出:斜边c=ab h. 再结合勾股定理:a 2+b 2=c 2. 进行等量代换,得a 2+b 2=222a b h , 两边同除以a 2b 2, 得222111a b h +=. 故选D . 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12===. 故选:D. 3.C解析:C【解析】【分析】利用k 、b 的值依据函数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解:当x =1时,y =3,故A 选项正确,∵函数y=2x+1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B、D正确,∵y>0,∴2x+1>0,∴x>﹣12,∴C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一次函数的性质,熟记性质并运用解题是关键.4.D解析:D【解析】【分析】首先根据菱形的性质证明△ABE≌△ADF,然后连接AC可推出△ABC以及△ACD为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又可推出△AEF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AE的长,继而求出周长.【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BC=CD=2cm,∠B=∠D,∵E、F分别是BC、CD的中点,∴BE=DF,在△ABE和△ADF中,,∴△ABE≌△ADF(SAS),∴AE=AF,∠BAE=∠DAF.连接AC,∵∠B=∠D=60°,∴△ABC与△ACD是等边三角形,∴AE⊥BC,AF⊥CD,∴∠BAE=∠DAF=30°,∴∠EAF=60°,BE=AB=1cm,∴△AEF是等边三角形,AE=,∴周长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涉及知识点较多,也考察了学生推理计算的能力.5.D解析:D【解析】试题解析:A、∵4+10+8+6+2=30(人),∴参加本次植树活动共有30人,结论A正确;B、∵10>8>6>4>2,∴每人植树量的众数是4棵,结论B正确;C、∵共有30个数,第15、16个数为5,∴每人植树量的中位数是5棵,结论C正确;D、∵(3×4+4×10+5×8+6×6+7×2)÷30≈4.73(棵),∴每人植树量的平均数约是4.73棵,结论D不正确.故选D.考点:1.条形统计图;2.加权平均数;3.中位数;4.众数.6.D解析:D【解析】【分析】根据告诉的两边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即可.注意13,12可能是两条直角边也可能是一斜边和一直角边,所以得分两种情况讨论.【详解】当12,13为两条直角边时,第三边==,当13,12分别是斜边和一直角边时,第三边==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知识,题目中渗透着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7.C解析:C【解析】【分析】根据m、n同正,同负,一正一负时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判断.【详解】解:①当mn>0时,m、n同号,y=mnx过一三象限;同正时,y=mx+n经过一、二、三象限,同负时,y=mx+n过二、三、四象限;②当mn<0时,m、n异号,y=mnx过二四象限,m>0,n<0时,y=mx+n经过一、三、四象限;m<0,n>0时,y=mx+n过一、二、四象限;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D解析:D【解析】设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x(k≠0),因为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1,2),所以2=-k,解得:k=-2,所以y=-2x,把这四个选项中的点的坐标分别代入y=-2x中,等号成立的点就在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上,所以这个图象必经过点(1,-2).故选D.9.D解析:D【解析】【分析】分第三边为直角边或斜边两种情况,根据勾股定理分别求第三边.【详解】当第三边为直角边时,4为斜边,第三边;当第三边为斜边时,3和4为直角边,第三边=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关键是根据第三边为直角边或斜边,分类讨论,利用勾股定理求解.10.C解析:C【解析】【分析】观察图形,找出图中的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详解】首先根据圆柱的高,知筷子在杯内的最小长度是8cm,则在杯外的最大长度是24-8=16cm;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筷子在杯内的最大长度是(如图)AC=2222158AB BC+=+=17,则在杯外的最小长度是24-17=7cm,所以h的取值范围是7cm≤h≤16cm,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注意此题要求的是筷子露在杯外的取值范围.主要是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筷子在杯内的最大长度.11.C解析:C【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得加减法法则及乘除法法则逐一计算即可得答案.【详解】23B.3222,故该选项计算错误,2323⨯6,故该选项计算正确,6363÷2,故该选项计算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二次根式得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1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已知AB=10,AC=8,BC=8,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又因DE为AC边的中垂线,可得DE⊥AC,AE=CE=4,所以DE为三角形ABC 的中位线,即可得DE=12BC=3,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CD=5,故答案选D.考点: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中位线定理;中垂线的性质.二、填空题13.(40)(2n﹣12n)【解析】【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A2点的坐标再根据A 2点的坐标求出B2的坐标以此类推总结规律便可求出点A3Bn的坐标【详解】解:∵点A1坐标为(10)∴OA1=1过点A1作x轴解析:(4,0)(2n﹣1,2n)【解析】【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A2点的坐标,再根据A2点的坐标求出B2的坐标,以此类推总结规律便可求出点A3、B n的坐标.【详解】解:∵点A1坐标为(1,0),∴OA1=1,过点A1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于点B1,可知B1点的坐标为(1,2),∵点A2与点O关于直线A1B1对称,∴OA1=A1A2=1,∴OA2=1+1=2,∴点A2的坐标为(2,0),B2的坐标为(2,4),∵点A3与点O关于直线A2B2对称.故点A3的坐标为(4,0),B3的坐标为(4,8),此类推便可求出点A n的坐标为(2n﹣1,0),点B n的坐标为(2n﹣1,2n).故答案为(4,0),(2n﹣1,2n).