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我国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调控与引导

我国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调控与引导

我国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调控与引导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我国大中城市的社会空间内明显出现了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一致的城市空间分异,导致贫富相对聚集,主要体现为群体消费资源、住房、工作的变动性和可接近性的趋同现象。

而这种城市空间的分异又集中体现在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上。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可视为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

适度的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正常表征,有利于城市机能的良性运作,而过度的居住空间分异不仅会阻碍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更有悖于社会公平原则。

可以看到,目前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不断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其实质不仅仅是社会阶层经济地位差异的表征,更是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隔离日渐明晰化的体现。

受其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趋向,不同阶层的居民无法对城市公共服务获得同等的接近性,其所享受的设施服务水平也有着十分明显差别。

这显然不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将会使不同阶层问的对立与冲突更加激烈。

因此,城市规划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政策手段,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适度调控和引导,使其即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又可矫正城市居住空间的过度分异。

1.城市范围:引导形成合理的城市社会区域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城市范围内形成一定社会生活区域,并伴有空间衍化的倾向,其形成是一种城市动态社会生活平衡的过程。

这些由不同社会属性居民构成的社会区域有一定的职业结构、公共机构来维持其内聚性,因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一空间特征。

尽管城市社会区域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但仍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促进居民的交往与融合,防止社会区域之间出现过于明显的差异,从而引导城市形成较为合理的社会区域。

1.1优化城市整体用地结构。

避免形成单中心城市单中心结构的城市,其土地区位级差地租由中心向周边递减,这一趋势将大大强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表征;而多中心结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用地均质化、分散化,将不同的城市职能合理转移到了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削减中心城的压力;同时,也间接引导了城市居民择居方向的多元化,增加了不同居民选择同一区域的可能性。

浅析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对策

浅析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对策


力。合理进行各级居住用地资源配置,对于新建的居住区,应该
(增).

提倡组团式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服设施配置水平和服务程度, [3] 王慧斌.浅议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J].科学之友,2007(9). 节约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倡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郊 [4] 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1. [11] 李 燕.城市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作用[J].研究探讨,2005(5).
!!!!!!!!!!!!!!!!!!!!!!!!!!!!!!!!!!!!!!!!!!!!!!!
(上接第 28 页)
给方式去满足差别化的住房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住房 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以此促进社会稳定经
在高收入小区布置相对较多,在低收入小区相对不能满足要

gradual perfection of community security system, advocacy of diverse
求,因而产生事关居民生活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发展下去
筑 思
communication spaces etc.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settle the problem of differentiation of living spac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iving
作者简介:王海若(1985- ),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城 市规划与设计。
(下转第 46 页)
交等公共服务设施。 5.3 十二条干道搭起启动区框架
整个区域道路交通框架主要将由 12 条干道来构建,其中包括:南 北向 4 条干道、东西向 8 条干道。据了解,这 12 条道路均按照高规格、 高标准建设,道路红线与车道均在 50m、6 车道以上。

都市环境设计的难点与相应对策

都市环境设计的难点与相应对策

都市环境设计的难点与相应对策都市环境设计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难点以及相应的对策。

难点一:有限的空间都市环境往往面临空间有限的问题。

城市发展导致土地稀缺,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难题。

对策一:垂直发展垂直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建造高层建筑或者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垂直空间,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

对策二:合理规划合理规划是确保空间有效利用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将不同功能的区域合理划分,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难点二:人口密集和交通拥堵都市环境经常面临人口密集和交通拥堵的问题。

大量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区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策一: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通过建设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系统,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拥堵问题。

对策二:鼓励非机动交通鼓励非机动交通,如步行和骑行,可以减少对道路资源的依赖,减轻交通压力。

建设便捷的步行和骑行道路,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可以鼓励居民选择非机动交通方式。

难点三:环境污染都市环境通常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垃圾处理等因素导致空气和水质受到污染。

对策一:节能减排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设备,控制工业和交通排放,是有效的对策之一。

对策二:加强垃圾处理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并发展垃圾处理技术,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城市环境的质量。

