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上海外滩导游词

上海外滩导游词上海外滩导游词(一)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是上海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
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外滩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早晨,外滩是人们的健身的场所;白天,它是繁华热闹的游览胜地;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
每当华灯初上之时,外滩各栋建筑物上灯光辉煌,一座座犹如水晶宫似的,令海内外游客赞叹不已。
徜徉在这里,我们领略着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风采,远眺着对岸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新姿,感受着绿树花坛间大都市园林的别样风味,享受着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气和明媚阳光。
外滩得名黄浦江是流经上海市区最大的河流,黄浦江源头坐落在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内。
由于黄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响,平均每天两次有明显的涨潮和退潮现象,一天内的水位落差可达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关于黄浦江的源头,以前有的说在淀山湖,有的说在太湖。
但以湖泊作为江河源头的在世界地理中很少见,况且太湖是个浅湖盆,有多方来水,不能算作完整的源。
找到太湖的源头才能找到黄浦江真正的源。
经过考察考证,龙王山下的西苕溪以145公里长度、18亿立方水量、28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供给量占太湖水的70%,为太湖水源之首。
龙王山为黄浦江源头的结论便据此得出。
)在150年前,上海仅是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东门黄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
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
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
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
上海外滩考察报告

篇一:外滩考察报告外滩考察报告前言:此次外滩之行收获甚多,我想选取比较主流的作品来说说我的所见所闻。
一、外滩简介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英文名称为the exotic building clusters in the band of shanghai。
它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
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
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二、大楼展示1、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
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2、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
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
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
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
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
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
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
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3、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属天祥洋行。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资料

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 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6层 1811平方米 9280 平方米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现关闭。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上海外滩
昔日外滩
外滩——“远东华尔街”
1843年西方人在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之间修筑马路,称为bund,中文翻译为外滩。外滩 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 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 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 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 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 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6层 1280平方米 5484平方米 初始为海运局使用,后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入驻,2006年日清 大楼改造成高级餐厅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建造年代 建造者 设计者
建筑风格 立面特征
楼层数 建筑面积 现租赁者
1906年翻建 中国通商银行,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 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 . M . Gratton) 设计 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
19世纪中下叶的外滩
20世纪初的外滩
今日外滩
外滩的建筑
河南中路 中山东一路
外滩街区尺度
圆明路
香 港苏 路州
外滩游记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初夏的上海,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我有幸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踏上了外滩这片充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土地。
站在外滩,望着对岸的高楼大厦,我不禁感慨万分,这次的外滩之行,让我对这座城市、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历史的长河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东临黄浦江,西靠南京东路步行街,是上海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这里曾是旧上海的金融中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
走在外滩的滨江步道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
沿江而立的一座座古典建筑,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的沧桑巨变。
从英国领事馆、海关大楼到汇丰银行、和平饭店,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我驻足在和平饭店前,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曾是旧上海的最高建筑。
它见证了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崛起。
如今,和平饭店已成为一座五星级酒店,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让人不禁感叹时光荏苒。
二、城市的繁华外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的繁华象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外滩的夜景美轮美奂。
两岸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黄浦江上,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沿着滨江步道漫步,欣赏着两岸的夜景。
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区,高楼林立,繁华程度堪比纽约曼哈顿。
而浦西的外滩,则充满了古典韵味,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
夜幕下的外滩,游客如织。
有的情侣手牵手漫步,有的游客驻足拍照留念,还有的市民在这里健身、跳舞。
繁华的都市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三、文化的交融外滩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
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曾在一家具有欧式风格的咖啡馆里品尝了上海特色的小吃,如生煎包、小笼包等。
这些小吃既有传统的味道,又融入了现代的烹饪技艺,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我还参观了外滩的老字号商铺,如老凤祥银楼、张小泉剪刀店等。
这些商铺见证了上海的商业发展,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感悟与启示这次的外滩之行,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
万国建筑群每栋楼的介绍

