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综述
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T b 1 o ai no itiuina datiue ftpcl eie t l o a . C mp rs fdsrb t n tr tso ia sdn i mmu ie nig o o b y r ac nt si Na j i n n
1 引言
城市 居住 空 问分异 历来 是城 市社 会地 理学 的重 要研 究课 题之 一 ,它是 城市 空 问 由一 到 多 、由简单 到复杂 、由整体 到个 体不 断演 变 的社会 空 间过程 。城 市居 住分 异 同时具 有空 间 与社 会双 重属 性 ,空 间上表 现为 住宅 类 型 、环 境 、配套 设施 等方 面 的差异 ,社会 上 则表 现 为 占据不 同居 住空 间 内的社 会群 体在 经济 地位 、教 育程 度 、生活 方式 等方 面 的分化 。西方 对 于城市 居住 空 间分异 的研究 自2 世 纪 2 年代美 国芝 加 哥学派 的三大经 典模 型开 始…,经 0 0 过 近百 年 的发 展 已经 相对 成 熟 ,形 成 了生 态 学 派川 、实证 主义 学 派 和行 为学 派 等 理论 与实践 研究 体 系 。在研究 方 法上 ,西 方学者 主要 采 用宏 观层 面 的人 口普 查数 据进 行定 量分 析 ,以及微 观层 面 的调研 、访谈 与 问卷等 手段进 行城 市居 住空 间分 异 的定 性与 定量研 究 。 中国城 市居 住空 间分 异作 为独立 的研 究对 象始 于 2 世 纪 8 年代后 期 ,并逐 渐成 为我 0 0 国城市 地理 学关 注 的热点 问题 。近 年来 我 国对城 市居 住分 异 的实证 研究 成果 不断 出现 ,主 要 集 中在上 海 、北 京” 、广州 等 一线 城市 ,以及南 京” 、西安 、兰州 ㈨、南 昌 。 ” 等少数 省会 级城 市 。在研 究数 据 的获取 方 面 ,我 国学 者通 常 以第 四次 、第 五次全 国人 口普 查 数据 作为研 究 城市社 会 空 间的主要 依据 。然而 ,随 着我 国社会 经济 转 型 的深 化 ,城市 内 部 重构 与外部 扩 张 同时快 速推进 ,城市居 住 空 间分异伴 随着 社会 阶层 分 化 的加 剧 而迅速 凸 显 。特 别 是 1 9 年 城 市 土 地 与 住 房 制 度 市 场 化 改 革 以 后 ,城 市 中出 现 一 些 新 的空 间 类 98 型 ,例如 封 闭社 区 (a dcmmu i )成 为城 市 主 流居住 模 式 ,经济 适 用房 与 拆迁 安 置社 g t o e nt y 区散 落在 城市边 缘地 带等 ,导致 城 市 的 “ 极化 ”与 “ 破碎 化 ”现象 更加 明显 。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
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
“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
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
“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
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
城市居住小区开敞度空间分异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

ZHANG Fu-shan1,2 et al ( 1. Liaoning Key Lab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2.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 Abstract: Spatial layou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welling environment and visual sense within the resident quarter. In this study the UDEM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of Shahekou District are taken as basic data, a"D/H"parameter are used to represent spatial sense and a more feasible and directly measure is implemented to computeas well as to compare the spatial openness of residential quarter, meanwhile the autocorrelation method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patial openness finds that: ① Residential quarter with low spatial opennes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 and south part of the district, while those with high spatial openness mainly distributed in middle and north part of the district. ② High-high cluster concentrated around Lvxiang Garden in north and Mingyang Garden in middle area, whereas Low -low cluster concentrated around Jixian Street and Minxing Garden in east. Key words: Spatial openness; Urban form;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关键词】居住分异;社会阶层;马太效应;贫富分化;社会整合;公平;和谐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的现象尤其凸显,特别像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
居民居住分异是指由于不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的居民在住房的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1]。
其典型特点为各个空间内部的同质性较强,但空间之间异质性较强。
这种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的产生会有诸多社会影响,必须加以重视。
居民居住分异是市场调节的正常体现,其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等。
但过分的居民居住分异会破坏社会整体团结,使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仅在空间上产生分异,在心理上也会因为长期的相互分离而相互排斥。
这样会加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由于马太效应而使得贫富分化愈发明显,不利于社会公平、团结和稳定。
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现象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这之后,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各种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城市居民居住分异便是其一。
此现象的产生是多种社会因素促成的,其主导原因我认为仍是经济因素,既然是经济因素,那就不得不提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化不断加深,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不同职业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城市居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后,我国信息技术业的发展使得从事信息软件产业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快速增长,在高收入群体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再如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从事金融股票业的人收入颇丰,成为社会上层。
我国土地价格不断飙升,也使得从事房地产业者跻身富豪行列。