以上是都市环境设计常见的难点以及相应的对策。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应该注重合理利用空间,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3)06-0076-04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万 勇 王玲慧 〔摘 要〕 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的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趋势,从理论上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产生的机制,并对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分析,从城市住区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关键词〕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住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6;T 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城市住宅开发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背景下进行的。

多元化的住房开发模式和商品化的住房市场经营方式,使得当前城市居住空间变迁过程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居住空间分异就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所谓居住空间分异,借用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解释,即因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相对集聚的居住区。

居住空间分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自古有之。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

《管子・大匡》中所描述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表明仕、商、工、耕者的居住地域已出现一定的分化。

而在封建社会中,官宦大族集中居住的府第区与平民区界限分明,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居住空间阶层分异特征:府第区多近宫府衙门,环境优美,建筑也多为带有大小天井的宽敞院落,质量较好,其周围较好地段还往往辟建为私家园林;而平民区多近城市商业贸易活跃地段,形成城内、城厢大片密集的平房建筑群。

居住空间分异在西方亦不例外。

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一直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剖析其社会空间,展现出一幅景象多变的社会区域马赛克式镶嵌图,居住空间分异现象非常明显。

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旨在解决城市社会矛盾反映到空间和环境上日益突出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使城市具有适合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一 当前我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 11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社会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整体人居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城市地区生活已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逐渐商品化,同时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就是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严重。

居住空间形态的不合理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对城市合理规划进行分析,希望对调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空间分异;原因;规划;对于城市空间分异的研究,国外早有理论进行描述了,而我国相对较晚。

居住空间分异是一种居住现象,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贫富分化等诸多因素产生的负面效应,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

我们应当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本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有效解决空间分异问题,构建和谐居住格局。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穷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个人财富和收入状况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分层逐渐显现出来。

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划和类别:1、豪华居住区:由高收入阶层所拥有,虽然不是城市的主体,但鲜明的豪华特征却将其凸显、标识出来。

它们往往是城里位置最好的公寓或是市区边缘风景秀丽的高档别墅。

2、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3、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

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这类居住区房屋基本陈旧,设备基本老化,设施基本不全,且人均面积较少、小区环境较差。

4、低档居住区:多为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劣、居室采光弱、环境卫生差的旧城区房屋、廉价私房或搭建的棚户、城中村及一些历史民居等。

这里主要聚集着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

此类居住区大都缺乏生活配套设施,缺少公共资源,且人口密度较高。

5、政府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适房等。

这类住房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甚至更远的郊区,主要面向居住面积不足一定标准的城市低收入群体。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海丽花园 长乐村 金杨二街坊 宝钢十村 龙南七村 表4
0% 0% 22% 6% 24%
上海市各类 住区典型案例的居民邻里交往意愿 有意义 、 很必要 无所谓 55% 30% 29% 21% 12% 无意义 0% 6% 7% 0% 0%
住区规划研究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1002- 1329 ( 2002) 12- 0082- 04
文章编号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刘冰
摘要 以上海不同类型住区的 景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的 基本空间类型。随着市场经济条 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 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 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 的日益拓宽, 各种新型的住区不 断涌现, 城市住区的类型呈现出 多元发展的特征 , 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的现象日趋明显。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过程是 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作用与居 住物质环境对社会经济分化的响 应、限制和酝酿作用的时空整合 结果。具体来说 , 目前城市居住 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具有以下三 住区; 居住空间分异; 个方面的背景 : 1 1 多层次住区空间分化为居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批 租和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 城市 规划作为政府调控空间资源的工 具, 更加注重于土地级差效应的 发挥 , 并由此确定和划分不同类 别的居住用地, 这为形成潜在居 住质量不同的居住用地的空间分 布提供了规划基础。其表现之一 为在住宅开发建设中 , 开发商以 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投资对 象主要是区位、环境优越地段的 中高档商品住宅小区 ; 而政府兴 建的经济适用房多位于地价低廉 的边缘偏远地区 , 以降低开发成 本。不同层次的住区在空间布局 上形成分化, 为居住空间分异提 供了物质空间的准备。 1 2 住房商品化为居住空间分 在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 TU984 12 A 下, 实行以单位为主体组织居住 空间的模式, 居民居住条件的差 异往往表现在同一住区内住宅面 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具体表 异提供了政策条件 住空间分异提供了物质前提