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14.27°【解析】【分析】连接AE先证Rt△ABD≌Rt△CBD得出四边形ABCE是菱形根据菱形的性质可推导得到∠E的大小【详解】如下图连接AE∵BE⊥AC∴∠ADB=∠BDC=90°∴△ABD和△CB解析:27°【解析】【分析】连接AE,先证Rt△ABD≌Rt△CBD,得出四边形ABCE是菱形,根据菱形的性质可推导得到∠E的大小.【详解】如下图,连接AE∵BE⊥AC,∴∠ADB=∠BDC=90°∴△ABD 和△CBD 是直角三角形在Rt △ABD 和Rt △CBD 中AB BC BD BD =⎧⎨=⎩∴Rt △ABD ≌Rt △CBD∴AD=DC∵BD=DE∴在四边形ABCE 中,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四边形ABCE 是菱形∵∠ABC=54°∴∠ABD=∠CED=27°故答案为:27°【点睛】本题考查菱形的证明和性质的运用,解题关键是先连接AE ,然后利用证Rt △ABD ≌Rt △CBD 推导菱形.15.1【解析】分析:依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m-1=0求解即可详解:∵y =2x +m -1是正比例函数∴m-1=0解得:m=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解析:1【解析】分析:依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m-1=0,求解即可,详解:∵y =2x +m -1是正比例函数,∴m-1=0.解得:m=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定义.16.【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将周长为8的△ABC 沿边BC 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DEF 则AD=1BF=BC+CF=BC+1DF=AC 又∵AB+BC+AC=10∴四边形ABFD 的周长=AD+AB+BF+D解析:【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将周长为8的△ABC 沿边BC 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DEF , 则AD=1,BF=BC+CF=BC+1,DF=AC ,又∵AB+BC+AC=10,∴四边形ABFD 的周长=AD+AB+BF+DF=1+AB+BC+1+AC=10.考点:平移的性质.17.【解析】【分析】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由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可求得斜边的长度【详解】由勾股定理得(2 +1)2+(2 −1)2=斜边2斜边=故答案为:【点睛】勾股【解析】【分析】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由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可求得斜边的长度.【详解】由勾股定理得( +1)2+( −1)2=斜边2,斜边,【点睛】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们应熟练正确的运用这个定理,在以后复杂的题目中这是最为常见也最为基础的定理公式.18.【解析】试题分析:数据:﹣142﹣2x 的众数是2即的2次数最多;即x=2则其平均数为:(﹣1+4+2﹣2+2)÷5=1故答案为1考点:1众数;2算术平均数解析:【解析】试题分析:数据:﹣1,4,2,﹣2,x 的众数是2,即的2次数最多;即x=2.则其平均数为:(﹣1+4+2﹣2+2)÷5=1.故答案为1.考点:1.众数;2.算术平均数.19.33【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将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平均数=将数据重新排列是:12233445解析:3, 3,32. 【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将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平均数=1(12533424)38⨯+++++++=,将数据重新排列是:1、2、2、3、3、4、4、5,∴中位数是3332+=, 方差=222221(13)2(23)2(33)2(43)(53)8⎡⎤⨯-+⨯-+⨯-+⨯-+-⎣⎦=32,故答案为:3,3,32. 【点睛】 此题考查计算能力,计算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正确掌握各计算的公式是解题的关键.20.【解析】【分析】【详解】解:由于直线过点A (02)P (1m )则解得故所求不等式组可化为:mx >(m-2)x+2>mx-20>-2x+2>-2解得:1<x <2 解析:12x <<【解析】【分析】【详解】解:由于直线过点A (0,2),P (1,m ),则2k b m b +=⎧⎨=⎩,解得22k m b =-⎧⎨=⎩, 1(2)2y m x ∴=-+,故所求不等式组可化为:mx >(m-2)x+2>mx-2,0>-2x+2>-2,解得:1<x <2,三、解答题21.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先连接BD ,交AC 于O ,由于AB=CD ,AD=CB ,根据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知四边形ABBCD 是平行四边形,于是OA=OC ,OB=OD ,而AF=CF ,根据等式性质易得OE=OF ,再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证四边形DEBF 是平行四边形,于是∠EBF=∠FDE .【详解】解:连结BD ,交AC 于点O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OB=OD ,OA=OC.∵AE=CF ,∴OE=OF ,∴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EBF=∠EDF .22. (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58【解析】【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可得BC=DC ,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可得∠BCP=∠DCP ,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CBP=∠CDP ,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CBP=∠E ,然后求出∠DPE=∠DCE ,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DCE=∠ABC ,从而得证.(3)根据(2)的结论解答:与(2)同理可得:∠DPE=∠ABC=58°.【详解】解:(1)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BC=DC ,∠BCP=∠DCP=45°,∵在△BCP 和△DCP 中,BC DC BCP DCP PC PC =⎧⎪∠=∠⎨⎪=⎩,∴△BCP ≌△DCP (SAS ).(2)证明:由(1)知,△BCP ≌△DCP ,∴∠CBP=∠CDP .∵PE=PB ,∴∠CBP=∠E .∴∠CDP=∠E .∵∠1=∠2(对顶角相等),∴180°﹣∠1﹣∠CDP=180°﹣∠2﹣∠E ,即∠DPE=∠DCE .∵AB ∥CD ,∴∠DCE=∠ABC .∴∠DPE=∠ABC .