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试题及答案1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以下是一道道德经试题及答案的范例】题目一:尝试理解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的含义并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答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它表达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治理方式,即通过无为而得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作为,而是指在行动中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过度干预,尊重事物的本性。
在我看来,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消极或漠视,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治”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洞察,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皆有自己的规律和运行方式。
因此,人们应当学会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此同时,这种理念也可以应用于社会治理。
政府和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而是应尊重个体和群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和自主权。
个人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主动的无为,即追求真实和本质而非表面功利。
它鼓励人们放弃过度追逐权力和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修炼。
通过个人的自省和提升,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总之,无为而治并不是一种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一种以自然为导向的治理方式。
它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要在行动中充分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
无为而治需要领导者有高尚的德行和智慧,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和谐与进步。
题目二:探讨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并说明你对其的理解。
答案:道德经中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指出柔弱的力量能够战胜刚强的力量。
这一观点与传统社会的力量观念有所不同,但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寻求柔和的方式,并非一味地以刚强和武力解决。
在我看来,“柔弱胜刚强”代表了一种智慧和深刻的思考方式。
道德经中提到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鼓励人们变得软弱无力,而是在处理问题时注重柔和、温和的方法。
刚强往往会引发强烈的对抗和冲突,而柔弱则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接纳和理解。
通过柔弱而非刚强的方式,可以在相互沟通中取得更好的结果,促进和谐与共赢。
个人理解是,柔弱并不等于无为,而是一种外在力量的隐藏和内在力量的释放。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2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1、《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你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所谓.道,可以说得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道;所谓名,可以说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
“道可道,非常道”简单来说:这句话中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某种不可以描述的宇宙万物之间的本源,一切都有这种“道"演化出来。
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说道、表述的意思。
再往后“非”是“不是”得意思,常指“正常”,道指的还是那个宇宙万物的那个道。
连起来说的意思就是道这种东西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如果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同理我们看第二句话“名可名,非常名”中第一个名指的是名词,即指代“道的名字”,第二个名是动词,指代“命名”。
后面的“非常”同.上段分别指“不是”、“正常”的意思,最后一个名代指“道的名字”。
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如果道这种东西要是可以命名的话,那么他也就不是最初的道了。
2、你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本章主旨“无为弗恃”,用无为的原则做事,有作为不自以为恃。
具体是用“无为”的观点,分析事物现象,如知美、知恶:知善、知不善: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等,来论述“不言”与“有言”之间的关系,“不言”(无)强于“有言”(为)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老子“有无相生”辩证对立统一思想体现。
“圣人”就是圣贤之人!“处无为之事”,处,处置、处理、判断的意思;“无为之事”就是有目的而为之的事情,“有的人为名,有的人为利”,为了获得名和利许多人不择手段,他们的“为人处事”就是有目的的行为。
“无为之事”就是随性而为之事,不刻意掺杂目的性,能够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妄想顺其自然的处事方法!“行”,行为的意思;“不言之教”,也就是不受别人的言论影响的教诲。
圣贤的人以无为之道来处事,不因名人权势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处无为之事:"处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并不是不去做事.这种做事方式保有混沌无名所具有的无限演展能动性,柔弱灵动地进行自我展布,顺任于情势之自然而展身做为;做事时不以"成名"为指归,不做仗"名"逞能之事;能懂得适时抽身,不让自己充当某一具体的角色而起着无法抽离的支撑作用,不因做某事而使自身专化、特化。