万国建筑群每栋楼的介绍外滩万国建筑群是上海外滩的重要景点,位于黄浦江西岸,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
这里汇聚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包括外滩1号到33号的多座大楼,每栋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背景。
下面为你介绍其中几栋大楼:-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又名华胜大楼,现使用单位为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它建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投资,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是外滩第一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起来的建筑。
该建筑采用爱奥尼立柱,还有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
-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现使用单位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它建于1924年,由日商开设的台湾银行投资,德和洋行设计,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颇有一番情趣。
- 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又名桂林大楼,现使用单位为美国友邦保险公司。
它建于1924年,由上海大地产商马立师投资,德和洋行设计,高11层,曾是当年外滩最高的大楼,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 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又名春江大楼,现使用单位为上海珩意公司,是商务楼和高级餐厅。
它建于1923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属于罗马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外型端庄整齐、严谨对称。
- 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又名中央饭店大楼,现为和平饭店南楼。
它建成于1908年,由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投资,玛礼逊洋行设计,属于英国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坐落在两条马路转角处的黄金地段,白色砖砌清水外墙,镶红砖腰线,装饰极具欧洲情调。
- 外滩20号:沙逊大厦,原华懋饭店大楼,现为和平饭店北楼。
它建于1929年,由犹太人沙逊洋行投资,曾被称为“远东第一高楼”,高耸挺拔,装饰艺术的线条简洁优美,墨绿色金字塔尖是整个外滩最显眼的一个标识物。
-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建成于1944年,由公和洋行和华人建筑师陆谦受共同设计。
外滩万国建筑群

外滩万国建筑群外滩是上海的一个标志性地标,被誉为“东方之珠”。
在外滩的西岸,耸立着一排独特且兼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群,这些建筑被称为外滩万国建筑群。
这些建筑多为20世纪初西洋风格的建筑,各具特色,展现了上海的国际化和多元文化。
外滩万国建筑群由13座建筑组成,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外滩十八号、外滩十九号、外滩二十号等。
它们的建筑风格包括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哥特式风格等,每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在这些建筑中,外滩十八号是最有名的一座。
这是一座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黄金大厦,建于1930年代。
它曾是英国洋行和日本人银行的所在地,如今已经成为一座豪华的酒店。
外滩十九号建筑则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建于1923年。
它是外滩上唯一的独栋建筑,现在是一家五星级酒店。
外滩二十号是一座充满哥特式元素的建筑,建于1921年,曾经是一家荷兰银行的总部,现在是一家高级餐厅。
这些建筑群的存在,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交汇。
在20世纪初的上海,外滩成为了各国商人和外国游客的聚集地,也是上海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象征。
万国建筑群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
这些建筑的兴盛和辉煌,既得益于上海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也离不开上海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上海曾经是一个东方繁华的港口城市,各国的商人和外籍人士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滩万国建筑群正是这些技术和经验的结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万国建筑群也在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调整,外滩建筑群正在面临改建和拆除的风险。
这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保护这些有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
保护外滩万国建筑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也面临着种种困难。
首先,建筑物的老化和维护成本是一个挑战。
这些建筑大多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侵蚀,需要大量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介绍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介绍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的一处标志性景点,这里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独特的景观,是人们领略上海城市魅力的必去之地。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如哥特式、巴
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
不仅代表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
和演变。
这些建筑中最为著名的是外滩18号大楼,即和平饭店。
这座
大楼以其独特的古典复兴风格而闻名,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金色装饰,显得十分豪华和气派。
此外,外滩17号大楼和外滩27号大楼
等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
除了建筑之外,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还包括了周围的景观。
这里可以看到浦江两岸的美景,包括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上海环
球金融中心等高楼大厦,以及黄浦江上的各种桥梁。
这些景观不仅
展示了上海的城市风貌,也反映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里曾经是上海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见证了上海的繁荣和发展。
这里的建筑和
景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此外,这里还有
着许多传说和故事,如“十里洋场”的传说等,这些传说和故事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增添了许多神秘和浪漫的气息。
总之,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的一处重要景点,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留念。
这里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方,也是人们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游览上海外滩的观后感