(3)解:在菱形ABCD 中,BC=DC ,∠BCP=∠DCP ,在△BCP 和△DCP 中,BC DC BCP DCP PC PC =⎧⎪∠=∠⎨⎪=⎩∴△BCP ≌△DCP (SAS ),∴∠CBP=∠CDP ,∵PE=PB ,∴∠CBP=∠E ,∴∠DPE=∠DCE ,∵AB ∥CD ,∴∠DCE=∠ABC ,∴∠DPE=∠ABC=58°,故答案为:58.23.(Ⅰ)103000y x =-+;(Ⅱ)①至少要购进20件甲商品;②售完这些商品,则商场可获得的最大利润是2800元.【解析】【分析】(Ⅰ)根据总利润=(甲的售价-甲的进价)×甲的进货数量+(乙的售价-乙的进价)×乙的进货数量列关系式并化简即可得答案;(Ⅱ)①根据总成本最多投入8000元列不等式即可求出x 的范围,即可得答案;②根据一次函数的增减性确定其最大值即可.【详解】(Ⅰ)根据题意得:()()()604012090100103000y x x x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103000y x =-+.(Ⅱ)()40901008000x x +-≤,解得20x ≥.∴至少要购进20件甲商品.103000y x =-+,∵100-<,∴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20x 时,y 有最大值,102030002800y =-⨯+=最大.∴若售完这些商品,则商场可获得的最大利润是2800元.【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4.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首先连接AC 交EF 于点O ,由平行四边形ABCD 的性质,可知OA=OC ,OB=OD ,又因为BE=DF ,可得OE=OF ,即可判定AECF 是平行四边形.【详解】证明:连接AC 交EF 于点O ;∵平行四边形ABCD∴OA=OC,OB=OD∵BE=DF,∴OE=O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出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可解题. 25.(1) ﹣4≤y<6;(2)点P的坐标为(2,﹣2) .【解析】【分析】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得出即可;(1)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即可.(2)根据题意得出n=﹣2m+2,联立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详解】设解析式为:y=kx+b,将(1,0),(0,2)代入得:,解得:,∴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1)把x=﹣2代入y=﹣2x+2得,y=6,把x=3代入y=﹣2x+2得,y=﹣4,∴y的取值范围是﹣4≤y<6.(2)∵点P(m,n)在该函数的图象上,∴n=﹣2m+2,∵m﹣n=4,∴m﹣(﹣2m+2)=4,解得m=2,n=﹣2,∴点P的坐标为(2,﹣2).考点:1、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3、一次函数的性质。

【三套打包】上海华育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三套打包】上海华育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最新八年级(下)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3分)使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A.x≤3B.x<3C.x≥3D.x>32.(3分)化简的结果正确的是()A.﹣2B.2C.±2D.43.(3分)下列各组数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A.3,4,5B.1,2,C.5,12,13D.6,8,12 4.(3分)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BD=12,则△DOE的周长为()A.15B.18C.21D.245.(3分)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长分别为6和8,则这个菱形的周长是()A.20B.24C.40D.486.(3分)如图,在矩形AOBC中,O为坐标原点,OA、OB分别在x轴、y轴上,点B 的坐标为(0,3),∠ABO=30°,将△ABC沿AB所在直线对折后,点C落在点D 处,则点D的坐标为()A.(,)B.(2,)C.(,)D.(,3﹣)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7.(3分)与最简二次根式5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8.(3分)计算(2+3)(2﹣3)的结果等于.9.(3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3分)在Rt△ABC中,∠C=90°,∠A=30°,AB=6,则AC=.11.(3分)当2≤3x+5≤8时,化简+=.12.(3分)已知:矩形ABCD,AB=5,BC=4,P是边CD上一点,当△PAB是等腰三角形时,求PC的长可以是.三、(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3.(6分)计算:(1)+|﹣2|﹣()﹣1(2)4+﹣+414.(6分)长方形的长是3+2,宽是3﹣2,求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15.(6分)如图,一架梯子长2.5米,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4米,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滑动了多少米?16.(6分)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求证:∠AFD=∠CBE.17.(6分)如图,在▱ABCD中,AB=10,AD=6,AC⊥BC.求BD的长度.四、(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8.(8分)《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可翻译为:有一根竹子高一丈,今在A处折断,竹梢落在地面的B处,B与竹根部C相距3尺,求折断点A与地面的高度AC.(注:1丈=10尺)19.(8分)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BC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BE≌△DCE;(2)求∠AED的度数.20.(8分)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F分别在线段BC、AB上,DC=BF,以BF为边在△ABC外作等边三角形BEF.(1)求证:四边形EFCD是平行四边形.(2)△ABC的边长是6,当点D是BC三等分点时,直接写出平行四边形CDEF的面积.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21.(9分)对于形如的式子可以用如下的方法化简:===+.请仿照这样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化简:(2)化简求值:已知x=,求(+)•22.(9分)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过点C作BD的平行线,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E.(1)求证:四边形OCED是矩形;(2)若CE=1,DE=2,则菱形ABCD的面积是.六、(本大题共12分)23.