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的分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即要求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要求 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怎么办?
3、怎样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请同学阅读书本P61-62
61
62
3、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
同步---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①要逐步提高“两大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 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决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控制收入分配差距。
异程度的一个指标。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 ”时,贫富两极的分化较为容易引起社会阶层的 对立从而导致社会动荡。
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73。
企业管理者,利 用手中职权非法 谋取利益,生活 极其奢侈;
工资平常,但通 过炒股,出租房 屋等方式,总收 入也颇丰;
在垄断行业工作 ,薪水是其他行 业的三、四倍
病重丧失劳动能 力,生活贫困
Zx.xk
增加低收入
调节过高
者收入,完
收入
善社保体系
保护合法
第17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2002222年年11月月229日9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16
第16页,共83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 分配的特点
❖ 1、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 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 财富。
❖ 2、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看,具有法人财产权的 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
❖ 3、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的社会性质看,与资本 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
❖ 在公有制企业中,分配的主体是企业总体劳 动者;在私营企业中,分配主体则是生产资 料的私有者。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25
第25页,共83页。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 1、各种初次分配主体的分配关系 ❖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四种原始收入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0
第20页,共83页。
❖ 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 料,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制,因此,控制和支配国民收入分 配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劳动 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以利润、利息、 地租的形式被剥削者无偿占有,工人只能被 动地以工资的形式得到补偿劳动力消耗的份 额。这种分配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一切剥 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21
第21页,共83页。
❖ 我国实行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劳动人民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在经济上 是直接生产者,又是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的 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国民收 入初次分配的主要支配权和控制权属于劳动 人民,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有利于广大劳动 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促进共同富裕。
国民收入核算概述PPT54页

注:净要素支付(NFP)等于本国公民的国外收入减去外国公 民在本国的收入。 因此,GNP-GDP=NFP 或 GNP=GDP+NFP 例如: • 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所以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
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 而应归入芬兰GNP。
• 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 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GDP指标的缺陷: • 第一,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 第二,不能反应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 第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 第四,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 第五,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
• 知识拓展人均GFra bibliotekP= 一国的GDP总额/该国的人口总数。
GDP与人均GDP
• 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 • 人均GDP则是衡量一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生产法核算GDP
• 含义: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产品与劳务的各 个部门的新增产值来核算GDP,生产法亦称部门法。
•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个部门要把使用的 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 按生产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部门包括:农林渔业; 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与公共事业;电、煤 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服 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 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并考虑统计误差,就可 以得到以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010-08-27---
(四)GDP的校正
1.名义GDP与实际GDP
•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current price)计算的国内
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 而应归入芬兰GNP。
• 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 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GDP指标的缺陷: • 第一,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 第二,不能反应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 第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 第四,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 第五,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
• 知识拓展人均GFra bibliotekP= 一国的GDP总额/该国的人口总数。
GDP与人均GDP
• 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 • 人均GDP则是衡量一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生产法核算GDP
• 含义: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产品与劳务的各 个部门的新增产值来核算GDP,生产法亦称部门法。
•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个部门要把使用的 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 按生产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部门包括:农林渔业; 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与公共事业;电、煤 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服 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 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并考虑统计误差,就可 以得到以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010-08-27---
(四)GDP的校正
1.名义GDP与实际GDP
•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current price)计算的国内
国民收入分配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 可能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状况为按劳分配提供 了物质条件 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则是按劳分 配的重要原因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特点: 1.局限于公有制内部,不是唯一分配方式 2.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3.劳动者收入要根据所在企业在市场中所 实现的劳动量来计量 4.借助货币进行
其目的是把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秘密 掩盖起来
实行按要素分配与坚持劳动价值论
四、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两大目标的相互依存和相互 矛盾 机会和规则的平等——收入分配公平 —— ——财富占有公正——社会成员的基本 生存需要 社会公平意味的社会稳定、社会秩序, 追求公平意味着创造经济发展的基本条 件
公平 效率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
二、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1.多种所有制并存 2.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 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4.生产中不可该是,坚持在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分配 形式,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 结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相互 关系;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 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 富裕起来,带动整个社会最终走 向共同富裕。
三、“三位一体” 三、“三位一体”公式
亚当斯密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论和购得劳动价值论 “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 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三位一体公式的实质是将获得收入的条 件与创造收入的源泉混同,其要害在于 将分配的表面现象当作财富创造的本质。
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NNP=GNP-折旧(D)。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ppt课件演示文稿

8.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 ) 解析 一般来说,国家的财政收入 越多,越好调节生产,安排非生产性 基本建设或应付其他临时性开支。但 是,财政收入并不是越多越好。
1.(2010·天津)下图所示为中央财政用于社 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状况。 图中曲线的变化,突出体现的财政作用是 ( )
3.消费基金增加了,人民生活水平自 然就提高了。 (× ) 解析 只有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的基础上,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同国民 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才有助于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的总量是一定的, 积累和消费形成互为消长的关系,消费基 金占得多,积累基金会相应的减少,这样 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从长远观点看,也 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6.国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也随 × ) 之增加。(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起 决定作用。在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 加的前提下,如果分配政策侧重于财 政收入,则财政收入将随之增加,但 如果分配政策发生变化,则财政收入 不一定增加。
解析
7.国民收入就是财政收入。
(× )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 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后形成三部分收 入,即国家收入、企业(或集团)收入、个 人收入,其中的国家收入就是财政收入,可 见,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2. 国家收入 的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 分配关系 。预算包括财政收 的本质是一种 支出 入和 ,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 两个方面。从国家取得收入的形式看,财 税收 政收入可分为 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 债务 利润 收入、 收入和其他收入,即税、 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按具体用 经济建设 科教文卫事业 国防支出、 债务 途,可分为 支 出、行政管理和 支出、 支出和其 他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共44张ppt)