小学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小学道德经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B2.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3. 《道德经》中“道”的含义是什么?A. 道路B. 道理C. 道德D. 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答案:D4.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哪一章?A. 第一章B. 第二章C. 第八章D. 第十章答案:C5. 《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A. 不作为B. 无目的的治理C. 顺应自然,不强求D. 随意治理答案:C6. 《道德经》主张的“无欲”是指什么?A. 完全无欲B. 无物质欲望C. 无过度的欲望D. 无精神欲望答案:C7. “反者道之动”在《道德经》中表达了什么思想?A. 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发展B. 事物的发展是循环的C. 事物的发展是直线的D. 事物的发展是无序的答案:B8. 《道德经》中“大音希声”是什么意思?A. 大声的音响B. 声音的回响C. 声音的极致是无声D. 声音的传播答案:C9.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道德经》中的含义是什么?A.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B. 知道停止就不会遇到危险C.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会遇到危险D. 知道满足和停止是危险的答案:C10. 《道德经》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强调了什么?A. 重视轻浮B. 重视安静C. 重视稳重D. 重视躁动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全书共分为________章。
答案:812.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________的思想。
答案:宇宙生成3. 在《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描述的是________的特性。
答案:水4. 《道德经》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________。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篇一:测试题答案】项会被打乱,请认真核对答案。
题目1“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友好待人,做事谨慎、守信,广泛爱护他人,亲近品德高尚的人”的观点出自()选择一项:a. 《中庸》b. 《庄子》c. 《论语》d. 《道德经》题目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罪莫大於欲得。
”的后一句是什么?()选择一项:a.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b.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c. 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d. 故知足之足,常足题目3“道”是修身治国的基础,在哲学范畴首先提出“道”的是()选择一项:a. 庄子b. 孟子c. 孔子d. 老子题目4“默而识之”的正确译文是()选择一项:a. 能默写而且能记住它b. 默写并能认识它c. 通过书写的手段记住它d. 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论语》一书现存有多少篇?()选择一项:a. 18b. 15c. 19d. 20题目6《论语》一书第四篇为()选择一项:a. 公冶长篇b. 宪问篇c. 里仁篇d. 学而篇题目7《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选择一项:a. 仁者爱人b. 兼爱非攻c. 忠义孝悌d. 无为而治)题目8《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应做如何翻译?()选择一项:a. 看见贤能的人相互学习,看见没有才能的人互相省察b. 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c. 遇到贤能的人便超过他,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d. 见到贤能的人就考虑自己和他一样有贤能,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想一想自己也有什么不题目9《道德经》一书中阐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
选择一项:a. 因果循环,众生平等b. 兼爱非攻c. 仁者爱人d.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题目10《道德经》中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
” 强调的是()选择一项:a. 以刚克柔b. 以柔克刚c. 刚柔转化d. 刚柔并济题目1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仰,全书共()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
道德经考试题库及答案

道德经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孟子答案:B2. 《道德经》共有多少章?A. 72章B. 81章C. 90章D. 100章答案:B3. 下列哪一项不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性?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仁者爱人D. 反者道之动答案:C4.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一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A. 水的形态变化B. 水的利他精神C. 水的清洁功能D. 水的流动性答案:B5. 《道德经》提倡的“无为”是指什么?A. 什么都不做B. 顺其自然,不强求C. 无目的的行为D. 随意而为答案:B6.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哪一章?A. 第一章B. 第二章C. 第三章D. 第四章答案:A7. 《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美与恶是相对的B. 人们都追求美,所以恶就不存在了C. 美的存在是因为有恶的对比D. 美与恶是统一的答案:A8. 《道德经》提倡的“不争”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A. 政治上B. 经济上C. 人际关系上D. 所有选项答案:D9.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在《道德经》中象征着什么?A. 音乐的力量B. 形象的力量C. 道的无形无象D. 声音的传播答案:C10. 《道德经》中提到的“无欲则刚”是指什么?A. 没有欲望的人是坚强的B. 没有欲望的人是软弱的C. 没有欲望的人是无情的D. 没有欲望的人是无用的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指的是______。
答案:道2.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之一,这里的“自然”指的是______。
答案:自然界的本原状态3.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一章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体现了______。
答案:利他精神4. “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在《道德经》中表达了______。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试题(含答案)

判断题答案往后看,所有题目都在洪范九畴1【单选题】秦汉以后,(A)图书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干。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2【单选题】《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D)。
A、左丘明B、班昭C、司马迁D、司马谈3【单选题】以下著作中,不属于经部的是(C)。
A、《六祖坛经》B、《大学》C、《周易》D、《尚书》4【判断题】在《尚书.洪范》一文中,“王访于箕子”中的“王”指的是周文王。
(X)5【判断题】《经传释词》一书由清代王引之所撰。
(V)五行五事1【单选题】在《尚书.洪范》一文中,“金曰从革”中的“革”意为(B)。
A、皮革B、变革C、甲胄D、免除2【单选题】《尚书.洪范》中“言曰从”的“从”具有两层含义,一为语言本身的通顺柔和,二为(C)。