浅析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及城市规划对策

浅析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及城市规划对策
区 。 社 区 之 间 缺 乏 交 往 , 而 久 之 , 会 逐 渐 产 生 一 定 的 社 会 距 “ 久 就 隔离 ” 现象较为严 重 。由于缺 乏交 往 、 沟通 和理解 , 贫 困阶层 在
离和心理距离 , 而形成 相互 疏远 、 阂、 从 隔 离散 、 斥甚 至敌对 的 中有 仇富心理蔓 延 , 排 因为对富人 的仇 恨 , 引发 了一些诸 如绑架 、 抢 状态。它 反映的是 不同人群在社会分层 网 中的位 置 , 居住 的分异 劫甚 至杀人等恶性刑事 案件 。而在富裕社 区, 奢侈浪费 异 问题 及 城 市 规 划 对 策
曾 刚
摘 要: 对城 市居住 区空间分异 问题 的产生及其表现 出的危害作 了较为深 刻的分析 , 从经济 收入 的差距入手对居住空 间 分异现象进行 了论述 , 讨 了城市规划在缓解 空间分 异 问题 中的重要作用 , 出适度混合居住模 式有利 于不 同阶层 的和 探 指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1 9期 20 0 8 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D 兀 瓜 E
Vo .4 No 1 13 . 9
J1 2 0 u. 0 8
・ 47 ・
文章编号:0 962 (0 8 1 —0 70 10 —8 5 20 )90 4 —2
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0 6 20 . 的、 局部 的土地开发与 交通 系统 之 间的关 系 , 另一方 面是 对宏 观 [ ] 程远 清 . 市土地收购储备及 整治成本 分析 [] 山西建筑 , 4 城 J. 的、 整体的城市土地布 局利 用 的补充 和细化 , 对于 为城市 规 划管 2 0 ,3 2 )2 627 0 7 3 (0 :7 —7 . 理部 门提供决策依 据 , 制定 合理 的土地 开发 政 策 , 效控 制 土地 有

城市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

城市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

城市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而城市的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则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功能与效益,并且达到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成为了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空间分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不同功能的分离与分布。

首先,合理划定居住区的位置,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包括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等。

尽量将居住区与商业区、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相连,减少居民的通勤距离,提高生活便利性。

其次,商业区的布局也需要与居住区有机结合,便于居民购物、就餐和娱乐。

同时,商业区之间的距离也需要合理控制,避免商业设施过度集中或者分散,对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商业环境影响产生负面影响。

而工业区则需要远离居住区,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并且选择合适的区域安排工业设施,便于货物运输和供应链的建立。

除了不同功能之间的分区,城市空间布局策略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和人口规模等因素。

对于城市交通,可以引入分级交通网络布局,将主干道与次干道、支路相结合,形成通达性更好的道路网络。

同时,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减少私家车上路,并且合理规划停车场和公共停车设施,减少交通堵塞的情况发生。

此外,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是城市发展中需要重视的因素,通过合理的绿化和生态保护布局,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人口规模方面,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增长情况,适时扩大城市规划边界,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臃肿和资源浪费。

另外,在空间分区和布局策略中,还需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贯穿到城市规划中,可以提升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合理规划文化设施、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呈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同时,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建筑立面设计、景观与照明布置等手段,打造出与城市特色相匹配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应对策略当前,我国大都市正经历着重要的社会转型。

随着社会新阶层的出现和增长,大都市的居住空间、就业空间、消费空间都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不同阶层人群居住和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空间,群体内的集聚和彼此间的隔离已经在多种尺度上存在。

国外主要城市出现的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现象,在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上已有所反映。

一、/居住空间分异0的概念及其背景通常,居住分异(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是指具有特定特征和文化的人群在城市中居住在一起从而形成特色邻里的倾向。

分异现象反映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占有状况,与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

同质人群聚集居住、异质人群彼此隔离,形成了城市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也塑造了城市不同区域的物质生态景观。