而且,我国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也不断增加,使得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加大。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一、概述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着此过程,城乡空间分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乡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化进程,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城乡空间分异定义及背景城乡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特征。
在中国,城镇与农村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分界线主要由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划分等因素决定。
城乡空间分异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方式、城市与农村地位差异、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三、城乡空间分异特征1. 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空间分异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必然现象。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带来了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促进了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空间分异越显着。
2. 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分异特征还可以体现在土地利用上。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城乡空间分异增强。
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供需关系和政府规划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是城乡空间分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和农村空间结构的格局明显不同,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更为紧密,建筑密度更大,而农村地区则以分散的农村村落为主要特征。
3. 建筑形态和环境质量建筑形态是城乡空间分异的另一个方面。
城市建筑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建筑则相对较低。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形态的改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日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用地过度扩张、工业化污染以及交通等因素,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环境相对优美。
四、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方式上。
城乡空间分异特征的不同,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
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

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根据对居住空间的调研分析,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本报告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人群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和偏好。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200名参与者参与调研,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居住地区的人群。
二、空间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参与者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宽敞舒适:约75%的参与者认为舒适的居住空间是他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他们希望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活动和放置家居物品。
2. 私密性:超过8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对隐私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在居住空间内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私密性。
3. 实用性:约60%的参与者认为居住空间应具备合理的布局和功能性,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4. 美观性:大约7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对居住环境的美观度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居住空间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
三、空间偏好调查还对参与者对不同类型居住空间的偏好进行了分析,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结果:1. 住宅类型:约50%的参与者更喜欢独栋别墅,认为这种类型的住宅能够提供更大的空间和私密性。
其次是公寓和联排别墅。
2. 布局:大约60%的参与者偏好开放式的居住空间设计,认为这种设计能够增加空间的流动性和舒适度。
3. 色彩和装饰:约40%的参与者喜欢明亮、清新的色彩,他们认为这种色彩能够给人带来好心情。
另外,大约30%的参与者喜欢简约、现代的装饰风格,他们认为这种风格能够营造出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四、改善空间体验的建议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和调查结果,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改善居住空间的体验:1. 增加存储空间:提供更多的储物空间,以便居民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组织他们的物品。
2. 强化隔音效果:采用有效的隔音材料和设计,以确保居住者的隐私和安静。
3. 注重细节和质量: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细节,确保居住空间的质量和舒适度。
4. 提供自然采光:设计合适的窗户和采光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武汉城市居民阶层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武 汉城 市居 民阶层化 与居 住 空 间分 异 研 究
S ua n t eU r a R e i e trEsae ai n a d t eLii p c is i to uh n t y o h b n sd n e tt z to n h vng S a eD si l i n i W m a n a
五 、室 外环 境 设 计 小 区 的环 境 布 置 充 分体 现 了泽 德 花 园 的 主题 文 化 , 经 济 在
性、 舒适性 、 实用性 的基础上力求人性化、 特色化。植物配置采 用本地树种 为主, 着意营造有利健康的植物群落。小区的游憩
