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方面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建筑节能行业节能技术标准

建筑节能行业节能技术标准

建筑节能行业节能技术标准随着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建筑节能成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为了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一系列专业标准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建筑外围围护、建筑设备、建筑用能等方面,介绍建筑节能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

一、建筑结构标准1. 鲁棒度设计标准建筑结构的鲁棒度设计标准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建筑仍能保持基本完整和功能运行。

对于地震活跃区域的建筑,应采用更加严格的鲁棒度设计标准,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此外,对于建筑物的多功能结构设计,也应考虑到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确保建筑的整体鲁棒度。

2. 热桥设计标准热桥是指在建筑中存在导致热量流失的结构部位,如窗框、楼板连墙等。

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和地区气候条件,制定热桥设计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的断热结构和采用热桥隔断措施,减少热能损失,提高建筑的能耗效率。

二、建筑外围围护标准1. 建筑物外墙保温标准建筑物外墙保温标准是指在建筑物外墙保护层的设计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建筑物外墙保温效果和防水性能。

其中,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物,应制定相应的保温材料选择标准和施工要求,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效果。

2. 窗户隔热标准窗户是建筑外围围护中热量流失较为集中的部位,对选用窗户材质和设计进行标准化是保证建筑节能的关键之一。

应制定窗户隔热性能标准,包括窗框材质、玻璃类型、隔热层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以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降低热量传输损失。

三、建筑设备标准1. 供暖与制冷系统能效标准建筑的供暖与制冷系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

制定供暖与制冷系统能效标准,对于设备的选用、安装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确保供暖与制冷系统的高能效运行,降低建筑的能耗。

2. 照明系统能效标准照明系统在建筑能耗中占有较高比例。

制定照明系统能效标准,包括灯具的能效要求、光照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使用等方面,以促进照明系统的节能运行和使用。

四、建筑用能标准1. 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空调是建筑用能的主要来源之一。

建筑节能规范有哪些

建筑节能规范有哪些

建筑节能规范有哪些篇一:建筑节能方面技术规范建筑节能1.0.4 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太阳能空调系统,必须经过建筑结构安全复核,满足建筑结构及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并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

3.0.6 太阳能集热系统应根据不同地区和使用条件采取防过热、防冻、防结垢、防雷、防雹、抗风、抗震和保证电气安全等技术措施。

5.3.3 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建筑部位,应设置防止太阳能集热器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设施。

5.4.2 结构设计应为太阳能空调系统安装埋设预埋件或其他连接件。

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

5.6.2 太阳能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应设置剩余电流保护、接地和断电等安全措施。

6.1.1 太阳能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不得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屋面防水层和附属设施,不得削弱建筑物在寿命期内承受荷载的能力。

3.0.6 建筑物上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物的日照标准。

3.0.7 在既有建筑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必须进行建筑物结构和电气的安全复核,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电气的安全性要求。

14.1.6 设置带油电气设备的建(构)筑物与贴邻或靠近该建(构)筑物的其他建(构)筑物之间必须设置防火墙。

14.2.4 35kW以上屋内配电装置必须安装在有不燃烧实体墙的间隔内,不燃烧实体墙的高度严禁低于配电装置中带油设备的高度。

总油量超过100kg的屋内油浸变压器必须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并设置灭火设施。

4.0.4 各朝向的单一朝向窗墙面积比,南、北向不应大于0.4;东、西向不应大于0.30。

当设计建筑的外窗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其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 (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

4.0.5 建筑的卧室、书房、起居室等主要房间的房间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

当房间窗地面积比小于1/5时,外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

4.0.6 居住建筑的天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4%,传热系数不应大于4.0W/(m2?K),遮阳系数不应大于0.4。

「建筑节能工程细则」

「建筑节能工程细则」

「建筑节能工程细则」建筑节能工程细则是为了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政策,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所制定的规范和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节能技术、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对建筑节能工程细则进行详细说明。

总字数:1200字一、节能技术1.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形式,减少能源损耗。

例如,在南方地区,应优先选择南北朝向的建筑形式,利用日照进行采暖或照明,降低人工能源的使用。

2.外墙保温:在建筑外墙的设计中,应采用保温材料对墙体进行隔热处理,以减少能源的散失。

隔热材料的选择应考虑材料的导热系数和耐久性,并且应保证施工质量,防止保温层受潮或破裂。

3.采暖与制冷系统:在采暖和制冷系统的设计和选择上,应考虑能效比,选择节能型的设备和系统。

此外,应合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4.照明系统:采用高效能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应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合理安排照明点位和照明强度,避免能源的浪费。