(12分)在矩形ABCD中,AB=6,BC=8,点E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BD=BE,连接DE,Q为DE的中点,有一动点P从B点出发,沿BC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E 点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用含t的式子表示);(1)如图1,连接DP、PQ,则S△DPQ(2)如图2,M、N分别为AB、AD的中点,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为平行四边形?请说明理由;(3)如图3,连接CQ,AQ,试判断AQ、CQ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3分)使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A.x≤3B.x<3C.x≥3D.x>3【分析】先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列出关于x的不等式,求出x的取值范围即可.【解答】解:∵式子有意义,∴x﹣3≥0,解得x≥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知被开方数具有非负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3分)化简的结果正确的是()A.﹣2B.2C.±2D.4【分析】根据=|a|计算即可.【解答】解:原式=|﹣2|=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a|.3.(3分)下列各组数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A.3,4,5B.1,2,C.5,12,13D.6,8,12【分析】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解答】解:A、32+42=5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B、12+()2=2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C、52+122=13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D、62+82≠12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4.(3分)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BD=12,则△DOE的周长为()A.15B.18C.21D.24【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6,∴BC+CD=18,∵OD=OB,DE=EC,∴OE+DE=(BC+CD)=9,∵BD=12,∴OD=BD=6,∴△DOE的周长为9+6=1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5.(3分)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长分别为6和8,则这个菱形的周长是()A.20B.24C.40D.48【分析】由菱形对角线的性质,相互垂直平分即可得出菱形的边长,菱形四边相等即可得出周长.【解答】解:由菱形对角线性质知,AO=AC=3,BO=BD=4,且AO⊥BO,则AB==5,故这个菱形的周长L=4AB=2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面积的计算,考查了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运用,考查了菱形各边长相等的性质,本题中根据勾股定理计算AB的长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一般.6.(3分)如图,在矩形AOBC中,O为坐标原点,OA、OB分别在x轴、y轴上,点B 的坐标为(0,3),∠ABO=30°,将△ABC沿AB所在直线对折后,点C落在点D 处,则点D的坐标为()A.(,)B.(2,)C.(,)D.(,3﹣)【分析】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结合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对应线段长,进而得出D点坐标.【解答】解:∵四边形AOBC是矩形,∠ABO=30°,点B的坐标为(0,3),∴AC=OB=3,∠CAB=30°,∴BC=AC•tan30°=3×=3,∵将△ABC沿AB所在直线对折后,点C落在点D处,∴∠BAD=30°,AD=3,过点D作DM⊥x轴于点M,∵∠CAB=∠BAD=30°,∴∠DAM=30°,∴DM=AD=,∴AM=3×cos30°=,∴MO=﹣3=,∴点D的坐标为(,).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以及矩形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正确得出∠DAM =30°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7.(3分)与最简二次根式5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2.【分析】先将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然后根据同类二次根式得到被开方数相同可得出关于a的方程,解出即可.【解答】解:∵与最简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且,∴a+1=3,解得:a=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8.(3分)计算(2+3)(2﹣3)的结果等于﹣3.【分析】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解答】解:原式=24﹣27=﹣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先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事半功倍.9.(3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判定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计算面积即可.【解答】解:∵()2+12=3=()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面积为:×1×=,故答案为:.【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应用以及勾股定理逆定理,关键是正确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10.(3分)在Rt△ABC中,∠C=90°,∠A=30°,AB=6,则AC=3.【分析】利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BC的长度,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度.【解答】解:依照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30°,AB=6,∴BC=AB=3,∴AC==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以及勾股定理,牢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11.