理好各种比例需求 , 满足不同层次 的需要。住宅采用了一梯六 户至八户的 中小户型设计 , 由一房一厅到三房二厅 , 各户面积 由 4 m29 r2 0 — 0n 组成 ,可 以满 足 不 同住 户 的要 求 。 小 区户 型按 4 — 0n :0 7 m 7 — 0 = : : 0 6 r 6 — 5 :5 9 m2 2 5 3的分配比例设计。 3再 者 , . 要兼顾住 宅的“ 舒适 性” “ 。 舒适 ” 是指 人类机体 对环境的一种主观感觉。舒适性” “ 也是经济适用房不可忽略的 因素 , 日照和采光对人 的生理、 心理影响较大 , 所以在泽德花 园 设计中 , 首先考虑 的是 自然光。 主要房间均采 用玻璃飘窗 , 争取 最大限度的日照时间 , 以有效 改善 日照和用地的矛盾 。 其次 , 设 计中保证 良好的通风采光 、 兼顾一定的景观视野 。室 内功能分 区明确 , 面积分配合理, 尺度适宜, 充分体现 了居住空间的人性 化和舒适性。
关奠诩 :城 市居 民 阶层化 社会分层 居住空 间分异 实
证 研 究 武汉 市
城市住宅空间分布研究

1 城 市居住 空 间分布概 念 和理 论
马山庄作 为调查对象 。对于 四个 调查 点 , 进行 了家庭人均 年收入
虽然所有问卷调查 的主观合作态度 对问卷 的有效 性 城市居 民因不同 的职业 、 种族 、 收人 、 文化 、 宗教等 , 形成 了不 数据 的调查 , 有一定影 响, 它对于反 映一种宏观规律 和态势影 响却 不大。因 但 同的社会阶层 , 这些不 同社会 阶层 的居 良在城 市居住格局上 表现 可 来反 映住宅 空 间分 异 出同类相聚 、 异类分 离的 现象 , 即城 市居住 空 间分 异 国外 很早 就 此 , 以通过分 析四个调查 点 的收入状 况 , 0份 面对 面交谈 解释 后 对城市住宅空间分布 有 了研 究 。西 方学者 围绕着 住宅 区位 的分 状况 。每个样本居住 区 随机发放 问卷 3 , 只收 回 1 8份 布及其成 因, 分别从社会 、 经济 、 治等不 同角度对居住 空间问题 请被调查者填 写。由于驸 马 山庄 的户 主不易 调查 , 政 有效 问卷 , 其他 都收 回 3 0份 问卷 。 进行深入的探讨 , 形成 了不 同的理论学 派。2 世纪 7 0 0年代 以前 , 实证主义的生态学派 、 新古 典主 义学派 、 为学 派是城 市社会 空 行
义学派成为主流… 1。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进 行 ,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明显 我
隔离指数 (h dxo i i l i ) 城 市社会 学和 城市 地 tei e smi ry 是 n d s at
其公式为 : 间结构研究的主流 ;0年代 之后 , 马克思 主义 学派 和新韦伯 主 理学用来分析居住空间分异 的一个指标 , 7 新
加快 , 城市住 房制度不断变革 , 城市住宅投资 开发力度 明显加大 , 居住 空间变化加 速 , 开始 出现 分异及 隔离 现象 。尤其 自 19 并 98 年下半年开始 , 全国城镇停止住房 实物分配 , 实行 住房补给货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综述院系:指导老师:姓名:学号:摘要居住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居民决策居住地在空间形态分布上的反映。
本文通过笔者阅读从2004年到2014年有关城市空间分异的论文30余篇,从中选择了较为典型的10篇,主要针对国内城市空间分异成因以及解决方法做出一定的综述,同时搜集了上海、合肥等城市的空间分异的相关文献,结合具体的情况做进一步的阅读、了解,简要分析了城市空间分异解决方法的局限性。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因,解决方法,局限性正文近年来,随着城市居住水平的改善,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分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也并非完全遵循客观空间经济规律,而是易于走入居住隔离的极端,从而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性,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总体福利,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成因各阶层对居住空间的不同需求和选择从根本上引发了居住空间分异。
居住空间变化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
不同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居住分异成因,比如以种族文化隔离为主导的北美城市居住隔离、受福利制度影响的欧洲城市居住隔离等等,本文只是选取了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三个主要原因。
1.1住房政策和制度性因素我国近三十年来的住房体制改革和相应政策变化是导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直接因素。
中国传统的城镇住房制度是以国家统包、无偿分配、低租金、无限期使用为特点的实物福利性住房制度,住房由国家统一建设,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空间分异。
1978年城市居民全价购房的试点开始了住房商品化政策的探索; 1988年我国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面向住房商品化的住房体制改革全面拉开; 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行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这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政策的分异,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三房”建设又相对落后于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建设,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相对突出,使得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
1.2 居住空间市场分化加剧城市的贫富差距悬殊,在城市中集中反映在固定资产多寡及消费水平差异上。
一方面,富裕阶层的高档住宅不断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贫困及低收入阶层面临着居住条件恶劣、住不起房、住不到房的困难。
作为个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凝聚与物化,住宅是城市居民安居乐业之依据,实现空间权利之根本;而从城市物质形态的构成看,住宅区又是构成城市空间最大量、最基本的部分。
因此,城市住宅始终是城市社会政策领域与城市规划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1.3 城市贫富差距悬殊现阶段,全社会的财富积累增加,人民的绝对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财富、资源的分配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阶级阶层的概念开始凸显,并迫使人们去正是这个分化。
在贫富差距悬殊的背景中,城市富裕阶层的崛起与贫困及低收入群体的扩大格外引人注目。
由于财富、资产收入具有滚雪球效应,一般来说,富裕阶层会更加富裕。
城市中的富裕阶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本土的,另一部分来自境外的投资者。
城市中的贫困及低收入阶层,主要包括下岗职工、较早退休人员、进城农民工及其他一些特殊困难的群体。
1980年代初开始,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其中转向省会级城市的人口比例保持在20%以上。
由 D.Harvey(1985)的资本城市化理论以及T.W.Schultz(1990)的资本概念,可以得出这样的解释,即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其实质是人力资本的城市化。
而在今后几十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
现阶段,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其实质是在全国范围内社会空间的流动和重组,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将逐渐转化为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今后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经济与社会压力。
[1]、 [2]、 [3]、 [4]、[5]二、城市空间分异的解决方法混合居住是目前解决社会分异的一种重要途径。
“花园城市”、“邻里单位”、新城理论和“精明增长”都倡导不同阶层混合居住。
在我国有些学者还提出新的混合居住形式,即大混住、小聚居模式。
