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合集下载

外滩1至33号建筑介绍

外滩1至33号建筑介绍

外滩1至33号建筑介绍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于1913年,最初由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

1996年起,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华尔道夫酒店1861年由在沪英侨创设上海总会,1864年建楼,1910年重建。

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现为希尔顿集团旗下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3号:有利大楼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顶级品牌旗舰店加高档餐饮建于1916年,1854年有利银行上海分行入驻,故称“有利大楼”。

目前底层为意大利乔治阿玛尼中国旗舰店,往上分别为沪申画廊、依云水疗中心,黄浦会上海餐厅、Jean Georges法国餐厅、新视觉西餐厅及陆唯轩等高档餐馆。

外滩5号:日清大楼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建造。

曾经由海运局使用,后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入驻该楼,2006年改造成高级餐厅。

现在使用单位:一二楼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往上为月影铁板烧景观餐厅、绿韵SPA、The Glamour Bar酒吧、米氏西餐厅。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顶级品牌旗舰店加高档餐饮建于1897年,原是拍卖行,后于1906年拆旧建新。

1956年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被称为元芳大楼。

现今是意大利顶级品牌Dolce&Gabbana的旗舰店,同时还有日本料理餐厅东京和食、日本新派高级中菜食府“天地一家”和Prive Shanghai酒吧入驻。

外滩7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盘谷银行建于1906年,是旗昌洋行的产业。

最早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

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外滩 1 号No.1 The Mc Bain Building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

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

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2 号No.2The Shanghai Club Building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

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

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

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上海外滩

上海外滩

上海外滩外滩[编辑]历史及现况外滩(面向对岸陆家嘴)外滩夜景(十六铺方向)汇丰银行大楼(左)及江海关大楼(中)绿顶的和平饭店及其他外滩建筑1928年的上海外滩1933年上海外滩地图∙为了让世人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将由专家学者重写铭牌,逐一悬挂出准确介绍其身世的中英文“身份证”。

首批重写铭牌的有汇丰银行、海关大楼等23座历史名建筑。

∙由于外滩建筑名称和使用者更迭频繁,而门牌号码却长期相对稳定,因此上海市民通常用门牌号码来称呼这些大楼,如“中山东一路3号”或“外滩3号”。

中山东一路1号1916年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英资马海洋行中山东一路3号1922年有利大楼外滩3号(原为外滩4号)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滩6号英资玛礼逊洋行+F .M . Gratton中山东一路9号1901年旗昌洋行大楼夏姿英资通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3号1927年12月19日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5号1903年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德资倍高洋行中山东一路17号1923年字林大楼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英资德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9号1908年汇中饭店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司各特(英资玛礼逊洋行)中山东一路23号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英资公和洋行+陆谦受中山东一路26号1918年扬子大楼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英资公和洋行北京东路2号1921年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33号1873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半岛大酒店(改建中)Grossman & Boyce中山东一路1号甲1907年外滩天文台[编辑]全景图。

中国各地特色建筑之上海外滩 海派建筑的热门代表

 中国各地特色建筑之上海外滩  海派建筑的热门代表

中国各地特色建筑之上海外滩海派建筑的热门代表上海外滩,作为中国各地特色建筑之一,是海派建筑的热门代表。

它位于上海黄浦江畔,与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上海外滩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风格。

在外滩的建筑群中,有许多富丽堂皇的欧式建筑,如中央大楼、南京东路步行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繁荣和开放,令人仿佛回到了当时的黄金时代。

除了欧式建筑外,上海外滩还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例如,陈毅故居,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这座建筑精雕细琢,建筑风格独特,给人以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感受。

上海外滩的建筑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展示,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这里曾经是早期近代中国与外国交流的重要门户,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在外滩的建筑群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海外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无论是建筑风格独特的外观,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都使得外滩成为了上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纷纷来到外滩欣赏这里的建筑和景色,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