二、设计要求1.建筑业主和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相关节能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设计符合节能要求。

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建筑用途、地理环境和能源供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节能方案。

2.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建筑的热工性能,包括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隔热、保温和通风设计,减少能源的消耗。

3.设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

建筑材料应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和耐久性,设备应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三、施工要求1.施工人员应根据设计要求,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艺流程的正确性和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2.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建筑材料的浪费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

材料的余料应妥善保存和处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分类收集和处理。

3.监理单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质量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建筑物保温与节能技术规范

建筑物保温与节能技术规范

建筑物保温与节能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物的能耗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并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在建筑行业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温与节能技术规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论述建筑物保温与节能技术规范。

二、材料与施工规范1. 保温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保温材料是建筑物保温与节能的核心,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

常见的保温材料包括聚苯板、聚氨酯泡沫、岩棉等。

施工时应注意材料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环境友好性。

2. 外墙保温系统的施工规范外墙保温系统是建筑物保温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施工应符合相关规范。

施工前应进行工程勘察和设计,合理确定保温层的厚度和材料使用量。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保温材料的质量,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检查。

3. 屋面保温与防水施工规范屋面保温与防水是保证建筑物整体保温效果的重要环节。

施工前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选择适当的保温与防水材料,并进行专业的施工工艺设计。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温材料与防水层的施工顺序和质量要求,确保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三、系统与设备规范1. 空调与供暖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规范空调与供暖系统是建筑物保持室内舒适温度的关键。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物的面积、朝向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空调与供暖设备的容量和数量。

同时,要注意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控制系统。

2. 能源管理与监控系统的规范能源管理与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能耗情况,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参考。

建筑物应配备合适的能源计量设备和监控系统,根据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制定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维护与评估规范1. 建筑物保温与节能的维护和保养规范建筑物保温与节能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对保持其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要定期检查和清洁保温材料,及时修补和更换损坏的部分,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性能。

2. 建筑物保温与节能评估的规范建筑物保温与节能技术的评估是衡量其实际效果和改进空间的重要手段。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建筑行业是一个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产业,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促进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下将分为五个小节,论述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的具体内容。

一、建筑隔热材料规范隔热材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选择和使用隔热材料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建筑能效至关重要。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中应包含对隔热材料的要求和使用方法的详细说明,包括合适的材料种类、厚度,以及正确的施工方法和隔热材料之间的连接方式。

二、建筑外墙保温规范外墙保温是建筑节能施工的重要环节,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建筑结构特点。

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中应包含外墙保温的具体要求,如保温层的厚度、保温材料的选择与施工方法、外墙窗户和门窗的密封等。

三、建筑节能照明系统规范照明系统在建筑能耗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中应包含关于节能照明的规范要求。

这包括合理布局照明设备、选择高效节能的照明灯具、安装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规定。

四、建筑节能空调系统规范空调系统在建筑中的能耗也是相当可观的,为了实现建筑节能,应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中制定相应的空调系统规范。

其中包括合理选择空调设备、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标准、空调系统的调试和运行规范等。

五、建筑节能监测与评估规范为了确保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的有效实施,监测与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建筑节能监测与评估规范应包含建筑节能项目的监测指标和方法、监测设备的要求、监测报告的编制和评估等内容,以确保建筑节能效果的真实可靠。

总结:建筑节能是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发展方向,通过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行业应积极推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范的制定和落实,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共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

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

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一、前言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节能建筑的建设对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能够有效提高建筑能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运营成本,节约能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的概念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减少建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运营成本、提高建筑节能性能的规范性文件。

它是一种推广节能建筑设计和应用技术的有效手段,为建筑节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三、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的内容1.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指建筑节能设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包括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方面的设计标准。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制订需要考虑到建筑的使用环境、建筑功能和建筑特点等因素,以达到节能、环保、舒适的效果。

2. 建筑高效节能技术建筑高效节能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中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建筑高效节能技术包括建筑节能墙体、建筑节能窗户、建筑节能屋顶、建筑节能空调等方面的技术。

建筑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能效,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3. 建筑节能评价标准建筑节能评价标准是指对建筑节能性能的评估标准。

建筑节能评价标准包括建筑能耗评价、建筑节能性能评估、建筑节能指标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的制订能够科学评估建筑节能性能,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4. 建筑节能管理规范建筑节能管理规范是指建筑节能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建筑节能管理规范包括建筑节能运营管理、建筑节能检测管理、建筑节能维修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规范。

建筑节能管理规范的制订能够规范建筑节能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四、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的应用1. 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根据节能建筑设计及应用技术规范,采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出节能高效的建筑。