游览上海外滩的观后感上海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
位于浦西,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上海外滩观后感,仅供参考。
上海外滩观后感篇一那个地方对我来讲简直是世外桃源,景色秀丽,风景迷人,特别在晚上那五彩缤纷的东方明朱美丽的是难以用形容词来描绘的。
那就是上海著名的外滩。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想看个究竟。
二零零二年大年初二爸爸说我们全家一块到上海外滩看东方明珠,我听了以后心喜若狂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去。
清晨我们全家打扮的漂漂亮亮乘车去外滩,在车上我不断的幻想着外滩的模样,虽然我晕车,一路上十分难受,但我心中除了喜悦已没有其他可占据我心间。
我晕糊糊的到了外滩,下车一看,哇!好美啊!比我想像中要更好,更美。
首先我来到大海边那就是有名的黄浦江,我站在海边一阵微风吹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海鸥、海鸥、我不惊赞叹海面上飞来几只海鸥那雪白的羽毛圆圆的眼睛在海面上飞翔好像在说你看我多漂亮啊!海中几轮大客船在海面上穿梭。
我又来到喷泉旁边,只见水花四溅。
清澈透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石像高大无比雕刻的是活灵活现,上面写着陈毅1901—1972,我们全家在那里拍了张全家福留作记念。
我们又依旧增了许多地方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吸引成千上万游人来此观光让人难以忘怀。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五彩缤纷的东方明珠闪动起来了,一会儿一种颜色,然后全闪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那个美丽迷人的地方,我们盼望着下次再来。
我爱上海,更爱外滩,祝愿你更加多姿多彩。
上海外滩观后感篇二小时候,就看过周润发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走过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都是同一频道,听着一首《上海滩》长大。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周围还有位于黄浦江对岸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地标景观,是去上海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滩万国建筑群介绍2009-05-22 23:14按照我们游览的顺序:俄国领事馆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欣赏外滩全景的最佳地点)外白渡桥外滩29号--东方汇理银行,现在是光大银行大楼(我们解散的地方,虽然在整个外滩建筑群中个头比较小,但却是上海很少见的纯正法式建筑)外滩28号--格林邮船公司,现在是广电局大楼(仿生建筑,外形像一艘远航的轮船)外滩27号--英商怡和洋行大楼,现为外贸总公司大楼(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外滩26号--扬子保险公司大楼,现为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现在有点歪了)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现在为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外滩23号--中国银行总行大楼(这是外滩唯一一座由中国人设计的建筑,装饰上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外滩20号--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竖线条构图,非常简洁明朗,屋顶上19余米高的墨绿色方锥体,俗称“绿帽子”)外滩19号--汇中饭店,现为和平饭店南楼(有“外滩美人”之称,“万国禁烟会”的所在地)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现在为友邦保险大楼(上海的第一幢高层建筑)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现为外汇交易中心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现在上海市总工会外滩13号--江北海关大楼(东方红,太阳升......)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整个外滩建筑群里最雄伟的建筑,曾经的市府大楼,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幢建筑)穹顶里的壁画姐妹楼外滩9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滩7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现为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和泰国驻沪领事馆)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唯一的哥特式)外滩5号--日清大楼外滩3号--有利大楼外滩2号--英国总会外滩1号 --亚细亚大楼,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外滩气象信号台结语:外滩这些建筑的风格虽然是“万国”的,但建筑格调基本是统一的,整个建筑轮廓线的处理也是协调的,这是非常神奇的,每次我走过这些建筑时都如同欣赏一首跌宕起伏却又浑然一体的交响乐,让人陶醉不已。
毫无疑问,外滩是最能代表上海城市内涵的地方,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它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
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
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世界各国风格的建筑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外滩是上海标志性的景点,到上海必游外滩,否则就等于没来过上海,它的总体布局可以5条线来概括。
1、万国建筑博览群(在这条路上有中外建筑26幢形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2、10车道的中山东一路贯通了四方的交通。
3、外滩的绿化、城雕、喷泉。
4、浦东新兴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5、外滩情人墙建议你从南京路外滩起始,沿著外滩大楼向北走,至延安东路,穿越广东路地下人行道,然後登上沿江观光台,至外滩公园,从北京东路地下通道返回外滩大楼一侧。
交通路线20 路、37 路、55 路、911 路、576 路、868 路、123 路、135 路、145 路、904 路、浦江人行观光隧道、浦江轮渡东金线(东昌路-金陵路)150多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
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
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
”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上海总会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
它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
所谓文艺复兴式风格的特点就是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匀、对称。
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
大楼的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爱奥尼克立柱特点是柱身修长,柱身有条带状,柱头上有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两种柱子风格叫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壮,柱顶是突出的圆形,上方有方形的石头盖顶,是“男性美”的象征。
海关大楼地层就是用这种柱式。
还有就是科林斯柱,此柱出现在希腊时期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柱顶有一束树叶和花蔓组成,似花篮状,雕刻华美,是“富豪”的象征,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都使用这种柱式,以显示自己的财富。
这里要和大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幢建筑中远东第一长酒吧台,有34米长。
大堂北侧是环形楼梯,旁边有半圆形铁栏电梯,现仍能上下通行。
市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做优秀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
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
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
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
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
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东洋伦敦——东风饭店“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
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
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
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
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
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
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
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
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
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
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
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
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哥特式建筑。
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
第三、四层有小尖塔。
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哥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
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
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
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
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
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
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
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楼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
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坐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
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
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
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
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
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
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
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
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
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
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上海海关大楼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
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哥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
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交通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
属近现代主义风格。
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
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
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
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
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