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源—不可不看上海经典历史建筑群

合集下载

上海外滩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上海外滩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其建筑风格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介绍外滩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各个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特点上海外滩建筑集中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欧式建筑风格:外滩建筑多以欧洲近代建筑风格为主,如哥特式、洛可可式、罗马式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2. 群楼式布局:外滩建筑群以高层、密集、连续的多层建筑形式展开,在上海市区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这种群楼式布局在外滩上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3. 石库门建筑:除了欧式建筑,外滩还有一些建筑被称为石库门建筑。

这些建筑多为两层楼房,外墙使用青砖,门窗大多使用木材装饰。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

二、历史背景上海外滩建筑的兴起源于19世纪末的中外贸易。

当时,外国强国逐渐在上海开设领事馆、银行和商行,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开始在外滩地区兴建大型建筑。

随着贸易的繁荣,外滩建筑群逐渐壮大,成为了当时上海商业与文化的中心。

在20世纪初,上海外滩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建与扩建。

以上海香港上海银行大楼为例,该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了扩建,并成为当时亚洲最高建筑之一。

除了银行楼,外滩还吸引了诸多国际公司和酒店的兴建,呈现出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面貌。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战争和动荡时期,许多外滩建筑被毁坏或废弃。

直到改革开放后,外滩才得到了修复和保护,并成为了上海市重要的文化、商业和旅游区域。

三、建筑亮点1. 外滩12号外滩12号,又称汇银广场,是最具代表性的外滩建筑之一。

它是一栋红砖洋楼,建于1923年,曾经是英国集团汇丰银行的总部。

该建筑风格结合了巴洛克和文艺复兴的元素,给人一种庄重而富丽堂皇的感觉。

2. 明园外滩花园明园外滩花园是一座中式园林式建筑,建于1933年。

上海外滩的著名景点简介

上海外滩的著名景点简介

上海外滩的著名景点简介
外滩位于上海市区西部黄浦江畔,是黄浦江上游的一段,西起外白渡桥,东至杨树浦路,全长1.5公里,宽8米。

外滩原名外白渡桥、外滩湾和浦西湾边,始建于1907年,是上海最早的商业步行街。

外滩沿江是我国唯一的一条洋行建筑群,有一百多座国际、国内银行保险机构的分行总部和各国领事馆、国际组织驻沪机构的代表和各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代表处。

外滩有许多各国风格建筑:法国式、西班牙式、哥特式、折衷主义等,这些建筑保存完好,是上海近代建筑的缩影。

外滩有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名为“自由钟”。

它是一座八面体镀金铜像,高达10米。

在它的背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自由钟者,本原之初,文明之所由来也。

钟之所在,自由之所在也。

以其本原之初,文明之所由来也”。

这段话是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1月在上海演讲时说的。

自由钟高1.54米、重8吨半、铜质镀金、直径2.53米、重3.25吨(相当于当时一架飞机)。

—— 1 —1 —。

上海外滩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建筑介绍上海外滩建筑介绍第一章:历史沉淀的典范上海外滩,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风貌之一,拥有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既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又反映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融。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二章:外滩建筑的多元风格外滩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上海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外滩28号。

这座建筑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外立面玲珑剔透,充满了艺术气息。

它曾是上海最早的洋行之一,见证了外滩的繁荣与发展。

第三章:西洋风情与东方韵味的交融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将西洋风情与东方韵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如何体现这种融合的几座建筑。

例如,中国银行大楼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建筑风格既有西方的现代主义元素,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第四章:标志性建筑的魅力外滩的标志性建筑无疑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

这座超高层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壮丽的外立面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之一。

它的独特设计,不仅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彰显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力和雄心壮志。

第五章:建筑与夜景的完美结合上海外滩的建筑不仅在白天令人惊叹,夜晚的外滩更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外滩建筑在夜间的美丽。

外滩的建筑在夜晚璀璨夺目,灯光的映射下,呈现出别样的魅力。

这些建筑的灯光设计与外立面的线条交相辉映,营造出浪漫而又神秘的氛围。

第六章: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上海外滩的建筑既传承了传统建筑艺术,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创新。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充满创意的建筑物。

例如,外滩的上海景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建筑概念,利用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人们领略到了建筑艺术的新境界。

结语:上海外滩的建筑物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艺术与历史的见证。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魅力。

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上海外滩建筑群的瑰宝。

上海古代建筑实例

上海古代建筑实例

上海古代建筑实例一、引言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其繁华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古代建筑遗产。