历史地看,城市中只要有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存在,居住空间分异就不可避免。

在工业革命来临之前的前工业化城市里,城市的通勤手段以步行为主,家族作坊式的工作组织严格限定了从住所到工作地之间的距离,城市的居住空间往往以同心环状的形式存在:城市中心居住着贵族精英,最贫困人群居住在城市的边缘,而大部分职业不同且社会地位混合的人群居住在两者的中间。

随着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出现,城市的土地被用于获取可能得到的最高地租。

低收入阶层只能居住在低质量、高密度的住房里,以便抵消土地租金的成本。

与此同时,富人们迁移到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区位。

从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表现为:穷人大部分集中在内城,而中产阶级和上等阶层则集中到城市的边缘,这使得前工业化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逆转。

进入20世纪以后,基于高效的泰勒制管理(Taylorism)和福特式生产方式(Fordism),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西方国家尤其是北美地区进入了福特主义的/长期繁荣0(Long Boom)或/黄金时代0(Golden Age),由于州际和城市间高速公路系统的大量建设,促使城市居住者由内城地区分散到低密度的郊区地带,而市中心逐渐沦为低收入阶层和外来移民的聚居地,居住空间分异进一步显现。

近20年来,居住空间分异现象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时空压缩0(Time-space Compression)促成全球生产活动的分散化重组,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与这种转型相适应,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转变,进而影响到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

特别是萨森在对/全球城市0(Global City))))纽、伦敦和东京的研究后认为,全球城市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社会极化(Social Polarization),即日益增长的社会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源于全球化并没有带来中产阶层的扩张,而是使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呈现两极扩张的趋势,从而形成/沙漏型0的社会结构。

在萨森看来,形成这种社会极化的原因在于全球城市的制造业岗位减少,而服务业的增长超过了平均水平,城市主导产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高收入和低收入工作岗位,中等收入的岗位却减少了。

作为社会极化的空间后果,导致了/分裂的城市0(Divided Cities)和/二元城市0(Dual Cities)的出现。

居住空间上也出现了极化的结构,其中,一极是城市精英阶层生活居住的高雅舒适社区,这类社区通过围墙、保安与外界隔离,形成所谓的防卫型社区(Gated Community);另一极是城市低收入群体、有色人种和外国移民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密集居住。

两类社区特征鲜明,空间上彼此隔离,居住空间分异明显。

二、我国大都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我国的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现象尽管还没有西方国家那样明显,但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的不同历史时期一直存在。

解放前北京的居住空间有所谓/东富西贵,南贫北贱0一说,就体现了达官贵人和老百姓的分隔;而老一代上海人眼中的/上只角0、/下只角0,也反映了旧上海高级住宅区和低级棚户区之间的差异。

这一时期的居住空间差异,主要由社会地位和财富拥有状况所决定,居住空间分异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阶级和财富收入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制度也反映到住房分配领域。

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无偿划拨制度,政府部门在划拨土地时,并不需要尊重土地的经济规律和区位地租的差异,造成土地使用在经济上的巨大浪费。

同时,各种功能区空间分布紊乱,工作区和居住区混杂,前面是厂房或办公用地,后面是住宅区的现象极为普遍,形成了单位大院式的居住空间格局。

这个时期的居住空间差异,在城市形态学上主要体现在新建单位大院与旧式住宅区之间的区别,反映的是住宅主人的单位性质和身份地位的差别,而财富和收入的差别在居住上的反映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不同社会群体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以个人财富和收入状况为标尺的新的社会分层开始显现,并逐渐成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

特别是城市住房市场的逐步建立,在塑造城市空间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城市土地利用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无偿划拨逐渐转化为有偿使用,土地竞标、拍卖成为最主要的利用形式。

政府也从计划经济时代不尊重土地经济规律,转变为强调级差地租、用土地收入来实现/经营城市0的理念。

这一时期,以财富持有状况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开始出现,家庭收入差异成为城市不同阶层分区居住的直接诱因。

以上海为例,伴随着土地批租、大规模住房建设、城市旧区改造以及市内人口的迁移和外来人口的流入,不同阶层人群的居住和消费差异渐趋明显。

[13]城市高收入者普遍居住在市中心的新建豪华社区以及城市边缘地带的别墅区;社会白领等中高收入阶层主要集中在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附近的新建商品房社区;一般工薪收入阶层大多分布在单位分配获得的公房社区内;低收入阶层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旧城区;外来民工群体则在城乡结合部租借廉价私房或搭建棚户居住,并且按照来源地和职业相对居。