(3分)当2≤3x+5≤8时,化简+=6.【分析】直接求出x的取值范围,进而化简二次根式得出答案.【解答】解:∵2≤3x+5≤8,∴﹣1≤x≤1,∴+=3﹣x+x+3=6.故答案为: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正确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2.(3分)已知:矩形ABCD,AB=5,BC=4,P是边CD上一点,当△PAB是等腰三角形时,求PC的长可以是 2.5或3或2.【分析】三种情况:①PA=PB,求出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可求出DP,进而得出CP;②PA=AB=5,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P,进而得出CP;③PB=BA=5,同法求出CP.【解答】解:有三种情况:①PA=PB,∵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DP=PC=×5=2.5;②PA=AB=5,∵矩形ABCD,∴∠D=90°;由勾股定理得:DP=,∴CP=5﹣3=2,③PB=BA=5,同法求出CP=3,故答案为:2.5或3或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是解此题的关键.三、(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3.(6分)计算:(1)+|﹣2|﹣()﹣1(2)4+﹣+4【分析】(1)根据分母有理化、绝对值的意义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计算;(2)先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即可.【解答】解:(1)原式=+2﹣﹣2=0;(2)原式=4+3﹣2+4=7+2.【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先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事半功倍.14.(6分)长方形的长是3+2,宽是3﹣2,求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分析】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2×(长+宽),面积公式:长×宽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周长:2[(3+2)+(3﹣2)],=2(3+2+3﹣2),=2×6,=12;面积:(3+2)×(3﹣2)=45﹣12=3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应用,关键是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和乘法计算.15.(6分)如图,一架梯子长2.5米,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4米,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滑动了多少米?【分析】根据梯子长度不会变这个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BC求AC,根据AD、AC求CD,根据CD计算CE,根据CE,BC计算BE,即可解题.【解答】解:由题意知AB=DE=2.5米,BC=0.7米,AD=0.4米,∵在直角△ABC中,AC为直角边,∴AC==2.4米,已知AD=0.4米,则CD=2.4﹣0.4=2(米),∵在直角△CDE中,CE为直角边∴CE==1.5(米),BE=1.5米﹣0.7米=0.8米.答: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滑动了0.8米.【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运用,本题中正确的使用勾股定理求CE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16.(6分)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求证:∠AFD=∠CBE.【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BCE=∠DCE,BC=CD,AB∥CD,推出∠AFD=∠CDE,证△BCE≌△DCE,推出∠CBE=∠CDE即可.【解答】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BCE=∠DCE,BC=CD,AB∥CD,∴∠AFD=∠CDE,在△BCE和△DCE中∴△BCE≌△DCE,∴∠CBE=∠CDE,∵∠AFD=∠CDE,∴∠AFD=∠CBE.【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得出△BCE≌△DCE是解题关键.17.(6分)如图,在▱ABCD中,AB=10,AD=6,AC⊥BC.求BD的长度.【分析】由BC⊥AC,AB=10,BC=AD=6,由勾股定理求得AC的长,得出OA长,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得OB的长即可.【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C=AD=6,OB=OD,OA=OC,∵AC⊥BC,∴AC===8,∴OC=4,∴OB===2,∴BD=2OB=4.【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由勾股定理求出OB是解题关键.四、(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8.(8分)《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可翻译为:有一根竹子高一丈,今在A处折断,竹梢落在地面的B处,B与竹根部C相距3尺,求折断点A与地面的高度AC.(注:1丈=10尺)【分析】设AC=x,可知AB=10﹣x,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设AC=x,∵AC+AB=10,∴AB=10﹣x.∵在Rt△ABC中,∠ACB=90°,∴AC2+BC2=AB2,即x2+32=(10﹣x)2.解得:x=4.55,即AC=4.55.【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19.(8分)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BC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BE≌△DCE;(2)求∠AED的度数.【分析】(1)根据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AB=BE=CE=CD,∠ABE =∠DCE=30°,由此即可证明;(2)只要证明∠EAD=∠ADE=15°,即可解决问题;【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BC是等边三角形,∴BA=BC=CD=BE=CE,∠ABC=∠BCD=90°,∠EBC=∠ECB=60°,∴∠ABE=∠ECD=30°,在△ABE和△DCE中,,∴△ABE≌△DCE(SAS).(2)∵BA=BE,∠ABE=30°,∴∠BAE=(180°﹣30°)=75°,∵∠BAD=90°,∴∠EAD=90°﹣75°=15°,同理可得∠ADE=15°,∴∠AED=180°﹣15°﹣15°=150°.【点评】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0.