A、话多且乱B、人云亦云C、言而有信令人顺从D、恭顺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尚书.洪范》的“五事”的是(D)。
A、貌B、言C、视D、行4【判断题】《尚书》中的“五行”概念不同于后世阴阳家所谓的“五行”概念。
(V)5【判断题】钱大昕是明朝著名史学家。
(X)八政五纪1【单选题】《尚书.洪范》中的“八政”不包括(D)。
A、食B、货C、牧D、祀2【单选题】“八政”里,“四曰司空”的“司空”指的是(D)。
A、是管理朝觐B、治理盗贼C、管理教育D、管理居民3【判断题】《尚书.洪范》的“八政”将“食”排在第一位,体现了饮食和农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V)。
皇建有极1【单选题】《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福”指的是(A)。
A、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B、福、禄、寿、喜、慈C、貌、言、视、听、思D、财、官、寿、禄、才2【单选题】《尚书.洪范》一文中,“皇极”的含义是(B)。
A、约束帝王的法则B、大中至正的准则C、君子之道D、万物运行的法则3【单选题】“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一句出自(D)。
A、《孟子》B、《大学》C、《尚书》D、《论语》4【判断题】孔子认为,要做到孝顺父母,最难的事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词汇最能体现《道德经》的核心思想?A. 德B. 道C. 经D. 修身答案:B. 道2.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墨子C. 老子D. 孟子答案:C. 老子3. 下面哪个词汇被认为是《道德经》的基本出发点?A. 道德B. 自由C. 思想D. 天道答案:A. 道德4. 哪个词汇是《道德经》所主张的道德境界?A. 无为而无不为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 仁者爱人D. 和而不同答案:A. 无为而无不为二、简答题1. 简述《道德经》中"道"的含义及其核心思想。
答案:《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和原始力量。
它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超越了个体和个人的欲望,是一种宇宙的终极真理。
《道德经》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遵循"道",摒弃功利心和私欲,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引导人们将自己与自然融合为一,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2. 解释《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答案:《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指不做事情,而是指通过无为的自然状态来实现万物的和谐发展。
此处的"无为"指的是无私、无欲、没有功利心和执着,而"无不为"则意味着在无为的状态下,一切事物都会得以自然而然地进行,无需人为的干预和强制。
这种状态下的人和社会将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和谐。
三、论述题《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是否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论述。
答案:《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依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功利和物质利益,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品质。
通过追随《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寻求真正的内心自由和和谐。
道德经考试题库及答案

道德经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____,____。
答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____;圣人不仁,以百姓为____。
答案:刍狗,刍狗。
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____。
答案:行妨。
二、选择题1. “上善若水”一语出自《道德经》哪一章?A. 第一章B. 第八章C. 第五十五章D. 第七十八章答案:B2. 《道德经》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是在哪一章?A. 第六十章B. 第六十一章C. 第六十二章D. 第六十三章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答案:《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是指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时,不采取强制或过度干预的手段,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强调领导者应减少干预,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效果,即通过不干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2. 根据《道德经》的观点,如何理解“柔弱胜刚强”?答案:《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强调的是柔弱的力量和价值。
它认为柔弱并非无力,而是一种顺应自然、适应变化的能力。
在面对刚强时,柔弱能够通过顺应和适应来克服刚强,因为刚强往往伴随着固执和不变,而柔弱则能够灵活应对,最终达到目的。
四、论述题1. 论述《道德经》中“道”的概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道德经》中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它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道”的概念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和谐,倡导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启示我们在面对环境问题、社会矛盾时,应寻求和谐共生之道,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冲突,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道”的概念也提醒我们在个人修养上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见素抱朴:见:现,呈现,推出。
素:没有染色的生丝。
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
朴:没有加工的原木。
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
”。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2、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为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3、“七善”:老子提出做人七善,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是指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4、大象无形: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意为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二、问答题(30分,每题15分):
1、为什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 ?