②按劳分配的重要性(意义): A.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 发展。 B.它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 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 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分配种类划分
按性质
按劳分配 (公)
工资、奖金、津贴
按生产要素 分配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能平均分配
干与上不工干人一喊个人样 下地人等人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活人看人
干好收干工坏人一赶个人样
按平需均分主配义
现这阶会段严,重我挫国伤生劳产动力能水力平强 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 产的品劳动还者没的有积极大极丰性富、,创不造 具性备,按不需利分于配社的会物财质富条增件加
连一连 某国企职工获得的工资、奖金 外企工作的工资奖金收入 靠承包土地进行生产获得的收入 农民靠出租土地获得的收入 某私企的技术员工获得的收入 个体小商铺的经营收入 储蓄存款获得的利息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 分配
连一连
张某自己开公司,年收入100万元
王某流转土地经营权,每月获得收 入2000元
刘某在某大型国企,月工资6000元
素 分
技术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获得的收入
配 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所得
数据 凭借数据获得的收入
知识拓展
易错易混
1.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
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按劳分配(P45 ()1)范围:公有制经济中
第六章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一、国民收入区际分配理论
(二)价格指数的差异
•假设经济系统中有四个利益群体:北部和南部的资本所有者,北部和南 部的劳动力所有者。每个工人具有一单位的劳动力,每个资本所有者拥 有一单位资本。每个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为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 因为均衡时劳动力名义工资水平相等,也就是说不管劳动力位于何处, 均衡时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都相等。 •所以,不管劳动力位于何处,均衡时两个区域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相 等;不管资本所有者位于何处,均衡时两个区域资本所有者的名义收入 水平相等。收入水平常常用实际收入水平来衡量,而实际收入水平就用 名义收入水平与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这意味着,四个群体的人均 实际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域的商品价格指数,也就是常说的 CPI。
• 俱乐部收敛是指,如果各种经济体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特征和初始经 济条件,则它们的人均收入水平会收敛并形成一个增长俱乐部。
二、区际经济发展趋同理论
(二)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形学说
•在研究区域差距演化方面,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说,就是威廉森的倒 U 形学说。这个学说是威廉森在其 《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 提出的: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时,区域之间的差距 一般不是很大。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差距 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 的差距扩大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学者们习惯地把威廉森的学说称 为倒 U 形或倒 V 形学说。
yi
Yi
n
,i 1,2,..., n
Yi
i 1
y1 y2 ... yn , y1 y2 ... yn 1
•等分法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Gini
2 n
(
n i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在于,前者是总产值,是“毛收入”;
后者是净产值,是一定时期新增加的社会财
富。就其联系说,前者扣除掉生产过程中消
耗的物质资料以后,就是净增产值即国民收
入。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8
国民收入的分配,就是指每年这部分新创造 的价值如何在全社会进行分配。
由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决定,当代中国社 会的国民收入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在性质上 是有显著区别的。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 在全社会分配国民收入的过程。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9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
分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必须回答, 谁来主持、控制这种分配关系?也就是必须 弄清,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是谁。
“生产决定分配”。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 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了分配关系的特殊社会 性质,也决定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主体的社 会性质。
第十七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
本章内容
本章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实 际出发,在阐明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 一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 配与再分配,以及正确处理初次分配与再分 配关系问题。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另一种是社会生产劳动的成果在社会成员中 的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指的是后一种含义 上的分配。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2
(2)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分配的方式由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着他 们在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以什么方式参与生产,也 就以什么方式参与分配。其二,分配的对象只能是 生产出的社会有用成果。没有这种成果,也就不可 能有分配;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生产什么, 才能分配什么。
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没有分配, 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正常进入消费,生产就 不能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1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分配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即生产要素在生 产过程中的分配。就这层含义看,分配关系 就是生产的主客观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 权关系和社会分工关系。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4
从全社会来看,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对整个社 会当年全部生产成果的分配,它涉及各社会 阶层物质利益关系的调节,如果能够统筹兼 顾,就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 进步;
反之,则会Biblioteka 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 不利的影响。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5
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9
2、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
(1)分配关系 (2)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0
(1)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是历史的范畴,它是一定历史条件 下的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再生产的 角度来看,整个国民经济是经过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诸环节运转的。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5
1、国民收入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是指社会经济 增长过程中新创造的社会价值财富,即全社 会每年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用于补 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C)之后,劳动 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V+M)]。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6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三、公有制经济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意
的问题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8
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分为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国民 收入的初次分配;二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首先是在所有直接参与创造国民收入 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这种领域内部的分配, 叫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 收入可以称之为原始收入。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采取商品形 式,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总和(即物质资 料),从实物形态的角度叫社会总产品,从 价值形态的角度叫社会总产值。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7
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一定时期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社会产品 (实物形式,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或 产值(价值形式)。
1、补偿功能:补偿生产中劳动耗费 2、激励功能:提高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从
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积累功能: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功能 4、保障功能: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5、调控功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 入分配的特点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3
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
当全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适应现阶段生产资 料所有制关系的结构、分配的形式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发展的要求时,就 会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19年5月6日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3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
一、分配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
的特点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4
一、分配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1、国民收入分配 2、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0
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 料,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制,因此,控制和支配国民收入分 配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劳动 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以利润、利息、 地租的形式被剥削者无偿占有,工人只能被 动地以工资的形式得到补偿劳动力消耗的份 额。这种分配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一切剥 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1、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 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 财富。
2、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看,具有法人财产权的 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
3、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的社会性质看,与资本 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
2019年5月6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7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