(8分)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F分别在线段BC、AB上,DC=BF,以BF为边在△ABC外作等边三角形BEF.(1)求证:四边形EFCD是平行四边形.(2)△ABC的边长是6,当点D是BC三等分点时,直接写出平行四边形CDEF的面积.【分析】(1)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到∠B=60°,而∠EFB=60°,由此可以证明EF∥DC,而DC=EF,然后即可证明四边形EFCD是平行四边形;(2)过E作EH⊥BC交CB的延长线于H,解直角三角形得到EH=BE=BF=CD,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证明:(1)∵△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EFB=60°,∴∠ABC=∠EFB,∴EF∥D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C=EF,∴四边形EFCD是平行四边形;(2)解:过E作EH⊥BC交CB的延长线于H,∵△ABC和△BEF是等边三角形,∴∠ABC=∠EBF=60°,∴∠EBH=180°﹣60°﹣60°=60°,∴EH=BE=BF=CD,∵点D是BC三等分点,∴当CD=BC=2时,平行四边形CDEF的面积=2×=2,当CD=BC=4时,平行四边形CDEF的面积=4×2=8,综上所述,平行四边形CDEF的面积为2或8.【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熟记各性质与判定方法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21.(9分)对于形如的式子可以用如下的方法化简:===+.请仿照这样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化简:(2)化简求值:已知x=,求(+)•【分析】(1)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即可;(2)根据分式的混合运算的法则计算即可.【解答】解:(1)===2+;(2)(+)•=×=,∵x===﹣1,∴原式=.【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二次根式的性质,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22.(9分)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过点C作BD的平行线,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E.(1)求证:四边形OCED是矩形;(2)若CE=1,DE=2,则菱形ABCD的面积是4.【分析】(1)欲证明四边形OCED是矩形,只需推知四边形OCED是平行四边形,且有一内角为90度即可;(2)由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和菱形的面积公式解答.【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COD=90°.∵CE∥OD,DE∥OC,∴四边形OCED是平行四边形,又∠COD=90°,∴平行四边形OCED是矩形;(2)由(1)知,平行四边形OCED是矩形,则CE=OD=1,DE=OC=2.∵四边形ABCD是菱形,∴AC=2OC=4,BD=2OD=2,∴菱形ABCD的面积为:AC•BD=×4×2=4.故答案是:4.【点评】考查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性质.此题中,矩形的判定,首先要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证明有一内角为直角.六、(本大题共12分)23.(12分)在矩形ABCD 中,AB =6,BC =8,点E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BD =BE ,连接DE ,Q 为DE 的中点,有一动点P 从B 点出发,沿BC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E 点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1)如图1,连接DP 、PQ ,则S △DPQ = 15﹣t (用含t 的式子表示);(2)如图2,M 、N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 为平行四边形?请说明理由;(3)如图3,连接CQ ,AQ ,试判断AQ 、CQ 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分析】(1)由勾股定理可求BD =10,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S △DPQ =(S △BED ﹣S △BDP )可求解;(2)当t =5时,可得BP =5=BE ,由中位线定理可得MN ∥BD ,MN =BD =5,PQ ∥BD ,PQ =BD =5,可得MN ∥PQ ,MN =PQ ,可得结论.(3)连接BQ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QD +∠BQA =9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Q =CQ ,∠DCQ =∠CDQ ,由“SAS ”可证△ADQ ≌△BCQ ,可得∠AQD =∠BQC ,即可得结论.【解答】解:(1)∵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6,BC =8,∴BC =8,CD =6,∴BD ==10∴BD =BE =10 ∵Q 为DE 的中点,∴S △DPQ =S △DPE ,∴S △DPQ =(S △BED ﹣S △BDP )==15﹣t 故答案为:15﹣t(2)当t =5时,四边形MNQP 为平行四边形, 理由如下:∵M 、N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 ∴MN ∥BD ,MN =BD =5,∵t =5时,∴BP =5=BE ,且点Q 是DE 的中点, ∴PQ ∥BD ,PQ =BD =5∴MN ∥PQ ,MN =PQ∴四边形MNQP 是平行四边形(3)AQ ⊥CQ理由如下:如图,连接BQ ,∵BD =BE ,点Q 是DE 中点,∴BQ ⊥DE ,∴∠AQD +∠BQA =90°∵在Rt △DCE 中,点Q 是DE 中点, ∴DQ =CQ ,∴∠DCQ =∠CDQ ,且∠ADC =∠BCD =90° ∴∠ADQ =∠BCQ ,且BC =AD ,DQ =CQ ∴△ADQ ≌△BCQ (SAS )∴∠AQD =∠BQC ,且∴∠AQD +∠BQA =90° ∴∠BQC +∠BQA =90°∴∠AQC =90°∴AQ⊥CQ【点评】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QD=∠BQC 是本题的关键.最新八年级(下)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3分)使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A.x≤3B.x<3C.x≥3D.x>32.(3分)化简的结果正确的是()A.﹣2B.2C.±2D.43.(3分)下列各组数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A.3,4,5B.1,2,C.5,12,13D.6,8,12 4.(3分)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BD=12,则△DOE的周长为()A.15B.18C.21D.245.(3分)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长分别为6和8,则这个菱形的周长是()A.20B.24C.40D.486.