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文化略论_王焰安

合集下载

桃文化衍生试论

桃文化衍生试论
’* (
・ !!・
刀 ’ 其皮, 不然皮急则死, 故《 周南 》 复取少桃以兴, 所谓 ‘ 桃之夭夭 ’ 是也。 四是以桃梗、 桃为寓言依托对象, 春秋 战国时代游说之士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加强说服 力, 好以寓言说解, 因为人们普遍接受了桃信仰, 故称作 为寓言的依托对象, 或言 “ 二桃杀三士 ” 以“ 借刀杀人 ” 、 除 去敌患及慎防为人所用, 其意为: 春秋时公孙接、 田开疆、 古冶子三人臣侍齐景公, 并以勇力闻名。 齐相晏子谋去 之, 请景公以二桃赠与三人, 使三人论功食 桃, 结果三人 皆弃桃而自杀。 或言孔子先黍后桃的以食说理及魏文侯 “ 见箕季的启发, 如: 孔子侍座于鲁哀公, 哀公赐之桃与 黍, 哀公请用。 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 左右皆掩口而笑。 哀 ‘ ’ ‘ 公曰: 黍者非饭之也, 以雪桃也。 仲尼对曰: 丘知之矣。 夫黍者五谷之长也, 祭先王为上。 盛果 贱也, 今以五谷之长雪果 有六而桃为下, 祭先王不得入庙, 丘闻之也, 君子以贱雪贵, 不闻以贵雪 之下, 是从上雪下也, 丘以为 ’ ” “ 妨义, 故不感以先于宗庙之盛也。 魏文侯见箕季, 其墙 ‘ ’ ‘ 对曰: 不时。 其墙枉而 坏而不筑。 文侯曰: 何为不筑 # ’ ‘ ’ ‘ 曰: 固然。 从者食其园之桃, 箕季 不端, 问曰: 何不端 # ’ 禁之。 少焉日晏, 进粝餐之食瓜瓠之羹。 文侯出, 其仆曰: ‘ 君亦无得于箕季矣。 曩者进食, 臣窃窥之。 粝餐之食瓜瓠 ’ ‘ 之羹。 文候曰: 吾何无得于季也。 吾一见季而得四焉; 其 墙坏不筑, 云‘ 待时者 ’ , 教我无夺农时也; 墙枉而不端, 对 曰‘ 固然者 ’ , 是教我无侵封疆也; 从者食园桃, 箕季禁上, 岂爱桃者, 是教我下无侵上也; 食我以粝餐也, 季岂不能 ’ ”$ % & 具五味哉# 教我无多敛于百姓, 以省饮食之养也。

方寸之间的桃核文化

方寸之间的桃核文化

方寸之间的桃核文化欣欣桃文化源于上古时期,桃弧棘矢、后羿死于桃木棒、夸父逐日化邓林、桃符演化做春联、神荼郁垒变门神,均源于桃。

桃者乃华夏之神木,辟邪之圣物。

自汉初始,民间,襁褓坠地,取桃核一枚,置于榻下,孩提之时改为脖挂,垂髫后置于腕上,戴至弱冠之年。

童不惧,鬼畏之。

正所谓一桃压百木,一核镇千邪。

《核舟记》一文,明末江南才子魏学洢阐述雕刻家王叔远所刻《苏东坡夜游赤壁》尽展一舟船,技艺精湛。

文中详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理顺桃核雕刻之脉络。

桃与逃之意,核与合之情,有异字同音之妙。

彰显传统文化之精,中华文明之美。

寿桃传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塑造了一个除了唐僧肉以外最有法力的仙果品种——仙桃。

它的法力有多大呢?书里是这样描写的:“……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

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

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为什么作者会将桃子列入仙籍,难道只是因为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其实,将桃子作为仙果代表,并不是作者的首创。

