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人: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学而篇,请看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治于是邦也,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我们来看朱子的注解,子禽问子贡曰,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这段话是他们俩的问答,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就是陈亢和端木赐两位孔门弟子。有的人也说子禽是子贡的弟子,也可能是如此,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这段话是子禽向子贡请教的,子晴问,夫子治于士邦也。夫子是讲孔夫子,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地方,邦就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也就是,每多一个国家,都能够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的状况,都会有人告诉他。子禽就问了,这是孔夫子求得的还是别人给予他的。也就是问,孔老夫子很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他自己去求而得知呢?还是别人主动的来告知他?亦与之于,与是给予。抑,是或者的意思。

这个话问的好,真正的圣贤,难道还会有有求之心吗?夫子关心别国的政治,那么他所得到的情况,是他自己有心去求才能得知呢?还是他无心而别人自己主动告诉他?我们来看子贡怎么回答。子贡可以说是,在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里头,言语第一,很会说话。他很会说话,也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观察孔老夫子的德行,总结出五德。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温和温和,他的容貌、形态没有给人任何的压力。你跟他在一起,你感觉到非常舒服。聆听他的叫吼如沐春风。这个是讲温和。为什么他能够容貌温和呢?这是因为夫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令身边的人感觉到他平易近人。所以圣人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圣人好像高不可攀。或者跟自己格格不入,或者让自己觉得很有压力。不会的。他的这种气质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很愿意跟他在一起。这是温。

良,是讲他的心地善良。夫子一生所追求所实践的就是一个仁字,以仁爱存心,心地善良。忍者爱人,他能够用真诚的爱心、关怀、帮助、照顾一切的人,一切的众生。

恭,是改他对内对自己严肃、谨慎,而对外能够敬人、敬事、敬物。这是恭的意思。所谓一切恭敬。《礼记》取礼篇,第一句话就说取礼曰,无不敬。整一个礼他的核心就是敬。礼者敬而矣。夫子教我们克己复礼为人。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而能够恢复我们的礼,处处能够寻礼、守礼。这是恭。

俭,是节约、节俭。持身节俭不奢华。所谓淡薄以名志,明静以志远。俭以养得,人如果娇奢,那德就有损。人能够按住在简单的生活当中,他的德就容易进步。一个人在娇奢的环境里,很容易堕落。所以夫子俭以养德。处处节约,爱惜所有的物品。

让,就是谦。谦让、礼让,不与人争。真正能够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夫子用这这五种圣德去跟人交往,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所以,他来到一个国家,别人自然就能够告诉他。把这里的状况告诉他。甚至是,这个国的国君也对他有信任,也对他有敬重。把国事也向他请教。我们从《论语》里看到,很多国君向他问政,诸侯、大夫向他问政,对他不怀疑。不会怀疑孔子会夺他的政权,所以敢于推心置腹的向他请问。这是完全因为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品质,所以才感得别人的信任。

所以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能闻其政,你不能说他是求来的。夫子的所谓求,夫子是求之也,其诸抑忽人之求之与。夫子的所求来,内容得闻别人国家的政治。跟人家求来的方法不一样。夫子完全以他的德行召来的,他是以无求的心得到的,他不是有心去求的。人家的求是有心求的,夫子是无心而得到的。所以他跟别人的求是不同的,异是不同。这个诸当在字讲,夫子所谓的求,是在跟别人不的求。

诸子集注里面,又讲到,夫子未尝求之,圣人真是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但其德容如世,故实君尽兴。自以其政就而问之,非若他人必求知而后得也。那是夫子的德和容,德是他的内心,容是他的绒容貌。有这样的德行就有这样的容貌和心态。所谓成乎追而行于外。这个不是造作出来的,如果是造作的,这些君王都是聪明人,他肯定能识破。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夫子那种真诚心,没有丝毫造作。存心仁爱,没有自私自利,更不会有夺取的非分之想。夫子只是到一个国家去帮助那个国家,没有丝毫索取任何利益回报的意思。所以国君对他尊敬信任,都以政事向他请教。他所能闻政的结果,跟别人求知而后得的完全不同。这是圣人能够漾气存心,得当的那种神态、相貌。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他的磁场不一样。别人见到他了,就能对他肃然起敬。这是圣人圣德召感。

古人所谓,学养供身(音译),他才有这种感召力。所以诸子勉励学者所当潜心而免学也,我们要向圣人如实学习。我们觉得,有这样的一种感召力真的是不容易。甚至觉得好像不可思议。第一次见面,就能够受到人这样的尊敬信任,把最重要的政事都能向您请教,真有这样的情况吗?我记得,我在2003年曾经跟我们的恩师一起印尼去,那是说明印尼政府领导人的邀请,做团结宗教的活动。我们的恩师带着我们走访印尼自大宗教。印尼85%的认赔都是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里有三大教派。当我们去拜访最大的那个教派的时候,有人就告诉我们这个教派信徒很多,所以他们那些领袖们,往往都有傲慢的心理,看不起别人,提醒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要受辱。特别是,我们的恩师80高龄,要我们重点保护好。见到时机不妙我们赶紧走人,不要自取其辱。

结果我们就跟着恩师一起去走访那个宗教,约定了,一席在他们总部大会堂里,我们一起开会。这些领袖、代表们,先在会堂里等候。见到我们恩师,走进门来,都不约而同的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我们的恩师致敬。当时我们心里很惊讶,因为之前听到别人这么说,跟现在遇到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人家对我们这么礼敬,我们回去思考到底怎么回事儿呢?才悟出,这是因为我们恩师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形态。所以他一走进大厅,就能够感召到大家肃然起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恩师的这种德行的磁场,中国人讲气氛,已经感动了他们。我们能够相信孔老夫子当年应该也是这样。所以他周游列国都能得到人家的敬重、爱戴。完全是他自己德行的召开。

我们的恩师,也是心存仁爱。一心就想着天下和平,提倡宗教和谐,促进圣贤教育。和谐社会。虽然他也是一届平民,跟孔老夫子当年没两样,也是周游列国,但是每到一处也是一样,得到大众的敬仰、爱戴。他凭什么呢?也是凭着温良恭俭让这种厚德。所以他每到一处也有很多国家领导、宗教领袖向他请问。他也是必闻其政,他有心求吗?他没有心求。可是别人把问题提出来向他请教,他马上就有这个智慧给人家解答。为什么呢?他心地清静,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门利。不追求五欲六嗔的享受。放下贪嗔痴。所以他的心地清净光明。智慧能够从自信中鼓鼓的流出来,只要一碰上这些问题,他马上就能够给们解答,让人听了之后都点头称是,没有不赞叹的。其实这个智慧人人本有,他有我们也有。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