建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规程

建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规程

建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规程一、简介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环保的目的。

本规程旨在规范建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建筑节能设计1.建筑设计阶段建筑节能设计应从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开始,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建筑使用功能、建筑朝向等因素,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外墙保温等技术措施,降低建筑能耗。

2.建筑外墙保温建筑外墙保温是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采用保温材料、保温层厚度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外墙保温性能,减少热量损失。

3.建筑隔热建筑隔热是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的另一重要措施。

采用隔热材料、隔热层厚度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隔热性能,减少热量传导。

4.采用节能建材采用节能建材是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择优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能耗。

5.建筑冷暖系统设计建筑冷暖系统设计是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采用合理的冷暖系统设计,降低建筑能耗。

如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板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冷暖效果,降低建筑能耗。

三、建筑节能施工1.建筑节能施工要求建筑节能施工要求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材料,确保建筑质量,降低建筑能耗。

如采用预制构件、预制板等技术手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筑能耗。

2.建筑材料选择建筑材料选择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选择优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确保建筑质量,降低建筑能耗。

如采用绿色环保建材、节能建材等技术手段,降低建筑能耗。

3.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施工工艺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确保建筑质量,降低建筑能耗。

如采用预制构件、预制板等技术手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筑能耗。

四、建筑节能管理1.建筑节能监测建筑节能监测是指对建筑能源利用情况进行监测,采取措施降低建筑能耗。

如采用能耗监测系统、能耗评估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

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节能规范要求

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节能规范要求

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在建筑工程中,建筑节能规范要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节能规范针对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建筑节能规范的要求以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在建筑设计阶段,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对建筑的朝向、采光、保温、通风等方面进行规定。

建筑的朝向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使得建筑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

同时,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在建筑外墙、屋顶、地板等部位采用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此外,建筑节能规范还对建筑的门窗设计提出要求,要求使用低辐射、高隔热的材料,减少能量传输损失。

其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进行规范。

建筑节能规范要求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建筑材料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进行管理,避免浪费和损坏。

此外,建筑节能规范还对施工现场的能源消耗进行控制,要求合理使用能源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最后,在建筑使用阶段,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对建筑的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

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建筑物应配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照明等进行监控和调控,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建筑节能规范还要求建筑的照明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减少能源的消耗。

此外,建筑节能规范还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它不仅能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我们应当严格遵守建筑节能规范的要求,不断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节能《民用建筑太阳能空调工程技术规范》GB50787-20121.0.4 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太阳能空调系统,必须经过建筑结构安全复核,满足建筑结构及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并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

3.0.6 太阳能集热系统应根据不同地区和使用条件采取防过热、防冻、防结垢、防雷、防雹、抗风、抗震和保证电气安全等技术措施。

5.3.3 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建筑部位,应设置防止太阳能集热器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设施。

5.4.2 结构设计应为太阳能空调系统安装埋设预埋件或其他连接件。

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

5.6.2 太阳能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应设置剩余电流保护、接地和断电等安全措施。

6.1.1 太阳能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不得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屋面防水层和附属设施,不得削弱建筑物在寿命期内承受荷载的能力。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 50797-20123.0.6 建筑物上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物的日照标准。

3.0.7 在既有建筑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必须进行建筑物结构和电气的安全复核,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电气的安全性要求。

14.1.6 设置带油电气设备的建(构)筑物与贴邻或靠近该建(构)筑物的其他建(构)筑物之间必须设置防火墙。

14.2.4 35kW以上屋内配电装置必须安装在有不燃烧实体墙的间隔内,不燃烧实体墙的高度严禁低于配电装置中带油设备的高度。

总油量超过100kg的屋内油浸变压器必须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并设置灭火设施。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124.0.4 各朝向的单一朝向窗墙面积比,南、北向不应大于0.4;东、西向不应大于0.30。

当设计建筑的外窗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其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

4.0.5 建筑的卧室、书房、起居室等主要房间的房间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

当房间窗地面积比小于1/5时,外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

4.0.6 居住建筑的天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4%,传热系数不应大于4.0W/(m2•K),遮阳系数不应大于0.4。

当设计建筑的天窗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其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

4.0.7 居住建筑屋顶和外墙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应符合表4.0.7的规定。

当设计建筑的南、北外墙不符合表4.0.7的规定时,其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

表4.0.7 屋顶和外墙的传热系数K[W/(m2.K)]、热惰性指标D注:1 D<2.5的轻质屋顶和东、西墙,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所规定的隔热要求。