据古籍载:“桃者,个大而优,味甘而形美者产于肥子国而冠以肥桃之称,亦称佛桃。

”中国作为桃的故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声名远播于海内外。

古肥子国大约位于今天的山东肥城市。

西周时期,肥族人原本住在东海,后来由东海陆续迁居散居于此,因此得名肥子国。

相传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被人们看作是镇山之宝,于是在肥族人迁居的过程中,也把这棵桃树一并移植到了肥子國。

后来,肥子国开始大量种植桃树,而那些桃树都是最初的那棵桃树的后代。

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鲁襄公十七年,肥城也被称为桃城,可见当时肥城已经因桃而闻名。

从古至今,老寿星总是在仙鹤与梅花鹿的簇拥下出现,一手握着龙头拐杖,一手捧着一个大大的寿桃,而寿桃,也自然而然成了长寿的象征。

而老寿星手中的这颗仙桃,据说就是产于古肥子国的肥桃。

桃文化概说

桃文化概说
意识 的根 源 。
二 、 实 用性
文 化史 表 明 ,一 种 动植 物能 成 为 文 化 载 体 ,它 必 定 具有

定的实用性功 能, 否则 , 就不可能也不会 赋予其文化意义。
费尔巴哈在 考察 动物神 的形成时说 :“ 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 、 必要 的东西 ,人之所以为人要靠动物 ,而人的生命 和存在所 依 靠 的 东 西 ,对 于人 来 说 就是 神 。 “ 以 ,人 的 崇 拜 对 象 , ” 所 包括动 物在 内 ,所表现的价值 ,正是人加于 自己生命 的那个 价值 。 5 ”[ 】可以想象 ,当人们最初睁开朦 胧的双眼 ,把 目光 投 向动植物时 , 只有那种有助于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的动植物 , 人类才会去火注它 ,而有助于人类生存 与发展的动植物 ,人 类则会倾注更多 的感情 。
第1 5卷
第 6期
琼 州 学院 学报
Jun l f in zo nv ri o ra o o gh uU iesy Q t
V 1 1 .NO 0 l. 5 .6 De e e . 0 8 c mb r2 0
20 0 8年 1 2月
桃 文 化 概 说
王 焰 安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 关 5 2 0 ) 10 5
所 处 绝 险 ,人迹 不 至 。于是 女 解 去 衣 裳 ,为仆 鉴 之 结 ,著 独
南的灵湖峪和池峪之 间。更为有趣 的是 ,在夸父 山下的涧沟 大队 , 还有夸父族后代子孙集居和繁衍生息的 ‘ 夸父营’村。 另外 ,发现当地之所以在隋代以前把灵宝叫 桃林 ’ ,就 因为 夸父族 以桃树为图 ’【;王大有先生认 为,‘ 父人死 ‘ 3 】 夸 化 为邓林 ’ 是返祖归根现象 ,因其为 ‘ , 举父 ’图腾的缘故。 ”而 依其考据 ,‘ ( ) ’与 ‘ 父、造父 、大于父、邓夸父、 举 狙 博 大于、于夷 、大行伯、踵、冰夷、冰夸夷等”均是 ‘ 夸 ’的 美称 f 。因此 ,桃文化的生成与衍生有着远古时期 囹腾崇拜 4 】

桃与桃花、桃文化的研究与探索

桃与桃花、桃文化的研究与探索

·集邮百科·桃与桃花、桃文化的研究与探索汪国俊2013-7《桃花》邮票的发行,为观赏和理解桃与桃花的生长、繁育及其存在的实用意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料,有助于促进桃文化和桃经济的全面发展。

这套邮票有12枚,分别是(12-1)白碧桃、(12-2)单粉、(12-3)品霞、(12-4)紫叶桃、(12-5)瑕玉寿星、(12-6)碧桃、(12-7)五宝桃、(12-8)照手红、(12-9)绿萼垂枝、(12-10)二色桃、(12-11)菊花桃(12-12)绯桃等。

