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月经后期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月经后期中医临床路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是妇科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经期延长、量少等症状。
中医认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是由于肾阳虚弱、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采用了中药治疗、调整饮食、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
以下是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一、中医辨证施治1.辨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以及脉象、舌象特点,确定证型,常见的证型有肾阳虚、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等。
2.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方剂的选择可包括益母草、女贞子、当归等,可以配伍调理的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方剂的组成和剂量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二、调整饮食1.保持营养均衡:饮食要注意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豆类制品等。
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食品的摄入。
2.补充优质蛋白质:适量增加摄入的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蛋类等,有助于提高卵巢功能。
3.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卵巢功能的维持很重要,可以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C、铁、锌等的食物,如海鲜、绿叶蔬菜等。
三、针灸疗法1.经络调理: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经络,改善气血的运行状况,促进经血排出。
2.神经调节:针刺特定的穴位,如涌泉穴、神阙穴等,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调整神经功能。
四、辅助疗法1.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加身体的代谢水平。
以上是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通过综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整饮食、针灸疗法和辅助疗法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卵巢储备功能,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临床路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体化治疗,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月经后期

伴随症状
腹痛
乳房胀痛
月经期间或月经前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 状。
月经前期或月经期间乳房不同程度的胀痛感 。
疲惫乏力
其他症状
患者感到身体疲惫乏力,精神状态较差。
根据个体差异,患者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 失眠、多梦、头痛等。
03
中医妇科月经后期的治疗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用辩 证施治的方法,使用中药方剂 或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对症治
中药治疗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因,采 用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 、调经养血为主。
西药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激 素类药物进行周期性治疗 。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
密切关注月经来潮的时间、量 、色、质等变化,如有异常及
时就医。
避免寒凉
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如冷饮、西 瓜等,以免加重病情。
避免房事
月经期间应避免房事,以免引起感 染和月经不调。
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对中医妇科月经后期采 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 、促排卵药物、中医中药等,以 调节内分泌水平,改善卵巢功能 ,促使月经来潮。
研究展望
病因研究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讨中医妇 科月经后期的病因,从多角度 认识其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理论依据。
诊断及疗效评估
针对中医妇科月经后期的诊断 及疗效评估,未来研究将进一 步完善相关标准及指标,提高
病因病机
病因
中医妇科月经后期的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气血不足 ,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病机
中医妇科月经后期的病机为气血失调,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遂致月经后期。
02
中医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性月经不调临床观察 王秀荣

中医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性月经不调临床观察王秀荣【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性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深入挖掘其作用机理。
方法:抽选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88例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性月经不调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n=44)采用归肾丸进行治疗,西药组(n=44)采用单纯西药进行人工周期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指标。
结果: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93.2%vs68.2%),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无异常。
结论:中医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性月经不调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疗法;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月经不调;临床疗效;安全性近年来,随着妇科中医诊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医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性月经不调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诸多优势,为进一步评估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次研究将随机抽选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部分患者采取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88例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性月经不调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稀发或闭经。
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4例,中医组患者年龄在23-39岁之间,平均年龄(31.89±3.08)岁,病程在2个月-4年之间,平均病程(2.11±0.87)年;西医组患者年龄在24-41岁之间,平均年龄(32.07±2.56)岁,病程在4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3.63±0.54)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临床症状、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实用妇科内分泌学》(第2版)及《妇产科学》(第1版)相关诊断标准;发病前有正常月经史,后出现失眠、头晕、疲乏等围绝经期症状;10IU/L<FSH<40IU/L。
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门诊患者。
一、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TCD编码:BFY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ICD-10编码:N92.603)。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和《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妇科内分泌学(第2版)》(丁传鑫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制定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血亏证肾虚肝郁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血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制定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
2.月经周期≤90天,年龄20~39岁之间.3。
有妊娠可能、卵巢早衰、卵巢肿瘤、垂体腺瘤、子宫内膜结核、人流术后宫腔粘连或内膜损伤等器质性病变及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等引起的月经后期,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卵 巢 储 备 功 能 下 降 ( decreasing ovarian reserva tion D O R ) 即 女 性 从 初 潮 后 到 40 岁 以 前 卵 巢 内 存 留
的 卵 泡 质 量 和 数 量 下 降 ,表 现 为 激 素 水 平 的 低 下 、月 经 不 调 和 女 性 生 育 能 力 的 下 降 ,伴 或 不 伴 潮 热 汗 出 、 心 烦 易 怒 、性 欲 减 退 等 围 绝 经 期 症 状 ,可 导 致 闭 经 、 不 孕 ,甚 至 发 展 为 卵 巢 早 衰 。 本 病 在 女 性 人 群 中 发 病 率 约 1 0 % [1],有 逐 渐 年 轻 化 趋 势 ,若 治 疗 得 当 ,可 明 显 延 缓 女 性 衰 老 ,改 善 女 性 生 育 能 力 及 生 活 质 量 , 若 治 疗 不 及 时 ,可 能 发 展 为 卵 巢 早 衰 。 1 病因病机
现 代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 estern Medicine 2019 F eb ,2 8 (5 )
• 563 •
欄 !3S!丨'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王 云 欢 1,包 晓 霞 2 王 必 勤 2 郭 志 强 2 ( 1 . 北 京 市 大 兴 区 妇 幼 保 健 院 ,北 京 1 0 2 6 0 0 ; 2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东 直 门 医 院 ,北 京 100700)
结 罗 元 恺 教 授 经 验 ,认 为 D O R 的 病 机 以 肾 精 亏 虚 、
肾 气 不 足 为 本 ,以 血 瘀 、气 郁 、湿 阻 为 标 ,脾 胃 虚 弱 、 产 时 失 血 、药 物 、手 术 等 都 会 影 响 卵 巢 功 能 ,主 张 以
中医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用药规律