这些古建筑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变迁,成为历史与现实的完美交融。

本文将带领大家领略上海古代建筑的风采,探寻其历史价值与特色。

二、上海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上海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上海逐渐成为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

南宋时期,上海开始筑城,奠定了城市的基础。

明清两代,上海城市发展迅速,古代建筑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而在清末民初,上海更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融,使古代建筑更加丰富多元。

三、上海古代建筑的代表实例1.城隍庙: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是上海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庙内供奉着城隍神,寓意着守护城市的安宁与繁荣。

如今的城隍庙,既是祭祀场所,也是游客如织的旅游景点,展示了上海古代建筑的魅力。

2.豫园:位于城隍庙附近的豫园,是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

园内有著名的江南园林景观,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假山、水池相映成趣,展现了古代建筑的优雅与韵味。

3.枫泾古镇:位于上海市郊的枫泾古镇,拥有大量的明清建筑。

古镇保存完好,古朴典雅,被誉为“沪上威尼斯”。

这里的古代建筑,既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又具有上海地域的文化底蕴。

4.外滩历史建筑群:位于黄浦江畔的外滩,是上海近代建筑的瑰宝。

这里汇集了各国风格的建筑,如哥特式的海关大楼、新古典主义的外滩源等。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近代历史的变迁,也成为现代都市风貌的象征。

四、古代建筑的特色与价值上海古代建筑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如城隍庙的木构架结构和豫园的园林景观。

同时,外滩历史建筑群展示了西方建筑艺术的魅力,如新古典主义的外滩源和文艺复兴式的汇丰银行。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上海城市文化的象征。

五、现代城市发展与古代建筑保护在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中,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外滩特色文化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特色文化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特色文化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是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这里汇聚了众多独具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折射出上海百年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

金融大楼群:
外滩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一众金融行业的办公大楼,其中最著名的有淮海中路的华资大厦、永安百货大楼和永安大厦等。

这些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建筑恢宏壮观,彰显了上海浓厚的金融气息。

外白渡桥:
横跨黄浦江的外白渡桥是远近闻名的地标。

这座双层石拱桥融合了东方传统与西方建筑风格,桥面上的华丽浮雕饰件将其装点得精美非凡。

浦东发展银行大厦:
屹立在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浦发大厦是上海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这栋69层的办公大楼设计大胆新颖,呈螺旋上升的弧形立面极富动感。

夜晚,大楼璀璨的灯光在江面上投射出迷人倒影。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独特的展品陈列和建筑外形吸引着众多游客。

巨型的柱廊式入口,宛若从古希腊建筑中穿越过来的遗韵。

镌刻在墙面上的众多图腾展现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在外滩,各色文化遗产交相辉映,见证了这座城市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不断绽放新的活力。

徜徉于此,恍若穿梭于不同的时空,饱览百年沧桑留存的精神印记。

外滩源

外滩源

外滩源:外滩源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

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

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并走向壮大。

虎丘路14号中实大楼建于1929年中实大楼:建于1929年,是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品。

六层的三段式立面有明显的线脚划分,墙身设竖条窗,底层为厚重的石材,有较深的水平条纹,整体造型沉稳端庄,它曾是中国实业银行总部所在地。

新中国建国后陆续进驻中实大楼的有国家电力华东设计部,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等。

虎丘路20号亚洲文会-1932年竣工原为博物馆亚洲文会大楼:建于1932年,当年是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的研究东亚文化和自然物产的学术机关。

一楼为演讲厅,二楼为图书馆,三,四楼为博物馆,五楼为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社借用。

这幢大楼属于艺术装饰派风格,,立面竖向构图,顶部,阳台,和铁门采用了中国传统图案进行装饰,最特别的是设计了八卦窗。

虎丘路128号广学大楼1933年竣工广学大楼:原为广学会大楼,建于1933年(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

钢筋混凝土机构,装饰艺术派风格。

虎丘路131号虎丘公寓原为青年协会大楼于1919-24年建造虎丘公寓:原名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简称青年协会大楼),1919年由国际基督教青年协会集资兴建,1920年竣工,1924年又扩充改建。