答:缤纷的色彩让人的眼睛失去冷静的目光,美妙的音乐让人的耳朵听不到真正的声音,各种各样的美味让人的味品出错,失去真正的品味。
“目盲”其实不是真正的眼睛瞎了的意思,但对于圣人而言实在与瞎了无异。
因为达到一定的高度,目光所及,看到的并不只是眼前的实物,还有实物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说规则,比如道。
而这些深层的东西才是圣人真正想看到的。
所以看多了缤纷艳丽的色彩,沉浸在对色彩的欣赏之中。
这就使得目光流于表面,势必会影响对更深层的东西的探索。
后面的“耳聋”、“口爽”也是一样的意思。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就是说骑马疾驰打猎,让人心情亢奋,热血沸腾,没办法保持冷静的心态。
稀罕贵重的物品让人心头起了贪念,心中犹豫,心念不坚,修行停止。
就像在路上看到路边有一百块钱,你还能目不斜视的一心赶路吗?你会不会有把它捡起来揣进兜里的念头?你会不会担心被别人发现?你还能保持心如止水不起波澜的境界吗?你会发现你不淡定了。
所以圣人只求吃饱,满足养身的需求,而不去追求一些享受。
也就是舍弃了外在的享受而去追寻大道真义追求自身修养。
这一章说的大概就是外界的种种诱惑对自身修养的损害。
圣人的修行必须抛弃这些虚幻的享受,才能一心修行追寻大道。
而我们也要抵住诱惑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有所成就。
2、《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是什么意思? 答::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老子的政治智慧是很先进的,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统治者。
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
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
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
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
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三、论迷题(50分,每题25分):
1、《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如何理解?对今天有什么意义?
答: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人在大地上生存,遵守大地万物生长作息的规则;大地承天,万物的生长繁衍和迁徙是依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而宇宙间的“大道”,则是世间万物本来的样子。
老子的学说核心是“无为”,遵从“大道”。
而这句话更清晰形象地讲明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的难点在“自然”,这个“自然”,并非我们平时说的“大自然”,天大地大,“道”最大。
“道”又怎么会去遵循大自然呢?这个“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
“大自然”这个我们现在用得很多的词是从这里衍生出来也不一定。
所以前三个“法”字可以理解为顺从,而第四个法字理解为“即,是”也对。
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自然”即“道”。
“人法地”:人,要遵守地的规矩,这个“地”不是地球的概念,而是古时候的天地人的地,就是《易经》中的“坤”;“地法天”:地,要遵守天的规矩,这个“天”也有别于现在的天空,它是《易经》中的“乾”;“天法道”:天,要遵守道的规矩;“道法自然”:道的功能就是造化天地人以及万事万物的,它造化万事万物的方式方法就是“自然”,造化万事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首先,人法地,人是生于天地之间的,人要学习大地万物的秉性,例如学习水的不争,处下,不为。
地法天,我们理解的地是世间万物,天是指时间的变迁,世间的万物要随着时间的变迁作出自己的变化。
天法道,天指时间,道指规律,这里的理解就是,时间的变迁要符合宇宙规律,比如地球一年有四季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天有白昼是因为地球自转,时间的变迁都符合宇宙的规律。
道法自然,我这里的理解是,道既然是规律,道就是效法他自己的规律,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2、你如何理解“善行无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对于我们今天有何意义?
答:善行无迹原文为“善行无辙迹”,意为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
出自第二十七章,本章中,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理,应用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他以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为喻,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能够按自然规律办事,则无需多费周折,就能得到无可挑剔的结果。
此外,老子还进一步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作了发挥,强调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则“虽智大迷”。
文中,善行可以理解为善于行走、善于行动、善于做事。
善于做事的人,不求彰显、不求扬名、不求立功,不需要也不在意是否能够留名,更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把柄。
善行是顺应自然的结果,是高明的、自化的、无形的,自然就不会留痕迹。
老子还认为,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有道的人能准确认识世间所有的人和物,找到其可用之处,使其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世上众生万物皆有其存在意义,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
有道的人手中无弃人无弃物。
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皆有其用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
对于不善的人,不加鄙弃,既要劝勉、诱导他,也要以其不良行为作为鉴镜,避免重蹈覆辙。
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看问题,不可浮皮潦草、粗枝大叶,亦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可妄自尊大,恃才傲气。
这不仅是对执政者说的,也是对每一个社会精英的要求。
他们应当做到民胞物与,应当不抛弃、不放弃一人一物,应当善用人、物之长,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是深刻的、内隐的大智慧,这样才能得到拥戴,受到欢迎和热爱。
循道而行,主动探索事物的规律;用人之长,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平等待人,不恃才傲物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