桃,果木名。

学名Prunus persica。

蔷薇科。

落叶小乔木。

叶阔披针形,具锯齿,叶基有蜜腺。

花单生,淡红、深红或白色。

核果近球形,表面有毛茸,肉厚汁多。

多用嫁接繁殖。

原产我国,以华北、华东、西北各地栽培最多。

“上海水蜜桃”、“玉露水蜜桃”、“肥城佛桃”、“深州蜜桃”等均为著名品种。

果实除供生食外,可制成桃脯、罐头等。

花色艳丽,可供观赏。

(《辞海》1979年版,第1300页)观赏桃花分华东、西北两大花系,分别是山桃花系和真桃花系。

山桃花系是桃与杏或者是桃与山桃杂交的结果;真桃花系是纯种的桃。

观赏桃花的两种花系,按花型分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单瓣型、梅花型、月季型、牡丹型和菊花型。

桃花通常是单生,直径2.5-3.5cm;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外被绒毛;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罕为白色;雄蕊多数,子房1室。

花柱细长,柱头小,圆头状。

花期3-4月。

桃花的花型甚多,其中:小花白碧桃:开白色小花,花瓣椭圆形,花萼花较少,花枝多褐色,带有绿斑。

大花白碧桃:开较大的白花,圆形花瓣,密生细毛,花枝绿色(见邮票12-1)。

五色碧桃,又称“撒金碧桃”:大部分花为白色或微带红丝,间有一枝或数枝花为粉红色,也有一花或一花瓣白色与粉红色各半。

长圆形花瓣,花枝红褐色。

千瓣桃红:花为粉红色,多为三轮花瓣,花丝粉红。

有些花则略近红色,花丝红色,花枝袍红。

从黑泽明《梦》中看日本“桃”文化

从黑泽明《梦》中看日本“桃”文化

从黑泽明《梦》中看日本“桃”文化作者:田晓黎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3期摘要“桃”主题是日本文学的传统主题,桃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中日本桃文学及其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黑泽明电影作品《梦》亦对桃文化有所涉及,其已成为可视、可听的桃文化文本。

比较文学理论认为:“应当将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这种结合,是以文学研究为根本目的,以文化研究为重要手段,以比较文化来深化比较文学研究。

”①本文试将影视作品《梦》中梦桃部分为切入点,对日本桃文学主题、文化元素等做汇通性分析研究。

关键词《梦》“桃”文化黑泽明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1 影视作品的文学主题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众多电影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日本传统文学主题及文化元素。

这些特征在《梦》这部电影作品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梦》全片共由八个梦境组成,其分别是: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和水车村等。

这八个梦几乎贯穿了人类生活的重大主题——成长、传统文化、战争、社会变革、人与自然的相处、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故事的整体构架已经完全脱离了正常文学构建时的情节性因素,这八个梦境表面上看似乎相互独立而无联系,但根据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实际上自身紧密连成了一个圆,并达成了一个完满合一的境界,层层递进,从而转入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其中,桃之梦位于影片中的第二个梦境,发生在主人翁的青少年时代。

故事的主人翁刚刚进入人生年少懵懂的阶段,看到了其他小玩伴都看不到的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桃仙子,并追随桃仙子来到了一片桃园,目睹了桃树全部被砍伐的可惜场景。

此时,桃世界的精灵们出现在小男孩眼前。

为了感谢小男孩对桃精灵们的爱惜之情,他们为小男孩演绎了一场桃世界的盛宴舞会,让小男孩大饱眼福的同时更了解了桃世界。

整个故事的画面华美多彩,但正是这华美多彩的桃世界反衬出了人类对自然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展示了一种将美亲眼撕碎给人们看的痛楚。

紫砂宣传资料

紫砂宣传资料

紫砂宣传资料-李迅放眼世间,饮茶已不是什么奢侈的事,城市和乡镇都开设茶艺馆,许多普通家庭都有喝茶的习惯,茶文化的空前普及,茶具、茶艺、茶道成众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人们品茗话旧、品茗纵论、品茗谈诗、品茗聚情……使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更显出清明和典雅。