坐西朝东,六层,砖混结构,平面布局为合院式,入口立面内凹对称。

大楼原为办公及住房两用建筑。

内部设施参照当时美国普通公寓的标准,水电煤卫等设备齐全。

现作居民住房。

虎丘路142号原曙光剧场建于1928年虎丘路142号光陆大楼原光陆大戏院曙光剧场均设此建于1925年光陆大楼:光陆大楼共8层,建于1925年。

底层为赫赫有名的光陆大戏院,其余楼层为办公室和公寓,这种“巴黎式”功能配置,当年在上海第一次应用,以后也鲜有应用。

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上海外滩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保护类别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保护类别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上海作为中国最具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

这些建筑带有浓厚的文化遗产色彩,是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建筑,上海市将其划分为多个保护类别。

本文将介绍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它们所属的保护类别。

一、民国建筑民国建筑是上海历史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多建于1912年至1949年间,展现了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文化的繁荣与风貌。

上海市将许多民国建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以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1. 徐汇区石库门建筑群徐汇区的石库门建筑群是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建筑群之一。

这些建筑以精美的石库门建筑风格为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上海市政府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加强维护和管理。

2. 虹口区四行仓库虹口区的四行仓库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座建筑群包括四座独立的仓库建筑,建于20世纪初,以英国哥特式风格为主。

四行仓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风格,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西洋建筑西洋建筑是上海历史建筑中的又一重要类别,早在19世纪末,上海就成为了西方列强的租界。

这些租界留下了大量西洋建筑,体现了当时的国际化氛围和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被上海市列为保护对象,以传承历史记忆。

1. 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外滩是国内著名的观光景点之一,也是西洋建筑的代表。

这里保留了大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沿海的西洋建筑,如交行大楼、外滩18号等。

外滩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被上海市列为特殊保护区域。

2. 老外滩风貌保护区老外滩风貌保护区涵盖了外滩地区及其周边的一些街区,旨在保护这一区域的历史建筑风貌。

这里保存了大量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如英租界大楼、俄租界大楼等。

上海市政府通过严格保护,确保这些建筑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

三、近现代建筑近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上半叶至今的建筑,这一时期是上海建筑发展的关键时期。

上海市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近现代建筑进行了保护,以传承这段特定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历史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外滩源——不可不看的上海经典历史建筑群
/lastphoto.htx&id=2355435
外滩源
“外滩源”不等同于“外滩”,外滩源位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

在时间上,外滩源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在空间上,是外滩的起点。

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使其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外滩的源头,成为外滩——这个上海“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本着“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开发原则,该区域作为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风貌区之一,开发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旧区改造,而是尽力发掘历史建筑的潜在人文价值,恢复和保留街区的古典风貌。

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通过功能重整及设施更新,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力图将“古旧”变成“经典”。

新天安堂
第 1 幅上海外滩源-新天安堂
外国人集聚的地方必有教,原来基督教伦敦会1864年在麦家圈(今山东路)建有天安堂供外国侨民举行礼拜。

英国领事馆迁出老城厢后,1866年教会又在南苏州路处建造了一个教
堂,因而有天安堂,故名为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中间修长的塔楼和陡峭的尖塔,最高处设置十字架,两边是双坡层面不对称立面,系英国乡村教堂建筑风格,由于尖塔在房屋空间中的显眼形象,在苏州河远处都能看到这个建筑标志。

教堂可供五、六百人做礼拜,因为邻近领事馆,所以一度很兴旺,堂的左边还有传教士的用房。

后来由于长年缺乏维修,新天安堂逐渐废圯仅存了一个空壳子,虽然如此,由于它是外滩唯一没有改建或重建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遗迹。

外滩源壹号
第 2 幅上海外滩源-外滩源壹号
第 3 幅上海外滩源-外滩源壹号后景
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领事馆,1873年落成,是外滩一线现存最早的建筑。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由英国设计师克罗斯曼和伯依斯联合设计。

主屋高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屋面为四坡顶蝴蝶瓦,立面门窗采用平拱和拱券,装有硬百叶窗,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在水泥粉刷勾勒横线条的外墙衬托之下,建筑外观朴实、庄重、有韵味,显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

建筑北侧,建造一幢二层楼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风格与主屋相同,是供领事生活起居用房。

第 4 幅上海外滩源-圆明园路
19世纪60年代辟筑。

最初取北京的圆明园之名,命名为“下圆明园路”,1943年改用今名。

南起滇池路,北迄南苏州路。

该路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

1949年前,沿路有慎昌、古孟等洋行,有美商万泰、中元轮船局、旅馆商同业公会,《新民报》社和新闻记者公会,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和上海基督教公谊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上海中华浸信会、基督教书店,民国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行政院侨务委员会上海侨务处等。