川芎
茯苓
柴胡
女贞子
淫羊藿
杜仲
97
95
64
50
49
44
42
40
33
33
31
31
31
29
2 2 2 多味药用药频次分析 通过 SPSS 多重响
应ꎬ定义新的变量集ꎬ以二分法定义变量编码方式ꎬ
计数值为 0ꎬ进行多味药频次分析ꎬ得出多味药物使
用频次≥33 的组合 28 组ꎮ 见表 3ꎮ
0. 524 6
院ꎬ山东 济南 250014)
[ 摘要] 目的 基于现代文献分析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规律ꎮ
方法 以“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为主题词ꎬ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 2010 年 1 月 1 日—
2019 年 12 月 31 日的相关文献ꎬ对方药数据进行录入、管理ꎬ形成数据库ꎬ并运用 SPSS 及 SPSS
96. 97
94. 29
94. 29
93. 94
93. 75
93. 55
93. 44
93. 02
92. 50
91. 84
91. 67
91. 18
90. 32
89. 19
87. 88
87. 88
87. 50
87. 50
87. 37
87. 10
87. 10
86. 05
85. 71
85. 29
85. 29
于中医学中“ 治未病” 工程ꎮ 西医上治疗本病多采
治疗者ꎬ动物实验研究ꎬ综述类文献ꎬ中药组成不完
用激素替代疗法ꎬ但长期使用可增加子宫内膜癌等
整或不明确者ꎬ特殊实验对象而非大众人群的文献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浅谈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病机治法

浅谈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病机治法摘要:近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逐渐成为妇科多发病,并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功能和生活质量。
目前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学因素、免疫性因素、酶缺陷、卵巢破坏性因素、环境因素等,治疗多用激素替代疗法,此法不良反应多,且远期易复发;而中医对DOR的辩证治疗有着独特优势,认为本病主要病机是肾虚,同时可涉及肝、脾、心,治当补肾、活血、疏肝、健脾、宁心。
本文旨在梳理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及临床辨证治疗思路,进行整理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经验。
关键词: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病机治法综述卵巢是女性的重要生殖器官,对女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ed Ovarian Reserve,DOR)是指卵巢内卵母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质量下降,同时伴有抗苗勒管激素水平降低、窦卵泡数减少、卵泡刺激素水平升高[1]。
DOR早期多表现为月经稀发、量少,其为渐进性发展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引起闭经、不孕,甚至卵巢早衰,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
本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西医学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学因素、免疫性因素、酶缺陷、卵巢破坏性因素、环境因素等[3]。
中医古代医籍虽无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相关文献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血枯、不孕”等。
现从以下方面探究本病的中医病机特点及治法。
1.肾虚血瘀补肾活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可见肾为藏精之所。
《傅青主女科》言:“经水出诸于肾”,即肾藏精、主生殖,肾中精气充盛将直接影响女子月事来潮及其生殖功能,若先天肾中精气不足或后天精气耗损过度,经血乏源,胞宫不能按时藏泻,则引起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出现月经过少甚至闭经。
又肾精可化气生血,久病肾虚,易致气血亏乏,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日久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久病成瘀,瘀阻胞脉,则月事紊乱,或致不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门诊患者。
一、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TCD编码:BFY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ICD-10编码:N92.6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和《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妇科内分泌学(第2版)》(丁传鑫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制定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临床常见证候:
肾虚血亏证
肾虚肝郁证
脾肾阳虚证
阴虚血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制定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
2.月经周期≤90天,年龄20~39岁之间。
3.有妊娠可能、卵巢早衰、卵巢肿瘤、垂体腺瘤、子宫内膜结核、人流术后宫腔粘连或内膜损伤等器质性病变及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等引起的月经后期,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月经2~4天检查内分泌激素五项(FSH、LH、E2、PRL、T、TSH);
(2)盆腔超声(无性生活者选择经腹B超);
(3)妇科检查(无性生活者作肛腹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血或尿β-HCG、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检查、甲状腺功能、胰岛素释放试验、垂体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血亏证:补肾益精,养血活血。
(2)肾虚肝郁证:补肾活血,疏肝理气。
(3)脾肾阳虚证:温肾健脾,益气养血。
(4)阴虚血燥证:滋阴润燥,养血活血。
2.针灸治疗
3.耳穴
4.中药封包热敷治疗
5.辨证食疗
6.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或较前明显缩短。
2.FSH恢复正常或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病情加重,如发生卵巢早衰,即FSH超过40 IU/L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合并其他疾病,影响本路径的实施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TCD编码:BFY020、ICD-10编码:N92.603)患者姓名:性别:女年龄:门诊号:
进入路径日期:年月日结束路径日期:年月日。