日前,记者与韶关学院教授王焰安先生、制壶工艺美术师甫静女士畅谈中国著名茶具紫砂壶之美。

紫砂壶为历代文人雅士、观赏家及皇戚贵族所追逐、偏爱之物。

茶与陶的文化历经了三百多年的融合,壶艺日臻完美,进而慢慢发展演变成近代陶艺史上高超的观赏艺术,且有着优良的实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步向了日渐辉煌的巅峰。

紫砂壶:茶与陶高度融合的大美之作在韶关一间古香古色的茶艺馆里,我们在茶香袅袅的氛围里展开了话题。

甫静作为一位制壶工艺美术师,自然对紫砂壶的起源与演进有着深切的了解。

她说,紫砂壶是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紫砂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

现在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起源上溯春秋时代谈到紫砂壶的起源,甫静说,紫砂壶的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古来名壶,从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的树瘿壶、六瓣圆囊壶,到季汉生创意设计、曹安祥制作的同时能泡两种茶水的紫砂鸳鸯茶器——中华龙壶,每一把壶都独具匠心,在壶的欣赏性上下功夫。

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

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甫静道,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

它优良的实用功能,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即有所记载。

明清两代人们认为茶壶之所以“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

韶关学院图书馆藏教职工著作题录

韶关学院图书馆藏教职工著作题录

韶关学院图书馆藏教职工著作题录魏中林1.钱仲联讲论清诗[专著]/魏中林整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分为八段,将当时速记的话语还原;个别俗语适当调整为现代汉语表达;尤对先生所征引的作品全面核对书、题、原作,分别区别句举、篇举不同侧重以征引。

(索取号:I207.22/388)2.清代诗学与中国文化[专著]/魏中林著.—成都:巴蜀书社,2000.4(索取号:I207.22/72)曾峥1.当代大学生成才教育的理论与探索[专著]/曾峥,孙小华编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本书包括: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学习成才之道、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素质教育内涵与艺术教育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等八章。

(索取号:G641/132)2.党支部建在班上的理论与探索[专著]/陈优生,曾峥主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本书所反映的侧重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情况,从中体现了学校党的理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各个领域和重要任务。

(索取号:D267.6/4)3. 感动青春/曾峥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4 (索取号:I253.4/49)4.高师艺术教育改革试验与研究[专著]/曾峥等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世界银行“跨世纪师范教育发展研究”课题专著4 (索取号:J-4/14)5.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探索[专著]/曾峥等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本书主要包含了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和内涵、数学教师教育现状与改革、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及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论文等内容。

(索取号:O1-4/46)6.数学教与学基本理论及其发展[专著]/王光明,曾峥著.—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本书分为学习理论及其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数学教学理论两部分,介绍了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等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论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教学,数学概念及其教学等数学教学理论。

桃文化及其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价值浅析

桃文化及其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价值浅析

桃文化及其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价值浅析【摘要】这篇文章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桃文化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价值。

引言部分将介绍桃文化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将分析桃文化的内涵,桃文化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应用,桃文化与产业融合经济的互动关系,桃文化对产业融合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桃文化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将总结桃文化对产业融合经济的意义,并展望桃文化在未来产业融合经济中的发展。

通过对桃文化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发掘其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潜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关键词】桃文化, 产业融合经济, 内涵, 应用, 互动关系, 推动作用, 案例分析, 意义, 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桃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桃树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桃花更是被誉为“花中之王”,具有美好、祥和、幸福的象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融的日益深入,桃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桃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当今产业融合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和研究桃文化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应用,对于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桃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讨桃文化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应用,对于拓展产业融合的领域、丰富产业融合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桃文化与产业融合经济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揭示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探讨桃文化对产业融合经济的推动作用,对于提升产业融合的效益和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桃文化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促进文化经济的繁荣和产业融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桃文化的内涵桃文化是指与桃子相关的文化现象,包括桃子的栽培、传统食用方式、民间传说故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王焰安探讨中国文化,必须对具体而微的文化载体或文化现象进行剥离分析,方可寻绎出文化观念产生与发展的依据和文化取向的价值标尺。