2 外墙传热系数K和热惰性指标D要求中,2.0<K≤2.5,D≥3.0这一档仅适用于南区。

4.0.8 居住建筑外窗的平均传热系数和平均综合遮阳系数应符合表4.0.8-1和表4.0.8-2的规定。

当设计建筑的外窗不符合表4.0.8-1和表4.0.8-2的规定时,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

表4.0.8-1 北区居住建筑建筑物外窗平均传热系数和平均综合遮阳系数限值表4.0.8-2 南区居住建筑建筑物外窗平均综合遮阳系数限值注:1 外窗包括阳台门。

2 ρ为外墙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4.0.10 居住建筑东西向外窗必须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外遮阳系数SD不应大于0.8。

4.0.13 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0%或外窗面积的45%。

6.0.2 采用集中式空调(采暖)方式或户式(单元式)中央空调的住宅应进行逐时逐项冷负荷计算;采用集中式空调(采暖)方式的居住建筑,应设置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冷(热)量计量设施。

6.0.4 设计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或采用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的电机驱动压缩机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或采用蒸汽、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作为住宅小区或整栋楼的冷热源机组时,所选用机组的能效比(性能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规定值。

6.0.5 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作为户式集中空调(采暖)机组时,所选用机组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4中规定的第3级。

6.0.8 当选择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时,应进行适宜性分析。

6.0.13 居住建筑公共部位的照明应采用高效光源、灯具并应采取节能控制措施。

《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技术规程》JGJ253-20114.1.1 当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用于外墙外保温时,必须进行耐候性检验,耐候性性能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涂料饰面经80次高温(70℃)、淋水(15℃)和5次加热(50℃)、冷冻(-20℃)循环后不得出现开裂、空鼓或脱落。

2 面砖饰面经80次高温(70℃)、淋水(15℃)和30次加热(50℃)、冷冻(-20℃)循环后不得出现开裂、空鼓或脱落。

3 抗裂面层与保温层拉伸粘结强度:Ⅰ型保温砂浆不应小于0.10MPa,Ⅱ型保温砂浆不应小于0.15MPa,Ⅲ型保温砂浆不应小于0.25MPa;且破坏部位应位于保温层内。

4 经耐候性试验后,面砖饰面系统的拉伸粘结强度不应小于0.4MPa。

6.1.1 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期间以及完工后24h内,在夏季,应避免阳光暴晒。

在5级以上大风天气和雨天不得施工。

6.1.2 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外墙保温工程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保温砂浆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保温砂浆层应分层施工。

保温砂浆层与基层之间及各层之间应粘结牢固。

3 采用塑料锚栓时,塑料锚栓的数量、位置、锚固深度和拉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塑料锚栓应进行现场拉拔试验。

《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JGJ255-20123.1.6 采光顶与金属屋面工程的隔热、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性或难燃性材料。

4.5.1 有热工性能要求时,公共建筑金属屋面的传热系数和采光顶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应符合表4.5.1-1的规定,居住建筑金属屋面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5.1-2的规定。

表4.5.1—1 公共建筑金属屋面传热系数和采光顶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限值表4.5.1—2 居住建筑金属屋面传热系数限值注:D 为热惰性系数4.6.4光伏组件应具有带电警告标识及相应的电气安全防护措施,在人员有可能接触或接近光伏系统的位置,应设置防触电警示标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6.1.2办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2的规定。

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规定的对应照度值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

表6.1.2 办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6.1.3 商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3的规定。

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规定的对应照度值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

表6.1.3 商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6.1.4旅馆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4的规定。

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规定的对应照度值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

表6.1.4 旅馆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6.1.5 医院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5的规定。

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规定的对应照度值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

表6.1.5 医院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6.1.6学校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6的规定。

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规定的对应照度值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

表6.1.6 学校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6.1.7工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7的规定。

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规定的对应照度值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

表6.1.7 工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1.2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

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4.2.2根据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4.2.2-1、表4.2.2-2、表4.2.2-3、表4.2.2-4、表4.2.2-5以及表4.2.2-6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值Km 。

当建筑所处城市属于温和地区时,应判断该城市的气象条件与表4.2.1中的哪个城市最接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那个城市所属气候分区的规定。

当本条文的规定不能满足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表4.2.2-1 严寒地区A 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表4.2.2-2 严寒地区B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表4.2.2-3 寒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

表4.2.2-4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

表4.2.2-5 夏热冬暖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

表4.2.2-6 不同气候区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注:周边地面系指距外墙内表面2m以内的地面;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

4.2.4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70。

当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小于0.40时,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

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4.2.6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5.1.1 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5.4.2 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1 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2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3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5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6 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