除了建筑观赏,外滩也是一处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于黄浦江边,欣赏江景和高楼大厦的壮丽景色。

夜晚,外滩的灯光璀璨,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里的餐厅、咖啡馆和商店也林立,提供了各种美食和商品供游客选择。

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上海菜,体验到上海的美食文化。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作为中国各地特色建筑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外滩的建筑群展现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城市地标。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外滩的建筑和景色,并体验上海的独特魅力。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上海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风貌之一。

外滩的古建筑群是外滩的一大亮点,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上海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上海外滩的古建筑。

外滩的古建筑群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洋行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金融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主义时期”。

“洋行时期”是外滩古建筑的开端,这个时期的建筑物主要是由外国洋行和商人所建。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是黄浦江畔的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外滩公共租界总理署大楼”,它是外滩最早的一座洋行建筑,建于1865年,是上海最早的石造建筑之一。

此外,还有“中国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上海滩公共租界总医院”等建筑物。

“金融时期”是外滩古建筑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建筑物主要是由各大金融机构所建。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是“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它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高达262米,是上海的地标之一。

此外,还有“中国银行大楼”、“中国人民银行大楼”、“中国保险大厦”等建筑物。

“社会主义时期”是外滩古建筑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物主要是由中国政府所建。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高达468米,是中国最高的电视塔。

此外,还有“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大厦”等建筑物。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的古建筑群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上海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建筑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上海外滩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外滩老建筑穿越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TA们的过去和现在

外滩老建筑穿越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TA们的过去和现在

外滩老建筑穿越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TA们的过去和现在(作者:张姚俊)有人说,外滩,上海的眼睛;也有人说,外滩,上海的象征;还有人说,外滩,上海的灵魂。

其实,以任何语言来赞美外滩都不为过,因为世界上绝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一样,在江边短短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浓缩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兴衰,浓缩着一个民族百年的荣辱。

那一幢幢造型优美、风格迥异的建筑,沿着黄浦江岸蜿蜒伸展,鳞次栉比,宛若凝固的音符,钢筋水泥勾勒出它们刚健的线条、雄浑的轮廓,砖柱穹顶堆砌出它们雍容的气势。

徜徉在这一座座历经沧桑、巍然屹立的楼宇之间,旧时上海的斑驳岁月历历在目。

就让我们一起去细数外滩建筑的过去和现在……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今昔亚细亚大楼建成于1916年,高8层(初建时为7层,1939年加盖1层),由麦边洋行出资兴建,英商马海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11723平方米。

因其为当时外滩最高建筑,又是外滩1号,故被称为“外滩第一楼”。

1917年,经营“壳牌”石油的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买了大楼产权,将其作为华北总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大楼,平面呈“回”字形,使建筑物尤如井壁,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尽显华丽高贵的气派。

解放后,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等入驻。

1996年起曾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银行等机构使用。

上海总会大楼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大楼今昔上海总会大楼建于1910年,地面5层,地下1层,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塔兰特设计,建筑面积9811平方米,是上海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建筑外观为典型的英国复古主义样式,爱奥尼克式柱、芒萨尔式楼顶以及顶部南北两端各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瞭望亭,凸显大楼巍峨挺拔的身姿。

解放后,该楼曾改建为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1989年12月8日,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开业于此。

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有利大楼今昔有利大楼建于1916年,高6层,入口处为7层,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13760平方米,为中国第一幢钢框架结构高楼。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外滩(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

外滩⼜名中⼭东⼀路,全长约1.5公⾥。

东临黄浦江,西⾯为52幢风格各异的⼤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接下来就让我们⼤家去认识⼀下百年的万国建筑吧!中⼭东⼀路1号:亚西亚⼤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中⼭东⼀路1号,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设计院使⽤,⼀般也叫'冶⾦设计院⼤楼',⽽年纪稍⼤⼈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楼'。

此楼建成于1916年,⾼7层,是当时外滩最⾼的⼀幢建筑,且⼜取得中⼭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称它为'外滩第⼀楼'。