在汉族人民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吉祥如意、辟邪逐鬼、祈福祝寿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而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等,本文试图对之所蕴含的这些意义略作论述。

一史书上虽然没有有关桃图腾崇拜的明确记载,但是,当今学者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神话和有关记录材料的爬梳、考察与分析,认为夸父族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①王大有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认定:桃为夸父族的图腾,夸父死而化桃,即死而返祖归根之意②。

夸父氏族为什么以桃为图腾呢?诸位先生未尝论及。

但根据图腾文化法则,似可推测出夸父氏族以桃为图腾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夸父氏族所生活的环境可能是在茂密的桃林中。

据考证,桃原产于我国,遍及东西南北,其中以华北、华东、东北栽植最多。

而夸父氏族的活动范围主要为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山西的东南部和陕西的东部③,正好是桃的盛产区。

第二,茂密的桃林为夸父氏族带来了累累的硕果,提供了一定的食物资源。

根据桃的进化规律,桃的成熟期是逐渐提前的,时代愈早其成熟期则愈晚,《尔雅》所载的“冬桃”即为证明。

在以采集为主的经济时代,于寒冬腊月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能够吃到鲜桃,无疑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因之,为夸父氏族提供了某种生活保障,但是过量的食桃则又会给人带来疾病,因“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

”④当时的夸父氏族成员对此不能理解,便对桃又生出了一种神秘感。

第三,原始初民把具有多籽(子)特征的动、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或崇拜物,希望自己的氏族人丁滋盛。

桃因“性早花”、“易于栽种,且早结实”而“子繁”,“字从木、兆。

十亿曰兆。

”故生活在桃林环境中的夸父氏族便理所当然地希望氏族子孙的繁衍如桃之“易植而子繁”⑤。

第四,从桃的外形来看,桃之结合部形如女性生殖器,如今民间尚有骂作风不正之女子为“贩桃子”的骂人语,贩桃子者即贩生殖器也。

赵国华先生从生殖崇拜的角度,亦推测出了“远古先民曾将桃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的结论⑥。

所以,具有浓烈生殖崇拜意识的夸父氏族成员便对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祈望氏族兴盛。

第五,桃具有多种药物医治功能。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桃实、桃仁、桃毛、桃臬、桃花、桃叶、桃茎、桃树皮、桃树根、桃胶、桃符、桃橛”均能治疗多种疾病。

这些医治功57桃文化略论能,在“万物有灵”时代的氏族成员看来,是冥冥之中的神灵在护佑他们,故易对它充满了敬畏之情。

虽然夸父氏族不是强盛的氏族,没有强迫别的氏族接受自我文化意识的能力(如夸父“道渴而死”),但是随着其氏族成员的不断迁徙、征伐、开疆扩土(有人曾考证出夸父氏族的迁徙路线为经湖北南迁至湖南沅陵、零陵一带⑦),桃图腾崇拜的观念也逐渐影响到了相应的氏族(如龚维英先生认为“桃是楚族的次生态图腾”“持之有故,言之成理”⑧),并进而传承于汉民族(流传于世的风物传说虽是人们某种心理倾向的反映,但却或多或少地寓含了这一信息。

如《朝野佥载》五载:“辰州东有三山,鼎石直上,各数千丈。

古老传曰,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

山三石者,夸父支鼎之石也。

”《太平御览》四七引《郡国制》:“台州覆釜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践。

”五六引《安定图经》:“振履堆者,故老云:`夸父逐日振履于此,故名之’。

”卷三八八引盛弘之《荆州记》云:“零陵县上有夸父迹”)。

二图腾文化法则认为,氏族成员与图腾崇拜物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即图腾物是氏族成员的共同祖先。