解放后,沿路建筑逐渐改变原有用途,办公、商务、居住等功能混杂,直到2003年外滩源项目启动,道路及其沿路建筑开始获得保护改造。

第 5 幅上海外滩源-真光大楼
“真光大楼”,原叫浸信会大楼,因是中华浸信会的所在地,故以宗教机构名来命名的。

后来,该教会机构创办传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为“真光大楼”。

大楼位于今圆明园路209号,北京东路与南苏州路之间。

大楼坐西朝东,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

横直线条交叉组合,乳黄色及褐色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

大片玻璃窗与方形玻璃灯柱及室内流畅的天花与墙面线脚及灯饰处理,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

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于1930年竣工使用。

当时聘请沪上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邬达克于1893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1916年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

1918年他来到上海,在美国建筑师克利(R.A.Curry)开设的克利洋行工作。

在此期间他与克利合作设计了美国总会、中西女中、万国储蓄会大楼(今国际饭店)等一系列建筑。

浸信会大楼的设计使邬达克的设计理念发生了转变,由复兴主义转变为了现代主义新建筑风格。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
第 6 幅上海外滩源-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坐落在现今的圆明园路133号。

建于1933年,由沪上华籍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

建筑坐西朝东,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占地面积为8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34平方米。

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

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

兰心大楼
第7 幅上海外滩源-兰心大楼
兰心大楼,与“协进大楼”一体,是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现今的圆明园路185号。

上海兰心戏院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较早的戏院之一。

1866年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投资在上海香港路与圆明园路转角处建造,为木结构,设施简陋,作为上海“大英爱美剧社”的演出场所。

1871年3月2日,场所不幸被大火焚毁。

1872年,在旧址上重建一幢豪华型的、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西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

1930年,戏院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1931年老兰心戏院迁址于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名南路路口)。

1930年在圆明园路185号上建造兰心大楼,1931年竣工,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就设在此处。

大楼坐西朝东,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占地面积1326平方米,建筑面积9105平方米。

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简洁清丽。

主入口处略前出,设齿状隅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感强。

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

顶层塔楼三面饰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销石。

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

第8 幅上海外滩源-兰心大楼特写
圆明园公寓
第9 幅上海外滩源-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公寓建于二十世纪初,保留历史建筑,一至四层为砖木结构(局部砖混结构),五层为砖混结构,结构整体性差,破坏严重。

现一至二层改造为商业零售,三至四层改造为高档餐厅。

半岛酒店(原友谊商店)
第10 幅上海外滩源-半岛酒店
半岛酒店的门就在北京路上,但整个楼身占据了圆明园路的一侧的半条街。

半岛酒店是60 年来外滩惟一一幢新建筑,为了和周边久历风霜的建筑群协调,半岛酒店外墙的花岗岩采用了与外滩许多建筑同一个采石场的花岗岩。

在上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这里曾是人气相当高的友谊商店。

在物质匮乏的时期,作为一所涉外的零售商店,友谊商店可以买到很多市面上见不到的东西和稀罕的洋货。

当上世纪70 年代的人们还不知道CD 彩妆是什么玩意儿时,它就已经静静地躺在友谊商店的柜台里了。

上海滩手艺最好的“奉帮裁缝”也在友谊商店,专给国家领导人量体裁衣。

如今半岛酒店粉饰一新,知名国际奢侈品牌入驻,更使其蓬荜生辉。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须场所,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

“外滩源”建筑是外滩历史发展的见证,承载着许许多多建筑里的人与事的故事,尤其是外滩初期阶段这里是上海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我们能不好好看看、体会在建筑中所孕育着的吗?
摄影:梦中朝霞
附录:“外滩源”14幢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1.英国领事馆(1873)中山东一路33号
2.安培洋行大楼(1908)圆明园路97号
3.益丰洋行大楼(1911)北京东路31~91号
4.银行公会大楼(1918)香港路59号
5.青年协会大楼(1924)虎丘路11号
6.光陆大楼(1925)虎丘路142号
7.兰心大楼(1927)圆明园路185号
8.颐中大楼(1930)南苏州路161-175号
9.光学大楼(1930)虎丘路128号
10.女青年会大楼(1930)圆明园路133号
11.真光大楼(1930)圆明园路209号
12.亚洲文会大楼(1932)虎丘路20号
13.仁记洋行大楼(1936)滇池路100-110号
14.业广地产公司大楼(1936)滇池路120号
作者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