现在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

亚细亚⽕油公司中⼭东⼀路2号:上海总会上海总会⼤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座著名建筑,位于上海外滩2号。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创设于1861年。

1864年建楼。

建于1910年以前是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纽约华尔道夫酒店。

华尔道夫酒店外滩天⽂台外滩天⽂台由西班⽛建筑师阿托奴博(ATONOBO)设计,在全球仅有两幢,⼀幢就是外滩⽓象信号塔,另⼀幢在挪威。

圆柱形的建筑雄伟挺拔,线条简洁,风格优雅。

室内装饰采⽤16世纪意⼤利⽂艺复兴时期的均衡式风格,华丽⽓派,古典优雅。

1993年10⽉,在外滩综合改造⼯程中,被整体向江边移动了22.4⽶,⽴于现址。

天⽂台中⼭东⼀路5号:⽇清⼤楼建于1921年,2006年被改造成⾼级餐厅。

经过整修后的外滩5号,成为集世界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为⼀⾝的顶级综合消费楼。

中⼭东⼀路6号:中国通商银⾏建于1906年,2006年投资3000万美元改成了外滩6号,采取的仍旧是顶级服装品牌旗舰店加⾼档餐饮的模式。

中国通商银⾏⼤楼中⼭东⼀路7号:泰国盘⾕银⾏泰国风格建筑中⼭东⼀路9号:轮船招商总局⼤楼建于1901年,现在是外滩唯⼀的独栋的单⼀时尚品牌(夏姿·陈服饰)精品旗舰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外滩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5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建成于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解放后,由上海海运局使用。

“文革”时曾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

1990年代,海运局迁往东大名路新楼,此楼由锦都实业公司装修后作为商务楼出租。

东部底层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2006年被改造成高级餐厅。

大楼由英资德和洋行设计,日方建造下部3层,外观比较简洁,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式;上面3层装饰比较讲究,设计了挑檐和浮雕。

#6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建成于1897年,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

1906年翻建,成为中国通商银行,当时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直到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

大楼的设计师为英资玛礼逊洋行,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

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

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7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

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

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该楼的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

顶部两端各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与白色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9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大楼→名牌店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

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在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卖给1873年成立的受李鸿章保护的中国官商合办企业轮船招商局。

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

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又成为夏姿上海旗舰店。

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为3层新古典主义风格。

#12汇丰银行大楼→市府大楼→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12年,汇丰买下南边外滩11号别发洋行和外滩10号美丰洋行的房产,二战爆发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争结束,汇丰迁回此楼。

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大楼归国有。

上海市政府进驻,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

副楼在1956年改为上海市档案馆。

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的使用权。

大楼由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

汇丰银行大楼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的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

#13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

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

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

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

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10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的,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14 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

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

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

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大楼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更强调实用。

#15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

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

随即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

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大楼的设计者为德资的倍高洋行,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

#16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建于1924年,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

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比如在大楼的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

#17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

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

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18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名牌店1923 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建造。

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

2002年,台资企业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后,1、2楼的欧洲名牌精品店陆续开张。

大楼的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共5层。

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

#19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层楼的中央饭店,为租界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旅馆。

1865年,汇丰银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该处营业,直到1874年。

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

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

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现为和平饭店南楼。

这幢大楼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庆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此宴会厅举行订婚典礼;1936年3月,查理·卓别林偕《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入住当时的51房间;1964年1月,周恩来在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65年1月,周恩来曾在742房间工作;1998年6月30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夫妇在九霄厅宴请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1988年,江泽民在和平厅设盛宴欢迎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1996年,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在此举行,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玛礼逊洋行的司各特,高6层,建筑风格属于新文艺复兴式样。

这还是中国最早安装电梯的一幢建筑。

#22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北楼建成于1929年。

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直到1952年,市政府接管该楼。

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

1965 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并入后,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和南楼。

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

大厦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

#23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