(3分)如图,在矩形AOBC中,O为坐标原点,OA、OB分别在x轴、y轴上,点B 的坐标为(0,3),∠ABO=30°,将△ABC沿AB所在直线对折后,点C落在点D处,则点D的坐标为()A.(,)B.(2,)C.(,)D.(,3﹣)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7.(3分)与最简二次根式5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8.(3分)计算(2+3)(2﹣3)的结果等于.9.(3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3分)在Rt△ABC中,∠C=90°,∠A=30°,AB=6,则AC=.11.(3分)当2≤3x+5≤8时,化简+=.12.(3分)已知:矩形ABCD,AB=5,BC=4,P是边CD上一点,当△PAB是等腰三角形时,求PC的长可以是.三、(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3.(6分)计算:(1)+|﹣2|﹣()﹣1(2)4+﹣+414.(6分)长方形的长是3+2,宽是3﹣2,求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15.(6分)如图,一架梯子长2.5米,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4米,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上滑动了多少米?16.(6分)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求证:∠AFD=∠CBE.17.(6分)如图,在▱ABCD中,AB=10,AD=6,AC⊥BC.求BD的长度.四、(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8.(8分)《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可翻译为:有一根竹子高一丈,今在A处折断,竹梢落在地面的B处,B与竹根部C相距3尺,求折断点A与地面的高度AC.(注:1丈=10尺)19.(8分)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BC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BE≌△DCE;(2)求∠AED的度数.20.(8分)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F分别在线段BC、AB上,DC=BF,以BF为边在△ABC外作等边三角形BEF.(1)求证:四边形EFCD是平行四边形.(2)△ABC的边长是6,当点D是BC三等分点时,直接写出平行四边形CDEF的面积.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21.(9分)对于形如的式子可以用如下的方法化简:===+.请仿照这样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化简:(2)化简求值:已知x=,求(+)•22.(9分)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过点C作BD的平行线,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E.(1)求证:四边形OCED是矩形;(2)若CE=1,DE=2,则菱形ABCD的面积是.六、(本大题共12分)23.(12分)在矩形ABCD中,AB=6,BC=8,点E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BD=BE,连接DE,Q为DE的中点,有一动点P从B点出发,沿BC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E 点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1)如图1,连接DP、PQ,则S=(用含t的式子表示);△DPQ(2)如图2,M、N分别为AB、AD的中点,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为平行四边形?请说明理由;(3)如图3,连接CQ,AQ,试判断AQ、CQ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3分)使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A.x≤3B.x<3C.x≥3D.x>3【分析】先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列出关于x的不等式,求出x的取值范围即可.【解答】解:∵式子有意义,∴x﹣3≥0,解得x≥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知被开方数具有非负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3分)化简的结果正确的是()A.﹣2B.2C.±2D.4【分析】根据=|a|计算即可.【解答】解:原式=|﹣2|=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a|.3.(3分)下列各组数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A.3,4,5B.1,2,C.5,12,13D.6,8,12【分析】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解答】解:A、32+42=5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B、12+()2=2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C、52+122=13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D、62+82≠12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4.(3分)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BD=12,则△DOE的周长为()A.15B.18C.21D.24【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6,∴BC+CD=18,∵OD=OB,DE=EC,∴OE+DE=(BC+CD)=9,∵BD=12,∴OD=BD=6,∴△DOE的周长为9+6=1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5.(3分)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长分别为6和8,则这个菱形的周长是()A.20B.24C.40D.48【分析】由菱形对角线的性质,相互垂直平分即可得出菱形的边长,菱形四边相等即可得出周长.【解答】解:由菱形对角线性质知,AO=AC=3,BO=BD=4,且AO⊥BO,则AB==5,故这个菱形的周长L=4AB=2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面积的计算,考查了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运用,考查了菱形各边长相等的性质,本题中根据勾股定理计算AB的长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一般.6.(3分)如图,在矩形AOBC中,O为坐标原点,OA、OB分别在x轴、y轴上,点B 的坐标为(0,3),∠ABO=30°,将△ABC沿AB所在直线对折后,点C落在点D 处,则点D的坐标为()A.(,)B.(2,)C.(,)D.