但是除了简单的混居模式,还需要更多的配套解决方法的出台,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城市底层居民的住房安置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1分类混合居住的途径分类混合居住模式,即将居住小区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由中间阶层与低收入者混合居住;另一种由中间阶层与高收入者混合居住。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规划在第一种类型小区。
居住区的建设质量标准,根据中间阶层的愿望和需求来确定,政府对中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保证他们的住房需要。
两类居住小区相互联系,使部分环境与设施可以共享,形成丰富的多样性设施,满足不同需要。
这种基于中间阶层的分类混居模式,它的作用首先是充分发挥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作用,有利于社会的持久稳定。
其次,由于混居的阶层差别不大,有利于减少阶层间的心理影响,增加社区归属感,实现阶层间的沟通与融合;第三,由于阶层差别不大,有利于房地产商在开发经营中进行市场定位,也减少政府的宏观控制难度。
2.2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出台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影响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
因此,政府会通过公共政策影响个人和集体的空间选择行为并借此达到优化空间结构的政策目标,由此形成基于空间结构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
陈为邦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有关公共政策和法律,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安排和保障大多数人对住房的迫切需要,来安排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城市层次看,城市公共政策的核心应是空间的合理配置与管制措施。
政府应该在城市不同空间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使得各个阶层能够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这样在公服的层面率先克服空间分异,才能让整个居住区的分异程度降低。
2.3住房社会保障的实施目前我国对居住的主要保障是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但是在建设中没有考虑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
一般是在较偏远的地区,或通勤不便,环境较差的地区建设。
居住主体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形成了弱势群体的居住空间,加剧了居住空间的分异。
为了避免居住空间的分异,形成贫穷居住区域,应该改变目前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建设与管理模式。
建设上可以采用由进行第一类居住小区开发的开发商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进行统一开发,然后政府通过招标形式采购部分住房作为廉租房,同时政府通过补贴或者发住房券的形式帮助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
这样既可以避免居住空间的分异,又可以保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质量。
从社会融合角度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质量、环境应该与同一混合居住区中的商品房相同,但是在补贴的量上可以根据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调节。
[5]、 [6]、 [7]、 [8]三、解决方法的局限性目前,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角度考虑,混合居住的模式被认为是解决不同阶层居民交往,缓解贫富分化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两种模式;并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加以调整从而控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但是混合居住模式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3.1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局限性过大的阶层差异在目前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下,会产生沟通的困难。
它忽视了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及其引起的社会后果。
调查中所反映的人们对混合居住的排斥心理有一定代表性。
混合居住使不同阶层的人群时时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彼此非但不能产生认同感,相反会使社会差别被放大.使不同阶层的居民都受到刺激、感到压力,甚至引起一定的文化冲突。
3.2城市经济学角度的局限性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
在城市中的最好地段建设高品质住宅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土地,混建低收入者居住区会降低土地使用者的经济效益。
如果地段不好,对富裕阶层没有吸引力,混建高级住宅会造成开发商的利益损失。
3.3社区建设和管理角度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城市公共设施还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混合居住模式很难建成适应各个阶层不同物质、精神需求的配套设施。
如公共绿地、健身运动设施、停车场等;高品质的费用高,低收入者负担不起;品质不够,又难以满足较富裕人群的需求。
另外,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收费也是贫困者难以承受的负担。
[9] [10]四、结语目前,城市空间分异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专家以及政府等多方面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在进行具体的规划时,采用分类混合居住方法是目前条件下的一种有效选择。
相信在今后通过城市规划以及宏观政策多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找出更好的解决城市空间分异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1】杨上广、王春兰,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期刊论文】,社会,第26卷【2】王波,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同济大学,硕士生论文.【3】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4】我国大中城市实行混合居住的必要性及其规划模式探讨.【期刊论文】.规划设计.2012.P03~04【5】孙斌栋,吴雅菲.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程与展望.【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9.P75~76【6】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7】邱梦华.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期刊论文】.城市问题.2007【8】曹培林.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9】蔡明,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7. 【10】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4.P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