这种图腾文化法则反映到桃上便衍生为桃能生人的文化观。

桃能生人的文化观在民间习俗中具体表现为向桃祈求生育,这是向图腾求子即图腾生人意识的反映。

如“河北上安镇妇女成婚后,过了一段时间,没有怀孕,或常常流产难以座胎,便到当地的娘娘庙里去`讨孩子’。

`讨孩子’的做法很简单,即采摘庙内`面桃树’上的桃子吃下,吃一果可生男,吃二果可生女。

吃后如愿,来年需制作`面桃树’还愿。

`面桃树’制法如下:用半两左右的面粉塑做`桃子’,上锅蒸熟,出锅后彩绘,然后采折一桃树枝,将`桃子’挂在枝头,并用绿纸配以枝叶而成。

”⑨旧时江淮民间不孕妇女常将桃木人带在身边,祈求生育,其中桃木人的男根刻得特别的大。

10三图腾文化法则表明,图腾物负有保护氏族生灵的职能,如柯斯文所言:“氏族的图腾变为本氏族的特殊保护者。

”故其能够帮助氏族成员禳灾获福。

这种图腾文化法则反映到桃上就衍生为桃能祛除邪恶、禳灾逐鬼的文化观。

桃能祛除邪恶、禳灾逐鬼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居处、人生礼仪和人生活动、生产活动、战争复仇之中,并通过神话传说和民俗活动进行传承,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意识。

居所本是人们的休闲场所,但由于地磁、风向、阳光等自然因素的不同,有的居所人丁兴旺,有的居所却病亡不断,故人们认为居所是影响家庭兴亡的重要之地。

为祈求家庭平安,人们便借助桃木驱邪辟鬼,这主要表现在有关大门和大梁的习俗传承上。

《相宅经纂》认为:“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故大门名曰气口……。

”大门是人出入的必经之地,也是邪气与瑞气出入的必经之地,故有关它的信仰习俗较多,而桃可禳灾逐鬼的文化观在这些习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

其一是有关门神来历的神话传说。

有关门神的神话传说,史书上载录较多的是神荼、郁垒及钟馗。

神荼、郁垒为门神的神话传说,多见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史书,尽管这些载录互有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是在桃林的环境中统领鬼的,是以桃枝作为治服鬼的工具的,是因桃而成58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为门神的(《战国策齐策三》:“东海中,有山名曰度朔。

上有大桃,屈盘三千里,其卑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由往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与,一曰郁雷,主治害鬼。

故使世人刻此桃梗,画荼与与郁雷首,正岁以置门户,辟号之门。

荼与、郁雷,皆在东海中,故曰东国之桃梗也。

”1)。

钟馗为门神的传说盛于唐宋,这些传说虽多敷衍铺成(高承《物事纪原》:“开元中,明皇病,居小殿。

梦一小鬼,革郭一足,悬一履于腰间,窃太真紫香囊及拈玉笛吹之,颇喧扰。

上叱之。

曰:臣虚耗也。

上怒,欲呼武士;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径捉小鬼,以指刳其目臂而啖之。

上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而葬,誓除天下虚耗妖孽。

言讫觉而疾愈。

乃召吴道子图之。

上赏其神妙,赐以百金,是以今人画其像于门也。

”12),但其实质亦是桃木能驱鬼辟邪文化观的反映。

这从两个方面可以得知:第一,根据《陔余丛考》卷三五的考证证实,钟馗本是椎(棍棒)的别名。

第二,根据古人的信仰及《淮南子诠言篇》:“羿死于桃。

”许慎注:“,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等记述推断,作为钟馗别名的椎就是“展转生故事耳”的“桃椎”。

其二是在节日挂桃人、桃木、桃板、桃符等于门旁及门内外。

就春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其旁,百鬼畏之。

”《太平御览》卷二九引《玄中记》:“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

”沈约《宋书》:“旧时岁朔,常设苇荚桃梗,……以禳毒气。

”《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岁华记丽》:“元日,饣肴列辛盘,觞称椒酒;桃板置门而纳庆,苇绳罗户以祛灾。