(,3﹣)【分析】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结合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对应线段长,进而得出D点坐标.【解答】解:∵四边形AOBC是矩形,∠ABO=30°,点B的坐标为(0,3),∴AC=OB=3,∠CAB=30°,∴BC=AC•tan30°=3×=3,∵将△ABC沿AB所在直线对折后,点C落在点D处,∴∠BAD=30°,AD=3,过点D作DM⊥x轴于点M,∵∠CAB=∠BAD=30°,∴∠DAM=30°,∴DM=AD=,∴AM=3×cos30°=,∴MO=﹣3=,∴点D的坐标为(,).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以及矩形的性质和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正确得出∠DAM =30°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7.(3分)与最简二次根式5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2.【分析】先将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然后根据同类二次根式得到被开方数相同可得出关于a的方程,解出即可.【解答】解:∵与最简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且,∴a+1=3,解得:a=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8.(3分)计算(2+3)(2﹣3)的结果等于﹣3.【分析】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解答】解:原式=24﹣27=﹣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先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事半功倍.9.(3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判定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计算面积即可.【解答】解:∵()2+12=3=()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面积为:×1×=,故答案为:.【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应用以及勾股定理逆定理,关键是正确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10.(3分)在Rt△ABC中,∠C=90°,∠A=30°,AB=6,则AC=3.【分析】利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BC的长度,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度.【解答】解:依照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30°,AB=6,∴BC=AB=3,∴AC==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以及勾股定理,牢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11.(3分)当2≤3x+5≤8时,化简+=6.【分析】直接求出x的取值范围,进而化简二次根式得出答案.【解答】解:∵2≤3x+5≤8,∴﹣1≤x≤1,∴+=3﹣x+x+3=6.故答案为: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正确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2.(3分)已知:矩形ABCD,AB=5,BC=4,P是边CD上一点,当△PAB是等腰三角形时,求PC的长可以是 2.5或3或2.【分析】三种情况:①PA=PB,求出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可求出DP,进而得出CP;②PA=AB=5,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P,进而得出CP;③PB=BA=5,同法求出CP.【解答】解:有三种情况:①PA=PB,∵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DP=PC=×5=2.5;②PA=AB=5,∵矩形ABCD,∴∠D=90°;由勾股定理得:DP=,∴CP=5﹣3=2,③PB=BA=5,同法求出CP=3,故答案为:2.5或3或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是解此题的关键.三、(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3.(6分)计算:(1)+|﹣2|﹣()﹣1(2)4+﹣+4【分析】(1)根据分母有理化、绝对值的意义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计算;(2)先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即可.。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单元达标训练题(Word版 含答案)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单元达标训练题(Word版 含答案)

【答案】78. 【解析】
【分析】
利用 ABC 的 ABC 的平分线与 ACB 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 D 得到
∠DBC= 1 ∠ABC,∠ACD= 1 (∠A+∠ABC),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
2
2
∠D= 1 ∠A=30 ,利用外角定理得到∠DEH= 96 ,由 EFD 与 EFH 关于直线 EF 对称 2
∠ XBC+∠ XCB=90°, ∠ ABX+∠ ACX=128°-90°=38°.
5.已知 a、b、c 为△ABC 的三边,化简:|a+b﹣c|-|a﹣b﹣c|+|a﹣b+c|=______.
【答案】 3a b c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内式子的正负,然后利用绝对值的性质去掉绝对值,再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即可. 【详解】
∴设S△PEF S△PCF =x,S△CDF S△ADF =y ∴S△BEF 15 x ∴S△BCD S△BDA 15+x+y ∴S△BFA S△BDA y=15+x+y-y=15+x ∴S△BEA S△BEF S△BFA 15 x+15+x=30
∵S△BEA =
1 2
AB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单元达标训练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Rt△ ABC 中,∠C=90°,∠BAC 的角平分线 AE 与 AC 的中线 BD 交于点 F,P 为
CE 中点,连结 PF,若 CP=2, SBFP 15 ,则 AB 的长度为_______.
4.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板 XYZ 放置在△ABC 上,三角板 XYZ 的两条直角边 XY、XZ 改变 位置,但始终满足经过 B、C 两点.如果△ABC 中,∠A=52°,则∠ABX+ ∠ACX=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