同质社区在住房价格、物业管理、周边环境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异质社区之间则差别明显;而且,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居住空间布局的影响,市中心高档社区往往和中、低档社区毗邻,这使得城市生态景观差异显著。

三、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原因近几十年来,相关研究通过对西方国家主要城市的因子生态分析,揭示出在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城市中,居住分异主要是受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种族状况3个因子的支配。

而且,即便在输入变量和采用的统计方法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维度68也表现得很一致,并且有证据显示这些主要维度至少会在20到30年的时间内保持原状。

对中国近20年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居住空间分异原因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影响西方国家主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中的家庭因子和种族因子,在中国表现得并不突出。

在当今的中国,城市家庭结构日益趋同,核心型的/三口之家0越来越多,种族鸿沟远不如西方国家巨大,在此情况下,日益扩大的贫富收入差距就成为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历史上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延续、政府在城市居住区建设中的规划发展指向,都成为形成新的居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在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诸多原因中,社会分层和收入差距在土地区位级差的引导下,直接作用于居住空间的选择上。

在2002年的一份有关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研究的权威报告中,根据职业分化情况和3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的不同,研究者明确提出了现今中国存在五大社会等级和十大社会阶层。

虽然社会阶层和社会等级的划分并不完全依赖所占有经济资源的多寡,但不同社会等级在经济资源的占有上仍然存在显著差距。

特别由于中国社会尚未形成/两头小,中间大0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因此,社会上层和中下层、底层的差距更为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4年已达到0146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º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和消费空间的不同。

高收入人群由于具有较高的购买力,在选择住房时对地段、周边环境和物业服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直接表现为/优质优价0的原则,这样,具有较高购买力的高收入人群能够承担起城市优质地段的房价,而低收入人群则只能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选择地段相对较差的居住区位。

这种以收入状况和支付能力为标准的筛选机制,使得我国的大都市居住空间结构与国外明显不同。

西方国家高收入人群一般居住在郊区地带,而市中心的内城地区由于衰退败落,往往成为低收入居民和外来移民的聚居地,但是,我国由于大都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尚不完善,因此,市中心的地段相比外围地区要繁荣便捷,从而形成了高收入阶层人群主要在市中心居住、低收入人群迁往城市边缘居住的景观。

政府/城市经营0的理念是加速居住空间分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国家是城市土地的唯一合法所有者,国家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和城市规划管理局,来实现对土地的管理和支配。

政府的规划决策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利用自己的规划权力和投资权力,可以决定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走向布局,从而引导房地产商的投资决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土地批租逐渐成为大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源,城市经营成为各级政府的热门话题。

按照城市经营的理念,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观念重新认识,城市公共资产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运作,把能够推向市场的排他性项目尽量推向市场,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16]对政府来说,土地是城市经营的最大一块资产,充分发挥土地的级差效益,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极大的好处。

因此,通过土地竞标和拍卖,发掘土地潜在的市场价值,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另外,从政府规划的动机看,由于追求中心城区的财富和形象效应,在规划住宅区时也往往把中心城区作为高档商品房的开发区域,而把拆迁安置房、一般商品房规划在城市边缘。

这种追求土地级差收益最大化的思路,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

四、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后果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直接后果是在社会空间上造成居住的隔离和集聚。

同一社区的居住者具有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社区的居住者之间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居住空间的集聚和隔离既有正面效应,也蕴含着负面风险。

同质社区的形成有助于减少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并有助于加强社会管理,同时赋予特定社会群体更具凝聚力的共同声音。

具有相同背景的人群生活在一个社区内,能够使群体之间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在生活需求、人际交往、消费行为等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社区居住人群在阶层属性上的相同,能够有效地减少社区内的冲突,产生大致相同的社区管理服务需求,在维护社区利益时更容易发出一致的声音。

而不同类别的社区在空间上的隔离,减少了不同阶层人群因生活价值和文化取向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彼此在各自的居住空间内生活,大家相安无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