”今日的青州人则迎门挂上桃型灯笼。

就元宵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就清明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苏州风俗》载:“清明日,满街叫卖柳条、桃枝,人家买之插于门头。

”就端午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汉代民间,每到此日,人们皆在门旁挂朱索、桃印,以禳除恶气。

宋代及今日的泰安和胶东的部分地区则在此日于门旁插桃枝,以辟邪。

就除夕而言,其习俗活动有:《风俗通义》载:“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

”(此处的除夕日期与今日的除夕日期不同,为腊月初八日)今日的胶东等地,每到除夕日下午,都在大门口放上一根两米长的桃木棍,叫作拦门棍。

据说,桃木棍既能拦住财宝不流失,又能辟邪。

在人们的观念中,房屋的大梁也是极为重要的,犹如人的脊梁,所以有关其的信仰习俗较多,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上梁仪式即是其信仰习俗的集中表现。

桃因能祈福辟邪,故在上梁仪式中多被运用。

据调查,山西祁县上中梁要“披红挂花”,“挂花”即是把预先准备好的辟邪镇物如桃弓柳箭、五色绸线、梭子、铜钱串、五谷、枣树根、柏叶、镜子等挂在中梁中部红布底下。

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岛民的上梁仪式中有一“接宝”仪式,即木匠登高后,用一根红线扎好一个仙桃或包袱,从上面放下来,边献词边放。

东家夫妇拉平大红毡毯“接宝”。

木匠所献之词都为与桃有关的祝福之语。

13人生历程中,人的诞生、婚娶、死亡三大礼仪是极为重要的,人们对此非常重视,故桃的辟邪祈福的文化内容在这些礼仪中都有表现。

首先是人的诞生。

山东胶东地区在小孩降生后,一般挂一桃枝,上系一红布条,或者再贯以枣、栗、葱、钱等物;招远等地,男孩降生后,除在门上挂桃枝外,还挂上一面带有弓箭的大红旗;黄县在男孩降生后,在桃枝上系两个面桃、两个面虎头,莱西则在桃枝上系两棵葱、四个栗子、四个枣、两棵大蒜,挂在屋门正59桃文化略论中;山东部分地区,婴儿满月时,要择吉剪发沐浴。

这天,人们往往要用红线贯穿枣、栗、葱、钱等物,系于桃枝,挂在门楣上。

因为他们俗信,桃,即逃脱灾难也。

其次是人的婚娶。

婚娶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人们难以从直观感觉判断出有的人为何婚后灾难重重的原因,从而认为是婚礼之日邪祟作恶所致,为防止邪祟作恶,便在婚礼中以桃枝镇邪,如薛家湾人举行婚礼时,新郎往往用桃枝做成的弓,柳枝做成的箭,一脚踏在新房的门槛里,向门外连射三箭,即所谓射“天煞”、“地煞”以辟邪。

再次是人的死亡。

在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人虽然肉体死亡了,但其灵魂却是长存的,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正常地生活着,故亦希望他们在阴间平安幸福。

为了达到此目的,人们便在一些丧葬仪式中以桃辟邪,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正常死亡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乃使巫以桃先祓殡”,桃,即桃枝编成的扫帚,以扫除不祥。

一为非正常死亡者,如被杀死而不知杀人者为何人,便将桃枝柳叶放在死者手中埋葬,如此仪式解释为,死者将可以用桃枝击退冥界恶狗,用柳叶作为复仇之剑。

这是以桃为丧者驱邪,在丧葬礼仪中,还有一种仪式是以桃为后代子孙辟邪的。

如敦煌民间符中有一墓穴符(见伯三三五八),唐人认为家中“钱财不聚,八神不安”,是由于辞世的先人在墓穴中受到了鬼的捣乱,故在下葬之前,先将此墓穴符写在桃木板上,然后把它安放在坟墓的四角,如此便会驱逐墓中之鬼,子孙就会兴旺发达。

14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人体生物调节功能具有年龄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故在某些特定阶段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对这种自然现象,人们难以理喻,认为是邪恶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